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楼醉书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作品】:望湖楼醉书五绝

  【内容】: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未遮山:还没有把群山遮住。

  3.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4.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5.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6.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广场西侧,傍湖而建。苏东坡曾作脍炙人口的诗篇《望湖楼醉书》,望湖楼也因而名闻天下。近年重建的望湖楼总面积360多平方米,主楼阁望湖楼,以曲廊与辅楼餐秀阁相衔接。望湖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地势较低处植草坪、棕榈、冬青,点缀峰石;地势较高处叠石筑山,使之峰石嵯峨,回栏环绕。登楼凭栏,取山形,临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镜中悬”,确为一处西湖名楼。

  断桥东有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登临眺望,一湖胜景皆收眼底。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曾有诗咏望湖楼,或咏楼上观景的感受,其中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最有名: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诗句点评

  前两句写雨前的乌云和大雨的奇观。色彩分明,比喻生动,而意味微妙。“黑云翻墨”,形容天色骤变,来势吓人,似乎非要天昏地黑不可。然而实际上“未遮山”,天光还亮,远山还看得间,乌云不曾遮蔽一切。“白雨跳珠乱入船”是骤雨的效果。

  后二句便写风起云散雨消,恢复天清水明。叙述明快,寓意显豁。一阵风便把乌云骤雨驱散干净,可见其为一时消息,并无根底。而后,“水如天”,令人更觉开阔舒朗。

  诗人兴致勃勃地欣赏了这场阵雨从风云变色、瓢泼倾盆到云消雨散的全过程,生动如实地描绘下来,是一首美妙的写景诗。但它景中有情有兴寄,表现一种旁观欣赏的态度和情绪,站在高处,置身雨外,看得清楚,觉得有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古诗,在理解古诗的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结合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3.展开想象,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 古诗课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许多名诗佳句至今仍被广为流传,在四年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也积累了不少古诗,你能给大家背一首吗?(表扬感情到位、背诵熟练的同学。)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景色的诗,相信一定会给同学们带来不同凡响的享受。  二、互动探究  理解古诗  (一)共同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说,教师板书: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  (二)自学《望湖楼醉书》  1.请同学们按照古诗的学习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  2.小组内交流自学到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  3.全班学生交流理解的内容,共同讨论还没弄明白的问题。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苏轼的诗至今流传下来的有许多,我们今天学习的《望湖楼醉书》是组诗中的一首,是他写景诗的代表作。)      交流内容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知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      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    ②解诗题      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在望湖楼上带着醉意写下的诗句。      (诗的全名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③明诗意      前两句要点:     “翻墨”:指乌云像打翻的墨汁。     “跳珠”:形容水面上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像打翻的墨汁一样的乌云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阵疾雨就落下来了,雨点像珍珠一样散乱地落入船中。      后两句要点:     “卷”:席卷、翻卷。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地面上刮起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全吹散,从望湖楼上往下一看,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作者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描写了西湖的不同景象。)       要点:作者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凶猛;用“跳珠”写出了雨的急骤;用“忽吹散”写出雨来得急去得快的特征。      ④赏意境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西湖六月的天气由云而雨,雨过天晴,景物变化急速的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读时也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景物的变化之快。        放音乐、听古诗,想象画面。欣赏配乐朗诵后练习背诵,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三、展开想象  改写诗文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所见到的夏天的雷阵雨。      2、播放雷阵雨前后的情景实录,感受夏天雷雨的瞬息万变,引起共鸣。          3、根据古诗内容,结合刚才情景,选取雨前、雨中、雨后任一内容,展开想象,加上描述,将这一内容写具体。      4、写后交流,及时点评。四、课堂总结,激励勤学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诗豪迈奔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老师希望你们课下也能多多诵读古诗词,从千古诗篇中品味荡气回肠,感受豪情万丈,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力量。 【参考资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宋  苏轼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改写                       小营小学   五(1)班我闭着无聊,打开了电脑邮箱,惊奇地发现里面竟有一封来自唐朝苏轼的信。我连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烘烘小姐,我诚信邀请于六月二十七日到鄙人府人做客,到时我将与你共赏西湖美景。苏轼上。”我看了以后欣喜不已。连忙乘坐时光通道,来到了苏轼的府衙。苏轼见我来了,便亲自出门迎接。我们闲聊了一阵后,便一起去西湖游玩。我们乘着小木船,尽情游览各处美景。西湖的水是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直连到天边。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翠绿,荷花映着太阳呈现出别样的娇红。岸边的柳树把柳条垂直到了湖里,迎着微风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梳理着它的纤细的柳条。我和苏轼不禁刘声感叹:“真美啊!”“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艳阳高照的天空一下变脸了。顿时,乌云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滚滚而来。但却未遮住远处的天山顶峰,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透明的雨滴乒乒乓乓地跳进了船里,我一脸沮丧,心里想:“倒霉,真倒霉!”于是,我转身对那已经快淋成落汤鸡,可还悠然自得地赏雨的苏轼说: “老兄,快找个地方躲躲雨吧。”可苏轼立刻反驳:“你有所不知,六月是西湖最美的时候,风光与其它时候大不相同。雨中赏西湖,那更有一翻趣味呢!”“拜托别赏雨了,躲雨去吧。”我哀求道。“那好吧,我们就去望湖楼避雨。”苏轼终于答应了,我高兴极了,可苏轼的目光还是看着下着雨的西湖。我们在望湖楼里喝茶,聊天,乐不思蜀。雨点儿落在西湖里,溅起了一个个小圆晕。过了一会儿,雨就停了,荷花因喝饱了水而变得生机勃勃,白杨树的叶子也像洗了个澡似的,变得精神焕然一新。忽然,一阵大风把天上的乌云吹散了,太阳又重新露出了笑脸。这时的望湖楼下水天相连,美丽异常。西湖的水又涨了几分,荷叶上的露珠滚来滚去。苏轼不禁诗兴大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入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好诗!好诗!”我拍手鼓掌,周围的人也连声叫好!这一次时光之旅真好玩,我终身难忘。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月)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学生的积累拓展。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由课题导入,了解题意及诗人。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3、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4、教师简单出示图片:介绍望湖楼及诗人苏轼并范读题目,学生再次读好题。 读题,并解题。注意理解“书”就是写的意思。听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苏轼并范读。二、初读指导。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1、出示古诗: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  自由读古诗。读出节奏感来。三、学生品读诗句。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特点和古诗的语言美。课堂交流。1、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2、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3、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动态多:翻、遮、跳、入、吹4、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首诗呢?(读出雨来得急、大,风过后水天一色的惊奇语气)5、指名用惊奇语气读诗。6、配乐朗读诗,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沉浸在古诗中,以熟读成诵。7、讲解诗的对仗及韵脚的特点。8、诗与诗比较:出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仔细读读诗,再说说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什么?(西湖上先晴后雨的美丽景色。)     读诗句,先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学习,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读古诗边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跟着配乐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写景的手法。(对仗及韵脚)      五、拓展阅读。通过观察图片练习写诗句。1、 通过观察西湖“雷峰塔夕照”、“三潭印月”图片,练写诗句。2、 学生交流。学生尝试写诗句。六、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2、抄写古诗。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山                            雨 、船                               风                            水

