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发现之旅》读后感及读书笔记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7-19
手机版

  全书名:《维生素C发现之旅:揭秘我们为什么生病》

  作者名:张继科

  现如今该书已不再版,只能在某宝上淘一本复刻的书。

  在正式开始前,先发一则免责声明:书中有很多关于疾病治疗的内容,已经不是一般营养学当中关于疾病预防的范畴了,也并不推荐大家用书中的方法来治疗疾病。疾病就意味着风险,有风险就要有人来担责,医生会为疾病负责是因为法律规定。

  但在世界上真正能为健康负责的只能够是我们自己。

  在3500多年前的埃及就已经有人记载了牙龈溃烂,出血等症状,当然那时还没有坏血病这个名称。

  后来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远航的人经常处于好几个月都吃不到新鲜蔬果的境地。坏血病成为夺取船员生命的第一元凶。后来在1785年著名的林德实验之后,英国下令,必需给船员供应新鲜橙汁。于是英国海军酸橙兵的称号就流传开来。虽然有一些戏谑的成分,但就是这小小的酸橙,撑起了当时掌握世界霸权的日不落帝国。

  但是人们对什么导致坏血病依旧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当时的医学依旧在执着地寻找导致疾病的各种微生物。直到波兰科学家丰克提出维生素理论,然后匈牙利科学圣捷尔吉从动物的肾上腺里面把维生素C提纯了出来,并在1932年证明这种物质就是治疗坏血病最重要的成分。自此维C抗坏血酸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从那时起关于维生素C概念就被确定下来:维C对身体很重要缺了会得坏血病;维C每天60毫克就够了,所以通过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一般不会缺乏。

  以上两点作为主流科学对维C的表述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我们如果回到1934年也就是维C刚被发现两年之后,就会发现那时就已经有大量的报道显示,用大剂量维生素C可以治愈多种疾病。注意这边的修辞,不是预防,不是改善,而是治愈,这是和临床治疗直接相关的报道。

  那么这小小的维生素C除了治疗自己的缺乏症,为什么还会对其它疾病也有治疗效果呢?

  这一点引起了某人的兴趣,他就是欧文.斯通,他把坏血病是维生素C饮食缺乏的假说,提升到了医学遗传学假说的范畴。

  欧文斯通本身不是医生,又是个半路出家的,他本来是学化学的。在1932年圣捷尔吉发现并确认维生素C之后才两年,斯通博士就把维生素C的抗氧化功能用于食物保鲜并取得专利,可以说他是在工业领域使用维生素C的第一人。现在我们在食品配料上看到的用来食品保鲜的抗坏血酸钠即是他的创举。

  而且很巧的是欧文.斯通,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进化论者,所以他决定从抗坏血酸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他发现抗坏血酸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物质,几乎活着的有机体都会制造它。

  许多科学研究也发现很多原始的非脊椎动物和低等生物,以及几乎所有的脊椎生物都可以制造抗坏血酸。似乎在动植物大分化前,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是古生代的早期。如果按这个来算,那么生物体制造维C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3亿到4亿年前。

  但是这里却有一个大问题,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竟然完全失去了维C的合成能力。

  因此就引出了两个问题:人类的祖先是在何时开始失去了这种能力呢?除了人还有那些动物也无法合成维C呢?

  斯通博士觉得要确定具体的时间就需要彻查灵长目动物维C合成能力丢失的情况。这一建议在1966年被哈佛大学所采纳。随后研究报告出来,发现低等灵长目可以在肝脏制造维C,但是所有的高等灵长目都不行。按照高等灵长目与低等灵长目分化的时间来计算时间段应该在5800万年到6500年前之间,刚好就是恐龙灭绝的那会儿。

  然后又有疑问开始出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类失去了这个能力呢?

  有人认为是人吃的饮食中含有丰富的维C,所以维C就不需要了,这也是所谓用进废退。

  但是这个观点其实经不起推敲。

  因为各种生物中的维生素C的合成场所有一个从肾脏转移到肝脏的过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较早的鸟类都是在肾脏里面合成。而鸟类中较晚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在肝脏里制造维C的,并且在一部分鸟类中维C是在肾脏和肝脏里一起合成的,也就是说这些稍微低等一些的鸟类还在完成从肾脏合成到肝脏合成的转移。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转移呢?因为肝脏比肾脏大。所以呢?所以肝脏有更强的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

  一般动物每天都能制造,10~20克的维生素C,尤其是哺乳动物制造的能力更强,一只山羊在遇到致命的感染和威胁的时候,可以在体内一口气制造100克的抗坏血酸。

  这个份量大概是我们日常维C推荐摄入量的1600倍。越是到高等级的生物,维C的需要量就同比增加,这让动物有更强的应对感染和对抗压力的能力。

  所以试问一下,既然随着生物分类等级的变高,维C的需要量就越大,就连一只山羊的维C需要量都在10克~100克不等。那么作为高等灵长目的哺乳动物,体重是山羊两倍的人类。

  那么我们每天要吃什么样的饮食才能够满足维C的需求呢?既然日常饮食根本不可能满足一般动物的正常需求,那又何来因为饮食可以获得足量维C,因而维C的制造能力逐渐退化的结论呢?

