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徐贲丨《与时俱进的启蒙》- 启蒙的三个部分:真相、认知、观念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7-24
手机版

  原文链接

  

  《与时俱进的启蒙》

  徐贲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1-1。

  ---

  正文约5400字,摘要约1200字,请注意联系上下文。

  黑体字为本编标。编录:杨原平。

  ---

  2. 启蒙的三个部分:真相、认知、观念

  摘要:

  在不自由的情况下,真相经常是用暗指或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揭示的,能接受暗示的其实已经是明白人,不明白的人经常并不能接受暗示,这样的启蒙因此也就不起作用。

  准确的概念、逻辑论证程序、检验说理谬误的训练、辨析真假的能力等等。我们将此统称为“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抵御强制灌输、宣传洗脑、歪理骗术,也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愚弄、操纵和轻信自欺,明白人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知,为什么会上当受骗。-p510

  “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同情和好感,甚至认同加害者的某些观点和想法,反过来帮助加害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鲁迅认为,这些人(“奴隶总管”“革命工头”)一旦掌权,就可能反过来奴役别人。-p511

  你被说服了,就觉得值;不被说服,就觉得不值。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交易如果都是自由的,都是说服而非强制在起作用,那便是推动自由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这个市场的关键是自由,自上而下的国家计划破坏的就是这种自由。-p512

  许多人明明知道有毒食品的危害,但还是照样在生产有毒食品,结果是,种稻米的不吃自己种的稻米,种大蒜的不吃自己种的大蒜,自己生产的有害食品都是给别人“享用”的。——“互害社会”、“易粪而食”

  启蒙思想的“世界主义”至今仍然是狭隘民族主义和以及种族之间的排外、仇视、敌意的解毒剂。

  人类的普世存在要求限制和消除形形色色的部落主义、种族主义、民族对抗、仇恨、歧视和暴力冲突,也要求警惕现代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可能带来的祸害。-p513

  对错不辨、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这些是康德所说的那种自己加于自己的愚昧和不成熟。一个人要打破这种愚昧和不成熟,只能靠他自己的观念转变。这是一种自我启蒙。

  “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已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俨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康德 -p514

  启蒙的信念包括,人类文明是在历史发展中好不容易形成的、只应该前进而不应该倒退、宪制和法治优于专制和独裁、政教应该分离、民主是人民做主而不是代替人民做主。

  启蒙的价值包括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宽容、仁爱、同情。这些观念、信念和价值构成了今天世界的正义观,一方面倡导自由和宪制、民主和法治;一方面反对权力垄断和专制独裁。这些构成了18世纪启蒙最重要的政治遗产,那就是以自由对抗专制。-p515

  知识分子应该是善于用基本道理来对具体的事情说道理的人,因此应该懂得基本的道德是非,能分辨善恶和正邪,这是当一个知识分子的条件。-p516

  欧克肖特指出,一个人充当“群众人”,与他是否受过学校教育或者学历有多高并没有特别的联系。知识分子最容易成为“群众人”。

  任何极权统治,它的意识形态都是由知识分子帮助营造,也是由他们加以美化并协助散播的。作家、教授、学者、专家,没有他们的参与和加入,极权统治是不可能成功的。

  知识分子是最容易接受极权意识形态和宣传的一个人群。他们是极权统治最希望培养,也最需要依靠的政治正确而又专业的人才。——埃吕

  无论扮演的是“知识保镖”还是“教育者”,他们都是自由民主观念启蒙的阻挠和破坏力量。-p517

  正文:

  2.启蒙的三个部分:真相、认知、观念

  P509

  我们今天需要的启蒙可以分为三部分,它们互有联系,但又可以单独产生不同的明智效应。第一个部分是“真相”。它的明智效应是“了解”和“知晓”。例如,学生读报纸读到一篇文章《最新研究表明:长期不看电视和新闻联播容易患上忧郁症》(《广电传媒》2018年8月14日)。如果他问老师是不是这么回事,那么,老师就有责任告诉学生,那是不真实的错误信息因为在患忧郁症和看电视或新闻联播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老师纠正报纸的说法对学(p510)生具有启蒙意义,让他明白以前不明白或被误导欺骗了的事情。事实关乎真相和真实,它的反面是掩盖真相、制造假象、散播谎言和迷信。在不自由的情况下,真相经常是用暗指或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揭示的,能接受暗示的其实已经是明白人,不明白的人经常并不能接受暗示,这样的启蒙因此也就不起作用。

