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给自家孩子过“成人礼”?为什么现代人都不重视了呢?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6-19
手机版

  先秦时期古人遵奉周礼,严守礼度,这一点从《小戴记》中即可管中窥豹。

  拿年龄来说,古代礼法将人生分为十几个不同的年龄段,还规定了人们在每个年龄段的行为规范。用句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到什么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如果逾越了礼法,做出与自己所处的年龄段不相符的行为,那么,世人都会说这人“不懂规矩”、“为老不尊”,总之就是不靠谱。

  古人对十五岁之前的小孩要求不多,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行为不受太多限制,出门时不留发式,发型比较随意。不过到了十五岁,也就是“总角”之年,年轻人就得开始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备步入社会。

  还记得诗经里那句“总角之宴”吗?“总角”这两个字说的就是十五岁的“准成年人”。说起来,“总角”应该算是人生中的“过渡期”,这个年纪的青少年就不能像海提时代那样随便了,出门时需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

  再过五年,少年人过完了二十岁生日,就是一名古礼意义上的成年人了。以后在正式场合,需要在发髻上戴帽子,是为“弱冠”、这个年纪的青年人,已经完成了年龄的过度,在家里可以撑起半边天了。

  古代礼法对人类行为的要求相当严格,当时的弱冠青年可比现在刚成年的年轻人稳重多了。现在的很多青年人,在成年后会觉得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去网吧泡夜店了,在古人眼中看来这种成年式的放纵是难以想象的。

  所处年代不同,“成年礼”的形式也有很大区别。现在的年轻人到了十八岁生日那天,总会召集三五好友,搞一场“轰趴”,吃完了蛋糕疯玩一宿就算是完成了过度。相比之下,古人的“成年礼”更有仪式感。

  一个生于周朝的小伙子,过完了二十岁生日,家族中的长辈会为他张罗一场仪式。日子一定要挑吉日,参与这场仪式的嘉宾也都是家族中的长辈或德高望重的同乡。在这一天里,“成年礼”的主角要准备好牲畜和瓜果作为贡品,告慰祖先。

  通常来说,少不更事的孩子是没有资格进太庙祭拜祖先的,只有加冠的成年人才拥有“祭祖权”。告慰了祖先,这场仪式才刚刚开始。族中长辈会取来三顶“冠”,并将它们依次佩戴在主角头上。并且,这三顶帽子的寓意截然不同:

  第一顶是由黑布编织的(士大夫的帽冠),戴上这顶帽子,你就有了参与政事的资格;

  第二顶帽子是由兽皮缝制的(将军的皮盔),戴上这顶帽子,你就有了服兵役的义务;

  最后一顶帽子是红黑相间的布冠,戴上这顶帽子,算是正式成为了族中的一份子,每年需要参加族中集会,并定期前往太庙祭祖。

  走成了“加冠”这一流程还不算完,年轻人还得依次拜见自己的兄弟姊妹,再换上一套更加正式的礼服,拜见国家的领导人。当然,如果距离较远,就拜见同乡的高官或离休的士大夫。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先秦之前没有科举制,想要让世人知道你是个人才,就得通过这种方式给国君和士大夫留下深刻印象,给自己的前程铺路。

  当然,上述流程,一般只发生在贵族家庭中。一般的老百姓,根本没能力给孩子准备一场如此规模浩大的仪式。对于一般人家来说,“加冠”的流程比较简单,走个形式也就罢了。

  可以说,这种成年礼,在民国之前都很流行,很受重视。

  不过,在民国之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这种礼节逐渐没落。到了现在,只有一些比较讲究的家族,才会给青年人准备“入社礼”。

  说起来,这种礼节虽然繁琐,但倒也不算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俗”。毕竟,这种仪式举办得越庄重,就越能让年轻人感受到责任重大,正视自己的人生。

  至于成年后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这一点不论古今的年轻人都差不多。虽然行了冠礼的青年已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但等待着他们的还有更多的考验。

  弱冠之后的青年,行为相对自由,但自由绝非放纵,他们还需肩负责任,遵纪守法。不过,这也不代表“弱冠”之前的年轻人无需遵守法律。

  东周秦国法律规定,只要身高过了“六尺五寸”(比当时的车轮高一点),就需要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代价。

  参考资料:

  【《小戴记》、《中国古代“成人礼”》】

  举报/反馈

上一篇:0差评甜宠豪门小说:《独家蜜宠:腹黑总裁撩妻上瘾》太虐狗了!
下一篇:人生仪礼 | 12、16 or 18岁:何时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