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1

  【关 键 词】 职前数学教师培养;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现状;途径

  现阶段,中学教育在不断改革,有教材方面的改革,也有教师培训方面的改革,但改革如果要真正地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能够让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梯队建设,就必须对青年教师加大培养力度,而在各种培养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要重视关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就调查而言,对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知识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大多在宏观层面上探讨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特征、作用,而深入到中学数学学科研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培养很少。此外,国内也有部分研究关注到已经成名的职后教师身上。对于中学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人们更加看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所以,有大量的中学领导督促其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并且也想大量引进研究生和博士生到中学从教,他们认为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就能使其胜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然而,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教师应在加强的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资深教师的各种实践性知识,才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培养机构也唯有将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联系起来,加强“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才能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鉴于此,本研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性,通过调查分析了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现状,探讨了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习得的基本途径。

  一、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现状

  就目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虽然教师中大多数还是师范生毕业,但数学师范生独占“数学教师”岗位的历史已渐成过去,一切有数学能力的人,均可在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之后,应聘到中学数学的教学岗位上来。

  从中学近几年选聘新教师来看,很多师范生并没有展现出比非师范生更强的竞争优势。虽然师范生在大学的几年里学习了初等数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和中学相关的理论课程,并且在学校进行了教育教学的实习,但是通过对数学师范生实习以后的调查来看,学生普遍反映的是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中学教学差异悬殊、对课堂学生的突发情况无法掌控等,表现出对形形色色的学生依然手足无措,通过高等数学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与中学数学教育的初等数学课程结构难以对接。

  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习得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数学教师职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当前,我国用“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说法的同时,仍用传统师范教育的思维做着教师教育的事,缺少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来对待的实际行动。在数学教育专业中,为了拓展数学师范生的就业和发展渠道,高校比较重视数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述这种课程设置基本上属于专家型的培养模式,重理论性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教育类课程教学过多强调理论学习,课堂中任课教师与师范生之间缺乏思想上的互动和交流,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2. 教育类课程的主讲教师和实践类课程的指导教师没有或不能经常深入中小学校,不能对师范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技能指导。在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教学中,一名教师往往指导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谈不上对职前教师的真正指导。大学的实践指导教师往往是一些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中学的协作教师也有类似的情况,许多教师唯恐实践指导工作会影响其正常的教育教学,不情愿做这项工作。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考评没有真正纳入教师评价体系,致使许多教师不重视教育见习和实习指导工作。

  3. 在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考评方面,我们还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与制度,常常“凭感觉”行事。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在理论课程考评中,一般都有一些学生成绩不及格,但在实践类课程的考评中,一般没有学生不及格,而事实上并非所有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都达到了要求。

  4.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资培养责任由高等院校独自承担,职前教师到中小学实习是高等院校与中小学联系的唯一途径,但仅局限于“联系”而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虽然许多高等院校与部分中小学也签订了相关协议,将一些中小学列为实习基地,但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建立起经常联系的长效机制,基地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关系仍然呈现松散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师职前教育中,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问题,没有为职前教师习得实践性知识提供充分的支持性条件,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专任教师,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没有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致使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欠缺、工作适应期延长。

  二、中学学生对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调查及分析

  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西南大学附中高一年级学生

  重庆市第一中学(大学城)高一年级学生

  调查方法

  调查中以问卷法为主,主要涉及了中学生对数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数学教学业务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具体要求。

  调查分析结果

  第一题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具备全面、精深的数学专业知识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是毋庸置疑的,课堂中,除了抓住要点和理解概念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能把握难度恰到好处,擅长创造活跃的教学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板书则并不是主要的,对于老师自身,学生希望自己的数学老师是一个正派的人并且能与学生轻松沟通,相互尊重,乐于帮助指导每个学生。

  第二题调查结果分析:数学一直以来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一门很困难的学科,对于只有多做题才能提高数学成绩这一观点,很多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数学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的方法,并不是只要练习大量的题就可以提高数学成绩,数学作业量太大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布置作业应当挑重点、适量,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三题调查结果分析:关于老师下课拖堂问题,两所学校的学生态度相差不大,大部分同学认为可以适当延长上课时间讲完课时中未讲完的题目,而我们则认为上课把握时间也是教师业务素质能力的体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目标,避免拖堂的现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休息好。

  第四题调查结果分析:谈到了中学数学教师是否需要是数理化的全才,绝大部分同学相当敬佩这种老师,我们知道数理化这三门学科是相通的,了解物理和化学方面常识也非常必要,重要的是当学生开始敬佩你时,你就更容易开展各项工作,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并非强硬的需要数学老师懂得其他科目的知识,部分同学认为数学老师只要教好数学这门课就可以了。

  第五题调查结果分析:时至今日,多媒体教学普遍出现在课堂上,虽然各个选项比例区分不是很大,但我们从结果可知,更多的学生则认为在课堂中教师的个人能力则是最为主要的,多媒体作为讲课的辅助工具,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便利,同时它也有本身的一些制约,只要教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就能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不会有速度太快而不能有效理解的问题出现。

  第六题调查结果分析:以往的课堂往往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就沦为学习的机器,因此很多学生偏好于启发式教学,巧妙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问题设计得好,提得发人深省,问在点子上,问到要害又疑之成理、信之有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不过他们也表示不要一味地追求启发式教学,各自参半比较好。

  第七题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对于教师采用简单、粗暴、压制的办法对待学生这种现象持强烈的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数学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热情、耐心地指导他们学好数学,他们对于用“简单、粗暴、压制”的态度,扼杀他们学习热情和创造性精神表示不满。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学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数学教学业务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提高自己,以便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三、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习得途径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处于教师专业发展基础阶段的职前教师培养,其对象虽尚未从教,加强实践性知识的培养,不但对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益,对其成为合格教师也是必不可缺的。那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习得途径。

  (一)在实践环节的过程中获得实践性知识

  1. 教育教学实习是催生实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环节。教育教学实习使准教师超前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实习中,他们成为很好的参与者,能够实践他们在大学课本中没有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这些真实的活动,将实习生放在教学真实的场景中,他们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在这里,真正和学生接触,使教育教学实习成为催生准教师很好成长的重要途径。

  2. 在大学各种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各师范院校把教育实践时间纳入了教学计划,组织丰富多彩的讲课实践活动,有指导地对师范生进行备课、小组讲评、大班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模拟教学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形式的职前教师训练,在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当中感受不同的上课模式,磨炼做教师的意志,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准确分析自己的教学素质,明确提高自己教学素质方向,逐步内化成自己的个人知识,进而习得实践性知识。

