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五王之死始末:唐廷大权开始转变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原标题:五王之死始末:唐廷大权开始转变

  五王之死始末:唐廷大权开始转变

  关键词:神龙政变、景龙政变

  前因

  神龙政变: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五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随后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王朝,太子李显继位,张柬之为首的五人封王。

  ▲神龙政变(剧照)

  后果

  景龙政变: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将武三思及其同党诛杀,但政变随即失败。

  ▲景龙政变(剧照)

  过程始末

  一、武则天执政后期朝政不稳

  706年,唐臣张柬之、崔玄暐在流放途中病死,敬晖、桓彦范和袁恕己被武三思派人杀死,曾在神龙政变中拥立李显,事后因功封王的五人全部惨死。

  武则天执政后期,她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插手朝政,朝臣们对此不满,急于将朝政归还李氏。

  ▲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

  二、李唐光复

  一年之前的神龙元年,在以宰相张柬之的策划下,桓彦范、崔玄暐、敬晖和袁恕己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武则天将皇位传给太子李显,李唐光复了。作为拥立李显的功臣,张柬之五人可谓风头正盛。

  但五人只是风光一时,没过多久,他们就遭到了李显的厌弃。此时武则天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她的身体越来越差,所剩时日也不多了。

  李显这时候才反应过来,自己已是太子身份,其实不需要参与政变,过不了多久也会坐上皇帝的位置,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李显眼仲,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不过是贪图拥立之功,五个人政变后势力坐大,成为了威胁皇权的因素。在想明白这点后,李显便渐渐地对五人有所戒备,疏远了他们。

  ▲张柬之(625年—706年)

  三、李显刻意拉拢武三思

  为了牵制张柬之等人,李显找到了个帮手,那就是武三思。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政变后成了张柬之等人的“眼中钉”,意图除之后快。李显刻意拉拢武三思,不让张柬之势力独大。

  可五王有拥立之功,李显刚坐上皇位,也不好跟他们直接翻脸。武三思也在为怎么对付张柬之等人而头疼。

  这时,一个叫郑愔的大臣找上门来,他知道武三思的苦恼,便说出一计:何不对这五人明褒暗贬,封他们为王,但不予实权,日后便可任意摆布他们。

  ▲武三思(?—707年8月7日)

  武三思大喜,立即将这条妙计献给李显,李显依计而行。将五人分别封为汉阳王、扶阳王、博陵王、平阳王和南阳王,这些名号不过外人看上去光鲜,实际上却再无宰相权力。

  张柬之五人也不傻,一看这局面就明白了,自己已经不得皇帝信任。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他们就接连着被赶出京城,被贬为地方刺史。张柬之一行人有苦说不出,恨透了武三思,但不想还没来得及对付武三思,反而让武三思先下手为强。

  武三思最大的把柄,是他与李显的皇后有私情,二人淫乱宫廷。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武三思的丑事被传得人尽皆知,偏偏只有皇帝李显还被蒙在鼓里。这件事成了武三思最大的心病,每日为此担惊受怕。为了却心头大患,武三思又想出了一条毒计。

  ▲韦皇后(?-710年7月21日)

  四、五王被杀

  这天凌晨,在洛阳城的闹市贴出了一张显眼的黄纸,上面写着武三思私通皇后的几个大字,一下子就引起了全城热议。

  消息很快就传入宫中,皇帝李显暴跳如雷,命令御史大夫李承嘉赶紧找出幕后指使者,非将他判处极刑不可。

  可武三思早就跟李承嘉密谋好了,把“脏水”倒到桓彦范和敬晖的头上。没过几天,李承嘉就向李显诬告,说是桓彦范和敬晖等人怀恨在心,想要用此手段扳倒武三思,然后废黜李显,另立新君,再谋个拥立之功。

  ▲桓彦范(653年-706年)

  经过了武三思这么一番颠倒是非,在皇帝李显看来,桓彦范和敬晖这可是谋反之罪,一怒之下想将他们一并处死,但毕竟他们曾是有功之臣,自己又给他们办法过免死金牌,只好改为流放,终生不得还。

  事已至此,张柬之五人已经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可武三思却没打算就这么放过他们,决定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于是,武三思派人去追杀这五人,张柬之和崔玄暐已经死在流放途中,剩下的三人,敬晖被剐死,桓彦范被杖毙,袁恕己被锤杀,五人全部落得惨死的下场。

  ▲唐中宗李显遗址(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

  结论

  五王之死,唐廷大权从朝臣落入外戚手中,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家族继续掌权,和为皇后韦氏操控权力,唐中宗李显被架空毒杀,重振唐朝的希望暂时落空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本纪第七》《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

  责任编辑:

上一篇:《向历史鞠躬——王春瑜散文》
下一篇:被这部未成年禁忌电影戳中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