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概论论文范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篇1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理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0-0010-03

  Reform and thinking of standardized residency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CHEN Lihong1, WANG Lulan1, NI Weijie2, SHI Rong3

  (1. Departmen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Office of Dean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tudents in the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to provide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dical college to carry out the unified general medicine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after gradu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work combining with the course set up. Methods: By 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265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2015 cours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urse (7 items) and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3 indicators). The 5 point Likert scale was used for assessment.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students to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was 4 (3.57 and 4.57). The median of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was 4.67 (4 and 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8.65, P=0.00). The scores of the 3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tudents were high. The score of the satisfaction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in the theoretical course was lower.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should be set up in the university, clinical training base and community teaching base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rrangement with hospit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cedure,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mode.

  KEY WORDS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general practic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reform

  上海市于2010年在全市y一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规培)制度,并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之并轨[1]。与其他学科住规培不同的是,全科医学专业的住规培需要参加相关的理论课程学习。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10年起,受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应各培训医院要求,承接此项工作。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包括三方面,即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社区医疗卫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理论课程[2]。其中,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员初步建立全科医学理念、培养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了解全科医学思想、内容及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和方式,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全科医师打下基础[3]。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设计之初即考虑将理论课程与住规培过程有效衔接。经与培训医院管理部门、各培训基地与教学团队充分研究,制订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每年8月医学院为规培第1年学员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医患关系与医学伦理学》、《康复医学》、《临床心理咨询》4门必修课,为规培第2年学员开设《社区预防保健》、《实用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社区卫生服务管理》4门必修课。课程以大班授课结合专家讲座方式,考核采取理论考笔试的方式。授课教师由三支队伍即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全科理论师资、各培训医院的临床专家以及全市十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全科医师共同组成。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课程班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品牌效应逐渐显现,除附属医院外,其他培训医院也陆续加入,培训规模已近全市的二分之一。2015年3月,我院又根据上海市全科规培基地督导反馈中学员普遍要求早接触社区的意见,实施课程改革,压缩部分理论集中授课课时,新增了《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保健》两门课程的社区实践教学,采取分医院、分社区、小班化形式,采用集中培训与社区老师一对一带教相结合的方式,以提供规培学员早期接触社区的机会。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两本社区实践教学大纲,遴选了12家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举办了全科规培师资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教学研讨,帮助社区带教老师充分掌握这项社区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带教能力与水平。预期通过社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理论课程的培训质量与效果,最大程度地使学员获益。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交大医学院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共265名,其中2014级(2014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12名,2015级(2015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53名,约占全市全科医学专业住规培学员总数的50%,分别来自全市20家培训医院。

  1.2 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定量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交大医学院2015年度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教学质量及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为避免记忆偏移,于2015年8月31日课程班结业考试当天向全体学员发放,并于考试结束后随机选取部分学员对课程学习和社区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访谈。评价表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四个部分:①理论课程的评价包括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资料、教学环境等7项指标;②社区实践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带教老师、教学效果等3项指标;③整体评价;④意见与建议。满意度评价的应答项有“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5种,分别记为5、4、3、2、1分。将理论教学的7项指标相加得到理论教学满意度分值,社区实践教学3项指标相加得到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分值。

  1.3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 2013录入并核对所有数据,用 SPSS(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Wilcoxon、Kruskal-Wallis以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比较不同分组学员之间的满意度差异。P

  2结果

  2.1学员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252份,回收率为95.1%,均为有效问卷。其中,来自2014级学员104份(41.3%),2015级学员148份(58.7%);男生72名(28.6%),女生180名(71.4%),平均年龄为(24.96±1.67)岁;本科毕业生240名(95.2%),硕士毕业生11名(4.4%),博士毕业生1名(0.4%)。本科生中“5+3”(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学员57名,占本科学历的23.8%。

  2.2课程满意度评价

  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表1),理论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00(3.57,4.57)分,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67(4.00,5.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5,P=0.00),提示学员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高于理论教学。

  学员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见表2,可见学员对社区实践等指标评价较高,对考核方法的满意度较低。男女生间、不同学历学员间和学位衔接与非学位衔接学员间各项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3可见,学员对社区基地的满意程度均较高,在实践内容、实践收获2项指标上,各社区基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不同社区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98,P=0.026)。

  调查还得到,在社区实践之前,近60%的学员对社区工作不清楚或了解程度一般,而在社区实践之后,96.4%的学员认为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8.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结合社区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另外,65.9%的学员对于目前两段式的理论课程学习的模式表示赞同。

  在访谈中,学员表示在社区多看多听对学习理解更有促进,许多学员认为社区教学时间太短,应适当延长;但也有学员反映所在社区基地教学管理松懈,还有的提出培训基地已安排每个月至社区实践,如此造成重复培训。对于理论授课方面,学员主要反映了课时太紧凑、考试难度大、教材与上课内容不太匹配等问题。

  3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院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评价较好,特别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很高,但调查结果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仍需我们去不断完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应该如何教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尚无标准模式[4],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因此,总结经验和提出建议如下。

  3.1三方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这一教学任务对于培训医院而言,往往面临学员人数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必须依托大学,凭借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大的师资团队以及规范的教学管理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培训的实施主体虽然是大学,但大学必须与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三方协同,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建立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非大学附属医院的培训基地及其社区教学基地,更需建立三方协同管理模式,才能使教学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达到培训目标。

  3.2提倡理论课程与住规培相结合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可弥补规培生在院校教育中全科医学教育的不足,虽然仅占整个住规培的时间不多,但作用非常重要。课程体系作为全过程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临床阶段培养及社区阶段培养交融在一起,具有贯穿弥合作用。通过贯穿的课程使全科的理念、全科的深层内涵在其中得到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在全科医生培养中起到统筹和引领的作用[3]。因此,本文中采取了分段式的教学安排,将课程学习穿插在培训过程中。第一年的学员尚未正式进入临床,先安排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医患关系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第二年后,再安排科研论文撰写、统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高阶课程,以体现课程安排的层次性、与培训过程的契合性,以及更好地保证学员在每个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学员认同这一模式。据了解,目前各培训基地学员的轮转计划特别是7个月社区轮转实施方案不相一致,有可能导致重复培训。需要将三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设计,形成完整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3.3加强理论课程建设,编写系列课程教材

  大学作为全科医学理论基地,承担教学任务,要对课程安排进行充分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充分论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内容。目前,对理论课程相关教材的研究还缺乏,要充分发挥临床师资、社区师资和全科理论师资三支队伍的作用,加强研究,编写更贴合社区卫生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全科医生执业过程对知识技能的需求的系列课程教材,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求。其次,今后“5+3”模式是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主流模式。调查显示“5+3”学员与非“5+3”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访谈中他们表示出对相关课程如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等的更高需求,因此,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开设还应同时兼顾考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相关理论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接轨。

  3.4提倡大班集中授n与小班社区实践教学相结合

  338学时的理论课程完全通过单一模式的2个月大班集中授课的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社区实践教学的开展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认同,满意度很高,说明他们渴望了解社区,更希望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贴近社区,这种教学安排契合了他们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真正实现社区实践教学的目标,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培训计划、统一的培训标准,否则容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对于两个年级的学员,如何分别开展不同层次的社区实践教学也是关键问题。因此,下一步还需进一步细化社区实践教学大纲,加强社区师资教学能力的培训和完善社区基地的建设,以保证社区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5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优化培训考核方式

  对于学员普遍反映的教学安排太紧凑、路程远等问题,可考虑建设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部分理论课程内容可让学员利用空余时间以在线学习的方式修完学分。另外,学员对考核方式满意度低,一是由于理论课程与考试安排紧凑,且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均为笔试;二是由于本科学历规培生通常在进入规培的第二年的理论课程时正好面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压力较大。因此,考虑结合日常考核、网络教学平台题库建设等方式,适当调整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邵黎兵. 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3.

