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青回杯丨复旦人写高考作文大赛(上海卷组)
第三届“青回杯”复旦人写高考作文大赛于线上展开。本届大赛赛题为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与其余地区票选出的经典作文题(共9道赛题),比赛时间则与2022上海高考同步。大赛旨在从大学生的学养出发,以新视角、新视野对高考作文进行解读和创作,以“再写一次高考作文”的形式,在重温青葱岁月的同时,审视大学教育给予学生的成长与收获。本次奖项评选打分由评委打分及大众投票两部分组成。公众票选通道已经开启,请大家在读完作品之后,在文末投票中选出最喜欢的作品。
下列为此次大赛上海卷组作品
上海卷
2022上海卷?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01
成长中的问与答
20 社会学 蔡心怡
向上滑动阅览孩提时的我们面对未知的一切总喜欢提出“十万个为什么”,而长大后的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看重直接的结论,有些人认为这是令人担忧的现象,但站在发展的角度看,或许这正是成长所带来的自然现象。幼年时期,因为缺乏阅历,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有限,对这个世界许多常识性现象与规律都不了解,所以人们只能通过不断地提问,从表面的“是什么”、“怎么样”逐步逼近本质的“为什么”,甚至由于判断力和理解力不足,有时候大人们给出的他们眼中理所当然的结论也会被追问缘由,所以在小时候,单纯的结论有时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只有通过提问才能满足求知的欲望。那么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结论了呢?一方面,当人们拥有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后,能够运用以往的经验进行归纳演绎从而得出简单的结论,不再需要对基础的现象和原因发问。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人给出的结论多数情况下是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接受这些结论有时能够节省我们自行探索的时间成本,从而在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可能性;并且通过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共识合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自身的社会化改造,从宏观层面而言,这种倾向使群体的智慧得以传承,社会的凝聚力也会增加。但同时,当人们重视结论而忽视得到结论的过程也会产生令人担忧的结果。这种现象既产生于人们固有的思维的惰性,当知道了结论的存在时,人们只是习惯性地加以利用,很少人会再投入精力追究结论产生的过程,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人们也很少追问结论的真实性。除了这些主观因素外,外部世界也是塑造这一现象的原因,现实生活中繁多的事务侵占了原本留给人们的好奇和想象的空间,而且在社会潜在的强制力下,许多结论都成为了默认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会约束着人们发问的冲动和自由,很多情况下,我们只需要接受这些结论并按规则行动,因为发问并不能改变它们。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发问和重视结论并非对立的,小时候人们的发问是为了从他人口中得到可理解的结论,而长大后真正重视结论的人,就不可能抛弃发问这条追寻真理的道路。许多问题的答案只有通过不断的质问,用一遍遍的实验和理论论证才能得到最终的结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既有的结论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果人们放弃提问,只会得到一个不完整甚至错误的结论。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总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虽然我们的解决方式会有所改变,但是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不仅要尊重权威的结论,也要勇于提问,在发问中探索真正的答案。
02
一生常自问自答
21 生物科学 郴阳
