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哲学思维看待魔法少女小圆
一、形而上学(metaphysics)
我们先从形而上学开始,不过在这之前,我必须要把众多中国人在哲学上接受的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进行揭露和纠正:我们中凡是对“形而上学”这一概念还有印象的人,大致都会说它“是片面的、孤立的、机械的”,说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这种说辩证法一定对、形而上学一定错的“一边倒”观点不知令多少中国人蒙在鼓里。那么形而上学本身究竟研究什么呢?它其实是“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它讲求的是一个纯粹思辨的研究。它的理论,都是绝对抽象的,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我们之所以会对形而上学有那样的错误认识,都是由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科书中的错误观点;而我国思想政治教科书中的错误观点,实际上源于上个世纪苏联官方对其他奉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的僵化宣传,但苏联解体后,我国也并未对其进行修改。
  

形而上学是排斥感觉和经验的,所以它在哲学史上就催生了“灵魂”这一概念。“灵魂”与现在我们所说的“意识”相似,但又有不同 —— “它实质上指的是一种生命能力。感觉、知觉和思考能力都是这种生命能力的体现。”“灵魂”的概念,源自古希腊,但直到今天它甚至都在被全人类所认识和思考。几千年以来,它也几乎一直都是形而上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魔法少女小圆》中,它是被一再强调的重要概念,所以这也是我针对这部动画,在形而上学领域里唯一要阐述的概念。在动画中,人的灵魂能被“提取”出来,被“锁”在宝石中,而人的肉体只不过是一副躯壳。动画中鹿目圆把美树沙耶香的灵魂宝石用力一抛,导致后者失去知觉、瘫倒在地。
  

她的这一状态,正如柏拉图(Plato)笔下的苏格拉底(Socrates)所描述的那样,与死亡无异 —— “死就是灵魂脱离肉体,死的状态就是肉体脱离灵魂单独存在的状态,以及灵魂脱离肉体单独存在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在得知了魔法少女的真相后,美树沙耶香开始自暴自弃,不愿再用悲叹之种净化灵魂,最终由于灵魂过度污浊而变成了魔女。我认为这很明显是鲁莽的表现。按照柏拉图的灵魂理论,一个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而只有当“理性居于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欲望”,这个人的灵魂才是完善的。所以美树沙耶香的鲁莽性情,根据这个套路来分析则可以说是理性没有统帅住激情。激情之中有理性,就是勇敢;没有理性,则是莽撞,是意气用事了。而至于她“应该如何”,这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将在后面的“价值论”中具体分析。
  

二、认识论(epistemology)
所谓“认识论”,就是研究生命一切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研究知识和真理的性质的哲学。《魔法少女小圆》之所以会引起观众的广泛思考,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我认为它实际上是引起了人们在这类哲学下两个子学科领域内的思考,即精神哲学(philosophy of mind)和人性(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哲学。
  

一方面,在精神哲学领域,令观众们普遍思考的就是丘比与魔法少女们对同一个问题在理解上的差异,或者说是二者对“成为魔法少女,打击魔女,最终逆转宇宙熵值的增加”这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差异。我想说的是,即使我们承认差异的存在,我们也不要以为它可以被缩小哪怕一丝一毫,因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根本性的差异,这可以由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的认识论思想来解释。根据康德的理论,生命所认识到的,实际上全都是事物所呈现给其的“表象”而并非事物本身,表象背后的那个所谓“物自体”(thing in itself),是无法被认知的。
  

“换句话说,判断的对和错不取决于人”;“我们完全不知道自在的对象,而凡是被我们称之为外部对象的,无非是我们感觉的单纯表象而已”。所以说在动画中,丘比与魔法少女们在认知上实际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其原因就是魔法少女的思维是人类的思维,而丘比是一个非人类的生物,这也许会使得他们所认识到的表象甚至连一点交集都没有,片中也明确提到了丘比是没有感情的。为何会差异到这种程度呢?这就要从认识的基础要素上来看。康德认为,我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推理的能力,即知性和理性,都要以接受表象的能力,即感性为基础。
人类所能接受的一切表象中,纯粹先天的、不带有任何后天感觉性质的就只有时间和空间了。这就是说,我们的一切认知,都要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为基础。但是丘比不是人类,也许它最基础的认知要素本就不是时间和空间。所以,如果丘比及其种族的行为导致了全人类的毁灭,而它对此仍不以为意,我们也不能责备说它是“自私”的,因为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认知上是不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观众也就不应该单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看待丘比的行为了。
  

