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儿子就医、把妻子当保姆?那个住2000㎡的70岁老人,被骂惨了:房子一绝,过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比起苏童、余华、莫言等人,作家马原不算出名,但他的地位,却一点儿也不低。

  上个世纪80年代的马原特别红,往来的都是文人名流。

  他有着与口碑和地位相匹配的实力:

  “马原是第一个把创作的重心从‘写什么’转移到‘怎么写’的作家,在小说的叙事策略、叙述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引发了一场小说革命。”

  

  

  按理说,像马原这样的作家与知识分子,本该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已经70岁的他,也本该与家人在他自己打造的2000㎡避世城堡里安享晚年。

  可就在前些天,他却遭受了几乎半个互联网的痛骂,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争议之中。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似乎就是他自己……

  

  在没成为一名作家之前,马原几乎什么岗位都尝试过:“我插过队,干过农民、渔民、记者、编辑汽车装卸工,还能一次性把193斤的土杠铃连续举很多下。”

  在他看来,想要做一名成功的作家,首先要与这个世界,有着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理解。

  其次,是天赋。

  

  年轻时自诩天赋过人的马原,在公开发表自己第一部小说前,曾无人问津了10年。

  他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1982年。

  那个时候,他向《北方文学》投了一篇一万字的小说,并在文末附了一行字:不改,不用请退。

  彼时的马原已经29岁了,特别任性,还有点儿狂妄。

  

  最终,马原在与杂志方经过激烈讨论后,对方选择尊重他的意见,一字不改、原稿发布作品。

  结果……马原名声大噪,之后发布的小说个个震撼文坛。

  那个时候,马原已经结婚了,妻子是跟他同称为文坛“金童玉女”的作家皮皮。

  他们在辽宁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相识,毕业后马原被分配到西藏电视台,临走前大胆表白,皮皮点头后,他才安心去了拉萨。

  西藏是马原的福地,这片广袤、神秘又浪漫的土地,为他带来了无尽的灵感。

  此后几年里,西藏成为了他小说几乎唯一的主题:“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和西藏作比较。”

  《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这些引起了巨大轰动的作品,就是他在拉萨居住时创作出来的。

  

  1985年,皮皮大学毕业,从辽宁前往拉萨陪伴马原。

  他们在拉萨生活了很多年,大儿子马大湾也是在这儿出生的。

  80年代的拉萨,曾是中国大学生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用那个时候人们的话来形容就是:一片树叶掉下来,会砸到两个诗人的脑袋。

  而马原,就是拉萨文人圈子的中心。

  

  他生活富足、好客大方、有名望,平日里除了写作,特别喜欢呼朋唤友来家里做客。

  于是,他那个位于八廓街上的家,就成了文艺青年聚会的场所,还被人称为西藏“第二文联”。

  

  但名望为马原带来的,还有为名所累。

  那些笔会、评论活动,都对马原形成干扰,他几乎不再写小说了。

  尽管如此,马原还是没有产生离开拉萨的念头,但皮皮却因为当时西藏的几个女作家接连受伤与丧命,一心想要回到老家。

  于是,1988年,马原和皮皮一起回到了沈阳。

  

  回到沈阳后的马原,并没有重新迎来灵感爆发。

  与此同时,他与皮皮的婚姻也出现了不可缝补的裂痕,两个人于1991年离婚。

  离婚后的皮皮远嫁德国,并在异国他乡定居了。

  而马原呢,他的灵感依然枯竭着,即使几次与出版社签约,逼着自己写书,也无济于事。

  最后,不得不接受事实的他宣布停笔。

  

  不写书了,身边也没了红袖添香的陪伴,可马原的独居中年生活过得却不寂寥。

  他不是那种能让自己闲下来的人,写剧本、拍电影,还去海南参与了一个“很多地产界大佬都去参观了”的项目。

  另外,想要为中国文学做点贡献的马原,还用2年时间采访了110多位文学家,自掏腰包做了个名为《中国作家梦》的纪录片。

  可惜的是,这个纯文学的纪录片因为比较小众,没有电视台愿意播放,它的原版录像带被马原封存在冰柜里,到今天已经完全放不出了。

  

  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儿,马原在同济大学当了13年的教授。

  当教授的那段时间里,他去海口出差,在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售楼部里,遇见了现在的妻子小花。

  马原对小花一见钟情,觉得她舒服,看着顺眼,于是在回到上海后,他还特意托了一位在海口的女性朋友,找小花说合。

  

  小花没什么文化,只知道作家就是写书的,也没听说过马原。

  在她眼里,马原就是个高大的、大她29岁的成熟、儒雅且亲切的男性。

  很快,两个人就确定了关系,小花离开海口去往上海,与马原朝夕相处。

  恋爱了半年后,他们领了结婚证,一起搬进一套200㎡的新房里。

  而马原,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

  

  娶了心爱的姑娘,住进了宽敞的大房子,但马原的生活并没有按照平稳的步子走下去。

  2008年一个普通的清晨,刚刚睡醒的马原忽然感受到身体不适——前胸后背长满了红色的小疹子,每一个都拉扯着他的神经。

  后来他去同济大学的附属医院做全面检查,才知道自己肺里长了一个6.5*6.7厘米的大肿瘤,必须入院治疗。

  

  可在全上海最好的肺部医院住了一个月,做了一次手术后,马原逃了。

  他要离开医院,后面的肺部穿刺也不准备再做了。

  身边的朋友都劝他接着治,还有人去找余华劝他,但余华是懂马原的:“我劝了没屁用,他只会说,以后你生病了也上我这里来。”

  