  [2]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席会议办公室.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试行)[EB/OL]. (2010-4-12)[2017-3-16]. http:///zhuyuanyishi/shanghai/ yc1701117052.shtml.

  [3] 线福华, 路孝琴, 吕兆丰.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8): 2498-2501.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篇2

  关键词:全科医师;教学;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2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科医疗已难以满足基层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全科医学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和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于一体,涉及各种年龄、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是一个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1]。作为基层的医疗保健体系,全科医疗已得到医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我国目前合格的全科医师匮乏,提高专业技能的诉求迫在眉睫。近十年来,虽然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全科医师尚缺乏统一、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试图就全科医师培训中循证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全科医师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0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自2010年起又将全科医学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7个学科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培训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我国全科医师的培养现处于过渡期,主要的途径包括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强化全科医师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师的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医师到基层服务。

  目前注册的全科医师仅占执业总数的4.3%,而在发达国家,可占到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现有的全科医师来自不同的社区和基层医院,年龄跨度大,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总体学历偏低、业务素质薄弱,知识更新较慢,最突出的特点是临床思维缺乏系统性,显著阻碍了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

  二、循证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的医学进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医学院校教育远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因此,院校教育结束之后,延续的职业培训和持续终身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循证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临床决策的制定以及继续教育中都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长期以来,传统的经验式教学偏重灌输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以教科书或专家意见为指导制定医疗决策,却忽视了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与传统医学相比,循证医学以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基础,不断获取最新、证据级别最高的临床研究,使临床决策的依据更加可靠[3],同时以问题为先导,“循证—评价—决策”的思维模式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4],是一种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教育模式。运用循证思维解决临床问题是快速提高全科医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5]:首先,促进了诊疗决策的合理化,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其次,可以督促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也有助于自我继续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训练循证思维

  在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中,临床思维的培养可以针对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分步进行系统化训练。

  1.发现并提出临床问题。以“病人为中心”是循证医学的精髓,本阶段需要引导学生详细了解患者的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心理状态、对疾病诊疗的期望值等,结合病史、体征和辅检,针对不同的病人,帮助学生准确地寻找疾病流行病学、诊疗和预后中的特殊情况,提出针对性的临床问题。不断产生的问题激励创新,创新思维的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成为新的证据。

  2.搜集临床证据。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在课下需提前做大量的自学和预习工作,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后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检索,包括书籍、期刊、电子光盘以及一些未发表的学术报告、会议论文等,选择性、批判性地寻找出最可靠的证据,证据的来源可以是研究原著、系统评价报告、实践指南以及针对指南的综合研究证据或者专家共识。查阅文献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也培养了追求知识更新的自觉性,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证据的可靠性及实用性评价。证据搜集完毕,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科学性,是否盲法比较,样本有无代表性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有不同的评判标准[6],治疗性研究需强调前瞻性及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预后性研究则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随访的完整性、结果评定标准的科学性。Meta分析法对用统一评价体系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可定量并能及时更新,体现了最佳的证据等级;临床诊治指南是专家讨论制定的关于疾病诊治及预防的原则,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评估临床证据的过程,既增强了评判性循证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科研意识。

  4.研究结果的应用和评价。循证研究的成果用以指导疾病的诊疗和预后,是医疗实践和循证思维的重要阶段。循证证据与临床的结合,既积累了自身的临床经验,也加深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理解。同时,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不违反医学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患者参与诊疗方案的制定;还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提高诊疗的依从性。

  循证决策的利弊,可从疾病确诊率、疗效评定、预后判断和患者的依从性4个方面评价,但要兼顾时效性、地域性和科学的局限性。

  四、展望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建立以高素质全科医师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循证医学不仅推动了临床实践和决策的科学化进程,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循证的思维模式,是临床教育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全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有助于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全科医师培训中融入循证思维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詹思延.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循证医学革新传统医学实践模式[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5):391.

  [3]SackettDL,St raus SE,Richardson WS,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 ractice and teach EBM[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1-2.

  [4]黄丽虹,樊毫军,李晓雪,等.循证医学、创新意识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6):547-549,553.

  [5]边琪,宋彬,郭志勇,等.在诊断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循证思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60-61.

  [6]KILLEEN M B,BARNFATHER J S.A successful teaching strategy for apply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J].Nurse Educ,2009,30(3):127-132.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篇3

  为了解当前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更好地进行专业定位,深入调查广西第三方检测中心、食品加工等企业单位以及各级各类疾病控制中心、环境检测部门、卫生监督部门、检验检疫部门等事业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即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和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进行充分的了解。在调研和岗位需要的前提下,经卫生检验与检疫行业专家论证后,我校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如下内容:具有从事卫生检验、检疫、环境监测以及临床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可在医疗机构、卫生防疫、海关检疫、卫生监督、环境检测、技术监督局、卫生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从事医学检验、检疫、卫生监督工作或科学研究,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卫生检验与检疫专门人才。

  2明确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2.1确定工作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具体工作如下:理化检验食品(农渔牧产品)的营养成分检测、有害成分检测以及添加剂检测等;化妆品或消毒产品的有害成分检测、有效成分检测等;环境因子如水、空气和土壤等的污染物检测等;生物样品的铅砷汞检测;农药残留检验等。对于微生物检验,其涉及的领域以卫生微生物的检测、病毒的分离鉴定、致病微生物的分析鉴定为主。实验室管理包括检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与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根据该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核心课程有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和仪器分析构成。理化检验包括水质理化检验、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检验、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食品理化检验等内容。水质理化检验包括水样的采集和保存、金属化合物与非金属化合物、物理指标、有机污染物;空气理化检验包括空气中常见污染物测量方法、空气污染物的采样方法、气象参数测量、标准气配制等。食品理化检验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食品中无机物的检测方法、营养成分检验、食品包装用材料的卫生检验、食品添加剂的测定、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分为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采集、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以及粉尘的测定;化妆品检验包括一般化妆品检验、特殊化妆品检验;生物材料检验包括生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生物样品的测定、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生物监测中的质量控制等。微生物检验着重掌握致病微生物的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方法与技能以及卫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实验室管理对理化检验的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方法进行了系统地介绍,认真学习实验室的管理技术及规范,以便为今后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2构建课程体系桂林医学院于2013年设立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第一批学生在同年9月招收。在建立该专业前,学校通过考察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对于该校此专业的办学问题,选择参考兄弟学校的课程设置。建立专业时,对于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为了培养同时满足两方面需求的人才,希望学生可以同时掌握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必修课程共开设了46门,2711学时,做到尽量兼顾临床检验和卫生理化检验的内容。

