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些趣事给你听
这本书挺有趣的,同样也是一本非虚构的书,讲述了北欧五国(丹麦、冰岛、挪威、芬兰、瑞典)的人文社科情况,以特有的英式口吻,向我们娓娓揭开神秘的福利国家的真面目。实在太有意思了,这篇文章就用来收录专属于各个国家的冷幽默吧。
丹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但是丹麦的经济状况以及健康状况,都不算顶尖,那这种幸福感是来自哪里呢?据作者分析,这种幸福感,一是出自他们的期待值较低,二是具备善于否认的心理机制。前者大家应该都会有所感触,当我们对生活的要求降低之后,反而更加容易获得幸福,正所谓“知足常乐”。而后者,否认生活中出现的瑕疵,继续维护自我产生的幻象,不失为一种获得幸福的方式。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自我的幻象中活着的,硬要自己去打破这种幻象,只会让生活变得无望。只要丹麦的经济问题没有大到真正影响人们的生活,保持住这种幸福感又何乐而不为呢?在讲到挪威的时候,里面有一篇引用了琼·狄迪恩(Joan Didion)的一句名言,特别有感触。“人一旦被剥去了喜欢自己的错觉,纯真就结束了。”人总是有一种探寻真相的本能,但真相常常是无趣的。人的错觉往往比真相有趣的多。
同样在作者笔下的丹麦,或者说北欧五国,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远不是自己幻想中的那个童话王国,那个美好的乌托邦化的社会。它们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既然存在问题,人为什么要去了解它让自己不悦呢?也许是让幻象更加纯粹吧。知道真实的社会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所以不会当现实向你揭示一点点真相时,痛苦流涕。本来就是幻象,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就更不易被打败。将幻象与现实剥离,是一种很好地避免自己被现实牵着鼻子走的方式。
丹麦人是循规蹈矩的,有三种主要的驱动因素:詹代法则、hygge和folkelig.
詹代法则的条目是:不要以为你是个人物。不要以为你和我们一样。不要以为你比我们聪明。不要自作聪明地幻想你比我们好。不要以为你懂的比我们多。不要以为你比我们重要。不要以为你能做成什么事情。不要嘲笑我们。不要以为别人在乎你。不要以为你能教给我们点儿什么。
可能乍一读这些条目听起来挺愚蠢的,是过时的。确实,在丹麦社会,这些条目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但在一些事情上,暗暗透露出丹麦人对于这些条目的认同。比如人们对一些明显不同于普遍存在的行为(炫富、特立独行的行为)提出批判,甚至在某些偏远小镇的街上会出现不为酒吧、咖啡馆等店铺起名字的行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嫉妒,“但是,你知道,嫉妒并不是重要的部分。重要的是它的包容性:我们想把你包容进来,但是,除非你是平等的,这种包容才是可能的。”
而hygge“是指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放松,一种非正式、丹麦独有的惬意或者欢乐,但它其实是高度规范化的,有着严格的社交礼仪,它无情地施加压力,迫使他人屈服从众”,也就是为每个人的社交行为作了规范,使其表现优雅完美、轻松惬意,但这本身潜藏着对人行为的道德化的控制。
folkelig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民粹主义,它渗透了相当一部分丹麦主流文化”,表现在人们将对集体的认同感寄托在某一共同的事物上,比如合唱,比如国旗。事实上,丹麦人会在所见各处都插上丹麦的小国旗。“詹金斯还记得,他见过一家超市的香蕉陈列台上插了一圈丹麦国旗。国旗只是为了提示特价销售,以引起购物者注意,’我当时有点不明白,心里想,丹麦并不种植香蕉呀。’”
