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摘 要] 文本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历史和社会为背景,通过文学伦理批判的视角,探讨了美国清教精神在美国公众中的持久影响力以及在当下社会世世代代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的幻灭,并进一步思考当代美国大学教师的现状,就大学的惟文凭论以及死气沉沉的学术气氛提出批判。对文本中体现的民族歧视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透析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生存困境。为我们展示了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民众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 性丑闻;清教精神;美国梦;美国大学教师;少数族裔

   2003年导演罗伯特?本顿携手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与影后妮可?基德曼完成好莱坞的又一经典——《人性的污秽》。该影片的同名小说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于2000年出版的一部新现实主义力作,被《出版人周刊》誉为“美国三部曲”的登峰之作,并将评论界的热议归结为作品的“重磅炸弹似的主题”。罗斯将情节置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社会背景中,主人公科尔曼是一位肤色极浅的美国黑人,为逃避种族歧视隐姓埋名为犹太人,并借此在雅典娜学院的辉煌与落魄乃至最后的死亡,将作品引向道德与存在的深层主题。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切入点,展现文学如何在现实的世界里再现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现象。作为兼有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方法的文学伦理批评,“要求我们客观公正地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去阐释历史上的文学和文学现象,研究文学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1]。

  一、人物的历史现状

  罗斯每一个时间背景的选择都极具典型性和意义性,《人性的污秽》开篇设定的时间是1998年,也是时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因性丑闻事件遭到弹劾的一年。而故事的主人公年逾70的大学教授科尔曼因“幽灵事件”也在这一年遭到雅典娜学院的弹劾。科尔曼是个有着黑人血统的大学教授,为避免种族歧视,他凭借极浅的肤色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进入美国社会,受聘于雅典娜学院并一直荣升为雅典娜学院院长一职。由于在一次课堂上称两个一直缺课的黑人学生为“spook”(“幽灵”之意,还有贬义“黑鬼”),反被冠以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者”,科尔曼迫于各方压力不得不辞职,更为凄惨的是,科尔曼的妻子艾丽斯由于无法忍受“幽灵事件”以来的精神折磨而突然中风去世。夏天,科尔曼又爆出了与清洁工福妮雅的风流韵事。无独有偶,这也正是比尔?克林顿的秘密浮出水面的时间。“这便是那个美国的夏天,令人作呕的场面再次出现,插科打诨无了无休,揣测、推理、夸张没完没了。”[2]3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科尔曼与福妮雅交往似乎都为了同样的性和快乐,但罗斯以当下社会的污秽引出科尔曼的“污秽”,引人深思。

  二、美国精神

  (一)清教精神

  “在贯穿于美国文化的每一个主要事件中,却可以看到(清教)精神遗产的痕迹。”[3]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被揭露后,不仅在国会里,甚至在报纸、网络中也随处可见唇枪舌剑。科尔曼与福妮雅的往被曝光后,引来了雅典娜学院里以德芬妮为代表的正义控诉:“人人皆知你正在上剥削一个受、没文化、比你小一半的女人。”[2]34人人皆知对自以为知的德芬妮们来说,只是时代常识的容器。“半数以上的世人屈从于作为社会政策的病理待,整个社会被套在狂暴迫害的组织枷锁中,个人生命的尊严遭受摧残的规模史无前例,国家破碎,民族沦为将他们洗劫一空的思想罪犯的奴隶。”[2]138克林顿与科尔曼不得体的行为扰乱了整个美国人和雅典娜人的生活。似乎昭示了霍桑笔下的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深深的烙印,“全都处于霍桑早在建国初期就认为是‘迫害精神’的处心积虑的狂热之中;全都热衷于颁布严峻的净身仪式”[2]2。

  (二)美国梦的破灭

  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两百年来,“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成功人士的摇篮。但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和社会问题的集中显现,很多人心中的美国梦正在破碎。

  青年时期的科尔曼在霍华德黑人大学深深感受到黑人所遭受的歧视,在诺福克妓院,他因黑人身份被撵了出去。渴望摆脱黑人身份的科尔曼凭借极浅的肤色摇身一变,去追求“犹太人”的美国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科尔曼成为雅典娜学院德高望重的学者和院长、四个有出息孩子的父亲。但突发的“幽灵事件”将科尔曼推向了污秽的深渊:不得不向功成名就的雅典娜学院辞职;妻子艾丽斯含恨猝死;同事、朋友和子女纷纷离他而去;与福妮雅的黄昏恋又遭来各方非议,甚至命丧黄泉。科尔曼逾越黑人身份追逐的美国梦想,最终以死亡而告终。甚至攻击科尔曼主将——这位来自法国的同事德芬妮?鲁斯也不得不承认:“置身于一个自由的国度里,却经常感到凄凉地离经叛道。”[2]246

  而杀死科尔曼与福妮雅的凶手莱斯特也在跌跌撞撞中终结了自己的美国梦想。莱斯特满怀梦想奔赴越南战场,但归国前遭受了严重的战争创伤,不仅没享受到两次世界大战退伍士兵所享受的优厚待遇,而且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创伤后紧张紊乱症”,越战展现了大国军事力量的傲慢和扩张,而士兵也被战争所扭曲而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美国梦的许诺是“每个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功”,但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却是发展、扩大和控制。越战的阴影一直笼罩在莱斯特的心头,一方面是无法抹去的战争梦魇,战争的失败粉碎了美国永远胜利的神话;他们想远离一切文明的痕迹,逃避他们记忆中的恐惧。另一方面与福妮雅的家庭面临支离破碎,他们的牛奶场也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离婚后两个孩子死于农场大火更是对他致命的一击。越战老兵在无法适应的现实环境中痛苦地挣扎着。

  三、大学教师的生存现状

  文本中的雅典娜学院是美国大学的一个缩影。科尔曼刚上任为雅典娜学院的院长时,曾经试图打破当时沉闷的学术气氛,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烧的是雅典娜学院的教师,对于他们定期在《雅典娜笔记》上发表文章,每年从一些陈旧的博士论文中摘抄字句拼凑成垃圾论文,这些论文除了在学院图书馆目录里可以查到以外,地球上其他地方都无处可寻。“他们都在回收处理自己的垃圾。”[2]7科尔曼痛恨这种学术气氛,大学老师已经将自己束缚在象牙塔内孤芳自赏,研究的价值性何在?当代美国大学对教师的选择更多地是考虑其学位证书和学位论文。但正如杰克?迈尔斯的观点,“知识总是需要的,要获得知识,学是需要的,但是博士学位和教授岗位等证明书是另外一件事。”[4]而德芬妮?鲁斯的努力是符合进入美国大学的很好范例。她的学位证书的确非常优秀……她来到耶鲁大学,申请获准教授本科生法国文学,并被吸纳为博士生。[2]168-9但对科尔曼来说,她只能称为那种有威望的骗子,只会浪费雅典娜学院学生的脑力,但她的魅力对于教师中的二流员工将会是不可阻挡顺理成章地成为雅典娜学院的客座副教授。同时,德芬妮通过发表文章也在学术界获得了一定的地位,顺利升为雅典娜学院的系主任。大学教师的工作似乎只是为了纸面材料不停地自我书写,失去了与群众的联系,也失去了群众基础。

上一篇: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下一篇: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