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伪善、道德推脱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DOI: 10.16538/j.cnki.fem.2017.01.002企业伪善、道德推脱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赵红丹, 周 君

  (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的伪善行为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种伪善行为是否会通过社会认知或学习而传染给员工,从而形成一种不道德行为的内部连锁现象?这些问题的答案尚不可知。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尤其是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对这一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以长三角数十家企业中272对员工—同事配对样本的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完全中介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道德认同显著调节企业伪善通过道德推脱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间接效应,表现为这一间接效应对于低道德认同的员工而言相对较强,对于高道德认同的员工而言相对较弱。

  关键词:企业伪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道德推脱;道德认同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17)01-0015-14

  一、引 言

  作为企业在商业竞争中获取优势的一种策略性行为,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Kramer 和Porter ,2006)。然而,在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说一套,做一套”甚至“道貌岸然”的企业伪善现象却屡见不鲜。企业伪善(corporate hypocrisy )是指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产生的伪装现象,即企业所发出的社会责任宣言与其真实目的不一致(Wagner 等,2009)。企业试图通过伪善行为,如商业做秀、漂绿、虚假慈善等,伪装出一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从而获得良好的声誉以博取顾客青睐,实则是为了自身更好的获利(Van de Ven ,2008)。例如:2009年农夫山泉“购买一瓶水,捐出一分钱”的活动曾被曝光有夸大性公益营销之嫌;2015年大众汽车爆发了“排放门”事件,而此前大众曾多次宣传其汽车“尾气排放量低、符合政

  第 39 卷 第 1 期

  外国经济与管理Vol. 39 No. 12017 年 1 月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Jan. 2017

  收稿日期:2016-06-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2047);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33108120031);上海

  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014EGL006)

  作者简介:赵红丹(1983—),男,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周 君(1993—),女,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上一篇:教师年度培训计划
下一篇:2018年海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