  P510

  历史学家沈志华在《我们的教科书忽视基本史实》一文中说,认识历史需要从“发现历史”开始。①这个“发现”就是从不了解真相到了解真相,从不知晓事实到知晓事实。“发现”指的是发现真实,破除谎言、欺骗、迷信、盲信、神话等等。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真相有启蒙作用,苦难的真相也是一样。苦难真相不一定是纪实的,也可以用文学的形式。阅读这样的作品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感动情绪中被唤醒的同情、悲愤、良知和良心,就是启蒙的效应。

  ---

  ①https://http://mp.weixin.qq.com/s/3qLl0BOuTBMjSrqlYOSTw

  这个网址没找到,参考:

  沈志华:我们的教科书忽视基本史实

  启蒙的第二个部分是认知,它的明智效应是“理解”和“认识”。这是一个比了解事实真相要高的层次,它不仅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还要知道那是什么性质的真相,因此对它的本质和发生原因有所理解和认知。认知的启蒙把重点放在可靠的方法和合适的概念上。

  如果说事实真相的启蒙是授人以鱼的话,那么认知的启蒙则是授人以渔。谁都不可能指望别人来告知他所需要的所有真实知识,他必须自己学会如何辨别知识的真伪。这就需要有可靠的认知方法,如准确的概念、逻辑论证程序、检验说理谬误的训练、辨析真假的能力等等。我们将此统称为“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抵御强制灌输、宣传洗脑、歪理骗术,也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愚弄、操纵和轻信自欺,(p511)明白人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知,为什么会上当受骗。批判性的文学也能对认识现实世界起到启发认知的作用,不仅让人们看到发生了什么,而且认识到如何发生和为何发生,这就是一种认知的启蒙明智效应。

  P511

  认知不仅需要方法,而且还需要用合适和准确的概念来思考。例如,心理学家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现象: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同情和好感,甚至认同加害者的某些观点和想法,反过来帮助加害者。心理学为此抽取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概念,用它来认识和解释这种普遍存在的受害者情结,那就是非理性的、病态的认贼作父。我们可以用这个概念来认识人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那就是,当受害者相信加害者的想法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胁。鲁迅也非常善于从事件中抽取和提炼概念,因为他总是能勇敢直面真实事件,并对之有独立、深入的思考。有次他与上海党组织起了冲突,有个党员说:“你这是要破坏统一战线!如果你不听从指挥,我们要对你‘实际解决’。”鲁迅一听勃然大怒,问他:“什么是实际解决?是要充军呢?还是要杀头呢!”鲁迅从这样的事件中形成概念,称这些颐指气使、自以为是的要人是“奴隶总管”“革命工头”。鲁迅认为,这些人一旦掌权,就可能反过来奴役别人。

  这样的概念不是现成的,而是深刻思考的结果。18世纪启蒙哲人的问题思考很多是在概念层次上进行的。17世纪科学革命之后,科学家和哲学家日益强烈的需要是,“要求对已经能够用精确的语言明晰描述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牛顿把词语描绘成对现实不可化约的概述,洛克专注于思想和词语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些都证明了一点,即人类精神的进步是如何与表达一般观点的具体术语的使用联系在一起的”。①

  ---

  ①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第171页。

  P512

  概念是对已有词语的更专门更精确的运用。例如,苏格兰启蒙代表人物之一的亚当·斯密坐在自家楼上的窗口,看到窗底下人来人往,买卖货物,他从自己的实际观察中形成了“交易”(exchange)的概念,这是英语中已有的字词,不是斯密发明的专用词。他用“交易”这个概念来分析交易行为中包含的“信任”。你拿一块钱换取别人的东西,这里面有“说服”的机制在起作用。你被说服了,就觉得值;不被说服,就觉得不值。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交易如果都是自由的,都是说服而非强制在起作用,那便是推动自由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这个市场的关键是自由,自上而下的国家计划破坏的就是这种自由。

