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职业素养范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医生的职业素养篇1

  关键词:社会;医生;职业道德

  一、当前社会下医生职业道德现状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我国当前社会下的医生道德现状进行分析:

  (一)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是当前我国医生职业道德现状的主要特点之一。从本质角度来讲,这种特点的引发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职业道德缺失因素。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某些医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声誉。当这些医生自己无法确定自己能否有顺利解决患者的问题时,会利用拒收患者的方式规避医疗风险。而对于患者而言,医生的这种规避行为可能会延误他们疾病的最佳治愈时间。第二,职业道德素养低因素。从我国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配置情况而言,大多数医疗机构都为各个科室配置了相应的检测设施。这种基础条件使得某些医生忽视自身“望闻问切”能力的应用和发展,而是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检测设施、高精设备的倾向。除此之外,某些医生将医疗过程看成是一件不得不完成的工作。随着诊治患者数量的增加,他们很难对存在家境窘困、症状严重等状况的患者产生同情。

  (二)价值取向

  就价值取向方面而言,我国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人们对享乐观念、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的接受程度发生了显著增加。这种变化同样存在于我国的医务人员群体中。例如,某些医生忽视自身的救死扶伤本职,将医疗过程看成是自身的一种获利工具,通过暗示、明示等方式向患者家属索取红包。这种轻视医疗工作、违背救死扶伤原则的职业道德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生本身以及医疗机构的声誉。除此之外,如果患者的诊治过程出现了问题,存在上述职业道德问题的医疗过程更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2]。

  二、医生职业道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了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需要利用以下几种策略解决当前社会中医生身上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

  (一)医学伦理学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策略

  为了优化医生的服务质量与不合理职业道德观念,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医院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对医生进行医学伦理学及职业道德教育。为了提升这两种教育工作的质量,培训人员应该将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引入到培训教学内容中,通过正确处理方式及不良处理方式引发不同影响的讲解,逐渐提升医生的职业道德认知,使得医生能够有效应对后续医疗工作中的诱惑问题。随着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增长,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声誉也会发生相应改善。从患者角度来讲,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这种变化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加优质的医疗体验,进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目标的实现[3]。

  (二)激励与奖励制度应用策略

  除了管理和约束之外,医生职业道德问题的解决还应该从激励与奖励方面入手。以激励措施为例,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可以为医生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制度,将职业道德楷模、救死扶伤模范人物通过海报、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利用这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人物的正面作用,激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正确职业道德观念,进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就奖励制度而言,常用的奖励方式主要包含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在实际的奖励制度编制过程中,医疗机构可以结合医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奖励方式。例如,某医疗机构通过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67.13%的医生倾向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的方式,25.93%的医生倾向于精神奖励方式,剩余6.94%的医生倾向于物质奖励方式[4]。则该医疗机构应该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的方式应用在实际的奖励制度编制工作中。当医生高质量完成某项或多项医疗任务之后,可以根据奖励制度中的要求获得相关奖励。对于医生而言,他们从奖励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得他们产生遵循职业道德标准要求的动力。因此,奖励制度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医生的各类职业道德问题。

  (三)法律法规完善策略

  法律法规是应对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等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医生职业道德状况的不断变化,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目前该方面的法律并不完善。因此,当出现由医生职业道德低下、职业道德素养缺失等因素引发的问题时,无法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会提升以贵药代替平价药、收取红包等职业道德问题的发生概率。因此,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充分调查医生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类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法律法规的意见,通过法律法规建设的完善,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5]。

  结论

  从我国当前社会下的医生职业道德现状来看,由职业道德缺失、职业道德素养较低、职业道德观念不良等因素引发的乱收红包、开贵药行为仍然存在。为了优化我国医疗行业的环境质量,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需要针对实际的医生职业道德现状,应用法律法规完善、激励与奖励制度应用、医学伦理学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等策略,解决现阶段医生存在的各类职业道德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会对社会和谐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济强,刘艳.新形势下医生职业道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313-315.

  [2]崔冰.医生职业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梁超.医学伦理学视野下医生职业道德现状问题浅析[J].时代教育,2014,05:211-212.

  [4]郭宁.医患双方对医生职业形象认知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5.

  [5]申晨.中医院校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3.

