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从20世纪20年代类型片看当代商业电影的建构
[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呈现出商业类型化的特点,使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就走进了市民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才使中国电影达到了第一次的繁荣。其不但在规模和产量上发展迅速,还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明星制和制片厂制度,一切以观众喜爱程度为影片的制作宗旨。当然这种繁荣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动荡的时代背景,自由的商业竞争,类型化的影片制作方式等,这对于中国电影在当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当代电影也逐渐走向类型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类型化;明星制;商业电影
中国电影以1905年拍摄《定军山》开始,到了20世纪20年代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使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在短短十五年的时间里,就走进了市民的生活,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尽管当时的电影还处于默片时期,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观影的热情。也正因为这种热情,使早期的中国电影更为明显的突出其商业娱乐特征,也迎来了20年代商业类型电影的繁荣局面。
一、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类型片的发展状况
(一)发展的规模和成绩
以张石川和郑正秋分别担任导演和编剧的影片《孤儿救祖记》的成功,开启了中国“国产电影运动”,这部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成功的影片,不仅挽救了濒临破产的明星公司,也促使中国电影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潮。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规模,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首先,电影制作机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1925年前后,上海几乎每月都有新的影片公司宣告成立;《中华影业年鉴》统计:至1926年年底,全国共有179家制片公司成立,仅上海一地就有142家。其中有一定规模并在当时电影业有一定影响的电影机构有七家:它们是张石川的明星电影公司、罗明佑的联华电影公司、天一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上海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
其次,在影片的产量上也有很大突破。1923年,国产故事片总计只有5部,1924年增加到了16部,而1925年和1926年则又分别增加到了51部和101部。
(二)产生的主要类型
从题材和内容上看,产生了社会片、爱情片、社会伦理片、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等众多类型;从形式上看,产生了喜剧片、歌舞片、恐怖片等类型。
社会片,主要是关注社会现实,对现实中人们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的影片。以《孤儿救祖记》为代表。各大制片公司都拍摄过此类影片。
爱情片,主要以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表现内容,歌颂爱情的专一和谴责对爱情的背叛。这类影片在当时受到青年人的欢迎。代表作品有《松柏缘》等。
古装片,是根据稗史弹实、传说故事以及古典小说改编的“历史影片”的别称。是一种与描写当代人的情感生活故事为主的“时装片”相对的一种影片类型。题材多来自古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事迹,并加以一定的改编,当时比较有影响的几家影片公司都拍摄了大量的古装片。如《珍珠塔》(1926,“天一”)、《唐伯虎点秋香》(1926,“天一”)、《孟姜女》(1926,“天一”)、《美人计》(1927,“大中华百合”)、《盘丝洞》(1927,“上海影戏”)、《武松杀嫂》(1927,“大东”)、《卖油郎独占花魁女》(1927,“神州”)、《血溅鸳鸯楼》(1927,“长城”)、《西厢记》(1927,“民新”)等一系列古装片。其中,虽然整体的水平不高,但也有比较精致的作品,例如,《美人计》和《西厢记》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武侠片,一直以来在中国影坛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经过将近百年的发展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思想和方式,几乎成了一种中国式的独特电影类型。而武侠片作为类型的确立可以追溯到20年代,主要作品有《王氏四侠》(1928,“大中华百合”)、《大侠甘凤池》(1928,“长城”)、《双剑侠》(1928,“友联”)、《方世玉打擂台》(1928,“新人”)、《儿女英雄》(1927,“友联”)、《夜光珠》(1928,“天一”)等影片。
二、20世纪20年代商业类型片的繁荣原因
(一)动荡的时代背景,自由的商业竞争
从政治背景上看,192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到处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在中国各地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伐战争企图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五卅惨案,“四·一二”大屠杀,大革命失败等一系列政治事件,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似乎只有走进电影院,那个造梦的工厂里,现实中的苦难才能减轻。而恰是这种时代背景,使得观众躲在光怪陆离的虚幻世界中躲避现实的苦难。这也为20年代的商业繁荣提供了客观的背景。
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对于电影业的政策是比较自由的,并没有严格的对于电影出品的审查制度。因此,商业因素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年代的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是完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在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中,除了本国的电影市场,在国外的南洋市场也是其重要的销售市场。在国内,市场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状态,帝国主义在华实行经济侵略,各个电影厂不但要抵抗帝国主义的恶性竞争,彼此之间也形成了残酷的竞争关系。要想生存下去,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票房,因此,市场因素成为电影制作者首先考虑的问题。迎合各地的电影观众的口味来制作影片,并由此形成了多种电影的类型。
(二)类型化的影片制作方式
1.固定的叙事模式
“类型片的叙事形态、人物形象等方面均采用程式化手法。程式化在于两方面,在创作者是套路的创造、形成和遵守;在观赏者,是套路的熟悉和快感。”①在20年代的商业类型片中,也呈现出了固定的叙事模式,这种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包括,题材的相似性,叙事结构的模式化,人物设置的同一化等特点。而这所有的特点又成为我们分析影片类型本身提供了依据。
