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婆婆出国让儿子赞助5万,儿媳回绝:当初买房您一文不借时咋说的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6-17
手机版

  原标题:婆婆出国让儿子赞助5万,儿媳回绝:当初买房您一文不借时咋说的

  史上最让婚姻家庭头疼的问题无异于婆媳关系,婆媳之间相处得好与坏,不亚于人生之中出现的一次考验:能否将婚姻之道和伦理纲常疏通理顺就看个人的修行了。

  在婆婆和儿媳妇之间,无论再有怎样的鸿沟,其实说到底都在于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肯换位想一下对方需要什么,我怎样做才能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其实我一直觉得,如果婆媳之间不是因为什么触犯了原则性的大问题,何必睚眦必报,让双方心里都不痛快甚至牵连到那个既做丈夫又做儿子的男人身上呢?

  并非我那这件事来说事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女人只要嫁了人,大部分人最终都会不得不去面对婆媳相处这个问题。与其带着不愉快的小情绪,不如放下过去的各种成见,以心换心。即便对方顽固不化,那么以后少来往就是了。让不良情绪由小变大,最后越变越糟,影响的还是你的婚姻和人生,这又是何苦呢?

  我最好的闺蜜就是个典型的“杠精”。她结婚后非常介意和婆婆住在一起,但那时她和丈夫的条件不允许买新房,而公公婆婆每月就那么点退休工资,根本帮不了什么忙。

  她认为既然现实情况就是这样,那么就和婆婆试着相处下好了。但是她是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女人,她认为只要婆婆对她好,她才会对婆婆好;反之,她一定会还回去,坚决不吃亏。

  她的婆婆的性格和她又是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两人住在一起难免会针锋相对,谁也不让着谁。但是,她的婆婆虽然和她的表面关系不太好,还是会帮着她带孩子,在她忙的时候也会给她送饭。而她,又是个嘴硬心软的人,遇见婆婆穿着合适的衣服,她也会毫不吝啬的给婆婆花钱买回来。

  所以,她俩的关系虽然在外人看来不太融洽,但是她们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相处模式:亲人太近、母女未满。有时候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需要这种两面性的思考,人总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不能一杆子把人想得太坏,或者把关系彻底闹僵。

  今天有位39岁的女性朋友再次和我聊到这个话题,她说自己最受不了的就是婆婆的自以为是。老是觉得别人就该围着她转,身边的儿子儿媳妇必须随传随到,而她推崇的做人原则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才会敬你一丈。

  她认为自己是儿媳不是闺女,没有必要对婆婆报以百分之百的孝心。究竟她说的在不在理,我们一起来看下:

  她和丈夫结婚的时候,两边的父母都没有能力为他们买房。而他们也一直都是靠着自己风风雨雨的这么过来的,习惯了凡事不依赖父母。

  她是个很要强的女子,既然买不起房,很多女人都会选择干住在婆婆家,既有婆婆帮着干家务,又有婆婆帮着带孩子,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她是个实心眼的人,不愿意麻烦老人。从刚开始结婚的时候,她和丈夫就在外边租房子住,两人靠着打工维持生活。没有孩子的时候还可以,但是有了孩子开支就有些紧张。

  那时候他们穷,婆婆家里也好不到哪里去。她和丈夫在孩子还小的那几年,都是咬紧牙关在挣钱,每天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在忙着工作,孩子放在托儿所,没有麻烦任何人。

  但是婆婆那边就不太一样,只要有什么事情,都是随时传唤这个儿子出面为老两口解决。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涉及到婚姻里较大的利益她一般不会表态否定。

  后来,婆婆那套老房子突然被拆迁,分了一套60多平米的房子和20万块钱。她得知这件事情后,就有心想向婆婆借些钱自己买套房。但是当她让丈夫开口的时候,婆婆却一直没有答应。

  婆婆有一儿一女,小姑子平时和婆婆家里走得比较近,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婆婆把这笔钱一下子全借给了小姑子去做生意。她听说后很生气:要么两个孩子都不借,要借的话怎么也要一碗水端平吧。

  她去找婆婆评理,问婆婆这些年为什么有事帮忙的时候,想的是儿子,而有钱了借给闺女却不借给儿子。婆婆那时候是这样回答她的:“这是我和我的子女之间的事,轮不到你一个外人来管。再说是我的钱,我想借给谁就借给谁。今后无论你们谁发了财我也不会惦记。”

  婆婆这番话让她无话可说,但是她暗自把婆婆说过的话记在心里。她把心一横,不再想着指望旁人,和丈夫做起了生意。后来经济条件逐渐好转,两人在城里一连买了两套房。回首过去,她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没有借助任何人的帮助,一样带大了孩子,一样在城里买了房,过得不必别人差。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婆婆却向儿子张了口,婆婆想和公公在有生之年出国旅游一趟,想让儿子赞助5万块钱,她知道后坚决不允许丈夫拿出笔钱,她回绝道:“当初我们带着您的孙女一起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找您借钱买房的时候,您一文不借时是咋说的?您忘了我可没忘。”

  她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丈夫虽然有心借给婆婆,满足母亲的一个心愿,无奈媳妇已经在心里结下了心结,就是不同意出这笔钱。

  她对我说,其实她介意的不是婆婆有钱而不借,她介意的是婆婆在那个时候嫌弃他们的日子过得穷,与其把钱借给没钱的儿子,不如借给有钱的女儿,这样以后还能从女儿那里得到些好处。

  她没把钱给婆婆,而婆婆最终也没有从小姑子那里把借出去的钱要回来,没去成国外。她心里既没有幸灾乐祸,也没有动摇而心生怜悯。她不认为自己把当年婆婆的那份凉薄之意还回去了,只是觉得自己没有义务为婆婆的奢侈行为买单。

  她说:“今后婆婆在养老问题上我们也不会出钱,因为她一开始就没把我这个儿媳妇放在眼里。因为我不否认当初在买房的时候,婆婆的做法寒了我的心。”

  虽然我的这个朋友表明了她的立场:对于婆婆亲近不起来,因为婆婆之前的做法让她不满,我还是从中听出了一种赌气的意味。

  既然你前面一直在说凡事靠自己,不妨把这句话坚持到底。老人的钱她也有选择借与不借的权利。所以,还是回到开头我提出的那个观点。婆婆和儿媳妇之间出现了问题,不论是哪一方的责任,都不要将问题再继续扩大化。试想一下,假如你真的因为婆婆当初的薄情寡义而对其今后的养老坐视不管,你的丈夫真的能心安吗?你作为妻子,你能保证今后的婚姻过得顺利吗?

  婆婆和儿媳之间即便是做不到亲如母女,也要带着一丝理性去冷静的看待这种关系。如果你认为你对婆婆没有赡养义务,也不要阻止你的丈夫去尽他该尽的孝道。如果你阻止,那么你就算再有理也变成没理,在旁人看来,这显然是不人道的。

  如果实在意难平,不如学学我那位闺蜜的做法,在婚姻里和婆婆之间保持“亲人太近、母女未满”的做法,一样会让你在婚姻里过得如鱼得水两相宜。

  责任编辑:

上一篇:《爱情公寓》过去13年:主角无戏可拍,配角却成了名流?真玄幻
下一篇:河北夫妻当街“不雅”事件曝光,现场视频惹众怒:真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