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影深汕:寻访最后的放映员和电影院
虫鸣声声,晚风轻拂,很多深汕人的童年夜晚,便从一场乡村电影放映开始。
在深汕四镇盛极一时的电影放映岁月中,既有电影放映员每晚为守在电影院的五百号观众手摇胶片机连映三场,也有四镇一支支流动电影放映队肩扛胶片机,跋山涉水,走进田间地头,在广场上支起幕布,在文娱匮乏的年代为各村群众带去最初的电影启蒙。
一本广东省电影放映人员技术合格证、一枚中国乡镇放映员徽章和一台手摇胶片机,电影放映员们持着这“老三样”叩响了乡镇光影世界的大门。
小漠镇:最爱《沙家浜》,放映员“老三样”走江湖
建国初期,小漠镇成立1个农村电影放映队,使用1台8毫米的手摇式放映机,在镇内及各村巡回放映。
1977年购置1部26毫米中型放映机,服务范围在农村,同时成立1个旺官圩电影放映队,有26毫米中型放映机1部,在电影场定点放映。
曾经的小漠影剧院现状,二楼为现小漠镇文化站)
据《小漠镇志》记载,1970年小漠公社成立电影场;1986年经镇党委会批准,由私人出资在旧电影场原址兴建小漠镇影剧院,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总造价为8万元,共有靠背木座椅位600个座位。
曾经的小漠影剧院现状,二楼为现小漠镇文化站
电影场改建为影剧院后,安装了1台104型全套座机,也从原来两个月放一场,到每晚按场次放映电影。
一本广东省电影放映人员技术合格证、一枚中国乡镇放映员徽章和一台手摇胶片机,是小漠电影放映员的林建忠曾经行走江湖的“老三样”。
这本合格证标志着小漠第一代电影放映员的诞生。
要想获得一本,并不是件容易事儿。在电影学习培训班中,林建忠逐渐学会了操作8.75毫米、16毫米和35毫米(指胶片尺寸)的手摇胶片放映机。而放映员也需要不断地通过技术考核和年检,才算“修行到家”。
林建忠除了在影剧院放映外,也时常背着胶片机,跟着流动电影放映队下乡放映。他记得当时观众们的喜好——“他们最爱看《白毛女》和《沙家浜》。”
他形容每一次放映都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每天晚上热闹的时候能连映3场,他站在幕布后面一处狭小空间里,在手摇着16毫米的胶片机的5小时里,他不时听到影片高潮时观众席上突然爆发出几百来人的掌声、喝彩声,就像“惊雷”一样炸响了他所处幕后的安静。
林建忠的“技术合格证”
“在映前做好一切准备,放映时要集中精神操作机器,充分发挥设备地能力,放好每一场电影。”守望光影世界三十载,这是他践行得最久的一件事。
林建忠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放映员徽章:中心图案是一台胶片放映机,上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下刻“中国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开拓者(1970-2006)”。
花有重开日,老式影剧院却无“再少年”。随着改革开放后电视机在各家各户亮相,影剧院也面临着更多观众流失的局面,“后来观众都去看电视了,来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
林建忠的放映员徽章
在1997年的一天傍晚,伴随着放映员的下岗,林建忠亲眼目送着这座余晖下的影剧院走下了小镇的历史舞台。
至此,小漠盛极一时的电影放映戛然而止。
“去年有一天,我路过赤河广场的电影院,就买了票看了场电影,影院里坐了很多人。”现年67岁的林建忠感叹道,爱看电影的观众一直都有,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热闹。
赤石镇:幻灯放映队最早映出图像
赤石镇是深汕四镇里最早接触电影的。
据《赤石镇志》记载,1940年间,曾有一支幻灯放映队来到赤石镇放映,用图片映出图像,放映人员在旁解说图像内容。1951年,省老区慰问团带着一支电影放映队到赤石,映出黑白无声电影。1954年,有组织的黑白有声电影开始在赤石镇公映。
在1972年以前,赤石镇未建有电影院,电影队只能在赤石红场或下乡公映;1972年,赤石镇把原 1969年建作为市场的场址建为电影院,设500个座位,使用一部中型机头,定期售票放映;1976年10月,开始放映《南拳王》《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卖花姑娘》等影片,并天天放映电影;1983年,电影院址改作为羊毛针织厂,电影院迁在原药材收购站仓库址。