需要额外指出的是,康德的精神哲学,属于近代欧洲大陆十分流行的“理性主义”派别。这一派因主张人拥有先天的认知,也就是不来自于后天经验的认知,故也被称为“先验主义”。这样来看,康德的精神哲学,又是形而上的。因此可以说康德主义精神哲学既是一种认识论,又是一种形而上学。
而另一方面,在人性哲学领域,我认为《魔法少女小圆》所展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少女们为何不肯接受丘比那被它自己视为“宏伟”的目标。事情很清楚:少女们成为魔法少女,将自己的感情转化为能量,这样可以逆转宇宙熵值的单向增加,从而逆转宇宙运行的无序性,但是魔法少女最终会牺牲。撇开前面所讲的认知差异,要分析解释这一问题,就要对人性中利己情感的一面进行洞察。针对这个问题,大卫·休谟(David Hume)揭露出了人性的利己性:“人如果宁愿毁灭全世界而不肯伤害自己一个指头,那并不是违反理性”;
  

心灵借着一种原始的本能倾向于趋福避祸,即使这些祸福只被认为是存在于观念之中,并且被认为是只存在于任何将来的时期”。人的这种为当前的、自身的利益而舍弃长远的、共同的利益究竟能否被认为是“自私”,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总而言之,根据休谟的理论,按照像丘比所说的那样来行为是违背人的自然理性的。更何况丘比的目标给人的是一种那样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感觉(不论是给观众还是给剧中人物),这就更使人不能接受了。就像鹿目圆说的那样:“就为那种莫名其妙的事。”这实质上和我国在上世纪中叶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开展一系列政治运动是一样的。对利益受损的人群来说,这是他们出于天性而不能、不愿接受的。
  

三、价值论(axiology)[或更精确称伦理学(ethics)]
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我想真正就“对与错”、“好与坏”、“德与恶”来对《魔法少女小圆》进行一番阐述,这就是与价值取向息息相关的“价值论”。由于本动画所表现的皆为普通人的情感纠葛(在社会关系的层面上她们依然是普通的),所以对其在价值论领域内的分析,集中划归至道德哲学即伦理学这一子领域的分析即可。下面我将阐述动画中的三个重要概念:许诺、正义和道德、对善的追求。
首先,在很多艺术作品中,作者可能会将许诺作为表达情感、凸显价值追求的一项重要手段,但像《魔法少女小圆》中晓美焰对鹿目圆的这样别出心裁的许诺我的确是第一次见。一方面,晓美焰的许诺产生的特定环境背景以及许诺派生出的行为的确另观众耳目一新;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此许诺本身跟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许诺相比起来,并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关于许诺,休谟是这么说的:“投入许诺并产生其义务的那种心理活动,既然不是要作一个特殊行为的决心、欲望或意愿,它必然是对由于许诺而发生的那种义务的一种意愿。”有许诺则必有义务,这至少是一个道德上的义务。这就是为什么晓美焰在答应了小圆的请求后不遗余力地想要消灭丘比。而在最后一集,当鹿目圆说不用再麻烦小焰时,这种道德义务也就随之解除了。当然,作为一种行为,许诺是那样普遍的行为,我在这里也只是将本动画中的这一许诺视为一个个例,阐明一下关于许诺的普遍原理罢了。
  

  其次,《魔法少女小圆》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恐怕就是“和我签订契约成为魔法少女吧”。这就牵扯到了“契约”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西方也已经被思考了两千多年。但是,思想家们表面上所讲是“契约”这一单一的概念,实际上是为了阐述他们更抽象、更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就是“正义”;契约只不过是正义的一种实现形式。本动画中关于正义的思考确发人深省,而我则要在本段重点分析正义问题。我在“认识论”那一部分中说,不应只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看待丘比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另一方面当然还是要站在人类的角度对丘比进行公正的批判。很明显,从动画的剧情中我们可以得知,丘比一开始并未透露说魔法少女最终会变成魔女,并未传达完整的信息,就诱劝少女们与其签订契约,从而产生了使少女们无法预料和承担的后果。

  我认为它实际上已经违反了人类文明中契约的最基本精神。而丘比隐瞒信息的行为,实际上当然也是在为其最终目的服务的。在它看来,魔法少女只不过是其实现目的的工具,她们的生死与丘比无关。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则完全可以说丘比是在践踏人类尊严。这首先违反了康德的义务论伦理思想(当然同样是形而上的) —— “不要把他人贬低为仅仅是达成我的目的的手段(不要求他人为了醉心于我的目的而放弃自己)。”这就是批判丘比的必要性:不批判丘比,不足以捍卫人类尊严!此外,针对丘比为逆转宇宙的发展无序性而葬送生命这件事,我们能说它一定符合人类文明中的正义和道德吗?“德的本质就在于产生快乐,而恶的本质就在于给人痛苦。

  ”然而,“唯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所以这就一目了然了。我认为即使丘比对实情毫无隐瞒,而且人们也都自愿从容赴死(虽然这是反人性的),这件事至少也将会有争议:生命消逝,本质上是受到了伤害,然而我们都知道,“去进行伤害也不是善或好的作用,而是与善或好相反的东西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呼应我在前面“形而上学”末尾处关于美树沙耶香的问题。我之前说过,在她的灵魂中,理性没能控制住激情:很简单,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不正义;她不顾别人感受一心寻死,因此这至少也是一种不道德。