  他为自己余下的生命做了两种规划,一个是能活三年,另一个是能活三十年。

  如果是三年,他就会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生活中,过好当下。

  如果是三十年,就去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儿,盖一座房子,远离世俗,生活中只有种菜和读书。

  

  接着,他辞掉了同济大学的职务,带着小花去了海口生活,他们还在海口补办了一场婚礼。

  2009年,马格出生了,也为马原带来了新灵感。

  停笔了17年的他,再次执笔写下了小说《牛鬼蛇神》,反响极佳。

  重新有了起色的事业、平淡却幸福的生活,让马原想要活下去的念头愈发深刻。

  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探访有好水的地方,为自己寻找疗养胜地。

  就这样,他遇见了继西藏之后的第二个福地——南儒山。

  

  2012年,马原带着小花去了趟西双版纳的南儒山。

  这座山位于云南与缅甸交界处的姑娘寨里,盛产茶叶,景致与环境极佳,马原第一眼看到,就着了迷。

  于是在2015年,马原一家人搬进了南儒山。

  彼时已经60岁的他,竟真的完全康复了。

  他自己亲手设计、监工,用6年时间为全家人造了座占地面积2000㎡,拥有9座建筑的城堡。

  

  图源:马原公众号

  在这个被绿林环绕的城堡群里,马原一家人过着童话般的生活。

  

  马原、马格和小花,平日里就住在城堡的八角楼里。

  

  

  这座楼有个宽敞的平台,他在这里放了个吊床、躺椅和茶几,父子俩经常窝在这儿一边吹风听鸟鸣,一边读书。

  

  八角楼里最漂亮的房间非书房莫属。

  15个木质书架围绕着墙体结构摆放,搭配着中式窗棂、藤编摇椅、大书桌和木地板,古朴又惬意。

  

  

  

  卧室以白墙铺底,搭配蓝色天花,清爽又明亮。

  床对着一面巨大的景观窗,抬起头就能看见窗外的崇山峻岭,在这里无论是读书、饮茶还是聊天,都很舒适。

  

  除了一家人住的八角楼,马原还建了很多别的房间,他把每个屋子都取了名,格林屋、卡夫卡屋、加缪屋、托尔斯泰屋、雨果屋……

  这大概就是文人的浪漫吧。

  

  主楼前有个小院子,马原在院子里立了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湾格花园”四个字。

  湾,是马大湾;格,是马格;花,是小花;园,是他自己。

  

  马原总是絮絮叨叨地对别人说,这座城堡是他为儿子马格建造的。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纯粹、美好的世界里慢慢长大,不必品尝入世的苦。

  

  他们一家人的田园生活,看着也确实浪漫。

  养了两只孔雀、十几只鸡、两条狗,闲了就去敲敲钟,其他时间就是阅读和写作。

  前几年纪录片《文学的日常》去马原家拍摄过后,还有不少网友表示无比羡慕。

  

  可这种晴耕雨读的浪漫生活,被马格的突然离世打破了。

  

  马原是讨厌现代生活的。

  他曾在一场演讲中毫不掩饰地说:

  “如果让我选择,我选择80年代,我不选择今天,就像让我选择生活格局和生活方式,我会选择上古,我会不选择今天。我不喜欢今天。所以我把自己的生活格局就设定在古代,设定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设定在晨钟暮鼓。”

  

  但小花和马格却不喜欢,他们都是为了迁就马原这个“病人”。

  马原心中那份归园田居的浪漫和惬意,其实都是小花为他支撑起来的。

  小花每天的工作量巨大,30亩地的山庄,有时候光是打扫就需要1到2天。

  

  小花也曾想过拒绝做全职太太,希望开一家淘宝店。

  但马原强烈反对:“她有了事业,宁静的家庭生活,就会被打破。”

  最终,小花只能带着遗憾,回到繁忙琐碎的家务事中。

  

  在这座2000㎡的城堡里,小花没有任何话语权,甚至连马格上学看病,她都不能做主。

  而马格呢,他同样也被父亲规划好了人生:住最美的房子,过最自在的生活,听最浪漫的故事。

  可无论是父亲规划的人生,还是内心深处的向往,他都没能实现。

  

  去年儿童节,马格倒在了家里的卫生间中。

  马格从出生时心脏就不好,但马原还是固执地搬进深山里生活,并拒绝在儿子出现问题时去医院检查,最后的妥协是请朋友帮忙中医调理。

  后来,马大湾带马格去医院,检查出了心脏二尖瓣膜闭锁不全,需要手术。

  而马原,就像当初自己拒绝治疗那样,拒绝给马格手术。

  

  可马原不爱马格吗?

  马格很黏马原,六七岁的时候还在他身上打滚,父子俩经常搂抱、贴脸。

  被妈妈误会不好好干家务挨训时,马原还会为他专门召开家庭会议替他解释。

  马原专门为马格写了童话《湾格花原》和《砖红色屋顶》,在童话里,马格是主角,与羊驼交朋友、骑蜘蛛飞翔。

  

  马格去世后,小花特别痛苦。

  而马原却显得很平静,看起来也没多哀伤。

  他在灯光惨淡的八角楼的客厅里躺着,眼睛望着天花板反反复复地念叨:“马格14岁是什么样子我都不用去考虑了。”

  而回应他的,只有八角楼外被黑暗笼罩着的,寂然无声的山林……

  

  (参考资料来源:人物:《城堡里的马原》、 凤凰WEEKLY: 《病人马原》纪录片《文学的日常》)

上一篇:赞皇电商|注意!直播间10大违规点,千万别踩雷!(收藏)
下一篇:DC的新写真再次拍摄《蝙蝠侠》!特技演员首次亮相《蝙蝠侠与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