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未成年人自杀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战后日本人自杀死亡率于1955年前后、1985年左右和1998年后出现了三次高峰期。在此期间,10~14岁年龄段的自杀死亡率比较稳定,均为1.0左右。而15~19岁未成年人则波动显著。1955年,15~19岁女性自杀死亡率为26.1,男性高达37.2。1960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到来,该年龄段未成年人自杀死亡率迅速下降,其中男性降至25.3,降幅较大。到1965年,这一年龄段男女自杀死亡率分别降至8.8、6.1,降幅十分显著。第二次自杀高峰期间,未成年人自杀死亡率不升反降。1986年,15~19岁女性自杀死亡率仅有3.3,男性为6.8。1990年则降至历史最低值,分别为2.8、4.8。但是,第三次自杀高峰期内,未成年人自杀死亡率出现了小幅回升。2000年,15~19岁女性自杀死亡率为3.8,男性为8.8。2003年,回升至1965年的水平,男性为8.8,女性为5.6。[5]此后,未成年人自杀死亡率随着未成年人口的逐年减少而增长。2007年,15~19岁未成年人自杀死亡率增至7.3,其中男性为8.9,女性为5.7。2008年,则进一步增长到8.3,其中男性为9.8,女性为6.8。[6]综上可知,日本未成年人自杀死亡率经历了战后初期的高峰期、1960年后的迅速下降期、1970年后的缓慢增长期和1980年后的低谷期后,从1990年开始小幅回升,到1998年出现了小高峰。2000年以来,在回升至1965年水平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增长。近年来,未成年人自杀死亡率回升速度的加快,表明日本未成年人自杀问题出现了恶化的趋势。

  与未成年人自杀死亡率的波动相对应,近年来,日本未成年人自杀死亡人数也呈现出回升趋势(参见图1)。1978~1979年,未成年人自杀死亡人数分别为866人、919人。1980年则迅速降至700人以下。整个80年代,除1986年因群发自杀[2]导致未成年人自杀死亡人数激增至802人外,基本上维持在600人左右。进入90年代,未成年人自杀死亡人数进一步降至500人左右。但是在日本自杀死亡人数首次超过3万人大关的1998年,未成年人自杀死亡人数也随之激增,增至720人。此后又缓慢回落,除2002年降至502人外,基本上在600人上下浮动。从年均自杀死亡人数看,1978~1987年的10年间,未成年人年均自杀死亡人数约为685人,1988~1997年的10年间,则降至为508人,但1998~2007年的10年间,又增加到606人。[7]虽然相对于日本每年高达3万人以上的自杀现状来说,未成年人自杀死亡人数显得微不足道。但从日本总人口不断减少,特别是未成年人口不断减少的人口动态来看,年均600人左右的未成年人自杀现状,令人担忧。

  图1:1978年以来未成年人自杀死亡人数推移

  数据来源:[日]警察庁生活安全局生活安全企画課.平成22年中における自殺の概要資料[DB/OL].2011.7.http://www.npa.go.jp/safetylife/seianki/H22jisatsunogaiyou.pdf,2011-03-03.

  2008年,日本厚生劳动省“人口动态统计”显示,自杀已成为15~19岁未成年人群的首位死因(这一年龄段人群的死因中,因自杀死亡的比率高达31.3%。)。[8]这表明,随着少子化问题的加剧,日本未成年人自杀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

  二、日本未成年人自杀的原因探析

  日本未成年人自杀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复杂社会现象。但健康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自杀的最大诱因。除健康问题外,冲动性自杀在未成年人自杀者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日本教育评论家尾木直树认为:“一般情况下,小学生自杀行为是意志消沉下的冲动行为[9]”。而崇尚自杀的文化传统、自杀盛行的社会环境、层出不穷的校园问题、不良的家庭环境及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则是导致日本未成年人自杀的深层原因。