历史
在早期的冰岛,没有宗教、法律等一系列顺应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只有挪威的亡命徒和他们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伴侣在这里繁衍生息,乱伦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挪威国王的干涉下,冰岛人皈依了基督教,才逐渐进入了正轨。但是冰岛仍然是一块受诅咒的土地,瘟疫、海盗、火山喷发和单纯的严酷气候,让冰岛人口数目有限。冰岛本来是在丹麦统治之下的,因为希特勒的干预,19世纪冰岛获得独立,但随即又被美国军队占领,“其基地一直保留到2006年”。“冰岛曾经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但这一切由于马歇尔计划的金钱和大张旗鼓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发生改变。冰岛逐渐繁荣起来。”在2008年至2009年间,冰岛金融系统出现问题,引发经济危机,一度负债累累。如今又逐渐好转。
冰岛债务危机
冰岛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最近因为债务危机而破产,但破产后的冰岛显然不把这当回事。一些人认为冰岛的破产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推行的捕鱼配额,原本冰岛人是以捕鱼为生的,为了控制冰岛人爱冒险的捕鱼倾向(表现在在各种天气出海打鱼),冰岛政府出台了配额制度,即给现有的渔船发放执照,允许他们捕获与渔船大小成一定比例的年度总配额。后来配额允许用来交易,用未来的捕获量做担保获得贷款,这成为冰岛经济危机的萌芽。“拥有原始配额的那些人一夜暴富。后来,所有配额都流到了大约15家私营公司手中。财产权被隐藏,所有权被故弄玄虚地神秘化。然后,配额的所有者开始把利润从这15家捕鱼公司转移到银行业。”渔民摇身一变变成了银行家,但他们所操纵的钱是借来的钱,而且做的事情根本不经谋划,甚至说有些肆无忌惮。在本世纪初,“当时英国的企业、地方政府和个人受到高利率的诱惑,纷纷把巨额资金存入冰岛国民银行的网上分行冰储银行(Icesave),结果却在该银行倒闭之后化为乌有。”简单地说,因为冰岛人的经营不善,银行破产了,并欠下了其他国家许多债务,引发了冰岛经济危机。
精灵
冰岛人对于精灵似乎非常迷恋,但大量的冰岛人并不相信精灵。比如说,冰岛人准备兴建一座歌剧院,选址在博加霍尔特山,此地是传说中众多精灵的家园。工作团队在绘制设计图的时候,还“充分考虑了世代居住于此的超自然生灵的福祉,专门研究了传说中精灵的地下居所。”听说在冰岛还有所谓的精灵专家,基本每家公司在实施项目之前都会请精灵专家来看一看(为什么我莫名想起了风水先生?),还有关于请灵媒要花多少钱,费用的多寡如何取决于具体地址的范围大小,诸如此类的细节,都会有一套详细的说辞。
哈卡尔
哈卡尔是一种著名的冰岛美食。“这一区域捕获的鲨鱼,如果趁新鲜食用,似乎是有毒的,可是,冰岛人没有彻底放弃吃鲨鱼肉这回事,而是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它埋在地下18个月到4年之久,直到肉质腐烂,达到能够勉强称之为’能吃’的地步。这就是哈卡尔。”(跟前阵子流行的瑞典鲱鱼罐头有些相似,但显然鲱鱼罐头并没有为作者所提及,估计他是觉得哈卡尔更为奇特,相比之下,鲱鱼罐头不足为道?)
哈卡尔是一种怎样的味道呢?据作者描述,“让人想起炎炎夏日多层停车场的楼梯间,混杂着小便和呕吐物的刺鼻气味。但这并不是最糟糕的部分。那种辛辣的、可疑的奶酪味才真正让人难以下咽。”冰岛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他们能够享用各种各样新鲜美味的鱼类,但是,他们却宁愿去吃有毒的腐烂的鲨鱼肉?这是怎样一种存心作对的心理?
