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最爱的家庭伦理剧,道出社会现实,竟是教育政策的缩影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6-17
手机版

  家庭伦理剧一直是大众谈论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家庭伦理剧的亚类型——育儿题材电视剧迅速映入观众视野。从2013年《小儿难养》电视剧开播以来掀起一股“育儿热”。

  把一系列家庭矛盾、个人情感、伦理道德等关键词与“育儿”这个词联系起来,生孩子初期侧重以“养育”为主,体现养育儿童的艰辛不易。

  

  近年来自《小别离》以来家庭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元素在育儿题材电视剧中的所占比重显著提高,刚刚播放的时候传递出来的“养儿难”逐渐被替代为“育儿难”。

  近年来育儿题材电视剧的情节主要围绕“家庭教育”展开,由“教育焦虑”引起的各种矛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自2016年由鲁引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小别离》开始,“教育焦虑”这个话题经久不衰,目前有若干育儿题材电视剧,像《虎妈猫爸》、《少年派》、《小欢喜》、《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等。

  电视剧中很多桥段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例如机场很多年纪很小的孩子跟父母告别,小孩子补课带帐篷去培训机构,一个班中没有在外面补习的只有几个……教育焦虑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然而近年来这类题材的电视剧也逐渐出现了同质化现象,类似的电视剧桥段,相似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渐渐出现观众不买账的现象,相比较《小儿难养》、《小别离》、《小欢喜》等豆瓣评分都8分以上的好评剧来说《带着爸爸去留学》、《陪你一起长大》豆瓣评分只有3.5分和5分就相形见绌了,可见育儿题材电视剧也亟待找寻新的出路。

  一、社会热点的催生

  1980年9月,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在此政策的号召下,一个新名词——独生子女为响应国家号召,防控人口增长过快而产生。

  “80后”成为第一批独生子女,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很看重家庭观念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80”后登上社会舞台时,他们面临着社会、工作、婚姻、家庭多方面的压力,如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教育孩子、与家人和谐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常说,80后的父母是大孩子带小孩子,80后父母带孩子都是要么电视,要么网络,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反而都充斥在网络上。

  2010年由广州市少年宫牵头,嘉顿公司赞助的一份针对80后父母育儿问题的调研报告《80后父母亲子关系调研报告》中表明,超过七成的父母承认亲子游戏已被电视、网络游戏取代。

  根据当时的社会现象来看,有的80后父母会选择隔代抚养,将“养儿”的重任交给祖辈,而他们潜意识下会有补偿意识,自己年轻时忙的没有空照顾孩子,现在就会更有时间将之前的情感倾注在孙辈身上。有的年轻父母会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看电视;也有的80后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会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由此可见,弘扬正确的养儿、育儿观念对当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013年12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施行后,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从“双独二孩”到“二孩政策”,许多家庭也迎来了二胎,从“孕妇当道”到“萌娃作战”,“育儿大军”的日子多了几分色彩,“养儿难”逐渐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

  

  大众一方面关心“二孩”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急需一种声音来调和工作、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党和国家历来是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对教育的重视是自上而下的,尤其父母以孩子为中心,少数的孩子承载着多位家长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再只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

  而是被落实到实际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2004年中央明确要求广播电视要面向少年儿童,充分发挥广播、电影、电视的作用,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这一要求使得影视剧创作者找到了创作的出路,当家长和孩子面对升学就业各方面的压力时,电视文艺作品成为了父母和孩子的精神引领。在社会热点的催生下,育儿剧应运而生,以弘扬家庭教育为己任,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二、家庭伦理剧的发展突破

  家庭伦理剧以家庭为核心,因传递着家庭理念和社会价值观而被大众所熟知的电视剧类型。

  

  从1958年播出《一口菜饼子》开启我国电视剧时代,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家庭伦理剧才崭露头角,1979年《爸爸病危》是我国第一部家庭伦理剧,讲述在知晓父亲病危后,三个儿子因不同的目的争夺遗产的故事。