  (一)崇尚自杀的文化传统和自杀盛行的社会环境

  日本是传统上的自杀大国,自杀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文化中有着美化自杀的传统,认为不留恋生命是一种美德,甚至是一种杰出的美德,给自杀赋予了崇高的道德评价。在日本人心中,自杀成为一种修身律己、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因自杀而死的人不会受到谴责,反而会受到称赞,被认为是勇敢和负责的表现。历史上,代表着尊严和名誉的剖腹自杀曾被极力推崇,为此而自杀的武士数不胜数。近代军人也多用剖腹自杀方式来洗去失败的耻辱。从这种具有民族色彩的极端自杀方式可以窥视到日本人对自杀的无所畏惧和崇拜。以至于到了战后,仍然有人对剖腹自杀顶礼膜拜。1970年,崇尚武士道精神的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曾震惊日本及全世界。日本人这种美化自杀,轻视生命,视自杀为荣耀的传统已深深扎根于日本文化中。崇尚自杀的传统使得日本人对自杀者抱有一种异常宽容的态度,认为自杀是一种对失败负责的行为、一种谢罪的方式。自杀者不仅不会受到谴责,反而因自杀受到同情和尊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自杀行为。一些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以自杀来逃避失败,以死来换取别人的原谅。在日本,每当媒体暴露出丑闻或渎职事件时,往往会出现责任人引咎自杀的现象。日本的政治家为表明自己的清白而自杀已不是新鲜的话题。总之,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日本,崇尚自杀的传统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日本人的生活。自杀作为摆脱困境的方法仍被人所接受。很多日本人将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以自杀的方式换来别人的尊敬。

  然而,这种轻视生命及对自杀者的宽容性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正如埃米尔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从童年起就习惯于不重视生命,而且藐视那些过分重视生命的人,那就不可避免地会为了最小的借口而放弃生命。[10]”特别是在自杀频发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未成年人很容易仿效成人,视自杀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用自杀来寻求解脱和逃避责任。可以说,崇尚自杀的文化传统无形中成为了未成年人自杀的文化根源。

  自杀盛行的社会环境带给未成年人的影响更是巨大的。战后以来,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然而,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没有改变日本人对自杀的 “情有独钟”。自杀盛行的社会顽疾没有任何改观,反而愈演愈烈。战后以来,日本自杀死亡人数和自杀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大量失业中年人走上自杀之路,自杀人数由此激增。1998年日本自杀死亡人数比1997年(23,494人)增加了35.2%(8,261人),高达31,755人,这是日本1899年进行人口动态统计以来自杀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2003年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高达32,109人[11]。也就是说,平均每天约有近90人自杀而死。截止到2010年,日本已连续13年自杀死亡人数超过3万人,相当于因交通事故死亡的约4~5倍。这种自杀盛行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每次自杀高峰期的来临,未成年人自杀人数也随之增多。据统计,在1998年3月至1999年3月的一年时间里,就有192个中学生自杀。[12]可见,当自杀成为一种日常性的行为后,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对自杀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总之,在崇尚自杀的文化传统和自杀盛行的社会环境影响下,自杀对于日本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自杀者将其视为摆脱困境、寻求解脱的方法,而旁观者则对自杀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冷漠和麻木,仿佛自杀是一件太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这种对自杀的漠视态度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极大,由此产生的“轻生死”观念成为未成年人自杀的思想根源。

  (二)层出不穷的校园问题

  未成年人自杀者中绝大多数是学生。统计显示,2009年,70%以上的未成年人自杀者是学生,其中男生在所有未成年男性自杀者中所占比率高达73.7%,女生占70%。[13]从未成年人自杀原因和动机看,校园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自杀的重要诱因。2006年,校园问题在未成年人自杀原因中所占比率高达29.2%,与因健康问题自杀的比率持平。[14]这表明,层出不穷的校园问题是未成年人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