说到鱼罐头,想起一件糗事。我在瑞典的时候,对各种鱼罐头都充满好奇,想尝尝看。真实尝试了之后,虽然味道有点怪怪的,比如说有加了奶油的甜味,有泡菜状的酸甜辣味,一开始有些难以接受,但习惯了之后竟觉得挺好吃的。直到遇到另一人,对鱼罐头深恶痛绝,我怀疑他是受不惯鱼腥味,便跟他说这味道基本尝不出来。他默默地说了句,你不觉得罐头里的鱼有股脚趾甲的味道嘛?我还好奇地闻了闻脚指甲,自此也对瑞典的鱼罐头深恶痛绝了。
石油带来了财富
自从有个叫杰德的人发现了石油,于是挪威变成了一个富有的国家。但是挪威人是勤俭节约的楷模,对于石油带来的财富十分珍贵,会将其妥善地投资在世界各地,以获得平稳较大的利益。国家财富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石油业,这也让挪威陷入一种未来的困境,当石油开采完毕之后,挪威,这个产业重心在于石油业的国家又将去往何方?尽管现有的石油储量让这个问题的到来远远晚于预期。
挪威宪法日
在挪威宪法日——即5月17日,挪威人会穿戴上各种奇装异服,走上街头,挥舞着大小不等的国旗庆祝。“他们也穿红色的粗布裤子搭配水手帽。裤子上垂挂着旗帜和徽章。”毕业生们会发放特制的名片(Russekort),上面印有自己的照片和一两个笑话。而小孩子们则以收集这样的名片为趣。这一天,人们会尽情唱啊,跳啊,纵情豪饮,肆意欢闹,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
黄油告罄
“一款时尚的饮食建议人们大量使用黄油,这款饮食风靡全国,结果耗尽了挪威国内的存货。为了保护本国的乳制品业,挪威对进口乳制品征收高昂的关税,结果导致黄油价格直线飙升。人们开始恐慌购买,挪威国内垄断经营的蒂勒乳业公司生产的黄油供应告罄。很快,挪威人就开始请求丹麦朋友来访时,在手提箱里装满丹麦产的银宝黄油。”
对此,挪威人说,“真是丢人,上一次我们接受邻国的免费食品供应还是’二战’期间。”
“我宁愿在欧盟做个落魄潦倒的人,嘴里嚼着黄油饼干,也不愿意做个富豪的挪威人,嘴里啃着没有黄油的面包。”一个瑞典专栏作家对此现象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真好奇,是怎样流行的饮食,会耗尽一国的黄油 > <)
笑话三则
“邻国国民有无数笑话拿挪威人开涮。在这些笑话里,挪威人总是扮演乡巴佬和傻瓜的角色。”邻国,比如丹麦和瑞典,对于挪威人发现了石油一举致富,从一个乡巴佬变成暴发户,实在有些羡慕嫉妒恨,时常拿此揶揄挪威——挪威人倒是有些傻人有傻福。
可从挪威如此谨慎地对待石油带来的财富来看,挪威人确实有些务实主义的风范,对于邻国的冷嘲热讽,他们认为,既然得了便宜,就别卖乖吧。
笑话一“一个瑞典人、一个丹麦人和一个挪威人遭遇沉船事故,搁浅在荒岛上。瑞典人找到一块魔法贝壳,每次一擦,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一个愿望。’我想回家,回到我宽敞又舒适的房子里,我家里有沃尔沃汽车、录像机和简洁的宜家家居。’他一说完,马上就消失了。’我想回到我在哥本哈根的舒适温暖的小公寓,坐在软和的沙发上,把脚搁在桌子上,旁边坐着我性感的女朋友,还有半打啤酒。’丹麦人说完,也倏忽即逝。挪威人想了一会儿,把贝壳擦了一下。’这里太孤单了,’他说,’我想让我那两个朋友回来。’”
笑话二警察在哥本哈根遇到一个挪威人,他前面赶着一只摇摇摆摆的企鹅。“你应该马上把企鹅送到动物园去。”警察提出要求。“我这就去!”挪威人说。第二天他们又见面了,可是挪威人依然带着企鹅。“我想我告诉过你了,要把它送到动物园去。”警察说。“是的,我带它去过了!”挪威人说,“它好像很喜欢动物园。我想,今天我要带它去看电影。”
笑话三一个挪威人在电影院的售货亭向女售票员买了一张票。过了一会儿,他返回来又买了一张票。然后又买了一张。过了一会儿又买了一张。终于,卖票的姑娘问他,“你为什么一趟趟地返过来买票?”这个挪威人气急败坏地说,“每次我想进去,门口那个人就把我的票撕成两片!”