  3. 在“家教活动”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家教活动”是大学生开展勤工俭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缺乏学校的组织与指导而变为学生的自发行为,这一活动对培养“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良好的课程资源,通过大学生与学生课程的辅导,能尽快熟悉中学教材的内容,和同学间畅谈活动的体会分析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活动效果,为更快熟悉中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案例教学”中获得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总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具有非常明显的案例性。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案例教学同样也是促使师范生快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有关课程的教学中穿插案例的做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实践性知识。

  (三)在教师基本功练习中获得实践性知识

  高校对准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作了深化教学改革,把教师基本功的练习作为提高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所以,准教师应加强老师的基本功培养,如加强黑板粉笔字,钢笔字的练习,加强表达能力的练习,加强对课堂控制力的练习。同学间应做到及时总结和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办法,以保证准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有效实施和目标达成。

  (四)在各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习得实践性知识

  许多刚踏上工作岗位或缺乏实践性经验的数学教师常常感到在大学学习的各门功课之间联系不大,不能整合为一个有效的整体知识,特别是与中小学的数学教学的关系不大,因此,应加强高校课程和中学课程的一个很好的联系非常重要,师范院校已开设中学教育,竞赛等课程,准教师应加强各门课的联系,整合相关知识,从而在对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的整合过程中习得实践性知识。

  (五)通过专家型教师的经验传授获得实践性知识

  学校为了给准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实践环境,增设了诸如请中学骨干教师到大学课堂讲课,教学叙事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平台,鼓励准教师主动去听名师讲课以及与其探讨,剖析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真实想法,彰显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引发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思考,在交流与对话中调整和提升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瑞. 教师实践知识的延展地:课程评价[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

  [2] 王传金,王林. 论准教师实践知识的习得[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3] 魏饴. 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培养模式新论[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4).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教育教学

  一、小学数学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学习时要具有系统的学习方法,要循序渐进,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教学目的,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这种方式还可以做到使知识提前渗透,并伴随着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再是教室中的学习,而是一种社会性学习。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如买东西用到的元角分,房屋的大小需要涉及到面积的大小及测量,这些都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问题。而且这些内容是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而且对于小学生这样的方法是有利的。同时,每个人都会构造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数学世界。

  二、中学数学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对于初中数学来讲,简约的内容与丰富的数学思想交融是中学教学的一个特点。而数学思想是及其复杂的,代数思想、解析几何思想、函数等都是一些中型的数学观点。因此这就需要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如今的中学数学更加注重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更注重数学生成的过程的思想探讨,而不只是结果的应用。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中学时,教师上课会更偏向于讲课的学习思路。结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模仿、操作、探索来进行对学生的进一步加深。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还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中与人交流时语言表达更加清晰,讲话更加缜密。除此之外,也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将各种知识点分类进行整合。之后教师要将学生的观点将以再次整合,再次为学生将思路变得清晰,知识就会得到再次的升华与提炼。

  三、如何进行教育教学

  (一)把握学习的初始阶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在这个时间,教师要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对这门学科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一开始教学时,教师就应该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化难为易的教学方式。这样会使学生对这堂课就会集中精力,认真的过脑思考。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提前将内容准备充分,烂熟于心,做到在课堂上可以游刃有余。

  (二)保持课堂的创新性

  注重教学课堂的引入环节。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环节,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数学课堂中,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活跃的课堂氛围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流畅进行。在课堂上要进行小组互相学习讨论的环节,另外也要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让大家互相学习和借鉴这种数学思路。而在小学生与中学生讲到关于图形或几何时,教师要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而对于中学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动态图和图形的拆分组合,这样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主要从“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看一看,想一想是指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学生可以考虑积木是几面体,而中学生则可以考虑它的空间性。从而可以联想到其他相似的事物。而对于议一议是指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探讨的精神,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而有了以上这些以后,就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了。即为做一做,通过多做来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和理解力。

  四、总结

  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所谓打基础主要是打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要让学生有较宽广的数学视野,不应该以在实际中是否直接有用作为标准来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良性竞争,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十分活跃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课堂与教师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共同进步。此外,数学教育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这已经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02).

  [2]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评价 教学反思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

  1.促进数学学习。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评价,就是为了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发展和完善。它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是学生进步的必要条件,而通过评价学会评价,则是为了学生发展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并完善自我。初中数学教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是为了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达到了何种程度,以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而更加努力学习。

  2.改进数学教学。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评价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初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为此需要不断地改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接近或达到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利用评价活动来促进教学计划的改善。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1.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勒概括出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成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如何组织学习经验才能使教学更有成效;评价学习活动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作为重新开发,重新编制初中数学课程的过程,包括数学课程计划、教学方式改革、学习方式改革 、数学学习评价改革等诸多环节。

  2.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对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的导向作用,主要是指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对整个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进程与走向的指引作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导向功能,主要从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将引起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来进行分析的。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改革,都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

  三、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方式

  1.课堂观察法。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从事课堂观察的具体步骤:(1)确定研究的目的和观察的问题。针对实际工作中所需解决或改善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案;(2)研究的准备。工具准备;教师素质准备;(3)观察的实施。自我观察、合作观察的选择实施;(4)分析与思考一对观察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5)拟定新的行动方案。对观察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后,形成新的观察研究方案;(6)实施新的行动方案。不断修改或调整计划并付诸行动;(7)成果呈现几次循环观察研究后可以形成观察研究报告或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报告等。

  2.数学日记。“数学日记”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评价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它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日记来获得学生有关学习数学的一些信息,便于及时评价学生和调整教学策略。

  3.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也称档案袋式评价方法,是指在数学课堂中收集学生的最佳作品或重要资料来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表现性评价方法。使用成长记录袋作为数学学习评价结果的一部分,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使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结果的一部分;使学生、家长和教师形成对学生进步的新看法;促进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重视;便于向家长展示,给家长提供全面、具体的关于孩子数学学习状况的证据;将数学的教学重点集中在重要的表现活动上;有助于评价数学课程和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4.访谈。访谈法是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交谈,来获得学生数学学习信息的一种方法。使用访谈法的优点在于它不仅可以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进行了解,而且可以深入广泛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以及对待数学的情感态度,加强师生间的感情。采用访谈法前要事前设计。拟订谈话问题时要注意:要明确谈话的目的,问题的形式该如何呈现,问题的内容要表述清楚,问题要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师应熟悉学生,并争取获得学生的信任。谈话要诚恳、谦虚、和谐,语言要讲究文明、艺术,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谈话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要做好访谈的准备。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包括其个性、经历、家庭、专长、兴趣、习惯等。

