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儿童立场:挑战与应对丨WPEF · 幼学说
原标题: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儿童立场:挑战与应对丨WPEF · 幼学说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 “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再一次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既使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思考如何让每一个稚嫩的生命都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教育实践中坚守并落实儿童立场的重要性。 我们对儿童的了解究竟有多少?我们自以为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究竟是不是儿童所需要的?我们在课程建设中能否准确把握3—6岁儿童的特性,并切实有效地支持他们发展?这些都对学前教育者提出了专业拷问。
人是主观的、多元的,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 3— 6 岁儿童也不例外。但历经社会反复洗礼的我们已然远离童年,常常有意无意地以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年幼的儿童,以成人的标准去丈量儿童的行为。 儿童立场要求我们放弃习惯性的“自上而下”的审视,以儿童为本位,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响应儿童发展需求和自然天性,把促进儿童主动生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助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尽管与儿童朝夕相处,但儿童之于我们常常是 “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并未能真正了解儿童,内心深处常常不把儿童当作真正的“儿童”。我们会在睡觉时提醒他们,“好好睡觉,手不要摸来摸去”,忘记自制力不足正是儿童的特点;我们会在讲故事时责怪他们,“好好听讲,眼睛不要东张西望”,忘记好奇好动是儿童的特性;我们会在打架时嗔怪他们,“怎么又动手啦,不会用嘴巴说吗”,忘记儿童的行动往往先于语言……我们有一百条理由去埋怨儿童的种种不是,会不自觉地以成人的要求去看待儿童的行为,忘记了儿童就是儿童,顽皮、好动、稚拙、反复等才是儿童的基本属性。
承认儿童就是儿童,是确立儿童立场的基础。承认儿童,标志着我们可以放下高高举起的成人标尺,原先儿童种种“不达标”的行为变得生动可爱起来,我们因此拥有了在一日活动中心平气和地悦纳儿童的能力;承认儿童,标志着我们的立场需要转变,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儿童的行为,以儿童的立场去揣度儿童的看法,我们因此拥有了在日常教学中对儿童心悦诚服的尊重;承认儿童,标志着我们需要在课程建设中根植“儿童意识”,相信儿童,不越俎代庖、不急功近利,我们因此拥有了走近儿童、静待花开的气度。
我们坚持儿童立场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更好地助力儿童为适应不断发展的未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为此,我们 需要看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声,避免被儿童的行为表象所蒙蔽,避免因误读儿童行为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举措。我曾遇到过一名中班转学儿童,人精瘦,不吃荤菜和蔬菜,每天只吃一点点米饭。经家访发现,这个孩子基本以牛奶为生。在教师的建议下,这个孩子被带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其咀嚼器官发育迟缓,并影响到吞咽、消化等功能。如果只看表面现象,这个孩子很可能会被贴上“习惯不良”的标签,相关教育措施也会走偏。这一案例告诫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要 具备“看”的意识,尊重儿童的客观存在,用专业的眼睛去观察儿童的一言一行;更要 具备“见”的能力,用专业的方法去探赜索隐、刨根问底,挖掘表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看得见”儿童还包括 对儿童需求的合理把握和科学预判。 随着中西方研究人员对于儿童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儿童是有能力的独特个体,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建构着对于世界的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应该得到成人的尊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儿童就是儿童,儿童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刚刚起步,他们的经验有限、能力不足,需要得到成人的呵护与引导。 儿童在一定情境下的愿望和需求既不一定就是他们的真实意愿,也不一定就是真正有益于他们发展的需要。
儿童立场绝非只关注儿童当下的幸福与快乐,否则就是短暂且缺乏生命力的;儿童立场也不能漠视或弱化教育的价值,否则就是片面且无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儿童立场应是师生携手共建的“双行道”,我们既要 运用专业学识去深入剖析儿童的行为以及理解和追随儿童的意愿,也要 用科学的预判去合理把握儿童的心声,引领儿童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来创建真正属于儿童的课程。
长期的传统教育使得我们在面对儿童时,会不自觉地对照指标、运用经验来判断儿童的行为属于哪一档。一旦发现超越指标的“出格”行为和“顽劣”行径时,就会产生“教育”的冲动。其中,固然有对儿童行为不理解的因素,也存在对儿童发展缺乏预见性的原因。试想一下:“出格”“顽劣”行为的背后是否蕴含着不走常规路的创造力以及大胆勇敢的意志品质?这些素养对于儿童未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将会如何?当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之后,常常可以在聚会上发现当初调皮捣蛋的同学,现在的事业风生水起。这样的案例能否给我们的教育一点启示?陶行知先生曾鲜明地指出,“教育即解放”,解放孩子的脑、手、眼、嘴及时空。身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看得见儿童,更要学会欣赏儿童,要放开手脚去思考并架设支持儿童主动生长的课程支架。
·为什么要关注并支持儿童的主动生长?