  医生的职业素养篇2

  【关键词】医学生 伦理素养 养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生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医生从事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底线,是对社会和人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医学生来言,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解决目前医疗事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措施。其中医学伦理素养是医生职业操守的核心内容,因此,医学教育机构应强化医学生的伦理素养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1.医学伦理素养现状堪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已经转变为服务者和消费者,病人在医患关系中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医生不仅在医疗技术水平上受到病人的重视,其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素养也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一些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现状却不尽人意,有些人收取药品回扣,有些医生服务意识冷漠,医患沟通不良以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学生是医疗事业的储备人才,应通过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要任务。要让未来的医学从业者既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掌握熟练技能,同时又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质量。

  2. 医学伦理教育中的问题

  2.1教育认识不足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教师往往对医学专业课程特别重视,而对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忽视,或者另有人负责,这便使伦理教学不能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教育全过程。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缺乏关于医学人文关怀,在实践实习中,带教老师更多的也是关注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培养,开展各种专业讲座,加深不同领域的前沿医学知识,但是关于医学生的专业职业操守、思想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相关的则很少。随着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带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和相关责任,因此也出现了部分老师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对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2.2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价值多元化,部分医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做出与医生职业道德相背离的行为。工作散漫、见死不救、区别对待病人、责任性不强、出现医疗差错等不良现象频频出现,这很大程度的损害了医务人员良好的形象。社会环境和部分从业医生的不良行为对医学生的培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认知上产生动摇。

  3.培养医学伦理素养的措施

  3.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效果,文化可以塑造人,环境可以培养人。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全面治理医德环境,激发出医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启发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教育他们爱岗敬业、严守医德。在校园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培养优良的学习风气,积极优美的文化生活和环境会对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注重医德教育的渗透,可以充实医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形成医学教育机构丰富的底蕴和人文特色。

  3.2增强医学生的自我意识

  构建职业操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奉献精神和优良品质。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医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实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在医学护理的实践中脚踏实地的进行自我评估,提高自觉性,并且持之以恒。培养职业精神,应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自觉自发的投入医学实践。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珍爱和重视生命,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在学习期间更应该加强自我的人文修养,提高主体意识,不断培养自己尊重生命、爱岗敬业的人文品质。

  3.3提高教师的职业榜样作用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树立正确的模范典型,积极引导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建立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德教育的关键之处。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内在品质和思想水平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和带动作用。

  4结语

  对于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需要注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从教育环境、自我意识、榜样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要的分析,要真正完善医德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医学教育机构应重视医学生的职业操守的培养,关注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发展的医务工作人员,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尹秀云.医学生之医学伦理素养教育剖辨[J].医学与哲学,2006,27(1):39-40,47.

  [2]向鸿梅,马春梅,李树森等.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02-704.

  医生的职业素养篇3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素养; 提升策略

  The Study of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ing Strategies in the New Period/CHEN Yu,HAN Rong,MA Ling,et alhttps://www.wenmi.com/jinp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119-122

  【Abstract】 Professionalism as a must be acquired through the ability to shape culture, is not an overnight or through one or two door course to cultivation, it needs to a system, broad and wide curriculum system and a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moral atmosphere good environment edification. But the defini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a fundament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lthough th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gradually tak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higher education, th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he bad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re the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Promotion Strategy

  First-author’s address: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39

  自古以来“医乃仁术,无德不立”,无论是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流的今天,还是在封闭自固的古代,医生都是一种被赋予了更多期望和要求的职业[1]。从医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奉献精神、判断、学习能力等。近日,温岭持刀伤医、齐齐哈尔棒杀医生、潮州医生受辱、南京护士被殴等一系列伤医案件触目惊心。2014年两会期间,医患关系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12月-2013年7月

  间,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医患纠纷平均数从2008年的16.6次上升到2013年的27.3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医患之间的信任度较高”的人仅为9.5%,曾经受到过围攻威胁的院长占50.0%以上,发生过暴力伤医事件的三甲医院占70.0%以上,61.48%的医院发生过设置灵堂、摆设花圈等现象[2]。在两会中提出的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议题中,很多代表指出了医生的职业素养问题。如何提高医学高等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改善恶劣的医患关系现况是现阶段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