  参考文献:

  [1]陈明华.新课程:怎样进行中学数学学习评价与测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伊红,钟旭天,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4

  关键词:媒体奇观;陌生化;BBC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01-02

  一、 引 论

  2015年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晚间播出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5名中国教师在英国用中国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引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各种不适应的连锁反应。纪录片的播出,使得中英两国舆论很快被点燃,一场关于中西方教育方式和文化冲突的争论在两国分别展开。

  该片取材来自于英国BBC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合作的一个研究项目,在英国博航特中学设置“中国实验班”,抽取50名九年纪学生,由中国老师任教,并在一个月以后和该校同年级的孩子一起参加一场测试。英国博航特中学是一所被Ofsted评级为优秀的公立中学。参与节目录制的5位中国老师,3名中国老师来自英国当地,另外2位来自国内的中学名校,分别是一名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中学数学老师,和一名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组长的特级英语教师。

  二、媒体奇观视角下《中国老师在英国》纪录片分析

  法国哲学家德波认为:“在那些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生活的一切均呈现为景象(景观、奇观)的无穷积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转向了表征。”“奇观社会”的出现启发了凯尔纳,于是“奇观”(spectacle)概念也应运而生。2004年《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的作者凯尔纳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说了什么,因而媒体奇观应运而生。在书中,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其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

  《中国老师在英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实验性”媒介场景:一个多达50人由英国学生组成的班级,却在彻底中式的教学环境中和教学方式下学习一个月。很显然,它虽然称为纪录片,但并不是真正的镜子式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是制造了一个世界,构建了一个现实,即媒介景观。无论是片中显而易见的碰撞和巨大反差,还是这背后剧烈的价值观和文化冲突,两国舆论的热烈探讨,这场媒介景观无疑具有它独有的深刻意义和代表性。那么,这种奇观效应是如果实现的?

  (一)“陌生化”强化奇观效果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摆脱习惯的制约,创造性的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著作中认为,艺术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知晓事物,而是要人感受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势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去体验对象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其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着重强调内容与形式上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常情、常理、常事、常境。原本这一理论是针对文学作品中以内容和形式上超越一般情景,使事物变得“陌生”,使读者感受到事物的艺术性以及新奇感的写作手法。

  《中国老师在英国》纪录片在国内引起热议的关键要素就在于,通过真人秀纪录片的一次实验,把国内受众都习以为常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方式,放到完全的异质文化背景的受众身上。异质文化受众对此产生的强烈反应,令国内受众感到“新奇”和“陌生”,让人们对常情、常理、常事、常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乃至反思。

  整齐划一的早操,寂静无声的课堂和老师不容置疑的授课语气,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国内观众再熟悉不过的回忆。在节目中,画外音将中式教学的要点总结为三点――纪律性,残酷竞争和尊重权威。在还原这个中式教育的过程中,英国学生的强烈反差引人注目。例如,英国博航特中学原本的小班教学被换成50人一起上的大课,教室的墙壁上也像国内任何一座普通中学一样挂上了名人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片中一位英国学生反问“谦虚是什么意思”;课堂上讲话被老师揪出来坐到课堂第一排的女生接受采访时觉得“这很刺激。越过界限陷入麻烦令人肾上腺素飙升。也许老师想通过这种方式令我难堪,但是我只觉得更加好玩了”;英式的西装和短裙一律被要求更换为中式运动校服,学生们觉得对此的反应是这宽松得就像降落伞;本来用于放松和娱乐的体育课变成需要测试通过的体能测验,甚至有学生因为自己不能通过这种残酷测验而崩溃大哭;国内老师用于维持课堂纪律的口头禅“安静下来”“听我讲”完全不奏效,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们感到乏味无趣于是我行我素的玩闹起来,一名老师甚至在课后感到沮丧落泪等等。陌生化给影视艺术带来了“ 化腐朽为神奇”的美学意义。令国内观众熟悉的每一个教学场景和情节因此都变得“陌生化”,扎根在观众心中理所当然的一切开始产生一种疏离感,于是引起网络上的热播效应,强化了该片的媒介奇观效应,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广泛讨论和反思。

  (二)叙事和剪辑强化戏剧效果,构建奇观效应

  《中国老师在英国》节目,叙事语言和内容的选择,决定了节目的成败。那些具有戏剧冲突和悬念的故事才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呈现出比较好的叙事效果。节目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经过中式教育一个月以后的50名学生,是否在测试中比该中学同年级的其它学生取得更好的分数成绩。整个过程跌宕起伏,英国校长从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没有把握,中国老师在遭遇各种挫折经历了沮丧以后对最后的测试结果不抱希望结果却大为惊喜,这种悬念和节奏的把握令整部片子充满娱乐化。相比较而言,以往的中国教育纪录片,总是强调原生态的纪录,于是对情节的展开采用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 这样让观众的体验大打折扣,因为节奏缓慢而沉重,市场的认可也很难获得。而正是这种娱乐化运作,却能够使电视媒介很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最终实现利润获得的最大化。于是电视节目处在一种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叙事语境里面,得以呈现出叙事奇观。

  同时,节目本身的剪辑也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构建出奇观效应。例如,预告片中让很多网友热议的一个镜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英文说:“现在不要讲话,不要问问题,听我讲。”说出这句话的,正是李爱云老师。“目前网上流传的,并不是教学的全貌,我现在也不知道纪录片最终会被剪辑成什么样子。”李爱云在一个新闻采访中告诉记者,预告片里现在看到是最初的一些情况。“第一集学生不适应老师不适应,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此外,还有新闻报道中有同样在英国教学的中国老师对此部片子的评价是“纪录片有点假。”被访者是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一名也曾赴英参与教学的数学老师却反映他们去的小学的学生都非常守纪律,和该片中的内容并不相符。因此,片中的强烈戏剧效果更多的是制作者在后期剪辑中精挑细选的结果,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应,这也正是奇观效应被构建的又一力证。

