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阴阳五行学说篇1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社会;辩证;道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90―02

  现代社会,对于阴阳五行说,有热衷的、有怀疑的、有鄙夷的,而之于我,我只想说一句: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而不是迷信,更不是巫术。

  1 什么是阴阳五行:

  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点类似于现在说的矛盾双方,这是从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概括:阳代表事物的刚性、外在、向上、运动、简明、积极的一面,阴象征事物的阴柔、内在、低下、静止、细腻、消极的一面。阴阳两方可以表现在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比如换个视角,阴则转化为阳,阳又转化为阴。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表述的是事物的五种状态,是从时间意义上对事物的分析:木指事物的萌发、成长阶段;火指事物的鼎盛阶段;金指事物的衰退阶段;水指事物衰退到极点并终归于空无的阶段。根据太极原理,一切事物凡是终点也就必是起始。也就是说水是上一个时期的终结,下一个时期的孕育阶段。土是万物的归宿,又是起点。万物生于土、终归于土。土的终结与水的终结是两个概念。水的终结是整体意义上的,土的终结是阶段性的。所以五行并非表示这五种物质本身,而是象征事物发展的状态。五行表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时间意义上概括。

  2 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1]: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现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觉的辩证法思想,它以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进下孳生、开展和变化;并以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根本的物质是组成世界不可短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互相资生、互相制约,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随后现代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现代的地理学、气候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帮助下开展起来的。

  2.1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现代哲学的一对范围。阴阳的最后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随后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形态的躁动和安静等。中国现代的哲学家们进而领会到自然界中的所有景象都存在着互相对峙而又互相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说明自然界两种对峙和互相消长的物质权力,并以为阴阳的对峙和消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进而以为阴阳的对峙和消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阴阳学说以为,世界是物质性的全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互相对峙的两个方面,而对峙的单方又是互相一致的。阴阳的对峙一致运动,是自然界所有事物出现、开展、变化及消亡的基本缘由。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因此说,阴阳的矛盾对峙一致运动规律是自然界所有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自身就是阴阳二气对峙一致运动的后果。

  阴和阳,既能够表示互相对峙的事物,又可用来剖析一个事物外部所存在着的互相对峙的两个方面。普通来说,但凡猛烈运动着的、内向的、上升的、温热的、亮堂的,都属于阳;绝对运动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冰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上司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能够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需是针对互相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践意义。假如被剖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一致体的两个对峙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绝对属性及其互相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这种绝对性,一方面展现为在一定的要求下,阴和阳之间能够出现互相转化,即阴能够转化为阳,阳也能够转化为阴。另一方面,表现于事物的无穷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根本内容包括阴阳对峙、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2.2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现代人民在临时的生活和消费理论中认得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根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人间所有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根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互相滋生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在不停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静态的均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根本涵义。

  按照五行学说,“木曰曲直”,但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酣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养、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实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类事物和景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辨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以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能够说明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络,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能够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均衡被打坏后的互相影响。

  西医学使用五行学说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效,解释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医治。中科院曾邦哲的构造论以为从数学拓扑几何学或图论的角度剖析,五元素的联接方式正好等价于金刚石的化学键衔接模型,因此称之为超稳态构造模型。

  3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重要解释事物对峙单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解释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西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根底;都是从微观自然景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办法,来剖析、探讨、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类关系,并指点临床辨证与医治。

  4 阴阳五行的最新训诂与解析:

  纵观整个中国古老的东方哲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道”,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宇宙的本源,它超乎物质和意识之上而存在,因此无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他的描述都不过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西方人从“道”的物质性出发,曾经断言宇宙中肯定存在一种基本物质“以太”,并曾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学试验,企图证实这种基本物质的存在,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因为“道”其实是超乎物质而存在的,它既是物质又包含物质,既拥有物质的一切属性同时又包含一切超越物质属性的更无限宏大的内容。那么这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古老的东方哲学的根源了。

  很多人以为只有道教才谈“道”才说“阴阳”,其实这是很肤浅的认识。“道”的世界观是中国古老哲学之总纲,后来诸子百家包括道家的思想都只是在这个总的世界观基础上的运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在“道”的世界观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自然的方法论,它是辩证的、合乎规律的,它涵盖了直到今天一切辩证思维体系的全部内容并有比现代辩证法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精致的形式和更加精巧的运用方式。

  5 现代社会中的阴阳五行[2]: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老的辩证法,它有比现代辩证法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精致的形式和更加精巧的运用方式。

  “阴阳”其实就是“矛盾”,从高处看他们没有不同的地方,但在进行具体运用时,现代自然辩证法的“矛盾论”思想体系比“阴阳五行”辩证思维体系显得要单薄和肤浅。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中,“矛盾”双方是没有具体的属性差别的,“矛盾”只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在“阴阳五行”辩证思维体系中,“阴阳”却不仅体现事物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且对矛盾的双方进行了属性的规定。比如:上是阳下是阴;左是阳右是阴;山南水北是阳,水南山北是阴;脏是阳、腑是阴;热是阳,冷是阴,日是阳,月是阴……等等,这种规定使我们观察事物有一个简单明确的直观整体认识。因此阴阳又是对事物内部各方面最初步的人为属性标记,就像在实验室将指定标本固定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前的准备工作一样。而“矛盾”专指“对立统一”性,不具备这种细致的标记功能,它只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并没有进一步为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做好属性标记而便于直观的观察研究。

  “阴阳辩证思维”不仅在划分对立双方的属性方面非常细致,而且在运用方面更加精巧,在阴阳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古老东方先哲们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详细过程,进一步将事物的属性划分成“金、木、水、火、土、空”六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春秋时期又因为某种原因,减去其中的“空”而使得这种划分变成今天的“五行”格局,并将事物内部的关系根据“五行”的规律,进一步划分成了包括对立(即矛盾)在内的一系列连续变化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这些连续变化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清晰观察现代辩证法中有关“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具体过程了。

  其实“空”的失去是可惜的,“数子”有了“零”的概念以后才有了无限扩展的数学天空,“空”也一样,失去它是阴阳辩证思维体系出现的倒退。

  在现代辩证法中我们看不见这个细致的转化过程,只有一个简单的量变到质变的概念,而在阴阳五行辩证思维体系中,我们可以看见从冲(对立)、半冲、刑、克到生、半合、合的完整转化过程。所以说阴阳五行学说要比现代辩证法更加精巧和精制!