1984-1987年,影院人员进行定编并实行工资制,而观影仍然火爆。《少林小子》最多的一天放映 11 场次,观众近千人;《流浪者》《保密局的枪声》等影片平均每天也要放映 3-4 个场次,每月要放20多部片子,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少林小子》电影海报
赤石镇电影放映员赖显荣告诉记者,20 世纪 80-90年代,随着电视和 VCD 等进入到每个家庭,电影院的生意逐渐冷淡,1986 年电影院停止营业,后改建为居民用房。尽管曾经为之奋斗的放映事业早已结束,他仍旧保存着电影放映证和一箱老胶片。
影院落幕后,乡村却还需要电影。
近年来,不少公益电影放映走进了赤石镇各村,丰富了村民的乡村文娱乐活动。此外,赤石镇党委委员陈锦存向记者介绍,目前,赤石镇依然有流动电影放映队2支,分属大安村委和新联村委。这两支电影放映队属私人,设备是村民私人购买,会在村里有“神生”喜事的时候放映几晚。
鹅埠镇:流动电影队与文艺剧团共用人民戏院
“在我童年记忆中,夏天夜晚,从一场乡村电影开始。30年前,隔壁村一放电影,我们吃饱饭马上搬着凳子排队去看。幕布前或三五作伴,或成群结队,看的都是《地雷战》《地道战》这类老片子,乐意融融。”鹅埠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卓添城说。
建国前,鹅埠镇部分大村建有戏台,小村逢年过节、神诞、喜庆节日搭临时戏台作演戏之用。据《鹅埠镇志》记载,1958年建起了人民戏院,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
戏院建成后,常有剧团和宣传队演出戏剧和文艺节目,流动电影队也经常到此放映电影,是当时鹅埠镇人民群众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1961年,鹅埠镇正式成立电影放映队,开始到各大队、各自然村放映电影。
鹅埠镇“人民戏院”旧址
1971年7月22日,人民戏院遭受14号强台风袭击倒塌,仅存前楼及戏台。1977年11月,修建成露天影剧场。
“人民戏院是鹅埠镇最老的影剧院,旧址就在鹅埠中心小学斜对面,依稀还能看见墙上‘鹅埠人民戏院’的字样。”卓添城说。
鹅埠镇影院旧址
1985年以后,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只有农村传统节日、喜庆时才请流动电影队放映电影。1986年,由一名鹅埠人集资在中兴街西侧建新电影院。1984年,电影院转型,由个体户办起了录像放映室,并于1995年后停办。
现在的乡村公益电影采用投影机放映
卓添城告诉记者,现在,乡村公益电影放映员到蛟湖村、田寮村和鹅埠市场放映影片的时候,因为放映的片源比较老,青年观众寥寥无几,但还是有不少老人小孩为经典影片捧场。
红罗村乡村电影放映
鲘门镇:乡村露天电影成为最早的电影启蒙
鲘门镇党委委员郑悦才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的鲘门,只要晚上不下雨,电影就连着放。
鲘门最早的流动放映队由4名队员组成,于1983年成立。在农村文化娱乐比较贫瘠的年代,这支流动电影放映队曾经肩扛机器和幕布,翻过山路过海,走到田间地头去,用胶片放映技术叩开了乡村电影奇观世界的大门。
当时最受欢迎的,是《上甘岭战役》和《渔民之歌》两部电影。
“我们鲘门靠海,下海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很多,《渔民之歌》在那个时候成了大家最爱看的片子。放映广场上的观众黑压压一片,一场多的话有一两千人,少的话也有两三百人。”郑悦才说。
鲘门天水宫和龙王庙前广场放电影时观众最多,因为场地空旷,能容下更多的观众,看热闹的小孩也可以满地跑。此外,红源村、红泉村、朝面山村、民安村、民生村也有流动电影放映员轮流下乡放映。
鲘门天水宫门口曾经是露天电影放映场
“以前鲘门没有电影院,乡村露天电影和流动电影放映队便成了接触电影的一扇窗。放映员在空地上架起幕布,连上胶片机,迎接着进场又散场的观众。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鲘门镇各村的群众得到了最初的电影启蒙。”郑悦才说。
【撰文】徐怀
参考:《鹅埠镇志》《小漠镇志》《鲘门镇志》《赤石镇志》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陶清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上一篇:宏远最新消息!球队将正式改名,热身赛激战深圳,王牌内线回归
下一篇:2023年4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