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疫情后时代”亲子游发展5大趋势与权威预测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2-10
手机版

  导读:疫情之后,旅游业如何率先扛起中国经济复苏的大旗?随着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国内旅游动能正在积聚,旅游市场诸多细分领域,也成为各家旅行社的必争之地。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所亲子与文旅实验室负责人郭娜女士,在国家旅业举办的“亲子与研学旅游有话说”交流会上结合中国大的经济背景,揭示了疫情后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复苏的基本规律,对旅游业复苏特别是亲子旅游进行了准确分析。今天,国家旅业小编对其发言进行了整理,将全文分享给大家(文中附发言完整视频)。

  感谢国家旅业的邀请,分享的题目:亲子游将在疫情后率先恢复---“疫情后时代”亲子游发展趋势预测。

  分享的内容有五个方面:

  一是全国旅游市场基本面向好;

  二是游客、旅游企业、政府各界信心集聚;

  三是亲子游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最早复苏;

  四是疫情中大家可以做什么?

  五是是未来亲子游的发展方向。

  01

  全国旅游市场基本面向好,

  为产业复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一、大众旅游市场的国内消费已经成为国家旅游经济的基础支撑。

  旅游已成为衡量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刚需。“为一间美宿赴一座城,为一顿美食赴一个村”已成为居民的旅游常态。

  2000年以来,国内旅游持续高速增长,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1.8%,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6.7%,远高出同期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幅。

  另外,近年来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国家文化公园试点、部署推进厕所革命等一系列重点工作的扎实推进中,旅游消费的潜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有效释放。

  2019年旅游经济继续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

  强劲的国内旅游消费,正在促进大众旅游的纵深发展,并深刻影响和支撑着国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市场下沉和消费升级让国内旅游消费基本面更加稳固。

  三四线城市居民在旅游消费上的潜力逐步显现,旅游消费的持续增长诠释了原动力。2010年到2018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由598元增长到926元。尽管一线城市仍然是旅游消费的主力,但三四线城市居民在旅游消费上的潜力在逐步显现。

  飞猪报告显示,2018年三四线城市居民出游人数同比增长超30%,伴随的是旅游消费的高速增长,其中广东、山西、甘肃增长尤为显著。

  随着市场的下沉,城市周边游、乡村生态游迎来增长的爆发期。2018年全国乡村的旅游总人数达到28.2亿人次,2019年的上半年,乡村旅游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数达到15.1亿人次,同比增长10.2%。乡村旅游总收入已超过8600亿元,同比增长11.7%。

  文旅融合助推了消费升级新动力,文化和旅游消费更趋日常化,引导消费升级新方向。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既是生活必需品,更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上海文化云平台上演出、亲子培训等文化服务类活动的预定率,即到场率可达到95%以上,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感知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生活方式。2019年上半年,游客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高达84.4%,四成以上的游客体验过人文、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街区,26%的游客文化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30%以上。

  三、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疫情结束后,国内旅游市场一定会尽快恢复。

  首先,我国旅游开始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旅游的需求旺盛,按照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国际经验,居民的出游率、遵从s型曲线。

  当人均年出游低于三次,处于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旅游是少数人的生活选项,发展增速相对缓慢;

  当人均年出游3~5次时,旅游发展进入了内涵式的增长阶段,旅游开始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旅游需求旺盛,发展增速较快,我国目前就处在这个时期;

  当人均年出游5次以上,就处于旅游发展的成熟阶段。人们在旅游的载体上,附加上更多的深层需求,旅游的发展增速趋缓。

  2010年我国的人均年出游就达到了两次,旅游成为中产阶层的常态化消费。2015年人均年出游超过三次,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旅游潜力普及的门槛水平。旅游开始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2019年人均年出游已接近4次,这已经完全进入到大众旅游的纵深化发展新阶段。

  其次,旅游习惯一旦形成,便具有不可逆性。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的旅行行为是不是有基本规律?

  一是他是始于感官,忠于内心的,这个意思是,初次的旅游者大多数是出于猎奇的心理而用感官感受异地的美丽风景。而当旅游逐渐成为生活方式,对旅游的追求就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由内而外的内在需求,就是说游客更加关注品质化的体验。

  二是不可逆的增长,这是说,当旅游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选项,就是很少有回归到不旅游的状态。受疫情的影响,近期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全面停滞,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奖励、研学、旅游的消费基本消失。探亲访友、公务差旅尽管大部分收缩,但是中国大众旅游的基本特征依然在,国内旅游的内在需求依然在。旅游已经成为国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只会因为疫情而暂时的抑制,但不会消失。疫情一旦缓解,就会有序释放。

  三是有环境可依靠,我国处在且长期处在经济的上升周期中,这给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有利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城镇化率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广阔的下沉市场,尤其是农村地区旅游发展相对薄弱,意味着具有广阔的上升空间。在这种国情背景和下沉市场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为发挥杠杆措施,有效释放潜在旅游需求,短期内实现可观的产业价值,从而实现产业基本面、整体趋稳成为可能。