  所以斯通博士就指出,维C缺乏不是饮食的问题,而是人类的进化遗传缺陷导致的。这就像考试,100个人里面如果有90个人不及格,那是试卷的问题太难了;如果只有9个人不及格那就不是试卷的问题而是那9个人太弱了。

  维C的问题也是一样,如果大多数动物都无法制造,那确实是饮食的问题,但是别的生物都可以唯独那么一小撮不行,那就不是饮食而是那些生物的问题了。

  不过到这里应该有很多人会奇怪,这个维C确实几十毫克就能预防坏血病了呀?那么生物要以克为单位计数的维生素C又是用来干什么呢?

  这就得提到维生素C的五大功能了。

  它具有抗氧化和修复结缔组织的作用,这是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作用。

  那么接下来还有3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进行扩展:抗应激;增强免疫力;解毒。

  什么是应激呢?就是巨大的压力。那么应激需要什么呢?能量。你需要一下子把血液调运到四肢,并马上提高血糖和血氧的含量,让自己的运动系统在瞬间加满油,全力启动。完成这一切的重要激素就是位于我们肾脏上部的一个叫做肾上腺的腺体所分泌的肾上腺素。而要保证肾上腺素的分泌就需要充足的维生素C。所以在动物实验室想知道动物承受压力的情况就可以通过测量它肾上腺里面的维C含量来判断。如果维C严重不足,腺体就无法正常工作。动物园里的猴子可以直接被老虎吓死就是应激能力很差的表现。

  而增强免疫力和解毒,这两个功能关系很密切就一起讲了。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动物世界里面那些直接吃腐肉的生物比如猎狗。那些肉早就已经变质了,上面布满了细菌和细菌分泌的毒素。但是它们就这么面不改色的吃了,并且活蹦乱跳的活着。这和制造大量维生素C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同时给它们做血液维C的含量测定,就会发现它们在进食没多久就开始大量制造维C。这是保护自己对抗大量细菌和有毒物质,支持免疫系统和解毒系统高效工作的必备条件。

  所以,对比以上功能就会发现维C抗坏血病的作用实际上是维持了结缔组织的正常结构。要完成这一点几十毫克确实足够了,但是要使这5大功能全开,达到最大效能,就需要以克来计算的维生素C。

  从这一点来说维C根本不是微量营养素,而是日需求量达到几十克与蛋白质需求量差不多的宏量营养素。

  一般哺乳动物的维C需求量之大,直逼宏量营养素。但是动物毕竟是动物,人是人。作为自身无法合成维生素C的生物体,在人为摄入大量维生素C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也就是维C被发现之后没多久。就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记录,大剂量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缓解多种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的疾病。但是人体可以承受多大的量呢?以及对付不同的疾病需要多大的剂量才能有效果呢?却一直没人研究。

  直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著名的外科医生-卡斯卡特,对就是那个发明了卡斯卡特股骨头置换假体的医生。他在通过维C战胜困扰自己多年的呼吸道感染与单核细胞增多症之后,就开始对维生素C的治疗作用产生了兴趣。

  他放弃了外科医生丰厚的收入,转而成为了一名内科医生,从那时开始就专门用维生素C来治疗各种疾病,并随着大量案例的积累,确定了维生素C的耐受量。

  卡斯卡特发现病人在摄取大量维C之后,肠道的渗透压会变化,产生轻微的非病理性的腹泻。他把这称为维生素C的肠道耐受量。与此同时他还发现,这个肠道耐受量与病人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如果是正常的健康人也许吃4克以上就会发生腹泻了,但是如果得了感冒那么耐受量会达到30~60克。如果是单核细胞增多症或者病毒性肺炎那么更是可以高达200克。而一旦病情好转,耐受量又会马上下降。

  按照卡斯卡特医生的描述,用维C来治疗疾病必需达到这个耐受量的80~90才会对急性感染有效,而且一旦开始起效将是即迅速又彻底的好转,按照他的说法叫戏剧性的效果。

  那么维生素C为什么能起到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呢?

  卡斯卡特医生的回答是,因为不同剂量的维C在体内有不同的面孔:抗坏血病,只需要65毫克就足够了;抗急性坏血病,维C的作用被放大,需要每日1~20克。到了这个量可以轻松的应对感冒;则是维生素C真正以抗氧化剂的身份,行驶清除自由基的功能。每日量要达到30~200克。在这种剂量下维C几乎贡献了自己所有的电子。

  所以对这第三个面孔我们有两点要回溯一下:维生素C与类黄酮,曾经讲到过虽然维C具有明确的抗氧化作用,但是太金贵了在植物体内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类黄酮而不是维C。但是那些无法制造类黄酮又是肉食的动物怎么办呢?它们的做法简单粗暴,不需要什么类黄酮,直接100克维C随便用。在《谷物大脑》里戴维曾经说过,抗氧化剂就是个骗局,如果真的要用抗氧化剂来提供电子,那得多大的剂量才够呢?然后卡斯卡特医生笑笑说:不多,才200克,不够再加。而人体内那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各种酶蛋白质,像之前提到的解毒基因和抗氧化基因,应该就是为了弥补无法制造维C的缺憾而进化出来的。但是在疾病状态下,这些还原剂的电子被消耗耗尽,所以用大剂量的维C可以直接补足抗氧化剂的空缺,达到强力扭转病情的作用。

  也许大剂量维C可以治疗感染性疾病已经令人震撼了。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维生素C可以用来治疗心脏病,又或者换一种说法,心脏病是因为缺乏维C所导致的,你信吗?

