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0年观影大总结(附52篇分类影评)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如果你有用豆瓣的话,注意一下电影栏目里的“我看”页面,你会发现上方多了一串数字。我的数字是48 423.22 114 : 22 : 10 6.5 ,代表着我看了48部2010年新片,2010年登记看过的电影总时长423.22小时,发表影评114篇,短评22篇,上传剧照海报10幅,对所有电影平均评分6.5。也就是说,2010年我看了114部电影长片,其中48部是2010年上映的新片,紧跟时代步伐的比例还是可以的。

  这是我个人的年经电影总结帖,也是影评的堆砌,希望通过Ctrl+F的帮助能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以下列出的都是我2010年看的,并且打四星以上的电影。评星并不参考该片的历史地位或其他评价,纯个人主观感受,无论是大众口味还是小众口味,谢绝无端质疑。先列出五星电影:

  1.《小情人》 -- 儿童片

  2.《布达佩斯之恋》 -- 爱情片

  3.《无耻混蛋》 -- 动作片

  4.《在云端》 -- 人生感悟片

  5.《小淘气尼古拉》 -- 儿童片

  6.《闪灵》 -- 惊悚恐怖片

  考虑到实用性,四星就不做总排名了,按类型简单的分列目录如下,每一分类排名分先后。对于您感兴趣的,请用Ctrl+F找到影评。

  爱情片,亲情片:

  1.《布达佩斯之恋》

  2.《和莎莫的500天》

  3.《岁月神偷》

  4.《菊次郎的夏天》

  5.《恋爱假期》

  6.《全民情敌》(三星半)

  7.《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三星半)

  儿童片,动画片,喜剧片:

  1.《小情人》

  2.《小淘气尼古拉》

  3.《三个傻瓜》

  4.《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5.《驯龙高手》

  6.《秒速五厘米》

  7.《爱丽丝梦游仙境》

  8.《宿醉》

  9.《霍顿和无名氏》

  10.《圣诞夜惊魂》(三星半)

  11.《飞碟领航员》(三星半)

  动作片,悬疑片,犯罪片,警匪片:

  1.《无耻混蛋》

  2.《让子弹飞》

  3.《英雄本色》

  4.《法国贩毒网》

  5.《银行大劫案》

  6.《禁闭岛》

  7.《高斯福庄园》

  8.《海扁王》

  9.《寻枪》(三星半)

  10.《叶问2》(三星半)

  11.《布鲁克林警察》(三星半)

  12.《危情时速》(三星半)

  科幻片:

  1.《月球》

  2.《盗梦空间》

  3.《红辣椒》

  4.《超时空接触》

  5.《阿凡达》

  6.《银翼杀手》

  7.《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8.《有关事件旅行的热门问题》(三星半)

  9.《移魂都市》(三星半)

  历史片,战争片:

  1.《惊爆十三天》

  2.《刺杀希特勒》

  3.《拆弹部队》

  4.《猎杀红色十月》

  传记片,人生感悟片:

  1.《在云端》

  2.《珍爱》

  3.《王尔德》

  4.《茱莉与茱莉娅》

  商业法律片:

  1.《华尔街》

  2.《好人寥寥》

  惊悚片,恐怖片:

  1.《闪灵》

  2.《血色入侵》

  3.《孤堡惊情》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http://www.fatdudu.com

  豆瓣主页

  http://www.douban.com/people/alcudish

  ————————————————————————————————————————————

  《恋爱假期》

  典型圣诞档爱情片。虽不能和《真爱至上》相比,但也算是大制作,大牌云集。

  影片一开篇,焦点先放在了凯特·温丝莱特。满腔的单恋写在了脸上,演的不错,相信每个恋爱过的女性都能体会和表达。我原来对她印象一般,不过在《朗读者》和本片之后有所改观,尤其是本片。在本片中的她居住在伦敦郊外的小农屋里,因为单恋的痛苦,她决定和远在美国的陌生人卡梅隆·迪亚兹互换房子度过圣诞以求安宁。他们互相在对方的家乡找到了挚爱。卡梅隆·迪亚兹我不是太有感觉,不做更多评价,在本片中也中规中矩。

  两个男主角差别很大。一个是裘·德洛,花样男子,迷倒无数女性,但是我相信基本没有男性会喜欢他。在本片中他的油腔滑调有所收敛,但是本质气质还是难以掩盖。他的对象是卡梅隆·迪亚兹,他们的见面就是从sex开始的,不同于另一对。由于对演员无感,我对这一对也没有太大感想,除了裘·德洛的两个可爱的萝莉女儿。和凯特·温丝莱特对手戏的是胖子杰克·布莱克,显然不是大多数爱情片男主角的类型。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金刚》里野心勃勃的摄影师,就给人留下了超越男主角的深刻印象。其貌不扬的人能够扬名,必然是在其他方面充满魅力。本片中杰克·布莱克幽默风趣,是我最欣赏的角色。

  因为凯特·温丝莱特和杰克·布莱克的故事发生在洛杉矶,而且杰克从事的是电影音乐创作,因此他们之间和电影就脱不了干系,也看出了本片编导对电影行业的热爱。凯特第一次到访老编剧家,聊到了加里·格兰特,见到了桌上的奥斯卡小金人,发出了'oh my god'的感叹。不知道当时还没拿到小金人的凯特·温丝莱特自己心里是否心潮澎湃。杰克在音像店给凯特推荐了一系列音乐出色的老电影,并且用他独特的风格哼出了每一部电影的主题旋律,《火的战车》、《为戴西小姐开车》、《乱世佳人》、《大白鲨》、《教会》,当哼道《毕业生》,达斯汀·霍夫曼老人家竟然亲自出场客串了一把。

  在这段故事里还有个重要人物,便是90高龄的老编剧,代表着好莱坞昔日的峥嵘岁月。凯特问他,好莱坞是否像我们想的那样精彩?他回答,比你想象的还要精彩的多!自豪和回忆写在脸上,同时也绽放出了好莱坞无边的魅力和吸引力。杰克·布莱克为他和凯特各创作了一段主题旋律,可以说是本片的另一大亮点。一个低沉缓慢却又铿锵有力,一个温婉尔雅却又清亮美丽,可以说很好的诠释了这两个角色,这也看出本片确实搞的挺专业。

  四个人物中的三个各有一个前男(女)友,自然都不是东西。凯特的前男友有点像裘·德洛,杰克·布莱克的前女友长的不错。琳赛·罗韩也以独特的方式在片中有客串。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植入广告。同样是植入广告,本片要比很多国产片自然的多,人家毕竟是以不伤害质量为原则的。

  总而言之本片是一部温馨的圣诞档爱情电影,虽没有给我带来多少感动,但是还是感到了一丝温情。一流爱情片诸如真爱至上、日出日落系列、罗马假日、人鬼情未了等自然是五星评价,可是像本片以及诺丁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这样的二流爱情片,我一直纠结是三星还是四星。为了和三流片诸如触不到的恋人、缘分天注定等等区分开,还是打四星吧。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植入广告。同样是植入广告,本片要比很多国产片自然的多,人家毕竟是以不伤害质量为原则的。

  总而言之本片是一部温馨的圣诞档爱情电影,虽没有给我带来多少感动,但是还是感到了一丝温情。一流爱情片诸如真爱至上、日出日落系列、罗马假日、人鬼情未了等自然是五星评价,可是像本片以及诺丁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这样的二流爱情片,我一直纠结是三星还是四星。为了和三流片诸如触不到的恋人、缘分天注定等等区分开,还是打四星吧。

  ——————————————————————————

  《圣诞夜惊魂》

  悲催的圣诞夜,不想再看真爱至上,于是搜索着相关关键词,就搜到了这部《圣诞夜惊魂》。看名字就略有不安,但想想有个独特气氛的圣诞也不错。结果表明,这片子压根就应该是在万圣节看的。它也确实是在1993年10月30日上映的。

  然而这部1993年的动画俨然有2010年的视觉效果。在那没有电脑CG的年代,这部电影是用实物模型一帧一帧拍下来的逐格动画!真实的拍摄显然是任何电脑 CG都不能比的。在皮克斯横空出世,电脑CG大行其道之后,本片和其后继者《僵尸新娘》就成为了实物模型逐格动画仅有的丰碑。

  本片是迪斯尼出品的,和1993年前后的迪斯尼作品的剧情路数基本一致,极其简单,同时影片的歌舞时间占了近50%。然而本片的导演是去年的《鬼妈妈》的导演,制片是大名鼎鼎的蒂姆·伯顿。显然本片虽然剧情低幼,但具有鲜明的蒂姆·伯顿式的鬼魅风格。每一个人物的造型,都是有来历的原型和想象力的结合。每一段插曲更是精品,推荐看英文字幕,英文押韵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不过这一切都是万圣节风格的,和圣诞节没有半点关系,题目带有圣诞节是因为这帮万圣节的家伙去破坏了圣诞节。在月下那一段颇有凄厉的美感,也就是海报的画面。

  ——————————————————————————

  《寻枪》

  这两天姜文风头正盛,我又看了这一部姜文的电影,虽然导演是陆川,但是据说影片受到了主演姜文的强烈影响。

  我就不深究是谁的创意了。我原先以为它是一部《有话好好说》这样的喜剧的,结果发现风格大不相同,虽然镜头都很摇晃。影片开头稍微交代了主角的家庭矛盾就直入主题:作为警察的他把枪丢了,随后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寻枪展开的,情节虽然比较慢,但是还是做到了悬疑性和观赏性,一直到结局都不错,总体是合格的。

  本片最大的特色应该是镜头。不管是姜文还是陆川,总之本片表现出了一个影坛新锐急于表现自己的迹象。许多镜头的设置,以及灯光都下了心思,虽然不能说每个都深刻精妙,但无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大量的主观镜头揭示了主角的焦虑、疑惑、压抑、痛苦。在丢了枪之后,看每个人都像是贼,这个“疑人偷斧” 的心情,姜文和摄影机都表现的很到位。随后,以丢枪为导火索和象征,影片通过自然的桥段,让主角做丈夫、父亲、警察乃至好人的身份都一一丢失。这一段有个镜头给我印象颇深,就是在漆黑的夜里姜文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老婆孩子,妹妹妹夫依次在路边消失在黑暗里。这样的朴实又直观的非写实镜头在影片中颇为多见,在其他电影中却不常见。还有诸如影片结尾的那一段。这一点非常适合中国市场,能够雅俗共赏。

