化学符号十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化学符号篇1

  1、化学元素符号有: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等等。

  2、元素符号(symbols for elements)是用来标记元素的特有符号,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大多数固态单质也常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碳-C。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在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后面加上元素名称中另一个字母(必须小写)以示区别,如氯-Cl。

  (来源:文章屋网 )

  化学符号篇2

  目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单纯地以符号论符号,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从化学的角度,运用符号的思维去理解化学符号、去解决化学现象和问题,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符号意义建构

  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重要且基本的工具,是化学知识宏观和微观连接的纽带,化学符号意义建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以及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知识,并且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化学符号和符号思维以及掌握的化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化学符号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化学符号,对培养他们的化学符号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符号意义的建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循序渐进,分散学习

  由于九年级刚刚接触化学,所以对化学了解甚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对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中对所遇到的汉字下面都标上元素符号,每一节都列出一些化学符号,在逐步学习和应用化学符号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化学符号思维也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理解,灵活应用

  化学符号在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习化学时我们应该学会挖掘化学符号中意义和价值,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抓住其中的规律进行学习,从而使相关的知识连贯起来,这样才能理解掌握化学符号的意义,提高学习效率.

  二、讲究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化学符号比较多,并且记忆非常困难,所以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记忆方法,从而寻找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记忆法.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对待某一个问题,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比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H2+CuO=Cu+H2O的时候,为什么最终会有铜生成,因为氢气具有还原的特性,可以将铜从氧化铜中还原出来.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生就不会觉得很迷茫,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2.归纳总结记忆法

  由于化学知识是陆续出来的,在所学的知识上逐步推进,掌握住前面的基础知识,对后面增加难度的化学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不要孤立地记忆新知识,应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不仅可以巩固以前的知识,还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学生在之前学习了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当学生学习化合价的时候,就可以对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推敲,寻找化学方程式配平的规律,从而推算出新的化学式运算,将所学内容系统地结合起来,加深印象.

  3.谐音记忆法

  对于化学的一些知识,可以采取谐音的方法进行记忆,比如在记忆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的顺序时,可以将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可以记忆成一个姓杨(氧)的姑(硅)娘,买了一个(铝)(铁)合金的锅盖(钙),开心地拿着回家(钾),真是又美(镁)又轻(氢)啊.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但觉得非常困难,还很容易弄混,而谐音记忆法富于风趣,便于学生记忆,不至于让学生产生枯燥感.

  4.诗歌记忆法

  诗歌朗朗上口,非常好记,如果将化学知识编成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比如在学习化学价的时候,学生可以这样记忆:一价钾钠氢铝银,二价氧钙钡镁锌,铝三硅四硫二四六,三五价上有氮磷,铁为二三碳二四,铜汞一二价上寻.

  5.重复记忆法

  重复记忆法是保持记忆和强化记忆的基础工具.对于一些基础的化学概念和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必须进行反复记忆,才可以加深印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写,或者将重要的概念知识作为背诵内容和课后作业,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化学符号篇3

      1 利用元素符号的演变历史讲学习元素符号的价值

      在古代,没有统一的元素符号。古希腊用行星的形象符号来表示一些金属元素。后来炼金术士们还采用一些图画符号来表示元素和化合物,不过他们将这些符号视为机密,所以符号的表达往往因人而异。1803年,道尔顿设计出一整套符号来表示他的化学理论。他认为简单原子都是球形的,所以他的元素符号都是圆圈,或在圆圈内标出一些字母。道尔顿采用的符号仍然没有跳出象形文字的圈子,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1813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1779—1848)对化学符号进行了改革,将元素拉丁文名称的首位大写字母作为该元素的符号。如果几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首字母相同,则加上另外一个小写字母以示区别。贝采里乌斯的元素符号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世界性的化学语言,为化学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元素符号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介绍元素符号的来历或者演变历史,直接把元素符号抛给学生,不仅让学生觉得知识出现得很突兀,而且也很难使学生明确学习元素符号的价值。实际上,元素符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最后才得到统一,成为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学习好元素符号是学习好化学的基础,更是进行化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的首要步骤。

      2 利用“三部曲”讲高效学习元素符号的方法

      2.1 元素符号书写原则要记牢

      有的元素符号只包含一个字母,则用大写字母表示;有的元素符号由2个字母组成,则采用“一大二小”的原则进行书写,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2 对应中文汉字信息妙

      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西方大量的化学科学知识被介绍到中国,然而多数元素名称无对应汉字,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徐寿(1818—1884)为此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在1858年所编写的《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中,首次提出译名原则:意译与音译兼采,如绿(今之氯气)、养(氧)气、轻(氢)气、淡(氮)气按物理性质意译,锌(Zinc)、钙(Calcium)、钡(Barium)钠(Natri—um)为音译。留学日本的编译家郑贞文(1891—1969)先生在《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中,创造了大量新字,将气态元素加“气”字头,液态元素加“氵”或“水”的部首,非金属元素加“石”字旁,金属元素加“金”字旁。因此,在看到某一元素汉字名称时,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一些基本信息,例如,这种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由该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是何种物理状态等。

      2.3 中西结合效果好

      中学常见的元素符号有如下27种:氢H、氦He、碳C、氮N、氧O、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钡Ba、汞Hg、银Ag、溴Br、碘I、钨W。在短时间内学会27个元素符号和相应中文名称有相当大的难度,于是学生就死记硬背,反复操练,将化学视为“第二外语”。强行记忆的方法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创造了一套元素符号歌谣教学法,供广大教师参考。

      首先,找出记忆难点和误区,利用歌谣各个击破。汞(Hg)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元素,虽然是金属但中文汉字没有“金”字旁,用“水”作为部首表明它在常温时是液态,所以汞是沸点很低的金属元素。铝和银都是金属元素,元素符号首字母相同,因此容易混淆。笔者将3者放在一起编成歌谣:“阿拉(Al)喜欢旅(铝)游,阿哥(Ag)臭美带银手镯,胡哥(Hg)加入了共(汞)产党”。教学生这首歌谣的时候,可以向他们详细讲解歌谣的含义。例如,铝的元素符号是大写字母A加上小写字母l。“A”在拼音里读音与“阿”相同,“l”是“拉”拼音的首字母,“阿拉”在上海话里表示“我”的意思。一句“阿拉(Al)喜欢旅(铝)游”就能帮助学生准确而持久地掌握铝的元素符号了。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帮助学生绕过误区。

      其次,建立元素符号之间的联系,利用歌谣的优美韵律帮助记忆。“单杠梯子(H)拿得起,氧气泡泡(O)人人需,氦气稀有H再加e,硫是S磷是P,有个美(镁)女叫Mg,锰是Mn铁是Fe,Ca补钙好身体!”、“蚕丝(Si)贵(硅),钾老K,氯是Cl,铜来催(Cu),(锌)辛苦二人出小门(Zn),宝贝还要爸爸(Ba)背(钡)。”在上述2个歌谣里穿插了很多元素符号知识,而且韵律优美,便于系统记忆。例如,氢的元素符号“H”就像一个梯子,这个梯子只有一条杠,说明它很轻,于是就与“氢”联系起来了;氧的元素符号“O”就像一个泡泡,并且人类生活离不开氧气,一句“氧气泡泡(O)人人需”不仅告诉了我们氧的元素符号,又说明了氧气的用途。镁的元素符号怎么记忆呢?由镁联想到美女,于是想到美丽的girl,“美”的拼音首字母再加上“girl”的首字母就是镁的元素符号了。上述歌谣的最后一句“(锌)辛苦二人出小门(Zn),宝贝还要爸爸(Ba)背(钡)”,二就是“2”,它与“Z”外形相似,“n”就像一扇小门,二人出小门(Zn),一定很辛苦,于是就想到Zn是锌的元素符号。“宝贝还要爸爸(Ba)背(钡)”中钡的元素符号与“爸”的拼音字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一种情境:父子二人穿过一扇小窄门,宝贝儿子蛮不讲理,硬要爸爸背着。这样,结合情境记忆锌和钡的元素符号就是一件简单而愉快的事情了。当然,还有一些元素如钠Na、氟F等与拼音相同,比较好记没有纳入歌谣当中。记住这2个歌谣也就记住了一系列元素符号。这2个歌谣将谐音法、拼读法以及形象记忆法相结合,同时还将某些元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囊括其中,不仅让学生在优美的韵律中轻松学会元素符号,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利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元素符号的学习效果

