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陈海宏 谭丽亚|怒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蕴|论文
摘要:在怒族民间文学中,从怒族神歌、民间故事到怒族民间歌谣,怒族民间文学中蕴含了怒族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题。怒族神歌是怒族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古老圣歌;民间故事是怒族珍爱生命、和谐共生的古老传说;怒族民歌是歌唱家乡、诗意栖居的心灵之歌。弘扬怒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伦理观念,有利于促进怒江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怒族;民间文学;生态伦理
怒族是怒江流域的古老民族,是云南省特有世居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我国怒族总人口为37523人(2010),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州境内。怒族民间文学是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是怒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民族智慧的凝聚。“民间文学, 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它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愿望、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怒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早已认识到人和自然世界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在怒族神歌、民间故事以及怒族民歌等口承文学中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怒族人民的生态伦理观念,并通过传统禁忌、风俗习惯的沿袭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对大自然的种种戒律,以谋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一、怒族神歌: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古老圣歌
怒族神歌是崇拜自然的古老圣歌,蕴含了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的生存智慧。怒族神歌是怒族于古苏(巫师)在主持祭祀活动时所唱的祭词,属民间口传文学的范畴。怒族神歌包括《如密清祭词》《山神祭词》《猎神祭词》《喊魂词》等,怒族神歌以独特的思维和奇特的想象,展现了怒族先民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同时也蕴含了独特的生态意识。
(一) 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生态意识
怒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世界,山是怒族人民最亲近的自然基础,敬畏高山岩峰、密林古树是怒族生态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怒族对神山的朝觐、膜拜,无疑是人与自然一种最直接、最好的对话方式,贡山怒族有“朝山节”或“山母节”,兰坪怒族有山林节。在怒族原始宗教观念中,认为高山和大树之上有鬼灵的存在或主宰。怒族先民把万物有灵的观念运用到大自然的万物之上,使之人格化、神圣化。怒族人认为每一座有树林的山,都有一位山神守护,怒族人上山劳动,不能冒犯山神,否则山神就会捉走人的灵魂,让人患病。《山神祭词》中,巫师就要祈求山神:“居住在文雅母的山神,驻扎在甲花营的山神;别捉人的灵魂,莫藏人的魂灵”每个怒族村寨还都有神树,神树上居住着祖先的古魂和神灵, 神圣不可侵犯。怒族怒苏人上山打柴时,要到神树跟前祭拜,祈求神树保佑村民砍柴时不会受伤。怒族人在进山砍大树时,要带上一只大公鸡和水酒,祭奠山神和祖先,祈求神灵祖先保佑。神歌《怒族如密清祭词》中也描述到,“在欢度如密清 (怒族年节) 时,先祭高山的树神……树神保佑怒寨平安……树神保佑怒村安宁”。从祭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怒族先民非常重视保护村寨附近的森林,因为这不仅能保持水土,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怒族村寨的危害,而且还能净化空气,美化村寨环境。
作为山地民族,狩猎是怒族先民是怒族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怒族人民对自身和动物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甚至把这种关系提升到人和神的关系的层面,赋予了动物以某种神灵。怒族把动物作为氏族图腾加以崇拜, 他们把一定的动物视为自己氏族的保护神。福贡县匹河乡怒族村寨普洛村就由“腊老姚”(虎)、“腊蚌姚”(熊)、“腊里姚”(麂子)、“腊乌齐”(蛇) 等氏族组成,怒族都有一定的狩猎规则和禁忌, 他们规定忌打怀崽、产崽、孵卵动物,对于正在哺乳的动物也要“手下留情”。怒族先民认为在出猎前一定要祭祀猎神, 祈求猎神赐予猎物。以动物为图腾的习俗祭猎神的活动一般都是由族长、于古苏 (巫师) 或其它有经验的老猎人(组织者)主持。人们在进山狩猎前,需要进行卜卦选择吉日,举行祭祀仪式,当祭品摆好之后,主持者便开始祭祀猎神,并领猎队共唱《猎神祭词》:“照管着两山间的猎神啊!巡视在高山岭上的呷叭啊!我这里有花花绿绿的珠子,我这里有白的红的花的鉍颇;让我碰上七角像月亮一样弯的羚牛,让我碰上弯扭角的野兽”怒族的《猎神歌》反映出在怒族先民的观念里,猎神不仅掌管着山上的飞禽走兽,没有猎神的恩赐,人们不可能获得猎物。怒族先民的猎神崇拜所反映出的是怒族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系,蕴含了怒族人民朴素的生态意识,即人们既要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要对其加以爱护和保护。