  ————————————————————————————

  《让子弹飞》

  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初的评价和反响之极端和热烈,让我想起了近年来的一些其他电影,比如《十月围城》、《阿凡达》、《盗梦空间》。它们在热映期间都获得了一边倒的喝彩,而那帮喝彩的人在极尽美誉和膜拜之能事的时候还不断的流露出比大多数人先看了此片的优越感,尤以海内外不同步的《阿凡达》为最。对于这种情况,我都是抱着四星的期待去看的,结果往往符合我的预期(《十月围城》评价更低一点,因为该片的狂热还包括民族感情)。时值又一年贺岁档,这两天豆瓣上对《让子弹飞》铺天盖地的狂热和崇拜已经到了几个“著名”影评人摇旗呐喊打头阵的地步。依旧四星期待,果不其然。

  以往在看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我时常会拿出手机记下一些值得一讲的细节,以免回家写的时候忘记。邻座同看的可能以为我老在看电影时发短信 ^_^。然而今天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我没找到任何想要记下的点。也许是姜文风格的细节我把握不住,也许是每个点都印象深刻不怕忘记,也许是没有值得特别注意的细节。所以这里我只能说一些总体的感受,也对这篇文章的质量没有信心。不过我也发现豆瓣上大多数的文章也都是满口粗鄙的狂热,甚少有令人信服的对本片实质性的分析和评论。

  这一次姜文明显是想在主流市场上大赚一笔,而不是以前那样曲高和寡。然而这仍然是一部风格浓烈的电影,姜文保持了其一贯用力的特点。从浓重的色彩,歇斯底里的喊叫,神经质的表现,夸张带有黑色的搞笑,各种在中国“反学院”、“反传统”的元素,让我很快联想到了好莱坞的反学院派领头羊---昆汀·塔伦蒂诺。那么《让子弹飞》是不是就是中国的《无耻混蛋》呢?的确,大红的布条让我想到了纳粹旗帜,浪漫主义的血浆横飞也非常有昆汀色彩,人物脸部的密集特写也一样很有自信,而且其中还有昆汀所不具备的时尚的东方特色元素:卖腐(现在看过的两部贺岁大片都是有意为此了,可见风头之甚)。可惜中国的观众不同于美国的观众那样各个层次和群体分明。也许是姜文结合中国观众的情况,也许是这方面能力所限或体制所限,本片的笑料多数属于中低等---好歹是分有中等和低等,而且质量都还不错。其黑色程度也不能和昆汀的电影相媲美,其对细节的深入把握也做不到《无耻混蛋》那样每一言一行都带着辛辣的戏谑和嘲讽。甚至些许地方还用力过猛,脱离了黑色幽默应有的从容。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如《无耻混蛋》给力。

  情节方面,本片确实做到了从一而终。虽不能说从头至尾都精妙绝伦,但好歹是精彩纷呈情节紧凑,全场无垃圾时间。所有的搞笑都是穿插其间而不是堆砌起来的,不似有的人的作品总是虎头蛇尾后半崩坏。可以说这个剧本的情节是优秀的,姜文、葛优、周润发三方的斗智斗勇都挺有质量,无论是尔虞我诈的鸿门宴还是山林间的决战,都足够曲折足够紧张,完全能满足普通观众的需求。姜文这一次显然是下足了耐心,我相信基本没有人会看不懂,就不详细解释剧情了。

  人物方面,姜文和周润发之间的斗智斗勇都是拼尽全力你死我活的,尽管紧张精彩却似乎丧失了一点弹性。本片在表演方面最大的发挥空间还是交给了在两人之间夹缝求存的葛优,而葛优也显然能胜任这一角色,这也是近年来最适合他的角色。他身上集中了本片最多的喜剧元素,也浓缩了本片最大的悲剧:一个骑墙派骗子的宿命。不过说句良心话,葛优真是本片中最倒霉的角色。姜文在表演方面秉持一贯的铁血硬汉兼侠骨匪气风格,完全在状态之中,不过也没有太大惊喜。周润发一直是个偶像派,我认为其所谓的演技也是不伦不类,在本片中他阴阳怪气有余,地头恶霸之气不足,好在并没有到影响观影体验的地步。影片的其他角色都有点怪,至少不够丰满。姜文的兄弟们倒是血性十足,这几个角色的脸虽然不容易记住,但是塑造的有血有肉。姜武疯癫的气场不错,但他中间大段时间消失后期突然改变立场有些突兀;陈坤戏份虽然不少却没什么性格方面的塑造空间;周韵和刘嘉玲似乎也饱受赞扬,但是我觉得除了豪放和用力过猛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姚鲁自从演了《孔子》里的鲁定公之后就总是演这种小人角色;胡军就是一过场龙套;其他的客串级别的一些小配角诸如苗圃冯小刚就不值一提了。

  风格、情节、人物都讲完了,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本片尽管精彩好看,但是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呢?纯为娱乐性的捞钱?姜文毕竟不是朱延平王晶。抑或是纯为姜文个人艺术才情的宣泄?但搞得如此平民化显然是他的妥协。姜文和他的兄弟们和鹅城的百姓们的确有一种近似《七武士》中武士和村民的关系,但由于村民在本片中的卑微地位而并没有占据显著位置;影片最末的发钱发枪随之顺民变暴民的情节看似有明显的政治寓意,但我更多的是看到姜文对此的鄙夷的优越感而不是要借古讽今。这就是我给这部电影四星而不是五星的主要原因,精彩好看固然重要,但要名垂影史还是要给观众更深层面的震颤。昆汀、诺兰、卡梅隆是例外,他们在各自方向上的执着让他们获得了“可以只为拍电影而拍电影”的认可。姜文无疑是富有才华的,他可以找到自己导演风格的定位,也可以继续尝试多种多样的变换,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我们不能对国产电影要求太高,能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这样风格和品质的电影,无疑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

  ————————————————————————————————

  《法国贩毒网》

  这部1971年的缉毒警匪片击败了名垂影史的《发条橙》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同时还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总共5项奥斯卡奖。一部警匪片何以荣膺此等殊荣?

  影片开头节奏很慢,一个被给予最多镜头的人竟然在3分钟后被不明就里的一枪打死。本片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真实事件和编出来的故事相比有两大问题:一是可能缺乏戏剧性,二是往往人物太多。本片是这样处理的,各个方面的角色分别登场,多头并行,让观众对每个脸有个印象,直到后半部分才有交互。情节方面,本片其实淡化了情节,使其看起来比较散,同时给予极其纪实化的镜头,为了营造最真实的现场感。然后花费了重要的篇幅进行了四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戏:跟踪、飙车、拆车、最后的枪战。

  以下剧透。

  男主角警察'Popeye'及其搭档跟踪法国毒枭的那一段戏应该已经成为了影史经典,并被后来者不断模仿。这段跟踪双方互相心知肚明,导演的场景调度很出色,让这段跟踪富有层次感,同时不断地通过双方的对比来凸显毒枭的沉稳和警察的暴躁,例如毒枭在餐厅内安逸的享用大餐,而在窗外马路对面蹲坑的警察只能啃热狗还愤怒的摔掉了咖啡。至于进出商店,橱窗前的踟蹰,穿地道等等桥段,在今天看来更是教科书式的。这段跟踪的高潮是地铁的上上下下,警察被毒枭耍的狼狈不堪。

  飙车那场戏更是开创了时代,据说这是第一部在城市里飙车追逐的大戏,而且还是汽车追火车。在今天看来这种情节是烂大街了,不过鼻祖的这一段仍然十分精彩。大量采用车内的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也狠狠过了把飙车的影,暴躁的Popeye一路上当然撞飞东西无数。这次Popeye的对手是一个同样暴躁的枪手,因为导演的纪实风格,枪手劫持火车屡屡开枪伤人这一常见桥段在本片显得极为震撼,浓重渲染了这名枪手的冷血与暴躁。

  然后是拆车。查获一辆Popeye十分自信藏有毒品的车。为了找到藏在其中的毒品,警察使出了浑身解数把这辆林肯豪华车拆了个稀巴烂,从车顶到车底,从引擎到后箱,连油都放掉了还是一无所获。这时候镜头又对准了已经因为暴躁而不受信任的Popeye,大家一起感同身受了什么叫“压力很大”。

  警匪动作片肯定要有高潮枪战戏。这场戏发生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斑驳的厂房由于窗外透入的强力阳光而显得更加阴森凶险,这个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孤胆英雄救提着枪在这里追寻着令他无数日夜未眠的元凶。连发数枪,Popeye命中一人,过去一看竟然是一个和他颇有芥蒂的警察。误杀同僚之后 Popeye眼都没眨就继续追凶,电影也没给观众喘口气去想Popeye是追凶心切还是公报私仇。

  影片在黑暗中的一声枪响中落幕,字幕交代,所有罪犯都获减刑,而元凶法国毒贩至今逍遥法外。这样令人扼腕的结局由于是真实事件改编而带来了更大的无力感。Popeye不是一个暴力狂,他的暴躁源于缉毒工作就是他的一切,而他冒着生命危险付出的一切换来的是这样一个结局,这个角色的悲剧色彩也就不言自明了。Popeye的饰演者Gene Hackman也凭借这种张弛有度的暴躁和悲剧色彩拿下奥斯卡影帝。我在后来者《洛城机密》里的拉塞尔·克劳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

  当然,奥斯卡给此片颁奖的最重要原因并非以上这些。要知道奥斯卡是社会文化意义高于艺术价值的。在毒品泛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这部电影拿下奥斯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珍爱》

  终于把计划中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要看的最后这片看完了。截止目前我看了10部提名影片中的《阿凡达》、《拆弹部队》、《无耻混蛋》、《飞屋环游记》、《在云端》、《第九区》和这部《珍爱》,居然看了7部,我终于可以做个大体的评判了。其中最好看的当然是无比过瘾的《无耻混蛋》,不过和视觉饕餮、思辨科幻、老男人内心独白、主旋律动画片,以及剩下3部没看过但是看片名像励志片的电影一样,都不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主要关注点。能反映社会现实和有所启示和反思的才是普遍政治观点倾向左翼的好莱坞的菜。驻伊美军和社会边缘的黑人,选哪个?这个不好说,不过社会边缘的人自古以来一直存在,驻伊美军比较有时效性。于是《拆弹部队》就胜出了。可以看出我的这个推导隐含的前提是:如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标准已经把社会和文化效应置于影片的艺术性之上了。

  言归正传说这部《珍爱》。这是一部反映社会边缘的电影,能入奥斯卡的法眼很大程度上与奥普拉的力推有关。根据小说"Push"改编,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纽约黑人区体型巨胖,无法看到一丝美感的黑人少女,终日被人嘲笑和唾弃。影片的开场白是:My name is Clareece "Precious" Jones. I wish I had a light-skinned boyfriend with real nice hair. And I wanna be on the cover of a magazine. But first I wanna be in one of them BET videos. Momma said I can't dance. Plus, she said who wants to see my big ass dancing, anyhow?

