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雪小村到全季山地度假胜地:惠斯勒小镇的文旅发展之路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自创 | 资源 |视野

  Cases · Cooperation · View

  2021年的冬季来得格外早,在北方经历了大面积的初雪之后,不少人开始规划即将到来的滑雪季,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必将带领更多的中国人进一步了解、体验各项冰雪运动的魅力。与北京这样的世界性大都市不同,在北美加拿大,有一个最初人口仅1万的小镇Whistler惠斯勒,却成为2010年冬奥会的主要举办地,甚至在那之前,它已经被评为北美乃至世界最好的滑雪度假区。今天,除了滑雪季之外,惠斯勒已然变成一个全年性的度假胜地,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Whistler惠斯勒小镇

  惠斯勒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距离温哥华约2小时车程。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中小镇,被惠勒斯山和黑梳山所环绕。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的发展,惠斯勒山凭借超大的垂直落差、良好的雪质和大面积的高山地区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始成为滑雪爱好者的天堂。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随着度假村、黑梳山、各个景点的不断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2010年冬奥会的举办,惠斯勒在北美和全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大,直至成为今天全球享誉的综合性山地度假胜地。

  

  如果按照其各个阶段的发展进行回顾,惠斯勒围绕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开发轨迹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01

  提升全面可达性

  

  山区旅游产品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交通不便。对于惠斯勒而言,可达性的因素由于其气候和天气原因更为凸显。在1964年一条单行车道打通了温哥华到惠斯勒的联系并延伸至彭伯顿之后,惠斯勒最初的山地滑雪场才得以兴建并于1966年正式开放。

  而其后为了全面提升这个山地旅游区的可达性,惠斯勒打造了3个层级的交通系统:与外部的联系、小镇内的交通服务、以及山区垂直交通。

  对外,一方面惠斯勒与外部的道路联系不断被扩宽延长,最终形成了温哥华与惠斯勒之间的99号公路,其中包含被誉为“世界最美驾车路线之一”的海天公路(Sea to Sky Highway),它在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成为进入惠斯勒前的门户景点;另一方面惠斯勒在加拿大温哥华、美国西雅图国际机场及贝灵汉国际机场均设有直达大巴,方便国际游客前往;而对于高端游客,惠勒斯提供直升机和水上飞机等更加快捷和有尊贵感的选择。

  

  

  

  对内,惠勒斯小镇的交通体系十分便捷,含11条巴士线路、24小时出租车、接驳车服务以及四通八达的步行和自行车路网,并在滑雪旺季增设往返于热门景点间的快速巴士线。而所有的交通方式均考虑了滑雪雪具和骑行工具的携带、无障碍和母婴友好。

  在山区,惠斯勒形成了最初服务于滑雪者为主的缆车系统和滑雪道,时至今日共建成了37条索道和200多条滑雪道;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在其他季节服务于徒步者和山地骑行的观光和专业山地骑行系统。

  

  

  02

  完善度假基础设施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一群温哥华商人便成立了加里波第奥林匹克发展协会(GODA),目的为在惠斯勒开发场地,用以申报1968年冬季奥运会,此后惠斯勒一共提交了3次申办冬奥会的申请,直至2003年申办成功。

  最初的尝试因为基础设施的落后和交通的不便均以失败告终,但以此为目标,惠斯勒通过举办各种国际赛事如滑雪世界杯等,不断积累举办赛事的经验。

  

  

  

  此间市政当局获得了53英亩的土地用来开发新的城镇中心,生活和旅游基础设施质量的持续提升,自此有了充分的载体和动能。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其优质的雪场自然环境,使惠斯勒在上个世纪末跻身世界顶级滑雪小镇,游客数量的增长大幅拉动了当地的消费,进一步促进了小镇的发展。

  

  

  

  随着城镇中心和度假区的不断开发,当地的温泉逐渐成为冰雪运动后的必到休闲放松打卡点、琳琅满目的美食与红酒也成为小镇的标签。

  

  

  

  而真正的飞速发展则是在申办冬季奥运会成功之后,惠勒斯小镇在原有的基础上人口大幅增长,城镇规模翻倍,并增加了大量的城镇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如娱乐休闲场所、文化场馆、教育和医疗保健设施等,进而成为符合举办超大型国际赛事要求,并拥有极高质量的休闲度假体验的旅游胜地。

  

  

  

  在冬奥会的影响褪去之后,除了顶级滑雪胜地的品牌光环之外,惠斯勒小镇已然发展成为一个集度假酒店、美食餐饮、购物天堂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村。

  03

  拓展全年旅游

  

  事实上,在惠斯勒成为滑雪胜地之前,峡谷区湖泊丰富的鱼类资源便使其成为了夏季垂钓和旅游胜地。在惠勒斯山和黑梳山滑雪场并入Intrawest集团后,全季度的旅游和以家庭为核心的客户群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

  旅游产品依托惠斯勒优渥的山地森林资源进行持续开发。最先在1999年夏季投入运营的是惠斯勒山的山地自行车公园;此外,高尔夫球场和不断开辟新线路的山地自行车公园为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提供最迷人优质的场地。