  在医学界心脏病的发病原因一直被认为是胆固醇捣的鬼。这一方面的内容很多,之前的书就已经讲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几乎要闹的掀桌子打人。

  但是即使没有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我们依旧可以从逻辑上发现,脂质假说其实漏洞百出。

  只要提出两个问题就好了:既然胆固醇粘附在血管壁上,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那么按道理它也会粘附到任何它所能接触的血管,比如静脉,毛细血管。但是这些胆固醇唯独喜欢粘附到冠状动脉,来堵塞这条血液流速几乎是最快的血管。既然高胆固醇导致心脏病,那狮子老虎呢?它们天天吃肉胆固醇高的一比,可是心血管健康的很呀。更不要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那些高胆固醇低心脏病发病率,与低胆固醇高心脏病发病率的统计报告了。

  这些脂质假说都无法解释,所以在1955年新的理论由德国医生马修斯.拉舍开始酝酿了。

  在全世界都在盯着低密度胆固醇的时候,拉舍却不以为然,却对另一个危险因素产生了兴趣,这个因素就是一种类似于“粘结剂”的脂蛋白A。他发现那些坏胆固醇要粘附到血管内侧,必需要有这个蛋白质,而且这个蛋白质几乎都黏连在血管壁上的细小缝隙处。

  这一发现最后在1989年被美国心脏学会认可,一时间脂蛋白A成了比胆固醇更危险的心脏病致病因素。但是现代医学却发现现有的药物几乎没有几个可以降低它的含量,换一句话说就是束手无策。

  但是拉舍并没有陷入到用药物降低脂蛋白A的框框中,而是通过对动物的一般性观察萌生了一个想法:一个生物是否具有脂蛋白A,会不会与它是否能制造维生素C有关呢?

  拉舍想做实验验证这个想法,却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因为在当时只要有人提倡维生素C就会被当成庸医,江湖骗子,更不要说得到研究支持了。最后他在鲍林研究所,用豚鼠,就是一种和人一样也不能制造维生素C的动物做了实验。

  他给一组豚鼠喂食相当于人类60mg维C的饮食,另一组则是相当于每天5000mg的饮食。最后发现那些喂食大量维C的豚鼠它们的动脉壁依旧光滑,而那些60mg维c的那组则长出了沉积物。

  同样的结论,在2000年初,美国科学家用经过变异的无法产生维C的小鼠做实验。发现它们冠脉的结缔组织变得薄弱,动脉壁发生了明显的损伤和裂纹,另外一点它们的血胆固醇开始升高了,这样来看似乎高胆固醇不是原因,而更像是结果。

  那为什么维C摄入量的不同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维C的功能之一就是维护结缔组织的完整。人的动脉血管越是靠近心脏,所受到压力也就越大,所以离的最近的冠状动脉受到的损耗就越大,越是容易出现撕裂。

  那些能够自产维C的动物可以及时修复这种损伤,但是人类却不行。所以很可能在150万年前,人类遭遇新生代第四季冰川期的时候,因为无法摄入维C而大量死去,这个时候有个突变产生了,有些人的肝脏偶然间制造出了脂蛋白A,这些蛋白质可以自己粘附到血管壁有撕裂的地方,防止血管破裂导致的大出血。

  也就是说,那些被人憎恶的动脉斑块,有可能是身体在缺乏维C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给血管打的补丁。所以在1968年的国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计划中,解剖了22000具尸体无论是怎样的饮食状态,其动脉斑块的发生状况,才会看起来似乎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因为所有人都无法合成维生素C。

  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几乎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因为在冰川时期,唯一还能长出植物的地方就是最接近赤道的非洲了。

  基于以上的研究,拉舍和鲍林在1991年,发表名为《破解人类心脏病之谜》的论文,但是一直没有被主流医学所认可,被雪藏了快30年。至于原因,只要想想这篇论文要是被广泛接受,会砸掉多少人的饭碗就能理解了。

  现在按照书中介绍,维C可以治疗各种感染病,甚至能治疗心脏病,简直像大力丸一样,免不了有人会说,你这么厉害,治个癌症试试。好,接下来就谈维C怎么治癌症。

  其实癌症可以用维C治疗最先是由苏格兰肿瘤学家卡梅伦和大科学家鲍林合作验证的,他们首先发现静脉滴注加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具有抗癌的功效。

  但是这次实验的结果却被美国梅约医疗中心的双盲实验所否定。这个梅约诊所虽然叫诊所但如果是熟悉美国医学界的人应该知道,它是美国甚至是全世界顶级的医学研究机构。由于被它所否定,所以这种疗法几乎被判了死刑,无法成为正规的肿瘤治疗手段。

  在沉寂了30年以后,一位名叫欧瑞丹的医学博士继承了鲍林的事业。在1995年他们做了一个细胞实验,选择了多种癌细胞进行培养,然后用高浓度维生素C处理。结果发现,400毫克/dl的浓度足以杀死实验中所有的癌细胞。

  同样的结果在2005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刊登的论文也佐证了欧瑞丹的实验,拿9种人体的癌细胞与4种人体正常细胞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其中有5种癌细胞在5mM维C浓度下就有50被杀死。在另外4种中,有三种癌细胞,经过5mM维C浸泡之后,虽然没被杀死,却被抑制了99,也就是几乎停止生长。