  她那好吃懒做,暴戾恣睢的亲生母亲利用她来骗取社会救济金,还时常对她拳脚相加。更为可憎是还要时常忍受亲生父亲的强奸,在被生父强奸受孕两次后,她被学校开除…… 后来在她生命中出现了仅有的两个关心她处境的人,特殊教师蓝雨和玛丽亚·凯莉饰演的社工。一个是出于同情和爱护,一个是出于职业道德。正如影片里她的自白:Why people that barely know me should be nicer to me than my mother and my father? 然而,在她生命似乎有一丝曙光的时候,她被查出HIV阳性……

  我想这种程度的绝望接近了我们想象力的极限。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应该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年华,她每次被母亲打晕的时候的梦里也都是这番景象: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的她接受迷人帅哥的追求。这是每个少女的梦想,身处绝境的她也不例外。她自己也不知道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直到亲身父亲给她的第二个孩子出世:她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的命运。我相信即便是十几岁的女孩,对自己孩子的母性都是不容抹杀的强大精神动力。她不在乎自己是否就要死了,她在乎如何把两个孩子养大。这让我想到了韩寒新近的小说《1988》。

  我们时常讨论哪位演员演技出神入化,演什么都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但是本片中的演员让我怀疑这是不是就是她们真实的生活。可能过于“本色”的演出不太能体现出演技吧,Precious的饰演者的戏路也许很窄,这也是她的处女作,不符合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标准。我没看过桑德拉·布洛克的那部电影,也无法做更多评判。不过一如既往的,奥斯卡最佳男女配角一直是实至名归,本片饰演precious母亲的Mo'nique的最佳女配角可以说是和汉斯·兰达上校与小丑一样让观众心服口服。晃动的大臀,丑恶的嘴脸,那一股暴戾之气让观众觉得犹如与生俱来,无法想象她的出身背景与此完全不同。在影片末尾,她动情的吐露憎恨亲身女儿的原因竟然是女儿夺走了自己的男人的时候,这一段的妙处就在她痛哭流涕真情流露的样子同时还能让观众将信将疑,这是她的真情实感还是骗取社保的表演?影片没有给出答案。电影里的社工居然是歌坛天后玛丽亚·凯莉演的,我没觉得她有如豆瓣上一些评论盛赞的洗尽铅华,不过比几年前的傻x偶像剧还是进步了很多,着实也是出乎意料之外。

  这是一部绝望中透着希望的电影,由黑暗的环境依托,演员的表现是最大的亮点。然而这终究是一部电影,我们这些居高临下悲天悯人的感慨其实都挺可笑的。我相信真正的黑暗是永远不见天日的。

  ————————————————————————————————

  《危情时速》

  这个丝毫没有吸引力的影片名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好莱坞的生产线的质量保障在这一刻得到了体现,一个未造成伤亡的成功被制止的铁路事故能被改编成如此扣人心弦的电影。没有枪战,没有超人,没有魔法,绝大部分镜头都是在疾驰的货运列车上,节奏紧凑,干净利落。尽管知道是好莱坞式的煽情,但是仍然具有相当的感染力。这感染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真实事件”的分量,如果真实事件中的火车司机真如片中那么英勇,那他们真的无愧为感天动地的英雄。

  ————————————————————————————————

  《飞碟领航员》

  这部和我同岁的迪斯尼儿童片在今天看来依旧欢乐动人。依稀记得小时候正大剧场放过,正大综艺和正大剧场真是那个年代了解世界的福音。

  本片包含了外星人、UFO、时间旅行的成分,但是总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剧情流畅积极,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孩子们对太空和飞行的梦想,可以想象自己当年坐在电视前随着片中小主角大卫在天际翱翔的醉人情景。这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小时候也常常由此类电影羡慕西方人美好的童年。

  片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虽然未必能称得上女主角,是20岁的莎拉·杰西卡·帕克,应该也算个看点吧?

  ————————————————————————————————

  《茱莉与茱莉娅》

  当波赵昨天提起“梅丽尔·斯特里普是真犀利,在看了《茱莉与茱莉亚》和《穿普拉达的恶魔》之后,完全没去想那是同一个人”之后,我重温了一下《穿普拉达的恶魔》中她的精彩桥段,随后补看了这部《朱莉与茱莉亚》。

  两部电影都是由大放异彩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撑起的,辅之以同一个不错的男配角演员Stanley Tucci,相比之下安妮·海瑟薇和艾米·亚当斯只能算作中规中矩的陪衬,没有梅阿姨,这两部电影只能是平庸之作。而两部电影的主题---时尚和美食,都把各自的圣地指向了巴黎,看来美国人对巴黎也有盲目的崇拜情绪。

  本片中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Julia Child是一个给美国带来巨大影响的真实人物,她把法国烹饪真正介绍和普及给了广大美国家庭主妇,在此之前美国人的烹饪只能用饲料来形容。而这个能够深入家庭主妇内心的人物显然不会是冷酷无比的时尚女魔头的形象,她身材高大,大嗓门,略显粗俗,但是充满了亲和力和生活的热情。梅阿姨永远能在荧幕中塑造令人难以置信的鲜活形象,无论是装扮,口音,姿态,无不入木三分,让我这个从未见过Julia Child的异国观众也深信不疑这就是Julia Child的样子。

  本片的主题是法式烹饪,说实话我对此并不感冒。对我来说,天下没有比中国菜更动人的食物。但是本片有梅丽尔·斯特里普,她总是能撑起一部电影并为之带来可以保证的口碑。奥斯卡影后的颁发有许多政治化的因素,因为有太多的女演员需要它来肯定一生的成就,而提名则相对更能反映出演技和地位。在《穿普拉达的恶魔》带来的第15次提名后,本片又给她带来了后人难以逾越的第16次奥斯卡提名。奥斯卡每年发一个提名给梅丽尔·斯特里普,每一年都实至名归。最可贵的是,这每一年她所创造的形象都是那么截然不同而栩栩如生,完全没有许多“演技派”演员那固定模式的腔调和风格。

  本片带给我的另一个意外是艾米·亚当斯饰演的Julie Powell也是真实人物。原来本片就不仅仅是Julia的半虚构传记片,而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人物互动。当然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总是有一大困难,就是如何尽力弥补真实世界所欠缺的戏剧性。本片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努力,主要是女导演和女演员所带来的女性视角和感受,我等男性是永远不会理解的。但在前半部分对梅丽尔·斯特里普表演的惊艳过后,本片后半部分的确有些流于平淡。不过无论如何,对法式烹饪感兴趣的同学不容错过。

  ————————————————————————————————

  《菊次郎的夏天》

  我看过的日本电影很少,数了一下真人电影只看过9部。因此在写这部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的《菊次郎的夏天》的时候是很忐忑的,何况身兼编剧导演主演的还是很多豆瓣文青奉为神明的北野武。我决定无视豆瓣上其他的文章,还是按照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来评价。

  按照我对公路片的定义:旅行,风景,见闻,状态描写,轻故事性;将所有非爱情的感情都归于“亲情”,那么《菊次郎的夏天》就属于亲情题材的公路片。影片的开头非常平庸,唯一引人注目的便是久石让的背景音乐。同一主题的优美旋律用不同的乐器演绎贯穿影片始末,实乃本片的第一大亮点。

  要说本片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渲染一种简单平静的快乐。北野武演的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无能男人,待人接物态度粗暴,行事接近无赖。而正男是个生活中没有父爱和母爱的自卑小孩,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低头不语。北野武受托带着孤单的小孩正男去寻找他的妈妈,还没上路就把钱输光了,于是就一路坑蒙拐骗,倒是充满了喜剧色彩。的确很少见我想到这里没有观众会喜欢这个角色。随着平静的剧情慢慢发展,一老一少两人逐渐互相了解并产生感情。以哄骗正男关于妈妈的真实下落开始为转折点,影片转入温情路线,遇到的路人也都是善良也空闲的,大家一起做很傻很天真的游戏消磨时光,愉快的几天就过去了。其实这个游手好闲的家伙不过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感情和有沟通障碍但是善良的人。最后分别的时候,他告诉正男,他叫菊次郎。

  可以说一些拍摄的手法比较有意思,例如以正男的回忆相册的形式来分隔影片的各个单元。光亮的车轮倒影和蜻蜓复眼的视角挺有创意。北野武单眼眨眼的功夫了得。

  同类的电影我们可以想到法国片《蝴蝶》,该片同样以音乐最为出彩。和本片最为接近的公路亲情片应该是台湾的《练习曲》,悲情一些的还有巴西的《中央车站》。

  ————————————————————————————————————

  《银翼杀手》

  原本想挑一部狗血片看完睡觉的,不料看了才发现是内涵片。这部1982年的电影被列为科幻经典,大概也是哈里森·福特的电影中最有内涵的了。是在今天看来不算新颖的人工智能题材,不知道在当时是否令人耳目一新。画面质量在今天看来也还算不错,尤其是黄昏的几个镜头。其余的部分就是如《黑暗城市》一般的终年黑夜天天下雨的拥挤城市,垃圾如山,十分压抑。