(二) 对天灾人祸的思考:善待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
怒族先民渴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远古时代,有成群的走兽,有成对的飞禽;有芳香的花草,有茂密的森林”,但怒江地区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容易受到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怒族神歌表现了怒族先民对天灾人祸的认识与思考。怒族神歌中描写到令怒族先民刻骨铭心的种种自然灾难,有干旱、洪水、瘟疫、万物灭绝等自然灾害。“天上出现九颗太阳,天上出现七个月亮;天上烈焰熊熊,地上浓烟滚滚;太阳晒死万物,月亮烧焦大地;太阳晒死走兽,月亮烧死飞禽;”面对自然灾难,怒族的勇士手拿神弩、神箭射掉了八个太阳、六个月亮,把灾难解除了,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千百年过去了,怒族先民又遭遇了滔天的洪水灾害,“天下发起了大水, 地上发起了洪水;大地变成了浩海,洪水泛滥成灾;洪水冲撞人间,洪水淹没大地;洪水淹没村庄,洪水卷走村寨”。洪水过后,怒族寨子又面临瘟疫的威胁。“血鬼败坏了净空,瘟疫沾染了怒寨;血鬼夺走了怒人的性命,瘟疫威胁着怒村,血鬼打破了怒寨的安宁,瘟疫打搅了怒村的安乐。”面对瘟疫的威胁,怒族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赶走了血鬼和瘟疫,洁净了寨子,怒族人民重新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面对自然灾难,怒族先民并不是仅归咎于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天神祭词》中怒族先民认为是由于人作出了伤风败俗、违反伦理的事情,破坏了社会秩序,给寨子带来了灾难。
综上所述,渗透在怒族神歌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充满了怒族先民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层面而言,怒族神歌是怒族先民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古老圣歌,它蕴含了怒族先民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尊重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追求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善关系。怒族神歌的各种仪式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和天地、人与灵鬼的交流,以祈福消灾的一种行为,企图经过禳除祈祷仪式,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和谐。虽然这只是一种神奇的想象,但它表达了怒族人希望大自然和人类能够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客观上也起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二、民间故事:珍爱生命、和谐共生的古老传说
怒族民间故事中很多有关动物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是怒族先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不仅是表达他们的社会民俗、耕猎经验、道德规范等的口头叙事作品,也是怒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口头化表达。怒族民间故事形象的阐述了怒族先民对人类、动物、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宣扬了生命无贵贱、万物皆平等的精神。怒族利用寓教于乐讲述故事的形式,把保护动物、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的和谐生态理念,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教育着一代代的怒族人。
(一) 人与动物交友的主题
怒族民间故事大多以狩猎为主题,狗、虎、蛇、羚牛等动物往往成为故事的主角,强调人与动物是平等的,讲述了怒族先民珍爱生命,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古老传说。基于平等的思想理念,怒族民间故事中人与各种动物常常互相帮助,惩恶扬善,和谐共处。《复生草的故事》就讲述一个孤儿在高黎贡山得到一颗复生草,他高兴地拿着复生草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用复生草救了死了的蜜蜂、花蛇、老熊和老虎,孤儿与蜜蜂、花蛇、老熊和老虎就成了朋友的故事。《秋明兔的故事》中讲述了怒族寨子的孤儿 (秋明兔) 在森林里,遇到一只老虎, 秋明兔和老虎结成了兄弟。《仙草与公主》讲述一个心地善良、勤劳勇敢的怒族小伙在河边救了一条负了伤的小蛇以及一只快要被淹死的小蜜蜂。后来,在小蛇和小蜜蜂的帮助下,心地善良的怒族小伙和国王的四姑娘结成恩爱夫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金花和银花》里讲述了一个孤儿在山上放羊时,路过龙潭时,用砍刀砍断藤子,救了一棵被藤子缠得喘不过气来的大树,大树弯下腰表示感谢;孤儿后来还救了被网缠住的龙王,龙王把他女儿嫁给了孤儿。