  而要实现这一点最关键的就是浓度。因为人的小肠吸收能力有限,即使大剂量口服,血中浓度也只能到达0.22mM。只有依靠静脉滴注才能使血维生素C的浓度达到0.3~20mM。

  而当年在美国梅约医疗中心进行的双盲实验并没有完全重复鲍林和卡梅伦的研究方法。他们只是给病人口服却忘了静脉滴注!而且最关键的是,2005年的实验还指出,虽然5mM的维C已经能够抑制甚至杀死癌细胞,但是即使浓度达到20mM,正常的细胞也不会受影响。这一点与过氧化氢杀死癌细胞的模式非常像。

  后来他们对维C杀灭癌细胞的机理进行研究发现,确实和过氧化氢有关。原来维生素C在被氧化的时候会生成大量的过氧化氢,这种强氧化的物质可以直接杀死癌细胞。

  但是正常细胞由于能制造过氧化氢酶,因此不会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癌细胞特别喜欢葡萄糖,而维C长的又和葡萄糖很像,所以癌细胞周围的维C浓度能达到正常细胞的5倍以上,进一步增加了杀伤力。

  从以上的内容中我们可以获得三个重要信息:维C能够只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不就是人们苦苦追寻的具有基因靶向的抗癌药物吗?能制造维C的动物在处于应激状态的时候就能大量分泌维C,足以对体内的癌细胞进行清洗,所以它们不容易得恶性肿瘤。我们的静脉滴注只不过是变向恢复了人体制造维C的能力而已。高浓度的抗氧化剂,在大剂量的时候自己被氧化反而会成为氧化剂。但是即便如此身体还是准备好了过氧化氢酶来应对维C的氧化。可见,即使人体已经失去了制造维C的能力。但是利用和适应大剂量维C的能力还是保留在基因组中。

  根据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内心都会有疑问:如果维C真的这么万能,这种物质这么重要,为什么人类会把制造维C的能力给丢失了呢?

  要更好的理解这个缺陷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需要借助进化论的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

  就像斯通博士提出的那样。维生素C的缺乏不是饮食问题,而是一种遗传问题。因为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并不是以微量的抗坏血酸在起作用,而是为了对抗应激,由肝脏大量制造的代谢产物。在斯通博士的那个年代,这种从进化的角度来回答医学中疾病成因的学科被称为-古病理学。

  在斯通博士之后,1994年,美国学者尼斯与威廉姆斯写了一本书叫《我们为什么生病》。在这本书中,他们试图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揭示人类为何如此容易生病的进化史成因。在这之后古病理学正式更名为达尔文医学。

  在达尔文医学中对于疾病的成因归纳为以下5点:身体所处的环境,与过去的环境差别巨大,按照道理,假以时日人类可以适应任何的环境。但是现代1万年以来的变化太快,身体的适应不充分,我们就容易得病;我们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其它的物种也有。所以物种之间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不断地存在着龙争虎斗。细菌要侵略宿主,宿主要对抗细菌。植物为了防止自己被吃制造出各种毒素,动物为了吃植物不断进化出各种解毒酶;某些基因使我们容易感染疾病,也就是遗传缺陷病;是身体在设计上的妥协方案,比如人直立的脊柱,导致颈椎和腰椎很容易出问题;进化史的遗赠。比如咽喉的交叉设计,为什么食物到胃的通道一定要和空气到肺的通道有一个交叉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食物的适应,再通过血型饮食将这一概念推到了整套书的顶峰,通过这个可以使纠缠以久的饮食问题变得豁然开朗。

  首先是缺陷基因。有一些基因会严重影响生物的生存,所以很多人以为,这些不良的基因应该被进化选择所剔除。但是实际上哪怕是那些会导致严重疾病,甚至马上死亡的基因都还是会有一定的概率会遗传下来。

  在高中生物中教过这样的概念,生物的基因成对存在,并且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比如一只小鼠决定它毛色的基因有两个,一个显黄色,另一个显白色。最后小鼠长出了黄毛。说明,黄色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白色基因是隐形基因。只要有显性基因在,隐性基因就不表现出来。

  除非小鼠体内的两个基因都是白色基因,才会出现白毛的老鼠。那些致病基因也是一样,如果它是隐性的,那么只要有另一个显性基因罩着它,那个生物就能带着它生存甚至遗传给下一代。按照概率计算,哪怕是致死基因在整个动物群落中都会有千分之一的概率保留下来。

  只有那万分之一的,同时携带两个致死基因的动物才会死亡,这就是自然选择能力的上限了。除非因为意外,碰巧那千分之一都死了。那这个基因才会从基因库中被抹除。

  但有些基因只有坏处只是极端情况。更多的例子则是,基因是把双刃剑,它们即带来利益又要付出代价。比如镰刀型贫血基因,这种基因原产于非洲。科学家发现携带该基因的人虽然有一定概率患上遗传病。但是他们抗疟疾的能力却增加了。

  又比如另一种基因在老年时会导致铁沉积性的肝病,但是在年轻的时候却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因此基因的选择就像是交易,要不断的权衡利弊,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只要利大于弊,这种基因就被保留下来。

  因此无法制造维生素C的缺陷的基因,很可能属于第二种更普遍的情况,它是有额外的好处而被保留下来的。不然这种偶然出现的基因,最后怎么会100的散布于现今60多亿的人口中呢?

