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端众多的朱棣北伐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5-27
手机版

  前文说了朱棣将卫所内迁带来的诸多弊端,可朱棣北伐到底有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呢?

  

  至于朱棣北伐漠北所取得的成果,清朝官修的《明史》倒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明史》源于《明实录》,所以官方对于朱棣北伐的评价是很高的。

  但是明朝人的笔记却并不认同官方的说法,按照明人笔记的说法,前面提到的朱棣第四次亲征漠北时俘获兀良哈几百人,已经是朱棣时代六次北伐里成果最大的一次了!

  所以朱棣北伐的成果,在官方和民间记载中完全是云泥之别,那么这两者的记载到底谁更正确呢?

  我们现在还没有时光机,因此我们不能回到六百年前去亲眼见证,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中去评估一下。

  

  朱棣他爹明太祖朱元璋那可是一代人杰啊,在他的时代明军北伐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朱棣。可朱元璋却在北伐连连大胜的情况下改变了对蒙古的策略,用塞王开边一步步蚕食蒙古生存空间这种费时费力的笨办法,代替了深入漠北雷霆一击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战术。

  所以要是犁庭扫穴真能解决蒙古的问题,朱元璋何必大费周章地设立一条蒙南防线呢?

  由于朱元璋的打击,蒙古分裂为了三部,其中鞑靼和瓦剌这两个蒙古大部,两者间的关系恶劣到了兵戎相见的程度。对于明朝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这两部打生打死,自己在一旁看戏,必要时出一下手维持两者的平衡。

  

  然而朱棣的不断北伐虽然成果难以断言,但是鞑靼确实因为朱棣的不断攻击而大为衰落。最终朱棣的死敌鞑靼太师阿鲁台被瓦剌首领脱欢所杀,草原上瓦剌呈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朱棣不去北伐,鞑靼和瓦剌双方打个五六十载都不成问题,它们之间哪有可能会这么快地就决出胜负呢?

  因此朱棣的北伐改变了蒙古各部间的平衡,大大加快了瓦剌统一草原的北伐,这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所以朱棣的北伐蒙古犁庭扫穴就是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对于解决蒙古这个北方当时最大的威胁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也先

  顺带一提,脱欢的一个儿子叫做也先。

  所以朱棣身死仅仅20年后便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就是他老人家北伐给打下的基础!

  其实细细品味朱棣对蒙古的战略改变,他主动将蒙南防线撤销大部分,就有收缩战线的味道在里面,只是没有仁宣之世那么明显罢了。朱棣裁撤塞外驻军,很可能是因为明朝的财政已经难以支撑了。

  可这边收缩战线,那边又大军北伐,这岂不是白收缩了吗?

  因此朱棣北伐本身就是战略十分混沌的举措,因此非但没有让明朝的北方边境安宁,反倒成为了明朝衰落的源头。

  这不就是典型的瞎折腾吗?

  朱棣北伐给明朝带来的其它影响

  

  朱棣动辄几十万大军犁庭扫穴,这对于任何一个朝代的财政以及人力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在解决人力这方面,朱棣是很有想法的。

  他一手将塞外卫所内迁,一手大量增加军户。

  到了朱棣统治的后期,明朝的户口中四成以上的人口都被转为了军户。一些人常常得意洋洋地宣称朱棣时期,明朝有400万大军。洪武26年(公元1393年)的人口普查结果为明朝有1065万2870户,所以这其实是400万军户才对。

  由于明朝盛世太短,所以一些现代明朝遗少们对此非常得不服气,于是也给朱棣的永乐按上了一个盛世的名头。

  封建社会的所谓盛世就是民众相对生活安宁一点。

  

  可前文码字的已经介绍过了,明朝军户的底层就是奴隶,一个将全国四成以上户口都转为了奴隶的时代,它这算是哪门子的盛世?

  那些吹嘘永乐盛世的,不知有几人愿意为了大明盛世去当个军户给大明朝当牛做马?