  此片之所以成为经典,我认为是它比其他电影更为内敛和深刻的道出了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后,人和机器人之间人性差异的相对性。在体能和智力比人类更为先进的人造人被人类奴役,并且被设定只有4年生命。他们起义反抗人类,人类开始捕杀人造人,而这些杀手就叫做“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主角哈里森·福特正是这样一个杀手,但是他在追杀人造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并体会到了这些人造人对自己人类身份的认同感需求,并发现实际上他自己比这些人造人更没有人性。而在影片前半段看似穷凶极恶的人造人,其实不是为了杀戮,只是希望能得到生命的延续和人类的尊严。相反鲜血沾满双手的哈里森·福特成为了反人性的角色。

  除了典型科幻片的画风,本片在画面上一大特色就是灯光。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一定是个灯光狂人,本片在压抑的黑暗背景下最为耀眼的就是光怪陆离的灯光,有给人十分廉价和烦躁的感觉的霓虹灯,也有象征压迫和探寻的四处游弋的探照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剧透。

  面对人造人的“最终Boss战”和其他电影截然不同,在人造人罗伊面前哈里森·福特完全没有招架之力,而罗伊的目的只是在他四年生命临终之前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处于对生命的热爱,罗伊在生命最后一刻拯救了追杀他的哈里森·福特。哈里森·福特终于人性复苏,去追寻他爱上的女性人造人。影片这样的处理无疑是凌厉而深刻的,这也是仍让本片时至今日仍被奉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女主人造人折叠出了哈里森·福特梦中的独角兽,是否暗示哈里森·福特也可能是记忆被移植的人造人?

  ————————————————————————————————————

  《有关事件旅行的热门问题》

  在《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之后,这部有相似名字的电影进入了视线,仿佛是要给前者作注解似的。其实这是一部英国喜剧,以时间旅行来作为笑料,来讽刺时间旅行是多么的不靠谱。

  本片倒没有像《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一样一句话搪塞掉所有逻辑问题,而是做了一些逻辑演绎,但终归还是把各种悖论归结于平行宇宙,简单而省事。既然有无数个平行宇宙,三个呆瓜主角随便怎么穿越到什么样的地方都是很容易解释的了。事实上斯蒂芬·霍金同志已经说过:“以目前的理论而言,时间旅行到过去是无法成立的。”

  让我们来看看以时间旅行为载体本片都演了些什么。三个热衷时间旅行话题的nerd,默默无闻。在一个破败的小酒馆,他们偶然闯入了时空隧道,这个隧道是就管肮脏的厕所。三个nerd穿梭到未来,发现他们被人膜拜,他们当年的傻样被供奉的形如《最后的晚餐》一般,起因是他们不知所谓胡写的一张纸条。这种愚蠢的膜拜最终毁灭的世界,紧接着又有奇怪的专门穿越时空追杀名人的“Editor”来追杀他们,在身后名和小命的选择面前,他们居然还内部分裂……

  虽然有时间旅行的外衣,但这一切内容都是典型的英国喜剧的桥段。只是这一次它的揶揄对象是“时间旅行”。

  ————————————————————————————————————

  《霍顿和无名氏》

  这是一部超出了预期值的动画。过后了解才知道,它有一部富含政治寓意的小说改编,难怪比其他儿童动画多了几多深刻的桥段。

  主角是一头样子很贱的大象,名叫霍顿。他的配音是金·凯瑞,实在是太合适了。看着这头大象宛若金凯瑞转世。

  所谓的无名氏,是霍顿偶然发现的一粒灰尘(speck)上居住的一群神奇的生物。知道一粒灰尘上有如此之多的生灵之后,霍顿决心保护它们,却遭到了以反派Boss为首的动物们的嘲笑。反派Boss既不是大灰狼也不是老妖怪,而是一只袋鼠,有孩子的母袋鼠。该Boss的必杀技是煽动群众,这一点显然和其他卡通片不同。原著小说作者是想借此讽喻当年使美国陷入白色恐怖,人人狂热而人人自危的麦卡锡主义,简单说就是反共狂躁症,在此就不展开叙述了。煽动群众的威力不是凶神恶煞的大灰狼能比拟的,当人民群众成为暴民,世上的一切美德和真理就会被轻易践踏,本片如实的反映了这一点。本片暴民的代表就是大猩猩,香蕉炸弹威力十足。当暴民的疯狂达到临界点,霍顿和灰尘都危在旦夕。这一场景似曾相识,寓意十分明显。本片还有不少深刻之处,诸如袋鼠的哲学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看不见听不见的东西便是不存在的”,甚至连大象霍顿走木桥时候也有“我想着轻身体就会真的轻”的唯心主义观点。而本片的世界观—大象看灰尘上的世界的视角和灰尘上的人们面对上帝一般的“空中隐形大象”的视角和思维亦颇为意味深长。

  当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本片仍是一部相当生动的动画片。除了威猛的暴民大猩猩外,在配角里我找到了两个亮点。一是这个黄色毛球状疑似萌物,不过,不要被它的外表所欺骗,它其实是个狠角色。

  另外便是灰尘上的呼呼市长的儿子,名叫jojo。坚决执行“沉默是金”的他有着90后的外形与淡定,他在本片中面对聒噪的爹无奈而淡定的一言不发,直到影片结尾说了2句台词唱了一句歌词。当然,沉默的他一定是深藏不露的,他是最后的救世主,用极具创意的办法从袋鼠受众拯救了灰尘世界。相信他的魅力能感染不少观众。

  本片的亮点不只是这些。例如它的画风和多彩多姿的人物配音。听到秃鹫的意大利口音和呼呼国里的女博士的卷舌音了吗?除了我们在上面看到的3D风格,看看霍顿处于yy状态中时候的画风:

  推荐哦。

  —————————————————————————————————————

  《闪灵》

  这部1980年的电影被标记在了影史上,标签是“经典恐怖片”。我认为尽管其类型划分是恐怖片,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其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库布里克的特点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他尽管作品不多但追求题材的多样性,他拍过科幻片、恐怖片、犯罪片、情色片、历史片等等。我个人总结他的电影却又有共通的特点:首先是影片气氛怪异,里面的夫妻像陌生人说话,部分情节故意拖沓,无用台词极多等等;其次不追求影片的完整逻辑性,甚至故设迷局,导致许多电影是开放式结局或无法找到统一的解释;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画面元素和台词寓意的象征运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豆瓣上一大堆试图对本片进行严密逻辑解释的都意义不大。你可以说他们都是鬼,也可以说都是他们的幻觉,这都不重要。库布里克追求的不是逻辑完整,他甚至故意让影片无法解释。施蒂芬·金的小说原著也只是借给他发挥的一个背景框架,他追求的是能够肆意表达他想要的桥段和意境。我们要注重的是这些意境的元素运用和象征意义,而不是尝试解释本片的逻辑。

  整部电影看下来,说实话其恐怖程度在今天看来相当有限。本片没有任何恶心或特别恐怖的镜头,但是本片的许多镜头运用和演员表演就算不是教科书,也算是里程碑式的。和大多数恐怖片开场故作安静祥和状不同,本片一开始就在诡异的气氛中。崇山峻岭中的盘山公路,虽风景秀丽但寒气逼人,配以库布里克钟爱的刺耳单音,就让人开始感到本片果然与众不同。主角夫妻登场,整个开头部分就是话痨,他们之间的对话显得做作和见外,似乎是演员和导演水平业余,其实又是库布里克的风格,正如《大开眼戒》中的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虽然举止亲密却又始终隔了一层膜。他们的孩子虽然是可爱的小朋友,但也不是寻常人物,他举止怪异,还有一个臆想的朋友“生活在他嘴里”,其实是人格分裂的端倪。

  随着情节的推进,在幽闭环境中的一家三口逐渐走向崩溃。杰克·尼克尔森作为两届奥斯卡影帝的表演撑起了这一环节,他在本片中的些许镜头也名垂影史,而他老婆的模样本身就够吓人。小朋友虽然可爱,但是其似是而非的态度,一些未卜先知的能力,以及怪异的举止也让他丝毫不逊色于其父母。

  影片很多场景以小朋友作为线索,我们也借此来分析几个象征元素和镜头应用---这才是看库布里克电影该去想的,而不是尝试解释其中的情节。本片中最典型的就是多次出现的非常低角度的跟随小朋友的三轮通车在无尽的走廊中行进的镜头。除了跟随镜头以及离地面极近的角度,我们还会被随着镜头滚动的橘红色的花纹地毯带来的焦虑情绪所感染。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幽闭感和恐怖气氛。

  和地毯类似的,本片反复出现了门厅里血潮汹涌的镜头,我想这大概纯属库布里克想过一把血浆瘾。而让男主角发狂的转折场所---宴会厅的厕所的装潢,显然是汹涌的血潮的象征。此类细节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一找,犯瘾的可以去库布里克的其他电影继续找。

  相比之下,在情节方面,库布里克故布疑阵,似乎暗示了许多“线索”,诸如这个旅馆10年前情节相似的命案,小朋友的人格分裂,以及片尾墙上60年前的大幅照片上出现了男主角等等,我认为导演本人也无法解释清楚。他就是为了表达脑海中的这些意境和想法而拍的这部电影。

  而本片的高明之处也在于此,作为恐怖片,没有任何恶心的镜头,有的只是各种充满艺术性的象征符号。

  ————————————————————————————————————————

  《海扁王》

  萝莉做主角的电影本来就不多(宫崎骏的动画除外),萝莉做主角同时又招人喜欢的就更少了(《黄金罗盘》可以去死了),至于萝莉做主角又招人喜欢同时威猛无边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海扁王》就满足了上述要求。

