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交流的障碍及未来展望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7-23
手机版

  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在被季羡林先生称为“印度的灵魂”《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中,“Cina”一词被反复提到,大多数学者将这个词翻译成“支那”,这实际上是音译。而《摩诃婆罗多》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世纪之间的这八百年中,也就是说,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世纪这段时间,古代印度对中国就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了。有趣的是,前段时间中印边界洞朗对峙发生的时候,不少激进人士叫嚣两国开战,研究中印两国交流的学者谭中先生指出,印度是“中国”(China)一词的“发明者”,而相对应的是“印度”(Hindu)一词则是由中国人玄奘“创造”的,即两国对彼此的姓名有着“原创性”和“知识产权”,在这种关系下,两国不应该发生大战。这虽然可为我们当做调侃待之,但是中印两国深厚的历史渊源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两国的文化交流发展到现在,虽然已取得了相当的辉煌成绩,但不可否认存在各式各样的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入世”,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印两大邻国之间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增强。2005年底,印度总统卡拉姆在新加坡访问时表示,中印之间因1962年边界冲突造成的伤疤已经痊癒,阻碍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中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新的时期。随后,2006年便是“中印友好年”,中印两国将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在未来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到当下的2019年,就我所感知的国内对印度文化的了解以及我前两年在印度留学时所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印度人对中国国内的了解大部分都相当匮乏,在中印关系越发重要的当今世界,两国关系的积极发展符合两国的利益诉求,而两国间互相缺乏了解是中印之间缺乏互信进而阻碍两国关系良好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找到阻碍两国文化交流的障碍并找出解决办法是加深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当务之急。

  影响中印文化交流的障碍

  众所周知,文化交流是以对异己文化的了解、理解和欣赏为条件的,而中印两国长期被喜马拉雅山所阻断,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一个基本事实。从20世纪初到中印边界冲突之前,印度学界对中国佛教和中印文化的研究比较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Prabodh Chandra Bagchi(师觉月)、久居印度的谭云山(前文提到的学者谭中之父)、伟大诗人泰戈尔等都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但是自中印边界冲突以来,印度研究中国的特点是:重关系,重战略;轻历史,轻文化。因此,与中国的情形完全不同,印度最著名的“中国通”,不是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或宗教学家,而是中印战略、外交关系的研究者或评论者。由此,印度便缺乏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同时,在印度政府的重要智库和高级别研究机构中,甚至在最著名的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都普遍缺乏熟知中文的学者,他们不能在研究中使用中文材料。事实上印度学者本身并不缺乏独立分析能力,但由于语言的障碍,限制了他们的信息渠道,造成照搬来自西方的资料甚至观点的现象十分严重。而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以中文为信息渠道去研究才能获得明确的信息与资料。对一种文化的欣赏,必须以基本的了解作为前提。由于印度国内缺乏对中国的基础性研究,阻碍了印度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不了解印度的文化便无从全面了解印度。有人说中国(大陆)的软实力在长城、兵马俑、姚明、大熊猫,而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推出的文化名片则是甘地、《薄伽梵歌》、《爱经》、Karma Yoga、宝莱坞电影等,可见中国的文化品牌与印度是多么不同,或者从客观上说,我们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印度宗教文化。自19世纪印度在世界上的“文化衰落”,导致了整个世界对印度文化的“冷淡”。19世纪开始,许多欧洲人就将印度文化视为一种停滞的、不屑一顾的文化。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由于印度没有力量与英国的技术优势竞争,印度的价值观是“精神的”(欧洲的价值观是“物质的”)这一观点也“被一部分印度思想家采纳了,并且成为对印度知识界的一种安慰”。而近一百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呈现衰落趋势,中国则处于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引进、学习欧美文化的过程中,或者说“基本上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是在建设中国新文化的过程中”。这一连串反应的结果便是,中国对印度文化的态度也就一直处于“冷淡阶段”, 1962年边界冲突以后更是如此。虽然中国学界并没有停止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并完成了从《罗摩衍那》、《摩奴法典》、《薄伽梵歌》到史上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等巨著的翻译工作,但对于印度多元宗教文化的研究,却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宗教文化对印度如此重要,难怪在谈到改变中国对印度的冷淡时,谭中先生认为:“只有真正从文化上看到印度社会的活力,否则这一“冷淡”的气候很难增温。”若是要理解印度的宗教文化,就必须关注和理解印度宗教文化的真正内核。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在印度社会占主流地位的自始至终都是印度教文化。从圣雄甘地、《薄伽梵歌》、《爱经》、Karma Yoga等印度宗教文化名牌,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属于印度教文化范畴内的东西。今天,印度教文化不仅是印度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印度的其他宗教文化,如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都受到印度教文化的重大影响。因此,印度教及其文化才是我们理解当今印度社会的关键。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在学习和研究印度教及其文化方面的工作是十分缺乏的的。两国之间对于彼此的文化理解的偏差的纠正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中印文化交流的未来展望