第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生存和生长的前提是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其中,归属感、自主性和胜任感等成长性需求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主性既是归属感得到满足的结果,也是胜任感发展的前提,是儿童具有健康自我和内在发展动力的关键 ,是儿童发展最宝贵的东西。
第二,从现实角度观察,“主动”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力的行动,是面对各类活动和各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踊跃的态度。这种态度已经表明当下的活动得到了儿童的积极回应,是儿童认可的、喜欢的活动。
第三,从儿童发展预判,儿童能够主动生长,表明他们参与活动的内驱力已被激发。当下的活动是他们有能力掌控的、有条件投入的,并具有可预见的正向作用,是拥有儿童立场的活动。
· 何为“童”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 7版)》将“童”释义为“小孩子”。 小孩子的特性就是“玩”,好玩、贪玩、百玩不厌。
为此,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 一则要符合小孩子的年龄特点,即课程应为儿童所喜欢,能让儿童“玩起来”; 二则要有利于小孩子长大成人,即课程应对儿童发展有价值,可让儿童在 “做中学、玩中学”。
如何让久违童年时代的成年教师设计与实施具有“童”性的课程呢?他们除了凭借专业学识与专业技能外,还要持有儿童立场,既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儿童对于课程的需求、对于活动的感受与体验,也要 以儿童的视角不断去审视与优化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课程更好地融入儿童的心灵世界。须警示的是,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不要简单地以为“童性”就是形式上的新奇和热闹。儿童或许在开始阶段会对新奇、热闹的活动有兴趣,但要持久地开展深度学习,儿童自有他们的价值标准。
杜威曾指出,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而 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纽曼( F. M.Newmann)等人也提出了真实性学力的概念,认为学习的意义不在于通过记忆呈现与堆积书本知识,而是准确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新问题。课程的真实性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学习的动机与热情,更能够激励儿童开展持续的、深度的探究。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我们终止了儿童外出春游活动,带领孩子们来到室外草坪上游玩。我们交给每个孩子一定数量的“中幼币”,让他们自行采购游玩所需要的物品。基于真实生活所需,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活动:他们在一个个摊位上边认真询问物品价格,边仔细盘算吃、用、玩等各类物品该怎么买。有些孩子甚至还创造性地合伙共买一个垃圾袋、一包餐巾纸,然后眉开眼笑地用节省出来的钱去买喜欢的玩具……几乎不需要教师任何的启发引导,孩子们很快就投入真实情境中,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迫切或得意地相互交流心得,热火朝天地或采购或玩耍或躺在树荫下说着悄悄话……
可见,源自生活的真实课程对于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自然而然地被卷入其中,通过调动各种感官来投入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中。
贪玩是儿童的本性。“玩”本身是需要空间的,这个空间既是可以让儿童摸爬滚打的 物理空间,也是杜绝成人指手画脚的 心理空间,还是课程结构不宜太高,实施把控不宜太严,让儿童拥有发挥余地的 思想空间。
其实,儿童的学习特点就是 “玩中学”, 给予儿童“玩”的空间就是让儿童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好玩的课程是向儿童开放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蕴含教育元素的情境,让儿童尽情尽兴地在情境互动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我园每年都会邀请全园儿童评选最喜欢的活动场所,得票最多的总是“小山坡”。这是一个颇为寒酸的光秃秃的斜坡,斜坡下有一个坑道及若干出口,但孩子们就是觉得好玩:他们可以爬坡、打滚、吆喝,或者搬来竹梯攀登,找来沙包投掷,弄来软棍打仗……他们既可以在“小山坡”上尽情玩耍,也达到了体能、友情、勇敢、创造力等教师期望的目标。好玩的课程之于儿童是友好的,它具有足够的张力,让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儿童各取所需、自由创造。