  在这个体系中“阴阳”是本质的东西,是纲,存在一切系统之中,同样也体现在五行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当阴阳相互转化的时候,事物的五种组成属性的演变过程正好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我不知道司马南先生、何祚庥院士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阴阳五行”学说是“伪科学”的本质的,我们的祖先早已为人类搭建了一个如此精妙的辩证认识世界的理论体系而不为今天的人们所重视,这是一个悲哀。

  参考文献:

  [1] 许颐平. 阴阳五行图文百科[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阴阳五行学说篇2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 形意拳 应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38-02前言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已高度概括了武术理论与医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以至于练武应懂得医学,武术、中医、气功都是引用了阴阳思想这一哲理,中医是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解释人体,武术、气功则是通过锻炼人体来健身的。形意拳是中华武术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人体攻防原理的技击防身价值、强身健体的锻炼价值、民俗的娱乐价值、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价值等,它与太极、八卦、少林拳并成为中华武术的四大名拳。宋剑君认为:传统医学之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武术健身理论研究经络学说等被广泛的用来解释拳理。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形意拳的有关知识相结合,不难发现形意拳的有关内容融入的恰恰就是中医之阴阳五行的精髓。

  1 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拳谱中称为“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它与太极、八卦拳并称为上三门拳法,与太极、八卦、少林拳并称为中华武术四大名拳。

  1.1形意拳的基本知识

  形意拳分为单拳、套路、对练和桩功四个方面的内容。单拳是形意拳的基本功,包括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五行拳由劈拳、崩拳、钻拳、炮拳和横拳五部分组成;十二形拳是在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点上演变而来,包括龙、虎、猿、马、蛇、鼍、鸡、鹞、燕、鲐、鹰、熊十二种身法。无论是练习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都必须要遵循六合,即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前三合为内三合,后三合是外三合,两者互辅互助统一于形意拳这个整体。同时,形意拳套路有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它的对练有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徒手对器械对练,套路与对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另外,形意拳桩功的练习讲究内外兼修,其主要形式就是三体势。形意拳自有万法不离三体势之说,三体势既是形意拳的基本姿势,也是形意拳的收势动作,同时也是形意拳的标志动作。

  1.2形意拳的特点

  形意拳的内功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形意拳自有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洗髓与三种练法即练明劲、练暗劲、练化劲之说,同时非常注重精、气、神、意、劲五个方面的锻炼,在练习时更是讲究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静如儒生、动如雷霆、轻如狸猫、迅如猛虎等特点。形意拳中万法不离三体势,三体势有上、中、下三种姿势,联系时可根据自身条件来进行调节,三体势首先要求调整姿势,放松身体,排除杂念;其次要求意守丹田,在意念导引下把气通过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等送往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位,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气血通畅,培元固本,强身健体的目的。

  2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形意拳有关内容的相同之处

  2.1阴阳理论及其在形意拳中的应用

  《荀子?礼记》中说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下产生、发展、变化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所谓阴阳就是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如事物的上与下、左与右、内与外、前与后、动与静、刚与柔、实与虚、进与退等。世界是物质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两个方面,而对立的阴与阳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互统一与整体的,阴与阳两个方面是相对的,相互统一于整体的。

  《灵枢》之阴阳系日月篇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可以用阴阳两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就体内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心、肺属于阳,肝、肾属阴。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人体内若保持阴阳平衡,则外邪不得侵入,百病皆无,气血顺畅,身体必然会健康;如若人体内阴阳失去平衡,则外邪得以入侵,疾病便会缠身。

  我们对形意拳的理解应该是辨证的,形意拳中认为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形为阳,神为阴,阳济阴,阴补阳。在形意拳行拳中,鸡形的刚烈与燕形的柔顺,龙形的裹括与蛇形的钻拔,熊形的膀劲与猴形的缩蹲,鹰形的疾爪与鹞形的翻躜,虎形的前扑与马形的后躜等,分别为形意拳中的阳与阴。

  2.2五行理论及其与形意拳的联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形意拳主要拳法五行拳为劈、崩、钻、炮、横五拳,取意金、木、水、火、土。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劈拳其形如斧,五行属金,五脏养肺。崩拳之形似箭,五行属木,五脏属肝。钻拳其形如闪电,五行属水,五脏补肾。炮拳之形似炮,五行属火,五脏养心。横拳其形象弹,五行属土,五脏属脾(见表1)。

  五行拳也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形成了各种拳法和套路。五行拳之间的相生关系是: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拳,横拳变劈拳。横拳为五拳之母,因为万物土中生,土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称横拳为母拳。五拳之间的相克关系是: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横拳,横拳克钻拳,钻拳克炮拳,炮拳克劈拳。

  3 结语

  阴阳五行学说篇3

  关键词:阴阳五行说;天人合一;五色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影响十分深远的社会思想,它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哲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形式上,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息息相关。阴阳五行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易经》和《尚书?洪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的朴素世界观和方法论。 《左传》中提到,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阳作为六气中的两种与四时季节相关,必定影响着人体,故而阴阳逐渐被引用到医学中来,阴阳的作用也逐渐被凸显出来。最早的五行观出现于西周,至秦汉时则演化为解释宇宙、人类社会起源、结构、变化的庞大理论体系。 “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古代思想家力求以“五行”的模式来观照世间的事物,解释世界物质性及各种事物的联系变化。阴阳五行说是在秦汉时期流行起来。董仲舒总结前人思想,把自然、社会、人伦都纳入到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式中加以诠释,从而形成了一套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都有着巨大影响的“天人合一”思想。顾颉刚先生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他指出:“有阴阳之说以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有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

  由于汉代儒学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谶纬神学、厚葬之风极为流行,反映在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占有极大的比重。我们以汉代的画像石为例,汉人认为石头在五行之中属金,与神仙相联系,所以被用来做棺材或者石墓,有利于升仙。另一方面,“羽化生仙”之说在情感上也给已逝人的亲属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人们将传统的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祥瑞的象征刻在墓室的周围,目的就是防止凶神恶煞的侵入,起着守护神的作用,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不仅被应用在墓室中,而且在漆器、铜镜、石刻、砖瓦等工艺品的装饰上也被广泛应用。

  董仲舒喜用善恶别阴阳,认为“天之亲阳疏阴”“阳尊阴卑”,以善为美。在传统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造型都要考虑到人的情感、心理、道德层面。汉代的大文学家许慎在其书《说文解字》对玉石有这样的描述:“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怯,洁之方也。”意思是将玉的色泽、纹理,质地与人的品德行对应,由此可见,传统的设计通过器物传达出人们的美学价值观。这是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在传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

  董仲舒阴阳五行中和论继承了先秦儒家中和的内涵,强调事物的发展要以最佳的方式在最佳的环境,最佳的状态下完成。正如《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四季养生法”一样,人们的养生必须在最佳电热时间采取不同的方式完成。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思想。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极为注重自然美,山水、植物、建筑均作为基本的设计因素,以有限的面积造无限的空间。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把“中和”的思想发挥的淋淋尽致,达到“虽为人做,宛若天开”之效。