  对职业素养最早的界定来源于San Francisco所著的《职业素养》一书,其中指出:职业素养是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3]。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其具体表现在工作中,即为Career quotient(职商,简称CQ),CQ体现了一个人作为社会人在职业场所中表现出的成功素养及处世智慧,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在职场中挥洒自如的关键。随后,美国学者斯潘塞(1993年)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中将社会人的素质演化为水中漂浮的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仅能占到1/8,它代表的是就业者显性的职业素养,如知识、技能等;而隐藏在水面以下的7/8则代表着人们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作风、意识和态度等[4]。显然,隐性素养才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尽管对于医生的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至今尚在完善阶段,但是国内外在医学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却早已达成共识[5]。2001年,IIME(国际医学教育学会)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中明确提出了医学生需要具备7大领域60种核心能力,该方案从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等多个领域提出了对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具体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基础上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标准,其中专门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方面提出了12条标准,具体包括遵纪守法、珍视生命、注重伦理等内容[6]。通常情况下,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主要由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实践技能、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沟通技巧、批判性思维、应变能力等方面组成[7]。在现实工作中,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医学生要热爱医疗卫生事业,要具备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爱岗敬业。

  2 医学生职业素养现况

  2.1 现阶段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况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对于医学教育的定义从根本上还是专业教育,虽然实行的是5年制教学,包括1年的基础课,2年的专业基础课,1年的专业课和1年的临床实习,虽然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已经属于较长学制,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文精神的日益凸显,现有的5年制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8]。尤其是这种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在职业素养和临床技能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医学教育发展的瓶颈。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医学生对学校在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和技能方面培养的满意度为68.7%,但对人文社科类、知识拓展类、通识类课程的满意度仅为23.6%,一方面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占有的课时数太多,开设没有必要,但另一方面也表示期望增加有关医学职业素养相关的宣传和熏陶。学生对职业素养类课程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授课方式单一、不明白授课目的等,见表1。事实上,医学的课程负担本来就重,如果通识类、人文类的课程再以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授课,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研中学生反映,尽管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但是统一购买的网络课程,用的是综合大学的职业素养教育教程,对医学生专业领域的职业意识、职业方向、职业价值观等基本没有涉及。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就不会主动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对学习目标和目的也就不明确,就更不能理解职业素养类课程开始的目的,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2.2 现阶段医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与重视程度 医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决定了其在5~8年的临床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个人能力培养的态度。然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86.4%)学生都认识到了职业素养对于医学生非常重要,但清楚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学生并不多(35.3%),而在这些自认为了解职业素养内涵的学生中,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也大部分停留在专业知识过硬和实践技能良好的层面上。进一步对职业素养不同指标重视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在学生的心目中,精湛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医德信念、人文素养、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却表现得可有可无,见表2。这与现阶段中国青年报上公布的“60.0%以上的医疗官司都是由医患沟通不畅所造成”结论形成鲜明对比,起码在现有医学教育培养体系下,学校没有能够让医学生在培养阶段中认识到,医德医风、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是成为一个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甚至是决定其将来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医师的关键所在。

  3 医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医学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内容不明确 在当下的医学教育界,由于执业医师通过率这个金标准的压力,大部分医学高校依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洪流中保持着成绩大于一切的教育方针,这样的教学策略导致了大部分的医学生只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9]。同时,长期以来,医学教育界对于职业素养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也没有清楚的界定,如何培养,从哪些方面培养,应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人文类、思修类和通识类课程来诠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对课程的安排又不尽合理。就人文课堂来说,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来演绎的,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医德、责任等情感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能设身处地的作为一个医者去考虑,而整个教育的考核机制又着重于专业知识,这样就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对医生行业的责任与诚信认知缺失,甚至错位[10]。

  3.2 课程形式单一,实践能力不足 尽管近年来医学院校也逐步采取了与综合大学合并、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等方式力求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但事实证明,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在培养中实践。事实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尽管现阶段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已经达到了4:6,并且安排了1年的临床实习,但事实上,由于近年来连年扩张,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大动物实验和小组实验根本无法开展,而实习期安排在第五学年,恰逢学生考研和就业矛盾综合期,实习效果可以想象。缺乏实习经验直接导致医学生临床经验不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不能很好的规划,缺乏对一个真正医生心理的体会,无法正确得对未来作出合理规划。鉴于此,2015年教育部、卫生部全面启动了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所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建立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技能。