  (三)纸媒与网络媒体加入,加快奇观构建

  节目一经播出之后,中英两国的媒体就给予了大篇幅的关注。同时,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多元多角度交叉互动,相比传统方式更加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加速了《中国老师在英国》作为一个“媒介奇观”的构建。仅在视频平台爱奇艺上该片就有1267万次的点击播放。关于中英教育方式和理念孰优孰劣,英国学生散漫的学习态度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等问题在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引起一轮轮热议。不仅有国内的新华网、人民网、《环球时报》等主流媒体的跟进,香港《南华早报》,英国《每日电讯报》《卫报》《每日邮报》等也发表多篇相关评论文章。都市报也积极跟进,《南方都市报》和《现代快报》等都主动联系到片中英国学生或者执教老师再次获得一手反馈。因此,主流媒体的报刊也成为了节目组披露信息和说明情况的重要窗口之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受众和网络媒体的一大关键信息来源。

  传播话题和舆论的扩散由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的一步步促成。各种话题争端在经过各类网站转载之后,迅速地使得话题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各大传媒网站、门户网站或社区、行业网站,都迅速跟进和转载了相关的报纸或网站的文章。在百度搜索中,有关该片的播放链接和相关新闻报道多达40多万条结果。网友们在这些网络媒体上浏览阅读了相关信息后,可能跟帖转帖,或评论转发,甚至组织起来相关的讨论,又成为纸媒和网络媒体编辑新闻稿件的素材之一,形成相关新闻生产的消费生产的循环,因此又进一步加快了该片媒介奇观的构建。

  三、总 结

  正如张一兵所言:“景观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道格拉斯认为,当代媒体由于自身的不断膨胀的需要,从而对“媒介景观”进行的炒作和夸张,最终产生了较大范围的社会影响。BBC一手打造的《中国老师在英国》这部真人秀性质的纪录片,其实质是一个精心制造的“媒介景观”。通过将取材和场景等拍摄元素的陌生化处理营造了强烈的文化冲突表征从而加强了奇观效果,同时在剪辑和叙事上增添戏剧化参与构建了这个媒介奇观,纸媒和网络媒体的加入,扩大整个奇观的规模构成。《中国老师在英国》播出之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窥见这个奇观效应产生的原因。无可否认,《中国老师在英国》这部真人秀性质的纪录片,引起舆论广泛讨论和反思的同时,已经在两国的社会文化中掀起一场波澜甚至打下烙印,成为各种表现中西文化冲突和媒介奇观构建的经典样本。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史安斌译.媒体奇观一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俄)什克洛夫斯基.方珊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5

  论实验型教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三大策略黄甫全;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完善与改革陈兵;

  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性质和应用张肇丰;

  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剖析高霞;

  探寻课程与教学的复杂关系——基于第十一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的思考于泽元;靳玉乐;

  界定三维教学目标之探讨盛群力;马兰;褚献华;

  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陈佑清;

  幸福课堂:意蕴、特征与建构李明高;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行进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李元昌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启示胡晓;

  论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变革叶黎明;

  《兰亭集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编排变迁张华娟;

  论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情境及其作用徐兆洋;李森;

  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宗云;

  试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陈红;何妮妮;

  道德成长:教师教育不能遗失的伦理维度唐爱民;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新进展与分析刘建银;于兴国;

  教育理论课教学对师范生教育理论价值判断及专业精神之影响的实证研究耿文侠;陆云清;封欢欢;

  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设计汪霞;吕林海;

  香港高考实验评价改革:实地考察与启示许雪梅;郑美红;杨宝山;

  对俄罗斯有关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丁曙;

  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模式:主要类型、教师角色及其启示林春福;杨天平;

  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郭华;

  小议“新鞋”、“老路”——《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读后感韦言;

  《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面世达陆;

  课程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与消解廖辉;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社会学分析洪松舟;卢正芝;

  “教育与人性”学术研讨会召开刘捷;

  对话与交往在教育教学中地位的厘定与反思曹照洁;

  学校管理创新:以促进学科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为旨归杨小微;

  重建语文教学的过程逻辑——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程为例李政涛;

  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在广州大学举行刘捷;

  “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价值观与过程观的形成与转换卜玉华;

  回顾·总结·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十年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历程崔峦;

  试述语文教科书的语言规范问题——以鲁迅作品为例顾之川;

  改革开放30年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李星云;

  关注过程的数学教学顾继玲;

  试论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张春莉;

  英语教育中话题与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语言评测之间的关系罗少茜;南迪;

  再论为交际运用英语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章兼中;

  聚焦变革性教育实践,拓展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理论视野时言;

  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现存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戴建华;

  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朱煜;

  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在玉溪召开李洁;

  从教学工作的性质与特点看教师的“职业倦怠”褚远辉;陈时见;

  中小学教师专业判断力探析——以创设教学关键事件为例邓妍妍;程可拉;

  中学历史教育:意义深远的大事金冲及;

  论实验型教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三大策略黄甫全;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完善与改革陈兵;

  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性质和应用张肇丰;

  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剖析高霞;

  探寻课程与教学的复杂关系——基于第十一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的思考于泽元;靳玉乐;

  界定三维教学目标之探讨盛群力;马兰;褚献华;

  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陈佑清;

  幸福课堂:意蕴、特征与建构李明高;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行进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李元昌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启示胡晓;

  论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变革叶黎明;

  《兰亭集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编排变迁张华娟;

  论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情境及其作用徐兆洋;李森;

  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宗云;

  试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陈红;何妮妮;

  道德成长:教师教育不能遗失的伦理维度唐爱民;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新进展与分析刘建银;于兴国;

  教育理论课教学对师范生教育理论价值判断及专业精神之影响的实证研究耿文侠;陆云清;封欢欢;

  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设计汪霞;吕林海;

  香港高考实验评价改革:实地考察与启示许雪梅;郑美红;杨宝山;

  对俄罗斯有关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丁曙;

  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模式:主要类型、教师角色及其启示林春福;杨天平;

  谈谈数学的应用与中学数学教育杨乐;

  国新办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情况举行会陈兵;

  近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历程及趋势——基于对1990—2008年《课程·教材·教法》刊发的教学论文章的分析王嘉毅;杨和稳;

  教学的探究本性及其实现策略和学新;袁树娟;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学实践为例叶延武;

  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诚言;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孙绍振;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在人教社召开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思考朱文芳;

  小学英语说唱活动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陈兵;

  2010年本刊重点选题指南

  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现状与建议——基于对一线教师的调查研究田春凤;郭玉英;

  从数据驱动到概念驱动:物理问题解决方式的重要转变邢红军;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张力分析仲小敏;