向上滑动阅览?小时候的我们,即便得不到答案,也能问出“十万个为什么”;而长大后,却往往看重结论,挑不出冗杂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发问。可谁又生来必须做个只看结论的人呢,不妨常常有问有答,不拘一格。人在童年时期总是喜欢发问,这是人对世界最初的探索,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这样的发问促使我们开始思考,认识这个世界,即使没有得到答案,没有结果,仍然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其乐无穷。在长大之后就面临更多压力,更加看重结果。当然,看重结果这一行为确实能帮助我们专注向一个方向努力,避免很多弯路,刻意练习,增长做事的效率,更快地达到这一结果。可缺少发问的结果,真的值得我们如此看重吗?这些结果,更多的是一种盲从的风尚,社会标榜的成功,未经过自己的发问,未经自己的思考,太多“长大的人”只知前赴后继地抢夺。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在我看来,未经发问的结果也是如此,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结果于我们的生活本身,很可能毫无价值。而《娱乐至死》中也写着:“令人悲哀的不是人们大笑而不思考,而是他们忘了自己为了什么大笑为什么不思考。”过于注重结果的我们便是如此悲哀,忘了发问,忘了自己为什么这样看重结果,成了日复一日靠惯性趋势的“结果追踪器”。发问与看重结果,其实并不矛盾,很多时候驻足发问,使我们能够更清晰理智地找寻结果,能更快乐地享受结果。小时候还是长大,不是时间跨度限制,而是心境之变。跳出盲从,偏见,急功近利等,以澄澈的心灵发问,去探索生活本质,认识世界发展,结果也就离我们近得多了。王阳明在读书科考时,便对当时求取功名的风气发问“登第恐未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样的发问使他面对结果更加理性,学习也更为深刻,“世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作为明代心学大师,发问更使他在得了结果之后仍保有热情,不断研学,进而找到了独属自己全新的结果。小时候的发问常常得不到结果也不气馁,可看重结果的大人,若是没有结果容易失望,甚至否定自我,否定发问的意义。可当人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智慧,所问也自然更高,那么没有结果又何妨?小范围内暂给不了的答案,不妨试着自己去寻,自问自答。暑热是夏的限制,可自认不是夏虫,便去寻找冰的意义;一隅是井的范围,可自认不是井蛙,便用海来自答。大葫芦装不了水,不能做瓢,他人看来没有答案,庄子却想到将它作大樽浮于江湖;樗树不平直也不方正,看似无解之材,庄子却想到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葫芦和樗树都没有遭到否定,无解的发问亦是珍贵的,何不拓宽自己的心境来自己回答。时时发问,结果才更有价值;心境澄澈,长大便不是限制,一生常自问自答,乐在其中。?
03
知其所以然
20 法学 浓硫酸
向上滑动阅览在美丽新世界中,每个人都要接受洗脑:听成千上万遍录音,录音内容涉及对种姓制度、消费主义的鼓吹,等等。从而,美丽新世界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将种姓制度和消费主义思想视作理所当然,不加质疑,尽管他可能属于低种姓或并不富裕。某种程度上,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我们每天都会不自觉地接受到许多结论,例如天空是蓝的、进入公共场所需要扫场所码。长此以往,当我们对这些结论十分熟悉,我们也就会将它们视作理所当然,对于其背后的原因也就不十分好奇了。所以,我们小时候较喜欢发问,长大后却不太喜欢发问,反而倾向于直接运用结论。这是正常的,也是不无益处的。有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不必要的,将其跳过可以提高效率。例如人工智能可能不能在给出结论的同时告诉我们得出结论的过程,但它仍然十分有用。但这也值得感到担忧,因为发问有其价值。不断地探求事物背后的原因,让我们能得到更多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改善现状。例如对燃烧的原因的研究,使我们发现了燃烧的各要素,从而帮助我们发明了各种灭火器。发问甚至可能有助于推翻原有结论。辛亥革命,正是基于对存在了两千年的皇权的价值的质疑而发生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会让我们难以进步,甚至会让我们陷入危险。不发问,就只好相信他人给我们的结论,而他人未必是值得信任的。从而,他人给我们的结论,也就未必是可靠的。如果我们相信了这些结论,就可能被蒙蔽、被利用、被奴役,就像在美丽新世界中那样。而如果我们不完全相信这些结论,又不去就这些结论发问,那么我们将一无所知。当下,社会上的许多现象正在常态化,很多结论正在变成共识,但我们不应对它们习以为常,而应像孩子一样对它们发问。无论发问的结果是对这些结论给出了详尽的解释,还是推翻了这些结论,都是很有意义的。这将有助于我们免于被蒙蔽、被利用、被奴役。结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结论不断发问。