  不要被本片前半部分的傻x主角所蒙蔽,这不是一部恶俗到如此程度的山寨电影。只当萝莉出马,山无棱,天地合,电闪雷鸣,惊涛骇浪,蝙蝠侠钢铁侠乃至尼古拉斯·凯奇都只是陪衬,蜘蛛侠绿巨人只能算是路人甲,遑论本片中一红一绿两位侠客。你不由的惊呼,本片中其他所有傻x角色都是为了反衬举世无双的萝莉!在影片的高潮,在震彻心扉的背景音乐下,当萝莉突破那个走廊,世界都寂静了,一切的光彩,都只为萝莉而生。她,Chloe Moretz,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她来自《和莎莫的500天》,她是其中那个已然威猛无比的萝莉。

  尽管如此,那个傻x男猪我还是相当难以忍受。

  ————————————————————————————————————————

  《华尔街》

  昨天刚看完华尔街的历史,今天上午在家看了1987年的著名作品《华尔街》,下午溜去星美正大看了时隔23年上映的续集《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本周末乃名副其实的华尔街周末。

  先说1987年的《华尔街》。编剧、导演都是大名鼎鼎的奥利弗·斯通。这位仁兄一向以对政治题材关注著称,甚至被标榜为阴谋论者的代表,尤以他的《刺杀肯尼迪》为最。他的越战电影《野战排》也名垂影史。很多专业题材的电影,往往由于制作者不熟悉该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知识的欠缺而落于噱头和浅薄,而奥利弗·斯通操刀的作品不可能不追求技术含量与专业程度。他请来了华尔街大腕Ken. Lipper做顾问,而这部电影的确做到了专业,至少我这个门外汉看明白里其中的金融操作是对头的,不仅仅是耍嘴皮子卖弄术语。整部影片的逻辑自洽,台词的质量也不低,其中不乏值得留意的名言警句。

  再说演员,此阵容可谓惊喜不少。迈克尔·道格拉斯塑造了职业生涯最成功的荧幕形象Gordon Gekko,首先他的大佬气质就很适合这个角色,再加上他拿到这个角色后就去华尔街体验生活,模仿华尔街人的气质和心态,在影片中的一言一行乃至坐姿和神采都下足了功夫。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拿到了当年的奥斯卡影帝。据说华尔街人也认可他的表演,称确实到位和真实。查理·希恩饰演Bud Fox也不逊色,也算是出色的完成了人物的塑造,从懵懂莽撞的小青年到生涯的顶点,再大彻大悟直至摔得粉身碎骨,只是不似迈克尔·道格拉斯那样从头至尾的流光溢彩。饰演他父亲的马丁·希恩也是他现实中的父亲,可见斯通追求的完美程度。影片的另一大惊喜就是Bud的律师朋友竟然是James Spader,我们敬爱的Alan Shore同志。23年前的他一头金发,英姿飒爽,神色间却已然有了Alan Shore的风采,尤其是眼睛和下巴。不愧是律师专业户。导演奥利弗·斯通在影片中演了个Bud办公室里的路人甲,过了一把希区柯克的瘾。而片中迈克尔· 道格拉斯的小儿子其实是奥利弗·斯通的儿子。

  影片中涉及市场操作的情节主要有四处,第一处是查理·希恩饰演的Bud Fox泄露父亲所在航空公司的内幕消息给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Gordon Gekko,听到Gekko要重组“泰达纸业”的Bud回头偷偷买了一批这个股票,搞了个老鼠仓,随后还用此跟律师老同学交换情报,这些都好理解;第二处是Gordon派Bud去跟踪另一大财阀Sir Wildman,最终刺探到他要收购重组“安康钢铁”,然后提早用隐秘的资金账户大举吃进哄抬股价,同时通过Bud泄露消息来让更多买家跟进,最后 Wildman无奈只得高价买入Gekko抄底的股份;第三处是“泰达纸业”的股权争夺战,Gekko大举收购泰达纸业股份引起了该公司管理层的疑虑,在股东大会上,管理层呼吁股东否决Gekko的出价,Gekko则大举反击,发表了本片中最有名的一段“Greed is good. Greed is right. Greed works”的讲话,赢得了广大股东的支持;第四处也就是影片的高潮,Bud想要借Gekko的资金充足让父亲所在的航空公司“蓝星航空”起死回生,没想到Gekko相中的是该公司的退休养老基金,他意图将蓝星拆分变卖,再遣散所有员工后净赚2500万美元。Bud获悉真相后决定复仇,他用的方法和 Gekko对付Wildman的类似,就是故意泄露蓝星将重组的消息而引发蓝星航空的大量买盘,股价开始上涨之后Gekko赶紧大举吃进,闻知Gekko 重仓之后的Bud立即放出风声又引发甩卖狂潮,这时候获悉Gekko拆分阴谋的工会领导人又来找Gekko问罪(这也是Bud安排的),失去工会支持的 Gekko只得卖掉蓝星股票,本来这还能赚一笔,哪知市场上卖盘巨大,重仓的Gekko根本出不了手。股价大跌到18元,全被Gekko的宿敌 Wildman低价吃进,当然他也是Bud的合作者。这样Wildman低价得到了蓝星公司进行重组,公司也能够复兴,同时还让Gekko损失了一大笔。可以说这一段演绎的条理通顺,同时不失戏剧性。

  可以说影片涉及金融领域的情节基本离不开内幕消息和内幕交易。可以说在当今金融市场盘面巨大的情况下,随意坐庄逼空已不大可能,最有效的圈钱方式就是内幕消息。这也是Gekko给Bud上的课程的主要内容:抛弃所有的证券分析和图表,去跟踪大股东们。“别以为我们是在民主国家。我们是在一个自由市场里。”在一场场斗争中,他们还引用了不少《孙子兵法》的名句。

  在这些金融商业题材的情节包装下,本片的主线剧情其实还是很典型的好莱坞的。我觉得可以和2001年的电影《训练日》做类比,虽然那个是警察题材:一个刚入行的小弟跟了一个老大,老大叱咤风云的同时灌输给了小弟一系列灰色的理念和手法,小弟也随之飞黄腾达,有了钞票有了美女,同时陷入了疑惑和迷茫。终于老大把黑手伸向了小弟所挚爱的人(父亲或女友),恍然大悟的小弟用学来的手法反戈一击,扳倒了老大。

  影片借此表现了人在命运沉浮间的迷失,以及迷失后的悲剧宿命。但是很明显的,本片带给大多数年轻人的是金钱澎湃的激情和博弈的快感,迈克尔·道格拉斯更是塑造了一个偶像级别的形象,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奔向华尔街这个是非之地。

  —————————————————————————————————————————

  《刺杀希特勒》

  Valkyrie is one of a host of female figures who decide who will die in battle In Norse mythology. It also stands for an emergency continuity of government operations plan developed in Nazi Germany, which was intentionally used by Colonel Claus von Stauffenberg in an attempt to assassinate Adolf Hitler in 1944. Hereby we are talking about a film shot in 2008 based on this historic event, starring Tom Cruise.

  Besides Colonel Stauffenberg, several military officers were involved in this assassination, including Marshal Erwin von Witzleben, Colonel General Ludwig Beck, General Friedrich Olbricht, General Erich Fellgiebel, Major General Henning von Tresckow, and Colonel Albrecht Ritter Mertz von Quirnheim, etc. We can see all these key figures in this film, together with Adolf Hitler, Joseph Goebbels, Heinrich Himmler and Hermann G?ring.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we have General Friedrich Fromm, who remained quiet in spite of his awareness of the assassination until the action failed, when he immediately had the conspirators executed against Hitler’s orders to take the conspirators alive. This is kind of festival ceremony to history buffs like me, although it is a pity that all German officers are speaking English here.

  As a Hollywood production, we can find Hollywood-style elements everywhere. The film focuses on the assassination event itself, with typical Hollywood’s tension plot. We can even find a beautiful, Hollywood like Ms. Stauffenberg here. It is a pity of the ignorance of deeper exploration in Colonel Stauffenberg’s mind and motivation. Instead we have a perfect minded anti-Nazi warrior at the very beginning.

  It is a surprise to find Bill Nighy as General Olbricht here, whose hesitation indirectly causes the failure of the action. If you ever watched British movie “Love Actually”, you probably got impressed by the outdated rock singer. That is Bill Nighy. It is fairly interesting to meet him as a Nazi officer, an indecisive one. He and General Fromm star the most vivid figures in this film following Stauffenberg.

  Besides Tom and Bill, all the other roles are played by German actors with typical German faces, including real Colonel Stauffenberg’s grandson. Enjoy these shining young figures in German uniforms, which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major attractive point to female audience.

  The film ends up with Marshal Witzleben’s speech in Nazi court: “You may hand us over to the executioner, but in three months time the disgusted and harried people will bring you to book and drag you alive through the dirt in the streets.”

  I personally visited Berlin last year, including Bendlerblock, where the conspirators were executed in real life. It is a commemorative museum now. Even the street where it locates is named ‘Stra?e von Stauffenberg’ . Here are some pictures I took there, just contrast them with the scenes in the film.

  ——————————————————————————————————————————

  《猎杀红色十月》

  这是“越老越有魅力、皱纹越多越帅”的肖恩·康纳利于1990年主演的一部潜艇电影。老帅哥演的是苏联最新潜艇“红色十月”号的舰长,他在某个看似平常的早晨突然下令突入美国近海,掀起了美苏之间的一场轩然大波。苏联大量潜艇也前往追赶。他到底是疯了要往美国发射核弹还是要变节?