  化学符号篇4

  1符号学理论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的体现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俄罗斯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美国哲学家皮尔斯以及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莫里斯等人对符号学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根据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句段与联想,雅各布森的隐喻与转喻、语言的功能模式,皮尔斯的符号三角等观点对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学特性进行分析。

  1.1能指与所指

  “能指”就是用于指称或代表某一事物的媒介物,“所指”是被指称或涉及的事物,二者用于解释符号的表达和内涵2个层面。例如,校园具有纪念意义且能代表学校历史的一株玉兰,成为了学校毕业生常与之拍照留念的景观元素。其本身的表达层面包括树的枝干形状、花叶颜色等,这些构成了文化景观符号的能指方面,而学生对其习惯性的印象、树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意义等构成了符号的所指方面。在栽种之初,这株玉兰并不一定具有所指的功能及作用,而是在长期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中逐渐形成,具有偶然性与任意性。但是,一旦形成,这种联系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传承校园文化的一种元素,学生会约定俗成的在毕业拍照时联想到这株玉兰树,这种任意性就会变成强制性。当然每所学校具有纪念意义的景观各不相同,或是一组雕塑,亦或是一栋古老的校舍,这也体现文化景观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变动性。

  1.2句段与联想

  在语言学中,句段关系是存在于现场的、真实存在的要素的组合,而联想关系却是不在现场,是以人的联想和记忆为基础的潜在性存在。二者关系在语言符号系统中交叉并产生价值,在校园文化景观中也是如此。例如,校园里遗留的一座古老的欧式建筑,其结构组成的柱子、回廊、檐口、装饰线脚及浮雕等,形成了景观符号的句段关系。它们真实地存在于现场并相互依存,共同形成了这栋欧式建筑的整体符号形象。而对于建筑的欧式风格,师生依靠自身的经验与记忆,会联想起多立克、艾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会联想到古希腊、古罗马、巴洛克等欧式建筑特征,也会延伸想到欧洲的文化。这些联想到的画面并没有在校园的空间内存在,仅仅是一种心理效应。从符号上来看,这栋欧式建筑的句段与联想要相互联系在一起,建筑符号的句段关系帮助欣赏着联想关系的建立,而联想关系又能对这栋建筑形式与内涵进行分析和注解,句段与联想在建筑符号中关联并交叉,实现了符号的价值特性。

  1.3隐喻与转喻

  隐喻与转喻是雅各布森试图揭示语言对诗歌作用的一对等值性概念,其中隐喻以类比为基础。例如,在校园文化景观中,一座现代感强烈的雕塑,让人联系到姿态优美的舞者,二者在空间上并没有相互临近才让人联想,而是雕塑的动态感在时间的维度上与翩翩起舞的舞者相似,产生一种共时性的存在,在这一刻二者具有等值性。转喻与隐喻不同,它要以空间的相邻性为基础,例如,校园中的人工湖景色优美,周边生长的树木成双成对,颇为奇异,因此也成为情侣常去的地方,同时也传出“情人湖见证爱情”的佳话。这里“情人湖”指代了人工湖周边的自然环境和静谧的气氛,形成了一种历时性的存在,在这个空间内二者具有等值性。

  1.4语言的功能模式

  语言功能模式是雅各布森提出的关于语言交流中的作用模式,包含的6个要素: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对于校园文化景观符号来讲,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分别对应着设计者、观赏者、景观符号存在自然与文化环境、景观符号所传达的设计思想与理念、景观与人的互动方式以及景观符号的构成形式。侧重点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景观形式。例如,校园中心广场作为景观符号,在传达主题时是需要考虑这6个因素。倾向于设计者,广场会以设计者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灵感为主导,表现个性将成为设计者寄托理念的载体。倾向于观赏者,广场则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汇集人群,以满足不同景观受众的需求;倾向于存在的环境,则要将广场的建立很好适应地形、光照、气候等自然要素以及校园的校风校训等文化环境;倾向于设计理念,要把握当下流行的设计思潮,突出设计创新;倾向于景观与人的互动则要充分体现景观构建场所的与人的精神交流;倾向于景观自身结构,则要注重型体、色彩、材质等要素。

  1.5符号三角

  皮尔斯把符号理解为代表或表现为其他事物的东西,可以被人所理解或解释并对人具有一定意义。按照这种关系范畴看待符号,那么符号分为媒介要素、对象要素和解释要素3类。这3类又可向下划分为9种:媒介要素的性质符号、单一符号、规则符号,对象要素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解释要素的名辞符号、命题符号和论证符号。符号的三角关系能帮助理解文化景观的构建与应用。对于性质符号,以广场的艺术铺装为例,性质符号是媒介要素表现物质存在的最基础的方面,如选择砖材或石材后,要进一步确认是黏土砖还是混凝土砖,是大理石还是卵石,色彩上是冷色还是暖色,面材处理是拉丝还是光面等等。对于单一符号,例如,广场铺装中的复杂图案,会有一些基本的图形和线条重复存在,像五角星,作为单一符号,它可以独立存在指代天上的星星这一含义。对于规则符号,例如铺装要表现天空的景象,星星、云彩、太阳和月亮这些单一符号就可以通过以组合来呈现天空。对于图像符号,如校园里时常会修建伟人的雕像,这些雕像首先要将所描摹伟人的五官表情、举止形态等特征通过相关资料进行了解,然后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这些特征与伟人建立起关联,使观赏者通过特征能够很容易地分辨出伟人是谁,可见图像符号与所表征对象之间是一种几乎复制性的关联。对于指示符号,如校园主干道上会有关于校内交通的指示牌,作为指示性符号,它要标明道路的引导方向、所到地点的位置名称等信息,表现出与目标一定的空间关系,而不用过多地强调道路宽度、节点详细的平面构成等图像信息。对于象征符号,如师范大学经常会在校园种植桃树、李树,以“桃李满天下”来寓意学校培养的学生众多。而这种认识来源于《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中“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是以史料的记载为依据。对于名辞符号,例如校园中修建的古亭、横梁的纹饰、檐角的吻兽、栏杆的雕花,都是古代建筑文化与艺术的表现,同时所表达的内容也可以进行补充和替代,表现出建筑风格的开放性。对于命题符号,如校园中的新中式建筑,不论是整体风格还是结构细节,都要区别于一般的仿古建筑,要通过现代的的建筑语言,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进行抽象和演绎,同时又保留原有的神韵和精髓。对于论证符号,如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风校训,其中凝聚了校园的治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在通过主题景观来展现校园的校风校训时,相比于直接的说教,文化景观带来的潜意识引导会更加深刻,使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中。

  2校园文化景观符号观的构建

  莫里斯是现代符号学的创建者。他在前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把符号分为语构、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基于主要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观可以分为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形式关系的语构学层面,研究符号与指涉对象之间关系的语义学层面以及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之间关系的语用学层面。

  2.1语构学层面

  2.1.1符号形式的数模关系。

  数模关系从性质上分为数量质、几何质和拓扑质3类。其中数量质包含了尺度比例和节奏韵律。尺度与比例反映了符号在空间上的大小、轻重的关系,节奏与韵律反映了符号与符号在结合过程中重复与变化的关系。几何质包含了空间的对称、景深、平行、交叉、水平与倾斜等,反映了符号与符号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拓扑质是符号在几何变化过程中并保持符号基本性质不变的现象,它体现了符号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1.2符号表达方式的有序性。

  表达方式的秩序性可以帮助符号更好地传达信息,提高符号的审美度。例如在表现校园历史与文化的一组浮雕中,应该在符号内容的叙述上表现出一定的秩序性。可以是学校从建立之初到现今整个校园历史的发展,可以是校区在空间上不断演变,但不论表达哪一方面,都要加强表达内容的关联性,为观赏者提供在景观符号解读上的有序性引导,不应为符号的认知增添障碍。

