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请原谅我的多情,就怕几百年之后,此窟只待成追忆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5-27
手机版

  今年暑期,同以往一样,多数时间在莫高窟。每天看到熙攘的人流,烈日下排队的游客,还有从山上山下每一位辛苦坚守的工作人员,说实话,心里总有些无奈。也许,那些遥望着我们的石窟,也在长时间不得恢复的疲劳状态下默默地强打精神,继续把美和沉静传递给每一个人。

  旅游和保护始终是横亘在文化遗产面前的两难之境,控制人数和科学安排是“敦煌旅游热”带来的巨大挑战。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吗?既满足游客参观乃至深度了解的需求,同时尽可能减缓高密度人流所造成二氧化碳和水汽引起酸性气体对石窟的损害。把美好的资源多一些留给后人,让未来者尽可能多一些感受美的机会。

  这个难题,正在被慢慢探索,无数人的辛劳付出将铿锵作答。

  

  总有人说,你怎么那么喜欢敦煌,跟疯癫了一样。如果有一种美好,以你肉眼看不到的速度默默消逝,有一天,你,或者你的后代再也感知不到这份美??这,该多么痛心!

  记得好几年前参观洞窟时,讲解老师就介绍,十多年前她刚来莫高窟工作时所看到的有些壁画,已慢慢变色、脱落,洞窟壁面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隙。在莫高窟目前保存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中,千年彩绘的褪色、剥落、病害,窟墙崖体的腐蚀、风化,正对莫高窟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樊锦诗曾经感慨:敦煌莫高窟老化的趋势,只能延缓,无法逆转??

  

  莫高窟毗邻库木塔格沙漠和祁连山脉,位于三危山和鸣沙山的交界处,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上,三面被沙漠和戈壁荒滩环绕,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全年气候干旱,风沙频繁。沙尘暴造成的风蚀、粉尘和积沙等极易造成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经历千年风雨的莫高窟,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而旅游旺季时平均超过两万名游客所带来的人为损害,也让莫高窟不堪重负。

  即便天气晴好,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绝大多数依然大门紧锁,只有少数的三四十个洞窟之中的8个洞窟轮番对游人开放。每年暑期,应对大量涌入敦煌的游客,不得已采取的应急参观制度,虽然开放4个大型洞窟,但无论石窟本身、工作人员还是游客,都疲累不堪,参观体验感也大打折扣。

  单单从几幅百年前后的照片对比来看(黑色照片均由伯希和随行摄影师Charles Nouette在1908年拍摄,彩色照片由敦煌研究院孙志军老师于2011年拍摄),石窟的变化让人触目惊心。“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将给莫高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樊锦诗说。

  

  莫高窟第217窟 Charles Nouette摄影 1908年

  

  莫高窟第217窟 孙志军摄影 2011年

  

  莫高窟第97窟 Charles Nouette摄影 1908年

  

  莫高窟第97窟 孙志军摄影 2011年

  

  莫高窟第61窟 Charles Nouette摄影 1908年

  

  莫高窟第61窟 孙志军摄影 2011年

  

  莫高窟第158窟 Charles Nouette摄影 1908年

  

  莫高窟第158窟 孙志军摄影 2011年

  百年对照之下,差别何其之大,显然精美的壁画和彩塑正在逐渐消失!“几百年后,莫高窟安好否?”这是每一位爱敦煌爱莫高窟的人心底的疑问。

  保护、研究、弘扬,这是敦煌研究院很早就确立的六字方针。只是,当付诸行动时,这六个字变得格外艰难。幸好,那些研究者保护者们并不是孤身作战,从政府支持、专业助力,到更多民间的有识之士纷纷加入到这场“保卫战”之中;不仅如此,人们试图在保护与弘扬之间探索出一个“敦煌模式。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修复是人类输不起的一次文明拯救,“莫高窟已经成为一个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

  

  游客参观真的会对洞窟造成损害吗?

  1991年5月,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进行了观众对洞窟环境影响的监测实验。选择了莫高窟下层中型开放洞窟323窟(初唐),由40名学生在窟内滞留37分钟,观众滞留时洞窟门敝开,观众离开洞窟后,关闭窟门,以模拟平时参观时观众对洞窟环境的影响。从观众进入洞窟后就监测窟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墙体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监测采用最现代的微环境监测技术,最终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1. 每人每小时呼出水汽的67%,约21克水,呼出二氧化碳的52.3%,约4.7升,在观众离开洞窟时将留在窟内。

  2. 窟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半衰期分别是0.25小时、1小时和3小时,它们的比例为1:4:12。

  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衰减几乎完全依靠空气交换,其半衰期长的结果表明,内外空气交换条件差,特别是旅游旺季,洞窟将处于长时间不得恢复的“疲劳”状态。莫高窟的壁画颜料是矿物颜料,如果在洞窟内有大量二氧化碳和水汽存在,所产生的酸性气体肯定会引起颜料的变色。

  可以想象,如果在一个中等大小的洞窟里,观众接连不断进入,由于洞窟中通风差,这样二氧化碳和水汽就会在洞窟里大幅度叠加上升。洞窟既要保护,又要开放,这对开放洞窟的控制和科学安排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

  

  计划来莫高窟前,一定要提前预约

  在莫高窟以北15公里的戈壁边缘,早在2014年8月1日投入运营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就采取了全新的预约模式和“数字体验+实体洞窟”的参观模式。这种新游览方式安排游客在进入莫高窟参观之前,先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两部20分钟的主题电影和穹幕电影,使大家在短时间内对莫高窟文化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再前往洞窟实体参观。这样也能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减少了因为人体流动、空气流动引起湿度变化对壁画的破坏,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

  但值得深思的是,尽管莫高窟参观预约制已经公布了五年之久,但依然有很大数量的游客对此一无所知,以为到了莫高窟就能现场购票,有些甚至还自驾车辆长驱直入窟区。追根溯源,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旅行观念”的话题,究竟外出旅游要不要提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至少对相关的景区攻略做基本了解?