  校园问题的多发与日本学校的应试教育和管理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是典型的学历社会,学历高低成为决定个人命运的最重要因素。在学历决定一切的日本,学校教育也是名副其实的应试教育。为进入名牌大学,学生从初等教育阶段就开始了激烈的考试竞争。而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学生的考试技能,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体制下,激烈的升学竞争给未成年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萎缩,就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学生们的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而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缺乏阅历和生活经验,思想单纯,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如一些在考试中落榜的中小学生因强烈的挫败感和自卑感而自杀。在1993年的自杀青少年中,高中生就有135人,占总人数524的26%。初中生仅次于此,共91人,占17%左右。[15]而且,日本学校严格、刻板的管理主义教育使得不少向往宽松学习环境的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甚至出现以死来抗争的事例。应试教育和管理主义不仅葬送了不少中小学生的青春。而且,由此引发的校园问题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校园问题就开始显现。特别是随着校园欺负[3]、网络欺凌[4]等校园问题的多发,使得未成年人自杀事件频发。

  日本中小学普遍存在校园欺负问题,由此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早在1986年,东京都中野区一名年仅13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鹿川裕史因受欺负而自杀,即轰动一时的“鹿川君事件”。2000年以来,日本校园欺负愈演愈烈,有些甚至发生在幼儿园里。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显示,2002年在公立小学、初中、高中和聋哑等残疾学校,共发生欺负事件22,205件,发生率为19.5%。[16]京都大学学者在2006年9月对公立中学的6400名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56%的男生和63%的女生在小学时就曾受到过欺负。[17]可见,校园欺负已成为日本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校园问题之一。

  日本校园欺负使受欺负的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变得自闭、厌学、孤僻,严重者走上了自杀之路。近年来,日本中小学生因受欺负而自杀的事件频发。仅在2006年8-10月期间,日本北海道、福冈等地相继发生了中小学生因不堪受欺负而自杀的事件。同年11月份又集中发生了多起因校园欺负引发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特别是11月6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大臣伊吹文明收到一封“自杀匿名信”,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恐慌。匿名者称,由于不堪忍受同学的欺负,如果到8日遭受欺负的状况还没有改善,将于11日在学校自杀。虽然文部科学省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可是没想到12日,还是发生了两名中学生因为校园欺负而自杀死亡的惨剧。此后,又有多封类似的自杀预告信公之于众,令日本社会感到恐慌。2010年8月,大阪府高槻市市立小学年仅8岁的三年级女孩,因校园欺负,在自家阳台用毛巾上吊自杀。[18]如此幼小的生命因校园欺负而过早的凋零,令人惋惜的同时,带给我们的是沉重的思考。

  随着互联网在日本中小学生中普及率的逐年增高,网络匿名留言板、博客、个人网页、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方式的普及,日本的校园欺负已由校园延伸至互联网。近年来,日本中小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现象不断增多。在网络上曝光同学的隐私、上载同学受欺凌的动画、或者在网上造谣、附和取笑别人等极其恶劣的网络欺凌行为已成为日本中小学生比较热衷的校园欺凌方式。网络欺凌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极大,轻者会退学或转学,重者则走上自杀之路。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宾·考瓦尔斯基所说:“一个受到欺侮的孩子即使不为他人所知就已经够惨的了,可这个经历要是让成千上万的人看到,那将是致命的打击。[19]”2007年7月,兵库县神户市须磨区私立高中一名高三男生因不堪网络欺凌跳楼自杀。警方调查显示,加害同学不仅多次给该男生发送勒索金钱的邮件,还将在电车上强迫其唱歌的动画及裸体照片上载到网站。该男生对同学的欺凌无能为力,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日本中小学中,“好朋友”间的网络欺凌随处可见。很多日本中学生以给朋友发送恐吓邮件为乐,当看到朋友看邮件时的惶恐表情时,她们会有一种“快感”。这种畸形的、病理性的欺凌行为令人震惊的同时,也反映出日本中学生在激烈的考试竞争压力下,心理受到的压抑和挫伤之严重。

  总之,应试教育、校园欺负、网络欺凌等校园问题已成为日本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是诱发未成年人自杀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在自杀盛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当未成年人遇到校园问题时,很容易模仿成人,视自杀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走上自杀之路。