  2.1.3符号的环境效应。

  符号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这点在校园文化景观符号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通往宿舍的小道上丛植的桂花,每当开花时会成为学生驻足观赏的焦点。这类环境影响来自景观符号自身产生的收敛效应,是形成环境氛围的主导因素。当然,环境也会受到符号发散效应的影响,如学校中心广场为适应较多的人流量采取了大面积铺装形式,但是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由于绿化的缺少而无法遮阴挡风,人们通常会因为对不适环境的抵抗心理而选择远离。

  2.2语义学层面

  2.2.1符号的可理解性。

  符号的表达语言要适应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受义对象,以确定符号意义的可理解性。例如,学校为表达一定的主题而创作一组墙绘,首先要基于校园观赏者的整体欣赏水平和艺术感知能力,尽量保证绘制内容的可识别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艺术的创作,避免使大众对内容的理解偏离主题。

  2.2.2符号的艺术表现力。

  符号的艺术表现力是要求在发挥传达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兼具审美的情感功能,展现符号的独特性、简约性和时代的适应性。例如,校门除了保证功能需求,同时也要考虑造型结构等观赏要求。在造型上,校门要尽量体现学校的特色,避免与其他院校校门的同质化。在表达内涵上,一方面要从学校特色、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中提取典型符号特征,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展现与学校相通的精神特质。

  2.2.3符号的信息量。

  符号通过信息的冗余来保证意义传达的流畅性。例如,在纪念校园历史的一组文化景观中,相关的文字性或图像性介绍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应引起观赏者追溯校史、感慨过去的共鸣,以形成对校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时已拆校舍的几根柱子、老图书馆的几块砖石等带有校园记忆的元素,能增加追忆历史的信息冗余量,强化对学校的感性认识,加深主题表达的流畅性。

  2.3语用学层面

  2.3.1以人为本。

  语用学探讨的是符号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例如,从宏观上讲,校园的整体空间尺度把握要以人的行为和心理要求为基准。尺度太大,校园会显得空旷,拉大了人相互接触的距离,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缺失。相反尺度太小,则会让人觉得局促,空间的容量不足会导致拥挤等现象。因而应将大尺度与小尺度进行综合运用,互相弥补不足,营造人性化的校园空间。

  2.3.2整体与局部的协调。

  符号要协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保证表达信息的统一性。例如,校园的建筑就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确保延续性。一方面要在建筑的空间组织上实现集群化,利用建筑空间的重复使用、轴线统一、向心围合和组团结合等手段,来实现整体布局。另一方面建筑的色彩、材质、细部结构都要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让建筑形式呈现特征化和规律化,以确保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

  2.3.3可参与性。

  符号在向人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不同的理解而丰富自身内涵。校园文化景观在处理好功能性和观赏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景观的可参与性。人们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渴望沟通与交流,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交际的需求,一方面也是学校大量的自由时间提供了可能。提供可参与性的空间越多,师生接触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在校园中应尽可能保证文化景观的互动和可参与性。

  3结语

  化学符号篇5

  关键词:设计符号学;水文化;象征符号;现代设计

  2006年联合国把“世界水日”的主题确定为“水与文化”,明确了水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中国的水文化有着历史的传承――中国的阴阳五行中的“水”、中国文学中的“水”、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社会学中的“水”、中国民俗学中的“水”等,显示出水文化自古以来与人密切的关联性,在长期的生活和观察中,人们对于水的存在形式与联想赋予了水各种各样的语意,形成了水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也是水文化存在的价值依据。而怎样将传统的水文化与通过美学,以适当的艺术形式,提取水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一、设计符号学概述

  符号是包含能指和所指,其作用在于人为的信息传达,符号学所研究的是符号系统,例如语言。符号学研究人在处理符号、获取信息、采取行动的学说。根据设计的目的,设计符号就是一种以符号的实用功能为主的符号系统。符号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传达)之外,都可能还具有美学功能(信息构成自我目的化)的问题[1]。符号在传达情感或感官直觉时是与它本身所具有的形式在内涵上是一致的。符号学认为,符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媒介。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指出,生活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任何物品想要被人把握,就必须首先成为符号或符号化的文本,只有符号化的东西,才可能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2]。

  二、水文化与设计符号学的关联

  人类的生存方式就是对符号的感知,人类交往本质上是符号的互动,或者可以说,“我们并不是与现象的全部、具体的细节发生互动。相反,我们只是将现象中的一部分加以抽象,从而注意他们并不是现象本身做出反应了[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延续,对于“水”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成为了艺术审美和设计借鉴中不可或缺的符号。

  (一)水文化外延与内涵特征。水的外延意指是指水的物理状态,它最原始的存在只是一种自然资源。水的内涵包含范围较广,在文学、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上的具体体现都不尽相同。文学中,由于文人对于水的思考和理解不同,形成不同的文章,那便赋予了水不同的内涵。孔子曰: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体现了水的哲学思想。在民俗学中,由自然学和心理学的影响,所产生了人们对于水的崇拜和敬畏,也体现了水不同的内在涵义。

  (二)水的象征含义。象征是人以含蓄、委婉的方式或当无法用言语表达某些内容时借助的一种方式,通过概括和表现某一事物来表现与它对应的思想和情感,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内容。象征符号将抽象意蕴与具体形象相融合,使具体事物的形象更加深刻,拥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对于“水”来说,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文学作品中,它都以一种“普遍性的意义”而存在着。弗莱认为:“凡是象征,主要从其语境中获取意义的[4]。“水”本是随处可见的自然存在物,但当被赋予多种象征意义时,其深层意蕴更显丰富多彩。

  三、水的象征语意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解析

  (一)水文化符号的提取方式。设计者将一些常见的符号进行变形、分割、重组,在把握符号本身的神韵基础上,使之具有新意。水的存在不仅仅可以给人心理的体验,也可以带给人强烈的视觉享受,水的流动、形态的多变以及不确定性给人的视觉、嗅觉、触觉等带来不同的体验。水的存在形式中有一点是“随物赋形”,这就意味着,给予什么样的装置,水就以什么样的形状存在。

  (二)水文化符号应用

  1、水的形态的直接应用。水是令人愉悦的,中国古代的景观设计对于水的应用可谓有着自身独立发展的系统,它着重强调对自然景观的归纳、提炼以达到再现水的自然形态。这种景观水景设计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园林设计、庭院设计中同样追求对各种水的形态特征的描摹,利用自然现象(如山川、日、月倒影)等,形成虚实结合,交相辉映等对水景进行创意构想,表现大自然的情趣。

  而现代广场景观设计中可以概括为静水和动态水两种形态。一般情况下静水大多采用规则的设计造景,如对称式或其他几何形状,这种水景一般是整个景观的焦点。广场水景设计常常以喷泉作为水景,打破广场空旷单一的感觉,使人的视觉感官达到平衡,同时也营造热闹欢快的气氛。也有景观水景营造中,以跌水的形式体现水的坠落的美感,将自然美、形式美与艺术美相融合,设计将景观与功能相统一,使景观的整体在增添趣味外更富层次感。

  2、形态+象征。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形色各异,而水的象征符号也各有体现,把二者相结合,运用到设计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设计师通过对水文化外延(形态)的理解,将产品的功能和外部形态联系在一起,向使用者传达水的文化内涵。

  经调研结果显示,产品设计中,产品设计中设计师时常运用水的物理存在形式对产品造型进行设计,即水滴、透明等特性来进行产品符号运用,诸如水滴造型的灯饰、花瓶、挂钩等。依云矿泉水是有两百年以上历史的矿泉水品牌,依云以水滴作为包装造型,在经过设计者对水的创意包装,显示了依云历经岁月沉淀的天然与纯净,演绎出该品牌显示健康、生命、优雅的象征内涵。

  自古就有“依山傍水”即为好风水这一说,在室内设计中,“水”的运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水在室内的运用可为其增添意蕴注入生命力。水墨画的运用在室内装饰中较为常见,另外水纹图案墙纸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以玻璃封顶,做成水墙,使室内墙面形成水景。水景小品一般会配以鹅卵石、植物、灯光等,弥补空间角落,独成一景,营造出灵动、别致的室内效果。在公共空间内,设计师利用水的韵律感,以石材将水曲线感铺陈出,如同层层水波水跌宕起伏,将水的韵律及动感展现出来,加上光影的营造,使人感觉水的清凉。