三种处方药
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是一座清冷的、灰扑扑的城市,像极了实施开放政策前的苏联,而芬兰人身形高大,脸色阴郁,一罐嘶嘶作响的啤酒下肚,立马变成了耍酒疯的疯子。芬兰,夹击在瑞典和俄罗斯之间,天生有着一种痛苦顽强的抵抗。
据一位芬兰通所说,在芬兰医生开具最多的三种处方药中,第一种是抗精神病药,第二种是胰岛素,第三种也是抗精神病或者抗抑郁药。
“我早晚会自杀,只是现在还不到时候”
芬兰的文化输出,并不如瑞典或者丹麦那般,为世界贡献了为数众多的导演、音乐家、作家,芬兰文化的影响力却始终走不出波罗的海。
芬兰最著名的电影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作品,《火柴厂女工》(The Match Factory Girl),《没有过去的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正如芬兰总体的基调,是阴郁的,是压抑的。“考里斯马基典型风格的影片通常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骨子里是一群魔界使者,与世人格格不入)辛苦地从事着卑微的工作(挖煤、洗盘子),互相发牢骚,无节制地狂欢。最后,几个人自杀而死。完。”这类影片也反映了导演本人的世界观,据他接受采访时所说,“不知怎的,我知道,我早晚会自杀,只是现在还不到时候。”
有几分无奈,有几分绝望,有几分妥协,还有几分抗争。
突然想到北岛的一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纵观芬兰的历史,似乎有某种共通之处。芬兰在强国脚下战战兢兢生存,为了维护本国的主权完整,二战期间战火纷飞,满目疮痍,基本在芬兰境内很难看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而那些所谓的强者,即便犯下了卑鄙的勾当,但一旦成为强者,便是畅行无阻。他们表现出美丽与高贵,理所应当地受世人景仰。
所以芬兰给我整体留下的印象是,有几分在被压迫中奋力抗争的悲剧美学。这种悲剧美学,让我想起了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也让我重新回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没有老建筑,也许对芬兰人来说反倒少了许多牵绊:也许他们因此可以对变化和进步抱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芬兰语
芬兰语与其他北欧语言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几乎没有一个相同的词汇。
芬兰人“说到做到”的态度在语言中也有体现。“你知道吗,芬兰语没有将来时态。英语或者德语可以说,’我要做这件事情或者那件事情’,或者’我本该做了那件事情’,芬兰人说,’你怎么能相信这样的人,他们说到将来变来变去?’芬兰人要么不做,要么现在去做,要么就是已经做过。”
有人认为,芬兰语与蒙古语、日语和土耳其语起源于同一语系——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芬兰语就像是乐高玩具,你可以把任意两个零件组合在一起,它们都能契合。”如果人的行为和价值体系来自语法,来自语言,那么芬兰人对人生的态度非常简单:你渴吗,饿吗,你想要我给你口交吗?问一声即可。
酒精与背妻大赛
芬兰人要么一声不吭,要么纵情喝酒。讲个笑话,“两个芬兰人哈努和雅各在街上相遇了。哈努对雅各说,“想喝一杯吗?”雅各点点头,于是他们就去了哈努家。两个人默默地喝了一瓶伏特加。哈努打开第二瓶的时候,问雅各,“你过得怎么样?”雅各很不耐烦地回答说,“哎,我们来这儿,不是为了喝酒的吗?” ”
背妻大赛似乎是芬兰独有的比赛,男人背着背上的女人,绕着20米的跑道参加限时接力赛,跑道上设置了许多栏杆和水洼。有些参赛选手会身穿夸张的服饰(比如扮成比利时漫画形象“蓝精灵”的样子),也有些人会为此专门进行训练。