  斯密解释说,从经济交易价值观(值与不值,自由与不自由)可以发展出社会道德价值观(好与不好,自主与不自主)。这两种价值观是互相联系的,其中的纽带就是“公正”。一个良序社会必须是公正的,一定少不了“信任”和“道德”良序社会不只关乎国家社会财富,而且关乎人的道德情操。在斯密那里,所有这些概念都是环环相扣的,互相起到解说和支持作用。

  概念有助于解释事实的本质,把个别的认识提升到一般的层次,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例如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概念揭示了胁迫或不自由状态下具有普遍意义的种种人性晦暗:“沉默的螺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服从权威”(米尔格拉姆实验)、“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效应)、“无助心态”、“温水煮青蛙”,等等。

  P513

  有的概念并不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例如,新闻传媒有许多关于有毒食品和环境污染的报道,让公众知道有害食品及其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真相。有些报道还揭露,许多人明明知道有毒食品的危害,但还是照样在生产有毒食品,结果是,种稻米的不吃自己种的稻米,种大蒜的不吃自己种的大蒜,自己生产的有害食品都是给别人“享用”的。在分析这种真实现象时,“互害社会”和“易粪而食”便成为很有用的概念,这样的概念有启蒙的意义,因为它们可以让人们对食品之外的人际互害现象(如互相揭发、互相监督、互相出卖)能有举一反三的认识和思考。

  概念经常是在观念的作用下发生作用的。例如,18世纪启蒙思想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催生了特定意义的“世界”、“全球”、“人类共同体”概念。启蒙思想的世界主义至今仍然是狭隘民族主义和以及种族之间的排外、仇视、敌意的解毒剂。在18世纪,世界主义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观念,它不同于历史上那种超国界哲人的无根人生观(如公元前五世纪的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不同于伟大君王的帝国想象(如罗马皇帝奥勒留的世界帝国)。不同于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那种宗教一统天下。启蒙思想的世界主义是一种包括所有人类的普世存在(ecumenism)。只要遵守某些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任何人都是这一人类共同体的可贵成员。

  人类的普世存在要求限制和消除形形色色的部落主义、种族主义、民族对抗、仇恨、歧视和暴力冲突,也要求警惕现代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可能带来的祸害。正如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所说:“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的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p514)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张的权利表现方式。”康德认为,个人可以把自己看作超越感性世界的公民,个人是理性存在者,也是世界公民。今天,启蒙的世界主义理想还远未实现,但是,人类至少可以从这个理想汲取普遍价值、普遍规则、国际法和普遍人权的合理性,而这正是拜启蒙思想所赐。由于概念与观念的衔接,在概念和观念层次上的启蒙也经常是衔接的。

  P514

  启蒙的第三个部分是观念,它的明智效应是“判断”。识别善恶、正邪、是非、对错等。判断所涉及的观念是具有普遍性的,不是局部的知识或学理。例如,一个人虽然可以在学理上明白康德的普世主义,但仍然会由于某种需要而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需要在这二者之间做出对错和是非的判断和选择。对错不辨、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这些是康德所说的那种自己加于自己的愚昧和不成熟。一个人要打破这种愚昧和不成熟,只能靠他自己的观念转变。这是一种自我启蒙。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里对此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所说的启蒙不是在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之间对比出来的,而是在“懒惰”与“勤思”,“怯懦”与“勇气”之间对比出来的。康德写道:“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已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p515)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俨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我们不能靠书本得到理解,不能靠牧师变得有良心,不能指望医生替我们规定食谱,同样,我们不能依靠别人来获得自己思想上的解放,观念的启蒙尤其是这样。