04
成就非常的发问
21 经济 苦柠味苏打水
向上滑动阅览?一个人何时便算是长大了呢?也许是他/她慢慢接下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或者用黑格尔的话说,当他从家庭中的子女,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个体的时候。身为“子女”的我们是被培养的,是在学习的,处于市民社会中的我们却是在工作的,在创造的,而正是这样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处于学习中的我们仅仅将自我完善提升或是好奇的天性作为准则,而嵌入市民社会的个体却不得不作为生产性集体的一份子去创造一个结果。于是学习的我们不懂就问,誓要打破沙锅探究真理,而工作的我们在劳累中只能将很多东西当作理所当然地做下去,小心翼翼地贡献自己现有的知识,希望做好自己的任务。其实真理的高贵人尽皆知,也其实所有人都明白不懂就问才能抵达真知,可这并不是批驳看重结论之谬误的理由。当社会化的分工进行到如此地步,当部分工作已经被赤裸裸地称作“创造性工作”,其余工作也便成了只靠经验和熟练便可支撑的、消磨精神的生产活动。小时候的我们享受着大人们辛苦工作生产出的商品,在学习和空闲的时间里得到了了解和发问的机会,而长大了的我们成为了社会的生产者,辛勤地劳作以创造更好的生活,却不再有精力和毅力去研究、去发问。这并不因为小时的我们更爱真理,而也许只是环境使然。所以看重结论确实是正常的,可真诚地发问、努力地探寻真理却一定是善的,也唯有永不停息的求真求知才能成就人生的非常。一个人真正的高贵永远只在其自由意志的活动,或者说,在其面对环境时的抉择。在看重结果的环境里做好自己螺丝钉的角色没有错,但这只是听凭环境的随波逐流,一个谱写自己人生传奇的人不会这样做,因为他/她知道,学习是终身的事业,唯有学习意味着改变,唯有学习意味着更广阔未来的可能性,而发问,向知者发问,向自身发问,便是终身学习唯一的方法。于是他/她常怀着好奇之心,用陌生化的态度面对“理所当然”,用坚持和毅力克服惰性,一步一步,也便真正成为了有知之人,也于是成了有能力创造非凡的人。《贫穷的本质》的作者认为,穷人生活中太多如给饮用水加入清洁氯这样的“小事”侵蚀了人们有限的自制力和精力,而富裕者由于身边被当作默认的助推力而无需用到他们有限的自律。这或许也是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发生的事:太多劳动者在重复性的劳动中消解了对知识的向往,而小孩子只不过是因为生活于无忧无虑中方才能够发问。或许他们都只是附和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无什么不同。毕竟,作为人而言,真正的高贵只是那在消磨中坚持追寻的毅力与常怀的好奇求知之心。
05
发问:人生的“结论”
21 新闻 糖鹅
向上滑动阅览???人类拥有会发问的生命,在生命之初被赋予了原真的好奇:世界漫无目的,当我去触碰感知它,它才和我开启了对话。哲学始于仰望星空的发问,人的思考始于孩童时的发问,人生阶段的跨越始于对自我意义的发问。我们用发问的方式构建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用无数由发问产生的结论消除与世界隔离所带来的孤独。我无法割裂结论之于发问。在发问中,我们探索、实践、创新,在总结和归纳的智慧中不断创造结论。为了追寻结论,我们只有不断发问,串联起思考中的蛛丝马迹。而这些结论又会给予我们无限的自信,让我们燃起持续发问的热情,让车轮滚向无垠的远方。成长中的我们总是面临生命形态的阶段变化。在这些变化里,我们会产生新的回答问题的探究方法,会更多地产生与接收社会期望,而这些期望本身是对结论的判断和需要而非对发问过程的探知。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难以完全共情,因而对持续进行社会交往的追求让我们产生了理性思维,理性思维能让我们具有从发问中获取结论的能力。因而在成长的过程中,“结论”的占比会逐渐增大是社会交往频繁的必然,是我们融入社会增加思考效率的良方。看重结论是长大的我们成熟的表现,不必因为这样的现象而恐惧未来的生活。但是,在大部分社会交往的时间中,社会性压榨了我们自我的存在空间,各方来源的压力让我们无法听从自己以不断发问;而产生问题却生产不出结论的无奈和不甘也消磨了我们进一步发问的勇气,使得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疲于在结论与结论之间做“快递员”,而被迫忘了结论本身是燃起下一次发问热情的火柴,更忘了在结论产生的过程中,发问才是那个最初的起点。因而我们担心,担心的是我们迷失在已有的结论中,徘徊辗转,却不知道真正结论之所向。于是我们欲重回自己幼时对一根草一棵树的真诚发问,想要消泯结论本身的意义。