  3.3 就业指导不到位,心理素质不高 当下医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成长的过程大多数都属于爱的接受方,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分享,关爱等情感理解较少,甚至是缺失[11]。而古语有云:“医者父母心”,这与当下的情况正好相反,过分的“溺爱”造成大家情感冷漠,极端个人主义,对外部事物漠不关心,待人冷漠,不能与同学或者未来的患者有良好的沟通。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今天,加上网络盛行,学生们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的影响,存在职业价值观念定位不准、职业标准定位偏低、道德理念不良等现象,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金钱主义盛行的不良风气,造成部分学生奉行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这样的理念,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也都庸俗化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非常不利于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现阶段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本无法与恶劣的外环境对抗,除此以外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影响了医生职业的圣洁性,同时也影响了医学生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4 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4.1 明确医学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就医学教育而言,要培养素质良好的医学生,必须使之建立完全符合现代医学事业要求的、合理的课程体系[12]。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将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人文类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在美国,有50%以上的医学院增设了心理、医学伦理、医学人文等课程,帮助医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在欧洲国家,大部分医学院校要求学生必修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通识课程,以帮助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学会观察、分析、理解和判断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生存法则,同时,欧洲的通识课程更强调帮助医学生了解自我、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医学通识课程更强调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更多地选择开始医学社会学、医学人文学、医患关系与人际交往等课程来有针对性的对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因此,国内应该在借鉴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出符合中国医学教育特色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明确医学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4.2 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然无法达到全面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进一步丰富职业素养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将实验、实践、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实验等多种活动都纳入到职业素养类课程体系的学分中,使学生在重视职业素养的基础上领会医学职业精神、提升医学职业能力[13]。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帮助学生摆脱学识脱节的现象,通过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的回校讲座,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一生的天职就是救命治病。在课程形式上,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志愿者、献爱心等社会活动,整合学校的人文课程,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产生关怀、分享和助人等情感[14]。在实践活动中,与患者交流,以培养高尚的医德,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并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们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培养团队意识,让同学们的情感在为人民服务中得到升华。在考核机制上,除了对卷面的考量,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医德水平的考量,纠正学生们唯利是图的心理,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医生所应具备的技能与职业心理,让学生不仅成为合格的医生,更成为有思想的社会活动者,为整个社会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4.3 强化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 强化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医生行业应具有的信仰及操守,让他们认识到医生行业在整个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用自己的热忱、激情来热爱这个行业[15]。同时,帮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独立、冷静的对自我进行批判、认知、再批判、再认知,清楚地认识自我以便更快、更好地完善自我,避免医学生盲目的自傲、自大或是自卑。其次,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与医疗卫生行业的关系,正确做出评判,在大学生活中有计划地参与活动与实习,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医学院校的责任不仅是培养好的医学生,长远角度上还要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要综合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端正就业心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帮助学生们合理得制定人生目标,为今后的个人职业生涯开启创造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陈恺,赵牧,李瑞丰,等.医师职业素养评测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4,35(5):67-70.

  [2]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2):130-132.

  [3]程玉文,成欣蕊,吕怀芳.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交往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58-60.

  [4]蔡敏,李超.情商培养课程:美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新途径[J].教育科学,2014,30(3):85-89.

  [5]傅麒宁,黄华,唐文娇,等.学生主体性在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地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32(12):1371-1373.

  [6]闫霄,楚平华.考研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调适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116-118.

  [7]余钰,范志宇,李舍予,等.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素养拓展课程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1,32(4):70-72.

  [8]陈煜,唐金华,刘涛,等.通识教育对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证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5):3396-3397.

  [9]陈煜,马玲,张慧霞,等.地方医学院校通识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6):626-630.

  [10]顾敏B.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34-136.

  [11]古叶,顾昭明.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91-93.

  [12]关婷.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医学人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5):138-139.

  [1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4):573-576.

  [14]冯庚.现代医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临床医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3):1511-1512.

  [15]王君,刘芳.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69-71.

