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人茶共生:

  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王仲黎

  原文刊载于《民族学论丛》2023年第1期。

  摘  要

  芒景布朗族茶文化话语是布朗族世界农业遗产生境中衍生的文化再生产形式。布朗族通过茶的分类命名、茶魂崇拜、生态茶概念构建等话语形式积淀、存储了先民在茶文化生产、生活中生成的经验与认知,表征了布朗族发现自然、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观。茶文化话语还原了布朗族人茶共生生态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可为当前中国式新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

  布朗族;茶文化话语;共生;生态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生态文明阐释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精神内核。中国式现代化诉求所倡导的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相结合的新型生态文明既离不开现代生态文明创新,也离不开中国各民族生态智慧互鉴。我国少数民族农业生态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都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具有专属性特征的传统生态知识、技术与技能”,这些民族化、地方性生态智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无借鉴价值。我国少数民族大都无文字,其生态智慧多通过口耳相传的话语形式加以表述、传承。随着人们对福柯话语现象的认知不断深化,话语分析理论也日渐成熟,通过对历史话语进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来重构概念,话语所联结的历史经验的研究范式深得人心。语言是人类复杂的认知符号系统,也是话语构建基础,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将其对环境、生活的体验、感知符号化、范畴化,构建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符号化认知体系,形成了多样性世界观、生态观。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物我整体性观照生成了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各民族以语言符号形式将所获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知识进行编码,衍生了积淀深厚的生态文明话语。因而,通过阐释并挖掘不同民族生态话语,不仅可以“解释物质文化起源和演变的历史,……为人类往日的文明展示更加真实的图景”,还可以结合社会史,探讨不同民族在特定时空中如何将自己嵌入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情的生态智识,进而为当下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照。

  2013年,“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被国际茶叶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确认为“世界茶源”,芒景布朗族聚居区作为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文化景观核心区也随之为世人所关注。芒景布朗族是景迈山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有着近20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我国较早驯化、栽培、种植茶的民族之一。据史料记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德昂族)历史上统称扑子蛮,善种木棉和茶树。”布朗族先民在发现茶、驯化茶、饮用茶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了茶的多样性资源与生态价值,在人与茶相互观照中构建了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濮人后裔,布朗族的生计、生态选择及茶文化再生产与其所处特定时空环境密切相关。景迈山山体海拔跨度大,山地垂直、立体气候为茶叶种植提供了适宜环境,多民族互嵌、杂居为茶文化知识再生产提供了适宜文化空间。为满足生存需求,布朗族从复杂自然资源中挖掘茶叶资源、生态价值;为了满足发展需求,布朗族在漫长的茶叶生产、生活实践中衍生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民族化、地方性保护茶生态知识,生成了合规律的人茶共生、茶林共存整体性生态观。时隔千年,布朗族茶文化生态智慧大都以口耳相传的神话、词汇、概念、叙事等丰富话语形式加以存储、表述,成为后人管窥其茶文化生态观念变迁的一把钥匙。本文以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芒景村上寨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为语料,通过对布朗族茶文化话语、概念、叙事进行知识考古,以之解码、还原隐藏在布朗族语文化话语中的人茶共生生态智识,反思现代人类在自然互动中构建的秩序中的位置,希冀为中国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

  

  一、发现自然:

  茶叶分类命名体系中生存认知图式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在采集、驯化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多样性感知与体验,这些复杂的认知、经验成为人类游牧、农耕、山地文明建构的基础。不同民族将其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对自然、社会多样性感知、体验以符号形式进行存储,并以符号、话语、叙事等方式加以表达,形成了差异化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由于民族思维方式差异,“不同的人群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感知同样的境”,不同民族对生存环境的差异性感知演化出不同类型的经验,因而,在各自语言符号系统中生成了积淀不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话语,如布朗族茶文化话语、哈尼族稻作文化话语,蒙古族草原文化话语,等等。