我们需要发问与结论,是因为人们总有对世界和自身的好奇与探寻,但人生百味,形态多变,在结论和发问中走出的是不同的生命形态,世界是多元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形态也是多元的,我们应当包容每一个生命阶段对发问和结论的追寻。有人一生不谙世事,没得出过什么结论,却也有自在的快乐。因而,我们从不应当把结论看作生命的必要,是非多少全凭自我选择,只是我们不应当忽略和谬误化对结论的追寻。每个人都具有发问的自由,就像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活着的自由一样。在人生意义的探寻上,也许我们一生都无法找寻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活此一生重在找寻的过程,重在我们的生命在潜意识里对我们的存在进行了发问,通过各种各样的行动去探寻生命的去向。既然找不到答案,其发问以得结论的过程本身不妨就成为我们存在的意义。也许发问会带来迷茫和痛苦,但我总相信,每一分迷茫和痛苦都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以发问作为人生的起点,审美,创造美,在发问中让孩提走过更长的路,让结论成为每一个脚印。让社会还给我们发问的权力与空间,让人生因发问和结论而走向人生意义的彼岸。
06
长大与现实
19 汉语言 甜橙
向上滑动阅览?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成长的阶段,都是从懵懂无知到慢慢蜕变成熟的过程。小时候喜欢发问我并不觉得奇怪,因为在幼年时期或多或少都会有许多好奇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发问,其实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进行到人生的下一阶段,亦是能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吸取前人的经验,有利于自己更好的人生发展。小时候我们都喜欢进行发问,长大后却往往注重结论。有人觉得担忧,是因为他们现已长大成人,已回不去曾经那懵懂无知,可以随时灵魂发问的幼年时期。这类人大多是对于自己的前程还有所顾及,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向前走,想借助他人的回答来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却不知他人的回答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代替你做出选择;比如,我们在幼年时期总是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如:‘糖果为什么叫糖果’、‘为什么生鱼片可以直接食用,而其它的生肉类产品就要烧熟加工后才能食用’、‘药店里的补药和老鼠药是一样的吗’等等诸如此类,每个成年人都应知道的生活小常识。如果这些问题是由一个成年人进行发问的话,那必然会引起大家一致地嘲笑,甚至会说这人怎么这么无知,连这点基本地生活常识都能不知道?但小孩子进行发问的话,大人就会觉得很可爱,然后还会耐心地告诉其中的缘由。再说,如果一个小孩走在路上,看到一位身着清凉的貌美女子,就可以大胆发问‘为什么她可以在大马路上穿得那么少?’,身旁的路人和那位女子非但不会嘲弄小孩,反而还会夸奖‘这是谁家的小孩,怎么能这么可爱呢’。但假如是一位陌生的成年人路过并进行发问的话,不但不会得到应有的回答和夸奖的话语,反而还会被污蔑成是耍流氓的行为,想想就觉得成年人的世界有多么悲哀。小时候我们都喜欢进行发问,长大后却往往注重结论。有人觉得正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么一段成长的过程,属于是很正常的现象。这类人大多是对于自己目前的现状还比较满意,或者可以说是犹如乐天派,活在当下,知足常乐。长大后注重结论也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当在长大后总结出必要的结论,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随意的发问。当然身处在一个工作环境里,不懂就问会给人创造出一种勤奋好学的向上精神。但过度的发问,则也会容易引起领导和同事们的厌烦,往往少说多做,出色完成布置的任务,领导或许会喜欢这类人群。比如,在大学课堂上少了同学们踊跃地举手发言,相反,大家反而更愿意在课堂上直接等老师的解答,然后用笔记下来,以便后续作为考试复习。因为比起大学生活松散的学习环境,不像高中每天需要拼命学习,为考入大学做足充分的准备。大家似乎在进入大学后就彻底松懈了学习,如果有人发问回答,听他们的答案做笔记即可;没有的话则等待老师讲解正确答案。所以这也就能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往往结论比提问更为重要。