  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的萌芽期:1979年到1990年。萌芽阶段的家庭伦理剧没有明确的模式,创作者们也是处于一个创作摸索时期,所以在创作上表现为单剧本、小篇幅、主观性的特点,代表作品主要有《家风》、《女友》、《家事》、《洞房》、《家教》、《结婚一年》等。

  这一时期的家庭伦理剧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解放思想,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但该时期是新旧观念的冲突时期,文艺创作者在探索过程中表现的过于拘束,创作主题大多停留在亲情和观念的冲突上,创作视野有一定的局限。

  

  我国家庭传统伦理剧的发展期主要是1990年后十年。处于发展期的家庭伦理剧逐渐更加关注家庭伦理问题、两性关系、婚姻问题、家庭关系等,代表作品有《渴望》、《牵手》、《皇城根儿》、《千里难寻》、《过把瘾》、《孽债》、《费家有女》、《儿女情长》、《今生是亲人》等。本阶段的家庭伦理剧多表现亲情和道德,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有较强的代入感,在主题要义上也有了拓展,在观念上和实践上给以后的家庭伦理剧带来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的兴盛期:2000年至今。兴盛期的家庭伦理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局面,影视工作者的制作与时俱进,使得家庭伦理剧的备受关注。

  家庭伦理剧多元化发展,映照社会变化、抨击社会现象,守护观众的精神家园。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双面胶》、《亲情树》、《金婚》、《出轨》、《搭错车》、《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咱们结婚吧》、《金太郎的幸福生活》、《蜗居》、《中国式离婚》、《裸婚时代》等。

  纵观该时期的作品,不难发现家庭伦理剧的“题材性”逐渐突出,有的以婚姻、爱情为主,有的专注于“剩女”、“剩男”现象,有的聚焦于孩子,有的将焦点对准老人……

  随着多元文化的渗透,我国家庭伦理剧也走向“细分”,出现类型分化现象,育儿题材电视剧便是家庭伦理剧的一条分支。

  电视类型是指根据制作、生产、播出过程中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电视剧种类,是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认同经验。

  张智华在《电视剧类型》一书中认为优秀的电视剧不固守类型剧的剧情及人物性格套路,而是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塑造出崭新的主人公形象,表现出鲜明特点。

  

  育儿题材电视剧正是在家庭伦理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突破,塑造出“虎妈”、“猫爸”等崭新的主人公形象,表现当下教育焦虑的特点。

  育儿剧叙述的主体不再围绕一个家庭的家长里短,它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并发的故事线同时讲述几个家庭的故事。

  这几个家庭的串联点在孩子,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除了孩子们是同学,家长之间还有或深或浅的缘分,电视剧讲的不再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是当今社会背景下,多个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问题,讲述的是大多数家庭会普遍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因而更具有感染力。

  

  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受众作为个体存在,观赏影视作品的心理结构是把民族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精神沉淀而组成的,这就是“集体无意识”。荣格指出“我们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是指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

  所以家庭伦理的色彩遗传到育儿剧中,更容易被接受,观众更容易接受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讲述“家”的影视作品,另一方面由于当代电视剧作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观众更容易审美疲劳。

  结语

  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各类影视现象更新迭代,掀起热潮后不久便逐渐冷却,因此研究各种热潮背后的价值具有深刻意义,不断汲取经验探索永葆青春的秘诀。

  “家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在我国家族观念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在诸多家庭理论中,如何找到新的研究角度来研究“家”是举足轻重的。

  

  育儿题材电视剧受到欢迎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何引导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能够引发思考,从而正确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这正是影视艺术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

  研究我国育儿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征是影视创作者需要深入挖掘的角度,希望可以通过创作方面的研究为今后影视工作者提供参考,更利于我国育儿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与创作,引导影视工作者关注对这一题材,剖析现存的问题,找寻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上一篇:考研真题笔记: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
下一篇:《镜花缘》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