  P515

  “观念”(ideas)是指那些对重大问题(历史、人性、社会、政治)的观点,这种观点经常成为有价值观支撑的信念。18世纪启蒙思想之所以与我们今天的世界有关,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仍然在影响我们现代生活的基本观念——由自由价值支撑的对人的信念。18世纪的观念包括,人可以运用理智来认识世界和人自己、人的独立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类是一个整体性存在、自我完足是人的存在价值、永久和平和普世价值是人类共同向往的、人类应本着世界同胞之精神互相团结共同协谋发展。这样的观念是信念与价值的结合。启蒙的信念包括,人类文明是在历史发展中好不容易形成的、只应该前进而不应该倒退、宪制和法治优于专制和独裁、政教应该分离、民主是人民做主而不是代替人民做主,等等。启蒙的价值包括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宽容、仁爱、同情。这些观念、信念和价值构成了今天世界的正义观,一方面倡导自由和宪制、民主和法治;一方面反对权力垄断和专制独裁。这些构成了18世纪启蒙最重要的政治遗产,那就是以自由对抗专制。

  这样的信念和价值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前后发展起来,对此有所贡献的思想家包括孟德斯鸠、亚当·斯密、休谟、卢梭、康德等。他们对这些观念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可以争论的,但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他们在这些观念上某些看法或结论遭到推翻,其表述和论辩本身的有效性依然存在。真正留存下来的是一种开创性的经验、(p516)探索的勇气、理性思考的方式和新型的知识。他们的作品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传达出这种经验、勇气、思考和知识。我们称之为启蒙精神,它至今仍然是启蒙运动对当今世界的重要遗产。

  P516

  对判断是非和区分善恶来说,观念不仅是道理,而且是根本、基本的道理,在这个意义上称之为“大道理”也无不可。启蒙不需要总是说大道理,但决不能没有基本的道理。没有基本的道理,就会说不清具体的道理。知识分子应该是善于用基本道理来对具体的事情说道理的人,因此应该懂得基本的道德是非,能分辨善恶和正邪,这是当一个知识分子的条件。可以说,没有观念就没有知识分子,没有对观念的运用也没有知识分子。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clI)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里,把知识分子定义为“那些工作始于观念也终于观念的人”①

  ---

  ①马斯·索维尔:《知识分子与社会》。张亚月、梁兴国译文,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342,369-370页。

  参考本公众号:

  【书摘】《知识分子与社会》 | 知识与知识分子

  【书摘】《知识分子与社会》 | 知识与知识分子(续)

  当然,知识分子本身并不都是这样的,他们并非已经充分启蒙、不再需要启蒙的一群人。恰恰相反,由于他们与观念的特殊关系,他们可能是一个最容易用伪观念禁锢和束缚自己和他人的人群,因此特别需要康德所说的那种启蒙:从加于自己的愚昧和不成熟中放出来。

  英国政治学家欧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指出,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阶层。他们的启蒙不同于一般的“群众”(公众)知识人士受过良好的教育,可能有丰富的专门知识,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群众人”的特征。(p517)一个人充当群众人,与他是否受过学校教育或者学历有多高并没有特别的联系;如果说有,那也是受的教育越多,也就越容易成为群众人。欧克肖特还指出:“群众人并不一定‘无知’。他常常是所谓的知识分子的一员,他所属的那个阶级恰恰是与其他阶级最不常联系的。”知识分子其实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生活在一个受保护的社会领地里,在这个领地里他们无须担负自决自治的重负”。①

  ---

  ①Michael Oakeshott. “The Masses in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in William Buckley, ed,American Consenative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Bobbs- Merrill。1970。pp.118,121.

  P517

  欧克肖特认为,知识分子最容易成为“群众人”。这个看法与许多人头脑中的那种自由、理性知识人士形象大相径庭。但是,现代极权,比如纳粹德国的残酷现实却证明,至少对极权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欧克肖特的评估是正确的。任何极权统治,它的意识形态都是由知识分子帮助营造,也是由他们加以美化并协助散播的。作家、教授、学者、专家,没有他们的参与和加入,极权统治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正如社会学家埃吕(J.Ellul)指出的,知识分子是最容易接受极权意识形态和宣传的一个人群。他们是极权统治最希望培养,也最需要依靠的政治正确而又专业的人才。②知识分子担任“知识保镖”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前一种身份往往是一些头面知识分子专门拥有的,而后一种身份则是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灵魂工程师”的知识分子们共同拥有的。无论扮演的是知识保镖还是教育者,他们都是自由民主观念启蒙的阻挠和破坏力量。

  ---

  ②Jacques Ellul。 Propaganda: The Formation of Men's Artitudes. New York:Alfred AKnopf,1965,pp.31,155.