  我国古代设计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与阴阳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战国时期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东方木,在色为苍;南方火,在色为赤;中央土,在色为黄;西方金,在色为白,北方水,在色黑。”于是人们将五行与五色配置起来,后又进一步总结出五时、五方等指引着人们的生活。所以,色彩也就成了等级和身份的象征。例如从西周到明清时期的舆服制度,从帝王到大臣的服饰的色彩机器纹样都是有等级之分的。《周礼》中记载:“黄帝冕服,玄(黑)衣、赤(红)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 五色学说在我国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敦煌壁画主要颜色为黄色、蓝色、青色、土红、黑、白等明亮绚丽的色彩,运用阴阳之道的理想化色彩,对比中不乏和谐,使壁画取得了富丽堂皇,绚丽灿烂的视觉效果。

  阴阳五行学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艺术等多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复古热”的浪潮中,阴阳五行思想又被重新捡起来加以研究,思想家们认为,在我们对它“扬弃”之后,它必定能古为今用,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上问题起到重要作用。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设计中的渗透体现出中国古典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符号、太极图、八卦,园林的设计理念、民俗服饰的搭配等都是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物。阴阳五行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也毕将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新的启示。

  阴阳五行学说篇4

  《周易》和《老子》只说阴阳,不说五行,而《尚书》中的“洪范”和《吕氏春秋》的“月令”则只说五行,不说阴阳。而邹衍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阴阳和五行的合流。其后阴阳之对立统一,五行之相生相克,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系统论,这种更为复杂的系统论可以解释世间万物。

  一、阴阳

  《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本原。这个本原在道家谓之为道,在佛家谓之为本心,在唯心主义哲学谓之为宇宙本体。而关于世界的本质,有很多种解释。圣经里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古希腊有“原子论”“四元素”“五元素”等等。二指阴阳。三则是事物外部的世界。世界上任何事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加上一个外部世界,这三者构成整个系统。故三生万物。所以八卦之卦象皆由三爻组成。中国对于宇宙本原的探索集中体现在阴阳理论上“气分阴阳,阴尽成阳,阳尽成阴。”

  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在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概括。在古代阴阳的含意极具普遍性: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一般来说,相对静止的阴,相对运动的为阳;向下的为阴,向上的为阳;实者为阴,虚者为阳;冷者为阴,热者为阳;内者为阴,外者为阳。

  阴阳两方可以表现在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比如换个视角,阴则转化为阳,阳又转化为阴。当然阴阳理论除了“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还解释了阴阳互相转化而生世间万物,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而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这每一爻,因为阴尽成阳,阳尽成阴,就有静爻变爻,体卦用卦,其千变万化。

  任何事物都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因素。阴阳表现在一件事上,则所谓凡事有利必有弊。而且利弊之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正如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安知非祸。

  二、五行

  五行,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五种事物的性质、能量的形态、发展的过程、运动的方式。它表述的并不是这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时间意义上概括。五行不仅仅是物质的分类,更是一种时间上的演进过程,相生相克,周而复始,无有穷尽。

  木,曲直,木性条达,是生长发散舒展的过程。木是生命的象征,是物质的生命态,木是事物发展的初级阶段,而火则是鼎盛阶段,故木生火;

  火,炎上,火性燥热,是升腾迸发燃烧的过程。火是热情的象征,火是物质的纯能量态。然则凡事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火到了顶点,向前发展的性质就告一段落,土是事物发展的归宿,故火生土;

  土,稼穑,土性敦实,是承载受纳化育的过程。土是宽容的象征,土是物质的非人造态,土是万物的归宿,又是起点。万物生于土、终归于土。阳尽则阴生,事物衰退的性质显现了,金是衰退的象征,故土生金.

  金,从革,金性肃杀,是收敛肃降衰退的过程。金是纪律的象征,金是物质的人造态,金是事物衰退阶段;再往前一步,水是事物衰退到极点的象征,故金生水.当然土的终结是阶段性的,而水是终结是整体意义上的。

  水,润下,水性寒凉,是滋润安静消亡并重生的过程。水是智慧的象征,水是物质的流动态,水是事物衰退到极点并终归于空无的阶段。根据太极原理,一切事物凡是终点也就必是起始。也就是说水是上一个时期的终结,下一个时期的孕育阶段。凡事盛极则衰,衰极则又复兴,而木是万物萌发的象征,故水又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的顺次相生,此为一循环过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是五行的相克。木为萌发,金为衰退,故金克木;金为衰退,火为鼎盛,故火克金;火为鼎盛,水为衰极,则水克火;水为衰退的终点,土为成长的终点,故土克水;土为归宿,木为起点,故木克土,这也是一个循环过程。

  三、阴阳五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什么是世界?各种宗教,学术界,甚至于我们平常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世界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之上的。

  世界一词在《淮南子》中称宇宙,“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宇代表上下四方是为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是为空间。实际上世界一词就是出自佛典,佛教的空间表述是“五蕴”即人生命结构中色、想、行、识、德;而时间状态则是“十二因缘”这种生命流程,由这两者构成了佛教完整的时空体系。现代科学对世界的分析就是时间与空间组成世界即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构成了四维时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即阴阳代表了空间状态,五行代表了时间结构,这也是一个时空结构。战国末年,阴阳说与五行说的结合形成了“阴阳二气化生五行,五行构成世界万物”物质构成论;使五行有了自我运动的内在动力,而阴阳之理的展开也变得更为具体化;以四时教令为基本内容的阴阳学说采取了五行的图式,由此五行图式浸透了阴阳之理的内在基本精神,从而用抽象的原理来解释世界。阴阳与五行的合流,形成了“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框架正式形成,从而开创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阴阳五行文化是在阴阳五行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阴阳五行哲学为中心,向文化的各个领域层次延伸和发展,最终构成了阴阳五行文化的大系统。

  邹衍认为朝代的更替是符合五行相生的,于是用五行相生说解释政权的兴废,这就是后世著名的五德说。在五德说中,邹衍认为历史的改朝换代是按五行生胜的秩序循环流转,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君王一定为上天显示符应予以提示和认可,要居于五行中一行的德运,当他所居德运衰落后就会由德生化的另一行的德运居有者取代。因此可以看出社会历史是由天命支配的,依五行生胜次序周而复始运行。从此历代的帝王或以相生或以相克来衍五德,确定自己的德运,表明自己顺应天命、承受大统的神圣性。直到近代社会发生了变更,五德终始说已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逐渐冷落下来。邹衍还用五行相生说解释自然的季节转移,为齐宣王、齐?踅??熳又贫ㄋ氖苯塘睿?晟屏怂氖泵魈弥贫龋?馐墙?诮讨械奈逍幸?胝?瘟煊颍?佣?瓿闪私?思湔?斡胱匀皇粜韵嘟岷系某醪匠⑹浴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导入了神学,“天”的意志的体现就是阴阳五行的变化,阴阳五行在“天人感应”说中充当了“上天使者”的角色,五行灾异变化显示的是上天的谴责这就代表了人世间的政治不合“天意”。而人间君王的行政,必须符合五行四季的特性,这样将人间政治与自然规律相配合从而为其理论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阴阳五行思想渗透到政治法律中,使五行蒙上了符合天道的外衣。另外人们还为阴阳赋予道德属性,封建的道德观念的神圣与天的依托体现在了五行与“仁、义、礼、智、信”五伦的配合上。最终阴阳五行衍生了天子明堂说、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等政治理论体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以实践经验为依据来预测气象变化的运气学说便是应用阴阳五行思想来说明天象气候内部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以及在变异中保持稳定性的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更是中国医学的理论支柱,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原理进行病理辨证和药学辨证,在世界医学界独树一帜。