  印度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就如中华文化一样,印度文化既是当今人类社会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但其本身这一元中,实又包含着“多元”。我们看到传统的中西文化差异明显,但同属“东方文化”的中印文化之间,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罗列出如下几点:一、在认知方面,西方重唯理、思辨,中印重经验、直觉;西方着眼当下,重微观的细节分析,中印着眼长远,重宏观的整体综合。二、在人际社会关系上,西方强调竞争、功利、能力,中印重视伦理、道德、精神。三、在自我评价方面,西方强调张扬个性,推销自我,而中印传统文化都特别强调“修身”、“反省”。从这些方面讲,中印文化有一种“同质文化”的性质。就一般而论,同质文明之间能够产生一种同心力、亲和力、吸引力,更能理解和包容对方的观念和行为,较容易沟通与交流。也许正是部分地由于这种文化同质,即使是在两国关系十分困难的年代,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中印两国从来都有许多不谋而合的观点。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印两国文化的处境有某些相似之处。文化全球化是今天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和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的民族性是可以并存的,也可以说两者是统一的。今日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个“美国化”,其实质是全球文化的资本主义化,或称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与中国和印度相距很远,有时甚至完全对立。中印之间在追求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问题上有着一直的利益与诉求,这是中印之间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因素。

  而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与欧美相比,中国和印度在综合国力对比上将长期处于相对弱势,文化领域的薄弱只怕更甚,从近代以来中印两国不同程度地受到殖民主义的侵害时起,两国国内就一直由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批判,进而导致两国对于本国传统文化都或多或少的选择性遗忘,时至今日,从“好莱坞大片”到“KFC”“麦当劳”充斥中印市场,然而中印两国却发现自己很难找到一个立足于自己本国文化的文化产品向外推广。事实上,我们断难否定在“文化产品”项目上,与美国比较,中印两国处于“逆差”状态。因此,从东西文化冲撞和交流的角度说,中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自“9·11事件”后,欧美国家惊奇发现,其引以为自豪的船坚炮利不能有效地应对恐怖分子的挑战,其“文明冲突论”又显现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的怀疑, 有许多人已经指出了西方文化中的弊病。 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当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便产生了一种危机感,感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于是,有许多人开始对西方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同时也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寻找优秀的思想武器。的确,东方文化保存着许多优秀的思想,是可以发掘、改造和发扬的。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思想, 印度古代的“梵我一如”等思想,都可以通过改造加以发扬,以解决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界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可见,东方文化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东方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东方文化需要变革和维新,并努力实践, 东方文化就不会永远处于弱势。一旦东方文化复兴和光大,它在未来世界可以发挥的作用也许会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前景是光明的。

  21 世纪的中印关系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印双方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在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民间的接触也开始增多起来。应当说, 五十年的文化交流对于两国人民增进了解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两国的人员往来是很有限的,不仅彼此的物质交流是很有限的, 而且彼此的精神交流也是很有限的。所以,目前除了两国关系有待于继续发展和巩固以外 文化交流也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有利的历史机遇, 中印两国人民更加需要深入了解,扩大共识。中印文化交流不仅要适应时代的新特点, 同时还要符合两国的实际情况。因为目前两国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是由两国的国情决定的。虽然两国间高层的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非常密集,但是这种交流的机会与成果并不能普及到两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以至交流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两国人民相互加深了解的愿望难以在时间内实现。就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对印度仍然怀着深深的神秘感, 既不了解印度的过去,也不了解印度的现在, 能知道印度有释迦牟尼, 有泰姬陵, 有泰戈尔,就相当不错了。而大多数印度人也是一样, 对中国了解甚少,时常把中国人当作日本人,知道中国有长城, 有孔子, 有鲁迅的, 也为数有限。但是能注意到,当前两国在文化交流中已经做出一些努力,如两国互换留学生交流项目,中国在印度开设孔子学院,印度语言学习在中国高等院校的逐渐升温等等。而就在2018年12月21日下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出席中印媒体高峰论坛开幕式时向中印媒体表示,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机制表明了中印之间有意在文化交流领域取得进一步的成果。这一活动的举行说明两国有意将文化交流作为下一阶段中印关系的重点工作。在中印建交五十年后的今天,两国终于迎来了发展文化交流的大好时机,可以说中印文化交流的未来是光明的。相信只要两国能够继续努力, 在提高本国国力的同时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并将交流机制常态化,范围扩大化。中印文化交流在将来必然将展现出丰硕的成果,取得辉煌的成绩。

上一篇:李石│从抵抗技术到沉浸技术——身体美学在科幻电影中的渗透与变异
下一篇:为什么成年后 精力/注意力相对青少年时期变差,思维/精力/睡眠明显没那么充沛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