再比如,在就业问题上,人们普遍会选择一个好就业且薪资待遇还不错的行业领域工作,那就是会使得有很多人就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行业,为了不错的薪水待遇能给日后的自己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才选择的这份行业。由此可见,这也是长大后人们注重结论的一个因素之一。综上所述,我认为小时候喜欢发问,长大后注重结论的看法,担忧和正常都是能理解的。担忧是因为我们已经回不去以前那个活泼、天真烂漫的自己;正常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属于一个正常的现象,小时候懵懂无知喜欢发问,长大后因为生活环境不同,也有来自各方面的一些压力使得大家都不得不注重于最终的结论。但我觉得两者应该并存,过度的担忧会造成总是沉迷于过去,而无法自拔,一直发问也会给人造成一种很傻、很天真的错觉;总是以一颗“正常”的心,去看待事物,总结出结论,也会显得此人越发成熟,少了些许天真烂漫的童真,从而变成高冷的性格。两者互相兼容,我认为才是具备一个完美性的人格。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人性本善,不懂就问才能使我们进步和提升学习的空间。
07
问?不问?
21 自科 白鱼鱼
向上滑动阅览??
回忆中的孩提时代,我们常常蹬着小短腿跑到父母身边,眨巴着双眼,用稚嫩的语气问着:“这个是为什么呀?那个又是为什么呀”,但长大后的我们却好似失去了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而转头看向那些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实用性的结论。
有的人对此十分担忧,认为这是“现实的毒打”让长大后的我们失去了人之为人最宝贵的事物——对世界本源的好奇、向着周遭一切神秘的探索,以及那不完全明白誓不罢休的求知欲。然而,“看重结论”果真便如此不堪吗?
什么是“长大”?有人说,长大是一种心理成熟。我们能够以冷静、坚持不懈的姿态生活,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如果说小时候的发问,是纯真童稚的好奇;那么长大后的注重结论,则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探索之后所得到的一种经验:通过结论,我们往往能以更高效率完成任务、达成目标。这就像面数学定理,有时我们不必学会复杂令人头秃的证明过程,只需要学会将其应用在其他学科中;就像面对物理问题,我们经常使用的那些理论模型、理想情况,也只是一种简化的结论,在真实生活中荡然无存。
除此之外,“看重结论”真的就与我们盛赞的那些品格相互矛盾吗?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长大”并非剥夺我们发问的能力,恰恰相反,长大给予了我们不必将问题问出口,就能自己身体力行去探索、去寻找答案的能力。身处信息时代,长大后的我们,不必将五花八门的问题抛给身边的人,就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在海量信息中检索、筛选,最终总结出我们追寻的答案。更有甚者,他们为了心中的问题穷尽一生奋勇前行。那些孩提时没得到解答的问题最终成为了前进的动力,成为了矢志不渝的理想,成为了苦苦追寻的彼岸,乃至成为了西西弗斯的石头,却始终让人甘之如饴。恰如哲学家们终其一生的深沉思考、审慎论述,只为回答自我;物理学者们为了那单纯的对无穷真理的好奇而甘坐冷板凳,外界的繁华比不上一个原子的舞蹈……他们看重结论,却也沉沦于“问”和“答”,最终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星辰,永远闪耀着光辉,指引无数后来者。
那么,真正值得担忧的是什么?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长大后“只”注重结论,而忽略了探索的美妙过程,忘记了好奇;是一些无意义的结论大行其道,成功学被奉为圭臬,人们都按部就班地沿着大多数人公认的世界法则线一路顺行,“出生-考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再让孩子考大学”成了难解的死循环,甚至选择一个冷门专业都能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是长大慢慢代表了“麻木工作”、“丢掉孩子气的浪漫”,变成了贬义词,以至于“拒绝长大”的呼声越发高涨;是不再有人怀揣着对世界的爱、怀揣着一颗赤诚的心,选择一种“滚烫的人生”……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人生的价值,不应以长短计算,也不应以财富、地位、美丑等等。注重结论并非可耻,一直发问也不一定就有重大价值。灵魂的清晰与充沛,才是一切快乐的源泉。愿我们都能勇敢地向自己向往的地方奔跑,也愿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活得有意义。??