  3、象征+逻辑联系。布罗德?本特曾提出过建筑师容纳人类活动的容器,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而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的符号,符号学研究在建筑领域中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建筑符号学体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水”文化符号的运用已经从水的存在形式(外延)演变为水的象征符号(内涵)进行运用,而在建筑设计中,对水形态的直接运用转化为人的逻辑联系更显得意犹未尽,人们通过心灵的感悟联系“水”文化与象征之间产生的碰撞。

  新加坡海滨金沙酒店的建筑师萨夫迪运用“船”的意象作为空中花园和大型游泳池的造型,使之坐落于三座塔楼的顶端,远远望去,三栋建筑形成一个“川”字,如“水”将“船”运载,使“船”“漂浮”在滨海湾的水面上。该设计将“无形”的“水”演绎得十分透彻,使人“观其形而得其意”。

  现代设计将水文化符号的“形”和“意”进行发展和提炼,寻找到水的形态与象征符号、象征与逻辑联想的契合点,打造出符合现代设计的应用形式,通过这些设计作品使大家理解和感知水文化的存在。

  四、总结

  “水”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设计的内涵,体现设计注重人们内心情感的满足,使设计更加自然与质朴。水文化在我国具有普遍认同性,因此,现代设计应注重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应用,设计是为人们服务的,为了给人们希望生活更加便捷的诉求,正是设计符号学的意义所在。由此可见,水文化符号的运用,需要根据它本身的外延与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提取,从而创造出更符合“水”的形态及象征语意的设计。(作者单位:西华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工业设计产业与地域文化共生发展研究”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13231168)

  参考文献:

  [1] 薛清,范文龙.设计符号学机器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包装工程.2007,04:99-101.

  [2] 李彬.传播符号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86.

  化学符号篇6

  【关键词】《功夫熊猫》 中国元素 跨文化传播 符号学

  一、《功夫熊猫2》引发热议

  2011年5月28日《功夫熊猫2》在全国上映,再创票房新高,同《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一样,这部充满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在中国的热卖,自然引起了国人热议。大致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这是美国电影盗用中国文化实施“文化侵略”,呼吁各方抵制;另一派则认为,美国影片使用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胜利,是一次成功的“出口转内销”,是美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或中国文化的回归。好莱坞大片对中国元素的运用究竟是一种文化入侵还是中国文化的回归?本文试以《功夫熊猫2》为例,从符号学角度对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进行解读。

  二、热议中国元素

  提到《功夫熊猫》,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其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在2008年《功夫熊猫》上映时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好莱坞影片中居然出现了一只来自中国的怀揣功夫梦的熊猫,“功夫”、“熊猫”两者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象征,而待到《功夫熊猫2》热映以后,人们再次震撼了:这不就是中国元素的华丽上演嘛!

  然而什么是中国元素?业内尚无统一界定。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国元素,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即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如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体系、民俗事象、生活习惯、,建筑、艺术、科技、法律、伦理等,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宋元明清,大到故宫长城,小至窗棂门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中国元素,但中国元素不全等于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现代文化。

  三、《功夫熊猫》的符号学解析

  1、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符号看做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所谓“能指”即:符号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形象、图像、形体等,其作用是指向它自身之外的某种意义。所谓“所指”即:符号的意义。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所指与能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自然的联系,也就是他说的所指的不确定性。罗兰?巴尔特再此基础上指出所指的两个层面:间接意指层和含蓄意指层。间接意指层是能指与所指间因为文化而确立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是为受众广泛共享的;而含蓄意指层则与索绪尔的“滑动的所指”内涵相似,指所指的不确定性,因此而产生了符号的多种歧义。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同一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所指或寓意可能大相径庭。所指的两个层面为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意义的二度编码/解码

  传播是意义的传播,意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斯图亚特?霍尔认为,事物的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为事物赋予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把想表达的信息符号化的过程就是编码,这种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如手势、图像等等),编码者用这些符号来传递信息。信息的接受者将符号还原为意义或信息的过程就是解码。把载有编码者(传播主体)意义的符号最大程度的传递给解码者(受传者)并得到解码者的认同,是传播者的目的所在,因此符号是决定传播过程的关键。

  电影作为一种直观的、以视觉符号为主的跨文化传播形式,它的传播必然伴随着文化符号的编码和解码活动,也决定了传播者要通过电影这一直观形式来展现异国的生活方式、社会价值、道德标准、信仰体系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同样观众也要通过电影这种形式来进行解读。一方面,由于编码者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不尽相同,在编码阶段,编码者的生产关系、知识架构和技术因素都会影响意义的选择和生产。因此在意义传播之前已经进行了一次再创造。另一方面,解读的过程更是意义的再生产再创造,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霍尔模式对编码解码过程的解读即意义的再生产再创造过程,也就是“二度解码”。霍尔认为,编码与解码之间并无必然的一致性,意义不是传送者传送的,而是接受者制造的,因为传播交流过程中,编码者与解码者各有一个也许互不相同的“意义结构”。由于传者和受者不同的文化语境、个人经验,都会对编码和解码产生一定的影响。

  好莱坞通过电影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譬如中国功夫和中国哲学)以及中医、中餐等中国元素呈现给世人,令国人拍手叫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不无成功之处,在符号的选择和应用上也可谓煞费苦心,因而能借中国元素的表现手段表现中国文化并在中国吸金。

  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承载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特点。“冰山模式”是跨文化电影传播的三层模式,它包括:一、视听层,建立在直观元素之上,包括语言、行为、景观、构图等视听符号;二、故事层,建立在第一层之上,通过视听语言构成一个连贯的、具有意义的故事;三、深层结构,文化背后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电影跨文化三层模式提供了电影的解读层次,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中编码解码不一致为不同语境下解读电影提供理论支持。

  在视听感受方面,《功夫熊猫2》从场景安排到人物设定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场景安排方面,传统手推车与面馆、针灸、鞭炮以及传统庙会;建筑风格方面,红墙绿瓦、飞檐斗拱,室内的柱子、墙壁、桌椅绘制等;配乐方面,唱主角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民乐:二胡、古筝、唢呐、箫、锣鼓、木笛等;人物、事物的名字也保留汉语发音,主角熊猫“Po”的发音类似“国宝”的“宝”,功夫大师“Shi Fu”是“师父”、“majiang”是“麻将”、“doufu”是“豆腐”等。人物设定方面,熊猫是中国的象征,龙是中国的图腾,“虎、蛇、鹤、猴、螳螂”五位功夫高手的名字都来源于中国功夫的名称。

  据悉,《功夫熊猫2》的制作方特地来了趟中国内地,走访了古城平遥、少林寺以及北京,并花了很多时间在四川成都熊猫保护区以及佛教和道教寺庙,观看到那里的古代建筑以及各种细节,可谓下足了功夫。

  在故事编排方面,《功夫熊猫》和《功夫熊猫2》都没有沿用我国武侠小说的男主角跌落悬崖、遭遇高人、练就神功、终成高手、为民除害五部曲的模式,而是典型的小人物变大英雄拯救世界的好莱坞商业片的模式,美国人的价值观在片中一览无遗。《功夫熊猫2》不满足于对中国元素的使用,而是深入到人物角色身上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性格特征,迎合了中国人爱国、重感情的心理,在第一部影片励志的基础上,又注入了大量的感情戏,阿宝幼年时各种惹人怜爱的事情、阿宝与鹅爸爸的父子情深、阿宝与师傅的师徒关系等,使得这部笑点密集的电影更深入受众的内心。当然,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解读与本民族的文化真谛有着差别。透过这些中国味十足的中国元素,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比如熊猫阿宝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中国武侠,而是一个美式的平民英雄,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依照西方人的幽默风格来塑造的,他嘻哈打闹的性格与中国传统的稳健的人格要求格格不入。在这部充满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中方和西方的两种主流文化价值观,更准确地说是中国的壳,美国的魂。