  2.2.1考试课开设的考试课主要分为三类,即专业基础课、素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再进行分支,专业课程又包括分子生物学检验、仪器分析、卫生微生物检验、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与临床生化检验以及空气、水质和食品卫生理化检验等。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卫生统计学、人体系统解剖学、微生物学、临床医学概论、传染病学、诊断学基础、流行病学等。素质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医学基础化学等课程。

  2.2.2考查课和选修课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自身修养是开设考查课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并让学生熟悉有关数学、医学及生物学等课程方面的知识。主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用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毒理学基础、全科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医学遗传学、食品化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课程内容与检验与检疫专业实际岗位紧密结合,突出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2.2.3基地实习毕业实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卫生检验与检疫实习24周(包括预实习2周,专业实习18周,社区实践2周,机动2周),时间在暑假和第八学期,主要安排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医院等进行;第二部分为毕业论文指导、轮转实习共12周,安排在第八学期;论文答辩在第八学期进行。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了检验与检疫专业相关岗位的要求。此外,通过实习单位各实习科室教师指导,学生更能较好的掌握检验与检疫各项技术操作,以满足培养方案的要求。

  总之,卫生检验与检疫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实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只是广大教师、学生要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基地也应大力配合。总之,我们会积极完善卫生检验与检疫课程培养方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篇4

  关键词:全科护士; 工作规范; 护理质量

  全科护士是相对于医院专科护士而言的,它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面对社区的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团体,集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为一体,以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主动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可及性的卫生服务工作。它体现了全科医学的全病种服务(不分科)、全病程服务(未病、欲病、已病)、全生程服务(优生、临终关怀)、全面性服务(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服务(时间、空间、人间)的特点。全科护士是向社会、群体、家庭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管理者,更是健康教育者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者。由于社区是慢病管理的主阵地, 护士是社区慢病管理的主力军。全科护士除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外,还经过社区医疗服务知识和系统培训,获得结业证和上岗证,其思维模式和服务模式已向社区卫生"全科"转变,且利用在医院工作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规范化培训与考核为切入点,以规范护士行为为重点,提高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析现状 我院是一所集体所有制的一级甲医院,本中心参与了2005年海珠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全院护士有 65人,年龄18~5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5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22人,护士 30人。本中心管辖的社区居民有9万人。存在情况是:①护士数量少,护士人力配置难以满足社区日益递增的护理需求,护理工作压力过大,造成护理人员流失多,护理队伍不稳定;②护理队伍整体力量薄弱,护理质量难以提高,护理安全存在隐患;③护理工作面临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和引入,加大了护理风险,扩大了专业的内涵。以上情况提示,加快护士的培养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

  1.2方法 制定培训计划以6个月为一阶段,分脱产和半脱产两部分学习:①前两周脱产学习,第1w培训从护士的礼仪举止到训练语言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来提高社区护士文化传统的修养,伦理道德的修养,人际关系的修养和语言文字的修养;。第2w主要为规章制度、职责、环境、规范要求培训。②专业知识学习,根据2007年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制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将培训内容确定为:理论课,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概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特殊人群的保健、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及康复、社区紧急救护等;操作课,内容包括外科换药技术、心电图基本操作方法、包扎、吸氧、导尿、灌肠、心肺复苏等。计划中详细列出每月须了解、掌握的相关制度、操作标准、护理工作方法,集中培训内容、授课时间、考核方式。按达标要求开展阶段性的规范化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水平,使护理人员在培训活动中有共同的关注点,能参与交流切磋,培训后有所得益,在工作中能切实运用,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

  2考核

  由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组成规范化培训考核管理小组,分别对参加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阶段考核和全年总考核。

  2.1 护理部根据培训目标及内容,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定期进行业务(临床实践,理论水平,操作技能等)和思想政治,工作态度(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阶段考核。

  2.2 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制定科室规范化培训计划,护士长定期检查科室培训人员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及手册登记情况,由护士长对其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每次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下一阶段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积极参加并严格执行计划,如实填写《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2.3 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应积极参加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认真填写《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按时完成基础护理量化指标,按时完成综述或论文。

  2.4 每月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测试。平时要加强技能操作训练,特别是对一些常见急救操作要不定时抽查考核。采用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日常检查监督力度,

  2.5 护理部年终对规范化培训完成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对不能完成计划及相关要求者,取消其年终评优评先的资格,年终考核定为"基本合格",对连续3年不能按计划达标者则实行解聘。

  3 结果

  ①全院护士"三基"考核合格率从2011年的83.5%提高到2012年的98.3%。②患者满意度从2011年的91.5%上升至2012年的97.8%。③护理差错发生率从2011年百张床年一般差错发生率8%下降至2012年的2%。社区护理人员在素质、护理水平、护理业务技术和工作效率都有相应的提高,有效地保障了工作质量。

  4讨论

  4.1 提高了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以护理规范保证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4.2 规范了护理行为 从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到护理操作,使护士通过规范纠正偏差,强化服务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

  4.3 提高作工作效率 通过规范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庭的配合,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发生,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5结论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全科护士工作规范使护士的交流沟通、综合应用各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灵活应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通过系统全面地对护士进行教育培训,使护士在任何岗位、任何时候都能胜任工作以确保护理安全,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张选,禹震.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建立城市社区慢性病管理新模式[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2):23-34.

  [2] 王春香,杨颖,来彩芬,等.责任医生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7):73-74.

  [3] 马晓伟.立足国情加强建设开创我国护理工作发展新局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01-806.

  [4] 王秋韵,陈娴洁.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8):750-751.