  四是有经验可借鉴,2016年的巴西寨卡病毒事件,在巴西维持了全年,但是游客的总人数反而突破了14年以来的历史峰值。以我国为例,2003年的中国的SARS事件,当时对旅游业的影响,普遍的看法是两年恢复,但实际结果是半年就迅速反弹。无论从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国内经济的发展大环境,还是疫情后旅游业发展走势的经验,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全面战胜此次疫情,以国内旅游为引领的旅游业,必将率先反率先反弹。那么亲子旅游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专项旅游,也一定会快速复苏。

  基于对政策面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综合研判,中国旅游研究院认为,2020年基准预期继续偏于相对乐观。这个是2020年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预测,我们是假定了3月底或4月中旬,5月底或者是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中旬,假定了三个时段来战胜疫情,通过仿真测算和专业评估,形成了全年旅游经济运行的乐观基准和悲观的三个判断。

  我给大家展示的是基准判断,就是说5月底和6月中旬,就是咱们这个疫情能够结束的情况下,2020年的全年国内旅游人次的负增长是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是20.6%,国内旅游收入全年减收1.18万亿亿元,这是一个基准的判断,但实际上有可能会比这更乐观。

  02

  各界信心集聚。

  首先,从游客的角度来看,游客出游意愿强。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数据中心,面向城乡居民的专项调研表明,71.5%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就会外出旅游。20.7%的人表示疫情过去后尽快外出旅游。另外,江西、湖南、广东、河南等省市的受访者,以后出游的意愿更为迫切。多数受访者的出行主要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从旅游企业的角度来看呢,旅游企业的信心足。自我修复和研发创新的动能正在积聚。中国旅游研究院面向旅游供给侧的专项调研表明,受访企业家和经理人员对前年旅游业的总体的预期持相对乐观的态度。受访者中54%认为风险可控能渡过难关。有24%的人认为风险因企业能力而异。另外,夜间旅游对国内市场的信心更足。有70%的企业表示疫情结束后即全力开展市场的促销,全面恢复生产的经营。66%的企业认为会延迟1~3个月恢复,26%的企业认为以后会迅速恢复。另外再加上政府的具体政策效应的显现,旅游企业的信心得以重新集聚,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救和互助行动。

  从政府的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出台政策来提振信心。比如,3月13日,发改委联合23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来拉动消费,提振各界信心。其中就有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另外还强调,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入境海岛游、近海旅游、乡村旅游、冰雪游、历史古都、文化游等特色旅游。另外,在防控型复工新阶段,政府也在全力努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比如,喊你吃饭系列,焦作市市长带头去就餐,喊你上班系列,疫后复工后交通上受到影响,各个政府都积极派专车、专机、专列来接送务工人员返工,喊你消费系列,南京打出了促进消费组合拳,发放3亿消费券,宁波也发放1亿消费券来刺激消费。

  03

  亲子游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最早复苏。

  首先,亲子类型的客户群体,在疫情结束后会有相当大的释放需求。为什么?因为儿童和成年人不一样,亲子游大部分群体都是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愿意在大自然中玩耍,喜欢宅在家里的比较少。另外,从儿童的成长发育来说,也需要多去户外。就比如说眼科专家,建议青少年儿童防治近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每天户外活动至少三小时。另外,幼儿园的工作规程里面也有规定,幼儿户外活动不得少于两小时,寄宿制的幼儿园不得少于三小时。这些都是充分说明,疫情中宅在家里的这种常态不会继续在在小朋友身上来延续。

  就是儿童自我的控制力差,对电子产品无法抵御。这个主要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也愿意带着孩子走出电子产品,到户外进行游乐,那么这些都是亲子游复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重要的支撑。

  其次,业界普遍认为疫后近郊短途游最先恢复,而亲子游的首选目的地呢就是近郊短途游。可以从亲子市场的这些特点仔细看一下,首先调查显示,超过75%的这个亲子游用户,选择自驾至周边的景区、酒店,或者郊区来享受悠闲的周末。另外从整个亲子市场来说,是非常庞大的。有一个数据,这个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上的数据,就是15年中国0~17岁的儿童人口为2.7亿人,占到总人口的20%。那么其中3~12岁的亲子家庭为最大的需求群体。

  另外还得注意,一个儿童会拉动两个甚至是四个成人跟着去旅游,所以这个市场非常的庞大,可能因为疫情有一些家庭的收入受到了影响,但是因为它的这个市场非常庞大,这个亲子游应该受到的影响不是特别大。针对亲子游的特点,还应该根据相应的客群结构,就比如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来推出我们的产品。

  04

  疫情中,大家可以做什么?

