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算“不可抗力”吗?期间该如何维权?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2-17
手机版

  当前我国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部分合同义务无法履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日前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属于不可抗力,对于因此致使不能履行合同的当事人来说,属于不可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及其法律适用

  (一)什么是不可抗力?

  我国《民法总则》180条和《合同法》117条均将不可抗力界定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通说认为不可抗力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雪崩、洪水、海啸、台风等;一类是政府行为及社会异常事件,例如战争、武装冲突、动乱、政府干预、罢工等。

  在实务中,某一客观情况(事件)是否属于不可抗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加以认定。

  第一,不可预见性。这里的不可预见是指有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这一客观情况是否会发生是不可能预见到的。

  第二,不能避免性。这里的不能避免是指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对可能出现的客观情况尽管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措施,但客观上并不能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

  第三,不能克服性。大家需要注意,这里需要克服的对象并不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的客观情况。在合同纠纷中,需要克服的对象指的是该客观情况发生后所造成的合同履行障碍。

  简单来说,在满足不能预见、不能避免这两个基本前提下,如果由于相应客观情况导致的履约障碍是不能克服的,导致履约不能,该客观情况才能认定为不可抗力。如果该履约障碍是能克服的,就不能认定为不可抗力。

  同一客观情况(事件),在有的案件中能认定为不可抗力,但在其他案件中就不一定属于不可抗力。例如,受地震影响,演出场馆被震塌,文艺演出无法按时演出,对于因演出引发的纠纷地震就属于不可抗力。但同样是该次地震,如果该地震对买卖合同的履行没有障碍,或者有履约障碍但障碍能克服,地震这一事件对此买卖合同纠纷就不属于不可抗力。

  综上,在具体纠纷中判断某一客观情况是否构成不可抗力,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判断,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个要件才能认定为不可抗力,缺一不可。

  (二)不可抗力的法律适用

  根据《民法总则》第180条、《合同法》117条及《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法定的免责事由,当事人可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若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当事人可解除合同。

  在合同纠纷中,合同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其法律效果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法院可根据不可抗力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程度,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违约者的责任;

  二是当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合同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备注:因不可抗力解除合同要求很严格)

  (三)适用不可抗力免责的基本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相关规定,只有当不可抗力与不能履行合同义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合同当事人才能据此主张责任减免。据此,援引不可抗力免责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存在不可抗力,相应事件满足三要素;

  第二,不可抗力与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三,不可抗力在合同签订前已经发生或者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第四,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第五,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如果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主要法律规定

  《民法总则》第180条规定: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合同法》117条规定: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合同法》118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合同法》9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消费者在此情形下该如何保护自身权益?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此,我们梳理出相关的法律知识向大家解读。

  一、网购产品被取消订单,能否要求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

  答: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可不担责。

  《电子商务法》第49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用户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成功,合同成立。一般情况下,经营者在网站发布的商品信息符合要约条件,消费者选择商品、提交订单或支付价款,合同即成立。疫情期间,网购消费者被取消的订单多为与防控疫情相关的产品,比如口罩。在此情形下,经营者以物资先行供应疫区、无法正常履行订单并要求退单的行为,应属于基于“不可抗力”而致使不能履行合同的情况,消费者不可据此要求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

  二、订购的货物无法正常到货,能否请求卖方承担违约责任?

  答:可协商延期供货或退款。

  若消费者在疫情发生前在商家处订购货物,并约定的交付时间在疫情期间,商家以疫情为由提出延期供货应在原则上认定为合理事由,具体是否构成不可抗力而导致的无法正常履行,应结合商家所在地域是否受限、物流是否受阻等进行判断。需要指出的是,若消费者订购的非紧急所用货物,可以与商家协商延期供货,若延期供货使消费者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则消费者可提出解除合同、返还已付款。

  三、报名的培训班无法提供服务,能否要求培训方承担赔偿责任?

  答:短期培训班可解约、退款。

  此种情况应根据培训班的性质进行判断。对于长期提供培训的机构来说,疫情期间恰逢寒假,此类培训机构本就在此期间中止培训,此时,受培训方要求提前解约无法律依据;但若因疫情期间延长导致培训机构不能提供服务期限延长,则消费者可与培训机构协商延长服务期限或提前解除与培训机构的服务合同,但应退还的费用应根据合同性质、已履行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短期培训班,特别是寒假培训班或疫情期间培训班,消费者即可要求培训机构解除服务合同并退还已缴纳费用。

  四、取消旅游行程,旅行团或预定的酒店是否有权扣除费用?

  答:有权要求退还全部费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3条规定,“因不可抗力等不可归责于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的客观原因导致旅游合同无法履行,旅游经营者、旅游者请求解除旅游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退还尚未实际发生的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关于已发生费用的情况及金额应由旅游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在消费者选择自由行时,收取费用的主体主要为酒店经营者、旅游景点经营者、运输服务经营者,在此情形下,若消费者因疫情取消旅游行程,则有权要求上述主体退还已收取的全部费用。

  五、无法使用承租的房屋,能否申请提前解除租赁关系?

  答:可协商减免租金或解约。

  受疫情影响,有些房屋承租者,特别是外地务工者无法正常返还务工所在地使用已承租的房屋,则承租人可依据“不可抗力”的有关合同规定请求减免部分租金;而对于承租人或出租人认为继续履行租赁合同损失过大,请求提前终止租赁合同的,双方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支付对方违约金的方式终止租赁合同的履行。

  六、囤积的疫情防护物资,在疫情后能否申请退货?

  答:超过七日,无质量问题可不退货。

  有的消费者担心疫情期限长,在疫情期间购买大量防护物资,比如口罩、消毒液、酒精等,在疫情结束后,上述物资能否退货需要根据购买方式进行确定。若通过经营者经营的网站购买,则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有关“7日退货”的规定申请退货;若收货超过7日,且无其他质量问题,则经营者可不予退货。若通过线下购买,则消费者不可申请无理由退货,是否能退货只能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判定。

  七、未能在疫情期间主张权利,是否会超过诉讼时效?

  答:因不可抗力,诉讼时效中止。

  《民法总则》第194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的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6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因此,因疫情而无法行使请求权的债权人可以适用上述规定,中止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行使债权的方式除传统的线下催要,还有短信、电话、邮件、微信等各种方式,人民法院亦支持网上立案,债权人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主张自己的权利,并留存好主张权利的相关证据,确保债权能够得到法律保护。

上一篇:预计年输电能超1亿千瓦时!丰都莲花山风电场110千伏送出项目投运
下一篇:蚌埠附近旅游景区推荐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