  四、观他人而反省自身

  有的人评价《功夫熊猫2》是文化侵略,甚至有人公开抵制,笔者赞同这样一种态度――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一定是留给其他民族解读的自由和空间的。在大量装满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涌入中国、风靡世界,受到全球瞩目的时候,国内的电影界人士更应该做的不是如何想尽办法抵制“文化入侵”,也不是单单坐在影院里享受好莱坞大片带给我们的享受,沾沾自喜的认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着迷和认同,而是应该深思,怎样才能由我们来向世界诠释我们的文化。

  《功夫熊猫》成功借鉴了中国元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推断中国文化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同,也不能说这就是裸的文化入侵,所有像《功夫熊猫》这样的进口动画片,其实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通过这面镜子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多元文化下,重新审视和定位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重新思考和看待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运用以及如何谋得自身文化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①殷俊、贺艳,《美国动画片缘何在中国受欢迎――对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符号学与传播学解读》[J].《装饰》,2008(12)

  ②刘敬、余权,《从中国元素到中国精神――〈功夫熊猫〉解读》[J].《电影文学》,2009(2)

  ③⑤陈一愚,《意义的二度编/解码――〈功夫熊猫〉的跨文化分层解读》[J].《电影文学》,2009(3)

  ④陈莉莉,《浅谈〈功夫熊猫〉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传递》[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1)

  化学符号篇7

  学校建设的基本现状

  中国的学校建设,有两种建设主体与建设模式,一是政府主体,一般是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村为主体,还有一些城市、政府组织建好学校,交校长来办学,叫做“交钥匙工程”,广大农村在“村学村办、乡学乡办、县学县办”的学校建设大政策下,以极少的投入来建设学校,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建设没有理念,没有规划,更有甚者,连设计图纸都没有,有些学校才建好便成危房,更谈不上学校建设的科学性、人文性与艺术性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些经济实力强的大中城市开始谋划和建设一些寄宿制学校,由政府部门作建设主体,建好后交钥匙给校长来办学、来管理。应该说,这是大手笔,但这些学校因为建设者不能很好地把握学校建设规律与个性,因此,等建好投入使用时,才发现有很多地方不适用,更谈不上人文性、艺术性、个性化了。第二种模式是学校做建设主体,校长作建设法人。大学和很多中学建设,基本上用的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校长一班人要把握学校建设的基本规律,要筹措资金,甚至要进行建设资本运营,还要学会工程管理、预算、决算、审计等,基本上要是一个建筑行家,这样一来,校长便承担了政府的责任。其好处是校长可以按照自己的办学思想与理念来规划和设计学校,什么样的校长便建设出什么样的学校。

  在这样的学校建设体制下,我们的学校建设便发生了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为了满足办学需求而临时增建、扩建、改建,学校建设缺乏科学性;二是因为投入不足、体制不畅,导致建筑质量低、建筑材料差,建筑资料不齐,建筑损失惨重,缺乏经久性:三是学校建设仅只是几栋房子和一堵围墙,外加一张简单校门,缺少艺术性;四是建筑很少从文化的层面上去把握怎么样积淀文化底蕴,让每一处都能说话,每一处都成为艺术珍品,缺乏艺术性。因此,我们的学校建设更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来作认真而审慎地思考与把握。

  笔者有幸在一十三年的重点中学(示范性高中)校长生涯中(这中间还兼任了四年县教育局局长),主持建设了三所学校:宁乡一中、宁乡十三中、明德中学,还牵头建设了宁乡县教师资源中心、宁乡县中心幼儿园,还组织建设了一批学校。尤其是宁乡一中和明德中学的建设,应该说,是我的得意之作,有的人说,宁乡一中是我的处女作,明德中学是我的代表作,我默许之。

  学校建设,我有很多感悟,也有很多体会,有很多骄傲,也有很多遗憾。我想以明德中学建设为例来作表述。

  学校建设的基本理念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思想和理念的引领,通俗地说,都应该有“想法”,这是做事成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学校建设也是一样。不管是以政府为主体建设也好,还是以学校为主体建设也好,建设思想与理念都是要的,而且应该是共性和个性的高度统一。

  所谓学校建议的共性理念,就是学校建议要具有规划的科学性。

  设计的实用性,成本的节俭性,使用的安全性。规划的科学性是指校园规划要功能明晰,区划合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要相对独立又互为衔接呼应,形成总体上大气,精巧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实用性,是指整体规划后各栋房子的设计,景观的设计都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都要方便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要有益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本的节俭性是指建设成本要力争节约,学校建议实用够用即可,不要讲排场,不要求豪华。使用的安全性是指学校建设必须以安全为第一要素,必须确保师生安全工作,学习和生活。房屋建筑,交通组织,人流疏散,消防水电等所有设计与设施装备都必须以安全为前提。

  所谓学校建设的个性是学校建设要有特色,有个性,学校建设不能干所一面,干栋一样,每一所学校都跟每一个人一样,有它的独特性,独到性。它的办学历史底蕴,它的发展轨迹,它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它的办学风格与特色,它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它的办学理念与精神,它的办学理想与追求,就形成了这所学校的文化。所谓学校建设的个性,就是学校建设要将常规意义上的建筑符号演绎成这所学校浓厚文化色彩的文化符号。将学校建设演绎成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便成了上乘之作。

  所以,学校建设的基本理念就是依据学校的基本功能,在确保建设科学,规范,实用,安全,节约的前提下,努力使学校建设的建筑符号读译成学校文化符号。使学校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观都带上浓厚的文化色彩,都形成丰富的教育故事。

  学校建设的基本原则

  我曾经和很多人讲过我在实施学校建设过程中坚持的三句话:“学校不是宾馆、不需要豪华,学校不是公园,不需要假山、亭榭、喷泉等假造品来供人观赏:学校校长室不是经理室,不需要大空间、豪华装修和老板办公桌椅。”学校就是学校、学校建设就是学校建设。来不得半点浮夸、虚伪、表象,更要具有学校之气。因此,学校建设应该在确定了较高的建筑理念后,坚持如下的基本原则:

  学校建设要有山水灵气

  无论是城市学校建设还是农村学校建设,都有一个选址的问题。城市学校的选址空间小一些。因为学校建设要服从城市大规划,要服从整个学校布局。农村学校建设选址空间相对大一些。它可以在一个区域内作比较选择。选址之后便是学校规划。学校总体规划要顺风水。

  选址和规划都应该顺“风水”,一讲到“风水”,有人会认为这是迷信。其实,我这里讲的“风水”,绝不是迷信,而是科学,人和天、地是整体,是和谐的整体,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是受到自然规律的严惩。“天灾人祸”,更多的是人祸,是人们破坏生态,破坏山水灵气惹的祸。有的地方建不了房子,有的地方房子应该朝南,有的地方可以朝北,这些都应该有科学依据。国家投那么大资金建设学校,我们便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在学校建设与使用的过程中,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所以,在选择学校校址做学校规划时,一定要紧持顺“风水”,同时,学校建设在房屋设计、景观设计中,要坚持通风采光,要避免学校建设不宜人居,学校景观设计不能公园化,但要园林化,学校最好有山的厚重、仁厚,又有水的灵性、柔情。既有连廊回映,又有花草虫鱼,能让师生充分地享受阳光雨露的清新,享受山水灵气的钟爱,享受大自然赋予给师生的钟灵毓秀和人杰地灵。

  学校建设要有科学大气

  学校建设是公共场所建设,是人居密集建设,学校建设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科学大气是至关重要的原则。科学就是规划、设计合理,满足师生需求,功能区划明晰,车流人流衔接自然,水、电、路、管网等设施一次到位,一步

  到位,安全可靠。每一处地方都实用,都够用,都好用。大气就是要体现学校的浩然正气,规划和设计都不落俗套,风格鲜明,个性突出,大景大观,细节小观,相得益彰,浑然一新。

  学校建设要有艺术雅气

  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学校的育人功能决定学校建设更要讲究艺术性,建筑造型、色彩搭配、屋面设计、立面把握,都要是艺术精品;一栋房子、一张校门、一处景观、一块石头,都要蕴含艺术的高雅与真趣。

  现在有些学校建设,因为投入不足、或工期紧张、或设计不精、或施工不良,很少讲究建筑的艺术性,这实在是学校建设的一大缺陷。

  学校建设要有文化真气

  学校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学校是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圣地,学校建设便应该打上文化的烙印,形成文化的特色,成为文化的载体。