  由于缺乏文字载体,布朗族先民以神话、传说、史诗等口耳相传话语方式对发现茶、驯化茶、认识茶等历史经验进行编码,形成了布朗族丰富的茶文化话语叙事。早期布朗族茶文化传说表明,祖先对茶的认知肇始于“药食同源”生存认知图式。相传在一次战争中,布朗族先祖为了给族人疗伤,偶然发现野生茶树的叶子有止疼疗伤功效,因而对这种有特殊功效的树做了标记并加以保护。为了便于采摘,布朗族先民对野生茶树进行移栽,实现了茶由野生型向栽培型转变,完成了对野生茶的驯化。布朗族先民发现茶、驯化茶的历史记忆在布朗语词汇系统对茶的分类命名体系中得到了相应反映。由于自然万物的复杂性及人类认知发展特点,不同民族均有一套命名体系来解释自然感知及经验的多样性。在布朗语中,“树叶”为“[Ia?51]”(叶子),为了将治病、提神功效的“[Ia?51]”(叶子)与普通的[Ia?51]”(叶子)加以区别,先祖将具有祛除病痛的[Ia?51]”(叶子)命名为“[la33]”(腊)。因野生茶树数量少,“[la33]”(腊)被布朗族先民当作珍贵的祭品用来祭祀祖先、神灵,这就是布朗族的“[miam31]”(缅),汉译为“酸茶”。其后,布朗族在利用“[la33]”(腊)治病救人过程中发现,“[la33]”(腊)不仅可入药,其嫩叶还可食用,因而“[la33]”(腊)便成了布朗族在游猎、采集生计活动中必备野菜之一。布朗族先民长期生活于湿热地带,在食用“[la33]”(腊)之后发现,“[la33]”(腊)的汤汁不仅可祛除湿热,饮用之后还使人神清气爽,“[la33]”(腊)的提神功效得到进一步挖掘,饮用“[la33]”(腊)成为布朗族日常生活习俗,于是布朗语中、的“[la33]”(腊)成为饮用的“茶”的专名。

  从布朗族对茶的多样性价值认知顺序看,布朗族对“[la33]”(腊)的分类命名反映了其对茶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布朗族先祖发现自然、顺应自然的基本生存逻辑。其词汇系统中用以指称“茶”的“[Ia?51]”(叶子)、“[miam31]”(缅)、[t?55?iat31](得责)、“[la33]”(腊)等4个名词反映了布朗族先民在与茶互动过程中对茶功能认知的层次性、差异性。布朗族对茶的具身性、多样性认知、体验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性茶文化知识图谱,反映了其善于发现、利用自然之“真”的生态智识。布朗语中“[l?a?51]”(叶子)为上位词,“[miam31]”(缅)、[t?55?iat31](得责)、“[la33]”(腊)为“[Ia?51]”(叶子)下位词,布朗语中“茶”的下位词命名是先祖将不同阶段茶功能认知、经验范畴化、符号化的结果。而“[la33]”(腊)的命名反映了布朗族从原始采集生活方式向农耕文明转型,其对自然资源的发现及与自然的互动,凝聚了布朗族先民发现自然、认识自然的生态智慧。

  

  

  二、互嵌共生:

  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整体生态观照

  如果说布朗族先民对茶的命名的层次性反映了布朗族对于茶这一自然资源之真的探索,那么布朗族在对于茶的格物致知则体现了其“在自然之网中格物共情、能动交互、和合共栖的多样性感知与理解力”。布朗族在长期种植茶、驯化茶生产实践中将其对茶的感知、体验进行知识再生产,在人茶互动中生成了“茶林共生”“人茶共存”生态意识,并以神话、传说、谚语等茶文化话语形式隐喻表述了人、茶、林之间所编织的复杂的意义网络,体现了人与茶、自然互嵌、共生的整体性逻辑,形成了人与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意识。

  在认识茶、种植茶、利用茶生产实践中,布朗族认识到“布朗族离不开茶,茶也离不开布朗族”,人与茶共生对于民族生计、生活至关重要。布朗族茶祖帕岩冷在临终前曾嘱咐后代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茶祖帕岩冷的祖训将“茶”与“金银”“牲畜”“宝石”等进行比较,隐喻表达了茶物质遗产延续对于个体、族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间接表明了个体、民族保护茶、敬畏茶的道德义务。在人茶共生、人茶一体整体性生态观支配下,历代布朗族不断开垦并保护古茶园,“千年万亩”古茶林得以形成并延续至今。