  最后,我要分析的就是《魔法少女小圆》中最终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这就是鹿目圆对“至善”的追求。在非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艺术作品中,这种大爱无私的人物的确是很少见的。虽然根据我之前“认识论”中对人性哲学的阐述,鹿目圆的这种行为是违背理性的。但她的确实现了令他人免受痛苦的“至善”,所以我们说小圆成为了“神”。正如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所言,善“正是所有灵魂都追求的东西,而且灵魂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它”。

  我认为自由的理念是鹿目圆行为的内在要素,鹿目圆实质上是把少女们免于沦为他人工具的自由,进而把她们的人格尊严还原给了她们。对此,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指出“善就是被实现了的自由,世界的绝对最终目的”。鹿目圆的这一活动进行得最彻底,所以她成为了“神”,变成了“概念”,内化于每个人的心中(由于这是超越感觉的,所以就又与康德的先验主义不谋而合了)。最终,我认为可以说鹿目圆“获得了来自正义的奖赏”,她的精神,不仅感染着片中的每一个人,也感染着看过《魔法少女小圆》的每一位观众。

  四、逻辑学(logic)实际上,只有逻辑学才是最能从根源上揭示出《魔法少女小圆》中最主要矛盾的一门科学,因为只有它才能对片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让我们大致梳理一下整个“少女成为魔法少女打击魔女”的事件:丘比说服少女成为魔法少女→魔法少女打击魔女→魔法少女因其灵魂的净化的进度赶不上获得悲叹之种的进度而变成魔女→丘比再寻找新的少女来打击魔女。一方面,这一事件的整个流程其实并不很严密。问题就在于,丘比发展魔法少女,目的在打击魔女,而魔女又是魔法少女变成的,所以当我们捋着时间往前看时,我们就会发现丘比与第一个少女签订的契约是不可想象的,片中也的确没有交代其原因。换句话说,只要魔女存在,丘比就要发展魔法少女,所以这就不能作为丘比发展第一个魔法少女的原因。这也是本动画理念中最不严谨之处。

  而另一方面,我们若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来看待这件事,就会发现在“丘比发展魔法少女”的意义上,这是一个轮回。在因果关系中,这是一整个从原因到结果再回到原因的辩证发展过程。所以这里事情与事情互为因果 —— “只要我们执著于因果间的区别,则原因的作用,或原因所设定的后果,同时也就是原因的前提。”这一轮回之所以最终会被打破,原因有两点:第一,丘比遇上了鹿目圆和晓美焰这样一对朋友;第二,晓美焰对鹿目圆情真意切,无数次穿梭时空回去救她,使得鹿目圆身上积攒了巨大的能量,足以扭转丘比所谓“因果律”。这里,遇见这两人乃是丘比活动中的偶然性(或称可能性),但两人所具有的性格的实存性(或称现实性),又使这一轮回必然地被颠覆。这样看来,对这一轮回的否定就是偶然性与实存性的统一。正如康德所说:“必然性只不过是由可能性给予出来的实存性。”又如黑格尔所言:“必然性诚然可以正确地界说为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以上就是我对《魔法少女小圆》的四个方面的哲学反思分析。我并未自己创造出任何哲学理论甚至词句,我只是尽量在哲学思想史中寻找与本部动画的思想理念相一致的内容,仅此而已。
最近更新旅游资讯
- 北京IN10018片II期临床试验-IN10018 或安慰剂联合PLD 治疗铂耐
 - 重庆西南医院体检中心
 -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
 - 内娱出现第一个“侠女颜”!刚出道4天,小白花们慌了…
 - 狗的射速又快又烫
 - 震惊!原来我们那些年追过的电视剧三观如此畸形……
 - 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笛安的“北京爱情故事”,满满的欲望和贪婪
 - 读《金瓶梅》第13章:李瓶儿为何能看上西门庆?
 - 十六岁高二学生没事时看看什么书好?
 - 父母中毒而亡,警方问13岁女儿看到凶手没,女孩笑了:我就是凶手
 - 别黑陈凯歌了,他有一部神作还不够吗?
 - 高三沉沦观后感话题作文800字范文
 - 思辨的张力
 - 狐文化特辑【十三】狐妖余论:混迹红尘的修仙之狐——「仙狐」
 - 喜欢K歌,看电影吗?这些英文一定要掌握!
 - 21世纪最佳20部日本动画
 - 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 马鞍山人民医院医院历史
 - 如何以「我穿越成了一个小妾(或通房丫头)」为题写一篇小说?
 - 青海诗选刊 2017年第24期(总第36期)
 - 吴军民
 - 实用 | 教你如何做好校园景观!
 - 无忧传媒三 片
 - 《西游记》新解(十套珍稀古画插图)56: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遇强盗,唐僧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