  [5] 芦雅琳,苏兴桂,赵莺柳,钟秀卿.护士继续教育的规范化管理[J]. 护理学报,2009,16(09):27-29.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篇5

  关键词:社区全科医生;高等院校;“定单式”培养模式;比较;启示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2010年浙江省卫生厅等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2010年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宁波大学等五家单位实施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工作,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缓解农村卫生人才紧缺状况。

  本文尝试分析借鉴部分国外社区全科医生的现状、培养方式和实践教学等经验和做法,并且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招生-培养-服务”的“定单式”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为我国高校开展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国外社区全科医生培养方式

  社区全科医生(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CGP)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医学人才,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是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中间力量。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综合、经济、方便、可及的基层卫生服务[1]。在国外,社区医生的培养按照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进行培养,由于在欧美国家全科医生的选拔培养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和培养体系,教学目标明确,培养计划保持连贯性且正规化,有严格的导师带教制度和定期的考核制度。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大都属于精英式教育,而作为培养社区医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国外大致都分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学科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个阶段。

  1.社区全科医生的学科教育

  澳大利亚是全科医学教育开展比较早的国家之一,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澳大利亚共有10所医学院校,每年培养1300人,平均0.72人/年/万人。在学校的几年学习中是不分专业的,主要学习一些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国10所医学院校都按照国家要求开设6~8周的社区医学课程,使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工作有初步的了解。本国医学毕业生不参加国家医生考试,毕业后必须进行毕业后再教育方有行医资格[2]。

  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法制化和规范化。因社区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中的重要作用而被法国政府所重视,并得到法律的认定。法国现行教育法规定,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分为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年,第二阶段为4年,第三阶段全科医学教育为3年。教育法还规定,第一、二阶段开设的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基础医学课程、护理见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并且第一阶段的会考成绩名次决定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的名额。第二阶段学习结束后颁发临床和医疗综合证书,并选择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再继续深造[3]。

  英国医学生必须在校接受医学基本教育,学制为5年。英国医学委员会(GMC)颁发的《明日医生红皮书》是医学院校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各医学院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虽有差别,但有以下方面的共同点[4]。在本科教育阶段,医学生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形式接受全科医学入门教育。在校学习期间,一般前2年是用临床上的病例、现象来说明基础课程中的理论和原理,后期则以基础课程的理论来解释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后期较注重临床实践经验,学生通过每周或隔周跟随导师学习及诊疗,采用床边教学法,以4~6人为一组,了解全科医疗的病人和全科医疗服务的特点。所有医学生毕业前1年都需接受4~10周的全科医生的理论强化学习,提高物理诊断和临床思维能力。毕业后还需经1年的实习,这其中包括6个月的普通外科培训和6个月的在医院实践培训。合格后才能申请注册,方才具有最基本的行医资格,但是不能单独作为“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雇佣医生,不能单独开业。而在英国约有50%的医学生会接受再教育成为全科医生,并以此为终生职业,在综合医院或社区诊所等任职。

  美国的医学教育与其他国家稍有所不同,是属于本科后的教育,即必须大学本科毕业后,才能申请到医学院学习。其理念是因为医生要照顾病人,年纪轻且缺乏社会经验,而且人格、性格还不稳定[5]。美国医学教育是精英式教育,因而医学院的规模都不大,但其办学条件优越,生源素质高,教育理念先进,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校期间,前2年学习基础课,后2年学习临床课。基础课教学在医学院进行,以小班教学为主,课程包括生化、药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等,同时对医生的职业道德等知识的教育也很重视,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及病案讨论等。后2年的临床课在教学医院进行,课程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耳鼻喉科、精神科等。美国90%以上的医学院校设有家庭医学系或科,为在校生开设家庭医学即全科医学课程。事实表明,医学院一般都是在4年影响教育中促使学生对全科医学感兴趣,并培养出大量全科医学人才。

  2.社区全科医生的毕业后教育

  医学院学生毕业后还需接受毕业后再教育,此阶段的培训项目多种多样,但非常重要,很多国家都视其为社区全科医生的核心环节。

  澳大利亚的医学院毕业生必须经过毕业后全科医学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各类病人的综合管理、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病人及其家庭的连续性保健、与其他社区卫生人员协调合作工作及团队工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为3年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以医院和社区为背景。第一年在综合性大医院进行临床培训,第二、三年在社区全科医疗机构中接受培训和工作,包括基本训练和高级训练,加强和巩固治疗病人的知识及解决复杂和疑难病症的信心。对将在农村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还必须增加1年的产科和麻醉专业培训。完成培训后,学生须参加由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师教育学院组织的统一考试,合格者将获得全科医师执业资格。

  在法国,医学院学生完成前两阶段的医学教育并取得临床和医疗综合证书后才能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6]。第三阶段的学习在医院进行,为期3年,类似于住院医生,有工资,但仍然是以学生的身份全日制的在病房工作。完成三个阶段的学习并且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方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生证书,此时才可行使社区医生或家庭医生的职能。

  在英国,医学院毕业生还需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才能向英国医学会申请注册成为医生;而成为全科医生还需经过3年的毕业后临床培训,培训经费全部由政府提供[7]。该项目目标是培养能在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中独立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合格知识和技能的全科医生。培训方式有医院轮转、社区医疗服务、长期穿插性社区学习。在医院轮转时,学生主要接受内科、外科和儿科等各专科住院病人的照顾和急诊处理培训。社区训练时采取导师制,一般在全科医生诊所学习,由导师指导传授全科医学的临床实践和重要技能。而长期穿插性社区学习是一种贯穿毕业后教育始终的学习,无论在哪个医院轮转或哪个阶段,均应保证每周至少一个半天在社区诊所集中学习。受训者学习结束后,需参加皇家全科医生学院的考试,通过者取得全科医生资格,并可自己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全科诊所等服务。服务期间,每年须提交工作报告,并接受检查评估。

  美国医学生毕业后的全科医生实习培训也为3年,即医学生要完成包括家庭医学、内科学和儿科学方面3年的住院医生培训。培训项目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着重于培养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包括成年人和妇女儿童老人等的常见疾病,并且教给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病人沟通相处的能力。实习场所包括教学医院、社会医院和社区家庭医疗诊所等,而教学医院等会在全科医生的培训期间提供每年约2万美元的生活费用。完成3年住院医生的培训后,学员需参加美国家庭医疗专科委员会的严格考试,通过者获得全科医生证书,但证书的有效期为6年[7]。

  3.社区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

  大多数国家对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如美国的全科医生证书的有效期为6年,为保证全科医生的学术水平和先进性,要求每名全科医生每年须进行50小时的继续医学教育。可以通过包括国内各地区的课堂教育、刊授、电话和网络教学服务等多种方式完成,并且每6年参加学会组织的资格再认证考试,方可保留全科医生资格。

  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是非强迫性的,但每年仍有约90%的全科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鼓励,包括物质上的奖励[8]。英国继续教育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大学或学会组织的强化课程或医学新进展、各类学术会议、皇家全科医生学院每年举办的暑假学院等。虽然继续教育不如毕业后再教育那么严格规范,但是其发展趋势与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澳大利亚医学会为了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同样要求已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师必须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每年参加一定时间较高层次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每年要有4周左右的脱产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定期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和评估,合格者才能再次继续执业注册[9]。

  二、对我国高校培养社区全科医生的启示

  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逐渐兴起,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培训逐渐成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我国的全科医学培训从此拉开帷幕,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1997年,国家更是提出了应加强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全科医师的培训,为我国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卫生医疗现状是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资源配置不平衡。大量的高素质医疗人员集中在县以上医院,而农村社区等基层医技人员十分匮乏。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补充新的医疗卫生人员途径较少,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毕业生很难下到乡村和社区等的基层卫生站。在宁波市一些偏远山区、海岛由于缺少医技人员,没有固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只能依靠巡回医疗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农村社区卫生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区医疗卫生现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问题是选拔培养合格的、能够满足并适应基层所需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

  我国的农村社区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因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常有必要借鉴国外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的优秀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得到有益启示。