  学习霍懋征陈兵;崔峦;

  中国的日语教育与教材——学习外语,联系世界,报效祖国道上尚史;

  一套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日语教科书——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日语》徐一平;

  大胆改革锐意进取——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日语》的语法体系彭广陆;

  呈现过程融汇方法——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日语》的编制创新唐磊;

  教学决策水平: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初中教师教学决策水平实证研究黄小莲;

  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阮成武;

  新课程背景下老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张雨强;

  台湾小学《国语实验教材》特色简析郑宇;

  法国高中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思成;

  国内外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与研究述评牟金江;

  中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评价比较及启示滕云;

  以科研工作促进教材建设:人教社2009年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筠弢;陈兵;

  教学即参与——兼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毛齐明;

  突破“方法”的桎梏探寻“后方法”的视角——兼论后方法外语教学于兰;

  温家宝: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前行、攀升与飞翔——与朱永新对话教师专业发展郭利萍;

  性别角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初探高中建;

  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与教学策略黄梅;李远蓉;

  2010年度长江教育论坛暨《教育公平论》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本刊编辑部;

  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与结构张立忠;熊梅;

  学科教学知识再探三题刘义兵;郑志辉;

  参与式教学法在西部农村小学的应用: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赵德成;刘君;朱福建;

  儿童文学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与阅读指导沈红;

  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结构研究杨豫晖;宋乃庆;

  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行为意向的调查研究李臣之;帅飞飞;

  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选文字频统计分析——兼谈我们应当怎样落实3500常用字吴格明;韩振;杜易帝;

  语文教学,坚守传统经验的实践特性杨采涓;

  生命化英语教学模式建构的理性思考赵玉民;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难度定量分析——以“量子理论”为例仲扣庄;郭玉英;

  曲阜市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胡象岭;杨昭宁;高光珍;

  在“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教学活动中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薛静尧;

  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评价张亚南;

  美国近二十年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启示张恩德;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6

  一、班主任应该细致地了解学生

  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从了解学生开始的,从多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顺利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了解学生的个性。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教师必须细致地观察每一位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而因材施教,并不断地创造适合其发展的空间,这样学生才会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2.了解学生的情感。班主任应该学会通过眼神、微笑、手势等与学生交流,这些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爱。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儿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3.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就特别强调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4.了解学生的成绩。对待学生考试名次,教师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教师既要看到名次升降的偶然性,对成绩提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激励,对成绩连续下降的学生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又不能把学生的考试名次作为评价学生的终结性因素,相信每一个学生会进步的。

  二、班主任应该学会用恰当的爱教育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应该有足够的爱心,找到可以肯定学生发展的优点,耐心地帮学生分析并找到问题错处,相信学生会做好,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爱的付出。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都是未来的有用之人,只有班主任对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才会接受教师。当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最起码应该做到尊重学生,这无疑也是一种爱。

  三、班主任应该学会用学生的优点促进其发展

  教育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我们的标准,而是根据每一个学生制订适应他们自己的教育标准。有些学生看起来很平凡,其实他们都是一座座“宝藏”,班主任要开采他们,要找准时机,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发挥其自身的强势。

  四、班主任应在不同场合充当学生需要的不同角色

  1.学会与学生做朋友。当学生犯了错误时,需要有一个人能给他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谅解的微笑、一个加油的手势或者一次原谅的握手。这一切不应只有朋友做,班主任也应成为学生的朋友,理解学生,倾听学生,鼓励学生。

  2.学会当学生心理医生。好多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会严重影响学生发展。问题处理方法区分有三:对于学习好、品德好的优秀学生,可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意他们的发展趋向,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班主任更需要呵护关爱他们,努力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增强他们的自信角度入手;中间一部分学生是主流,因为心理问题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这就更需要班主任给予更多的容忍、耐心和关怀,努力使学生将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

  四、班主任应该学会“拟合”座位

  在中学数学中,函数图像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图像,而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好多例子形成的数据点都不能画在同一图线上,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条与所有点达到最贴近状态的拟合。这就好比现代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对大部分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用一个班规或一把尺子教育起来很容易,但教育个别学生就显得困难了。硬来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能不能找出一种最贴切而又合适的教育学生的办法呢?

  有时学生的一句话比教师的一句话有魅力,因此可以采用换座位的方法,对班级中个别学生的座位进行不间断、不定时的调换。发现学生有问题就给其调换一个同桌,旧问题没了,又出现新问题了,就继续为其换同桌,直到好了为止。这种安排多以优秀学生搭配个别学生,这是可行的,如对于自大自负型的学生,可以考虑安排脚踏实地、意志力强、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为其同桌。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的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的问题是能够通过调整座位得以纠正与调整解决的。

  参考文献:

  [1]王,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2).

  [2]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1).

  [3](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反思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47-03

  2011年9月7日至26日,我有幸在保定学院参加了河北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回来以后又参加了三个专题的网上学习研讨。这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讲座引领,有教学实地考察,有学员互动交流。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大,提升了教育理念,夯实了专业知识,开阔了教学视野,更新了数学观念,增长了教研技能。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示,更让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由衷地感叹教育的天空如此湛蓝高远,三尺讲台如此绚丽精彩。通过培训,我备感教书育人的责任厚重,在这份厚重的责任面前,我愿为之上下求索,奋斗不息。现将培训学习总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例如:如何解放学生?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如何进行双基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问题越来越困惑、烦恼着我的教学。我带着困惑和烦恼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得到教师指点和引领,使我对课改有了全新的认识。

  例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新课标研制组组长王尚志教授讲的《整体把握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王教授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沿革、实际需要三个方面讲解了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特别谈了当今认识数学新课程变化的三个基本视角――数学视角;教育视角;学生视角。

  (一)从数学视角看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鼓舞和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数学是科学、理论、语言、工具、技术、文化、伙伴。

  (二)从教育视角看数学

  数学教育不仅仅限于关注那些将会成为科学家或者工程师的人,更需要关注确保国家将来的劳动力需求,无论在足够的数量上,还是在技术的熟练上都应该超过现在。建立适合所有人的良好数学教育,是国家利益所需要的。文科、工科、理科等不同专业方向需要不同的数学,不同人对数学需求的不同,在数学发展不同。

