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调研行(中线)采访团:咸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贡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2-17
手机版

  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本报记者 王婕

  拍直播带货土特产,游唐昭陵博物馆,逛关中印象袁家村,看“一带一路”乳产品……8月5日至6日,来自中省媒体的17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汇聚咸阳,进行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中线)活动的咸阳之旅,深入挖掘咸阳在基层电子商务、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等城市发展中的精彩故事。

  在武功县,采访团走进西北网红直播基地、陕西美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兄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地,详细了解电子商务发展布局以及电商特色产品培育、包装、推介、营销等情况。在一个个扶贫产品直播室,主播们面对镜头,向全国网友推介蟠桃、核桃、羊奶粉等土特产。采访中,记者们走进直播间、深入包装车间,拍摄照片、录制视频、观看纪录片,多角度记录咸阳发展基层电子商务的特色亮点。

  人民网记者张力洋以《打造网上零售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为标题,图文并茂地将武功电商展示给全国网友。武功电商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更让人民日报坦桑尼亚籍记者Aris惊叹不已,同时认为这样的发展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我们今天参观的这个地方,商家们尝试在网店卖货,从经济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流行趋势。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包括他们是如何推销产品,如何推广品牌,以及如何在网上销售。我认为网上销售是一种经济趋势,实体经济正在转向更为轻便和数据化的形态,这对于经济贸易来说非常重要。”Aris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走进昭陵博物馆陶俑展示区,一件件形态各异的陶俑吸引了采访团记者的注意。在陶俑‘丝路驼铃’展柜里,摆放着唐朝商人和满载货物的骆驼,栩栩如生,部分陶俑色泽仍清晰可辨……”西部网记者惠璇璇在采访中,拍摄了昭陵博物馆文物照片、视频,聆听了副馆长李浪涛的精彩讲解,深切体悟了千年帝陵的无限光彩。

  昭陵博物馆副馆长张志攀告诉记者,为了使挖掘出土的文物焕发光彩,昭陵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致力于文物保护工作,“我们通过人防、物防、预防性保护、修复型保护等形式,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全力保护好博物馆馆藏文物,守护好我们千年的灿烂文化。”张志攀说。

  在袁家村,采访团深入探寻了咸阳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式。在各家媒体记者的镜头下,袁家村的民俗客栈、茶坊、美食街、村史馆等特色村貌,用多种形式的新闻方式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袁家村率先走上发展乡村旅游致富路的“密码”。

  “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介绍,自2007年以来,袁家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增收。目前,袁家村已经实现旅游年收入超过10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在群众新闻网上,记者李知愚制作的新闻海报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走在袁家村的美食街里,耳闻往来游客的南腔北调,让首次来袁家村的人民日报记者王洲很惊讶。“我们说‘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没想到一个小乡村能发展到如此繁华。今天不是周末,还能有这么多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旅游,可见袁家村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挖掘潜力。”在采访中,王洲对袁家村村民变股民的发展方式大加赞赏。

  在三原县,采访团深入咸阳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生产车间、了解企业发展、品尝各类产品。在座谈中,采访团纷纷赞赏伊利和三原县在探寻“一带一路”建设中作出的成绩,并认为咸阳在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据了解,“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由人民日报社、陕西省委、省政府共同主办,将于8月9日在西安召开。

  举报/反馈

上一篇:畅游铜陵铜文化|不容错过的清凉博物“铜游点”
下一篇:去日本旅游,不能做的事情,让人直呼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