背妻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的男选手喜欢采用普通的背负货物的方式,有的采用消防员的肩扛式,还有的采用了相当不雅的姿势——就像印度《爱经》的初稿中被弃之不用的姿势——女人被头朝下甩在男人背上,她的两条腿夹着他的脖子,她的脸在他的背上荡来荡去。到了涉过水洼的时候,这种姿势尤其不可取,因为男人一步步地向前挪动时,’妻子’的头有时候会浸到水里。观众则挺着T恤衫下面的微微隆起的啤酒肚,拖着拖鞋,穿着牛仔短裤和袜子,默不作声地看着比赛的进展情况,时不时嚼几口袋子里的鲜豆,喝几口塑料酒杯里的啤酒。问他谁赢了。’谁在乎呢?’他说着,把杯子里的啤酒一饮而尽。”
瑞典是北欧面积最大、人口最多(930万)的国家,是北欧拼图中最中心的那一块,是破解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化、政治、社会和内部关系史的钥匙。世界对斯堪的纳维亚的看法是:现代、自由、集体主义——而且,相当乏味(除了龙虾狂欢节)。而这种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瑞典而非北欧其他国家决定的。
20世纪以来(就不提瑞典过去那段嗜杀成性的黑历史了。“芬兰、挪威和丹麦,都有理由对这个道貌岸然、成就显赫的邻国怀有残存的怨恨和嫉妒之情。”),瑞典做过很多尝试,并且大多是纯洁而高尚的,比如理性地实行政教分离,比如大力发展工业,取得经济成功,还有它竖立了悲天悯人、无远弗届、光芒四射的福利国家的标杆。“最近又有一项创新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关注,那就是Kunskapasskolan(知识学堂),这是一种形式自由、开放布局的教育制度,没有教室,孩子们自行制定学业目标,规划学习进度。”近来瑞典最大胆的社会实验是在多元化方面。近40年来,瑞典接收了大量的移民,“如果把下一代包括进去,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出生在瑞典之外。”
这一切尝试让瑞典看起来是一个大胆的、现代的国家,愿意尝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只要冠上现代化的名头,就能够欣然尝试并开始,比如说在1967年将交通规则靠左行驶改成了靠右行驶,虽然这项规定在制定之前被大部分人反对,但是国会还是成功实施了。这也可以隐隐看出,瑞典的执政党是有种极权主义在里面的。这也使得执政党可以按照他们的某种想法执行某项政令,即便大多数瑞典民众是反对的,但也会采用默不作声的态度。有种“你要做就做吧,事情坏了怨不得我”的意味在。
有趣的是,在瑞典企业中,往往采取扁平结构,表面上看不出等级。“人人都可以发言;管理层和工人认为双方彼此平等;规章制度一视同仁。”每一项决议的通过都需要公司每个成员的同意。“瑞典人希望所有人共同参与每一项决策。瑞典的管理者过于注重共识,不肯强力推行不受欢迎的决策。”
duktig与lagom
duktig的字面意思是“聪明”。“这是一种特定的瑞典式的聪明:是勤奋、负责的聪明;是守时、守法、刻苦的聪明。是日本人那样的称职负责,而不是卖弄聪明。这种聪明体现为按时填写报税单,一丝不苟,无需涂改;而不是体现为记得英国BBC综艺节目《舞动奇迹》两年前的冠军是谁。”
lagom的意思是“稳健”、“理性”、“公平”、“讲道理”、“做事符合常识”等。“虽然这些涵义与路德宗的教义显然一脉相承,据说这个词的词源却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维京人。传说是这样的:维京人围坐在篝火边,共饮装在牛角里的蜂蜜酒,他们体贴周到、彼此关爱、同甘共苦,始终记得自己不要喝太多,然后再把牛角杯传给下一个人(酒足饭饱之后,他们再出去大肆劫掠,一刀砍下修道士的脑袋)。人们认为,维京时代的Laget om可以大致翻译成’传递(酒杯)’,日久天长逐渐演变成了lagom。今天,它是指一种心甘情愿的集体克制。”这种集体克制也许就是高福利国家建立的基础吧。
从对家庭的依赖到对社会的依赖
要理解瑞典的体制,最好从卢梭的思想切入。“卢梭主张极端平等主义,他发自内心地讨厌一切依赖——对他人的依赖破坏一个人的完整性、真实性——因此,理想的情况是,每位公民都是一个原子,与其他原子相分离······瑞典体制的逻辑基础是,依赖他人、受人恩惠是危险的。哪怕他们是你的家人。”(突然想起来之前看的卡尔维诺的《书上的男爵》,男爵生活在树上,保持了人的完整性,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受卢梭极端平等主义思想的影响?)