在古装片中,所选择的题材往往是历史故事或传说野史中的人物和事件,并有编导根据其故事性和故事自身的特点改编成人们喜爱观看的各类故事。经改编后的故事往往没有任何真实历史的性质,出于一种商业上的考虑,将故事改编成市民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体现一种“救世”的普世原则。故事虽古代,但基本是才子配佳人,英雄与美人的故事组织模式,只是加入具体的人物和时代而已,迎合了市民的观赏趣味。
中国是从不缺少神怪故事的,在古代就有很多灵验的鬼神故事,也有离奇迷幻的玄妙故事,《西游记》《封神榜》的部分章节都曾被改编成电影。神怪片中的故事结构多延续了古装片和武侠片,并加入了鬼神玄妙的因素,而形成了神怪片。着重表现宗派间的法术斗争和光怪陆离的神奇影像。
在早期的类型片制作中,各大电影公司为了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使自己在市场中生存下去,采取了这种类型化的制作方法,应该说,更多的是一种自觉行为,在迎合观众的趣味的同时,保证低投入和高产出,因此,形成了最初的中国类型片。
2.明星制的确立
明星制是成熟的类型电影制作所应具有的条件。明星,演员在电影产生的初期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追捧,演员在影片中多次出演中,往往因为独特的气质和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喜欢,由此形成的明星效应,不仅给演员本身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也成为其今后所出演的电影的票房提供了保证。
在中国的早期电影中,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明星制度。许多演员就已经被观众所熟知和喜爱。各大电影公司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明星演员。如在《王氏四侠》中的主演:王元龙、王次龙、王征信、王乃东“四王”,就是当时著名的侠星。艺华艺人胡萍,民新公司的林楚楚等都是当时电影界的明星。而这些演员的成名,也并非偶然得之,而是经过制片公司精心包装的结果。例如,“通过宣传或组织一些宣传性活动(比如选美),将明星推向市场,不断扩大明星的受众范围,这种宣传,包括生平介绍,连带影片的广告宣传,以及明星个人生活的逸闻趣事,等等。”②
3.制片厂制度的形成
“制片厂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分工精细,其目的不外乎企图控制整个制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③在中国20年代的商业电影制作过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精细的分工。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各大电影制作公司都下设了制作部,营业部等分支。将电影的制作,宣传,发行都分开行事,而在制作部的内部,又有专门的导演,编剧,摄影等专门人员负责相关事务。以明星公司为例,“其最高层为股东会和董事会,下辖制片部,总务部,营业部三个部分,而每一部下面又有着具体的组织及分工,譬如摄影科、宣传科。摄影科,首先由科长、干事、摄影师、助手、学生等不同的等级差别,而且每一人又有具体到收音股、洗印股、剪接股、照相股等四个部门里面。营业部下面的宣传科,更是将编辑、撰述、广告、绘画、采访、抄写等分别开来。”④
制片厂制度虽然在客观上消解了电影人的个性,但对于电影在商业上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类型片产生的必要条件。这种制度将电影变成了一种商品,其详细的分工,标准化的生产程序,使影片的制作整个过程都被严格的加以控制,达到了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制作,对同一种类型电影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当代商业电影的启迪和影响
(一)重视观众,重视“上帝”
当代中国的电影业正处于低迷的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了,例如,电视的产生分流了电影观众,好莱坞等国外商业大片抢滩了国内市场及国家相对保守的电影政策等原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除此以外,中国电影业本身在对电影本体认识上的不足是造成当前状况的重要原因。
在20年代的商业电影制作中,电影制作者视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接受程度来制作电影的,《孤儿救祖记》这种以展现社会家庭伦理为主的电影,故事真实感人,在当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商业和艺术的双重成功。而当代的很多影片,一味地要求高艺术性,故事生涩难懂,虽然在国外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却并不能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恰是因为电影制作者忽视了观众的结果。在电影制作中,并没有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中国电影如果长此下去必将失去生存之路。
(二)类型化的电影制作
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必然要走类型化的道路。在当代的电影界,制作的电影要么为主流的主旋律电影,要么沉迷于体制外的私语化表达。而真正的商业片不是粗制滥造,就是情节性不强,并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类型电影。
中国20年代的电影发展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走了类型化的电影发展道路,商业化不等于低级化,通俗化也不等于低俗化。电影,这一特殊的商品只有走一种商业化的制作模式才能真正得到发展。立足实际,走一条类型化的商业化道路才是其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 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② 万传法:《早期中国电影类型的生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③④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1页,第21页。
[作者简介] 周婧(1981—),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戏曲学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评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如何理解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下一篇:数据|我国驾驶人数量快速增长,汽车出行成常态
最近更新旅游资讯
- 北京IN10018片II期临床试验-IN10018 或安慰剂联合PLD 治疗铂耐
- 重庆西南医院体检中心
-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
- 内娱出现第一个“侠女颜”!刚出道4天,小白花们慌了…
- 狗的射速又快又烫
- 震惊!原来我们那些年追过的电视剧三观如此畸形……
- 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笛安的“北京爱情故事”,满满的欲望和贪婪
- 读《金瓶梅》第13章:李瓶儿为何能看上西门庆?
- 十六岁高二学生没事时看看什么书好?
- 父母中毒而亡,警方问13岁女儿看到凶手没,女孩笑了:我就是凶手
- 别黑陈凯歌了,他有一部神作还不够吗?
- 高三沉沦观后感话题作文800字范文
- 思辨的张力
- 狐文化特辑【十三】狐妖余论:混迹红尘的修仙之狐——「仙狐」
- 喜欢K歌,看电影吗?这些英文一定要掌握!
- 21世纪最佳20部日本动画
- 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 马鞍山人民医院医院历史
- 如何以「我穿越成了一个小妾(或通房丫头)」为题写一篇小说?
- 青海诗选刊 2017年第24期(总第36期)
- 吴军民
- 实用 | 教你如何做好校园景观!
- 无忧传媒三 片
- 《西游记》新解(十套珍稀古画插图)56: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遇强盗,唐僧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