  1.建立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和强化师资队伍力量

  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即为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先导、能力培养为主线、岗位实用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加强全科理念和群体卫生知识及社区卫生能力,强化护理、康复、理疗、药事等多种常用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社区全科医生的医学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建立个性化的医学课程能为培养医学生的优秀素质提供良好的平台。科学先进性的课程体系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未来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立足于从教师转向学生为主体,从促进知识的掌握转向临床的实践应用为着眼点,并且根据社区服务的特点和社区病人病况的特征,将临床科学的内容与社会医学、心理学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全科医学知识体系。

  课程设置基本为三段式,即前2年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大二短学期设全科医学的社区卫生实践课程),第三年为临床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授课+床边教学(根据“每个学生都应该早期接触病人,参与病人的医护工作”的医学国际教育标准,在床边教学中设置一周的床边陪护病人的实践活动)。

  为保证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各院校还应该培养拥有专业全科医学水平的理论师资队伍和社区医生队伍。理论师资队伍承担对学生全科医学概论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社区全科医学的兼职师资队伍,包括临床专科和社区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承担起用系统整体的方法组织临床教学,使医学生形成系统整体的全科思维。还有专门负责全科医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全面负责全科医学的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保证学校全科医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和发展适合社区全科医生的实践基地

  从培养的角度出发,要想做到所培养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必须使人才培养越贴近基层越好。为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就必须研究建立2~3个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并充分利用基层卫生机构的实践教学现场,把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例如在美国只有经过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认可的医院才能开展有关住院医生的培训项目,因而高等院校可选择一些条件较好,适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实习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规范和建设基地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条件,这对完善全科医学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10]。

  社区教学基地是实施新的教育模式的重要保证。要建好基地,首先要选好基地。我们制订了具体的筛选标准,并根据筛选标准,选择3~5个社区为我校的教学基地。基地一经筛选确定后,我们就积极着手基地的建设,为保证基地建设的质量和长期使用,学校与基地履行契约手续,明确双方责任,实行共建共管。

  3.加强毕业后再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连贯性

  由于基础教育和毕业后再教育是培养全科医生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缺一不可,不能使两个阶段割裂开来,因而要加强两个阶段的连贯性。各个国家对此也是非常重视,如澳大利亚医科大学提供5年的基础教育后需要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学的教育;而法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更是将基础教育和全科教育相衔接,毕业时就已成为具备行医资格和行医能力的全科医生[11]。因此,我国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在毕业后,可以通过参加相关机构组织的再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4.尝试实施社区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模式

  国外医学教育是非常专业和严格的,许多毕业后的实习医生在接受长达几年的再教育后都选择留在了已经熟悉的实习地方就业。因而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的特点和医学院的教育模式,实施“招生-培养-服务”的“定单式”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定单式”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是一种各市县区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当地农村社区人群与个体卫生保健需求,向相关高等院校医学院申请组织定向招生、共同培养和定向服务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如浙江省部分高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已开展“定单式”的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培养,并且在招生选拔制度、定向培养就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县区卫生局根据当地农村社区卫生队伍的现况提出培养需求,与承办的高等院校签订委托定向培养协议。承办的高等院校对县区户籍所在地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学员毕业后根据协议由各地卫生局统一调配到农村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工作[12]。

  高等院校尝试建立三年制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定单式”招生与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符合未来基层岗位的需求,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为基层单位所用。同时,也要研究“三年制”学生毕业后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以优化基层医学人才的培养环境。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中国全科医学,2002(1):1.

  [2] 张晓玲,李红玉. 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99-101.

  [3] 任国胜,J.P.LE BOURGEOIS,C.ADVENIER. 法国医学教育的概况和特点[J]. 医学教育探索,2002,1(1):58-61.

  [4] 宋徽江,毛春芳,李荣华. 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概述[J]. 社区卫生保健,2004,3(1):16-17.

  [5] 叶平,杨波,王魁英等.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概况[J]. 西南军医,2007,9(2):112-113.

  [6] 夏蓉,丁文龙,黄钢. 法国医学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启迪[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0-22.

  [7] 吴胤歆,黄子杰. 英、德、美、法四国医学教育的共性与启示[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42-44.

  [8] 郑炳生. 美英中三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97-2300.

  [9] 张俊权,裴丽昆. 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7):1399-1401.

  [10] 杨韵菲,张瑾. 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 2007,6(1):12-15.

  [11] 邵湘宁,聂绍通. 试论我国乡村医生的现状和培养模式[J]. 中医药导报,2005,11(2):64-67.

  [12] 蒋健敏,沈清,高榕. 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 为新医改提供基层人才保障[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8-20.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篇6

  沈雁英作为一个主抓科研、教学的副院长和一个“健康养生明星”,绝对是个大忙人,医院的日常工作和一系列的讲座、专栏节目几乎占满了全部时间。当记者感慨沈雁英的精力充沛和身体力行“大医精诚”时,她语气虽轻但意义颇重的一句话诠释了一切的“累并快乐着”――从小我就希望当一个医生,为它所做的一切都是我的使命所在!信仰是人生奋斗的精神动力,有信仰的人是坚强且强大的,沈雁英以这样的开篇语展开了她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和“上医治未病”的医者人生。

  “为医”的使命

  ――将健康的理念洒向千家万户

  沈雁英从小生长在医学世家,父亲是一名中医,母亲也是医务工作者。沈雁英告诉记者她从六七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中医:“我家里到处都是医学书籍,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很多医学知识。那时候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儿,只有我在家里跟着爸爸背《汤头歌》。可以说我的血管里从小就流淌着中医的血液。”也就是这从小播下的“为医”的种子,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沈雁英考取了医学院校,开始系统的学习西医。谈到这里,记者很是疑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做西医的同时为什么还一直坚持学习中医呢?对西医的深入研究也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啊!听到这个问题后,沈雁英笑着说:“我父母非常忙,一家人很少能在一起踏踏实实吃顿饭,不是爸爸去会诊,就是妈妈去急救。当时我就对他们说,你们能不能让人不得病,少得病啊。父母跟我说他们这一代实现不了,那就要看我们这一代啦。所以虽然我进入了医学院校学习西医,但是我更想把中医里健康养生的知识传递给大家,做一个健康的传播者。正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治未病不治已病’,也就是说‘上医治未病’,我要把健康的理念洒向千家万户,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 1982年大学毕业后,沈雁英又系统的学习了心理学和营养学,她既是一个全科医生,又是一个心理医生和营养师,现在她既出院里的心理咨询门诊,也出健康指导门诊,她希望来看病的患者都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一首诗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沈雁英有中西医结合的理论背景,加上心理学、营养学知识系统学习及实践的基础,所以在健康、养生的理论方面自成一家。她告诉记者,医学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健康教育;第二个阶段是健康促进,也就是疾病预防;第三个阶段是医疗诊断和疾病治疗;第四个阶段是回归社会。在这四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诊断和治疗疾病仅是医疗活动中的一部分,医生的使命应该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的守护神’。”她坚定的表示。