  要把一般建筑符号演绎成文化符号,这是学校建设与其他行业的建设最大的区别或者说是最根本的区别,也是学校建设最大的个性。

  明德中学新校建设介绍

  明德中学创办于1903年,是湖南省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胡元先生创办,“坚苦真诚”是传统校训,“磨血育人”是其办学精神,明德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黄兴,陈天华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从明德走向革命道路,明德是辛亥革命前湖南革命组织“华兴会”的会址。一九一七年,全中国评定十所基础教育的最佳学校,明德排在榜首。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手书“成德达材”制匾赠给明德。从那时开始,“北有南开,南有明德”便享誉海内外。一九一八年,同志考察长沙教育,纵论长沙教育时,留下了“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的赞誉。1932年,视察明德,和师生合影,欣然命笔,题写“止于至善”四个大字以赠。在中国,国共两党领袖都为一所学校题词,在基础教育学校,据我了解,仅明德一所。明德中学创办106年里,培养了8万多名学生,英才辈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引人瞩目者灿若群星。黄兴、任弼时、周小舟等政治家,周谷城,金岳霖等文化大师,丁夏畦、俞大光、肖纪美、刘经南、艾国祥等著名科学家,欧阳予倩、苏曼殊、吴祖光等著名艺术家,都从明德走出来。明德迄今为止,培养了十七位两院院士。所以有“院士摇篮”之誉。明德的体育教育独步湖南,其中男子篮球代表队从三十年代开始,近八十年,长盛不衰,有“泰安球王”之誉。明德老校,校址位于长沙湘春路湘江之滨,占地50亩,其“乐诚堂”系长沙市第一幢框架结构的大楼,建于一九三二年,是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子湖、楚辞亭、黄兴图书馆,怀求体育馆等建筑相映成辉,古朴的水杉、雪松、玉兰、香樟掩映校园,整个学校显得很古朴、很典雅、很别致,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为了适应城区发展需要和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省、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南城新区,新省政府旁建设明德新校区。这一历史重任历史地落到了我们的肩上。

  为了不负人民的重托,不负历史的重托,建设之初,我们便定下了把明德中学建设成为让人们过目不忘的经典校园的目标。

  从2006年8月份成立建设指挥部到2007年10月份全部完成征地、拆迁、规划、设计、手续办理、三通一平等前期筹备工作结束,用了一年零二个月的时间。从2007年10月动工兴建到2008年7月宣布竣工投入使用,用了十个月时间,基本建成,我们创造了学校建设的速度奇迹。

  整个学校根据设计要求,全部用框架结构,楼面全部整体捣制。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握质量,坚决按规范要求施工,建筑质量好,创造了质量奇迹。

  学校建设坚持文明施工,成立民工学校,定期培训民工,坚持安全教育,安全操作,从始至终,没出现一丁点安全事故,创造了安全施工奇迹。

  学校从规划开始,坚定一个理念,一定要把新明德建设成为学校文化的殿堂,建筑艺术的珍品和以人为本、实用、舒适的精品,学校建设得中西合壁,精致、典雅。将明德106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尽情演绎,将简单的建筑符号向文化艺术符号尽情演绎,将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美学尽情演绎,将如前所述的学校建设理念和建设原则尽情演绎。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明德中学新校是新时期学校建设的经典。

  下面,我介绍学校的重要建筑与景观:

  校门

  校门是学校的面子,现在有很多学校,不讲究校门,甚至门不成门,门的基本功能都没有。我们认为,这样的校门不能承载文化,不能体现作用。考虑到明德中学办学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校门建设我们采用了传统风格,是典型的汉唐建筑,灰瓦、红墙、红柱、12,8m高、12,8m宽,外门楣“明德中学”四个大字请书坛泰斗沈鹏先生题。内门楣制巨幅电子显示屏。外柱一挂“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匾,一挂“湖南省示范性高中”匾。内柱挂由我撰并书写的一幅对联“紫气东来,贤才辈出:江声北去,学府长昌”。学校校门既显雄伟,又具古朴。

  主建筑

  明德中学总建筑面积86000m2,包括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图书馆、实验大楼、国际交流中心、艺术馆、体育馆、生活服务中心、师生公寓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主体建筑采用灰瓦作坡屋面,传统风格。外墙以红色为主色调,梁柱间以仿麻石砖,底部以斫斧石铺成1m至2m高不等。既显庄重典雅又显青春活力。教学用房全部用宽走道,大开问,教学楼教室与教室间的工具室,又隔音,又方便适用。学生公寓洗漱卫生间与主寝室隔离,通风、透光,既避免了气味,又避免了潮湿。学校大会议室的命名、解释刻于堂内大厅两壁。初中教学楼为“成德楼”,实验大楼为“达材楼”,系一九一七年教育总长范源濂为褒奖明德所赐匾牌,食堂名叫“膳食堂”,也有雅意。所有楼宇名,全由书法名家题写,以巴西红木请著名雕刻家雕刻。明德主体建筑的精雅,古朴、实用为建筑原则。紧凑而区划明晰、大气而不奢华,非常宜于师生学习、工作与生活。

  广场

  新明德设计了六个广场,分别命名为“丹桂飘香”、“屈风楚韵”、“群英会”、“岁寒三友”、“妙手丹青”、“赏心苑”。“丹桂飘香”是学校主广场。主广场铺以麻石、中嵌校徽,主题雕塑“书山笔林”矗立正前方,四角分别嵌以四块巨石雕刻。手书“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立于右上方,手书“止于至善”立于左上方。谭延手书“坚苦真诚”立于右下方、邓小平手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于左下方。广场正立面主建筑为高中教学楼“乐诚堂”,大厅矗胡元老先生座像,后嵌刻胡老先生生平及手迹。乐诚堂上,设青铜钟楼,钟楼两壁刻明德简史和“明德建设志”,每年岁末,师生聚会举行敲钟仪式、校长致词,师生代表敲响新年钟声,全体师生共同迎接新年到来。广场四角植四棵巨型桂树。广场上方两侧植十二棵桂树,取“蟾宫折桂”之意,命为“丹桂飘香”。

  初中教学楼和黄兴图书馆间为“屈风楚韵”园,是文化广场。建“屈子湖”、“楚辞亭”、“太白桥”,楚文化是湖湘文化之源、湖湘文化是明德文化之源,源头活水由此而显。从楚辞到李白诗、浪漫主义新风蔚成大观,设此景观,也很有文学艺术色彩。

  高中教学楼和实验大楼间为“群英会”,是科学广场。设院士浮雕、科学名家风云际会,并做一些自然科学小品。由明德校友捐栽的各种大树多植于此。群英相会,取名于此。

  升旗广场命名为“岁寒三友”,是德育广场。周边广植松竹梅,因故命名,升旗台后设“中国教育史”浮雕,由九幅浮雕构成,分别是“神农教化”、“孔子演教”、“百家争鸣”、“独崇儒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程朱理学”、“船山学舍”、“北有南开,南有明德”、“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把明德兴学植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浮雕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

  次校门与“膳食堂”、“艺术馆”、“体育馆”之间辟有“艺术广场”,命名“妙手丹青”。“师生公寓”间辟有“赏心苑”,是休闲广场。草木丛生,鲜花盛开,师生流连,其乐无穷。六个广场各有功能,尽显文化,皆是艺术。

  文化长廊

  明德新校为了体现方便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理念,从最南端生活服务中心到最北端初中楼和实验楼之间,建了一条四米宽的长廊,贯通南北,衔接各栋楼宇,天雨师生不必打伞,大热天又遮阴,是学校最重要的人流疏散通道。这条长廊,我们精心选择古今励志名联,大多是励志联,又大都与明德相关,请省内外著名书法家书写,请雕刻师用手工在整幅木板上精心雕刻,悬挂于长廊柱上,黑底淡绿字。这一文化景观便成了明德的一道亮丽文化风景线。另外,我们还计划在南面墙上请省内外书法名家写100首古今诗词,用各色花岗岩雕刻,成为诗墙,联廊和诗墙将成为明德新学校所独有的两大学校文化奇观。