  经过研究人们发现,不能制造维C起码有两个好处:节省能量。在癌症那一篇,我们说维C和葡萄糖长的很像,这个像不是形式上的像。因为维C就是由葡萄糖合成的衍生物。一克维C的原料起码是一克葡萄糖。如果一个生物遭遇突发情况,那么60克葡萄糖就这么没了。所以无法合成维C就意味着会拥有更充沛的能量,人类大脑的能耗占全身的20,说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原本合成维C的葡萄糖里面所扣出来的。增加基因突变率。缺乏维C容易得癌,癌症的特点就是基因突变。那些无法产生维C的生物,其基因突变率也会增加。高频率的突变,就意味着可以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新的变种。

  蝙蝠和人一样也无法合成维C,在它们一个种属下面有大量的亚种,分布在世界各地,具有迥然不同的生活形态。说不好在2万年前,O型血之所以能以果蝇4倍的速度突变成A型血也是得益于此。

  但是,用各种疾病的代价,去换取上面的好处真的值得吗?进化中的利与弊,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才合适呢?也许让人类来讨论的话,吵个几百年都得不出答案来。

  但是进化的选择力量却从来都没有修改过它的标准,无论人类同意不同意,进化的目的只是为了生殖成功。

  也就是说,大自然在造物的时候,一点都不关心生物是否幸福、健康、和谐。只要能够在发育成熟之后尽可能多的留下自己的后代把基因传递下去,上面的这些要素都是可以被抛弃的。

  就像人直立行走,会在老年时引发颈椎和腰椎的问题,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在年轻的时候多生孩子,那么任务已经完成。还关心什么脖子疼,你完全可以报废了。

  缺乏维C年纪大了容易得心脏病、癌症、各种病。没关系只要年轻的时候孩子生的够多,把基因传下去了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是进化所遵循的残酷逻辑,也可以说是世界上一切不幸的根源。

  要遗传基因,就需要资源,所有为自己获得更多资源的倾向就总会被保留,因此嫉妒、暴力、自私的基因永远都有土壤。为了让自己在危机四伏的状况下幸存下来,焦虑、恐惧的基因被选择。

  雌性和雄性都想尽可能多的给自己留下更多或者更好的后代,谁也不可能在基因层面上真正的忠于对方。每一个生命体在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生殖的工具。

  除了头脑可以偶尔超脱其外,剩下的一切几乎都被禁锢其中,这也许就是圣经所谓的原罪吧。

  最后除了最大化生殖成功这一目的,我们还要知道一点,那就是生物的进化没有回头路,是一条道走到黑的。这就是进化遗祸的来源。

  人类的交叉喉设计怎么来的?原来在我们的祖先还是筛虫的阶段,是没有肺的。只要通过细胞膜就能获得足够的氧气。后来体积变大,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器官,所以鳃就出现了。

  但是鳃放在哪呢?大自然发现在食管那边有着巨大的水流量,就决定在这里了。所以在食管的后头,鳃就这么被进化出来。最后鳃变成了肺,人的交叉喉设计就这么保留了下来。

  但是这种设计好吗?不好。我们很容易被水呛。无法一边呼吸一边进食,但是有些动物因为食道和气管的分离设计,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

  另外,器官的进化只能一点一点完成,也不能说回炉重造。如果真的出现不合适的状况,自然会用最小的修改使其符合现状。谁让它在设计生物的时候从来没有画好过蓝图,它都是拍脑袋随便画的,而且用的还是圆珠笔。

  真的画错了,就只能修修改改,将错就错。因此相比把食道和气道分离这么复杂的操作,在喉部交叉的地方设计一个盖子,在进食的时候关上,吸气的时候打开就是最小的修改。而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

  那么维C呢?在6500万年前失去了合成它的能力。过了几千万年都没有改回来。真的遇到没有维C吃的情况。就修修补补,比如心脏的动脉斑块,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解毒抗氧化的基因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但是这就够了吗?以上的修补足以抵消维C真实需要量的巨大落差了吗?显然不够。

  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作者认为由于人体缺乏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而在后面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种补救措施。

  “限铁机制”这个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美国科学家提出,他们发现在脊椎动物体内,当然包括人体,存在着天然的免疫机制,这个机制通过限制铁的使用而起作用。

  我们知道铁这种营养素是身体合成血红蛋白的材料,是保证身体氧气供应的关键组分。既然有这么重要的功能干嘛要限制它呢?

  其实答案出人意料,恰恰是铁太重要了,所以不得不限制它。

  铁是生物生存的必需营养尤其是对于细菌而言,铁是它们生长的第一组分。但是在地表,铁非常稀缺所以各种生物都发展出了吸收和保存铁的能力。在肠道有专门的铁转运蛋白来吸收铁,在血液有专门的载铁蛋白来运输铁,在肝脏则有储铁蛋白来储存铁。

  而且铁的排泄几乎不通过尿液,而是通过胆汁。尿是尿到厕所的,但是胆汁则是排入小肠,然后呢?再一次的被吸收,身体真的是竭尽全力的在挽留铁。使得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每日的最大排铁量不到1毫克。

  所以除非饮食特别缺铁,按道理人几乎不会发生贫血。但是现代医学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人在急性感染的时候,多半都会出现贫血。但是人一不缺铁二没出血,怎么就贫血了呢?