好玩的课程具有挑战性,儿童是需要“跳一跳”方可获得的。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孩子是最聪明的:太过简单、一下子就可以学会的内容,片刻之后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难度太高、高不可攀的内容,试过几次后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慢慢散去;只有那些跳一跳或许可以征服的课程,才会让他们跃跃欲试、欲罢不能。所以, 敬畏儿童,给予儿童适当的空间,是回应“童”性的重要手段。
儿童是好奇好动的,他们最为抗拒的就是被困于规矩方圆中。但在现实的教学现场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提示:“谁能够把话讲得又长又好听?”“谁来让积木浮在水面上?”……当课堂里充斥着驱使意味时,儿童如何还能“玩”起来?他们只能无可奈何地“被参与”,心不在焉地应付教师自作主张的把控。
“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让儿童共同参与课程建构,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不要怀疑儿童的能力,只要秉持儿童立场,从儿童的生活中攫取有意义、有情趣的内容并加以适当简化和优化,你就会看到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快乐学习、茁壮成长。
2021 年第一学期的最后一天,适逢各地相继出现零星新冠疫情,老师们打电话征询家长们的意见:明天是否来园?但 95% 的孩子回答:要来幼儿园吃大餐!那一天,我园成了这个城市里来园儿童最多的一所幼儿园,且来园人数遥遥领先,因为这一天要推出“美食节”。“美食节”菜单是由孩子们牵着父母的手走街串巷品尝之后推荐出来的。他们通过采访大厨、相互介绍、投票选择等环节,精心搭配了由冷菜、热菜和点心组成的“大餐”,还热切地想要了解大餐的味道怎么样。可 见, 参与度决定了儿童对于课程所持的态度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投入度。真实、有空间、可共同参与的课程不仅成全了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更唤醒了儿童投入课程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调动所有的相关经验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并在过程中逐步构建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
童年时期是一个远离成人世界的独特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感受与想法往往与成人大相径庭,而他们现有的能力又不足以将自己的需求和体验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为此,我们需要研究儿童,以期不断接近并了解儿童;同时,我们也要在课程建设中给儿童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机会,以 邀儿童“进场”, 保障课程的儿童立场。
近十年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促使我们越来越重视 “儿童为本”的课程价值,重视彰显教育的本质。 儿童的需求、感受、已有经验等都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我们俯下身子,以我们想象中的儿童立场去规划和设计课程;我们逐渐从“为儿童设计课程”走向“与儿童共同设计课程”,让儿童对课程提出需求、意见乃至作出决 策。“留白”是邀儿童参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归纳起来有“留头”“留尾”“出框架”三类。
所谓“留头”,即把课程开头部分的内容交由儿童去选择和决定,教师可在后续活动中对接儿童的兴趣、追随儿童的指向。比如,让儿童在“六一”活动前制作“游乐图”。一张“游乐图”既帮助孩子们明确了主题活动目标,又具有足够容量来承载他们的各种玩乐愿望。续写课程的下半部分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了, 一方面,要根据儿童设计的内容,和儿童一起准备相应的游乐设备和玩具用品; 另一方面,要在儿童设计的游乐项目中赋予教育价值。比如,“玩水”是孩子们热衷的内容之一,教师可在玩水材料上做文章:塑料浴池、水桶、水杯、漏斗等不同的容器,喷水设施、水枪、泡泡器等不同的玩水器具,纸张、木板、泡沫板、磁铁等不同材质的低结构材料……让儿童在运用不同材料玩水的过程中实现做中学、玩中学。