  虽然我们总向往“说走就走”的潇洒,但对于像莫高窟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还真不是你“想进就进”,毕竟资源不可再生。从这点上,对于日益成熟的中国旅游行业,还应更多倡导从改变“旅行观”上予以提升。

  如果你计划近期来莫高窟旅行,请务必仔细了解以下公告(可关注公众号“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2021年莫高窟参观攻略

  

  走进莫高窟时,你也是一个保护者

  很多人说,莫高窟太深邃,我可能一下子看不懂,能不能多看几个?能不能在洞窟里多待一会儿?还有人说,我第一次来,想看看特窟??

  其实,你可以不是一个佛教徒,但这不妨碍你去感受它的神秘和庄严;你可以不懂绘画美术,但依旧可以从那些壁画和彩塑中寻味这里曾经的文化交融与辉煌;你我只是一名行色匆匆的普通游客,甚至不需要被感动,但至少当我们站在晦暗的洞窟里,当一缕微弱的阳光洒入,我们会从心里升起一丝丝敬意,对一千多年前在这里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最虔诚的心意默默开凿绘画和塑像的无名工匠们。心怀敬意,便足够了。

  至于特窟,我想可能对第一次来莫高窟的人而言,每一个洞窟都是特窟。人的潜意识总会被“特”字吸引,别人看不了的我想看,其实,492个洞窟没有区别,有的只是艺术特色或保护程度上会有差异。如果真的能以平常心去静静聆听、默默感受,我想,每一个洞窟,无论时代、风格和内容不同,但都会带给你同样美的震撼。

  有个小小的提议,如果在天气和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你可以准备一个薄薄的口罩,当您走进洞窟时,戴上它,短短几分钟而已,但对这些脆弱的石窟本身,也许就会少吸收一些水汽、二氧化碳等,它们面临的“损伤”可能会少一点。

  

  还想继续了解莫高窟,怎么办?

  曾经遇到一些爱石窟的同好者,看了一次两次不过瘾,还想更深入了解敦煌石窟艺术。可以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

  1.“数字敦煌”资源库,足不出户了解敦煌的最佳途径。

  再过几百年,莫高窟可能看不见了,但通过影像复制的方式,可以让后人看到这些文化财富——这就是“数字敦煌”的伟大意义。这个项目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它的拍摄方式,与一般的摄影取景不同,它是多点、分层拍摄,最后通过计算机来合成。比如一个飞天图案,先要化整为零,分成一个个局部小块分别拍摄,等拍摄完,再处理拼接完整。通常情况下,花一个月采集到的数据,需要三个月左右来后期处理。

  洞窟里的拍摄漫长而又枯燥,夏天在洞窟里进行数据采集的工作人员甚至还要穿着棉衣。这项“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艰巨工作已承接了两个世纪,截止到2016年底,敦煌石窟已完成120个A级洞窟的图像采集、42个洞窟图像处理、20身彩塑的三维重建、120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124个洞窟三维扫描、文献数据库20万条等。

  同期向全球发布的“数字敦煌”资源库(www.e-dunhuang.com)第一期的30个经典石窟,跨越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时期,其中绝大多数石窟都是未对游客开放的,你只需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360度漫游洞窟,近距离感受千年的文化。

  

  2. 做看窟笔记,继续通过阅读、视听等方式深入了解

  这里指的“看窟笔记”,是你在窟区跟着讲解老师看窟时,不妨做一个简单的记录,比如窟号、讲解要点等,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手机备忘。在每个洞窟的门边,都有一个敦煌研究院制作的二维码,轻轻一扫,洞窟的内容就在掌中栩栩如生。

  回程后,如果希望延续你的莫高窟之旅,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收看记录片、收听音频等方式,在敦煌石窟艺术的海洋中遨游。

  悦读·敦煌|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寻找一个与历史对话的入口

  

  3. 淡季深度看窟,参与专业研学

  常有人问,最好的看窟时间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冬天。关于西北的冬季,被很多人误解,以为天寒地冻不宜旅行。其实,如果你选择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来敦煌,不仅能感受到明媚、灿烂,被白雪覆盖的沙山,让我们这些南方人最为羡慕的,是屋里暖暖的,可静静读书、绘画,或者品茗、聊天,享受一把大城市难得的漫游节奏。跟夏天动辄平均两万人的窟区相比,冬天仅几百人的窟区更像一片净土世界,石窟爱好者的美好天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旅行、学习,也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如果对石窟艺术感兴趣,也可以报名参与专业深度研学,通过讲座、参观、分享、体验等多层次的立体学习模式,让自己对敦煌文化、艺术与价值观有更深刻认知,播下种子,回去传递给更多人。

  

  图片来源:酒泉日报

  

  来来回回敦煌十年了,那些微笑的菩萨,那些袅袅飞天,似乎都具有了无穷的感召力。所谓佛理飘渺无形又如影随行,在弹指一挥的无垠也在拈花一笑的指尖,看到美、感受美、并回报以美——这是很多人在敦煌感悟的。

  文化与信仰,是莫高窟的土壤,也是它带给我们的能量。也许我们做不了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做好的事,做美的事,为更多的人。

  我想,这也就是莫高窟将永远存在的意义。

  

  摄影:海洋视界

  举报/反馈

上一篇:弊端众多的朱棣北伐
下一篇:原创风流倜傥的唐伯虎,一生命运惨淡,最终落魄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