  后来发现,除了血红细胞含铁以外,血液里面的运铁蛋白,免疫细胞比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吸纳和储存铁。一旦感染发生,血红蛋白里的铁就被紧急转移到了后面三者当中。血液当中是没有一点游离铁的。而且多种类型的贫血当中,只有缺铁性贫血才是血红蛋白铁与运铁蛋白铁同时下降,而其它的贫血都是血红蛋白铁下降,运铁蛋白铁的铁含量反而是上升的。

  这似乎在说明一点,很多贫血不是缺铁,而是身体有意要把铁藏起来。这种不惜削弱体力也一定要达到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抗感染,让进入身体的微生物没有一点吸收铁的机会。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鸡蛋富含营养,但在常温下却可以长时间保存。

  因为鸡蛋清里面不仅一点铁都没有,而且还设置了12的伴清蛋白,这种蛋白可以与铁牢固结合,牢固到人体都无法吸收,所以鸡蛋富含铁但却是不折不扣的贫铁食物。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限制游离铁是对抗感染极为有效和必需的措施。就好像要如何才能让房间里没蟑螂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饿死它们,不留一点残羹剩饭。

  不过面对身体对铁的扣留,细菌也不是吃素的。它们会分泌各种蛋白质破坏铁蛋白,或者借助铁螯合素强行吸收铁。所以身体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必需将一部分铁排出体外。

  而排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流血。这就要提到被现代医学所不耻的放血疗法。确实旧时代的放血疗法太偏激,血都流不出来了,还用针筒吸不是要人命吗?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血疗法真的一点科学依据都没有,限铁机制的提出就是它的理论依据。而且最早的放血疗法,并不是在中世纪出现的。而是很可能在200万年前,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O型血的人类正一步步登上食物链的顶峰。

  大量的肉食让人的铁摄入量大增。于是一种天然的放血疗法被大大增强了,这就是女性的月经。尤其是O型血血液稀薄不容易凝血,所以月经量也最大,所以O型人只吃素的话容易得缺铁性贫血。

  经计算人类经期平均失血量为35毫升,大概排出20毫克的铁,一年的排铁量达到270毫克。

  在以前人类为什么要有月经一直困扰着科学界。激素的大幅度波动,内膜脱离再加流血,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一定有潜在的好处,不然这种特性不应该被保留。后来发现,人类频繁的性交活动,会增加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的风险,也就是说严重影响生殖成功。

  所以这种定期的排血机制,说不好就是每个月例行的防御措施。这种特性的增强很可能与丢失维C的制造能力有关,因为维C的5大功能之一就是抗感染,既然抗感染能力减弱了,就有必然要在其它地方增强。

  确实对比其它的哺乳动物,它们就算有月经最多就是脱层子宫内膜,不会有这么夸张的流血。有大量月经的动物似乎只有人类和亲属的高等灵长类。

  这也可能是人和豚鼠的乳汁中乳铁蛋白的含量这么高的原因,人乳含有20,而牛奶只含有2。要知道这种乳铁蛋白螯合铁的能力比运铁蛋白还要强。

  因此作者提出假设,月经大量出血,以及人乳中高含量的乳铁蛋白可能就是为了弥补维C缺乏所导致的抗感染能力低下而做出的补救措施之一。

  铁除了会导致感染,还有一个极大的副作用-导致癌症。在专门用来测试致癌物的21项评分中,铁是中等致癌物。

  铁具有氧化性本身就能致癌,而且巨噬细胞会杀死肿瘤,但是铁却会阻止这一过程。同时铁是癌症细胞生长的基本营养素,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肿瘤都会聚集着大量的游离铁。

  通过矿物质测量发现,无论人还是动物,肿瘤都发生在铁过剩的地方。吸的铁多了得肺癌,吃的铁多了得结肠癌,摸的铁多了得皮肤癌。血液中运铁蛋白的含量,本来就是癌症的预测指标之一。

  那么什么食物最富含铁呢?红肉。在世界范围内,肉类的消费量增加确实与癌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在肉食与癌症的关系上,没有法国悖论。作为肉类消耗量巨大的国家,法国的癌症发病率与爱吃肉的欧洲各国一样高。

  而且非常不巧的是,欧洲北美的血型比例几乎是A型O型对半开,这些A型血比例最高的国家,吃着全世界最多的肉,同时也是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限铁机制可以防癌。因为这一机能的强化是维C功能的补足,它们都能抗感染,而且同时又能降低癌症。这个解释似乎完美。但是稍等一下,上面的证据只能说明铁和癌症强相关。

  但是我们曾经讲过,相关性无法确定因果,凭什么铁是一定因,而癌就一定是果呢?我们可以说铁导致癌症,但是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认为是癌在聚集铁呀。这一个思维的转换不得了,这可是一个颠覆性的认知观念。

  这对我们从未怀疑过的固有想法提出了质疑:癌,凭什么一定是敌人呢?从这个角度,作者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癌症本身就是限铁机制的一部分,是弥补维C缺乏而身体主动增强的措施之二。

  说癌是自己人,有三个佐证,值得我们思考:

  4.4.1?癌的中间发展期特别长

  几十年的都有,而且在发展期,基本没有一点不适,这和心脏病非常类似。最后到末期痛起来了,或者医院检查才惊奇的发现自己有癌症。

  对老年死者的人体解剖也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体内都有癌症,甚至已经很大了,但是生前没有任何感觉。这非常符合自然选择的尿性,只要能增加生殖成功率就什么都可以放弃。

  4.4.2?除非是末期转移,癌症基本上都只发生在一个地方

  按道理受到致癌物的影响,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如果真的是肿瘤随机发生并侥幸留存下来,那在发现大肿瘤的同时,身体其它部位应该还有处于其它发展期的小肿瘤才对。它们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呢?