  (三)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成年人性格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都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日本社会发展带来的家庭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家庭中情感交流等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特别是随着大家族向核家族的转变以及少子化问题的加剧,家庭内部交流蜕化导致的未成年人精神上的孤独感愈发强烈。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萧条导致生活压力增大,家庭暴力增多,离婚率随之攀升。而亲子交流减少、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破裂等不良家庭环境,使得未成年人很容易产生悲观厌世情绪,严重者会走上自杀之路。

  现在的日本家庭,核家庭占据主导地位。核家庭中的孩子,绝大多数拥有独立的房间,且大部分时间喜欢在自己房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自由,虽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也会导致孩子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减少,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感情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父亲,早出晚归,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问题和隔阂就会越来越深。而且,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充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完成了做父母的责任,从而忽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正是自尊心极强和心理处于叛逆的时期,急需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这就需要家庭具有较为和谐、通畅的沟通环境。但是,由于日常生活中亲子间的沟通受阻,父母过大的生活压力,精神状态的萎靡不振,使得很多孩子遇到烦恼时,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日本孩子很少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不同父母交流已成为普遍现象。总之,家庭内部交流的蜕化导致孩子失去了可倾诉的渠道,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得不到释放。长此以往,孩子变得孤僻、焦躁、没礼貌,出现社交恐惧和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特别是当遇到校园欺负等校园问题时,强烈的自尊心使得孩子们忍受着极大的苦难,在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有效帮助情况下,备受煎熬的他们最终无奈地选择自杀。2006年因受欺负而自杀的学生中,长期遭受校园欺负的他们忍受着无比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他们的父母对此却没有察觉到。可见,日本家庭中亲子交流的蜕化程度。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家庭生活压力增大,家庭问题也频频凸现。离婚率的攀升使得日本单亲家庭等破碎家庭(破碎家庭是指因死亡或因父母感情破裂导致离异、分居、遗弃等原因使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存在,从而使家庭的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坏的一种家庭状况。)增多。破碎家庭中的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得不到监护人的正确引导,致使孩子因为缺少家庭关爱而养成自闭孤僻的性格,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最终选择自杀甚至是参与“网络集体自杀”。此外,日本偏重知识辅导的家庭教育,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和心灵的交流。使得孩子的道德素养得不到正确的培养。日本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学习。父母没有将孩子的人际交往、道德品质、性格培养及心理健康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差,一些年轻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更没有情感上的交流。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变得不自信,情绪自卑,很容易做出极端行为。

  (四)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危机

  崇尚自杀的文化传统、自杀盛行的社会环境、层出不穷的校园问题及不良的家庭环境等是诱发未成年人自杀的外因和间接因素。而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则是内因和决定性因素。未成年人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力的下降,二是精神上的疾病,如抑郁症等。

  未成年人之所以选择自杀,主要是因为精神上的空虚和意志力的薄弱。这也是社会发展、物质丰富后的社会病。战后,日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目标。然而,这种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后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显现。表现在青少年问题上则是学历社会的盛行、家庭亲情的淡漠及程式化的生活带来的活力丧失。生活在富足生活中的未成年人,因生活的安逸平稳,而使得精神世界愈发空虚。一些未成年人不仅失去了追求,抛弃了奋斗精神,丧失了目标感,而且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也在下降。可以说,富足的生活,并没有成为一些未成年人成长的有利条件,反而使得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空虚。因此,性格懦弱,又缺乏理想和信念的日本未成年人,面对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层出不穷的校园问题,往往消极对待,以自杀来逃避各种压力。新世纪以来,在日本社会快速进入信息化的背景下,未成年人却在富足化的物质生活中愈加丧失了目标感,思想迷惘。