  阴阳五行对中国文化民俗的影响,特别是在神秘术数上就更为明显了,阴阳五行哲学被借用为理论支柱,并根据术数需要加以改造和繁衍,五行观念的发展,经过了商代对五方的空间方位的认同,到周代整合为五行、五方、四时、五帝、五佐神的系统模式。演绎出五行的制化抑扶、五行的生数成数、五行与天干、四时、五方、五色的配合、五行寄生十二宫等一系列较为驳杂的原理,而这些原理后来都被五行术数所借用。此外,五行学说在应用于养生学、地理学以及原始化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阴阳五行学说篇5

  关键词:阴阳五行哲学;色彩;五色观;审美意识

  1 追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起源

  1.1 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初期哲学思想。阴阳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五行出现在《尚书?洪范》,两种概念都来自于很久以前民间流传,阴阳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被思想家们借用来表示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以及相应的现象,进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阴阳两面构成的,并且由阴阳的对立斗争而形成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代思想家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人墨客把两者合二为一形成新的观念模式。他们认为世界的所有物质都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滋生,发展最后形成木、火、土、金、水世界上的五种基本物质。这五种物质组成万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滋生和制约,处在不断变化的运动中。

  1.2 阴阳五行的文化背景

  阴阳与五行是中国哲学史上两个很古老的哲学范畴,上古三代之前五行观念已形成。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秦汉时期起,与儒家学说结合,被道教及神仙方士所吸取,因此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成为社会十分普遍的思想。又被历代皇帝所用,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官方哲学和观念体系用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由于阴阳五行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天命论又是封建世袭政权合法性的理论依据。因此,历代社会精英都肯定阴阳五行理论的正确性,而且认为是个“伟大”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社会古往今来强大的社会传统文化势力。与阴阳五行相对应的是五色(青赤黄白黑)体系,中国古人的色彩审美观与五色学说息息相关,所以“五色观”作为一种审美理论影响深远,不仅深入宫廷,也深入民间,甚至用以解释和推测各朝代的兴衰更迭,人事的顺逆成败、命运的沉浮祸福,乃至诊疾治病,所以它在封建时期各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中国古代色彩美学的基石――五色观

  2.1 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五色学说”起源于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对色彩的崇尚,萌芽于奴隶社会殷商时期。“五色学说”的成因基础是原始唯物观的“五行论”和“阴阳说”。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他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

  何谓“五色”呢? 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古代的五种基本色的分类:有彩色系(赤、黄、青)和无彩色系(黑、白)以及十种间色,说明古代中国人不但开拓了基本的色彩系统和原理,而且还掌握了调色和配色的基本方法,如《辞源》中记载“(五色)谓青、黄、赤、白、黑也。――古盖以此五者为主要之色。”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

  “五色说”作为“五行说”哲学轨道里的一个分支,一开始就与方位附会到了一起,在《周礼?冬官画缋》里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在传统色彩的五色体系中,遂将“红、黄、青(蓝绿)、白、黑”五色定为正色,又各以五行的各行作为一正色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土黄、金白、木青、火赤、水墨。东汉时期确立了“土居中央”的观点并突出了黄色在五色之间突出的地位,黄色作为远古五帝之中心之帝的象征,位居五行当中,象征大地的颜色。经隋唐至宋之后,被定为皇室专用的颜色。秦汉之际,随着宗教的发展,这个发展当然也包括了道教的逐渐成熟与佛教的白马驮经,五方的认识便转化为了五帝、五神的多神崇拜。即西是白帝,后称为白虎;东是青帝,也就是青龙;南是赤帝,也就是朱雀;北是黑帝,也就是玄武;中央是黄帝,也就是统筹一切的天子。

  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他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主观思维的提升和色彩观念的深入,逐渐衍生出:正色与间色、两仪之色、五行之色、五方之色、四季之色、四神之色、五色土和帝德之色等用色观念,形成了完整的中国“五色学说”理论和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2.2 五行学说确立了五色美学原则

  在中国古代的色彩学里,五行学说确立的五色观念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的五行学说,虽然是在战国时代整理成册并盛行起来的,但是,五色早在夏、商、周三代以前,便已成了崇尚色彩。从色彩学的角度看,五色早在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已成为广泛传播的审美标准。“五色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当时人们在色彩上追求“美而艳”(《左传》)和“目好之五色”(《荀子》),用五色规范了章服等级制度,创造出毫不含糊的色彩美学,纯度明朗、简单清晰的五个正色色调,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这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也是先进的观念,说明了中国社会美学的早熟。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里,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的情况下,色彩用作是尊卑的标志,成为君王“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

  2.3 儒家思想对中国色彩观的影响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治”,重视伦理道德。儒家以“敬天事祖”“慎终追远”为由,大兴礼乐之举,从维护统治阶级权威利益出发,制定了一套生活法则,以规范人们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等一切行为方式。儒家色彩美学思想常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并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让人人恪守本分。《后汉书?服志》也载:“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礼记》记载:“衣正色,裳间色。孔子极力提倡中庸思想,“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修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外部装饰则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则平淡乏味无兴趣。

  2.4 道家思想对中国色彩观的影响

  道家是由先秦老子、庄子创立的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体,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思想行为上强调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非乐”的观点非常接近,都是否定艺术。 道家的色彩观受道家思想观的支配,一直以来都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它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体现为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

  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玄”(黑)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为道家的象征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色也多为黑色。他们认为“阴阳高于万物,而黑白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中国古代色彩尤其是“五色观”色彩理论的形成并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不仅促使了我国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时也广泛地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独具东方色彩的文化体系。

  3 结语

  阴阳五行哲学观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社会文化包括艺术等多个领域,它所包容的对立统一的思想给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带来多元化丰富的形式。阴阳五行学说中的象征性色彩的表达,昭示出我们的祖先驾驭色彩与外部世界相协调的特殊思维才华,同时也为华夏民族固有色观念的形成及其审美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各家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但作为古人的经验一直被沿用下来。它在中国各个时代、阶层、领域根深蒂固、延绵不息,并且成为中华现代色彩文化的重要思想根源与艺术创作依据。

  参考文献:

  [1] 徐园,徐睿.阴阳五行哲学观念与中国图案及绘画[J].装饰,2003(6).