  医生的职业素养篇4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89.9%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2.2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2.3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2.4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3.3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和态度,拥有这种能力得益于教育对科学精神的重视[15],在科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基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可以从课堂入手,上课形式多样化,普及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想法。比如,有效的PBL[16]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求知欲望。已进行PBL教育的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PBL的教学系统。教师是PBL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学院在聘请拥有高水平专业知识教师的同时,也应注重其组织引导能力和综合知识的丰富程度,培养出合格的PBL教师[17]。其次在课外学生活动方面,开展一些围绕科技创新主题的活动,如举办科技月。通过为学生创建更多的科学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批判等科学精神。最后,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鼓励学生参加,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期获得一定的催化作用,提升其科学探索精神。医学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学科,它的一代代传承者,在培养中不断地成长。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状况,涉及到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甚至是以后职业生涯的走向和升华。课题组在实证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继而提出的,正是基于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关切,希望在整个课题中能够找到提升其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医生的职业素养篇5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形成的优秀品质,也是本职要求。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作为医务工作者,良好的政治素质是保证其实施仁术的基础。只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和忠诚;坚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行动;良好的医德和服务患者的意识,才是行医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希波克拉底誓言不是口头能实现的,需要医务工作者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坚定信念和立场。

  第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是行医者必须具备的素养。道德用于律己好过一切法律。无论是现在的医务工作者还是未来即将成为医护人员的医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必须对自己将来的医务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一名医生和护士要有一颗热爱自己职业的心、顽强的耐心和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平等待人的态度和无条件治病救人的高尚道德和职业操守。

  第三,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医学生要具备将医学院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临床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是其职业技能素质的内在要求。医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和培养的内容包括:较强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处变不惊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与病人、病人家属沟通的能力等。医学生在学院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快速处理紧急病情和应对医疗事故的能力,还要学会语言沟通和交流,使病人家属能够配合医生工作,消除可能发生的不和谐医患关系。

  第四,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医生在一定意义上操持着病人的生杀大权,这就决定了医生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医疗错误。高强度的工作容易使人产生压力,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一旦医生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心理素质过差就可能导致工作中的失误,造成重大的医疗事故。因此医学生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找到自己的途径释放情绪和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综上所述,无论是对医学生还是高校教育,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都是必要的,而且意义重大。从目前医学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医学生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知不足,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差;学校教育与行业存在差距;医学职业素养教育的模式有待于创新和发展。这也是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客观因素。

  二、情景教学在医学院职业素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不断探索关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为了使高校教育与行业发展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医学院校开始创新教学模式,一些院校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其情景教学法值得医学院校学习和借鉴。所谓情景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动、形象、自然的将理论知识情景再现,创建现场教学情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潜力,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获得较为直观和具体的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转变了传统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要借助一些教学工具,如运用多媒体设备演示具体医学过程、播放教学视频现场学习;采用具体实物模型操作;学生互相扮演角色演示;给予学生动手实践和逐步接触病患的机会等。情景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教”与“学”相形,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加强其在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中的应用和创新作用很大。

  首先,情景教学是适应社会实践发展创新而来,其新式的教学工具、教学模式都对医学教师发起了挑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思想、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和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充实自身实力和提升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其次,更新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教材、所授课程以及授课的对象层次。职业素养教育中要针对不同的年级制定是否进行情景教学的内容,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教学课程都适合情景教学的方式,要有所选。最后,医学院校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是保证情景教学在培养职业素养教育中得以应用的有力后盾。学校领导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规范相应的政策,还可以定期让教师参加培训,积累经验和教学方法。

  医生的职业素养篇6

  【关键词】社区医生;职业素养;素质;提升途径

  对于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要想改善现有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首先就要重视社区医生的培养和管理,社区医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了其服务的质量。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社区医生的发展还处于初始的阶段,其中大多数的从业者都只是一些专科的医生,并不具备系统化的社区医疗全科服务知识,合格的全科医生目前仍比较缺乏。

  1社区医生的现状

  1.1管理现状本次调查发现当前一些社区的医生大多都是一些内外科医生经过培训而选调来的,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他们却承担起了社区全科医生的职责,这样对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是不利的。对此相关部门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以提高社区医生的职业素养,社区医生都有参与学习和培训的愿望,所以有关部门需要增加社区医生参加培训的机会。

  1.2对象与方法选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负责人或者从业医师,对他们进行访谈和调查,其中共随机调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相关的乡镇卫生机构45个,受访人员560个.在随机受访的医生和负责人当中,其中大多数医生并没有接受系统的社区医疗服务教育,他们从事的也是某一方向研究的专科医生[1]。翻阅医生日常的工作记录,并让其填写相关的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从医生的工作环境以及诊疗技术条件、医患关系入手,综合医生和居民的意见来进行分析。