08
于发问中寻找
21 经济 黄鑫睿
向上滑动阅览????成长中自有得失,正如张爱玲说:“我喜欢我4岁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年轻时,大多数人更想知道“为什么”;而长大后,却更想知道“是什么”。小时候,提问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之一。我们什么都敢问,无惧世俗的目光,无惧社会关系的条条框框,因为我们尚年幼,提问是我们快速了解世界、表达看法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但当我们告别了童年,在教育和成长中内化了社会的潜规则,“提问”的内容改变了,代价也就高了起来:提问是否显示了我的无知?提问得到的答案就一定可靠吗?提问会不会导致意见分歧和人际关系的破裂?最后,在内心的重重挣扎和仔细考量之后,我们出于效率,天平偏向了结论。所以,小时候我们喜欢提问,长大后注重结论的变化也看似正常了起来。长大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现得更为明显,也许并非是仅仅是长大后的我们童心已逝,而是提问的动机被已获得社会经验和社会规则一次次冲淡;我们内化了一些问题,也有多次如鲠在喉、欲说还休,最后不求甚解。长大后,知识大楼的框架已经基本被搭建完成,一个有用的结论似乎大有裨益。尽管我们有诸多说辞去解释,但我们却无法否认好奇心的衰退和功利心的增长。曾经我们提问,并不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更多是好奇和孩童的直觉;现在我们提问,少了天马行空的问题,提问也更注重现实和解决问题。也许人们明白也清楚,遗憾而无奈。但停止提问后,更值得警惕的是停止批判性思考。长大后更多重要的问题没有答案,也不再会有确切的答案——人生的答案是一道开放题。结论及其运用诚然可以帮我们高效的完成任务,提高生产力;但随之而来的工具理性也警示着人们成为一台台大机器,“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的情形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如此来看,也无外乎聂鲁达曾经在《疑问集》中发问:“幼年的我哪儿去了,仍在我体内还是消失了?”正是这一个个看似无用的问题串起了生命中的意义,剥下技术文明冰冷的外衣。就像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当人类的文明从自然人类文明转变为技术人类文明的过程中,人文精神淡泊,呼唤着人类的生命和价值需要重新定位。而这一重估更加需要每个人不断发问和思考。与其说我们长大后要提问,不如更确切的说是我们需要“真诚的发问”。现在我们用成年人的妥协解释了太多沉默和不敢,用结论创造了捷径与安全区,时而发问也只是心血来潮的热情,我们逐渐失去勇气出来质疑、反驳、提问,抛弃未知性来求确定性:这样一种纯粹的求知欲,一种理智的诚实。然而,结论是实践中归纳总结来的。成长后我们需要更多切实的问题来改变这个世界,社会需要的并不是一名空想家。结论自有其普遍性,而世界祛魅后仅有结论也是单调无聊的。用德国诗人莱辛的话概括更为合适:“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我们发问,寻找结论,再发问:而我们每次发问都是一次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所求并非是问题和结论的对立与冲突,而是更是社会更高价值良性循环的平衡点,而这一平衡点的寻找,需要我们每个个体的不断追寻。???