  众所周知,身患重病者容易走上自杀之路,而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率更高。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杀手,它不仅侵蚀着成年人的生命。近些年来,抑郁症、躁狂等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而自杀的未成年人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未成年人自杀者中,因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而自杀的占有一定比例。在日本,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出现了低龄化趋势,近几年,未成年人中的抑郁症患者增多。日本北海道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四年级至初一的日本学生中有4.2%的人患有抑郁症或躁狂抑郁症,初一学生中患病比例高达10.7%。年级越高,学生患抑郁症或躁狂抑郁症的比例就越高。[20]这成为近几年中小学生自杀人数不断增多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危机使得未成年人变得脆弱和不堪一击。

  日本人内向拘谨的性格,人际关系的淡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自杀的原因之一。在礼仪和客气中,掩盖着冷漠和自私,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如今,日本社会越来越像“无缘社会”,现在的孩子不仅和父母、老师的交流减少,同龄人间的交流也减少,性格的孤僻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青少年不仅缺乏社会归属感,而且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

  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助长了未成年人自杀行为。不少网络游戏存在暴力、欺诈、赌博、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和倾向,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生命观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通讯产品在中小学生中的过早普及,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对未成年人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网络集体自杀在日本尤其盛行,“自杀网站”的泛滥使得很多有自杀倾向的人通过网络相约自杀。目前,网络集体自杀已成为日本人,特别是青少年热衷的自杀方式。人们通过网络很容易找到某种自杀方法的详细说明。对于那些想自杀又没有采取行动的年轻人来说,很容易受到网络自杀方式的诱导。

  三、结语

  在崇尚自杀的传统文化影响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未成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异常复杂,人际关系冷漠和淡薄。社会发展带来的高竞争环境不仅给成人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间接地传染给了青少年。在竞争激烈和自杀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校园问题、家庭问题、心理问题等烦恼困扰的日本未成年人,很容易效仿成人走上自杀之路。特别是对于心理危机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来说,自杀更是挥之不去的阴霾。可以说,日本未成年人自杀事件频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未成年人自杀不仅会给其自身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而且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心理压力,同时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引起模仿性自杀和自杀群聚现象。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自杀问题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加强对孩子的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尊师重教、互助互爱的道德修养,加强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团结起来,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10]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79、232.

  [2][3][6][8][13][日]内阁府.平成22年版自杀对策白书[Z].东京:印刷通販株式会社,2010.38、10、38、17、20.

  [4] [日]警察庁生活安全局生活安全企画課.平成22年中における自殺の概要資料[DB/OL]. http: //www. npa.go.jp/safetylife/seianki/H22jisatsunogaiyou.pdf,2011-03-03.

  [5][7] [日]厚生労働省大臣官房統計情報部人口動態?保健統計課.自殺死亡統計の概況(人口動態統計特殊報告)- 年齢別にみた自殺[DB/OL].http://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jinkou/tokusyu/

  suicide04/,2005-03-20.

  [9][日]9歳以下58年間で14人[N].产经新闻(大阪)·朝刊,2010-08-19.

  [11][14] [日]内阁府.平成19年版自杀对策白书[Z].东京:佐伯印刷株式会社刊,2007.5、21.

  [12]洛华.自杀成为日本的沉重话题[J].瞭望新闻周刊,2000(45).

  [15] 朱永新,许庆豫.当代日本中学生与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51.

  [16]内阁府.青少年白书[Z].东京:国立印刷局,2004.49.

  [17] 社会应对校园欺凌“零容忍”[N].参考消息,2006-12-01.

  [18][日]小3女児自殺母訴え、学校調査もわからず[N].产经新闻(大阪)·朝刊,2010-08-19.

  [19] 网络欺凌全球蔓延已成社会问题[DB/OL].http://mentality.panjk.com/200909/20090918176215_2

  .shtml,2009-09-18.

  [20]日本“抑郁初中生”比例高[N].参考消息,2007-10-10(6).

  作者简介:师艳荣/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日本史硕士(天津300191)

上一篇:如何评价喜剧演员沈腾?
下一篇:原创谢娜玩游戏犯规,吴昕当场点名,何炅的态度众人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