  潜艇电影有一个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在死寂般的深海中的狭小空间里的人物冲突、国家战争、斗智斗勇等等。在上千米深的深海里,任何一方稍有闪失就会葬身鱼腹,这激烈的争夺看上去是如此安静却又扣人心弦。影片前半段还算中规中矩逐次铺陈,而片尾高潮部分确实能算潜艇电影的经典片段,肖恩·康纳利沉着的老男人魅力在此显露无遗,潜艇、鱼雷、反潜战机之间的游戏也饶有趣味。

  好莱坞在此类电影的表达方面都力求真实,尤其是语言方面,甚至都有专门为一部电影创造的纳威语。然而如果让肖恩·康纳利和全体舰员从头到尾讲俄语的话,那对他本人以及观众都是不小的压力。影片采用了一个镜头来解决这一问题,影片开头政委念肖恩康纳利的日记,随着镜头朝向他嘴不断拉近,他口中的俄语逐渐变成了英语,算是给观众一个交代:这是为了看电影方便转换的,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在说英语。后来美国人上艇后,他们又跳回了俄语,表示和美国人语言是不通的。

  我又学了一个单词,Torpedo~ 如果对军事、战争,尤其是潜艇有兴趣的,不容错过此片。

  ——————————————————————————————————————————

  《小淘气尼古拉》

  <Le Petit Nicolas>是一部流传已久的法国漫画,中文译作《小淘气尼古拉》,不过尼古拉应该算是所有人物中最乖的一个了。

  这部漫画故事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法国儿童读物,充分结合了法国人的文艺细胞、幽默感,以及原作者的童心。能以这样真实烂漫的孩子心理进行第一人称的故事创作,作者的世界一定很精彩。你看这部电影一定会被尼古拉的天真感染,完全没有天朝部分儿童市侩做作的嘴脸。

  电影版之所以成为神作,除了漫画原作者的童心独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节之外,应该归功于可爱的孩子们无可挑剔的本色表演。本片讲述小尼古拉偶然听到父母谈话,以为他们要生个弟弟把自己抛弃,他心急如焚,仗义的小伙伴们帮他出谋划策,导演出一场又一场令人忍俊不禁的灾难。本片亮点诸多,诸如充满创意、向原作漫画致敬的片头字幕,漂亮的女班主任,五十年代干净美丽的巴黎等等,但显然都是以下几位重量级人物的绿叶:

  这位是主角尼古拉,很乖很天真很无奈。本片就从多愁善感的他的眼中来看世界。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怕爸妈把自己丢掉,尤其是自己将有弟弟的时候,地位更是受到了威胁。本片中尼古拉就处于这样的焦虑中,他会如何行动呢?把小弟弟偷走送给动物保护组织还是交给狼人喂养?

  英姿飒爽头脑冷静的富二代同志:人小鬼大有模有样,他无疑是诸位小朋友中最清秀最漂亮的。在原书中他经常被下面的冷面同学打,但是这位小演员如此美丽,只怕导演也下不了手吧。身为富二代的爱好也不一样,他是一个变装狂... 具体请参见影片的精彩表演。

  终日神游,他的世界比别人慢3倍,具有诗人般气质的克劳岱同学。这位戏份不多的主无疑是喧宾夺主的最大威胁,他那眉宇间的忧伤,源于他和这个世界悲剧性的不搭调,诸如那封无敌的“家长道歉信”。他也是本片最重要的欢乐源泉。如果富二代是一个精致的偶像,这位发型前卫诗人同学显然散发出了更大的感染力。

  冷面老大同学:看图便知,是位实力派。声音都低沉沙哑,眉毛依稀难辨,他日必不可限量!事实上电影把他改和谐了,故事书里他总爱揍人鼻子。

  最不靠谱的兔牙同学:这位同学应该是最接近我们中国小朋友的角色,从他身上最容易看到我们小时候的影子。

  帅胖同学:哈哈这也是一类典型。大多数此类题材影视作品都不能少了一位胖娃,而本片与众不同的是,这位仁兄还颇有几分气场和魅力。

  还有无比腹黑的资优生:这个形象是本片角色中最戏剧化的,据说已经不能用腹黑来形容他了。爱达小报告的“好学生”,当年我们谁不痛恨?

  事实上他的父母也是本片的主要角色,这二位主打了成人世界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以他们请老板吃饭那段为最。那一段也充分体现了法国人的幽默感,不同于美国的粗俗,英国的阴冷,充满了传统法国浪漫气息的一种生活态度。

  由于豆瓣影评无法直接贴图,敬请传送至下列地址欣赏精彩截图:

  http://alcudish.spaces.live.com/blog/cns!8F65DAF6F9E7AC45!10107.entry

  如果您还没有找到萌点的话,这部电影您可以略过了。

  看完这部电影,你是不是又爱又羡又妒?

  ——————————————————————————————————————————————

  《移魂都市》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中文译名《移魂都市》剧透了。在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黑暗城市里,每天午夜0点所有人都会昏睡5分钟。在这时候真正掌控城市的外星人会给人们交换记忆,以此考察具有独立记忆和性格的人类的灵魂所在,以挽救全体共享记忆而濒临生存危机的外形族群。

  这就带来了一个有意思的命题:记忆的可靠性。我们每次从睡梦中醒来,脑中都有从模糊童年直到上一秒钟自己所在何地正做何事的记忆,由此我们能确知自己的身份,知识,个性和感情,以及自我认同等等。但是你如何确认自己记忆中的每分每秒是真实发生过的呢?确认真实的唯一依据就是自己的记忆,本片中会出了岔子是因为一个人在外星人布置现场的时候没睡过去。这就像我们是否生活在Matrix中,是否存在上帝一样,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我们掌握的世界观格局不足以证实和证伪这一命题。

  著名思想家和评论人士毛博士指出,本片的topic很有意思,只是编剧没能驾驭好。如果能把外星人侵占城市,以人类为实验品,不停地交换人类的记忆作为背景,选中其中的一个小命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例如将连环杀手的记忆植入一个无辜的人脑中,那么这个人醒过来之后会不会凭借自己的记忆而“继续”杀人?显然这类主题更容易拍出一些精彩的思辨片。

  可惜本片的格局虽然大,思想却停留在了人类反抗外星人控制的层面上,对许多命题都是点到即止,而忽略了许多可以引人思考的细节。本片的逻辑也不完备,为何先进的外星人需要通过注射来交换人类记忆,亲自笨拙地背着昏睡的人来布置一个个现场?整个城市的所有人都没有尝试过到城市外面或另一个城市去?当一个人改变身份之后,所有认识他的人的记忆是不是也要随之改变?本片在关注人的个性之余忽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更不用说外星人的武器是人手一把匕首,最后的boss战是如此之囧的空气炮对决了。

  但是本片也不乏许多吸引人的特色桥段,诸如城市黑暗气氛的搭建渲染和女主角珍妮弗·康纳利在酒吧里的两首歌,即充满风情又体现了本片的主题。还有那个地铁永远到不了的“Shell Beach”站,给人以莫大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总之拍摄于1998年的本片能有这样的构思很不容易,它和《楚门的世界》与《十三阶梯》一起,构成了日后逻辑完备、思考更深入的《黑客帝国》的灵感源泉。

  ——————————————————————————————————————

  《三个傻瓜》

  这部印度电影最近风行一时。曾几何时,宝莱坞一直心目中是又唱又跳,剧情俗套,产量巨大的代名词。直到2年前一位英国导演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走进视线,带来印度电影的最新消息。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这一部电影<3 Idiots>,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创作者的热情和真挚。另一个中文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实在是太傻x了,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和宝莱坞相关的元素。

  印度电影不可能缺少歌舞,本片也不例外。本片歌舞好听、好看,同时也不至于到了令人厌烦的密度,加之以各种虽不深入人心但不至于无聊低级的搞笑桥段,反映了印度电影不变的特色。同时片中的公路片段也展现了印度最美的风景,忽而小桥流水,忽而青山翠谷,忽而红色戈壁,又让我想到了冰岛。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每个角落都是美丽无暇的,也不可能每个角落都是脏乱差的。

  许多中国人看不起印度人,对他们也有各种蔑称。然而说实话在当今这个世界,和中国人最相似的民族就是印度人了。人口极多,在西方人看来如蝗虫一般,勤奋刻苦,就是为了摆脱贫困,在蝗虫大军的疯狂竞争中出人头地。这竞争之激烈导致我们丧失了很多东西,例如本片所宣扬的个性和自由,梦想等等。从本片中的"帝国理工学院”能看到许多中国中小学的影子,一切学业至上,分数和排名压倒了其他所有东西,甚至人的尊严和生命。唯一的区别是人家印度人到大学了仍然这么勤奋紧张,中国人高考之后到了大学就不知该干什么了。

  本片也运用了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类似的闪回叙事手法,不过本片的中心是老套的励志,挑战束缚人性的教育制度,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的发展。但是他拍摄的无比真诚、热情,富有戏剧性却又不失代入感,让你感到这2小时43分钟并未虚度。这一整套的励志的核心是一个天才,也就是本片的男主角 Rancho,他通过一次又一次精彩完美的演出,处处挑战以校长为首的制度,同时用实力来证明自己的发言权。看到这里我们都会由衷的希望自己有这样一个朋友,和他在一起,自己的人生一定会更好。看,另外两个傻子的人生因他彻底改变,一个追逐了自己真实热爱的梦想,一个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这个天才真挚的让我们感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make passion into profession,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到了这一步,这个天才的光芒已经过于晃眼了,这不是一个天才,这是一个天使。他的每一句话,他的每一个举动,他的每一项计划和表演,都如同天使散播的福音。然而对于电影屏幕前的我来说,刚刚燃起的追逐梦想的热情,这时候因为这只是电影中的天使而冷却了,毕竟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和事。这也算是印度电影的一个特点吧。

  虽然丧失了代入感,并且接近尾声时候的剧情愈发戏剧化,到结局那天使的光芒已经接近韩剧了,但是其中展现的真挚感情仍未打折扣。高潮来自于婴儿降生时,一个生命出世的奇妙是难以名状的,这个感受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明显。本片在这一段的渲染非常成功和激动人心,前几天才湿过的眼眶又有些松动,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阈值降低了。

  感谢这个天使带给我们快乐和感动的3个小时,也让我记住了影片中几句有意思的话:

  Everything is fair in war and love.

  Human Behavior lesson: Your friend fails, you feel bad. Your friend tops, you feel worse.