  他们对让别人给大明朝当牛做马乃至去死倒是甘之如饴。

  朱棣内迁卫所并不能解决军户制的根本问题,因此他增加的军户越多,军户逃跑的规模只会越大。而前文码字的已经说过了,军户正是明朝最初的流民的源泉,而流民起义正是历代王朝衰败的一个共同原因。

  因此朱棣疯狂增加军户,就是把明朝置于了一个火山口上。一旦压力超过了临界值,火山就会爆发,明朝就将覆灭!

  

  兵员问题和后勤人员问题,可以靠逼人当奴隶来暂时解决,钱的问题可就没那么好解决了。

  由于朱棣北伐耗费实在是太过巨大,因此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计划举行第三次亲征北伐时,户、礼、兵、工等四部尚书联名上表反对,尤其是兵部尚书方宾寸步不让最后自杀死谏相争。

  朱棣对此龙颜大怒,将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吴中下狱,还诬赖方宾畏罪自杀下旨戮尸。(礼部尚书吕震应该是改变了立场,因此被朱棣饶过了。)

  朱棣用雷霆手段让整个朝廷噤声后,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起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里年年北伐,而朱棣一共也就发动了五次亲征北伐。

  

  在最后一次北伐返回的途中,朱棣暴毙于榆木川,他终于可以消停了,天下人也都大大舒了一口气。

  朱棣晚年连续的三次北伐,对手都采取了远遁避战的战术,因此更是战果寥寥。这自然是让明朝本来就已经十分糟糕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正是朱棣的这种瞎折腾,注定了明朝的仁宣盛世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收缩盛世。

  朱元璋那会还能靠着搜刮天下中人之家的财富来支撑自己的大规模北伐(详见前文《疑云重重的郭桓案》),朱棣北伐钱又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这个史料几无记载,但是从清朝初年的《明季北略》中我们能遭到一部分的答案。

  在《明季北略》里,关于李自成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后,从明朝皇家内库里获得的金银数量,有如下的记录:

  

  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这个记录有一个明显的问题,一锭银子500两,那3700万锭,岂不就是185亿两银子!1000万锭金子就是50亿两黄金!

  明朝的一两是现代的31克,换算成现代的吨,那就是57350万吨银子!15500万吨金子!

  不都说大明朝是穷死的吗,可是大明朝的内库里不是有这么多的银子和金子吗?!

  难道是崇祯舍不得花?

  不对!几千年来能统计到的全球白银总开采量才143万吨!黄金更是只有20万吨!

  所以明朝的内库里绝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银子和金子!

  咦?永乐不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吗?

  

  这下明白了,《明季北略》里记载的这个金锭、银锭是朱棣发行的大明宝钞!这种纸钞在明朝的计量单位为锭!

  光是两百多年后明朝皇家内库中都还保有如此巨量的宝钞,朱棣也真是敢发啊!

  也正是由于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这般滥发大明宝钞,所以在朱棣之后大明宝钞就成了在内库里吃灰的废纸了!

  如此巨量的纸币发到市面上,永乐朝时期明朝的通货膨胀得有多夸张啊?

  朱棣纸钞发行到了只能存在内库里,可见当时社会已经拒不使用他发行的废纸了!

  自北宋发行交子以来,中国古代的一场货币大变革,就这么被朱元璋、朱棣父子给扼杀了,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

  

  光靠废纸当然并不能满足朱棣北伐的需要,朱棣为了能发动北伐其它横征暴敛的骚操作绝对不少,只是被后世猫盖屎的掩盖过去了。所以朱棣时期兵役繁重赋税沉重,活脱脱的汉武帝朝再现,要是这都能叫做盛世,那明朝确实270多年都可以称盛世了。

  对朱棣北伐的成果吐槽就到此为止吧,下一篇我们来看看朱棣还折腾了其它哪些事情。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举报/反馈

上一篇:“山海计划”首批导师揭晓!专业阵容助力鲜活创作,报名通道持续开启中
下一篇:敦煌莫高窟:请原谅我的多情,就怕几百年之后,此窟只待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