  [2] 王智明.色彩美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3] 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4] 张继华,郭兼夫.色彩美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5] 王文娟.五行与五色――美术观察[M].2005:85.

  [6] 王海燕.原始装饰艺术中的生命意识探微[J].装饰,2003(12):74.

  [8] 邓莉文.“大象无形”美学观下的艺术表现[J].装饰,2003(8):61.

  [9] 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ZK)〗

  [10] 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1):8.〖ZK)〗

  阴阳五行学说篇6

  五行是中国人的思维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两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1]。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个几千年来市井街坊都耳熟能详的哲学理论,后世却一直对其名称由来、理论基础、本质内涵以及在相关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具有严重分歧[2]。20世纪,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上,中国文化界和医学界曾有过多次讨论[3]。1974年,著名中医专家岳美中教授面对废除阴阳五

  行的声浪,指出“评论五行学说,先要懂它”[4]。

  1 五行学说是构建中医理论的基石和梁柱之一

  阴阳五行学说是构建中医理论的基石和梁柱,如果抽掉了阴阳、五行符号,中医理论就会立即坍塌解体。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来分析人体脏腑的五行属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分析脏腑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行学说起源于五方说、五季说、五星说、五材说的综合[5],经众多文献、考古证据的支持,现多数学者已同意“五行”源自古人时空意识觉醒的观点[6-7]。

  在五行宇宙理论体系和五行系统模型中,时间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春夏秋冬的递嬗为动力和节律,描绘出一个循环不已的大系统,宇宙万物就在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中生化不息。五行是对宇宙万物的五种功能行为的反映,其中蕴涵着时间节律的思想。正由于此,《内经》将五行与阴阳并提,认定“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而在古人看来,“道”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时间序列,而时间序列又蕴涵着人们必须遵循的“道”[5]。

  古人根据五行的属性特征将自然界许多事物和现象归为五大类别,并认为这五类属性的物质之间,存在着有序和一定方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五行间的有序和方式上的联系,体现在五行的同行归类方法,如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还体现在异行关联法,即用异行生克或五行生克的方法,来解释和说明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还有同行-异行结合联系法,即把同行归类法和异行关联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8]。

  五行学说是基于我国古人阐释事物关系的需要而形成的理论,其要素为“五”,但涵盖了万物间最基本的关系,即相生与相克。生与克的相互作用,形成五行制化及胜复的运动规律,使整体有了确定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反馈机制[9]。

  2 五行学说注重的是程序、关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五行的观念,并不是五种基本物质,而是五种基本的程序”[10]。金、木、水、火、土的名称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西周末年的史伯曾曰:“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上述这种构成论不仅是多元的,而且还带有“神”的色彩。实际上“五”的分类系统模式属于上古思辩哲学的范畴,五行学说只不过是借用五材的名称而已。

  古老的五行制化理论很好地诠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并以简洁的形式完美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客观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并不断地发生着运动变化;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永恒的[11]。同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还与控制论中的负反馈原理完全吻合[12]。

  五行制化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之始终,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即便在今天,五行学说对人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以及治则治法、养生预防的认识仍然是正确而深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中医学强大的生命力,也增添了其独特的魅力[13]。

  3 五行学说有其合理的内核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数理、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对五行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肯定了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3.1 数理方面五行之合理性:为什么中医单取“五行”,而非其他,作为模型能否更简化?是否完备?五行所以选“五”,并非随意与偶然。相对于一、二、三、四及六、七等来说,“五”非常符合生物学的基本规律,是最简约的生物模型。“五”使相生、相克各成循环,又融入一体,通过复杂的、多层次的正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均衡[14]。

  下面以“四”为例,对照五行之优势。公元前后的400年,不论是中医还是西洋医学,在这一时期都奠定了基础。古代哲学对医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用来揭示人体的生理病理:西方采用了四元素说,东方运用了五行学说,它们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但是,中西医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模式。四元素说与五行学说比较而言,前者更朴素原始,比较机械固定,在解释复杂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时必然会碰壁,它的局限性是如此地显而易见,因而给后人留下了被修改甚至被抛弃的机会。与此相反,五行学说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更高的抽象意义和普遍意义,因而在解释万事万物时几乎无所不能包容。由于五行彼此间的联系性及五行的运动变化性,它在被中医采用后,有着很广的适用范围。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关键不在于金、木、水、火、土等5种物质本身,而在于它们的不同属性和彼此间的相生相克关系[2]。由于这种关系的普遍性,中医不仅用五行的关系来揭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把它扩展到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因此它的适用范围要比四元素说广泛、深刻得多[15]。

  3.2 非线性动力学方面五行之合理性:许多生物医学家意识到借助于非线性动力学,可以实现他们多少年来力图把数学与生物医学综合在一起的梦想。20世纪后叶,美国科学家Leon Glass开始关注机体的生理和生物化学中的许多核心思想与非线性动力学之间的联系,并用这一理论去解释和说明那些发生在生命世界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事件。有学者[16]研究认为,五行是一种典型的数学思维模式。根据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五行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处于运动状态之中,其运动过程可以概括为顺行的生克制化和逆行的乘侮胜复。这一运动方式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中医五行学说揭示并描述了机体生理系统之间存在着更为丰富的非线性动力学相互作用,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使我们能够把现代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桥梁。

  迄今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几乎都是建立在线性思维模式或线性科学基础之上,其中的许多缺陷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以中医五行学说在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经验为基础,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使生物医学创造出一系列非线性动力学诊断和治疗技术,使我们能够预报和早期诊断疾病,并使治疗更有效。3.3 控制论方面五行之合理性:内稳定器又称为超稳定系统。ABCDE表示5个互有反馈联系的子系统,共同组成为稳定器。而内稳定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如果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如A,其平衡态有着不大的偏移,这时其它子系统可帮助它回到平衡态。但一旦这个偏移充分大,短时间内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不能使A回到平衡态。那么由于A的影响,别的子系统可能偏移平衡,这个特点类似于五行辨证中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乘与相侮所产生的疾病。第二是如果系统只有一个稳定态,若系统处于非稳定态,系统就会不断动转,好像在寻找稳定态,这个特点说明人体五脏疾病通过五行辨证治疗,最终要回到身体健康的稳定态。如果把ABCDE分别看作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脏,那么五脏的生克乘侮辨证符合“内稳定器”原则[17]。五行辨证论治在于恢复人体的五脏“内稳定器”。