  雕塑和雕刻

  新明德中学有主题雕塑~座,取书山笔林之义,仿铜制作,基座为花岗岩,一本打开的《大学》,隶书《大学》首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菩。”明德中学校名来源赫然在目,其寓意深刻,底蕴深厚也可见一斑。雕塑取“书山有路勤为径”之意,勉励学生勤奋攻读,学有所成。主题雕塑创意朴实,雕塑大气,很具特色。

  新明德有两尊人物雕塑,一尊为胡老校长全身座像,立于乐诚堂大厅,仿铜制作,栩栩如生。另一尊为黄兴先生头像,立于黄兴图书馆大厅,笔法简洁,活灵活现,两侧挂黄兴手迹“无我”、“笃实”四个大字,相映成辉。

  新校立浮雕三处,一为院士浮雕,院士墙命名为“院士摇篮”,由工程院士、原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先生题写。石刻有序,用浅近文言写成。再雕十七位院士头像,余下十一空,留待后学填补,创意新颖,寓意深刻,观者无不拍手。二为中国教育史浮雕,由九幅画面构成,前有所述。三为体育馆大厅沙岩浮雕,雕体育名人于其上,置“秦安球王”美誉于百年奥运发展史中,简笔勾勒形象逼真。

  新明德雕刻分木刻、竹刻和石刻三类。所有楼宇名称全由名家书写,用巴西进口红木请雕刻专家手工雕刻,百年不变形,成艺术珍品。文化长廊联、屈子亭联,四箴堂“坚苦志诚”校训诠释和蔡元培跋语全由上等木材精刻而成。太自桥上十六幅画像以及各处石刻构成石刻精品,尤以主题广场四角四块巨石雕刻而醒目。乐诚堂大厅胡元先生传及胡老手迹,以及我书写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则用竹刻,别具风味,雕刻也成了明德文化风景线。

  绿化

  化学符号篇8

  论文摘要:综观以往的研究,往往只针对新闻话语的其中一方面。比如以“新闻写作”、“写作风格”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和书籍,其实是关于新闻话语语言规则方面的研究。而对新闻话语的批判性研究又多侧重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认识新闻话语在社会认知、社会交往及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功能。作为“语言系统与文化环境的交汇点”,对其研究不应该只突出其中一方面,因为这两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本文主要探讨新闻话语的文化符号学向度。

  新闻话语的策略性规则可谓多种多样,因为题材与体裁的不同,以及传播语境的不同,会侧重于其中几种策略性原则。

  不过,记者运用此策略性规则而不是彼策略性规则,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即记者倾向于使用该策略性规则,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会自觉不自觉的与记者所在报纸的风格相符因为记者不能直接发表其新闻话语的文本,而是通过所在媒体机构的编辑。记者、编辑等都是新闻传播者,因为“记者从事新闻报道,必须同他所工作的媒体保持价值观念的一致性”并且,即使不完全是,其风格也多少代表着一个国家新闻话语的风格。

  一、新闻话语的社会认知功能

  (一)事实认知

  提供信息是新闻最重要的功能。丹尼斯·麦奎尔在《大众传播理论》中,把“信息功能,即提供有关世界上的事件和社会情况的信息”置于媒介五大功能的首位。报纸新闻也不例外。

  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每分每秒个人生活圈之外的世界都在不停地发生冲突和变化。个体无法到达每一个现场,亲眼见到或者亲耳听到事件发生的过程。但是,人们却很关心个体之外的世界,唯恐自己落后于个体之外的世界。

  如此,人们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去了解外部的世界。新闻则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因为新闻注重时效性,其在第一时间,传播事件的最新情况因为新闻具有可信性,大多数新闻是客观真实的报道因为新闻的可接近性,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的、大批量地复制成为一种可能……这些都使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佳媒介之一。

  (二)价值观认知

  受众希望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有关事实的信息,并对该事实作出判断,以实现观望周围的世界、并尽可能的使自身的行动能够适应周围世界变化的可能。但是受众又不满足于新闻只是信息的载体,特别是当媒体数量激增、受众越来越容易接近获得信息的媒介时,新闻信息繁芜而不易轻易作出评判。受众开始依赖于媒体显性的或隐性的观点,新闻也就不再只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了。新闻开始向个性化发展或者提供独家报道或者提供独到见解。这两种形式都是实现价值观认知的最有效形式,价值观的认知即意味着对某一种观点的认同。

  二、新闻话语的社会交往功能

  (一)内部社会整合与互动

  我们己经了解到,新闻话语能够实现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包括事实的认知和价值观的认知。但是,新闻话语的社会功能并不止步于此,新闻话语的传播者还希望人们据社会认知而作出反应接受之。因为“告知和劝服是新闻话语传播的两个层次,前者要人们理解传播者对某个事件或情境的叙述,……期待受者建立与叙述者所预期的一模一样的文本再现情境模式后者则……期望将隐匿的言语行为获得受者的接受,从而实现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通过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简单地讲,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新闻话语通过不同形象的塑造,实现受众对对象国的认识。这种认识将影响并引导受众实际社会生活,或者以“竞争的态度”,或者以“敌对的态度”,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新闻话语的社会权力功能

  (一)新闻话语是权力的象征

  从新闻传播者个人来说,新闻话语对事实的传播具有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特点就一个国家来讲,新闻话语侧重于某一类事实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对受众的影响是,“多数情况下,报纸可能不会成功地影响人们怎么样考虑问题,却能有效地决定人们思考什么问题。”

  当社会中某一集团或阶层掌握新闻这一媒介的时候,势必会侧重于报到有利于集团或阶层利益的新闻事实或是不利于其他阶级利益的新闻事实,作为“对新近发生事实报道”的新闻因此而倾向于对一定层面意识形态的提升。这种提升作用,使新闻话语具有控制人的思想意识乃至行为规范的能力。

  (二)“话语权”与“话语霸权”

  新闻话语的权力功能是指就新闻话语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容易与其混淆的概念是本文第一章出现的“话语权”,也是当下日常生活中被大量应用的一个词。

  作者的理解是,话语权是指个人或集团发表意见、观点的权力。也就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具有言论自由的权力。但现实生活中,言论自由的权力已被狭隘化在媒体上发表言论的权力。因为大众传媒以其广泛的受众和重大的影响力,成为发表意见或观点的一个重要媒介,所以成为争夺话语权的重要资源之一。

  而在全球传播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话语霸权”,即“当传媒的话语权过度发挥时,其话语权就成为一种霸权”。这是因为一定的大众传媒代表着某一集团或阶级的利益,所以该“集团的话语权”构建起传媒的“话语统治权”,这种话语统治权使它有能力扭曲接近整体的传媒空间,并以其覆盖能力,消解其他集团的话语力度。根据大众传播学的“知沟理论”,发达国家—如美国—在全球传播中,凭借其高科技手段,占有大量媒体资源,使新闻流通呈现单边性,并因此出现新的殖民行为—通过新闻话语等大众传媒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结束语

  通过研究中发现,“新闻话语”的研究,提供了认识新闻及新闻传播新的角度。作为语言系统与社会环境交汇点的新闻话语,必须遵守语言的构成性规则,如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须遵守英文的语法要求,中国新闻奖作品须遵守汉语的语法规则,否则新闻话语根本无法传播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属性。一定社会文化下的新闻话语,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客观的和发展的眼光对待两种形式的新闻话语,才能促进文化上的心理认同,使新闻话语更好地建构一个文化上的自我,发挥其丰富的社会功能。

  除语言学、文化学外,新闻话语的研究可能会涉及更多的学科知识,故已吸引政治学、社会学等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随着越来越多学科知识的融入,也将不断扩大新闻学的研究范围,并提高其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姚里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

  [2]俞香顺《传媒 语言 社会》(第一版)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

  化学符号篇9

  关键词:电脑;输入;常见;化学符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54-01

  在world文档中输入化学符号,一直是个困扰化学老师的难题,有没有快速准确地在world文档中输化学符号方法呢?