所谓“留尾”, 即儿童在经历了一系列课程活动之后,自主延伸课程内容,尝试运用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比如,在“文明小乘客”中,儿童通过实地参观,对公共交通有了感性认识;通过阅读绘本《文明乘车》等,懂得了一定的文明礼仪。在此基础上,我们包租了一辆公共汽车,邀请家长志愿者做乘客,组织儿童来到公共汽车站。当公共汽车徐徐开进车站时,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按捺着激动的心情排队上车。兴奋中,有的孩子忘记投币买票,这时马上有小伙伴小声提醒;有的孩子看到老奶奶上车,兴奋地嚷嚷“快给老奶奶让座!”,却忘记自己的小屁股还牢牢地坐在座位上……儿童对感性知识的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过程,“留尾”以一种个性化课程的方式为儿童将知识内化为经验提供了实践机会。顺利下车之后,孩子们红彤彤的脸蛋上满是兴奋和期盼。“下次我会先准备好一元钱!”“下次我会第一个站起来给需要的人让座!”……这既是他们经过实践之后的反思,也是给自己制定的新目标。
所谓“出框架”,即教师只提供课程框架,具体内容和要求由儿童自行填充。比如,为了培养大班儿童的责任心,我们设计了“护蛋行动”,并告诉孩子们三阶段的主题:“给鸡蛋取名字”“照顾蛋宝”“带着蛋宝去运动”。为了“给鸡蛋取名字”,孩子们动用起所有的储备经验:娇气的嘉怡给鸡蛋取名为“囡囡”;爱看《猫和老鼠》的阳阳给鸡蛋取名为“Jerry”;小胖子顾文浩把鸡蛋叫作“顾小宝”,还十分豪气地说那是他儿子……在使出浑身解数给鸡蛋取名的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与鸡蛋建立起情感联系,小小的鸡蛋成了孩子们心爱的“蛋宝”。“怎样照顾蛋宝”一时间成为孩子们热议的话题。他们有的用漂亮的彩色纸折出小窝,垫上棉手套,将蛋宝小心翼翼地放进去;有的将蛋宝放进玻璃纸糖罐里,让蛋宝闻着甜丝丝的糖味睡觉;还有的让妈妈写上“誓要保卫蛋宝”的字样,让蛋宝住进了小棉鞋……孩子们发挥出超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身心地呵护着蛋宝,让它不受伤害。挑战来自“带着蛋宝去运动”环节,孩子们在“满足愿望,投入运动”与“放弃运动,照顾蛋宝”之间犹豫挣扎。有的孩子一头扎进剧烈运动,把蛋宝磕破了;有的孩子把蛋宝放进草丛中,玩一会儿就赶紧回来看蛋宝,如此反复;还有的孩子干脆找个安静的地方,抱着蛋宝荡秋千……
尽管儿童不会撰写课程文本,但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和行动撰写出生动有趣、极富教育价值的课程内容。教师构设课程框架、儿童填补课程内容的做法,既赋予了儿童广阔的自主空间,也对儿童的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使其在过程中实现了长足发展。
“放手”是对儿童的尊重,尊重儿童作为独 立主体所拥有的权利;“放手”是对儿童的信任,相信儿童具有自主生长的能力。但 “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师需要运用专业学识创设张力十足的真实情境,提供可让儿童任意选择的丰富材料,欣赏儿童的多元智能和“一百种语言”。所以, “放手”是为了让儿童心无忌惮地充分作为,是 为了让儿童心无旁骛地自主生长。“放手”绝不是缺位,儿童的发展需要教师陪伴左右。
我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两组孩子分别得到一个蚂蚁工坊和若干蚂蚁,所有的孩子欢呼雀跃,他们无一例外地对蚂蚁和蚂蚁的家产生了浓厚兴趣:“蚂蚁吃什么?”“蚂蚁会大小便吗?”“蚂蚁怎么生小宝宝?”……一连串的问题将他们带上了探究之路。
开始阶段,两组孩子并无本质差别,他们分别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兴奋地交流各自的发现。但慢慢地,差别就出现了:有教师陪伴的孩子热度始终不减,不断的新发现使他们出现了更多的新问题,他们甚至主动去图书馆借书或请老师上网查询,以期寻找答案;而缺乏教师陪伴的孩子热度逐渐消退,直至一个个索然离开。我们在小、中、大班中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尽管教师在过程中仅以陪伴者的身份出现,但“陪伴”本身就富含能量。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伙伴,教师伙伴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强有力的支撑。“放手”不要忘记赞赏, 赞赏对于儿童是极大的鼓励。但教师不要把诸如“你真聪明”等儿童无法掌控的天赋作为赞赏内容,而应针对儿童实实在在的行为表现加以描述,并提炼出基本品质加以肯定,比如:“你把椅子送回了家,真是一个爱整洁的好孩子。”“你坚持完成了拼图,真是一个有耐心的好孩子。”……对儿童当下行为的赞赏,不仅增强了儿童投入活动的自信心,更坚定了儿童对于未来的努力方向。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教师的赞赏如无形之手,培育着儿童自主生长的意识和能力。
