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旅游突围品牌困境,袁家村回归集体经济?乡村旅游大牌的快与慢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从“乡村美起来”到“品牌沉下来”

  安吉旅游是否需要慢下来?

  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安吉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值得书表。安吉也可以说是以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安吉拥有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还有特色的农业产业资源。以“农为根、农旅融合”是安吉模式的精华所在。凭借“竹子、白茶、椅业”三大特色产业,打造出独特的旅游产品和吸引物。

  农事体验方面,安吉以特色农产品为主,推出可看、可吃、可娱、可住的休闲农业园区;景区度假方面,依托景区特色打造了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线路。文化创意方面,安吉县各乡镇更是申报了70多个节庆活动,还建立了首座生态博物馆。

  

  资源雷同,在安吉也同样存在,如何避免同质化?

  安吉从文化着手,围绕“农文旅”模式,打造出了鲁家村、余村、刘家塘村等文化符号型的乡村旅游代表。

  其中鲁家村,没有名人故居、没有风景名胜、更没有像样的产业基础。一套“家庭农场+村+企业”的创新模式,活脱脱打造出了18家特色农场。分别以野山茶、特种野山羊、蔬菜果园、绿化苗木、药材等产业为主,进行了科学规划和落地实践。并设计了一条4.5公里的环村小火车观光线,将18家农场有效串联,各具特色,又协同发展。

  另外,刘家塘村“慢生活体验区”更是“无中生有”。在乡村景观成型之后,将文化品牌作为点睛之笔。引入蜗牛形象作为个性标签,打造国内首个“蜗牛村”。并通过举办慢生活主题文化节、谷粒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让刘家塘村的品牌形象得以传播。

  显然,从2008年正式提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安吉乡村旅游发展了近10几年,可以说,安吉乡村旅游占尽了天时地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可如今,乡村旅游发展迎来新阶段,从全域旅游角度考虑,安吉则需要静下来,思考自己的全域“品牌IP”之路。

  目前来看,安吉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IP”。虽然先后进行了“美丽,从此开始”的品牌打造,以及后来细化到“中国亲子旅游第一县、乡村生活示范地”的品牌定位;但显然,并没有像德清“洋家乐”、以及被称作“上海村”的长兴水口村等兄弟县市的品牌形象来得响亮和聚焦,很难形成游客对于安吉乡村旅游的独特记忆点。站在整个安吉全域旅游角度来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待破解的问题。

  

  民俗各地有,这边大不同,

  “袁汁袁味“陕西袁家村开启“快进”模式

  不同于安吉,袁家村没有良好的山水自然天赋。

  其实最初仅凭具有关中特色的“农家乐”发展起来的。

  如今,“袁家村”品牌已成为乡村旅游的“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

  并定位于“关中民俗第一村”,重现乡村生活的朴实与精致。

  “民俗”概念几乎是全国乡村旅游的共同主题,但是为何袁家村能独树一帜?

  究其根本,袁家村似乎得益于他的“新集体经济”模式。

  那就是“以村支部为核心,以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模式。

  

  回归“集体经济”?袁家村其实把重心放在了乡村旅游的“运营”上。

  首先,最核心的是他的组织模式,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痛点。

  以支部为核心,创建了农民创业平台,让农名成为真正的经营主体,用股份制的方式调节农民收入分配模式,这在袁家村整个乡村旅游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因为,乡村发展中最难的一点就在于平衡利益关系。

  这种模式真正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带来了是实实在在的创收。不仅发挥出农民制作农副产品的专业性、也激发村民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有效平衡了村民之间、商户之间、邻村之间、资本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避免了市场的不良竞争和利益冲突等问题,实现乡村旅游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让组织和管理的力量真正发挥出了作用,这可以说是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痛点。

  

  其次是商业模式,如何定义生活场景和放大产品价值?

  首先是,如何吸引游客?袁家村核心吸引物是什么?

  其实,袁家村历史遗存并不丰富,翻遍袁家村整个家底,最初的袁家村也就只有一些零碎的老建筑和街道,还有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小吃。

  恢复关中民俗、重建乡村生活场景是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步。但也并不是大建大拆,重金打造。而是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因地制宜,适度改造原有地域的景观小品。让游客能触摸到时代的印记,感受到历史的芳华。

  而更为重要的是将袁家村深藏着的传统生活“场景化”。来这里旅游是乡村生活的体验,表达的是一种“旅游即生活”的原真状态。

  如今,袁家村四处弥漫的传统小吃味道,儿时记忆的民间手工技艺、热闹纷呈的民间演艺,触碰到了人们心底最质朴、也最眷恋的乡土味道,感受到了最本真的乡村生活方式。

  

  当然,最终是要解决产业化问题。营造生活场景、把农副产品高价值化就是关键。袁家村用旅游创品牌,启动了“三产带动二产,促进一产”的计划。将“土产品”变成了“明星产品” ,将“小产品”做成了“大产业”。

  就比如,袁家村的油泼辣子和酸奶已成为两大明星产品,年营业额上千万。而最初他们也只是一个小作坊。

  在康庄老街,,一头老黄牛、一个石磨盘,一个农家妇女,便是油泼辣子的制作工坊。碾好的辣子,烧开的菜籽油一泼,满街飘香。既是美食,又是乡愁,深受游客青睐。

  袁家村酸奶现做现卖,奶新鲜,味道好,游客品尝后还要带走几瓶。周而复始,袁家村酸奶也已从小作坊发展到与专业的乳品厂家合作,据说,年营业额已达到了三千万元。

  由农副产品变为旅游产品,袁家村面粉、醋、粉条等农副产品都遵循这一通路,最后形成了加工产业。

  笔者灼见:

  随着大城市的压力日增、以及传统文化的逐渐回归,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乡村及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随着乡村旅游火热发展,各种特色小镇、民俗街区项目全面上马。这也给乡村旅游带来不少冲击。乡村终究是乡村,保持乡村的本真至关重要。

  首先,乡村要保持 “乡土本色”。这就需要对在地文化深度挖掘,并提炼和应用,塑造形成自己的“文化IP”,打造乡村体验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盲目效仿城市的乡村发展,实现“拿来主义”,不仅失去了乡村“乡土性”,很容易造就“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

  当然,挖掘本地文化,并不只是一味的强调项目的文化属性,而忽略他的产业价值。

  因此,构建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生结构也是关键所在。

  文化的发展必须以经济为依托,尤其是乡村文化的振兴首先需要乡村产业的振兴。旅游产业的关键是要构建旅游核心吸引物,并通过旅游产品的打造以及外来消费的导入实现与市场对接。因此,乡村产业的选择应该与乡村文化紧密相联系,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生结构,通过产业提升乡村文化的经济变现能力,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形成文化自觉和经济自觉。

上一篇:文汇早读
下一篇:中国旅游界的人间天堂 杭州必打卡之一 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