  都不是励志方面的,可见虽然真诚,励志这一题材确实已经拍烂了。本片虽具有极佳的戏剧效果,但并未赋予其新的高度或深度。可以说本片的艺术成就显然是不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不过如果它也带给你了一些眼泪,一定不是《唐山大地震》那般廉价和空洞。

  ——————————————————————————————————————

  《血色入侵》

  或者译作《血色入侵》,这部诡异的瑞典电影讲述的是在天寒地冻、常年黑夜的瑞典冬天,一个惨白如纸,没事喜欢在房间里裸奔的12岁瑞典金发正太,和一个“12岁很久了”的腹黑吸血鬼萝莉的爱情故事。

  正太冷白孱弱,从不受人瞩目,在学校常年受小混混欺负,在家则喜好在房间里裸奔并挥舞着匕首yy自己报仇雪恨。吸血鬼萝莉智商高超,身轻如燕,武功高强,同时嗜血成性,虽然出于无奈但也杀人如麻,但乍一看就是一平静小姑娘,谁也不知道她活了多久了,她只说“我12岁很久了”。就这样他们相遇、相爱了-,- 其中有不少口味略重的纯情画面。

  正太逐渐发现了萝莉的秘密,在一系列冲突和流血事件之后,他选择了接受。正在这时他发现这个萝莉竟然是曾经是小男孩... 于是这又成了一部腐剧。倒回去仔细看看,这个萝莉的声音确实比较中性... 后来正太受人欺负愈演愈烈,萝莉助其出气不料下手太重... 两人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

  虽然不明白这部口味独特的电影立意何在,但是其风格还是相当冷感,同时带有一些美感的,具有欣赏价值。

  ——————————————————————————————————————

  《盗梦空间》

  此片被吹捧到了天上,还号称多么复杂多么难理解,要事先做足功课云云。看之前我就在想,很难理解的电影怎么可能这么受欢迎,取得如此广泛的吹捧?一定是吹捧的人少见多怪,或者此片刚好达到了他们理解力的上限而十分满足。

  星美正大影城IMAX,看后总体结论:很不错的电影,构思很有创意,但没有玄乎到被吹捧的程度。

  克里斯托弗·诺兰这次走的十足大众化、市场化路线,在影片中用人物语言反复交代此片的逻辑和公理,生怕观众看不懂。至少在比此片更复杂的《记忆碎片》里他什么语言提示也没给。可以通过在《阿凡达》之后无数xx“卡神卡神”高喊着推测,此片之后势必诞生“诺神”这样一个称号。

  关于影片的逻辑和道理,我想只要集中注意力看电影,没有人会看不懂。首先逻辑并不复杂,影片中也反复交待介绍的很清楚;再者本片没有意识流或感情方面的幻觉,一切遵从约定的逻辑(这也是诺兰的一大特点),这样它就比类似题材但也涉及精神问题的《红辣椒》更好理解。网上分析的文章也堆积如山,有兴趣者自行查阅。我这里也简略写一下我理解的本片的基本逻辑。

  现实世界之下可以有无数层梦境(即梦中梦,影片只涉及到四层,并没有说不能有第五层),每一层的时间都比上一层慢10-20倍,正所谓半世浮华醒来不过南柯一梦。当然越深的层次意识越模糊,要想在现实中醒过来必须一层一层的苏醒,苏醒的方式是死在梦里或者在梦中急速下落。这是开头的逻辑,后面的高潮部分为了增加紧张感,避免大不了一死了之就醒过来走人的问题,又增加了这么一个规定:为了稳定梦境而用的特殊催眠剂的作用下,在梦里死掉会落入一个潜意识边缘,在那里忘记那是梦而不能苏醒。到过潜意识边缘有在第四层老死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老婆玛丽昂·歌迪亚,以及在第一层中弹第三层死的渡边谦,以及在第四层被潜意识老婆捅了一刀的莱昂纳多第二次进入。在行动中每一层都留了一个人保护去下一层的人躯体安全以及到时候让他们下落苏醒。因为梦境是自己设计的,莱昂纳多设计了一个不会倒下的陀螺来帮助验证提醒自己是否在做梦。至于影片结尾陀螺有没倒下来,据说字幕结束之后有一个倒下来的声音。

  说说其他方面。本片带有显著的克里斯托弗·诺兰身兼编剧和导演的特征,即在剧情的逻辑和引人入胜方面取胜,而非重在导演的手法和感情渲染。和《记忆碎片》相比,本片通过多层梦境来增加剧情的层次感和复杂度固然很有创意,但是在编剧方面显然要轻松许多,因为整体叙事还是顺序的,每一层的基本剧情也就是动作戏,不像记忆碎片把剧情倒叙正叙穿插,每段的剪辑切分还要考虑给观众的信息量和悬念感。和《红辣椒》相比,《红辣椒》虽然只有一层梦境,但在其中加入了富有想象力的元素以及人文情怀,同时对日本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而本片焦点基本放在情节的紧凑方面,在思想和感情方面没多少投入。莱昂纳多和玛丽昂·歌迪亚的感情只能说是为剧情服务的,显得比较单薄。当然这些并不太影响本片的观赏性,只是在引人入胜之余少了点荡气回肠或感慨。

  本片为了大众市场,动作戏和大场面分量显著增强。场景包括日本宅邸,暴雨城市,酒店打斗,雪地狙击,还有寂然末世。其中男女主角共同创造的第四层梦境里的二人世界给我印象颇深,尤其是当它破败不已,颓然倒塌的景象。同时很明显,和紧凑剧情相比,动作戏不是诺兰的强项。本片的动作场面只能算合格,在IMAX的效果帮助下达到了不乏味的水平,谈不上精彩。

  演员阵容也挺强大。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不用介绍了,就是我觉得他在本片中眉头皱的更厉害了;玛丽昂·歌迪亚,来自法国的新科影后;来自《和莎莫的500天》的Joseph Gordon-Levitt可以说也是一个新星,而在他成名之前我看过一两部他的非主流电影... 的确相当非主流... 事实上他早在布拉德·皮特出道的1992年电影《大河恋》中就曾出演童年的Norman,IMDB查的,相当早啊;渡边谦,在好莱坞混的最好的日本演员;艾伦·佩吉,长得有个性的小姑娘,来自《朱诺》;面相阴邪的希里安·墨菲和慈祥优雅的蝙蝠侠管家迈克尔·凯恩(今次演岳父)也是诺兰电影里的常客;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里没出现几次的垂死的老企业家,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他是从《虎口脱险》就开始的万年配角Pete Postlethwaite,如今也垂垂老矣。

  可以说,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导演,他的电影结构巧妙,引人入胜,富有创意,跌宕起伏,俨然成为剧情系电影的代表人物。然而正如希望画面系的詹姆斯·卡梅隆能更重视一点剧情一样,克里斯托弗·诺兰能在他的电影里也增添一些人文情怀就更好了。

  ——————————————————————————————————————————

  《超时空接触》

  这是朱迪·福斯特于1997年主演的一部与地外文明接触题材的科幻片,导演是长于逻辑相对严密的科幻片的罗伯特·泽米基斯,此导演另一代表作是《回到未来》。相对于《星球大战》、《独立日》、《E.T.》之类来说,本片的态度是相当严谨的,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地球上,从人类的角度来分析接触地外文明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及科学家孜孜不倦探求天外来电的执着。这样就比外星人直接杀过来的影片要富有人文精神,同时接触到外星人的那一刻也更加真实,更加激动人心。

  虽然当今嘈杂污秽的魔都已没有星空可言,但我想你我都曾在某时某地仰望过它。星海的浩瀚与美丽与地球上任何景色都不同,那深邃和广博是无穷无尽的,超越了我们所能想象的尺度,因此别具魅力。那到底在这浩瀚的星空中有没有其他文明呢?本片的理念是:"If there wasn't, it should an awful waste of space... That's got to be tough, being alone."

  然而宇宙如此广博,人类的文明史又如此渺小和短暂,即便存在地外文明,也相当难以获得接触。朱迪·福斯特饰演的科学家就抱着儿时的梦想执着的追寻各种蛛丝马迹的信息,租用政府的大功率接收器夜以继日的寻找无线电波。科学界冷嘲热讽其为“沙漠女巫”,政府也决定收回设备不支持成为笑柄的攻城。在即将难以为继的时刻,事态终有转机... 在影片的高潮,朱迪·福斯特穿过时空隧道的时刻,和全片一起铺垫了许久了观众想必比看任何外星人电影时都要急切的看到结果。

  任何综合的理论科学著作或者深入思考的科幻作品,最后都会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世间这一切究竟从何而来,人类发现的这么多规律为什么是这样而非那样,上帝是否存在?我认为上帝存在与否是不可证的,只是它存在的形式一定不是人格化的,更不应该具有人类的外貌。更多此类想法欢迎收看《时间简史》以及我对该书的小评。那么不管是什么力量(姑且讲这种力量命名为“上帝”)创造或演化了地球这个奇妙的生态系统以及人类这个能够思考这些问题的文明,那这种力量一定能在无边而有限的宇宙中创造出其他精彩的生命和文明形式。因为这二者之间从无联系,因此地外生命和文明的形式我们就很难想象,他们的生命是由细胞组成的吗?他们的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吗?探寻这些奥秘亦是十分有意思的事,只是我们除了遐想其他利索不能及,而这部电影相当具现化了我们的遐想。

  然而站在另一个角度,以历史上人类文明之间的历史为例,发展水平不一的文明似乎很难和睦相处(诸如美国人和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和印加人、阿兹台克人的关系),因为强势的一方发现可以掠夺而无需公平交易。而我们是宇宙中可能接触到外星文明的文明中最落后的状态,很可能作为落后的一方面临科技高度领先的其他文明的时候,宿命只有灾难和毁灭。

  越扯越远了。回到这部电影,补充几则在本片中观察到的细节。本片中多次出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多次关于地外文明的讲话,但可以看出,是高明的剪辑出来的。朱迪·福斯特在本片中的一些神态非常眼熟,想来想去发现竟然和童星弗雷迪·海默颇为相似,仔细观察,他们都有眼神凝重真诚,嘴巴张闭着念叨,同时点头的习惯。美国无垠的荒原和峡谷非常壮观,让我梦回冰岛。

  ——————————————————————————————————————————

  《红辣椒》

  在《盗梦空间》全球热映而天朝人民不得不急不可耐的等待之际,大家大可先看看同样是梦境题材的2006年的日本动画电影《红辣椒》。恰巧该片导演今敏于几天前过世了,亦算是一种纪念吧。今敏不是姓,这位导演姓今名敏,在日本人里这样精简的名字的确罕见。