儿童所处的地位及其拥有的经验决定着他 们对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运用多种方法去“倾听”儿童对于课程的评价,有助于我们从儿童立场去评判课程的效力,从而促使课程不断“对接”儿童。但3—6岁儿童毕竟是幼稚的,他们现有的言语水平和思维能力难以支持他们精确地表达出所思所想,因此, 教育者要善于“倾听”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准确判断出他们的真实意图。
一要开通适用于儿童的“倾听”渠道。儿童是单纯的,他们的表情、肢体动作等是直接反映内心世界的窗口, “观察”是判断儿童对于课程的态度的重要手段; 让儿童掌控“选择权”是识别其内心需求的一种方法,自选社团主题、投票决定游戏内容等都是颇受儿童欢迎的表达方式;“阅读”儿童的图符记录、游戏故事等则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各项活动的作用……多样化的“倾听”渠道既可以让儿童更加完整、准确地表达心声,也可以帮助教师获取更加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料。
二要引导儿童明确表达的意图。直觉行动思维是儿童的基本特征,这导致他们在行动时常常漫无目的。为此, 要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首先要引导儿童明确表达的意图。我们曾让孩子们评选“最爱吃的菜”,但面对统计出来的投票结果,绝大多数孩子表示不予认可。访谈中发现,许多孩子根本不了解为什么要投票,投票时有的随意乱放,有的看人学样,投出来的结果自然不会是孩子们的真实意图。通过追踪原因,我们发现儿童在成人指挥下的被动表达是导致其盲目投票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修改了课程计划,让孩子们自主设计“团圆饭”菜单。为了制定这张菜单,孩子们不仅主动向大人们讨教什么叫作“团圆饭”,“团圆饭”可以吃什么,还向保 健教师要来整整一个学期的菜谱。他们不仅为了某个菜而争执不休,还拉着父母去饭店亲尝味道、录制视频。到投票选菜时,他们个个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可见,让儿童经历过程是引导他们明确真实意图、进行准确表达的重要手段。
三要对所“听取”的信息进行专业判断。儿童有着全然不同于成人的逻辑、价值观和判断力。作为教育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还要在对儿童进行长期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对多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对儿童的真实意图进行较为精准的解读。
如何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落实儿童立场?客观地说,在幼儿园从来不缺“好点子”。幼儿
教师们经常会冒出各种富有创意的奇思妙想,但要一以贯之地坚守儿童立场,对充满活力的幼儿教师而言确实是挑战,需要通过制度来时时提醒、影响、指导教师的行为。
儿童身处于多重影响中,家庭和学校教育尤为重要, 良好的家园合作对儿童发展具有正效益。合作不仅有利于家园双方共享资源、交流经验、确保教育的一致性,还 有利于全面了解儿童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对课程更好地走近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尊重儿童家长是建立家园合作关系的基础。
长期以来,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教师习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地“指点”家长的育儿行为。事实上,新时代的家长们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和开阔视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尊重家长,尊重不同的家庭,与家长平等交流、资源共享,不仅是建立良好家园合作关系的基础,也有助于我们从家长处获取更多关于孩子的信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还有助于我们真正去关注并吸纳出自家长视角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行之有效的育儿经验,并以此来不断修正和完善幼儿园课程。
第二,稳定、长效的家园合作关系需要便捷多样的交流渠道来支撑。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关系密切往往发生在发现孩子问题时,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家园间的互动频率就会大幅下降。而导致家园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是交流渠道不方便。毕竟家长不是专职的育儿工作者,根据教师的时间表和规定渠道进行交流的方式缺乏长效性,这就需要我们开通更加便捷的沟通渠道,方便家长在工作之余,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交流互动;同时,家长的交流习惯各不相同,需要我们开通电信、微信、视频号、智慧校园等多元平台,这既能够让家长们及时、高效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能够让教师细致、真实地了解儿童在家的情况。另外,交流沟通是双向的,要建立长效的家园合作关系,必须考虑到家园双方的工作负荷和承受能力,建立并恪守“延迟回应”制度:往来信息必须予以回应,但非紧急信息可以延迟到适当时间进行回复,这样家园双方都可以在方便时间从容交流。