  2结果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分析,主要表现为医生的工作环境、诊疗技术条件、医患关系入手、医生和居民的意见等几方面的问题,具体的数据分析如下表1。

  显示受访调查的医师81.5%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在38-48岁之间,从业的医师经过了相关的岗前全科医师培训[2]。新上岗的医生当中,绝大多数感觉到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一些长时间从事社区医生工作的人员也感到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不易并出现倦怠情绪。社区医疗服务工作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医生正确进行社区医疗健康教育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在职社区医生在诊疗技术,以及医疗仪器的正确使用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熟练。

  3社区医生素质提升途径

  随着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视,加强社区医师队伍的建设也成为首要的一个问题,作为社区医生必须要积极学习社区卫生服务知识,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全科医疗服务知识,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自身内在的修养,提高医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真正让患者感受到社区医生的关怀,医生救死扶伤的美德得以在社区当中彰显[3]。对此,需要相关的从业医师和负责人员积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加强社区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从饮食、运动以及心理上加强辅导和教育,从而培养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需要强化对社区医生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职业的意义和责任,从而使得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中。第二,社区医生需要内在加强职业技能的积累,外在的则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将患者视为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认真询问患者的病情,并认真仔细地进行记录。第三,平等对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同时对症下药,合理用药,急病人之所急。这些都需要在社区医生日常培训工作中加以强化和落实。

  从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来看,社区医生主要解决一些常见的症状等,对于慢性病患者建立档案,对于收治病人等并不是其主要的任务。但是作为社区医生需要掌握内、外、妇、儿科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4]。作为公共的卫生服务,我们也可以建立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管理机制,建立公诉管理部门对社区医生进行监督,这样也可以对医生起到一定的督促和管理效果,从而使得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并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定期进行社区医生培训,由于近三年新上岗社区医师中,医生的学历等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此我们也可以对社区医生进行再教育,注重社区医生的准入机制,从而提高其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坪,陈祖禹,江敏,等.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现况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工作开展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78(3):127.

  [2]李伟明,黄巧云,周玲,等.云南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67(2):34-41.

  [3]毛秀珍,杜兆辉,孟仲莹,等.社区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方法初探[J].社区卫生管理,2010,47(12):117.

  医生的职业素养篇7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5年3月~4月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0级本科实习生(以下简称“临床实习生”)及其临床带教教师为调查对象。临床实习生120名,其中男生72名,女生48名,平均年龄(21.53±1.04)岁;带教教师92名,其中男性42名,女性50名,平均年龄(36.78±5.83)岁,初级职称16名,中级职称67名,高级职称9名。纳入标准:临床实习生在三甲医院实习满8个月;带教教师在本科室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实习(工作)医院、实习(工作)时间、带教教师职称等。(2)医学生职业素养量表[1],内容包括:职业意识(6个条目)、职业知识(3个条目)、职业能力(6个条目)3个维度,共15个条目。按“优”、“良”、“中”、“一般”、“差”5个等级分别赋值4分~0分,得分范围60分~0分得分越高,职业素养越好。本研究使用的医学生职业素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2。

  1.2.2调查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课题组5名教师按统一指导语说明调查目的、填表方法,受访临床实习生及其带教教师知情同意后在不同的办公室15分钟内填写调查表,现场收回。向临床实习生、带教教师分别发放量表120份、92份,回收合格量表共212份。

  1.2.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调查结果

  2.1临床实习生职业素养在师生间的评价情况

  临床实习生职业素养总体情况是自我评价和带教教师评价得分分别为(32.53±5.47)分和(25.61±6.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3,P=0.030);在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3个维度上,自我评价的得分均高于带教教师的评价,但仅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维度,师生评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实习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师生评价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师生间职业意识维度的法律意识、团队协作和职业能力维度的心理调节、沟通能力条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临床实习生职业素养的认知评价师生存在差异

  实习是医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医生角色转换必经阶段,而也正从此阶段开始,对临床实习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愈加凸显。职业素养的评价是医学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3],反映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1]。表1显示,对临床实习生实习后期其职业素养情况的评价,总体来看带教教师的评价得分均低于自我评价,说明教师对临床实习生的职业标准要求较高,临床实习生仍需全方位提高自我职业素养,以满足临床从业的职业需求;其职业素养的认知评价在师生间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方面,这提示目前的医学教育及教育评价更多的关注在相关的职业知识层面或“是什么”的层面,而真正面对复杂的临床情境时,“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比较弱化,可能与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对临床实习生的考核中对其相关的法律意识、团队协作、心理调节及沟通能力等的重视不足有关。陈玮等[4]也认为,目前对医师职业素养的评价手段侧重于知识或操作技能的考核;调查同时发现,大多数临床实习生认为其角色定位仅限于“旁观者”身份,实习就是看看病种,做做简单操作,其职业的“责任感”很低,进而导致其对自我的职业素养培养意识低。

