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只鹤》|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川端康成的文向来写的极美,这一点在我早些年拜读《雪国》时就已有所体会。

  昨日略有闲暇,又读了《千只鹤》,这部作品的名气远没有《雪国》那般大,但同样是川端康成一生的代表作品之一。1968年,此部作品与《雪国》、《古都》一同帮助川端康成斩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本篇小说中,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依旧得到了充分体现。深刻把握日本审美理念的川端康成,用笔将美浸透在自己所书写的故事中,以至于尽管描写的是两代人乱伦这样的禁忌题材,却也依旧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今天,我将从好色、幽玄、物哀三个审美理念出发,全面剖析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在《千只鹤》中的体现。

  “好色”在日本是一种审美理念,而非我们日常所认为的滥情、淫乱。在日本的审美思想中,好色强调的是对于纯粹自然的恋爱情感的赞扬,这种恋爱因其纯洁性,往往会不顾道德的约束和世俗的评价,因此在某些方面难以得到我国人的理解,这一点在川端康成的《千只鹤》中也有展现。

  川端康成的好色思想体现在主人公菊治与已故父亲的情妇太田夫人的交往上。

  从常理来看,和已故父亲的情人交合,本质上也算是一种乱伦,作为一种违背道德的行为,理应得到唾弃。但根据川端康成的好色思想来看,菊治与太田妇人的爱恋并非出于蛊惑或是引诱,而是两人的一厢情愿,这样的感情纯粹而又自然,所以川端康成才要塑造这样一段畸形的爱恋。“菊治安心地进入梦乡了。在似梦非梦中,传来了小鸟的鸣啭。在小鸟的啁啾中醒来,他觉得这种经历好像还是头一回。活像朝雾濡湿了翠绿的树木,菊治的头脑仿佛也经过了一番清洗,脑海里没有浮现任何杂念。”

  这样的恋爱关系在不考虑道德因素的前提下,令菊治觉得身心舒畅,十分放松。除此之外,菊治在与太田夫人交往的过程中对太田产生了一种母亲似的依恋,在川端康成看来,母爱散发出的光辉难以遮掩,近乎圣洁,也是其好色审美的观念之一。

  

  川端康成的“好色”思想直接表现在太田夫人自杀身亡后。前往悼念的菊治在太田夫人的灵堂前思索,太田夫人究竟是因为忏悔还是因为罪孽自杀,但最终菊治并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果。在太田夫人死后,菊治只觉得她更加美了。“菊治觉得,太田夫人辞世后,自己才开始爱上了她。”

  避开忏悔或罪孽,川端康成挣脱世俗道德约束,只描述那份自然流露而出,超越现实的纯真之美。所以菊治几经思索,最后加深的反而是对太田夫人的爱。

  川端康成对于“好色”美学的认可,由他本人的自述可看出一二。“恋爱因而便超越一切,成为我的命根子。”而川端康成对恋爱这般执着,与他本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①恋母情结

  川端康成的童年无疑是不幸的。2岁,父亲去世;3岁,母亲去世;7岁,祖母去世;10岁,姐姐去世;14岁,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撒手人寰。

  

  亲人的不断离世使得幼年的川端康成极度缺爱,这样的缺失使他十分渴求一种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男主人公经常会喜欢上一些类似于母亲角色的女人,这其实是川端康成本人内心缺爱的映照。

  ②突破禁忌的爱恋

  川端康成经常描述一些突破道德约束的禁忌之恋,这与他本人的第一段恋情分不开。

  川端康成在中学时,认识了一位叫小笠原的师弟。因为二人同住一间宿舍,所以两人平日里互相关照。师弟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怀打动了缺少关爱的川端康成。

  在川端康成本人的自述中,他把小笠原当做自己的初恋。但在那个年代,两位同性的男子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也无法搭建起爱之巢穴。所以在川端康成对恋爱的描写中,他不断地突破常规约束,标新立异,尤其以乱伦这种极端的恋爱关系来表现他对纯洁感情的赞美,也许每当他提起笔来,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往昔的少年。

  