  以往研究表明,农耕、山地民族哲学宇宙观大都蕴含整体观生态叙事及环境观照,布朗族“林茶共生”茶文化话语蕴含了人与自然共生性、多样性整体复合生态观。芒景布朗族在种植茶、培育茶等茶物质生产实践中衍生了一套保护茶林生态多样性生态知识,在对古树茶林的整体性认知形成了人与茶互动、人与其他生物共生的生态布局意识。在刀耕火种时代,布朗族先祖通过刀耕火种、采集方式获得自然资源。在采集、游牧社会过渡到农耕文明社会之后,布朗族认识到了人与茶林及林中其他资源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将人、古茶树与茶林中其他树种、花蜘蛛、鸟、杂草等异质要素同构于一个复杂立体性茶林生态系统,并在茶叶生产、生活中衍生出一套维护茶林生态的地方性知识。为了保护古茶林,布朗族在茶林周围种植着一条宽约30—40米的原始森林防火林,这片环绕布朗族茶林的防护林在布朗语中称之为“[bjet31]”(别),意译为“防火带林”。在布朗族茶林立体生态系统中,“[bjet31]”(别)被视为茶林天然保护神,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冰灾、台风,“[bjet31]”(别)能起到很好的隔离、保护作用。火灾发生时可以砍倒“[bjet31]”(别)林中高大乔木,形成一条防火带,从而有效阻断山火向古茶林蔓延。布朗族古茶林除了茶树以外,还混生着众多其他乔木,形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混生格局。布朗族深谙古茶树与防护林“[bjet31]”(别)及其他树种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古茶林中的桂花树、多依果树、樟脑树等树种所特有的香气会传递给古茶树,使得茶叶香味独特;人工种植的篦齿苏铁、翠柏、红椿、金荞麦等树木为古茶林提供了一道防风、防冰生态屏障;古茶林中花蜘蛛、麻雀等动物在虫灾泛滥时为茶树除虫,杂草、枯木等植物资源可为茶树林提供天然绿肥;为了维护人、茶、林共生、共存生态,芒景布朗族对于在古茶林中狩猎、砍伐茶林中的树木有着严格的禁忌,不准在古茶林中狩猎,不准捕捉茶林中的花蜘蛛,因为鸟兽与古茶林之间有着良好共生关系。

  

  芒景布朗族古茶林、防护林“[bjet31]”(别)与原始森林没有明确界限,古茶林与原始森林浑然一体,古茶树与“[bjet31]”(别)共存共生。人、茶林、“[bjet31]”(别)及茶林中其他乔木、野生动物等异质要素同构了一个复杂生态链,人茶和谐、茶林共生成为维系复杂生物链中重要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机制成为布朗族千年万亩古茶林得以延续的关键。芒景布朗族先民在茶生产实践中洞悉了古茶林多样性生态平衡规律,人与茶、茶与林之间在互相区别、联系的生态系统中互相参照,形成了整体性人茶共生、茶林共存生态观。

  三、敬畏自然:

  茶精神文化话语中的

  生态文明伦理构建

  “少数民族的文明……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使他们形成了感谢自然、崇拜自然的意识”,山地民族在与山林之间互嵌、共生实践中衍生了类型不同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山地生态文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诸多神山、神树崇拜等就是“万物有灵”或“泛灵论”等原始宗教信仰遗存,如哈尼族“竜林文化”、彝族“神山文化”等。山地民族通过祭祀神山、神林仪式展演衍生了与山地生产实践相适应的诸如民俗祭祀、口头文化等文化再生产活动,以此表述敬畏自然、观照自然的整体生态观,确证人在合目的性利用自然的同时善待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友好生态伦理。布朗族爱茶、敬茶,视茶自然资源为生命,因而,布朗族在漫长的茶叶种植、驯化过程中衍生了崇拜茶、敬畏茶的茶文化精神习俗,芒景布朗族茶的精神文化话语中表征诸如“茶魂树”“桑康茶祖节”等文化词汇及围绕茶魂树、茶祖祭祀构建的话语就是神山、神树崇拜符号化表达。布朗族将茶祖信仰、茶林禁忌内化为其保护古茶林生态内在自律性,体现了其敬畏自然的茶林生态观。