第三,开展“有质量”的互动是维持家园合作关系的关键。
儿童是家园双方的共同焦点,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善于把儿童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客观、真实地呈现出来,以引发家长的关注和共鸣,并引导家长分享孩子在家的情况。对儿童的行为进行专业的分析,提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或教育设想,能够激发家长对教师的认同,并萌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愿望。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大公司的掌门人,他非常激动地从手机里打开他们家孩子的成长档案给我看,他说他没有想到老师对孩子观察得如此细致,分析得如此精准。他又十分得意地给我展示了他在百忙之中对孩子的观察记录,并非常诚恳地告诉我,是教师的专业分析让他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缺位。可见,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关注以及专业指导既是打动家长的关键所在,也是营造“有质量”的家园合作关系的动力与源泉。
当下的儿童正处于信息的包围中,录音笔、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是他们得心应手的日常玩具,信息技术赋予了他们“超常”能力。大数据不仅带领儿童跨越时空,拓宽眼界;而且将抽象的课程内容可视化,帮助儿童直观理解课程内涵;还帮助儿童突破表达表现的局限,与教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 在“美食节”活动中,大宝介绍“九转大肠”的视频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并促使一大批孩子拉着父母来到鲁菜馆进行实地探秘。于是,在“小吃货吃播”平台上,相继收到“猜猜‘八仙过海闹罗汉’里有什么”“说说‘糖醋鲤鱼’的故事”“我和爷爷一起做‘鱼腹藏羊肉’”等视频,大大丰富了“美食节”的课程内容,更激起孩子们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
一要为儿童建立专门的界面,并呈现明显的标志,方便儿童一键上传;
二要简化操作方法,实现手机、平板电脑、录音设备等多屏融合,方便儿童一站通办、多屏共享;
三要建立智慧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跟踪预警,支持课程持续优化改进,构建“人机融合”的课程新生态。
我们发现在智慧校园的“儿童天地”栏目中,“小吃货吃播”“童心绘未来”“小鸽子讲故事”三大模块的浏览量存在极大差异(见表1)。进一步分析发现,儿童对课程的喜爱度与课程的生活化、操作性、可参与度等因素有关。依据这一动态,我们和儿童一起策划了春秋游前的“集市采购”、运动会中的“啦啦队”、民俗节里的“十里庙会”等一系列贴近儿童生活的实践类课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尽管我们也是由儿童成长起来的,但长大成人的我们常常会遗忘孩提时代的自己。于是,我们需要 重新寻找儿童的视角, 重新培养与儿童的共情能力,以期更为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儿童的行为。随着我们逐渐走近儿童,我们对课程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 建立迭代更新制度既是教师拥有儿童立场的体现,也是课程保有儿童立场的关键。
表 2记录了“玩具义卖”活动在四年中的迭代更新过程。作为培养儿童关爱能力的“玩具义卖”活动,在刚开始实施时,教师发现儿童在过程中真正关注和感兴趣的是玩具,个别儿童为了争抢玩具甚至闹起了不愉快。为了激发儿童“爱”的情感,在第二年的“玩具义卖”活动中,教师带孩子们去采访特教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当面对身有残疾的小朋友时,孩子们爱的心弦被拨动了,他们发自肺腑地想要帮助残障小朋友早日康复。爱心义卖变成孩子们努力筹款买康复器具的真实行动。孩子是在经历中积累经验的,在整个义卖活动中,教师是否可以通过放手来成就儿童更多的经历呢?经过认真分析,在第三年的“玩具义卖”活动中,教师进一步把“玩具定价权”交给孩子。孩子们果然不负所望,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还总结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捐出来就是爱”“用心做好事情就是爱”等“至理名言”。在暗自感叹儿童不容小觑的同时,在第四年的“玩具义卖”活动中,教师进一步放开手脚,将整个义卖活动化整为零,让孩子们自由组队去采访需求、商讨捐赠物品、义卖玩具筹款等,支持儿童更加自主地掌握课程内容和进程……迭代更新制度是尽量让教师在儿童与课程的对话过程中寻找差距和不足,并不断调整课程,使之更好地与儿童适配,更有效地支持儿童生长。