  “红辣椒”是本片主角的名字,Paprika。这个片名颇有点误导性,让人更容易想起《红高粱》而非《盗梦空间》。事实上本片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动画,大部分场景和故事都是发生在梦境中的,实际上谁也说不清究竟哪些是梦,哪些是现实。

  影片一开场就惊艳,一辆玩具小车开来,我以为还在播放片商logo,谁知就是正片内容了。影片贯穿始末的最大亮点就是充满想象力的奇幻梦境。梦境是现实在脑中的反映,同时极端、夸张、绚丽,反映了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幻想或欲望。本片的梦境在充满想象力的同时,也借鉴或致敬了许多经典:我认出来的就有希腊神话、安徒生童话、《人猿泰山》、《罗马假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后的场景等等,影片的结尾今敏还把自己之前的三部作品《东京教父》、《千年女优》、《未麻的部屋》放了进去,同时还给一个叫<Dream Kids>的电影打了广告。而了解到这个世界是梦境的红辣椒---多数人做梦时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就能够从容的以各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穿梭于这些场景间了,就如《黑客帝国》里知道Matrix秘密之后的Neo一样。

  基本的故事情节就是未来出现了能观看和潜入他人梦境的机器“微型DC”,而三部“微型DC”的失窃,导致许多人的梦境被入侵,随之表现为举止怪诞和具有破坏性的梦游,引起了混乱。研究所所长第一次梦游的时候,满口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让我觉得就是疯话,岂料影片随后还真用画面展现了这些胡话所描绘的场景。不可谓不是奇思妙想。

  接下来的情节便是红辣椒作为“梦境侦探”反复潜入他人的梦境试图抓获盗窃机器的恐怖分子,从而展开一系列奇幻的冒险。红辣椒的声优为女乱马、凌波丽、灰原哀配音的林原惠。她那冷静清脆的女声十分有特点,闭上眼睛,你会感到恍若灰原哀在侧。

  然而本片不仅仅是用来展现奇幻的梦境和灰原哀的声线的,日本人固然有强大的想象力,同时也是思考的先锋。以下可能略微剧透,在此提醒。

  前面说过,梦是现实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而且是扭曲并夸张的反映。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少女爱慕虚荣,电车男的猥琐癖好,职员对老板的愤恨以及升职的渴望,宗教和信仰的虚无,乃至本片主要人物千叶“搏击俱乐部”式的自我分裂,时田的进退失据,粉川警官的往事心结,最终Boss以“丧失者学的科技要毁灭”为借口的控制欲,都在各自的梦境里得到放大的体现。然而微型DC让人和人的梦境之间有了融合的可能,从而使这些问题相互碰撞从而爆发出极大的破坏。正如影片高潮里庞大的游行队伍所高呼的“平庸的世界要泄愤”,多平庸的人在梦里都可以可以为所欲为,却难以保持清醒的认识。最后全世界都在做梦,而正在做梦的大脑仍能指挥躯体的行为,由此梦境和现实完全模糊了,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而今敏借助这未来梦境在现实中爆发的故事所要反映的还是现实。上面提到的少女、电车男、职员、宗教信仰等等恰是当今日本最明显的社会问题。日本社会环境和文化的高度压抑造成了这些扭曲,影片在反映和讽刺这些扭曲的同时也借助几个主角的故事来表达自我救赎和相互救赎的希望。

  ————————————————————————————————————————

  《惊爆十三天》

  不是惊变18天或28天,此片也不是科幻片,但的确和人类毁灭有关。它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可能接近毁灭边缘的一个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顶多听过这个名字,不了解这个事件的严重性,起因过程结果和含义。

  交代一下背景。1962年,美苏冷战正酣,双方都已发展出了能毁灭世界的核武器和能直达对方国土的洲际弹道导弹。然而由于两国距离远,洲际导弹的预警时间相当长,对方都有时间做出反制举动。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苏联做出了一个重大举动,在美国后院的古巴部署了可以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这样核弹在5分钟内就能炸到华盛顿了。在同一天,中印边境战争爆发,此事在影片中也有提及。

  古巴原来的巴蒂斯塔政权是亲美的。卡斯特罗推翻了这一政权,同时也试图保持和邻近的美国的关系,但是仇视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拒绝了古巴,并加以封锁和煽动颠覆。可以说古巴倒向苏联,有美国自己的责任。

  接着说导弹危机。5分钟到达的核弹是无法让美国政府容忍和接受的,但是如何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而这部电影也主要是站在美国的角度来描绘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的。苏联方面只有外长、驻美大使和驻联合国大使露了面,最高领导赫鲁晓夫和神秘的“强硬派”贯穿始终却从未出现,也反映了肯尼迪等人当时的处境。

  本电影中出场的核心人物有三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Kenneth O'Donnell(本片主角,凯文·科斯特纳饰演),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此外出场的还有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国务卿(负责外交和部分内政事务)、国防部长(文官)、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最高军职职位)、国家安全顾问、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中情局局长、空军参谋长李梅(叫嚣动武最响的)等等。军方人物普遍支持空袭和入侵,武力解决问题,然而作为美国总统的肯尼迪明白,一旦动用武力,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所难免,而美苏拥有的核武器足够终结人类的历史。

  肯尼迪决定采用折衷方案,封锁古巴海域阻止苏联继续运送武器,苏联无视封锁继续前进并派出潜艇护航,美国军舰未经总统授权向潜艇投掷深水炸弹,却不知这些核潜艇携带有核导弹。深潜而无法与莫斯科联络的苏联潜艇舰长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决定发射核弹。然而由于大副执意反对而没有实施(苏军潜艇发射核弹需舰长、政委、大副一致同意)。双方在古巴海域发生摩擦,一架美国U-2侦察机误入苏联领空,另一架在古巴被击落。在全世界人都认为美国势必报复,大战不可避免的时刻,美苏双方的内部各种势力也互相倾轧,人类的命运未卜。本片讲述的就是这高潮迭起的13天的故事。最终,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顶住压力,作为理智和有良知的领导人,避免了人类毁灭的悲剧的上演。

  本片剧情和上述史实略有出入,因为站在美国的角度讲,没有描述苏联潜艇的故事。片中还穿插了很多政治桥段,自己人和敌人的阴谋全套层层叠叠,增添了本片的层次感。

  总体来讲,有如此震撼人心的真实事件作为蓝本,如同《银行大劫案》一个道理,本片不会难看。看的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啊,人类能够仍然生存到现在全靠这些人的一念之间。当然如果是虚构题材,震撼力就大打折扣。

  ————————————————————————————————————————

  《银行大劫案》

  英文片名<The Bank Job>,无论是中文名还是英文名都俗烂到难以引起观众兴趣的一部电影,鉴于是曼迪大爷推荐的,且是没有让我失望过的英国片,看完之后果然发现这是一部容易忽视的好看的电影。

  英国的一个黑人黑帮老大为非作歹,当局却无可奈何,因为他手里捏着皇室的把柄。为了制服他,军情五处授意一名特工策划一个银行盗窃案,把锁在银行保险柜里黑帮老大手里的把柄夺过来。看到这里,我已经隐约感到英国人的黑色调调出来了,莫非这是一部《阅后即焚》英国版。

  特工想办法找了一批窃贼去打劫银行。打劫开始后,我几乎认定这又是一部英国人的黑色幽默片,这些窃贼从团伙成立到策划,再到实施,无一不充斥着各种漏洞和傻帽行为。警察发觉后,其所作所为也是不可救药,双方都是一群饭桶。窃案曝光后,各方势力(窃贼、军情五处、皇室、警察、当地土匪、黑帮老大)都卷入其中,因为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都在被窃的保险柜中。当然这些人也不见得高明到哪里去......

  之后的故事发展相当戏剧化。当我以为自己又看了一部《两杆大烟枪》或<Hot Fuzz>之后,片尾字幕给我一记响亮的冲击: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而且是名垂青史的一件历史大事,其中包括了银行大劫案、皇室丑闻、黑帮势力、政府官员腐败,导致英国上层社会的大动荡...

  英国人可以的!

  女主角是美女Saffron Burrows,出演了Boston Legal第四季的淫荡律师Lorraine... 果然是英国人。今天看的两部电影赶巧了都有Boston Legal的人在。

  ————————————————————————————————————————

  《王尔德》

  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超越了时代的浪漫主义作家,我依稀记得有人给我推荐过他的《自深深处》,自己也曾看过其小说改编的电影,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温夫人的扇子》。读过他的作品的人应该能感受到,其作品风格,乃至其本人的品味都是以唯美见称的。

  本片是BBC拍摄的一部具有浓重BBC风格的英国古典人物传记片。虽然王尔德这个人物在他的时代一点也不古典,但在今天看来,其对美的执着追求和赞誉,对个性和感情的坦诚和开放,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优雅丰富的文笔,无疑带给观众的都是赏心悦目的古典审美感受。

  王尔德毁誉参半的名声,一半源于他的才华,一半源于他和若干男子的风流韵事。这些风流韵事在顽固保守的19世纪英国带给王尔德的是身败名裂的结局,无论他有怎样的天才和成就。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虚伪和压抑。本片王尔德的饰演者Stephen Fry,演出了王尔德的淡定,品位和宽容,却少了些神采飞扬的自负与风流激情。而影片中饰演红颜祸水的裘德·洛真是没治了,美艳、任性、放纵,俨然成了本片中王尔德作品旁白摘录外的主要亮点。其出神入化之处,让人怀疑裘德·洛本人的取向。

  文学家,尤其是诗人,其感性是无可比拟的。本片中王尔德和若干男子的感情纠葛,其翻脸变心复合速度之快,频率之高令人瞠目。苦命的还是王尔德夫人,孤身抚养着已开始流露出其父亲神采的两个孩子。然而在影片中无数的华丽词句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在片头王尔德对襁褓孩子的赞美:“They are so beautiful... Almost reach their mother..” 男同胞要学着点。

  ———————————————

上一篇:孩子教育论文十篇
下一篇:孕妇能去电影院看枪战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