  3.2临床实习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现代医疗体系及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培养未来的医生具有适应迅速变化的卫生保健环境并进行医疗实践的能力[5]。

  3.2.1协助培养临床实习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指职业选择中的自我意识,既有对自己现状的认识,也有对职业的期望[6],医学生职业意识包括人文关怀、利他意识、廉洁自律、团队协作、法律意识、精益求精六个方面[1]。本调查发现,临床实习生的法律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与其他方面相比亟待加强。医院的临床情境极其复杂,医疗工作是对人的生命及尊严的维护和帮助。有研究表明,由于医疗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忽视患者享有诸多权益及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而造成的医患纠纷不在少数,而经验不足的低年资医生、住院医生,甚至临床实习医生,常常是纠纷事件发生的主体[7]。这提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扎实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通过设置相关的法律课程、模拟医患纠纷情景教学、反思分析临床案例、临床教师言传身教等方法提高临床实习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实现对医患双方的双重保护。团队协作是临床实习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他人相互配合、协调行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能力,他们未来从事临床工作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8]。而本调查发现,临床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中常处于被动的服从状态,欠缺主动的协调、配合、互助意识,因此应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团队合作平台、营造团队合作氛围,如利用高级综合模拟人创设多种高仿真的疾病情境,使医疗团队自主决策协作方案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3.2.2强化提高临床实习生的职业能力

  本调查发现,对临床实习生职业能力评价除临床操作、临床思维、组织协调、持续学习方面师生评价未见显著差异外,心理调节与人际沟通能力方面在师生间评价差异显著,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11],说明临床实习生在沟通及心理调节能力方面亟待提高。调查发现,实习生进入临床后,一方面,目睹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参与突如其来的抢救过程、亲历或听说时有发生的医患冲突等使其内心害怕犯错、担心不被病人信任、唯恐被感染,因心理调控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表现为手足无措、消极应对;另一方面,沟通方面表现为敏感话题无法启齿,言语生硬、教条,非语言信息获取能力差等。因此,作为医学教育者要引导临床实习生提高逆商,即耐受和挫折排解方面的能力[9],同时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应融入到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案例有意识地渗透和引导,逐步提高其此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工作的关注点从“疾病”转变为“病人”,意味着在医学教育及医疗活动中,要将“尊重生命、维护健康、关爱病人”的理念贯穿在专业学习、职业素养培养中,以满足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在医疗过程中的需求。另外,在对临床实习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标准中应将对职业素养层面的考核纳入其中,以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

  作者:高秀林 杨兴益 张丽卿 史东平 高欢玲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山西省汾阳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56-58.

  [2]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3]张靖,田润平,傅骞,等.医学职业素养评价研究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7-18.

  [4]陈玮,项彦聪,费健.住院医师职业素养测评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5):48-50.

  [5]游金辉,陈耀辉,张小明,等.以人为本:注重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4):363-365.

  [6]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4):573-576.

  [7]顾松.新型医患关系中医学生法律素养构建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5,16(7):73-75.

  [8]何怀伟,季湘年.试析高等院校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043-1045.

  [9]王红梅,杨利娜.逆商的培养在现代医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2):77-78.

  [10]陈恺,赵牧,李瑞丰,等.医、护、患视角下医师职业精神内涵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36(2A):40-44.