  

  

  紧随其后,全新的PEAK 2 PEAK缆车将惠勒斯山和黑梳山联系在一起,为夏季的徒步游客提供了更长的游憩线路;而2018年夏季开放的惠斯勒山Peak Suspension Bridge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索桥,其尽端的观景台由于可俯瞰山区全景,而成为夏季旅游中最受欢迎的必到打卡点。

  

  

  在全长的夏季旅游线路上,游客可以体验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的越野车观光之旅、黑梳山探险之旅(含高空滑索、树冠探险、山地蹦床、森林迷宫、热气球、赛道骑乘等)、湖泊和河流上的水上运动以及漂流探险等。

  

  

  

  在滑雪季和夏季森林旅游的基础上,惠斯勒的节事和活动几乎全年不间断,多达200多个,包括每年二月的惠斯勒艺术节、四月的世界滑雪节、七月的山地自行车节、九月的狂欢啤酒节、十二月的惠斯勒电影节等,其中冬季的节事主要面向国际游客,以当地文化、艺术和传统节日为特色;夏季的节事则主要面向北美游客,以户外运动和商业活动为主。这些节事活动为惠斯勒淡化了淡旺季之分,从而实现了小镇全年的持续活力。

  

  

  

  04

  引入艺术与科技

  

  除了数量繁多的艺术节事,惠斯勒深谙艺术作为国际性语言的独特魅力,在最近10年内引入了一系列文化与艺术业态并辅以科技手段进行表现,以持续提升小镇的文化影响力,提供游客多个层面上的度假体验。

  游客可以参观SLCC文化中心了解当地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并品尝地方美食;还可以到访2015年开放的奥登艺术馆,欣赏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永久艺术品如包括世界上最好的西北海岸原住民面具收藏,以及本土艺术家们创作的大量绘画、装置和雕刻作品;而本土和原住民的文化和艺术,以各种艺术装置的形式,散布在整个小镇之中,每一个作品后面都有着意味深长的故事。

  

  

  

  而真正将惠斯勒不可思议的自然之美通过艺术与科技的手段呈现在世间的,当属2018年夏季Vallea Lumina 森林多媒体光影夜游,它毫无疑义地成为了全球夜游行业的典范。在1.5km的夜间漫步中,游客遍览土著的篝火、露营者的帐篷、北美灰狼的嗥叫、棕熊的出没、潺潺溪流之中洄游的大马哈鱼跃出水面、萤火虫漫布林间……这宛如仙境一般的旅程,带给游客视听感官和心灵的无以伦比的沉浸式体验。

  

  

  

  从专业赛事回归“家庭”

  惠斯勒最初以滑雪和各种专业赛事而闻名于世,而此后真正支撑它持续发展的,却是一整套与时俱进的运营体系。它及时地在最初的滑雪胜地光环之下,全方位地发掘了全季旅游的最大可能性,并精确地找准了核心客群的定位——家庭。

  从疫情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惠斯勒的年均到访游客总量约为220万,冬季和其他季节游客各占48%和52%,冬季的国际游客占比较大,停留时间较长,而其他季节则由北美的周边游客为主,以周末休闲游为主;其中家庭出游占据惠斯勒游客总量的58%,专业发烧友仅占15%,而旅游团、高端度假、商务会议等占据的比例还要更低,这样的结构形成了稳固的客源金字塔,促使惠斯勒成功地转型成为成熟的综合性山地度假区。

  

  为充分抓住家庭这个核心客群,惠斯勒开发了大量的“小投入、重运营”的户外旅游度假产品,并推出“家庭认证”体系,明确标识儿童友好的活动区、度假产品和服务:以冬季为例,各种难度级别的雪上运动课程,为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以及发烧友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体验和服务;而夏季度假产品则围绕户外活动的核心,既有面向4~12岁孩子的家庭的低强度、高趣味性的休闲活动,也有面向青少年家庭的富有挑战的运动和冒险项目等。

  

  

  

  以惠斯勒小镇为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成功的旅游度假区,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交通可达性、优质的配套服务和特色旅游项目之外,必然保持着动态的发展,这样的发展背后是对周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深度了解、市场和客户的不断细分、对新科技、新业态的运用和敏锐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撰文/ 豆渣娜图文编辑/ 豆渣娜

  -END-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commend

  

  

  

  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

  麦稞文化创意公司(Atelier MIC,简称MIC)作为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拥有丰富的国内外跨界资源,提供符合现代商业趋势下“新生态”文化内容的运营策划、内容输出、场所设计、品牌打造及落地运营咨询等业务。我们拥有一支策划、建筑、设计、艺术、策展、广告、动漫、教育等复合型专业团队,服务于儿童引领、文化再生领域,致力于建立场所价值体系,带动场所再生。目前,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汉堡(德国)、成都(中国)设有分支机构。

  微博:MIC麦稞

  加入麦稞(点击)

  设计项目负责人 | 场所设计师 | 旅游策划师

  实习生(长期开放)

  

上一篇:2015国际旅游15大胜地
下一篇:三亚最坑的4个景点,一个比一个坑,很多人都不去,你去过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