  ③几经坎坷的爱恋

  川端康成的恋情很不顺利,他的一生一共遇到四个名叫千代的姑娘,但无一例外都成为了他记忆中的泡影。

  无论是单方面的爱恋,还是现实影响下导致的分手,坎坷的经历让川端康成本人更加痴迷于对爱情的体验。在他的笔下,爱情虽然有时虚幻飘渺,捉摸不透,但却永远散发着纯洁的光辉,令人心生荡漾。川端研究家长谷川泉认为“虚弱的体质,在没有女性气氛的家庭成长”使得川端康成对“好色”的美学思想理解的极为透彻。也因此他才能毫不避讳,在一次次对世俗伦理的挑战中,把我们的焦点从道德转移开,用他独一无二的笔触让我们沉醉在各异的爱恋之中。

  日本的幽玄审美意识起源于和歌,后逐渐扩展到俳句,融入文学之中。大西克礼在《物哀.幽玄.祭》中这样形容幽玄。“幽玄,体现在文字上,就是以精简的文字表述丰富的含义,体现“情”而非以逻辑能辨明的“理”,也是意在言外的余音绕梁之感;体现在艺术上,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诗人与自然、读者与自然合二为一的体验,不仅仅是简单的寓情于景,似乎是认为景中本身就含有情,并且从景色中解读出无限的情感,并诉诸纸上。”

  尽管大西克礼的幽玄理论,适用对象为诗歌。但如果要研究川端康成本人对于幽玄理论的应用,也许可以从此得到启发。

  

  ①朦胧的景色

  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景色描写是常客。在《千只鹤》中,川端康成对景物的描写极富有朦胧美感,体现了幽玄美学对他的影响。“星光在云中闪耀,更显得那颗晨星很大,闪光的边缘仿佛被水濡湿了似的。”

  虽然此处川端康成很自然地描写出了星光的闪耀,但他却非要在最后加上一句。当星星闪光的边缘被水濡湿,那么星星的轮廓就会变得模糊,在这样一种对明亮的描写中,加入一些水汽弥漫的朦胧,不难令人体会到川端康成的幽玄美学思想。

  ②虚幻的故事情节

  与菊治一夜情的太田夫人早早地自杀离世,而菊治把对太田夫人的感情转移到她的女儿文子时,文子选择了与他一刀两断,仓皇的从菊治的生活中逃离开来。川端康成用“死亡”、“逃脱”作为感情的终结,给人产生一种求而不得的虚幻美感。

  

  而本文的标题“千只鹤”,意指菊治的另一心动对象——雪子小姐。雪子小姐身上总是带着印有千只鹤的包袱,在日本,鹤是美学的象征,而雪子小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小说中美的化身。纵览全文,菊治与雪子小姐仅见过两面,却三番五次地想起雪子小姐。对于菊治来说,纯洁的雪子小姐似乎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难以触摸。在《千只鹤》的续作《波千鸟》中,菊治即便跟雪子结婚,也依旧因为雪子的纯洁美而感到不真实。可以说雪子与菊治的经历,带有虚幻的不真实感,是幽玄美学思想的又一体现。

  ③富有幽玄气息的背景设定

  “茶道”在全文经常出现,跟茶道有关的物件也一直浮现在行文中。故事的一开始,就是菊治去近子家参加茶道会。而与全文主要人物几乎都有关系的织部茶碗,也是跟茶道息息相关的。这个茶碗,先是太田夫人丈夫的,他丈夫去世后转交给菊治父亲,菊治父亲去世又转手给他的另一个情人近子。

  文中对与茶道有关系的插花描写也不少。最终被文子摔碎的志野彩陶,摔碎之前就一直被菊治用来插花。除此之外,文中还提到了歌仙宗于。宗于是日本三十六歌仙之一,创作了许多和歌。而在日本,茶道和和歌都深受幽玄美学的影响,川端康成对背景的设定,无形之中就带有一种幽玄的氛围了。

  

  日本的幽玄美学由于受佛教和禅宗影响,其本身就如名字一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我寥寥几语恐怕难以详尽描述川端康成笔下的幽玄美,所以还需各位读者亲自体会一番。