伯格伦认为,瑞典的“国家个人主义”(statist individual),让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之间绽放最为纯粹的爱情成为可能。妻子不必因为丈夫把他们共同账户的取款密码锁在抽屉里而徘徊不去,丈夫也不必因为妻子的父亲是磨坊的老板而唯唯诺诺。“只有两个人彼此独立、平等,才可能发生真正的爱情和友谊。”
“瑞典与德国的做法截然相反。在德国,国家的支持以家庭为落实渠道,家庭制度因此永远保持下来,父亲作为养家糊口的人成了一家之主。瑞典的做法不一样。政府的主要目标是让人不依赖家庭。妻子不依赖丈夫,孩子到18岁就该自立,老人不该靠孩子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国家介入进来,提供了上述支持。”
两者似乎是相辅相成的,瑞典人的辛勤劳作、一丝不苟为创建物质高度富足的社会打下了基础,而高度富有的社会也为个人的支持提供了条件。当大多数人为瑞典担心的问题是,过多的移民会不会破坏瑞典原有的平稳的环境,瑞典社民党人却在思考接受了这么多移民后,怎样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环境。“首先,移民已经来了。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我们国家还会需要移民,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工作移民制度。它应该有助于建立更好的多元社会。我也认为,不是所有寻求避难的人都可以来瑞典,但是移民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怎样对待现有的人口,这才是更加重要的问题。”我竟从这里读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表现,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不拒绝问题,只是努力解决问题。对外部压力,不反抗,而是内化。
最近更新旅游资讯
- 北京IN10018片II期临床试验-IN10018 或安慰剂联合PLD 治疗铂耐
- 重庆西南医院体检中心
-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
- 内娱出现第一个“侠女颜”!刚出道4天,小白花们慌了…
- 狗的射速又快又烫
- 震惊!原来我们那些年追过的电视剧三观如此畸形……
- 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笛安的“北京爱情故事”,满满的欲望和贪婪
- 读《金瓶梅》第13章:李瓶儿为何能看上西门庆?
- 十六岁高二学生没事时看看什么书好?
- 父母中毒而亡,警方问13岁女儿看到凶手没,女孩笑了:我就是凶手
- 别黑陈凯歌了,他有一部神作还不够吗?
- 高三沉沦观后感话题作文800字范文
- 思辨的张力
- 狐文化特辑【十三】狐妖余论:混迹红尘的修仙之狐——「仙狐」
- 喜欢K歌,看电影吗?这些英文一定要掌握!
- 21世纪最佳20部日本动画
- 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 马鞍山人民医院医院历史
- 如何以「我穿越成了一个小妾(或通房丫头)」为题写一篇小说?
- 青海诗选刊 2017年第24期(总第36期)
- 吴军民
- 实用 | 教你如何做好校园景观!
- 无忧传媒三 片
- 《西游记》新解(十套珍稀古画插图)56: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遇强盗,唐僧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