  (三)从学生视角看数学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不仅学习知识的本身,还要掌握认知的手段;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这些观点与提法,使我加深理解了解放学生的含义。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思想。有关新课程理念要告诉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学习资料的典型性,以及如何用学到的知识和智慧去创造未来美好的人生。从我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如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教师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对于学生来讲理想和思维决定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同时,我觉得我们要围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教育教学,转变教育升学观念,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

  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课程教材研究员章建跃教授作了《有效改进课堂数学》报告。章教授首先介绍了课改的基本共识,就是教育的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强调“启发式”讲授,突出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接着,就有效教学话题谈了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引进概念不自然。2.缺乏问题意识。3.重结果轻过程。4.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5.机械模仿多思维少。

  听了章教授的讲座,我真正认识了三维目标,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中一味套用三维度,凑三维目标是盲目的,是对三维目标认识的扭曲。通过学习、反思,我总结了自己看法和观点,完成了论文《关于三维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思考》。我清醒地认识到,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有内在统一性的,是交融一体不可分割的。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心理维度,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教学目标是落实课程目标的目标,其设计应遵从“最近发展区”原则,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来确定。要聚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能力、理性精神。不要机械套用三维度,凑目标。

  此报告无疑是对当下教育教学弊端的一次警钟,更是对一线教师落实三维目标的一次拨乱纠正。

  又如,保定学院黄英副教授讲的《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专题报告。黄老师借用很多实在的教学实例形象地简述了双基教学对数学教育的作用,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既不能把中国教育成功一律归功于双基教学,也不能把中国教育的缺失一律归罪于双基教学。我们应在双基十分坚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不能为搞创新而丧失了坚实的基础,也不能因强化双基而禁锢了思维能力和淡化数学思想的培养。我突出的感觉:我们对双基教学认识不够深入,对课改改什么不很清楚,留什么也不清楚,过去教学过于注重双基忽略创新精神培养,现在又过于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双基培养。课堂上讲的不够,练得不牢,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得基础知识理解不深。

  几位教授站在新课改的前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现状给学员们一个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梳理,让我们找到了课改与实际教学的结合点,使我们从新的高度客观地、理性地认识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理念。

  二、加深了对数学教学的理解

  我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真心感谢培训老师的点化引领,特别是河北省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保定市高级教研员徐建乐老师的讲解,徐老师长期从事数学教学法研究,长期扎根数学课堂,有理论有实践。很多提法值得我学习。他在《进一步理解新课程下的教与学》指出:

  1.对数学教育意义的思考,要从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教育性思考。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在数学知识学习中,人的智慧、情感都要获得发展。

  2.对教学的思考,要关注学习理论的学习;要关注默认知识的理解;要关注思维方式训练;要关注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关注弗莱登塔尔教学原则;要关注教会学生会学;要重视合情推理;要重视直观;要注重内容呈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要注重数学的认知规律。

  3.“过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课时要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

  4.我们要为了理解而教;教学的过程对非智力因素要给以关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领域的开发不可或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是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重要的因素。

  这些观点让我深深的懂得:数学知识赋予了数学思想,便有了数学灵魂,便彰显了数学的生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生命延续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和数学素养积累、开发、提高的过程。数学教学不能失去本色!

  三、增强了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学然后知不足,过去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很有水平,很优秀。听了保定三中分校高级教师章巍《把握数学本质,打造有效课堂》的精彩讲解,我突然感到心痛!在日记里我是这样写的――有一种痛叫黯然无声却痛击半生,半生的痛曾是无谓的伤害,这伤害曾令我恍惚自豪。这痛便是教学的心痛,这痛是今天才感觉到,这痛令我半生的教学成绩忽略为零,面对你,我的小老师,我觉得我像是没有进入教学的学生。章巍老师年仅二十七、八岁,在全国做过无数次示范课,多次参加世界数学年会。面对他优异的成绩我自惭形秽,聆听他对数学教学高深的见解令我由衷敬佩。如他由实践总结出的:

  1.数学教育的本质是寻找数学知识恰当的教育形态,数学有三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型态和教育形态。把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是所有数学教师的责任,把火热的思考变成冰冷的美丽是理想的数学教育。

  2.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很重要,教师过早介入学生思维过程,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就在教师的所谓引导下逐渐下降。教师对学生思维支持与帮助应是隐性的,应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近似于在发明创造;教贵在度,学贵在悟。

  3.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常常是教师自身低效或者无效劳动造成的。

  小小年纪有如此丰富的经验,真的很佩服!从他身上我看到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的化身。我感到学习的急迫!不学习不提高就是落伍,专业知识不更新就是低效教学,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是课改赋予的使命。作为骨干教师要处于领先地位,就要学习在前。学习改变观念,观念决定成败。

  四、增长了教科研技能

  参加培训是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次重要经历,更是一次教学技能的提升。

  从保定学院韩素兰教授讲解的《求解中学教师科研难题》中,我学到了选取适宜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抓住有价值性、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的小课题,运用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总结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进行研究。学会小题大做,需要“胡说”“八道”。

  从保定学院周和月教授讲解的《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我学会几何画板的操作方法,几何画板使几何图形通透灵性,体会到了几何画板带给教学的直观和效率。

  从保定学院沈建平副教授讲解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研讨》中,我学到基于数学文化的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技能、学会了基于数学文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明白了探求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背景知识的过程。

  从保定学院庞晓丽副教授讲解的《创新教育下的课堂――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发现》中,我学到了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方法,了解了数学课题学习的内容,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探究学习、数学主题阅读,学会了数学课题教学模式。等等……

  另外,通过网上近90个小时的听课观摩,反复学习了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学校吴文丽老师主讲的《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诊断与教学调控》;北京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王玉起老师主讲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北京十二中初中二部杨竞老师主讲的《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研究》,我掌握了诊断问题的方法,学会了提问的技巧,强化了习题课的思维程序教学。

  五、网上论坛,取长补短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培训的都是全省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校为我们建立网上论坛,开通了交流空间,大家畅所欲言,积极研讨教学难题,评论方法观点,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8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个案研究;生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2-06

  一、绪言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上世纪80年代被舒尔曼(Shulman)提出之后,迅速被学界所接受,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新视角。学科教学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舒尔曼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内容、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的知识,是多种知识组成的特殊的“合金”。[1]