  在芒景布朗族原始信仰知识体系中,茶树有“[a33p?55]”(茶魂),茶魂依附于“[a33p?55la33]”(茶魂树),书面语为“[ti33va31la33]”(帝瓦腊)。茶魂树“[a33p?55la33]”(阿百腊)在芒景布朗族语中指的是茶园中树龄最大的古茶树,也是最早栽种、长势最好的古茶树。作为布朗族茶神信仰象征符号(symbol)的物质载体“[a33p?55la33]”(阿百腊)在布朗族古茶园中有着不同于其他茶树的特殊标记,茶魂树旁会栽一根木桩、一个竹编可装供品的篮子、一棵仙人掌及一棵鸡蛋花树,竹篮中常年供奉有米饭、水果等祭品供茶魂享用。芒景布朗族认为,茶魂主要司职掌管、守卫茶园,规范茶农适时采摘茶叶,维护古茶园生态,如果茶农违背农训采摘茶叶,将会受到茶魂惩罚,茶树枯死,茶叶减产。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芒景布朗族在帕冷寺和艾冷山举行盛大呼唤茶魂仪式,祭祀茶魂。每年春天第一次采摘春茶时,芒景布朗族都要准备好祭品,茶农要在采摘茶叶前祭祀各自家中茶园里的茶神,诵经祈求茶魂庇佑。然后由村寨中最有威望的老人象征性地采摘茶魂树上的茶叶,之后各家就可以采摘各自家中茶树上的茶叶了。芒景布朗族认为茶魂树有灵,祭拜茶魂,能禳灾祈福,而冒犯茶魂,则会带来灾祸。在2007年春季采茶期间,由于普洱茶价格暴涨,一些茶农在茶叶暴利驱动下违背了采茶祖训,过度采摘古树茶叶,部分茶农还将外地茶叶掺入景迈山茶叶,以次充好。2008年冬天,景迈古茶山遭遇百年不遇冰灾,部分古茶树被冻死,而普洱茶价格也遭遇寒冬,茶农因此损失惨重。芒景布朗族茶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过度采茶行为破坏了人茶生态的和谐共生,也激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不仅受到了市场冲击,也遭到了自然的惩罚。一些布朗族老人认为,冰灾及价格滑坡是因为茶农的违规采茶、售茶行为破坏了茶林生态,惹怒了茶祖,因而受到了茶魂的惩罚。为了祈求茶魂宽恕,芒景布朗族村委会不仅对违规采茶茶农进行处罚,还邀请了寨子里有威望的老人在艾冷山的茶魂台举行仪式,祭祀茶魂、茶祖,以求消灾避祸。

  在人类学视域中,仪式“一般被认为具备法律效力的部分主要是被当作古代的制度”,芒景布朗族祭祀茶祖的“桑康茶祖节”祭祀仪式将世代传承、相沿习用的传统“桑康节”与现代发明的“茶祖”祭祀仪式结合,生成了一种具有习惯法性质的制度。芒景布朗族通过祭祀茶祖、茶魂仪式展演强化了对古茶林生态地方性知识认知,确认了个体在人与茶、人与自然互动中建构秩序中的位置,规范并调适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秩序。在茶祖祭祀过程中,布朗族通过祭祀茶魂仪式向茶农反复强调了适时、适度采茶活动祖训,围绕按照时令采茶实践进行了程序化仪式话语展演、祭祀等文化再生产,以仪式话语事件形式培育族人敬畏茶魂、遵循自然规律之心,其精神内核与先秦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生态思想不谋而合,反映了布朗族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精髓。芒景布朗族献祭茶魂是将祭“茶祖”“茶魂”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茶魂崇拜所延伸的采茶禁忌语、茶祖祭祀仪式语言等茶文化话语实践共同约束着布朗族之于茶物质遗产“施”与“报”或“予”与“取”行为秩序,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维护着古茶林生态的平衡。

  

  

  四、回归自然:

  布朗族“生态茶”概念重构

  万物皆流变,特定时空中的地方性生态感知系统随着人的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生存动机变化而变化,人类对客观世界整体性观照所生成的人观、生态观所衍生的相应话语、概念也随之更迭与变迁。随着我国逐渐完成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转型,现代化与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对立成为当下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芒景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体系中本无“生态茶”“古茶”“台地茶”概念之分,茶统称为“[la33]”(腊),这种单一茶分类格局随着现代化种植、管理的“台地茶”引进而被打破,茶叶分类体系中形成了现代“台地茶”(新茶)与传统“古树茶”概念的对立。20世纪60—90年代,国营台地茶茶场在云南普洱相继出现,利用现代人工技术种植的密植高产的台地茶在芒景布朗族地区得到大力推广。布朗语中“台地茶”为“腊告”,意思是“新茶”“新种的茶”或“新出现的茶”,与“新茶”概念相对的是“古茶”,如“腊缅”或“古树茶”。由于现代台地茶片面追求茶叶产量,茶林生态单一,易生虫害,茶农为保证茶叶产量,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因而茶叶品质大打折扣。芒景古树茶多为树龄高的乔木大叶茶,产量低,难于采摘,在台地茶高产带来的短期效益驱动下,部分芒景布朗族茶农砍伐古茶树,古茶林被开垦为台地茶。原始森林砍伐使得古茶林既有复合生态链随之断裂,加之冰灾、虫灾、火灾泛滥,古茶林种植面积急剧萎缩。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急剧增长,在现代生态观念驱动下,绿色、原生态产品如“生态茶”概念应运而生,芒景布朗族茶叶概念体系中“,生态茶”“古树茶”“台地茶”概念形成了三足鼎立格局,上述三类概念在生物、生态特征上既相联系,又存在区别,三者特征分布如下:

  古树茶:[+有性繁殖,+自然生长,+产量小,+古茶共生,+树龄长,+原生态]

  台地茶:[+无性繁殖,+人工种植,+产量大,+古茶共生,+树龄短,-原生态]

  生态茶:[+有性繁殖,+自然生长,+产量小,+古茶共生,+树龄短,±原生态]

  由上述特征对比可见,传统“古茶树”因原生态品质受到市场青睐,茶林共生林下种植模式使得芒景布朗族“古树茶”生态、文化附加值大增。工业化、现代化“台地茶”由于农残、产量高、品质下降等因素,市场效益低迷。“台地茶”与“古树茶”市场价值巨大落差促使布朗族茶农不得不重新思考“自我”毁林毁茶行为带来的生态危机,重新确认人与茶林和谐共生秩序中的位置,重构茶林原始生态平衡。在此背景下,模拟古树茶林下共生种植模式的“生态茶”应运而生。从传统古树茶与现代“生态茶”特征对比看,芒景布朗族“生态茶”仿照了古树茶林下种植模式,“生态茶”具备了传统古树茶[+有性繁殖,+自然生长,+产量小,+古茶共生]特点,差别在于[+树龄短],因而在茶叶品质上次于[+树龄长]的古树茶,属于古树茶过渡阶段。布朗族古树茶林原始、复合生态有效保证了“生态茶”林从台地茶人工管理模式向古茶林茶林共生、自然生长模式回归,进而保证了其优质生态、绿色品质。

  从芒景布朗族茶叶概念体系中“古树茶”/“台地茶”概念二元对立,再到21世纪“生态茶”概念建构,芒景茶文化话语变迁,反映了芒景布朗族茶林生态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茶文化生态理念回归,芒景布朗族对茶叶的理解从传统古树茶与现代台地茶竞争、台地茶向生态茶回归实践中反思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生态的价值关系,重新确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生态价值。

  

  五、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型生态文明现代化,也是人类善待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现代化。芒景布朗族在传统茶文化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求生存发展的诸多努力表明,只有建构人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秩序,才能真正摆脱自然束缚、拓展自我生存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融。当下,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蕴含的复杂、立体生态智慧可为我们在现代语境下如何利用地方性生态智慧重构新型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一些有益启示。因此,应充分挖掘并借鉴中华民族多样性生态伦理智识,以绿色发展助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耘深见殊方” 2023-06-12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上一篇: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下一篇: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