  沈雁英是一个著作颇多的院长,《保健学概论》、《沈雁英说健康五字经》……以及刚出版不久的《红楼梦养生智慧》;她也是一个出镜率高的院长,很多电视栏目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所有人,无论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还是患者,对于健康二字都应该做到‘三到(道)’,即‘知道、做到、坚持到’。而健康理念、养生知识不是曲高和寡的,它是渗透在生活中的,只不过很多人不会像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士一样敏感的发现。《红楼梦》是一部大家非常喜欢而且是百读不厌的著作,但是很少有人发现它其中的养生智慧,所以我写了《红楼梦养生智慧》这本书。别人是‘看红楼掉眼泪,替古人担忧’;我是‘看红楼学养生,比古人长寿’,其六大养生智慧是:红楼梦长寿智慧、红楼梦防病智慧、红楼梦职场智慧、红楼梦家庭智慧、红楼梦饮食智慧、红楼梦四季养生智慧。我希望通过我的解读,让老百姓能认识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养生宝典。有人称我是‘当代全面解读《红楼梦》养生智慧第一人’,其实我解读《红楼梦》除了告诉大家养生的知识外,更想告诉大家,健康、养生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与此同时,我觉得通过大家所熟悉的内容去讲养生,更便于理解和记忆。从‘知道’发展到‘做到、坚持到’。写作、讲课、做节目中的大部分都是我用业余时间完成的,这样做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我的使命感要求我这样去做,能让大家亲切的称我为健康教育的‘沈大姐’是我非常高兴的事情。”沈雁英兴奋的告诉记者。

  谈到国民的健康素质,沈雁英非常担忧,她表示:一个国家的强大最重要的体现是“国家绿色GDP”,也就是国民的幸福指数。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各级地方政府的两会报告和“十二五”规划显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似乎成了各级政府未来五年执政的重中之重。可是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成年人的健康知晓率仅为6.49%,有些人对正确的健康知识没有明确的概念。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快乐,而快乐的前提是健康。在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工作中,政府应该把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作为重要的一环来抓。而提高健康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健康知识的传播最大化。这就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医生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不再只是治疗病患的职责而是应华丽的转身,成为健康知识的教育者和传播者。

  “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些健康教育者、专家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能使全国人民的寿命延长10~20年。我一直在为这个目标不断的奋斗着,这是我‘为医’的使命所在啊。”一句“使命所在”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话,沈雁英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用在健康理念、养生知识的宣讲上,她说她也会累,也知道累,自己连续讲课、做节目非常辛苦的时候,当看到听众、观众们那一双双渴望健康、渴望得到健康知识的眼睛时,她告诉记者她真的会倍感振奋,使命感油然由生。

  “为师”的使命――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

  卫生部陈竺部长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医学生中有70%~80%都到社区中去做了全科医生。但是在我国,全科医生的队伍非常薄弱,与国民对健康素养的需求来说相差很远。各级政府部门对这一问题非常重视,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只有加快建设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才能够满足国民对健康素养的需求。

  沈雁英作为主抓科研和教学的副院长,在北京朝阳医院对全科医生培养的教学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她表示,全科医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队伍建设。全科医生留不住人,主要是由于他们见的病种太杂,导致不太容易写论文、不容易申请到课题,这就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与此同时,来自老百姓的信任度也是一方面,花一样的挂号费,老百姓会更信任大医院的医生,其实一些基本的常见病,他们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由全科医生为他们诊断和治疗。在国民的理念需要改变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和政策上的倾斜度,比如对全科医生的晋升评定应该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有所不同。全科医生也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如:到大医院进修、培训。北京朝阳医院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基地,医院的全科医师教研组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培养不单是理论和知识上的教授,更给予了大量临床指导。

  沈雁英告诉记者:“1949年建国以前,中国人的期望寿命是35岁。现在人们的期望寿命是73岁,而北京、上海、香港这些国际化大都市民众的期望寿命是80岁。但即使是活到80岁,也与科学研究给出的人们应该活到120岁的结果相差甚远。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技术提高了,但是人们的寿命却没有达到‘度百岁乃去’,这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科学有着直接关系。全科医生被称为‘生命的守门人’:所有的社区健康宣教都是由全科医生来做的;一般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都是由全科医生来诊断和治疗的;慢性病的管理也是由全科医生来完成的。由此可见,国民健康的管理师就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实施健康管理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建立健康档案。这个档案可以使全科医生对辖区内所有居民的健康情况和健康素养水平进行全面、动态的了解和掌握。全科医生可以针对这些档案记录的内容给每个居民做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如:用药的指导、生活方式的指导和慢病的管理。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让每个老百姓都有自己专属的‘健康管理师’,实现大家健康长寿的愿望。”

  “为管理”的使命

  ――信息化建设使医生的更多时间回归治疗

  作为一个医院的管理者,沈雁英对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而且对其作用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并没有从“经济”这个常规的角度去解读信息化建设给医院和医生带来的利益,而是从“信息化建设使医生的更多时间回归治疗”这个角度诠释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层次意义。沈雁英说:“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医院要成为现代化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应用的角度来说,信息化设备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使医生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与患者之间针对疾病的交流中去,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变化的洞悉上去。医生书写病历,从采集、整理到修改至少需要2~3个小时,这就使医生要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事务性的工作中,没有让时间充分的回归医疗活动。电子病历、网上办公、远程会诊、医生工作平台……这些信息化手段从时间和空间上给医生充分的时间参与到与患者之间的直接交流中去。可以说,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给医患关系的根本改善带来了深层次的革命。作为医院管理者中的一份子,看到北京朝阳医院这几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我在欣喜的同时,看着我们的医生能有更多的时间用毕生所学去医治患者,赋予他们新的健康体魄,更感到无比自豪。”

  沈雁英满怀激情的对记者说:“医学是一切科学的集大成者。医学工程学、核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同样,信息科学的发展也一定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关键动力。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成就一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结出的硕果!医院要创造品牌,要基业常青,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医院,一定要教学和科研两只翅膀“齐舞”,而这两只翅膀的舞动又是建立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的,所以一个有远见、有追求的医院一定要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

  采访侧记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篇7

  1961年出生于安徽。

  1978年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学习。

  1983年继续在安徽医科大学学习,攻读流行病学硕士学位。

  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1990年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升任副院长、院长。

  1991年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4年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年初做为跨世纪人才被引进到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做教授,组建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后出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1998年派去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ios at Chicago 和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 做访问学者,研习预防医学。

  2000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起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2003年4月在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调任北京市卫生局任副局长。

  曾荣获北京市跨世纪人才、北京市防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梁万年在流行病学、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现为《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常务编委、中国全科医学培训网络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徽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现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以及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科委、教委、世界银行等资助的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临床医学研究方法》、《现代医学教育基本方法与技术》、《卫生事业管理学》、《全科医学概论》、《临床流行病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和教科书。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从产品到品牌,医疗服务最终上升为一种文化和精神

  ⒈医院并非越大越好

  很多医院院长在介绍自己医院时,会自豪地说:我们有多少张床,有多少门诊量,有多少教授等等。实际上,医院首先展示给人们的应该是医院的文化、医院的价值观和使命。我们的医院为什么要存在,医院的理念是什么?办院目标是什么?行业范围在哪儿?患者特点是什么?