  医生的职业素养篇8

  关键词 实习医生;人文关怀;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17-02

  人文关怀是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是高尚医德的重要体现。临床实习,不仅仅是对实习医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是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人文关怀素养直接影响到医生和患者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随着新医改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提出更高要求,基于人文关怀的医患沟通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医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严重影响到医生的正常工作,也影响到医院的正常医疗环境[1]。实习医生作为临床医疗的重要角色,其实习过程从学校理论学习走向医院临床实践的关键环节,是对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及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培养[2]。当前,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医生的人文关怀的素养还不够,未能重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影响医患间的关系,不利于实习医生的成长和发展。

  1 培养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新医学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要求 现代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物―医学―社会”模式转变。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关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应掌握有效和病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素养。同时,教育、卫生部门联合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对临床医学毕业生提出基本要求:在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应具有和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意识,让病人及患者积极参与到治疗中。

  基于人文关怀的医患沟通意义凸显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医疗活动更具制度化、规范化及标准化,医患间应建立一种契约、合同及法律上的关系。近年来,人们的就医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权日益重视,但因客观因素使得医患关系存在不对称,一旦医患间沟通不及时、不充分,医患关系未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加大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甚至激化成医闹,严重影响到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也带来巨大负面的社会影响。所以,加强实习医生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医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做人,学会给予患者关心、爱心及同情心,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提高和患者沟通的能力。要成为优秀的医生,不但要有高超、精湛的医术,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医德、人文关怀素养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这些也是医学生以后在医院、社会中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够妥善处理和同事、患者的关系,适应医院工作的环境,推动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 基于人文关怀素养培养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策略

  重视实习医生的入科教育 当学生进入科室的第一天,就由科室负责人对他们介绍科室的人文理念、发展历史、人员构成,并让他们明确实习的目标和要求,以及具体的岗位和注意事项。尤其要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和患者沟通要态度热情、诚恳,有耐心、爱心,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关怀患者,应用换位思考感受患者的思想和情感,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倾述。同时,还应该强调所有的医疗活动均需要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下实施,要求每一位实习生从入科开始就必须保持严谨、客观、理性的态度,不管是临床诊断,检查的系统性、全面性,还是门诊病历书写的严谨性、规范性。还应教育实习医生要始终秉承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患者为本”的理念。通过入科教育提高实习医生的服务意识,为人文关怀沟通的培养奠定基础。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 在日常临床带教中,带教医生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跟患者进行接触和沟通,通过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内心状况,以及病情给家庭带来的压力,适时地指导学生通过耐心倾听、共情等心理技术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同时要让学生重视收集和了解患者的以往病史,包括患者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经济收入、治疗情况等,这也是医生和患者情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同时,此过程也是医生和患者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通过问答、讨论、解释及安慰等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如此一来,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另外,在临床会诊中应对实习医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通过现场会诊,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理解和关心,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5]。

  通过网络培养实习医生的人文情怀 让学生在网络上解答患者的疑问,或发表临床医学相关的科普知识,这样不仅宣传了医院和科室,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患者病情了解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同时,根据网络对自身学科病症的报道进行研究和讨论,引导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临床诊疗等进行思考,让学生体会正确治疗对患者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指导实习医生开展人文阅读 要成为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高尚的人格道德。这就要求实习医生通过人文阅读来汲取人文知识,拓展自我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健全自我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医德。同时,可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对临床疾病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这样有助于在和患者的沟通中能够准确抓住患者的心理变化,从患者的角度应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来开导和教育患者,增强医患沟通的效果。同时,人文阅读能培养医生的责任感、同情心及人文关怀。

  改进考核模式,强化学生沟通技巧 应该让每位实习医生都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及医生三个角色,对实习医生的病情询问、沟通表达、疾病检查及病情理解等能力进行有效考核。让实习医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三者的心态、想法及感受,当扮演患者时要将疾病的临床表现、不适感等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当扮演医生时应基于人文关怀应用正确、恰当的沟通方式和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用客观、严谨的语言挖掘患者的病症,同时还应给予患者关爱和安慰,并要耐心跟患者解释,以消除患者消极、不安等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并要和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让家属能掌握治疗的情况;扮演家属时要表现焦急的体态,对医生的治疗保持较高的期望、希望尽快治好患者等心态。

  这种考核方式可有效调动实习医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实习医生对临床疾病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也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同情、关爱及关怀的人文素养,提高医患间的沟通能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人文关怀素养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实习医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临床实践技能,还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关怀素养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和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谭靖,汪金荣,危文素,等.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医患沟通技巧在泌尿外科实习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30(7):82-84.

  [2]程国宏,吕月萍.医学人文关怀在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4(1):112.

  [3]梁阔,王亚军,方育,等.临床教学中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

  160-162.

  [4]罗飞,张泽华,候天勇.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7):901-902.

上一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作文
下一篇:青花瓷器的原料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