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这些红色旅游地,你去过几个?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2-15
手机版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在新疆多个红色旅游景区的参观人数,不断上涨刷新。

  

  然而有些人认为,新疆红色旅游景点太少,只有解放大西北的西路军这类的兵团红色旅游,却不知道这些年新疆围绕文旅,打造"文化润疆"和"旅游兴疆"工程。如果你想了解一下新疆,重温红色历史,近距离感受新疆的发展变迁,让小U带你了解一下吧。

  可可托海

  可可托海蒙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意是“绿色丛林",这里是一座因稀有金属矿而闻名于世的矿山小城,并且以举世罕见的"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

  

  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发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时,小镇聚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4万余人,而且前苏联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盖起了俄式风格的楼房,可可托海成为当时新疆物质、精神生活最富裕的"西部小上海"。

  陈列馆里有一张三号矿脉未经开采时的黑白照片,它的表面有一个高出地表数百米的辉长岩柱状山体,那时在大型挖掘和运输机械设备还未出现的过去年代里,我国的矿业工作者几乎完全靠人力畜力,用几十年时间挖出了一座世纪大坑。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来到三号矿脉附近,向下俯视时心里会有一种难言的震颤。这个大坑不是陨石撞地球的瞬间产物,而是当地工人用笨重的挖土机生生刨出来,三号矿坑更是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正是这个坑,在上世纪60年代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当时,这里云集了中国和前苏联的众多高级科学家,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撤走,点名要用这个矿坑的矿产还债。

  也就是这个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勋,不仅为中国第一颗核弹提供了必须的稀有金属,而且更为核弹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天事业的科技开发打下基础。

  在成功爆炸核弹之后,国防科工委向矿区专发了一份贺电和感谢信,直到沉寂多年才公之于众,被众人所知晓。包括后来的“神舟”系列航天工程,所用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这个矿坑,这个大坑,专家称之为共和国的功勋矿,见证了共和国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过往。

  独库公路博物馆

  独库公路五分之一的地段处于高山永冻层,三分之一是悬崖绝壁,翻越了四个常年积雪的雪山,其驾驶难度极大,这里的沿途风景只能用神奇来形容,更是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

  

  这条公路全长561公里,是筑路官兵硬生生地在黄羊都望而却步的达坂上凿通了隧道、修建了通途,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铸就的一条名副其实的英雄之路。为了修筑这条天路,共有168位筑路官兵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16岁。

  

  为了征集到更多与独库公路有关的文物,工作人员奔赴27个城市,累计行程数万公里,采访筑路老兵及当年历史见证者两百余人次,征集到实物一千余件、文献资料一千余件(套)。用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文旅局负责的人原话介绍说:“我们建独库公路博物馆就是要让后人记住这段艰苦岁月,缅怀先烈。博物馆不仅展现独库公路的修建历史,还将独库公路大数据平台、沿线旅游风景、推荐线路、服务设施以及倡导生态环保游等纳入其中,未来我们将把独库公路博物馆打造成全疆乃至全国的红色教育基地。"

  

  博物馆不仅体现铸路历史,还体现了当年老兵的人文情怀,在广东有一位筑路老兵叫陈卫星,左脚的5个脚趾全部截肢,回乡后一直靠务农维持生计,生活一度十分困窘。有采访问他,为什么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陈卫星淡淡地回答:“我的战友们都牺牲了,我还活着,我还能提什么要求?我现在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因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看到独库公路博物馆,我们这些筑路者都感到兵没白当,路没白修,让我们这些退役军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尊崇!”

  独山子石化展览馆

  独山子地名来源于区境内的独山,独山呈东西走向“一”字形,因不与其它山体相连,独立于戈壁中而得名。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中,称独山子为“玛依塔克”和“玛依套”,意思是“油山”,自发现石油矿藏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独山子展览(博物)馆是一座俄式风格的建筑,馆内介绍了上世纪30年代那个艰苦的岁月里,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独山子石油人在茫茫戈壁滩上找油、采油、输油、炼油的过程,他们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将石油产品输送到全国各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虽然已经进入了2020年,但那个年代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

  

  “在新中国建设遇到缺乏资源和地质人才的困境时,将门之女杨拯陆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前往准噶尔盆地,投身石油地质勘探工作,报效祖国,最后壮烈牺牲,在独山子石油地质勘探史上谱写了一曲壮歌……”陈杨说,“杨拯陆的故事在独山子广为流传,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独山子人砥砺前行。”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军垦博物馆,陈列了100余件军垦战士当年使用的各种农具、穿着的各种衣物和使用的各种生活用品,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王震将军“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的豪情壮志,感受到女知青“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的无私奉献,也感受到“八千湘女进边疆”那青春燃烧的岁月。

  

  登上二楼展厅,看着展廊里陈列的那一件件已经被岁月侵蚀的、让人感到心疼的老物件,展示着军垦人艰辛的垦荒史和创业史,马灯,乌拉播种机,乌拉爬犁,还有那一件有着296块补丁的短皮大衣,我很难想象当时的兵团人到底是靠着怎样的勇气和毅力,一步步把那个几近荒芜的戈壁荒滩建设成为如今的“戈壁明珠”。

  小白杨哨所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著名的军旅歌曲《小白杨》,想必会唱的人不少。

  小白杨哨所为中哈边界哨所,那是80年代初哨所一名伊犁籍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家探亲,把边防哨所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还让他带10株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将哨所官兵卫国戍。返回边防哨所的陈福林和战友们就把树苗栽在了营房边,这棵小白杨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日夜伴随着守卫边疆的战士们。于是这个哨所就改名为“小白杨哨所”。

  高大的树干上“小白杨守边防”几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上面刻着很多已经离开的战士的名字,这颗白杨树该是多少战士用心血养育的啊!队员们从布尔干河带来了一桶水,排着队轮流给这棵白杨树浇水。

  

  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哨所上空迎风飘扬,吸引你的不仅是优美的风景,更多的是边防军人“以身报国”的情怀。

  如今,新疆旅发委公布有12处景区被列入“全国赤色旅游典范景区名录”,新疆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陈文新以为,发扬赤色旅游对进一步发扬爱国主义精力、流传英烈事迹、扩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有主要作用。

  这些红色景点你去过几个呢

  让我们循着红色记忆

  重温峥嵘岁月

  赶紧约起来

上一篇:洛阳免费的33个景点,在洛阳真的很难找,因为洛阳景区太多了
下一篇:虞书欣家里很有钱吗?晒爷爷旅游照曝光家境,小公主凭借2字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