杜威指出,儿童只有借助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自身经验的改造。 幼儿园课程是 助力儿童改造经验的重要“媒介”,为此,我们需要坚守儿童立场,细心观察儿童的反应,认真听取儿童的体验,心悦诚服地吸收儿童的意见和建议,全心全意地邀请儿童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活动,使由教师一手操刀的用于教育儿童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师生共同建构的用于助力儿童自主生长的“学程”,并通过这一转化,使课程真正成为支持儿童经验改造的有质量的“媒介”。
END
* 本文转载自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园长,特级校长凤炜老师所作的《 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儿童立场:挑战与应对》。
* 参考文献:
·魏婷,鄢超云 .“儿童的视角”研究的价值取向、方法原则与伦理思考 [J]. 学前教育研究,2021(3):3-14.
· 高敬 . 学前教育实践应坚守怎样的儿童立场 [J].教育发展研究,2020(12):38-45.
· 勾希岱,辛超,王劼 .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31):191-194.
· 夏雪梅,杨向东 . 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意味着什么 [J]. 课程·教材·教法,2017(4):106-112.
· 约翰·杜威 . 民主与教育 [M]. 薛绚,译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 成尚荣 . 儿童立场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 张继忠 . 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长 [J]. 教育家,2021(37):56-57.
· 侯莉敏,罗兰兰 . 从“立场彰显”向“科学发展”迈进: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十年变迁 [J]. 学前教育研究,2022(1):1-9.
· 刘韵怡,吴颖倩,邵明铭 . 质量监测视角下家园合作质量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 [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2):70-78.
· 凤炜 . 大数据时代的幼儿园内部治理 [J]. 学前教育研究,2022(1):87-90.
· 约翰·杜威 .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M]. 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上一篇:周星驰新片开招女演员,前女足自荐,网友:又来收割情怀了!
下一篇:杨秀和
最近更新旅游资讯
- 北京IN10018片II期临床试验-IN10018 或安慰剂联合PLD 治疗铂耐
- 重庆西南医院体检中心
-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
- 内娱出现第一个“侠女颜”!刚出道4天,小白花们慌了…
- 狗的射速又快又烫
- 震惊!原来我们那些年追过的电视剧三观如此畸形……
- 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笛安的“北京爱情故事”,满满的欲望和贪婪
- 读《金瓶梅》第13章:李瓶儿为何能看上西门庆?
- 十六岁高二学生没事时看看什么书好?
- 父母中毒而亡,警方问13岁女儿看到凶手没,女孩笑了:我就是凶手
- 别黑陈凯歌了,他有一部神作还不够吗?
- 高三沉沦观后感话题作文800字范文
- 思辨的张力
- 狐文化特辑【十三】狐妖余论:混迹红尘的修仙之狐——「仙狐」
- 喜欢K歌,看电影吗?这些英文一定要掌握!
- 21世纪最佳20部日本动画
- 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 马鞍山人民医院医院历史
- 如何以「我穿越成了一个小妾(或通房丫头)」为题写一篇小说?
- 青海诗选刊 2017年第24期(总第36期)
- 吴军民
- 实用 | 教你如何做好校园景观!
- 无忧传媒三 片
- 《西游记》新解(十套珍稀古画插图)56: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遇强盗,唐僧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