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57号建议的答复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2-10
手机版

  代表提案者: 侯丹梅

  会议届次: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

  建议提案标题: 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建议提案编号: 第257号

  主办单位: 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投资促进局

  复文标题: 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57号建议的答复

   

  答复内容:

  侯丹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丰富,有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4%,每个民族因不同的历史原因形成了各自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习俗,构成了贵州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关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认真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工作原则,开拓进取、科学谋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

  (一)加强机构建设。2006年设立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单设了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目前贵阳市文旅局和安顺市文旅局在机关内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贵阳市、安顺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5个市(州)设立了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88个县(市、区)当中有10个县(市、区)在文化和旅游局机关加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牌子,31个县(市、区)单独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其余县(市、区)在文化馆、文馆所加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二)推动制度建设。制定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贵州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贵州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制度的不断完善,为非遗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强化资金保障。2006年设立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非遗保护工作,截止目前,国家支持贵州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合计4.93亿元,省级财政投入3.13亿元,部分市(州)、县(市、区)也将非遗保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财政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2万元的补助,省级财政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0.5万元的补助,部分财政状况较好的市(州)、县(市、区)分别给予市级、县级传承人0.5万元至0.2万元不等的经费扶持。

  二、非遗传承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名录体系进一步健全。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贵州建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628项(1025处)、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912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573项。

  (二)传承人队伍不断扩大。制定《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建立省、市(州)、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和管理体系。截止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22人,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00多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7000人。制定《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民宗委、省妇联等开展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群培训,培训学员7万余人次,传承人队伍不断扩大。

  您所提的由省文旅厅、省知识产权局、省专利局建立长效联动保护机制,将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传承项目的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形成保护合力。针对该项工作,我厅于2022年3月10日向省政府报送了《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建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黔文旅呈〔2022〕15号),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属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一。下一步,将围绕联席会议制度有关要求,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升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工作。

  您所提的由省级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将非遗传承人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提高公众认知度。各相关部门也做了系列工作。一是做强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平台。每年5月至11月,通过充分挖掘贵州元素、贵州气质、贵州烙印,以非遗表演节目、产品展示展销等内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活动,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进机场,走出贵州,努力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让非遗成为大众看得见、听得到、读得懂的贵州故事。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6届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共组织演出和产品展示展销活动533场,近2万名非遗传承人及演职人员现场献艺,展示推介了万余款非遗产品及非遗文创产品、地方特色扶贫产品、美食等。每年超过50家新闻媒体、自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发布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600余件,年度相关信息阅读量超过1亿人次。“非遗周末聚”活动已成为贵州非遗公益性、平台型综合服务平台。二是用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陈设施,打造少数民族非遗项目的展示体验空间。组织少数民族非遗企业、工坊、传承人参加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展、深圳文博会等会展的展示展演,以通过“多彩贵州”对外旅游推介等文化交流活动、重大节会和展会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传播,讲好贵州故事。三是积极开展“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荐工作,我省传统技艺项目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水根、竹编技艺传承人杨昌芹、苗绣传承人石丽平、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等4人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通过有效传播非遗保护典型人物和优秀案例,发挥年度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更多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工作者以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扎实实开展好传习、传承工作,培养好传承人,切实担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您所提的由省文旅厅、省招商引资局联合,引进文创知名企业,使之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将非遗项目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在传承中发扬、在发扬中保护,让非遗传承人有地位、得实惠。针对该项,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招商引资局也做了系列工作。一是省招商引资局包装苗绣产业招商项目25个,拟引资规模共25.6亿元。二是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招商专班,省招商引资局与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招商工作,共同下发《关于高质量完成2021年旅游产业化招商工作任务的通知》,打牢苗绣、贵银等项目招商基础,动员产业发展成熟的贵阳、毕节、黔东南、铜仁等地强化苗绣等产业的招商工作,2022年联合印发《2022年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工作方案》,对贵银和苗绣产业招商做出具体安排。三是充分利用重大活动平台汇聚全省之力开展贵银、苗绣等文化产业招商,于2021在铜仁市召开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招商推介会,在会上发布招商推介项目,开展苗绣产品招商推介活动;利用粤黔东西部协作产业招商会、“浙商入黔”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大会、正和岛(贵州)创变者年会暨产业兴黔大会、央企招商等省级招商活动开展了文化和旅游产业招商,特别是邀请依文控股有限公司夏华先后出席正和岛(贵州)创变者年会暨产业兴黔大会、民企招商,以商招商宣传贵银、苗绣;另外,借民企招商大会契机,在全国工商联旅游商会帮助下,8月25日在北京贵州大厦四楼万峰林会议室召开全国工商联旅游商会助推贵州旅游存量项目盘活座谈会,9月9日下午,在重庆召开贵州旅游存量项目盘活座谈会,对苗绣、贵银等产业项目做了推介。四是2021年全省引进苗绣产业项目2个,贵银产业项目3个:引进唐山建民商贸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麻江县民族工艺品加工项目,引进佛山市萌桐服饰有限公司投资2100万元建设的册亨县萌桐服饰加工项目,引进广州贵龙饰品贸易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从江县饰品加工投资项目,引进东莞市宏利鑫五金塑料制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200万元建设的雷山县银饰加工项目,引进道县艾慕妮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剑河县引岩民族饰品综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均已投产。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招商引资局将继续联合市州共赴广东、北京、江淅等地开展小分队招商;利用民企招商、央企招商等活动搭建平台,宣传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招商项目,力争引进企业落地投资。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希望您一如既往的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

上一篇:跟团8次才知道,出去旅游,这7样物品很重要,行李再多也要带
下一篇:中秋小长假将至,这些地方可以跨省旅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