  23、古诗两首教材简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两首诗的优化组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信息量大。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格。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花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出景美。 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  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网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网站: 荷花图: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第一首古诗。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2、介绍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上任时写的。当时他到杭州西湖上观景,偶遇一场大雨,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自读古诗,读正确。(4)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1、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堂交流。1、释诗题: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怎么理解呢?(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3、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白雨:白花花的大雨。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翻墨”,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3)(点击课件:教学参考——全诗讲解)理解全诗。(4)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4、悟诗情:(1)创设情境(点击课件:古诗消失,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苏轼,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来朗诵这首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l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黑云 / 翻墨 // 未遮山, 白雨 / 跳珠 // 乱入船。 卷地风来 / 忽 // 吹散, 望湖楼下 / 水 // 如天。l        有感情地背诵诗句。l        指名表演背诵。(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5、体会写法。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五、小结1、师: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2、配乐齐诵全诗。 六、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七、作业1、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2、朗诵并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黑云 / 翻墨 // 未遮山, 白雨 / 跳珠 // 乱入船。卷地风来 / 忽 // 吹散,望湖楼下 / 水 // 如天。

  23、古诗两首

  主备人:沈亚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 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过程:

  1、  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  揭题,读题,释题。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  小组合作研究: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4、  反馈: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②教师适当点拨。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5、  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  小结: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8、配乐吟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

  2、 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 学习古诗1、 自读古诗,读正确。2、 指名读古诗。3、 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  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回归整体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八、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第一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复习有关“西湖”的古诗。

  2、查找有关荷花的图片及荷塘的视频,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西湖》一课中的相关语句。)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③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②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00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③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④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⑤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⑥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⑦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净、竟、映”:ing

  “寺”:s

  无穷碧别样红

  一、导入新课:

  (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简单介绍苏轼。(

  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轼被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水调歌头》等词。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二、理解、品读、悟情。

  解题

  (1) 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你从题目中可以读出哪些信息。[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

  (3)指名朗读这首诗。

  释义

  (1)对照插图,结合诗文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

  (2)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3)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悟境

  (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色?

