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南]海口地图故事:浓缩在地名中的往昔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2-15
手机版

  本期看点:地名是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历史的活化石。在没有影像甚至没有地理坐标记录的年代,古老的海口地名成了忠实的“记录者”,简单而又浓缩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片段画面,略显模糊,却又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

  《海口市志》上四张不同时代的老地图上,每个区域标注的简单文字,不仅仅是单纯的符号,它沉淀的是历史,讲述的是故事。穿过这些老地图铺就的时光隧道,我们能看到海口一点点长大的身影。

  

  老街和老地名留住了海口的过去。

  一片洁白无瑕、质地细腻的沙滩,一个“帆樯之聚,森如林立”的天然港口,一群依水而居的人,于是乎“白沙”、”白沙津”的名字应运而生;一个南边依溪、北部傍海的小岛,有着大片咸淡水交汇的特殊田园,因而被称为“海田”;本是一片普通的沙滩,因为一场官兵与海盗的战役,而被称为“得胜沙”……

  在没有影像、没有地理坐标记录的年代,古老的海口地名成了忠实的“记录者”,简单而又浓缩地记录着城市故事中的片段画面,略显模糊,却又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而穿过四张老地图铺就的时光隧道,恍惚间我们看到了旧时海口的身影。

  

  明洪武海口所城位置图:20个地名勾勒海口雏形

  11月8日下午,顺着海口新埠桥中央的一侧阶梯,我们拾级而下到达白沙坊。枝繁叶茂的百年枇杷树遮出了一片阴凉的空间,丢弃在路边的石凳、供奉着香火的关圣庙、 被修嵌入墙中的几块古碑,不声不响地显示着这里的古老。“坐白沙而镇虎威,骑青龙而升天上”,关圣庙前的一幅对联,更是将此处居民的那份自豪及安然流露出来。

  据有关资料,海口最早的街道是白沙街,建设年代不详,只提到南宋时期形成的白沙津港口贸易繁荣,因此这里建起了海口最早的街道———白沙街,这也许是海口最早的一条路名,但街的具体方位并没有详细记载。

  “那是一条东西走向、长仅200多米的石板路,1985年修新埠桥时就全部改成了水泥路。” 62岁的白沙坊居民蒙荣乙向我们指出了古道的大概位置,就在那棵大枇杷树东边的不远处。他说,新埠桥没建时,这里有很大一片白色沙滩,白沙街两边经常有一些停船于此的渔民、过往的船客上岸休憩,九层糕、油糕、海南粉等各种海口小吃也因此云集这里。白沙坊的许多人家都有制作海口地道小吃的手艺,直到现在许多人还靠此为生,他们手工制作的这些小吃卖到了海口的许多茶楼。

  在《明洪武海口所城位置图》上,仅简单地标着20个地名,并没有标明白沙街确切的位置,只在右上角的地方标着“白沙”,它与“海田村”、“白沙门”一起,成为海口最古老的地名,而地图上通津村、龙舟墩、饲马堆等地名则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所城”是这张地图上的主角,建城时是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此时,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香料、槟榔、吉贝等岛内特产源源不断地外运及岛外运入货物,海口成为岛内与大陆各地往来的水运中心。而日渐繁华的海口也成为海盗的目标,为防海盗袭扰,建起了方圆仅0.48公里,只有东西、南北十字形所路的所城,这也成为了海口的城市雏形。

  所城内的两条道路直通所城东西南北四个门,如今虽然海口所城的城墙早已荡然无存,“东门”、“西门”、“南门”的名字也不再是具体的地名,但至今仍为海口人所熟知———东门外、西门外、东门市场的海鲜、南门的牛腩猪脚饭、西门的海南粉及鸡饭……

  所城东北角的水巷口码头,是海口最早的渡海码头之一。海口文史专家冯仁鸿认为,如今水巷口西南侧的大部分铺面,都是当时沿着水岸线建起来的,古时称“毓秀坊” 。码头对面是龙舟墩,那时海口端阳竞渡的龙舟多停泊于此。而通津坊指的是如今的三亚上下街,因为该街附近有河道环绕,从三亚街的河道码头乘船可以直接通达白沙津港口,因此得名通津坊。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西北大环线旅游攻略
下一篇:街道上喜气洋洋 旅游界充满信心 港澳热烈开展国庆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