  主客观协同控制论认为,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控制系统,其发展过程都有初级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是自由运动的阶段;高级阶段是膨胀运动和自由运动的对立统一,膨胀运动在其中占主导地位。自由运动对整个系统的控制为客观控制,膨胀运动对整个系统的控制为主观控制。所以任何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在其发展的高级阶段都是一个主客观协同控制系统。有学者认为,主客观协同控制论是在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研究阴阳五行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用主客观协同控制论更容易解读阴阳五行的科学内涵[18]。阴阳五行有完善的系统观和科学的时空观。五行学说是唯一的一个从宏观上研究循环运动的理论[19]。阴阳五行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旦进入现代科学研究的领域,它带给人类社会的必将是一片新的天地。

  3.4 系统论方面五行之合理性: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于系统的性质与行为,系统的稳定结构预测系统的进化方向,古代五行学说正潜在地存在这些思维方式,是古代一种超前的科学方法[8]。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同样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生命,除了某些单个的过程以外,有生命的系统不是处于真正的平衡态的封闭系统,而是处于稳态的开放系统[20]。所以,西方人在表述“最佳自稳态系统”时所画的模式图,与中医概括五行生克关系时常用的五角星样的“模型图”有惊人地相似。从科学发展史的眼光来看,系统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代分析性研究方法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局限性。

  五行学说的形式结构方法,是根据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关系来确定,与系统科学的形式构造方法相比,大有相通、相融之处:①五行的单相递性的生克关系类似于“因果长链”关系。②五行整体间的生克关系类似于“因果环链”关系。③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类似于“因果网络”关系。五行的相生之中有相克,相克之中有相生,化生之中有制约,制约之中有化生,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化中有制,制中有化,构成了复杂事物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也才能生化不息。五行系统间通过这类复杂的调控机制,防止自身某些方面的太过或不足,从而维持整体的动态平衡,推动着事物正常的发展与变化,如一个复杂的人体,它的核心――五脏的关系就是生克制化的因果网络关系[21]。目前,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阴阳五行模型的科学内涵与意义正逐渐被重新发现和揭示。

  3.5 耗散结构理论方面五行之合理性: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在总结其科学成就时指出:当代科学正经历着一场革命,人们注意的焦点正从“实体”转移到关系、信息、时间上来。他强调,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眼于自发组织世界描述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22]。而这种“新的综合”的方法,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惊人的一致。他所指的“自发的组织世界”,也莫过于与天地一样复杂的人[3]。

  3.6 方法论等方面五行之合理性:中医五脏模型是中国古典哲学和合思维的产物。五脏系统是一个多元、多变量、非线性的系统,五脏模型不是形态学模型,只是一种超形态、关系型的功能分类模型。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调节方式上,可归纳为:外在调节、内在调节、自组织调节;即时调节、后时调节、前时调节;一元调节、二元调节、多元调节。临床实践证明五脏模型还是最优化的选择,其真正不足是五脏功能和五脏关系的不足,对此可继续通过临床实践加以补充和修正[23]。

  五行学说是传统医学理论的核心,也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但有人认为传统五行学说缺少定量依据。有学者[24]通过定量计算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群子统计力学参数的方法,把人类器官和组织大体分为八大类型。定量地考察了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与量子(群子)统计力学理论参数之间关系,从而定量地考证了中医学上的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建立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学者[25]提出“三脏一体”辨证的五行空间构模,从而使五行学说这一思维方法贯穿整个“三脏一体”辨证理论体系。而“三脏一体”辨证对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也有着重大意义,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五行模型实为一个信控系统,并严格符合现代拓扑学原理,是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正确反映自然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网络模型。有学者[26]建立阴阳五行逻辑公式体系,用数学方法表达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理论体系以证候为研究对象,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形成了人类医学史上成熟的、也是最早的一种医学体系。20世纪后半叶,当人类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代表的系统性科学的问世而兴奋不已的时候,没有被近代科学主义蒙蔽的中国人蓦然发现,原来世界上第一个信息系统模型,是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而人类医学上经历了数千年防病治病实践检验的第一个成功的人体信息系统模型是中医学。

  4 阴阳五行应承载更多科学研究

  五行学说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阐释了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它既继承了唯气论及阴阳学说的唯物论和对立统一的思想,同时又确立了物质世界的制约平衡的普遍联系性思想,以及制约生化的宇宙演化观[27]。阴阳五行是一个发展完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思路简洁的理论体系。单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讲,它并不存在明显的思维缺陷,但所表现出来愚昧和迂腐的一面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而形成的。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要真正了解中医并重建现代型中医研究纲领及理论,必须从该理论出发。随着人们科学知识的不断充实,阴阳五行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一种思维惯性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认识发展过程,阴阳五行的科学性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代科学从西方微观分析思维文化起家,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分析思维已经不能完全承担起科学研究发展的任务,甚至在一些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分析思维已经将科学研究引到了死角。现代科学正在迫切呼唤阴阳五行来承载科学研究的未来[28]。

  5 五行学说必须发展才能继续发挥其最大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对于构建中医研究纲领的硬核、促进中医生长点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医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和超稳定性,这些特点阻碍了近代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保存阴阳五行理论的整体性、辨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古朴阴阳五行哲学怀抱,走现代化之路[29]。有学者[30]指出,五行学说、五脏相关学说皆有其局限性,无论死守原有五行学说,还是现有五脏相关学说,皆非长远之策。对五行学说加以完善,使其更客观、严谨,更符合客观实体,既能保持中医药之特色与源泉,又能为其创新,这是较佳的选择。并提出完善五行学说的数条建议:更清晰地定义五行,统一分类标准,更合理地阐述生克制化的规律,为多层合参、综合推断制定更完善的准则等。

  如何使中医学从经验性的传统中医学向科学性的现代中医学进化,根本出路在于基础理论的突破。而解除对中医理论发展禁锢的当务之急是用科学剖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如果不能吸取现代哲学的精华,得以脱胎换骨,在将来则会成为现代中医学向前发展的阻力[31]。阴阳五行学说古朴、完美,在现代人的眼中,却又那么不切实际,犹如空中楼阁,中医人应当以此“空中楼阁”建筑基础为己任,使其有根有基,屹立于现代

  科学之林,为祖国医学之继承发展大业,为人类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6 参考文献

  [1]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04.

  [2]谭春雨,方力行,陶御风.五行名义的四时象理内涵探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10-512.

  [3]李致重.科学地认识阴阳五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2):1-4.

  [4]岳美中.评论五行学说,先要懂它[J].中医杂志,1974,15(12):42.

  [5]邢玉瑞.《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5-6.

  [6]张其成.易学与中医[M].北京:中国书店,1999:52-54.

  [7]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第二册)•甲古文四方风名考证[M].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1-6.

  [8]李成福.现代系统科学的空―时结构方法与古代五行学说的融合[J].河北中医,2005,27(8):630-631.