  目录

  序关于本书与启蒙...001

  第一章 导论:重申启蒙的四个主题...015

  1.重申启蒙:重申什么,如何重申...017

  2.自主的人:理智与心智...026

  3.可靠知识与认知更新...032

  4现代自由民主政治...039

  5.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046

  第二章 英国启蒙:自由与保守...055

  1.宽容、自由和理性...058

  2.启蒙者眼里的英国自由...065

  3.从乡土社群到市民社会的苏格兰启蒙...073

  4苏格兰启蒙的情操与市场...082

  5.英国启蒙的德性社会学...094

  6.从英国式自由到英国式保守...104

  7.保守什么,为何保守...109

  8.自由和宪制的柏克...114

  9.宪制传统和良序社会...123

  第三章 法国启蒙:理性与革命...131

  1.理性与迷信...134

  2.理性与自由...141

  3.从理性到公共理性...150

  4.启蒙导致极权吗...160

  5.自由政治与暴力专政...165

  6.法国的政治观念启蒙...170

  7.政治哲学与政治方略...176

  8.法国启蒙与法国革命...185

  9.革命的思想起源不等于革命性思想的起源...197

  第四章 美国启蒙:制度与人性...207

  1.独步世界的新大陆启蒙...210

  2.美国启蒙何以“美国”...220

  3.自由的政治理论与启蒙...225

  4.公民自决与宗教信仰...230

  5.制度与人性...237

  第五章 德国启蒙:国家与普世...249

  1.宗教启蒙与大学革新...252

  2.国家构建和官僚治国术...256

  3.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启蒙...263

  4文学和诗化的德国启蒙...271

  5.康德启蒙的实践理性与普世原则...279

  第六章 孟德斯鸠的政治社会学专制理论...289

  1.自由与专制...292

  2.专制之恶...301

  3.权力制度与帝王权术...307

  4形形色色的国民性腐化...312

  5.君权和贵族政治的残局...319

  第七章 开明专制与改革...3271.从经济到政制...330

  2理性时代的改革...338

  3.打造新的合法性基础...344

  4革旧维新的政治红利...350

  第八章 启蒙与开明专制...361

  1.什么是开明专制...364

  2“有悔意的君主时代”...372

  3.启蒙时代的尚贤政治...377

  4国家目标与行政理性...385

  第九章 梁启超的国家主义后发启蒙...393

  1.昨日的争论与今天的启蒙...396

  2作为辅臣和启蒙者的梁启超...401

  3.“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的延伸...405

  4.梁启超的“开明专制”...4135.梁启超的国家主义启蒙...418

  第十章 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的革命启蒙...425

  1.新文化运动是怎样的后发启蒙...428

  2新文化启蒙的“科学精神”...436

  3.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启蒙...441

  4.“伦理觉悟”和“伦理革命”...445

  5.启蒙时代的文学与政治...451

  第十一章 书籍、阅读和启蒙的社会影响...457

  1.旧制度下的书籍出版...460

  2.书籍出版与商业利益...464

  3.思想史与社会史...471

  4.粗俗读物的颠覆力量...476

  5.阅读与言论...483

  6启蒙时代的知识人...491

  第十二章 与时俱进的启蒙:真相、认知、观念...501

  1.持灯和摆渡:没有启蒙的世界会更好吗...504

  2.启蒙的三个部分:真相、认知、观念...509

  3.传承怎样的启蒙...518

  4自由是启蒙的灵魂...525

  

  作者简介【百度百科】

  徐贲 就读于复旦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外文系,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著作: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

  《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

  《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1996)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

  《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2005)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

  《与时俱进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

  徐贲专辑 -《爱思想》

  http://www.aisixiang.com/thinktank/xuben.html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约翰福音 8:32 和合本)

  Then you wi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John 8:32 NIV)

  IN CHRIST

上一篇:【博肖】通俗爱情故事.13 完结
下一篇:【防弹少年团|金泰亨】用成年人的方式结束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