  方便我们动手术切吗?不仅如此,肿瘤还有自己的一层外衣,然后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为自己组建供应血液的血管。这一系列熟门熟路的操作,真的是一堆基因随机突变只知道吃和繁殖的细胞会做的事情?

  4.4.3?肿瘤病人即使免疫力降低,但是却不容易得感染病,更加不会有脓包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和身体没事就溃烂的糖尿病完全相反。

  要知道癌细胞也富集葡萄糖,这说不好是另一种抗感染的措施。很多研究都显示,癌症与炎症有密切的关系。那试问什么最容易导致炎症呢?

  是感染。也许炎症只是一个信号,说明身体正处于容易被感染的危险境地。于是作为身体抗感染的补救措施,癌症的小苗子就在身体的某个地方悄悄的萌芽了。

  最后提醒一下,这本书里面很多都是假说,还没来得及经受长期的科学实验的检验,尤其是刚刚讲的那个,其中的思路和辩证很有意思。但是大家也不要太当真,听听就好。

  和女性的月经一样,在怀孕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妊娠反应也是困扰人类的一大谜题。

  生个娃不容易,但正是需要大量营养的时候,孕妇反而吃不下东西,甚至闻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吐。直到1992年,美国生物学家玛季.普罗菲提出:妊娠反应太普遍了,不太可能是病理现象。因此这种反应可能是一种适应机制,用来限制母亲摄入致畸剂。

  它的依据就在于,有大量的实验理论证明,越是新陈代谢活跃的细胞就越容易受到毒素的损害,那些正在分化的细胞比只是分裂的细胞更容易受影响。然后我们看一下十月怀胎,那个受精卵为了成为婴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要不断的分裂分化,正是最容易受到毒素伤害的时期。

  在整个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重要器官的分化时间,是第3周到第8周,这个时候制畸物质的摄入会导致明显的畸形,同时此时也是妊娠反应最为强烈的时期。

  如果此时强行停止妊娠反应会怎么样呢?1957年德国格兰泰制药公司,推出了反应停。欧美至少有15个国家使用这种药物来缓解妊娠呕吐,由于效果极佳,该药进一步扩大生产,甚至到了最后孕妇无需医生处方就可在药店随意购买。

  但是随即在1959德国就发现了很多新生儿畸形,它们四肢极短犹如海豹。1961年澳洲科学家发现“海豹儿”是反应停导致的,于是这种红极一时的药物被迫撤药,但这时已经有12000多名畸形儿降生了。你可能会奇怪,药物要投放市场怎么也得经过动物和临床实验吧。

  没错问题就出现在动物实验上。最初有关“反应停”安全性的报告都来自大鼠。但是大鼠和人的不同在于,它们可以自己合成维C,而维C可以通过赋予解毒酶的活性,中和自由基等作用极大的增强机体的解毒功能,可是人没有这个能力。

  对比其它动物也能发现,别的雌性动物怀孕几乎没有所谓的妊娠反应,即使有也是很轻微的。所以作者认为妊娠反应是弥补维C缺乏的补救措施之三。

  另外还有两点启示:对于药物的安全性评定应该用一样无法制造维C的豚鼠来做实验这样才更加接近人体。当时各个国家里面只有美国没有受该药影响。因为FDA的审查员认为,“反应停”的安全性评估有瑕疵,都没有明确的人体实验数据怎么能投放市场,所以不予准入。现在没了“反应停”,各种其它的“什么停”又在研制了,期望找到副作用更少的药物。但是如果妊娠反应的目的真的为了防致畸的话,那么能够停止妊娠反应本身就是最大的副作用!

  对于孕妇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没有刺激性气味和味道的清淡食物,这些食物往往没有天然的毒素,并且同时增强孕妇的解毒能力,这才是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在妊娠结束孩子出生之后。我们还将会遭遇另一件事情,刚刚为人父母的人可能会很担心,我的孩子好好的怎么就黄了呢?据统计出生后第一周的婴儿其胆红素水平都高于成年人,并且有一半以上会明显表现出来,这就是新生儿黄疸。

  这种现象是如此的普遍就和妊娠反应一样。此时医生会告诉我们不要紧张,过一段时间以后会自己消退的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如果问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理反应呢?