  医院大、教授多说明不了什么,门诊量多不表示挣钱多。可能你的门诊量是5000人次,但利润极低;而有的门诊量只有500人次,但这些患者都是增值患者。显然是后者更可取。因此,医院并非越大越好。

  ⒉医院最怕模仿和盲目扩张,要在差异性服务上做文章

  ”我们服务的差异性是独特的,我们能提供的服务别人不能。“这种差异,既可以体现在质量上,也可以体现在方便度、舒适度和价格上。一个基层医疗机构,怎么体现差异呢?技术无法与大医院相比,但服务的方便性却可以比大医院好,如北京的二龙路医院,以肛肠科著称,这就是差异。

  任何一所医院不可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要。一味扩张的结局就是什么都能,什么都不能,核心竞争力就差。但现在仍有不少医院盲目扩张,如此下去十分危险。

  ⒊院长要建立营销意识

  无论是营利性医疗机构还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都是要挣钱的。要挣钱的核心就是占领市场。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都要首先问问:谁是我的“顾客”?谁是我最主要的“顾客”?谁是最能给我带来利润的“顾客”?从而针对最重要的顾客而组织生产。

  ⒋医院要用文化凝聚自己的团队

  正像美国人喝可口可乐、中国人喝“二锅头”一样,已经从钟爱某种品牌上升到一种文化。我们要强调医院文化,强调医院的使命和价值观,要用文化凝聚自己的团队,要讲使命和精神,用这种精神把医务人员、患者紧紧地凝聚住。过去靠各种规章制度,而今应该靠一种文化。这才有发自内心的动力。

  正确定位创造竞争优势

  ⒈了解自己

  医院院长要通过横向比较了解自己。目前不少医院院长都喜欢做纵向比较,即我院与前十年相比,营业额有很大提高;今年比去年门诊量提高了多少等。这是片面的,做比较要纵横结合,要强调横向比较。你进步了,而你的竞争对手比你进步得更快。

  明确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医院有几十个科室,提供上百种服务,哪几个服务是医院最核心的服务?做优势、劣势分析。有哪些机会?有哪些致命的弱点?要知己知彼。要做到每个医务工作者,包括清洁员,都知道本医院的优势和劣势,形成共同的理念。

  ⒉了解患者

  主要分三类患者:第一类是能给我带来利润的患者。第二类是负值的患者,他来看得越多,你挣的钱越少。第三类是未来能够带来巨大增值的患者。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满足所有患者,但特需医疗这部分可以仔细斟酌,医院的发展战略关键是要瞄准未来增值型的患者。医院院长应经常到门诊去问一下,在100名患者中,有多少位是“常客”,一生病就到你医院来的。有多少位患者是“新客”。有多少位患者过去是“常客”,现在不来了,为什么?仅仅数医院有多少个门诊病人,没有价值。

  ⒊了解竞争对手

  哪些是竞争对手?对竞争对手分类,如果你处于劣势,你要想办法改变游戏规则,创造新天地。另外,还要分析自己的利益相关者,即与自己的医院有直接关系的是谁。医院应有顾客(病人)、供应商(药品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医务人员、股东(对公有制医院来说股东即政府)。你要了解,病人是什么需求,股东是什么需求等等。在分析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将他们共同的需求挖掘出来,给自己定位,根据最优先的目标,设立发展项目。

  ⒋明确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医院院长,要分析一下,针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将资源撒芝麻。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千方百计地让最优势发挥得更好,从而占领市场,用这种核心竞争力带动其他资源。如一所医院最强的是神经外科,最弱的是血管科,此时的资源配置重点仍应为神经外科。

  ⒌培养忠实的患者

  培养忠实的患者,就是培养义务宣传员。他会扩大医院的市场份额,最终给医院带来利润。对患者进行分类,如对慢性病人你要了解他,叫出名字,了解他的家庭,让他对你有信任感。

  ⒍鼓励和欢迎投诉

  过去的院长最怕病人投诉,现在应鼓励投诉,要尽快发现不满意的病人,以挽回损失。尽快发现和识别不满意的病人,对他们进行“营销”和服务,让其变成满意的病人。

  ⒎用文化来占领市场

  医疗服务要强调病人导向,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医院如果只考虑为病人服务,那么健康人就不会到医院去,实际上医院应是一个健康管理中心。如很多精神病人不愿意去看病,为什么?去看病就会让大家感觉自己有精神病。如果精神病院是精神健康管理中心,正常人也可以去,这样就诊率就高了。

  院长要变革,医院要再造

  中国当今的医院要再造,不是业务流程再造,而是管理理念、制度改革的再造,要强调持续改革。

  ⒈优秀可能正是进一步成功的障碍

  如今的大医院还没有真正的危机感,因为它现状很好,很多大医院目前状况是太好了,病人很多。其实,恰恰是这一点,可能是医院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太优秀了,容易满足现状,很难变革。当年在大学时一些优秀的学生,20年后是最差的,而那些当初分配最差的同学,现在变成最好的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太舒服了,在大医院,比别的同学都优越,不想再改变,而分配到很差环境的人却要变。

  ⒉变烟囱式服务为格子式服务

  一个糖尿病人到一家医院就诊,看的是内分泌科,大夫看完后病人就回去了。这时医院只提供了烟囱式服务,造成很多空白。而格子式服务应该是,病人看完了,大夫会提醒说,你的病已到了中晚期,你的眼睛可能出现问题,我帮你联系一下,你到眼科去看看。病人到了眼科,看完后,眼科医生说,你的眼底受损了,你的神经系统要注意,我介绍你去神经内科看。这样就发生了几次服务,本来是一个病人,最后形成了数个病人。

  ⒊变医疗模式为超市模式

  现在的医院业务流程是以供方为导向,病人进入医院,特别不方便:挂号、排队、交费、病人楼上楼下来回跑,要排若干个队才能完成一次看病。实际上应考虑如何让病人用最短的距离完成看病过程,要用办超市的理念来办医院。这种医院超市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超市。走进“超市”,有一系列健康产品、运动产品、心理咨询产品、保健服务,最后才是治疗疾病。采用会员制和一卡制,所有流程以方便病人为中心。卖的不仅是治疗,而是健康,要让老百姓主动到医院“玩”健康。

  ⒋做有人格魅力的院长

  中国的医院院长分为6个阶段:

  鹦鹉式的院长:计划经济时代。按上面红头文件办事,不变的院长。

  冒险式的院长:改革开放以后。胆子大,敢干,但不具备政策法律意识。

  专业型的院长:专家当院长。往往心系两头,总惦记着当专家,管理能力相对较差。

  管理型的院长:MBA当院长。在国外已经落后,一个不懂医院业务流程的MBA,无法领导专业性极强的医院。

  创新型的院长:医院竞争力增强了,需要的是创新。这是当前最需要的。谁有新的idea、新的项目,谁就是最好的院长。

  人文型的院长:这是最终医院院长的理想状态。当今医学应是从治愈医学变为照顾医学,衡量医学的标准不再是治愈率的高低,而是患者满意度,生命的质量。院长要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

  院长要发展自己的人格魅力。院长有两种权力:行政任命形成的权利,人格魅力形成的权力。过去是运用权力管理一所医院,现在更重要的是发展你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所产生的权力是无限的。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篇8

  1、业务目标:内科完成36%;偏瘫康复科完成62%;骨伤康复科完成48.%, 脊柱病科完成38%,眼科完成20%, b超完成43%;心电完成51%;化验完成59%;放射、ct 完成51%,公益性体检5270人次;药剂科完成51%。全院门诊量12618人次

  2、专科建设:偏瘫康复科、骨伤康复科、脊柱病科、内科完成目标实施措施、服务措施,三个专科进一步完成专科特色的康复流程,功能评定规程、诊疗规程及护理服务规程等。

  3、学术文化目标:全院组织业务学习每月1次;科室学习内科4次,偏瘫康复科5次,骨伤康复科12次,脊柱病科6次,药剂科6次;医技、综合科参加相应科室学习5次。

  论文及服务心得:内科5篇,偏瘫康复科16篇,骨伤康复科4篇,脊柱病科6篇;药房3篇,眼科1篇,医技5篇,门诊4篇。

  博客、qq:各科都按要求建立,发表博文:内科28篇,偏瘫康复科90篇,骨伤康复科32篇,脊柱病科30篇,药剂30篇,医技科48篇,门诊29篇,行政后勤62篇。

  4、各科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性任务,不断规范科室管理,上半年未出现医疗事故及纠纷;无医保违规行为。

  二、主要成绩

  1、领导位置前移及时到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协助科室,围绕目标要求,找出工作的切入点,如内科业务方向定位,向脑血管康复发展;偏瘫康复科,规范病历书写;骨伤康复科,发展脊髓损伤及工伤资源的开发;脊柱病科,各类实施规程有序化、规范化。

  2、整合优化资源,如六楼的改造为脊柱病治疗区,改善了环境,规模大了,也上档次,又聘请了市医院退休的理疗专家,品位上升;三楼大厅的改造,宽敞明亮,既有规模,又感到舒服;输液中心与内科合并,减少医疗安全隐患;眼科手术室搬到后一楼,方便,实用。

  3、夯实专科基础,1)、普及康复知识,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讲课四次,分别为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相关基础、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并进行考试评分。交卷率100%。内科结合实际学习专业及康复理论;偏瘫边讲边操作,联系实际学习;骨伤创造一套即能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脊柱病结合本科实际,分组治疗,统一查房,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学习。科主任带头,人人都有讲课任务,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2)、专科规范化规程化建设不断进展,围绕专科建设,偏瘫康复科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康复流程、功能评定及治疗技术实施规程,骨伤康复科进一步完善了脊髓损伤的康复流程、功能评估量表、康复实施计划;脊柱病科规范了工作流程,制订了腰椎连结紊乱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治疗方案及腰腿痛评估量表,并形成了专家组、整复组、物理组、康复护理组的团队诊疗小组,治疗规范有序。

  3)、业务量增长显著,病人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住院人次最多达120余人次,稳定在80人次以上,病区平均床日数较09年同期增长率约40%。特别是3月份后,病人迅速增多,脊柱病最多一个月入院达60人,床日数达1128,偏瘫病人最多38人,并出现预约住院。病人结构发生了变化,偏瘫70%以上的病人是三个月以内,一少部分病员急性期过后就转我院;骨伤脊髓损伤病人住院16人,分布在市区,洛阳、陕西等省市;脊柱病科新发病例增多,分布在市区、洛阳、驻马店、陕西、南阳等省市。

  4、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随着医院的发展,各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专科规范化的建设,优质的服务等,不断赢得患者口碑。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很多患者慕名而来。

  5、职工工作热情高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偏瘫、骨伤康复科、脊柱病科,早上提前5—10分钟交班,经常加班加点,没有任何怨言。一专多能,一兼多职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内科全体人员,不断转变观念,提高工作主动性,由原来的坐、等、靠的被动转为主动服务,并不断增强康复意识。体检科、口腔科等亦是如此。

  三、具体的做法

  1、我们始终坚持办院方针:“务实创新,效益优先。”有效益就干,培养专科人才,又引进专科设备,安装空调、电视,为医院再上一个新台阶找出瓶颈,五月份又到广东省康复中心、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考察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康复理念,看到了康复医学的广阔前景,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2、紧紧围绕2010年工作要点,普及康复知识,我们的支部提出了创建学习党组织,与局里要求不谋而合,切合实际,解决学习中的思想问题,正确引导、指导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开展文化网络建设,撰写论文及服务心得40余篇。全院50岁以下人人建立博客,qq,前半年发表博文340余篇。

  3、明确工作要求,并狠抓落实,按照2010年工作重点要求,实实在在落实下去,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各项规范化规程。学习、论文、博客等文化网络开展做有声有色。

  4、围绕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全院围绕“尊重、关爱、责任、敬业”的医院文化,开展优质服务,加强医患沟通。

  内科、偏瘫用亲情化的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温馨、体贴、方便;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温暖;骨伤规范护理服务,扩大工伤患者康复服务范围;脊柱病科从服务对象的特点和个性出发,不断改善服务措施;药剂科为患者提高周到的药学服务等。

  健康体检科、综合科在公益性体检工作中,背着尊重、关爱、严谨、负责的原则,在体检工作中,直坚持细心、耐心、周到的服务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受到各被检单位好评,先后收到匾牌一块,感谢留言20余条。

  四、存在不足,

  1、领导位置前移,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具体分析研究。

  2、深化目标管理,还有一些人对目标认识不够,或者是为了完成任务去做,完成的质量有待于提高。

  3、夯实专科基础,普及康复知识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学习的效果有待于提高,由于讲课的内容较深、面较广,部分人一时还消化不了,真正掌握的少。

  4、规范化的业务建设规程已建立,但落实的很不到位,

  5、医疗环境、病房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6、安全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下半年工作

  进一步落实今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做到以下几点:

  1、调动全科人员工作积极性、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如:三大科室的功能评定规程、治疗技术实施规程、护理服务规程,修订——完善——实施。

  2、不断提高康复质量;提高医疗文书书写质量,提高安全意识,注意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

  3、改正学习中的不足,切合实际学习康复知识,真正掌握基本理论,用于实践中。

  4、应有竞争意识、危机感,如何保持我院的发展势头和目前我们的康复龙头位置,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落实要点、认真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把我们的康复事业做强做大,务实创新,不然,就会在多变、竞争的市场中淘汰。

上一篇:我是院长 | 李济宇:二级医院如何夹缝突围
下一篇:红楼梦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