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回族文化特征研究(二):伦理道德与宗教民俗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伦理道德特征

  在研究泉州回族文化时,我们发现,虽然泉州回族有过辉煌的历史,就目前状况而言,已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伊斯兰文化,与历史上回族先民的活跃以及伊斯兰教的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固然是由于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结果,但在两种文化的融合中,汉文化占了绝对优势,起了主导作用,形成其明显的伦理道德特征。

  文化的融合是潜移默化的,对于时间较长,不同文化间吸收、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要比时间短的来得深、广。正因为如此,虽然回族先民一定居泉州就修建了清真寺,而且也保存了自己的伊斯兰文化,“自固守其国俗,终不肯改”5。但回顾泉州现今所存金、丁、郭、蒲、等诸姓回族的族源,大都是宋元时期来泉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与汉人婚配的后代,如蒲寿庚母即汉女蔡氏,陈埭丁姓一世、二世祖均娶汉女为妻。因此,在与当地汉人千丝万缕的关系中,汉人的血统渐渐渗透,必然使得泉州回族在伦理道德、纲常礼仪方面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

  众所周知,作为与回族密切相关的伊斯兰教,是一种入世的宗教,十分注重现实生活。这种信仰与务实的交融在其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各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恰恰与汉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内涵上有共通之处。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孔孟之道在中国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在泉州亦是如此。因此,凡是外来文化,如不能与儒家思想合拍,便会逐渐消失;象摩尼教、婆罗门教等一度流入泉州,但很快就淹没不传,仅留数处遗迹供人凭吊。而伊斯兰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凭其强大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泉州得以保留和发展。

  这种文化融合的决定性阶段始于明朝丁衍夏入仕后这一时期。

  明朝对回人实行强制同化政策,责令他们必须与汉人通婚,不许自相婚配,禁止说胡语,姓胡姓。过去穆斯林丧葬简朴,从这时开始逐渐儒家化,“殓加衣矣,殡用木矣,…交神不皆沐浴矣,酒果设矣,棉帛焚他神矣…食有以豚者”6。丁衍夏在《汾溪志》中为族人制订的各种行为规范,也完全是以儒家为依据的。

  入仕便意味着以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观以及行为规范等为主体的汉文化广泛而深入的吸收。因此泉州回族虽说在总体上恪守《天方典礼》中提到的“用权而不离于正,虽变而不失其常”的原则,但已明显地以伊斯兰教与儒家双重品格出现,将祖先圣贤崇奉、祖先宗教法规、传统纲常伦理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与西部回族文化截然不同的伦理道德特征。

  宗教与民俗特征

  宗教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来看,首先体现在宗教建筑方面。

  与回族密切相关的是伊斯兰教,在凡有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必有清真寺或礼拜寺;泉州的回族宗教建筑,以清真寺和丁氏宗祠为代表,综合展示了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完美结合。

  泉州现存的清真寺坐落在涂门街,名为清净寺,为国内早期四大著名清真寺之一(其余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扬州仙鹤寺),它的外观造型基本保持了阿拉伯风格,“据传该寺的建筑风格完全是模仿叙利亚大马士革清真寺而修建,…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建筑”7。同时,在其建筑风格中,又揉合了泉州传统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如门柱上雕刻雀替,使用云纹,上饰卷草,装饰砖墙使用辉绿岩石等等,均为他处所少见。

  

  泉州清净寺

  与清净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另一著名的回族建筑——陈埭丁氏宗祠。宗祠的出现本身就是与汉文化融合的表面特征之一。丁氏宗祠采用汉族传统建筑形式建造,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

  

  丁氏宗祠的建筑布局造型奇特:它的中堂与厢房,两“口”相套,成中文“回”字;右上角建成削角形,形成中文“回”字楷书笔法的顿角,隐喻丁氏是回族,在沿用传统中国古建筑工艺的同时,在其中堂门上及两侧的木、石构件上还雕有阿拉伯文字的装饰,堪称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泉州回族与汉族交错而居,长期受汉族文化的熏陶,回汉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回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与汉族大约相同。远不如西部回族能够有自己完整的一套习俗规范。但由于宗教、历史的原因,他们在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上,仍保持较明显的特点。

  例如惠安白奇郭氏回民(俗称九乡郭、福建省最大的回族乡)虽然部分在宗教上改崇道释杂神,生活习惯养猪食豚,但长期以来,他们仍牢记“祖先遗训”:“生者已背离祖教,死者当复归清真”,当地的“禁油”风俗即可佐证。“禁油”风俗是指在老人、病者临终,逢年过节以及先辈生卒祭辰等时期禁止食用猪肉、猪油和猪类食品。这种力求保持洁净的做法,是希望亡魂能够重归清真,并以此表示遵循祖先遗训。

  在表现文化上共同心理状态之一的宗教信仰方面,泉州回族真正信奉伊斯兰教的人虽然在日益增加,但也有较多的族众崇奉佛教、基督教与杂神。与泉州其他的汉族民众一样,在他们各自的聚居地都有宫庙,宫庙中各奉镜主,镜主都是古来传说有名的或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保生大帝、妈祖等。不过,他们每年庆祝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时,都宰牛羊,做“油香”;一些虔诚的穆斯林更穿上他们的民族服装,前往清真寺庆祝。在丧葬习惯上,更有个别笃信伊斯兰教的回民坚持采用他们认为至高无上的“族葬”——即“殓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鬣而浅,裹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8。且不悲哭,以为是真主赐福往天堂、乐园,应“笙歌鼓舞”9,基本上仍保持伊斯兰教简朴、简约、清净的习尚。

  未完待续。

  注:本文首发于《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作者:林中燕教授

  参考文献:

  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6丁衍夏,《祖教说》

  7杨永昌,《漫谈清真寺》第47页

  8《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感纪旧闻》

  9《荣山李氏族谱》

上一篇:疼痛反应:有反应----------------浅昏迷
下一篇:《微水浮尘》:微水浮尘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