  [9]王小平.论人身合和结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3):162-164,173.

  [10]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344.

  [11]汪连天.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简明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38.

  [12]萧德馨.中医方法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135.

  [13]李靖,王旭东.五行制化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6.

  [14]刘玉庆,郭林.从简约性看中医“阴阳五行”的生物学意义[J].自然杂志,2003,25(5):296-298.

  [15]马小兰,蔡松涛.从四元素说到五行学说试探中西医理论模式的不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173-176.

  [16]冯前进,牛欣,王世民.五行学说的非线性动力学原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7):551-554.

  [17]戴永生.五行学说现代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3):198-199.

  [18]阎银宗,庄建西,庄建东.试用系统科学理论解读阴阳五行[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5):8-10.

  [19]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9.

  [20]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

  [21]李成福,李同宪.系统科学的形成结构方法与五行学说的融合[J].陕西中医,2002,23(10):913-915.

  [22]湛恳华.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04.

  [23]张其成.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与不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3-7.

  [24]金日光,牟雪雁,李元柱.中医传统五行学说人类器官的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统计学参数对比[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多学科研究,2004,6(1):26-29,78.

  [25]许仕杰,黄纯美,周福生.周福生教授“三脏一体”辨证的五行空间构模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9):1738-1740.

  [26]孟凯韬.中医辨证论治的数学表达.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多学科研究,2003,5(3):15-16,76.

  [27]谭春雨,徐列明.气阴阳及五行哲学内容的形成及其对医学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2,20(4):468-469.[28]李曙华.系统科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重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1):21-25,32.

  [29]张宗明.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1):76-79,83.

  [30]李盈,张家毓,周小军.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说考议[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07-1908.

  [31]张维耀.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一)[J].天津中医药,2004,21(10):387-390.

  阴阳五行学说篇7

  关键词:五行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中国五行思想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思想家的哲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含义,甚至是具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思想内容。由于它有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的一面,因而被众多思想家阐释,被众多具体科学借用。在当今的中医和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著作中,五行思想时常被提到,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呢?

  一.五行思想的形成

  史伯,西周末年人,曾任周太史。他提出“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最早地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万物的形成。

  其实,在史伯以前已有“六府”说和“五行”说,“五行”说是从“六府”说演变而成的。《左传·文公七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土生谷,土谷相连,谷为六府之一。“府”是府藏。“六府”就是储藏水、火等六种物质的处所。它是我国古代先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质资料的概括和分类。后来可能是由于土谷相连,土包括了谷,就不讲谷了,而只讲“五行”。《尚书·洪范》载,上帝因禹治水有功,赐给他“洪范九畴”,“五行”是九类治国大法中的第一项,文章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行”是“世所行用”即日用之意。“五行”是人类日常生活应用的五种物质资料。“五行”也叫“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把水、火等五种东西看作人类生活最根本、最必需的物质资料。《尚书》讲的“五行”,作为“洪范九畴”的首项,反映了人们对五类生活物质资料的高度重视。(此处不是指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近似地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种物质元素,是从史伯开始的,他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国语·郑语》)

  土与金、木等是不同的东西,把这些相异的东西错杂集合起来就能构成百物。这是说,只有一种物质产生不了新物质,必须有不同的物质在一起才能发生作用,生成新物质。史伯举例说:音乐如果只是一种声音就不好听,多种声音配合起来才悦耳;色调,单有一种颜色并不好看,多种颜色配合才有绚丽的色彩;味道,单一也不行,多种味道调和在一起才可口。史伯明确地认为百物是由“五行”即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五行”是构成百物的原始物质材料,“五行”与百物,是物质元素与具体实物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元素说理论。这是对以往作为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分类的五行说的重大理论发展。

  史伯的“五行”说从宗教神学的襁褓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天命论的束缚。但是,“五行”是物理性的形态,严格地说,并不能真正科学地阐明构成万物的元素及其性质;史伯把劳动人民的创造归结于先王的功德,这也是严重的理论局限。

  二.五行思想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伯的“五行”说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在理论上,主要有两种学说:“五行”生克说和“五行”无常胜说。“五行”生克说包括两方面:一是“五行”相生,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是“五行”相克,“克”即“胜”,也叫五行相连胜,具体指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应当说,“五行”说反映了某些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这在科学史和认识史上都是有意义的。但是,把“五行”生克作为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必然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从而产生了与之相对立的五行无常胜说。《孙子·虚实篇》:“五行无常胜”。《墨子·经下》:“五行毋常胜”。《孟子·告子上》也说,用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火并不熄灭,叫做“水不胜火”。这也是杯水车薪成语的由来。孟子的说法也说明,五行能否相胜有数量等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无条件的。把五行相胜说成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五行说后来广泛地浸染到哲学、历史、文学、医学、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源远流长,影响巨大,成为中国人的持久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泥古论者赞之为神秘的金字塔,智慧的大宝库;疑古论者则斥之为迷信的总根源,妖怪的间谍网。这是两种片面的观点。列宁曾经深刻地揭示出古代“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的事实,历史事实说明,五行说一方面推动了人们对万物生成的探索和金、木、水、火、土相互关系的研究,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受到唯心主义的侵蚀而神秘化,形成一张僵硬的“五行网”,用它去硬套一切,穿凿附会,成为占星、卜卦、择日、算命、看相、看风水等迷信的根据。

  三.董仲舒对五行思想的借用

  董仲舒,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在地主阶级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专制政权的新形势下,董仲舒为服务于君主的专制权力和专制社会的统治秩序,把古代的人格化的“天”和阴阳五行说相杂合,构筑了一个神创论和五行图式论相统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发展成整整统治了一个时代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的天神观念通过吸取、容纳阴阳五行学说,重新塑造天神面貌,突出了人格的天(天意等)是依赖自然的天(五行等)来呈现自己的。原来用阴阳二气和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先秦时代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潮,并在反对天命思想(即神创论唯心主义,也即主观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挥过显著作用。董仲舒有见于此,竭力利用、歪曲和改造阴阳五行观念,作为天神创世论的重要环节。董仲舒学说认为“天”把阳当作主导方面,把阴当作从属方面;阳主万物生长,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主万物收藏,是天的刑罚的表现。由阴阳二气再分成五行,阴阳和五行的结合,使五行的结构组织获得了两种内在的动力,从而使五行结构有具有了自我运动和调节的性能。体现天的恩德的阳气推动五行按当时通行的木火土金水的次序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叫做“比(接近)相生”。体现天的刑罚的阴气,推动五行相胜,即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其间均各隔一行,如金胜木,中隔水;水胜火,中隔木等,叫做“间相胜”。五行相生相胜,终而复始,循环不止,就有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时,土兼四时,还有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五方,由此进而产生万物。这就是天——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董仲舒就这样通过把阴阳、五行拟人化,使“天”摆脱纯粹的神灵形象,成为和自然界的作用浑然一体的造物主、主宰者。董仲舒宇宙论的思想,对于先秦时代如墨子所主张的单一的人格神观念(主观唯心主义)来说,是一个进步,而对于如荀子所主张的自然的天的唯物学说来说,则是一个倒退。