  可能大多数人就回答不上来了。1990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翰.布雷特和丹佛儿童医院的苏珊.尼美尔给出了一个答案,他们认为新生儿黄疸可能是一种适应机制。研究发现胆红素其实有抗氧化的作用,婴儿一出生就必须马上呼吸,体内的氧含量顿时增加三倍,自由基大量产生,这与缺血组织再灌注很像。

  但此时婴儿的自由基防御机制还没有健全,只有通过升高胆红素的含量来暂时缓解这一问题,等到能够制造其它的抗氧化剂了,那胆红素就慢慢降到正常水平。但是如果人体还能制造维C的话,可能就不需要提升胆红素了。

  所以新生儿黄疸可能是弥补维C缺乏的补救措施之四。

  接下来最后要说的第五个补救措施这个应该是弥补维C的功能最直接的表现。但这个措施却导致了一个令人痛不欲生的疾病-痛风。

  人类血液的尿酸水平达到5mg/100ml。几乎就是最大可溶解浓度。所以过饱和浓度的尿酸盐晶体会有可能沉淀在关节液中引起关节疼痛。

  不仅如此很多哺乳动物都有降解尿酸的能力,但是人类偏偏没有,所以这一特征也在医学书上被描述为人类生化功能的一种缺陷。

  但是人的尿酸为什么会这么高呢?高到容易在关节沉积,不仅失去了降解的能力,人的肾脏却还会不予余力的把90的尿酸重吸收。如果你已经熟悉了进化论的思维,应该会马上反应过来,有代价就往往有好处。

  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化学系的埃姆斯提出,在60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尿酸水平的增长恰恰与寿命和脑容量的大幅增长相一致。因为尿酸与维C一样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

  在人的血液中红细胞每天都暴露在高氧的环境下,其细胞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非常容易被氧化。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新生儿补充铁的话,会导致血液中的自由基大增,因为抗氧化机制的不健全,不仅不能补血反而造成溶血性的贫血。

  而在人的血液中尿酸含量远远超过维C。因此埃姆斯等人提出,注意这回不是作者提的,是研究人员自己就认为高尿酸与抗坏血酸的丢失有关,是一种对维C合成缺陷的弥补措施,而不是一种单纯的生化功能缺陷。

  人的各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比别的哺乳动物都高也可能是同样的道理。但是这里要补充一下,即便如此,在脑脊液中,维C的含量依旧是尿酸的7倍,提示对神经系统来说维C的地位依旧高于尿酸。

  回顾往期内容,有两个点值得思考:

  5.4.1?令人不适的症状不一定是疾病,它有可能就是治疗本身

  无论是动脉斑块,癌症,莫名其妙的流鼻血,生理性的黄疸,还是高尿酸导致的痛风。它们每一个都使人难受,甚至导致死亡,于是人们就想尽办法要消灭它们。

  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假如没有它们,拖着无法合成维C的身体,人类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也许是几年内就动脉破裂大量出血,也许是铁过载以后爆发急性感染迅速致命,也许我们的孩子单纯吸入氧气就会失去成人的机会,我们的关节不再痛风但是我们总是遭遇溶血性贫血。到底哪个更好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就是治疗虽然不完美。

  5.4.2?缺乏维C作为免疫缺陷病,会导致广泛的问题

  那么其它维生素呢?低等的生物可以制造全套维生素。对于人来说除了维C其它的维生素的合成能力是在何时丢失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如果别的营养素的饮食摄取量与那些原始生物的真实合成量存在落差的话。今天是维C之旅,换个维生素完全可以再出一本书。

  如果每个维生素都反映了我们的遗传缺陷,每一种遗传缺陷都会导致一堆疾病,而各种的遗传缺陷又叠加起来又会导致怎样的疾病呢?这就像有100个变量的数学题极为难解。但是治疗方法却不复杂,把营养素的落差补足就是应对这一类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这里,营养学就不再是荤素搭配,饮食均衡了,而是直接升级到了营养治疗学的范畴。

  鲍林这位科学家我们在前面反复提到,他分别在两个领域获得诺贝尔奖。他本人更是精通各个领域的知识,横跨认识论、进化论、统计学、免疫学、流行病学、营养学和数学。他曾经和发现血型而获诺贝尔奖的兰德施泰纳共同研究抗原抗体,之后又破解了镰刀状细胞贫血的发病原因。

  当年正是他不遗余力的推广维生素C的巨大效用,本书作者也是通过研究鲍林的著作才写出了《维C之旅》。但是鲍林本人却因为推广维C被整个科学界所排挤,可以说名誉扫地。

  也许我们会说,他提倡维C可能是维C制造厂给了他好处,戴维提倡肉食那可能是肉制品协会给了他好处,那么那些反对维生素提倡药物和手术的医生又谁给的好处?

  难道柯林能独善其身,不会在日后接受壮大起来的素食品集团给的好处吗?

  关键不是谁给了好处,而是每一次的科学进步都会破坏原有利益集团的利益,然后又培养另一批利益集团。然后再次进步的时候,后来的利益集团又成了阻碍力量,如此循环往复。当年的医生还赞成吸烟呢,微生物致病理论也曾经被束之高阁。

  就像之前提到的: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真理,而是为了利益,真理只是因为符合利益才被发现和推广。

  就像进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塑造更完美的生命体,而是为了生殖成功。如果进化让生物更强壮,那是因为强壮可以促进生殖成功。

  而生殖成功的核心是一场围绕营养摄取和利用的争夺战,为了适应环境,生物需要调整养分的制造、获取和利用,一种营养成分的有无会直接决定哪些基因可以保存下来,而基因的不同又塑造了各色各样的生命体。

  这大概就是所谓营养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吧。

上一篇:国家广电总局重磅发布丨网络剧发行 & 经纪机构管理
下一篇: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