  在参照其他资料的基础上,本人总结比较完整的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首先,本方法要用到的是world文档中的“工具 自动更正选项 自动更正”工具。其操作方法是:先选中你要更换的内容,再选择“工具 自动更正选项 自动更正”,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将替换的形式选为“带格式的文本”,再在对话框中输入你对该内容的编码,再“替换”。这时,你修改的内容将自动保存在world文档的模板中。例如:输入“C + O2 点燃===== CO2”并选中它,打开“工具 自动更正选项 自动更正”,在弹出对话框中选中替换为“带格式的文本”,按“替换”就OK了,在以后编辑world文档时只需键入“C+O;;”就可以自动显示“C+O2 点燃===== CO2”了。

  其次,就是化学符号的编码问题了,根据中学化学可的具体情况,本人总结出了一套编码方法,现介绍给大家:

  一、元素符号、单质的化学式的输入

  1、元素符号:组成元素的字母(大写)+ “//”;例如,钠的元素符号的输入就是“NA//”,就自动显示“Na”。

  2、单质:组成元素的字母 + 脚标 + “//”;例如,氧气的化学式的输入就是“O2//”,就自动显示“O2”。

  二、化合物化学式、离子符号的输入

  1、化学式:总规则: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的元素符号的所有字母(大写) + “ ”例如,高锰酸钾的化学式的输入就是“KMNO4”,就自动显示“KMnO4”。

  有机物化学式的输入,则用该物质的名称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 “ ”进行编码,例如,乙烯编码为“YX”、乙酸编码为“YS ”、乙炔编码为“CHCH”、乙醛编码为“YQ”等。

  2、离子符号:总规则:LZ(“离子”的汉语拼音的前两个基字母)+ 组成该离子的元素符号的字母(大写)+ “ ”。

  三、反应条件符号的输入

  如果只用等号连接加条件,就用条件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 “,,”即可;例如反应需要加热的就输入“JR,,”即可自动显示“Δ=====”。“DR,,”则显示“点燃=====”,“GW,,”则显示“高温=====”,“GWGYC,,”则显示“高温 高压========催化剂”;如果是可逆反应的连接符号,则在前面加“KN”(可逆的汉语拼音的前两个字母);例如“输入KN,,”则显示可逆符号“ ”;输入“KNGW,,”(可逆高温)则显示“高温 ”,“KNGWGYC,,”则显示“高温 高压 催化剂”。

  沉淀符号和气体符号的输入分别为:“JTX,,”(箭头下)显示“”;“JTS,,”(箭头上)则显示“”。

  四、方程式类的输入

  1、总编码规则:反应物只有一种的分解反应:用组成该物质的字母+ “F”(分解的第一个字母)+ “;;” 。例如: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编码为“KCLO3F;;” ,则自动显示“2KClO3 MnO2=====Δ 2KCl + 3O2 ” 。

  反应物有两种:组成反应物A的元素符号的字母 + 组成反应物B的元素符号的字母(中间用加号“+”连接)+ “;;” 。例如:铁在氯气中燃烧的编码为“FE+CL;;”,则自动显示“3Cl2 +2 Fe 点燃===== 2FeCl3”。

  反应物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这类反应很少),编码时只用两种主要的反应物,编码和两种物质反应相同。例如CaCO3和CO2、水反应,编码为“CACO3+CO2;;”则自动显示“CaCO3 + CO2 + H2O === 2Ca(HCO3)2 ”。

  2、如果反应牵涉到过量的,则把过量的物质放在前面。例如往Ca(OH)2溶液中通入CO2,Ca(OH)2过量时编码为“CAOH2+CO2;;”则显示“CO2 + Ca(OH)2 === CaCO3 + H2O” ,CO2过量时编码为“CO2+CAOH2;;”则自动显示“2CO2 + Ca(OH)2 === Ca(HCO3)2” 。

  3、离子方程式的编码:总编码规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的编码 + “LZ” + “;;”。

  上面的编码中,总的规则就是:符号图形类(含反应条件、有机化学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加后缀“,,”;方程式类(含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等),加后缀“;;”;化学式、离子符号加后缀“ ”;元素符号、单质加后缀“//”。这四条后缀均在键盘的右下角,比较顺手。

  编码成型的模板,在Windows 7上,其路径为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Templates\Normal,你也可以在计算机上搜索“Normal”文件。

  化学符号篇10

  关键词:高校中文教学;符号系统;转化;漫谈

  当今,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人们日常的生活方法也逐渐发生转变,从原始的“飞鸽传书”转变为如今的“电子邮件”,从传统的“秉烛夜读”到当代的“网络视频”。那么,对于高校来说,该如何跟紧时代的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首要的问题。把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模式中,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增进学习兴趣,完善自身成长。

  一、符号系统的定义

  符号系统,也是语言的一种系统,指的是人们通过肢体、表情等非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进而丰富了所表述内容的感染力。做常见的符号系统为交通路口的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就是这种符号系统所表述的思想。

  二、多媒体在高校中文教学中的转化的历史进程

  从高校中文教学的方法来讲,其长时间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应用口头表述及板书枯燥地讲解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进行机械地记录、理解或背诵,整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极为缺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教师将幻灯片技术应用到了课程讲解中,缩短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入90年代末期,中文教学模式又有了提升,教师在备课时应用计算机将所讲解的内容制成幻灯片、拟定教学大纲。这些教学模式的转变虽稍微改善了教学现状,但却都没有冲破文字符号的枷锁,形成新的符号系统。

  三、多媒体在高校中文教学中的符号系统转化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是集图片、声音、动画、文字、视频为一身的符号系统,将其应用于高校中文教学中可以提升符号系统转化的可操作性,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符号对学生的思维有着一定影响,随着多媒体课程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必将发生更新的转变,生态课堂、对话教学等教学模式也得以实现。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不但是教学方法的转变,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的改革。作为以人为本的学科,高校中文教学承担着增强学生素养的任务。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但面对中文系的学生,同时对理工系的学生选修中文课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中文教学进行多媒体模式,不仅仅是课程建设及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增强全校学生素质的关键环节。

  四、多媒体在高校中文教学中的符号系统转化的方法

  在实际施行过程中,课程设计是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重点。课程设计不再是传统上的照本宣科,同时也不再是将纸质的讲义编辑到电脑中,而是要求教师应用一种宏观的思维模式对教材进行理解,利用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符号进行相互组合,丰富课程内容,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等情况出现。对课程设计要具有艺术性及学术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整理多年的教学经验,灵活运用到多媒体技术中。同时,建立相关的资料库、数据库等配套系统,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起到更好的帮助。下面列举几例外国文学课程,简要分析多媒体在高校中文教学中的符号系统转化的方法。

  (一)静态符号系统的引用

  绘画、雕塑、建筑等都可以为中文教学提供静态的符号系统。在西方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都同文学保持着一种紧密的联系。《神曲》被认为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作,同时也是世人公认的文学巨著之一,唯有全面了解西方的宗教、神话等,才可以更精准的分析作品,理解含义,而这些内容在西方艺术品中被很好地呈现出来。文学作品为艺术提供素材,艺术品反过来为文学增加推动力,例如,在文学中出现过现实主义,对应艺术作品呈现出写实主义。因此,教师在进行中文内容讲解时,可以搜寻相关图片、历史等,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体会作品中作者或时代的思想、灵魂,提高教学效率,完善学生成长。

  (二)动态符号系统的引用

  在多媒体中,电影、音乐、纪录片等都可以为中文教学提供动态的符号系统。西方电影、纪录片的生产,依据文学作品形成的约占整体的45%,例如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就如同双生的并蒂莲,把影视符号引入到课程讲解中,不仅冲破了传统文字符号的禁锢,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理解文学内容,感悟作品情感。

  当今,西方的音乐是由中世纪时期的宗教音乐演变而来的,西方的歌剧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原型来自古希腊的悲剧歌唱队。对于西方歌剧来说,其从文艺复兴时期演变至今,几乎保留了大量传统的剧目。如法国作家大仲马的《茶花女》、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的《图兰朵》等,将其同中文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好地学习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爽.多媒体在高校中文教学中的符号系统转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6(03).

上一篇:第10章 挥戈扫六合:史无前例的灭六国计划
下一篇:趣说历史|开门超早,影片超多,这家“电影院”为何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