  国内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涉及较少。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的缄默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等特征,更需要我们深入教师个体缤纷繁杂的教学生活,去触摸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去深描教师的成长历程,去洞见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这是本文选择用叙事方式进行个案研究的初衷。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L老师是一名非师范类中专毕业生,一直在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初中数学。2005年前后,开始在本地初中数学界崭露头角,课堂教学评比获全国、市、县一等奖,参加过市中考数学命题工作,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在省内外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开始初具影响,先后应邀到部分省市上示范课、做讲座20多节(场);在核心期刊2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生活境遇而言,L老师处在最偏僻的乡村,成长的道路上缺少引领与氛围;就学识根基而言,非师范专业中专毕业,显然“先天不足”,但L老师却在专业成长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此对其成长经历特别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与L老师的面谈、QQ交流、L老师撰写的个人自述和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关于L老师的相关信息和发表的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了整理分析及故事合成,并认真研读了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的成长故事进行了分析。

  二、故事

  (一)走上讲台的“医师”

  1997年8月,学习校医专业的L老师从卫校毕业,一同回乡的其他四位同学都如愿以偿进入完中校医室,只有L老师分配到乡镇初中。报到时校长告诉他学校教师紧缺,还有部分代课教师,想让他任教初一数学兼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L老师显然缺少思想准备。

  L老师说:“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奇妙的人生组合下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最初我对教学的认识就是把学生讲懂,自己认真看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进度跟着其他老师走,偶尔听听其他教师的课,一年下来教学成绩还不赖!”

  “医师”与“教师”一字之差,所需知识却相距甚远。“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对象一致,方法途径却各殊各异,“医师”何以“教学成绩还不赖”值得思考。教育教学领域常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科班出身的并不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业绩突出屡见不鲜。《人民教育》杂志“名师人生”栏目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刊登了全国46位特级教师撰写的人生经历或感悟文章,北师大胡定荣教授选取了其中36位特级教师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特级教师的入职学历都不高, 以中学和中师毕业为主,并且没有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小学特级教师。[2]其实,我们身边也从不缺乏这样的实例。

  (二)在“医师”与“教师”的职业选择中纠结

  L老师在自述中写道:“七年后的2004年,经过补修教育学、心理学,我获得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书,结束了长达七年‘非法从教’经历。工作的前七年,我先后参加了三次成人高考,上了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夜大班、参加了南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大专函授,接着又参加南通大学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函授。期间,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士的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士资格。”

  工作的最初七年,L老师一直在“从教”与“从医”的职业选择中徘徊,也一直在为两者的“合格”身份而奔波,内心深处“从医”的梦想一直未放弃,只是在现实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教师的合格学历意味着什么?作用有多大呢?

  “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哲学、数学史对提高数学本质的认识还是有帮助的,但大部分高等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触碰不到。”

  师范教育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显性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很难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形成。“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3]

  (三)“高产”的教辅资料“”

  显然,学校教育不是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主渠道,L老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形成过程,还需要我们作更深意义的追寻。

  “约摸2004年前后,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学历、职称相对稳定,稍有精力,我尝试初中数学教辅稿的撰写。从开始十多篇难中一两篇做起,到一年下来,在各级学生辅导类的报刊上发表50多篇学生辅导稿件,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似乎找到一个为之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六年中,我以自己都感叹的速度和静坐功夫,年均发表200多篇学生辅导文章,累计发表1000多篇,出版教辅练习册10多本。这也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改观,稿费收入达到了工资水平。”

  交流中L老师并不忌讳撰写教辅资料稿件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样的敞现增加了研究材料的信度。对于这段经历L老师认为对自己的作用最大。

  “回望来时路,‘教辅’出发是正道。多年来的教辅撰写经历看似没有品位,不登大雅,功利取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2000年启动课程改革后的一纲多本的熟悉,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及时关注与解读……”

  章建跃教授说:“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4] L老师通过写作教辅资料稿件这种特殊的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给人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四)关键事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际遇

  2010年左右,L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命题骨干教师培训,并参与了当年市中考数学命题。L老师认为那次培训活动是其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那次培训活动上,我结识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老师,符老师给我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他的那句‘L老师,要尽快从解题研究中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至今还不绝于耳。”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关键事件”也可能使得专业发展发生突变和质变。关键事件有时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经历,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人一句话。“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起的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实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5] 符老师的一句话“要尽快从解题研究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实际上给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L老师以类似禅宗式的棒喝,促其猛醒促其反思。

  (五)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成长

  与符老师的相遇成为L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后的发展中符老师给予L老师以悉心指导与提携,成为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符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两项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全国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参与。他们建立了专题研究博客,每天都上传学生作品,同行们互相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利用QQ群坚持“周一有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互相影响、一起成长,也分享着职业幸福。

  通过实践与研究,L老师在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让学生在“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学生“讲题”,教师应该“在场”》《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容易做,值得做》等论文,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月23日,山东张海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究竟向名师学什么》中有这样的文字:“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6] 此文中所写的“江苏有一位教师”,据证实指的就是L老师。

  (六)“我的阅读方式:链接式专业阅读”

  L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多种教学专业杂志。阅读杂志时,L老师一般只关注“大家”的文章,每期杂志只精读一两篇,其他文章以浏览为主。这种“精读”很有特点,L老师把它称之为“链接式专业阅读”。

  “当精读某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引发我的兴趣或共鸣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或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溯源’阅读,我把这种阅读自谓为链接式专业阅读,将参考文献一起认真体会、理解,方能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

  L老师阅读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主题阅读”,总是紧密结合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阅读,认为这样的阅读更“专”,也能节约时间。

  从L老师购买的70多本数学专业书籍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其专业阅读的深度。这些书目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尔的《课程愿景》,R·柯朗《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国内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郑毓信、涂荣豹、裴光亚、张奠宙等的著作也尽收其中。

  在阅读这些数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时,L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显得与众不同,采用Excel表进行摘录,一行行一列列条目分明,L老师说:“这样方便日后及时查找、索引,我的阅读摘录已积累了2000余条。”这样的读书笔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链接”,通过Excel表链接了专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

  L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L老师从不打牌,从不上网打游戏,连上学期间最爱的篮球也很少打了,有八年时间基本不看电视,业余时间基本用来进行阅读、研究和写作。

  (七)努力锤炼数学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

  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L老师认为数学教师上好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要锤炼“三项基本功”,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他在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举例、追问、点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善于举例”即是试图通过表征不同的数学概念、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思感悟的多视角等方向,在不同的列举中,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并由“多”逐步深入到“一(本质)”。

  “有效追问”除了对学生已有发现的深入追问,以便将成果扩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通过对概念的理解的多元性、多视角展开追问,追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引导他们举出适当例子来反馈学情。