怒族的动物报恩故事不仅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窥视到了动物的灵性、聪慧与善良,而且通过它们与人类彼此扶助、相互怜惜等情节的描写,赋予动物独有的道德伦理,怒族民间故事中人对动植物的生命充满尊重与爱意,常怀着恻隐之心救助动物,动植物们对于人类的善意与帮助,往往竭力回报人类。动物报恩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怒族对动物生存权的尊重及怒族人民希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怒族民间故事中关于人与老虎、老熊、花蛇等动物结为兄弟的说法都确凿无疑地在证明着怒族先民对于人类与自然亲情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实质就是承认了人类同自然万物在其诞育之初即所具有的平等地位。
(二) 人与动物婚恋的主题
怒族民间故事中的“人兽联姻”更形象地诉说了怒族人与自然的亲情关系。怒族的民间故事《花鱼姑娘》讲述了人与美丽善良的花鱼儿成亲的故事。《那麻与亚尼公主》讲述了打猎为生, 为民除害的怒族小伙子那麻与四脚蛇公主——亚尼结成夫妻的故事。《变小狗的姑娘》讲述了一个孤儿救下了被富人家毒打的一条小狗,那小狗原来是龙女变的,后来龙女与孤儿在龙宫成亲了,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怒族的民间故事中,还有人与老虎结姻缘,人与青蛙结姻缘,人与蛇郎结姻缘的传说。这些“人兽联姻”的民间故事既显示了“善待自然, 自有回报”的生态寓意,更显示了怒族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亲情关系。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阿尔贝特·施韦泽说过:“敬畏生命决不允许个人放弃对世界的关怀, 敬畏生命始终促使个人同周围的所有生命交往,并感受到对他们负有责任。”怒族民间故事中讲述的许多人关爱动物的生命,动物报恩,以及人与动物间的相互帮助,甚至“人兽联姻”的故事,这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相互扶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美好与温馨。怒族的动物故事都在传达这样的谐共生主题:人与自然万物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和睦,人类生活才能安宁幸福。
三、怒族民歌:歌唱家乡、诗意栖居的心灵之歌
怒族民歌中的生态文化包括感恩自然、赞美自然的生态情感,其歌词情景交融,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歌词大多为描写泉水、山花、蓝天、白云、江河等自然景物。怒族民歌中,对怒江峡谷、山水花鸟、珍禽走兽的热爱都融入歌词,唱出了热爱家乡、诗意栖居的最强音,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歌曲。怒族民歌唱出了怒江峡谷的美好与山地民族的心声,为世人证实着怒族历来是生态的民族。例如,民歌《这里是我的家乡》:“怒江峡谷啊,是我的家乡,青松翠柏披锦绣,泉水潺潺日夜流;碧罗雪山入云霄,怒江滔滔浪花闪。奇花异草长满地,漆林樟木遍山岗,珍禽走兽数不清,黄连贝母麝香好;啊,这就是我的家乡,虽说不如苏杭,但我留恋这个地方,我要把这个地方建设的更美好。”怒族民歌的歌词大多为描写怒江峡谷的青松、泉水、浪花。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一个世代生活在高山峡谷的民族,将祈求、祝福和期望寄托于怒江峡谷,表明了怒族人民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怒族民歌里的儿歌中,同样蕴含了热爱家乡、爱护大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怒族人民通过儿歌教育一代代怒族儿女,要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大自然。如《边疆的孩子爱边疆》:“边疆的孩子爱边疆,山山水水好风光,山里的泉水清又清,山里的果子甜又香,山里的树林绿油油,山下的庄稼金灿灿。边疆的孩子爱边疆,山山水水好风光,怒族人民绘新图,荒山变成花果山,鲜艳的花儿开不败,幸福的歌儿唱不完。”怒族民歌蕴含了对怒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进行热情的赞颂,怒族民歌中将自然之美与幸福生活相融合,怒族民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态画卷。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认知自然界的和谐,怒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自身与怒江山水间的相互依存的重要关系,怒族人在怒江峡谷中生活,自然与生活息息相连。
四、怒族民间文学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
怒族先民们千百年来生活在怒江峡谷,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敬畏自然、守护自然。这份对于大自然的情感延续了千百年,通过怒族的口传文学形式,凝聚成怒族人民的传统生态智慧,“发掘和利用一种地方性知识,去维护所处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所有维护办法中成本最低廉的手段。”成为值得我们去发掘的宝贵财富。