  物哀起源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从广义上讲,物哀指主体个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时产生的或喜悦或悲伤的心情。但由于日本民族天生有一种焦虑之感,所以在体会客观事物带来的感情时,尤以伤感为主,故名为物哀。这种哀愁,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体现的最为强烈。

  ①从头至尾的哀伤基调

  川端康成的《千只鹤》,从头到尾都笼罩在一股哀伤之中。故事的开头从菊治父亲的葬礼说起,一上来便以死亡起笔,足以见到川端康成的哀愁。而菊治与太田夫人的爱恋,尽管流露着真情,但囿于二人身份,自然也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可以说当二人相爱的一刻,分别的哀伤就已经伴随左右了。

  

  《千只鹤》的结尾也是令人伤感的。文子在寄给菊治一封信后,不辞而别,故事就这样以菊治踏上寻找文子的旅程而告终。令菊治心动不已的雪子小姐,则因为太过圣洁,始终与菊治相隔甚远,令菊治不敢轻易触碰。就这样,整篇小说都被一种爱而不得,求而不能的忧伤笼罩。

  ②雨泪交杂的伤悲

  《千只鹤》中物哀美学体现的最明显的部分,要属太田夫人瞒着女儿,在雨天偷偷到菊治家里来见他那一段。“太田遗孀连雨伞也没打就过来了。菊治以为她的脸被雨水濡湿,却原来是泪珠。因为从眼眶里不断地涌流到脸颊上,这才知道是眼泪。夫人依然热泪潸潸,菊治竟又以为是雨滴。”

  在夫人到来之前,菊治已经许久没见过她,此刻心中的思念已如潮水一般难以抑制,所以这场相遇的背景设置在下雨天。而在太田夫人到来之后,菊治对泪水和雨水分辨不清,代表着情感与景致的交融。即便下雨本身并不悲伤,但一见泪水,忽然间觉得落雨也充满了伤悲,这就是物哀。

  

  ③被摔碎的志野彩陶

  志野彩陶原本是太田夫人用来喝茶的茶碗,上面甚至还残留着她的口红印。在太田夫人去世之后,女儿文子将茶碗送给菊治,菊治将它留在家中,用来插花。

  但太田夫人死后,菊治对太田夫人的爱慕之情转移到了作为女儿的文子身上,而文子本人也对菊治暗藏芳心。但苦于上一代人犯下的过错,再加上母亲与菊治错乱的关系,文子在痛苦中纠结不已,最终在到菊治家中作客时,将志野彩陶摔碎在地。

  被摔碎的志野彩陶,意味着文子想要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决心。而茶碗摔碎后,菊治怅然若失,在星夜里找寻残片。无论是对于菊治来说,还是对于文子来讲,志野彩陶都代表着一种回忆。陶器本身不可能是回忆,从物哀的角度看,还是二人将主观情意强加于志野彩陶,从而使得志野彩陶成为了情感的载体,只不过于文子而言,意味着伤悲,于菊治而言,则代表着幸福。

  大概是早年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川端康成对物哀的理解达到了极致。细细品读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会发现哀伤感犹如摆脱不掉的苍蝇一般,萦绕左右。但也正是这样的哀伤,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感。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曾这样评价川端康成,“川端康成用那种笔端常带哀伤,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物和人的宿命“。

  川端康成的一生都在践行日本的美学思想。他的三部代表之作中,《雪国》是川端康成物哀思想的完美体现,《古都》中则主要强调的是川端康成对幽玄的感悟,而《千只鹤》则是好色、幽玄、物哀三种美学观念的融合。

  就连他最终的离去都如他笔下的文字那样干净纯粹。没有遗书,没有遗言,他如平常一样对家人说了声“我散步去”,然后悄然离开,仿佛一切都本该这样。

  还能说些什么呢,大概到最后只剩下了一句话。

  如果你想了解日本美学,那么我推荐你川端康成。

上一篇:《在你面前电影》免费看电影手机版1080
下一篇:传统民间艺术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