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这些粤语有来头!我竟然好多都不知道……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7-10
手机版

  

  球鞋要叫“波鞋”,充电叫“叉电”,买票叫“买飞”……

  这些无厘头的词是不是让初学粤语的小伙伴们感到一头雾水呢?

  其实这些粤语不少都来自于外来语哦!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的英语普及程度较高,粤语里广泛使用英语外来词的情况也相当普遍。

  有些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融入粤语,成为粤语词汇的一部分。

  比如巴士(bus),梳化(sofa),士多(store)等。

  因为有些词汇简短易用、普及程度高,更被夹杂在日常对话中使用。

  由此形成了港人独特的说话方式。

  粤语对英文的吸纳改造大致有几种形式,音译、意译、音译与意译结合、偕译等等。

  本文无意从学术角度进行分析,不够严谨之处还望轻拍。

  

  音译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发音直译而来,外来语中的一大部份来自音译。

  故只要清楚英文单词,就不难猜出词意。

  但以笔者的经验,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把粤语发音与英文连系起来,恐怕才是难点。

  不如大家都来猜猜看,下面这些词汇都来自于哪些英文呢?

  仆街——Poor guy(粗劣的人)。

  “仆街”经常被人误以为是粗口动词,咀咒对方“仆喺条街度!”

  其实“仆街”原是名词,来自英文的“Poor guy”。

  “Poor”不是“贫穷”的意思,而是“粗劣、低俗、破烂”的意思。

  

  符碌——Fluke(桌球术语:侥幸击中)。

  “符碌”指不靠实际能力,幸运地达成目标、纯粹凭侥幸得来。

  咕哩——Coolie(苦力)。

  字面上看不出端倪,据说这个词是辗转而来。

  英国曾在鸦片战争后从北方雇佣了不少劳力,做一些粗重辛苦的体力活。

  这些人被称为苦力。

  当这些苦力被运到香港干活后,港人听见他们被叫“苦力”,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咕哩”。

  其实就是苦力。

  疴毕甩——All blood(疴血)。

  如果遇上麻烦、棘手难题、或者死路一条, 就会自叹一句:“呢一镬真系疴毕甩!”

  茄哩啡——Carefree(临时演员),也用于形容跑龙套的小角色。

  原意是指无牵无挂,无忧无虑,音译之后用来形容龙套角色“出就出先,死就死先,企就企两边。”

  论出场,小角色先出;论轻重,无足轻重的角色活不过片头曲;论地位,无关紧要的人物总是站在两旁。

  可谓是掌握精髓了。

  

  士巴拿——Spanner(扳手)。

  记得有一次家里的水管漏水,就去五金店买扳手,对着店老板说了一句:“唔该,有冇扳手卖?”

  老板怔了好几秒,才缓缓地说了一句:“士巴拿吖嘛”……我顿时忍不住笑出来。

  

  除了由英文演变的外来语,还有其它语言演变的外来语。

  由于音译而来的词语数量众多,无法一一列举。

  下面会罗列一些比较常用的外来语,感兴趣的朋友们动动脑筋来体会一下吧!

  布冧(plum)、樱桃(cherry)、草苺(strawberry)、士的(stick)、菲林(film)、夜冷(yelling)、沙展(sergeant)、花臣(fashion)、士唛(smart)……

  

  意译

  意译简而言之是根据字面意思翻译成当地语言,在外来语中占比不大。

  比如“lame duck”翻译成“跛脚鸭”。

  “telephone”翻译成“电话”(词根“tele”意为“far”远,现多用以表示与电波有关的事物)等等。

  在普通话里的情形也是一样。

  又如跳蚤"flea"、市场“market”、蜜“honey”、月“moon”……

  当然,意译也不全是直接翻译而来,有些词汇是翻译新出现的外来事物。

  但既非音译, 亦非直接对译英语原词的意思。

  而是根据该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方面,造一个新词。

  例如“牛油”的原词是“butter”,因其来自牛,状如固态油脂,故名“牛油”。

  “雪柜”的原词是“refrigerator”。

  “refrigerate”是冷藏之意, 因其外形如柜, 内里又有冰块凝固,因此得名。

  

  音译加意译

  蛋挞——这个词源于英文“egg tart”,“蛋”是字面意思的翻译,而“挞”则是“tart”音译了。

  笨猪跳——源自英文“bungee jumping”。

  

  “笨猪”是“bungee”的音译,“跳”就是“jumping”在中文里的对应说法。

  普通话则直接音译为“蹦极”。

  咸湿——常用来形容好色,猥琐(通常指男性)。

  这个词比较生动,在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内也较难找到贴切的同义词。

  为何好色会被形容为“咸湿”而不是“甜干”或其他什么呢?

  据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英、美、法诸国陆续设立租界,西方色情业接踵涌入。

  有一类专以大腿舞作招徕的酒吧,暗地里也接客。

  租界里的洋人将这类酒吧戏称为“hamshop”,其实就是妓院。

  也有说法是这些风月场所多设立于水边,方便水手、码头工人等人光顾。

  这些人往往满身臭汗,跟泡了咸水一般。

  当时的广东人就音译加意译得出了一个新词汇“咸湿”。

  

  有趣的是据闻潮汕话中有“咸涩”的说法,但意义却完全不同,是小气的意思。

  所以要读对字音才行。

  关于外来语的典故还有很多,而粤语句子中时常夹杂英文也成为了港式粤语的特色。

  如果有些特别的字词不太明白,尝试从外来语里找找,说不定会得到答案。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本 文 作 者/

  

上一篇:《我的人间烟火》叶子谁演的?她的官配是孟宴臣吗,结局揭秘
下一篇: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作品,堪称超越时空的经典,38部完整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