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与旅游类 | 什刹海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2-15
手机版

  原创 风景旅游一所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什刹海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 申报所:风景旅游一所

  ●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 完成时间:2019年6月

  01

  项目背景

  什刹海风景区位于北京西城区,总面积146.7公顷,以胡同四合院、王府古建、园林水系、老字号商业为特色,是北京城市总规划定的13片文化精华区之一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刹海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位置.

  (来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作为首都核心区的开放型景区,什刹海风景区既是知名的旅游区、文保区,也是老城生活区、休闲商业区,景区的发展关系历史保护、文化旅游、人居改善等诸多领域,面临高度复杂的现实条件。

  02

  项目概况

  1.

  把握四个平衡不匹配的现实问题

  规划落实首都核心区建设要求,把握景区面临的四大核心问题:发展现状与使命要求不相符、厚重底蕴的展示利用不充分、客流规模与环境容量不匹配、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平衡。

  2.

  提出“构、疏、显、引、补”的发展策略

  3.

  景区愿景

  03

  规划创新

  1、以旅游规划为纽带,搭建“纵向承接传导,横向平衡协调”的开放系统

  针对什刹海现状的复杂性,规划以旅游发展为纽带,推动多个维度的协同。向上承接北京总规关于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以及市领导提出“要以什刹海地区为样本推进街区更新”的指示,推动街区业态更新和景区精细化管理。向下面向实施,提出分阶段、分实施主体、分产权属性的任务分解,并落实到院落地块和管理事项深度。横向协调文保、园林、交通、景观风貌专业,平衡社区居民、各级管理部门、国有平台公司、游客和商户等利益群体的诉求。

  2、从开发性旅游规划,向更新规划和管理规划转变

  什刹海作为存量景区,功能叠加,产权复杂。规划从单一的开发性思维,转向关注景区 “怎么改”、“怎么管”的问题。通过“构、疏、显、引、补”的发展思路,推进什刹海空间利用、文化保护、业态更新、景区管理等内容。

  构:

  一张“渐进、分层”的发展蓝图

  规划提出渐进更新的空间发展理念,以街区、四合院、微空间为对象,探索疏解腾退-空间梳理-更新植入的发展路径,分近、中、远期和远景解决四合院低效利用、文保单位侵占、公共绿地侵占等问题,构建一张文化展示利用、旅游体验提升、社区服务优化等多要素的蓝图。

  疏:

  结合物业产权及价值属性推动业态疏解与更新

  针对类型多样的物业权属和价值,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引导和保护利用四类模式,平衡文化公益与商业利益,并以示范项目为抓手,带动整个景区的业态疏解与更新。制定业态准入与退出清单,推动既有业态的有序更新,鼓励文化创新业态进入。

  什刹海商业业态分析图

  显:

  三类措施推进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彰显什刹海文化本色

  首先,根据腾退的难度不同,分批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将银锭观山视廊恢复等重点事项纳入计划。第二,挖掘特色历史节点的文化价值,讲好什刹海的文化故事。第三,结合已腾退的四合院民居,引入非遗小院、小微博物馆等业态,植入文化体验内容,推动什刹海文化创新发展。

  引:

  细分人群的景区精细化管理

  针对团队游客,采取旅行社备案制度,设计专属线路,引导快进快出。针对散客,增设后海摆渡线路,引导游客向后海、西海疏散,保障旅游安全。针对社区居民日常性的游憩,建设环湖绿道及微绿地,引导遛鸟、下棋等传统休闲方式,延续什刹海的“人民性”特质。

  什刹海景区旅游线路规划图

  补:

  功能织补,提升旅游与生活服务能力

  还绿于民,打通环湖绿道,打开封闭绿地,结合腾退空间建设公共绿地。规划实施后将为社区居民和游客新增4.5公顷的公共绿地空间。织补社区服务,按照西城区百姓生活“一刻钟服务圈”标准,结合腾退后的建筑,补足菜店、便利店等生活服务功能。

  什刹海景区社区服务织补示意图

  3、价值坚守,平衡社区居民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坚守规划为人民的价值立场,将规划服务对象从游客和委托方,拓展到更广泛的利益群体。针对居民反响强烈的酒吧扰民问题,对酒吧街采取分段引导、业态置换的更新思路,既延续传统酒吧集聚区的特色,又缓解了夜间扰民的矛盾。针对人力三轮交通,采取运营线路调整和限速限额限时的管理方式,减少与职住交通冲突。引导居民建言献策参与规划编制,通过“第一人称导游”方式参与景区管理。结合商户、国有平台公司的经营诉求,针对性提出“非遗小院”、“旅游示范商户”等模式建议。

  项目组与社区代表座谈

  4、大数据和深度调研相结合,探索开放型景区的分析方法

  什刹海作为城市开放型景区,职住、商业、旅游等人群混杂,数据获取难度大。对此规划借助大数据技术,抓取微博4000余条,与北京电信合作分析40余万人次的数据,开展语义分析、游客热力分析、时间分布分析。发放国内外游客调查问卷500余份,踏勘870余家商铺,为规划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游客大数据分析图

  04

  后续实施

  随着首都核心区疏解腾退的推进,规划提出事项陆续得到落实:荷花市场、酒吧街启动业态更新;环湖7处堵点打通,6km环湖绿道贯通;望海楼、潭苑等原封闭绿地对外开放;永泉庵、真武庙启动文物保护……什刹海各项工作的实施,也得到了社区居民和全社会的广泛好评。

  环湖堵点打通

  项目组以不同形式进行规划交流与传播:2019年3月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建筑规划与景观专业进行交流,2019年底参与北京电视台《我是规划师》拍摄。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建筑规划专业交流

  《我是规划师》什刹海拍摄现场

  2020年疫情期间项目组配合什刹海景区管理处进行线路管理方案的细化落实。未来,规划团队将持续跟踪什刹海景区的发展。

  专家点评

  导向正确,方法可行,措施得当。对风貌与停车的任务应明确措施,要评估市场的反映。

  专家点评

  在进行大量资料分析与现状定向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出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构、疏、显、引、补”五大规划策略,引导整合景区不同类型的资源。

  原标题:《风景园林与旅游类 " 什刹海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阅读原文

上一篇:香港恢复通关,奉上2023年必打卡旅游攻略
下一篇:九月葫芦岛出游攻略 带你打卡民国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