  四.中医学对五行思想的借用

  中医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阴阳五行说。时至今日,阴阳五行已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部分,成了中医学中最高的、总体性的理论,其他理论则只是局部的理论。但是,阴阳五行说起初并不是医学自身的理论,而是从哲学中借来的,形成的时间也不早。《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医家把“天有六气”和五色、五味、五声、六疾联系起来,但很难说当时就已初步形成了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它是春秋战国直到汉代中期几百年间所形成的医学专著,现代通行的版本中,很可能还包含了东汉时代的一些材料。一般说,阴阳五行说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并且阴阳五行学说较为正确地说明了那些生理病理现象,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形成的《黄帝内经》,就顺理成章地采用它来整理已经积累的医学材料。然而,当时医学采用五行说,也是势所必然,因为在五行说以外,当时还没有更为先进的世界模式。现在认为:“《黄帝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使人们从系统结构观点观察人体,有助于比较辨证地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五行学说的应用,加强了中医学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论证。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在五行学说的帮助下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系统化。”

  五行说之于医学,是哲学对于科学的干预和影响,是五行说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但是,用五行说去说明医学中五脏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关系时,就显得牵强附会了,五行说并不能正确地解释所有问题。在今天,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医的多起来了,经过近几百年来科学分门别类的发展,而在每一门类中又是条分缕析的研究之后,科学自身提出了整体研究的问题。这种情况,促成了系统方法等整体方法的产生。这时候,人们再回头来看中医,感到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有着一种未被重视的整体方法的价值。但是,应该指出,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之所以采用整体方法并不是人们的一种自觉,而是人们的不得已,是在人们无力对局部进行具体认识的时代不得不采用的方法。采用什么方法,人们也并没有很多的选择余地,它决定于面临的对象和当时的历史条件。还应指出,用整体方法时,也必须对局部有一定的了解。这个程度,当然是越高越好。了解局部,不一定能懂得整体,但不了解局部,也无法很好地懂得整体。如果对局部认识有错误,整体也很可能会出现漏洞。如果今天还念二千年前的阴阳五行,那中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因为阴阳五行之于中医,是不完备的科学知识和不完备的哲学理论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古人的光荣,并不是今人的光荣。中医的整体方法,既是中医的长处,也是中医的弱点。

  汉代所出现的医学理论,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以前积累的医学资料进行整理的结果。从董仲舒开始,阴阳五行说已经成了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儒和医之间的联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后世不少医家都认为,作为医,如果不懂得儒家那一番道理,就只能是个庸医。这种情况也表明,中国的医学与哲学的关系至为密切。

  五.王安石对五行思想的阐释

  王安石是北宋时代积极有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宇宙论不够清晰和系统,但很有特色,他发挥了“五行”生成万物的思想。王安石在《老子注》中曾论述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他说: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自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此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此名万物之母,母者,生之谓也。

  从王安石的思想看来,这里所讲的“无者”是指气。太初、太始、太极则是气的演化的不同阶段,太极是阴阳二气的总称,是和天地同时形成的。有天地以后,万物就逐渐形成了。在所著《原性》和《洪范传》中,王安石又在太极、天地派生万物的序列中加进一个环节:五行。《原性》说:“太极生五行。”《洪范传》说:“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这里的“天”指自然的天,实是代表天地而言。太极生五行就是天地生五行。太极、天地是怎样生五行的呢?“天(阳)一生水”,“地(阴)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原性》)天和地即阳阴是分别生出“五行”中的不同物质实体的。王安石思想着重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说明五行,以强调五行不仅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因素,而且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五种因素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并且相互作用而形成万物。五种因素的不同性能又是万物具有多种不同性质的根据。王安石认为五行的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形成事物变化的原因,他说:“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洪范传》)“相生”,如木能生火,所以春去夏来。“相克”,如金能克木,所以木头被制成器具。“相继”,“相治”都是事物的变化。由于五行的各种各样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同上),万物的变化就无穷无尽了。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的五行学说并不能科学地说明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形成、性质和变化;他在唯物主义宇宙论发展到气的一元论的阶段,仍停留在阐发五行学说上面,反映出他的哲学思维的弱点。但是,他对五行学说的创见则是对哲学理论的新贡献,这主要是:五行既非上帝创造,也不具有道德属性,而是来自太极、天地,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因素;着重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解释五行,并用以说明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源泉;阐述五行的物理性能,并用以说明世界万物多样性的根据。

  参考文献:

  [1]李申著.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方立天著.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明、于井尧编著.中国哲学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4]张岱年主编.中国唯物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5]任继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侯外庐著.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贾得道著.中国医学史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

  阴阳五行学说篇8

  茶艺是一门艺术,而茶艺环境是品茶艺术的重要环节,也是茶艺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环境讲究的是以主客体的相合统一作为最高境界。

  茶席设计是茶艺环境中的一项展示设计,也是一项应用设计,是茶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要部分。茶席设计与环境的契合格外重要,茶席与周围环境必须做到精心设计,透过设计的力量,改变一些不足或不完善之处,使之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质,才算是合适的茶席。

  茶席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品茶环境的完善、完美而做。所谓品茶环境,包括景、物、人、事,设计茶席需要考虑到品茶环境的构成元素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因为茶席设计是一时性的设置而非永久的设计,景物、人事随时都会有所变化。由于时间、空间的改变,设计必然也不同。如果空间相同,而时间不同,茶席设计就会不同;反之时间相同,空间不同,茶席设计也要有所区别。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艺又是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茶文化既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又是茶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茶艺环境是展现茶艺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构成茶艺环境设计的元素,不论时间、空间都应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茶艺环境设计必须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不能违背“阴阳五行学说”这个基本理论。茶席是茶艺环境设计中的主要部分,茶席设计最主要呈现的特性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这两个字,听起来好象很玄妙,其实是古代人通过长期、各方面观察自然现象,认识到各种事物无不存在着对立、统一两个部分。这种现象以“阴”、“阳”两个字来概括,它有一定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东西。阴阳是互相对立,也是互相依存。阴、阳二方,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无所谓阴。这就是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阳二者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不断的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至于五行,是指宇宙万物的构成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的运行和变化而来,也就是说,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构成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宇宙万物循环不已,甚至影响到人的命运。

  五行具相生相克特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宇宙万物的关系,都可用五行学说来解释。

  茶艺环境设计根据阴阳互根,相互转化,五行不断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设计,呈现茶艺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下一篇: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