  首先,疫情中应该练内功,提升产品的质量,升级园区。

  一是要考虑产品是否适合儿童,比如说,你这个游乐园中或设施中是否有儿童的洗手池、厕所等等,以我家孩子为例,我们家女儿三岁半了,每次去商场要去洗手间,他都会问,妈妈有没有儿童厕所?有没有儿童洗手池?如果有他就会非常开心。听到后,他会记得哪家商场里有儿童厕所,而且会要求下一次一定要去那个有儿童洗手间的商场。

  二是要抓住时机进行园区的修整改造,就目前各类的这种游乐园区都进入了休眠状态,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好园区的后后续的发展,优化游客的体验,创新和提升亲子产品的新形象,探索出新的路径和机遇,将这段时间转变为二次发展创新发展的升级期。

  其次,深度了解客户的需求。

  就比如说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有一些需求我们成人也不能理解,就因为我们忘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们需要去观察孩子的需求来设计产品,你不能理解,孩子可以在沙坑玩一下午,可以拿着一张漂亮的糖纸玩几个小时等。这些是基于亲子游的,参与主体是儿童,就应该考虑到儿童各种各样的需求,比如,你有没有儿童视角的景观,儿童的成长的关怀,儿童尺度的设施,儿童的行为、服务、儿童的参与活动等等。

  另外还要考虑妈妈的需求。比如说有可能是二胎家庭,带着小宝陪同大宝来玩,这时候你就得注意,你就得注意自己的这个设施服务配套中有没有母婴室,有没有备用的尿不湿等一些细节上的诉求。通过与合作的伙伴加强联系,倾听客户的需求,包括顾客孩子们的需求,争取在这段时间逐一对应优化好产品。

  第三,员工培训。为什么要进行员工培训?因为从整个旅游业的从业者,或者亲子游的从业者来说,入行门槛比较低。服务人员或者是管理人员水平呢参差不齐。假如抓住这个时期来提高素养,尤其是进行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培训。必定会使我们在疫情过后这产品和产品的服务会变得更好,会更加的吸引游客。

  职业发展规划的培训,结合行业的发展前景,相关的产业链条的知识培训,让员工在深入了解自己,从事行业的背景下进行职业规划,这样利于员工的成长,并增强员工的稳定性。比如,思考下三年的计划,你每一年能够掌握哪些技能,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准等,通过规划可以让大家的成长思路比较清晰。为什么这个职业规划很重要?相当于咱们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当你定下好明确的目标之后,就会全力以赴去实现。那么就会激发出员工的各项潜能。

  第四、查询自己的管理漏洞。尤其,结合这次疫情,未来大家会更加注重安全、旅游中游客安全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这安全都包括什么?比如,食品的安全、突发的卫生事件、火灾、地震等等这些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还有相关的管理办法等。如果有预案,当事情真发生时你就会有条不紊,非常冷静的来处理,减少损失。

  05

  未来亲子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根据我的思考提出了4个方向。

  第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类的亲子主题类产品,会受游客的青睐。因为,这次的疫情普遍的猜测是由吃野生动物引起的,疫情结束之后向关注自然、保护动物和野外求生等亲子主题,会更容易引起家长的兴趣,也会使这个入校合作的接受度变高。

  第二、要关注科技对亲子文旅产品的影响。一是科技助力安全的保障,比如温度检测系统,进景区就扫描,谁39度立马扫描出来了。这次疫情引发大家对安全健康的关注,亲子游的主体是少年儿童,将会对此更加重视。二是科技助力旅游的便捷化,比如线上的浏览系统,科技改变我们的旅游方式,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等。三是新科技的旅游产品,比如说舞台的演绎,虚拟和现实结合的体验等。

  第三、对儿童的交互式体验设备、儿童的在线体验产品更加关注。针对疫情的影响,我们关注到一批在线体验旅游产品的推出,比如布达拉宫的云春游、云游敦煌等等,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那么联系到亲子游,有没有适合大人和儿童一起互动参与的旅游在线体验产品呢?如说现在的在线展览博物馆,如果加入亲子互动的内容,让大人和儿童在线体验中可以互动,共同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产品。不过,在推动通过电子体验的方式实现旅游场景的游览过程中呢,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比如是否对眼睛造成伤害?要研发专门针对儿童的交互式体验设备,并且进行明确的分级。几岁以上可以体验,体验哪些内容啊等等。

  第四、产品设计上迎合国家大的政策,开发体现民族文化自信的亲子文旅产品。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凸显出国家对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重视。当下亲子文旅产品面临着文化自信、产品创新,与市场高度契合的问题,如何以长城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为抓手,在亲子文旅产品、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中,将这些文化活化利用和创新经营,来展现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未来要破解的难题。另外,如何将各地的长城文化、运河文化、红色红色文化做出特色,差异化、精准、精细化,也是亲子文旅从业者必须要思考的。

  最后,让我们大家加油,自由的行走在美景中,离我们不远了。

  【旅游营销有话说】

  线上交流会4月1日正式开启,

  敬请关注!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旅游营销迎来了新格局和新挑战

  而疫情后的市场复苏

  需要旅游营销提前计划

  重视资源和产品

  更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

  体验导向型的后疫情时代

  如何突破传统营销的思考方式

  如何重新设计旅游营销的新模式

  回复“666”,获取参与信息

  ▼

  

  

上一篇:每户存款至少600万,“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为何如今甚少被提起
下一篇:昆明自由行3日游攻略,2021年最全最新云南昆明旅游详细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