09
提问与我们
19 化学 小慧
向上滑动阅览?小时候,每个孩子都像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总爱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大千世界,万千问题,孩子澄澈的眼眸里闪耀的是提问的热望。提问本身一件对象化的事情。个体发问时,预设的是将这些问题投诸身边的另一个个体。那个个体更加博学,抑或更加成熟老练,能够为发问者答疑解惑。在孩童的世界里,父母无所不能,老师们学识丰富,这些问题都会被细心接收,耐心解答,从而成为孩子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很好途径。后来,我们长大了。长大的一个标志在于,某种关于“权威”的概念不攻自破。父母也会犯错,老师也有不理解的事物,而这世界上最了解自我的个体其实只有我们自己。这时候,提问已不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了。它可能被悬置,可能收到错误的解答,成为悬于我们内心的又一个难题。在这个意义上,成年人不再喜欢发问成为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情。毕竟,对于拥有了一定阅历和能力的成年人来说,业已有了更便捷、更明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譬如,去实践,去记忆。去依靠自我的摸索习得一套范式化的结论,然后遵循它。那些掌握的关于个体行为的结论,便是技能;而那些关于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的,便是人生经验。其实,不再打破砂锅般刨根溯底地发问,恰恰是个体长大成熟的体现——因为他们业已捕捉住那些坚固有力的结论,并藉以此独立、稳妥地生活下去。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太多问题,我们根本无法获得解答,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标准化的答案。千百年前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对月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幽幽苍穹,沧海桑田,他的问题永远没有人能够给出回答。赫拉巴尔笔下的打包工汉嘉将三十五年的时光和心血用于阅读和探索意义,却终究发现这世间唯一值得相信的道理只有“天道不仁慈”。是的,宇宙太浩瀚,而个体太渺小,倘我们将有限的生命投诸对得不到结论的宏大问题的追根溯源,很容易遁入虚无主义的深渊。由此看来,小孩子喜提问,而成年人不再发问,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不够的事情了。提问真的是一件“非必要”的事情了吗?可我们不应忘记的是,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变迁与突破的发生,恰是因为那灵光一闪的好奇与探索。瓦特与蒸汽机,富兰克林与电流,爱迪生与灯泡……正是科学家们提出了问题,并通过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他们打破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勇于探索未知和看似不合常理之处,方才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史上所鼓励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向我们昭示着提问的无穷魅力。我们需要明晰的另一点是,提问其实根本不必与“被解答”相绑定,许多问题根本不需要被回答,它们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它们的存在本身便是意义。屈原的问题千百年来无从解答,但他从此开了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于是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唱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场合,有了“因为李白,感谢唐朝”,有了文学史上那些不朽的瑰宝。哲学上有太多无法被回答的问题,而哲学作为“爱智慧”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问题,也指引着我们探索不同的生命可能。毕竟,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可以是因为氯化钠的神经生物学作用机制,亦可以因为,那是美人鱼的眼泪。?
感谢您的阅览,请选择您最喜欢的作品~(可多选)
投票截止时间:2022.7.13 23:55
编辑丨姚冰然审核 | 孙晓雷 郑屿 往期精彩 青回杯赛题投票丨高考作文的多重宇宙青回杯报名丨抓住2022高考的尾巴,一起来写作文吧!
最近更新旅游资讯
- 北京IN10018片II期临床试验-IN10018 或安慰剂联合PLD 治疗铂耐
- 重庆西南医院体检中心
-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
- 内娱出现第一个“侠女颜”!刚出道4天,小白花们慌了…
- 狗的射速又快又烫
- 震惊!原来我们那些年追过的电视剧三观如此畸形……
- 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笛安的“北京爱情故事”,满满的欲望和贪婪
- 读《金瓶梅》第13章:李瓶儿为何能看上西门庆?
- 十六岁高二学生没事时看看什么书好?
- 父母中毒而亡,警方问13岁女儿看到凶手没,女孩笑了:我就是凶手
- 别黑陈凯歌了,他有一部神作还不够吗?
- 高三沉沦观后感话题作文800字范文
- 思辨的张力
- 狐文化特辑【十三】狐妖余论:混迹红尘的修仙之狐——「仙狐」
- 喜欢K歌,看电影吗?这些英文一定要掌握!
- 21世纪最佳20部日本动画
- 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 马鞍山人民医院医院历史
- 如何以「我穿越成了一个小妾(或通房丫头)」为题写一篇小说?
- 青海诗选刊 2017年第24期(总第36期)
- 吴军民
- 实用 | 教你如何做好校园景观!
- 无忧传媒三 片
- 《西游记》新解(十套珍稀古画插图)56: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遇强盗,唐僧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