  (2)你想用什么词语来欣赏这声雨?这是一场怎样的雨?从哪些地方可以看了来。

  (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3)再读诗句,除了写雨的匆忙,还写了什么。?

  雨中的美,(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后的美(望湖楼下水如天)

  “白雨跳珠乱入船”用了什么手法。课文中哪个地方也用了,你知道为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吗?水如天是不是比喻?为什么?

  (1)好一声神奇的雨啊,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整个下雨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了,你能分别找出来吗。

  (2)想一想作者亲眼看到这场雨会是什么感觉。(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确如此,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4)指导朗读。

  三.拓展补充。.

  1古人对雨也特别眷恋,写了很多古诗,请看

  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解释:站在咸阳楼前远眺,看到乱云就像一群怪兽出现在山前。

  微风细寸笼罩在渭河水面。

  眼前白茫茫的一片。

  只看见一群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向南方飞去。

  比较一下两者写雨的异同点。

  2.补充;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

  nwà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 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4)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材透视]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其中《望湖楼醉书》生动地记叙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幻,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中没说送别,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的美丽,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脍炙人口诗篇。

  [设计思路]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  才能把古诗读写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签于上述认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达到资源共享,追求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努力锺炼语言,诗化课堂,以情感为线,语言为链,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对话,使学生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

  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四、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

  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五、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总结、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六、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juǎn  dì  fēnɡ  lái  hū  chuī  sàn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wànɡ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作者与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写景诗非常有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做官时写的。当时正是夏天,诗人到西湖边上游玩,偶然遇到了一场来去匆匆的大雨,他非常高兴,借着酒兴,在望湖楼上写下了这首诗。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下面,我们展开想象,化诗为画,也就是把这无形的文字变成有形的图画。

  欣赏这首诗: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黑云:乌云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就像墨汁被打翻了一样。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碧空万里,风平浪静,诗人荡舟西湖,饮酒赏景。忽然间,天边浓云黑压压地翻滚而来,就像把墨汁打翻了一样,乌云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白花花的大雨就从天而降,雨点打在湖面上,水花四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纷纷地倒进了游人的船舱。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卷地风: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猛然间,一阵狂风席卷大地,刹时,乌云和大雨被吹得无影无踪了。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下了船,登上了望湖楼,凭栏而望:风住了,雨停了,云散了,刚才的一切都好像不曾发生过,只见蓝天映入碧水,湖水向天光一样的明亮、纯净、蔚蓝。

  你们看,这首诗就像画一样美,化诗为画,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诗境的好方法。这样的想象,不仅可以加深诗意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希望你们今后也能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诗歌。

  【学习写法】

  诗人仅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就把西湖上这场来去匆匆的暴雨描写得这样有声有色,这是什么原因呢?对,诗人善于观察、善于表达。诗人又是怎么观察的?在什么地方观察的?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观察中,抓住了这场雨的什么特点?又是怎么把它表达出来的?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请你们边读边画边想,然后说一说。

  诗人观察的地方,先是在船中,后是在楼上。诗人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观察的。先看云,再看雨,然后写风,最后写天。诗人是通过翻、未、白、乱、忽这样一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的特点。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这样一些形象地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的紧张气氛,雨过天晴,西湖水平如镜的景象,同时烘托出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诵读指导】

  好,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在朗读的时候,翻、未、白、乱、忽这些词要读得重一些,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这些地方不要读得太快,要给人留下想象和品味的余地。读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诗中画,诗人情。这样才能够读得更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今天,大家学习的有收获。不仅学会了化诗为画的学习诗歌的方法,还学会了诗人观察表达的方法。希望能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当中去。

  【试一试】: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运用化诗为画的方法,把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画下来。(即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3.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有顺序地观察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抓住它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23   古诗两首[设计思路]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三  教学准备小 黑板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第二课时一、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 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二、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总结、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三、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23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上一篇:最受欢迎的日本AV女优排行榜大全(最新)
下一篇:五粮液四大美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