(一) 保护怒江地区多样性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怒族文学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智慧,很好地保护了怒江生态资源,怒江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仅我们在碧罗雪山西坡,从匹河到独好出山峰这一地段初步调查统计,有药用植物420 种、分属于104 科。怒江流域高山峡谷风光,是世界奇观“三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怒江州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出现了不合理甚至违背自然规律的破坏行为(如毁林开荒、过量砍伐),森林资源遭到破坏,覆盖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由于植被受损和落后的耕作方式(如陡坡耕种、刀耕火种、轮歇丢荒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安全隐患大,全州现有657 个滑坡、泥石流点,4 万多人仍生活在滑坡体下,急需搬迁。在怒族的生态伦理思想中,万物皆有灵性,或有鬼神主宰,不能随意索取,不随意砍伐,做到取之有度。这种包含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适度索取的意识,为怒江地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二) 弘扬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促进怒江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怒江州实施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下,全州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68%提高到现有的72.9%,呈现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的良好局面。怒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我们应该既要借助政策、科学的力量,也要借助怒江地区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智慧的力量,既要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强制约束人类的行为,同时, 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生态观,重塑对自然的敬畏意识,多管齐下, 从而保护好怒江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促进怒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原载《民族论坛》2016年第5期,注释见原文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云南濒危怒语言良苏话的抢救性记录与研究”(15XYY02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濒危怒语良苏话的调查与比较研究”(YB201408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怒江地区怒族汉语汉字使用情况调查研究”(QN2015005)研究成果之一。
● 作者介绍 ●
陈海宏,男,1978年9月生,江西峡江人,博士,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怒族语言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谭丽亚,女, 1979年6月生,湖南祁东人,上海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现为西南林业大学讲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文章推荐:茶志高(云南民族大学)
图文编辑:祁泽宇(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民族文学学会
民族文学研究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加入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上一篇:卫生专业技术考试试题答案,卫生专业技术考试试题答案大全
下一篇:如何快速长高
最近更新旅游资讯
- 北京IN10018片II期临床试验-IN10018 或安慰剂联合PLD 治疗铂耐
- 重庆西南医院体检中心
-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
- 内娱出现第一个“侠女颜”!刚出道4天,小白花们慌了…
- 狗的射速又快又烫
- 震惊!原来我们那些年追过的电视剧三观如此畸形……
- 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笛安的“北京爱情故事”,满满的欲望和贪婪
- 读《金瓶梅》第13章:李瓶儿为何能看上西门庆?
- 十六岁高二学生没事时看看什么书好?
- 父母中毒而亡,警方问13岁女儿看到凶手没,女孩笑了:我就是凶手
- 别黑陈凯歌了,他有一部神作还不够吗?
- 高三沉沦观后感话题作文800字范文
- 思辨的张力
- 狐文化特辑【十三】狐妖余论:混迹红尘的修仙之狐——「仙狐」
- 喜欢K歌,看电影吗?这些英文一定要掌握!
- 21世纪最佳20部日本动画
- 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 马鞍山人民医院医院历史
- 如何以「我穿越成了一个小妾(或通房丫头)」为题写一篇小说?
- 青海诗选刊 2017年第24期(总第36期)
- 吴军民
- 实用 | 教你如何做好校园景观!
- 无忧传媒三 片
- 《西游记》新解(十套珍稀古画插图)56: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遇强盗,唐僧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