  “即时性点评”既需要重视数学科学性(如生成中的正确、错误、错误中的合理性分析等)的一面,同时如何点评又会涉及很多课堂艺术性。面对课堂生成中的学生表现及解法的思辨等诸多情况,来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链接式点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L老师着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艺,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组织学习、思维引导和及时评价工作,努力让数学课堂实现从“讲”到“学”的转变。

  (八)怎样提高现场学习力

  虽然L老师处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还是经常争取机会参加省内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也曾二十多次应邀到各地上课或做讲座,常与一些专家、名师以及众多的一线同行交流。从最近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上的文章《数学教师该怎样提升现场学习力?》,我们也许可以窥见L老师是如何参与这些教研活动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现场学习力的:

  “现场学习力需要专注其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现场学习力需要“入教”;在同行的课堂上,专注其中主要表现在尝试理解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记录精彩的或有遗憾的教学瞬间,进而思辨式地思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倾听,理解专家或同行的发言,提取并思辨他们的观点,及时梳理记录。”

  L老师认为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带着“钉子”和“钩子”进入现场,“钉子”就是要专注其中即时捕捉;“钩子”就是要把现场中有用的资源“钩”出来,“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有效转化。

  三、讨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L老师正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要从他的成长故事中较为系统地理解、阐释和总结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也许是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L老师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思考

  德鲁特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四种成分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7] 通过对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1.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内容知识量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较高要求

  就数学学科知识而言,L老师与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无论是入职初期还是现阶段并未影响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说明系统的数学学科知识不是构成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主要成分,胡定荣教授对36位特级教师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一些专家也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8]

  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才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深刻程度表现为知道内容知识的来龙去脉,能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内涵与本质、能娴熟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这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接受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所受到的数学思想熏陶等,会影响教师的对具体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科教学知识是其构成成分不断融合、调整与重构的结果,实践与反思是形成的关键

  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相关成分融合、调整与重构的重要方式是实践与反思。著名学者波斯纳给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9],既揭示了实践与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其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L老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恶补”教学法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通过学历进修、观摩学习、阅读杂志获得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成分,在研究教材、磨题研题、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反思交流等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提升,以适应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对象,施教方法、学情分析、数学思考、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也在实践与反思中得以发展。

  (二)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分析与思考

  廖冬发等人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调查表明,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①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73.40%);②与同事的日常交流(49.30%);③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6.50%);④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11.50%);⑤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10.10%);⑥自己阅读专业书刊(10.10%)。[10]

  这里“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和“自己阅读专业书刊”的作用排在倒数两位,这与现实中一般教师对教材、专业书刊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们日常专业生活的现状是吻合的。但L老师的成长历程表明,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应该重视的两个方面。另外,L老师经常进行专题研究,即围绕一个小的学科教学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究,也是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中的一个“亮点”。

  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二研五专”,即: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专题研究、专业现场、专题写作、专家引领。这些途径与廖冬发等人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些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有些是L老师所特有或一般教师不常有的,如:专题研究、专题写作;有些是他人忽视而L老师做得很好,对其帮助较大的,如: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

  1.研究教材:教材蕴含着学科教学知识最合理的表征,需要细加体会

  教材中“许多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这些其实都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不同形式。”[11] L老师在撰写大量教辅资料稿件时,通过研读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深刻理解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编写意图,理解了学科知识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教材的过程成为生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这也是L老师为什么认为“教辅资料的写作经历对其帮助最大”的原因所在。

  2.研题磨题:是实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L老师每年都要收集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按章节或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一些或典型、或经典、或新颖的题目反复进行琢磨研究,探索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在研题磨题中锤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反思中对比各种解法,寻求最佳解题思路,体悟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涵,把握命题走向与趋势,并将研究的体会和心得有机融合到教学之中。L老师重视解题教学,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撰写论文时,所举例题能很贴近学生,对学生的思维判断准确,引导到位,这与平时的研题磨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题磨题的过程是教师暴露自己思维、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是预测学生解题思路,感受学生解题可能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前预设课堂解题教学的过程,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

  3.专业阅读:折射的是一种专业态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专业阅读,其实折射出教师对待教学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也影响着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高度。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M.Klnowles,1990)在《成人学习者:一个被忽略的物种》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学习倾向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是否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保证。L老师专业阅读的内在动机就是渴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其阅读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具有“专、深、透”的特点,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成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促进自身反思并改进教学,对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专题研究: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12]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教学知识总是与具体的内容与问题相连的,教师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专题研究可以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有针对性和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就是L老师针对练习题教学效率不高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所学数学知识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中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得自身针对这一教学问题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5.专业现场:学科教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与反思中丰富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13]这里的现场是指教育教学的专业现场,主要包括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小学教师每天都处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之中,但各人的投入程度不同,决定了收获各异。L老师专注于专业现场之中,除了表现为参与和倾听外,还表现为及时捕捉、思辨式思考、有效转化,正如他所说是带着“钉子”与“钩子”这样的工具“入戏”“入境”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

  6.专题写作:学科教学知识在显现化的过程中不断明晰

  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有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14] 实践中,教师需要把学到的用起来,把用起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写作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L老师的专题写作是建立在专题实践和专题阅读的基础上的,专题写作是阅读的延续、研究的延续。学科教学知识本质上是个人知识、缄默知识,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还可以让缄默的学科教学知识显性化,让一些不太明晰的学科教学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让一些有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确认。

  7.专家引领:在对话与引领中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

  舒尔曼认为:“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之间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是否拥有学科教学知识。”[15] 当然,这里说低成效教师没有学科教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但高成效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肯定是高于或是多于一般教师的,特别是学科教学专家,他们往往研究深透、视野开阔,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专家的指导常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L老师的成长是与学科教学专家的引领密不可分的,L老师会抓住每一次与罗增儒、章建跃等专家见面的机会进行交流与研讨,对专家的一些观点他常常要琢磨好些天,加入符老师名师工作室更是让这种对话、交流与引领成为常态,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几项教学研究不但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让L老师得到了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7][1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3]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4]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封面.

  [5]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6]张海生.究竟向名师学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3-1-23(9).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9][1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62.164

  [10]廖冬发,周鸿,陈素苹.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13][1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年(21).

  [1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A Case Study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mation of

上一篇:《白雪公主与猎人》正片剧情片完整版高清免费观看
下一篇:住在林徽因家隔壁的,为什么总是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