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戛纳评分倒数第二但荣光尽收的韩版“小偷家族”,原来真是催眠大片啊!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24
手机版

  原标题:在戛纳评分倒数第二但荣光尽收的韩版“小偷家族”,原来真是催眠大片啊!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由日本名导是枝裕和执导的首部韩语片《掮客》,无疑是今年最受影迷期待的文艺新片之一。

  社会性与情感伦理冲突兼具的弃婴买卖题材,非血缘关系人群间产生的“类似亲情”,是典型的“是枝裕和故事”。

  主演阵容则囊括韩国一线演员宋康昊、裴斗娜,与人气明星IU李知恩。

  两厢结合,给人以“韩国顶配版《小偷家族》”的熟悉感。

  而在入围今年戛纳电影节后,本片也延续了是枝裕和夺得金棕榈大奖的前作《小偷家族》的荣光,把韩国国民级演员宋康昊送上戛纳影帝宝座,一举完成了奉俊昊、李沧东等本土顶级名导都“未竟的事业”,让吃瓜影迷的好奇和期待值进一步拉升。

  是枝导演,也顺带夯实了自己“影帝制造机”的光荣名号。2004年由他执导的《无人知晓》,让14岁的柳乐优弥成为戛纳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最终,《掮客》的戛纳之行,也以“韩日影人强强联手,为东亚电影争光”的双赢大格局收尾。

  但回到影片本身,口碑却没有那么美好。

  戛纳首映过后,媒体场刊评分低至1.9,在20多部主竞赛新片里排名倒数第二。故事平庸乏味、结局自我感动脱离现实的批评不少,英国的《每日电讯报》甚至开炮直言,“《掮客》可能是今年戛纳电影节中最令人失望的电影。”

  但在6月初韩国上映后,风声又稍有好转,烂番茄新鲜度从开局的75%上升至87%。

  如今,这部水准众说纷纭的新片,在上线流媒体后也释出了资源,与内地观众们网盘相见。

  和外媒的两极争议比起来,国内观众的态度更加明确。短短两天,豆瓣评分便从本就不高的开局7.2,掉到了7.0。三星中评占主导,后续分数恐继续下跌。

  看过片后,我们也失望地发现,《掮客》的好评更接近“不忍批评”的仁慈,多是这位为人谦和的日本导演,在观众圈结下的善缘。

  简单来说,这部片子确实不怎么样!

  强行组装起来的人物和故事,毫无火花;流水账般的平淡叙事,看得人昏昏欲睡;套路的拍法,也令人乏味。在是枝裕和的作品排序里,只能往尾端放。

  导演继续主题先行,用自己过往的拿手好戏,试图打造一出能在韩国兼容的“小偷家族”。

  但可惜,故事没编好,空有温情套路和招牌场面,丢失了从前扎实的叙事结构、细腻的情感流动与敏锐的社会关照。只是看起来“日式”,但又“韩味冲天”。

  那些试图迎合商业市场(以韩国为主)的类型化尝试,也颇为失败。

  主打悬疑感的警匪双线叙事,基本垮塌。

  顶级韩国演员与人气偶像的组合,并未如愿产生1+1>2的能量,反而暴露了跨国合作的种种局限,及演技上的不协调感,让“顶配”沦为“低配”,“像韩片”的评价也滑向了贬义的一端。

  影片故事聚焦韩国弃婴黑色产业链,宋康昊饰演的落魄洗衣店老板尚铉,与他在教堂兼职的助手东秀(姜栋元 饰),是社会新闻里臭名昭著,专门转卖弃婴的人贩子。

  而IU李知恩饰演的年轻妓女素英,则是另一个容易被大众批判的对象——“能生却不肯养”的狠心、无能母亲。

  但影片不带主观道德判断的片名(大陆译名“掮客”,台湾译名“婴儿中转站”,英文片名Broker直译为“代理人”),已经表明了创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倾向——

  抛弃孩子的年轻妈妈与转卖孩子的人贩子,并非极恶之人。他们残酷无情的行径背后,多有世道的苦衷,更有完全能被理解、体会的朴素人性。“人间处处有真情”的是枝裕和式理想愿景,也再次在这群韩国底层人身上集中展现。

  一如《小偷家族》里,粗鄙低贱似蛆虫,内在却饱含爱与羁绊的“非血缘六人家庭”。

  所以,当我们看到年轻母亲素英,决定跟随两位“掮客”,驾驶一辆后门坏掉的破车(和《小偷家族》里,破旧却能让一家人安居的老房子类似),一同上路,为婴儿寻找条件更好的家庭时,几乎不会产生什么不适,甚至忘记顾忌他们在现实生活里,相当不堪的身份。

  那些正派人物:暗中跟踪他们、一路收集证据的刑警秀珍(裴斗娜 饰)与后辈李刑警(李珠英 饰),调查妓女杀人案的男警察,反倒和一路纠缠讨债的黑帮混混,没什么核心区别,都成了冷酷角色与危险因子,引发观众的警惕。

  到了这里,熟悉是枝裕和作品的观众,大可轻松识别出导演的招牌主题与左派视角——

  一群带有道德污点和性格缺陷的底层人物,可以凭借强悍生命力与真挚情感,组成非血缘的家庭关系,构筑一个可以相互依靠、救赎的情感堡垒,以对抗外部世界的重重苦难与束缚。

  服务于“找买家”行动的公路片形式,则颇为自然地串联起生活流的情节,也方便寄情于景、营造氛围。松散、幽默之中,自有细碎的触动。

  一些观众津津乐道的动情小场面,如高铁对话戏、洗车戏、高空摩天轮戏,都是典型且有效的“是枝裕和手笔”。

  与主角团“找买家”并驾齐驱的警察追踪线,则是影片加入悬疑类型元素的尝试。

  秀珍刑警几次“钓鱼执法”的圈套设计,连同素英的“双面”人设:因过失杀人成为警方的污点证人,假意与人贩尚铉、东秀合作,都成为埋在旅行途中,随时可引爆的炸弹。

  但可惜,这些熟悉的作者标签元素和生涩的悬疑叙事,就像各司其职,却总带着游离感的演员卡司一样,多是在不同画面时刻,按要求亮相、说话,发挥一些基本功能的叙事手段,比如交代前史、比如制造感动、比如申明理念。

  《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小偷家族》里,那些“藏”住的故事,那些内敛深入、暗流涌动的情感,到了《掮客》,则因概念化的人物,与缺乏细节支撑的“变家人”模式化走向,显得有气无力、缺乏深度。

  这种力不从心,尤其表现在年轻母亲素英一角的单薄。这也让她与女警天台对峙、事关丢弃孩子根本动机、社会伦理和私人抉择交锋的重场戏,显得异常尴尬。

  当“与其让一个孩子痛苦的活着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要把他生下来”与“比起生下再丢掉,生之前就杀死罪会更轻吗”等金句相继而出时,各怀心事的人物,也就变成了只为驳倒对方而存在的辩论员,台词的逻辑快感,掩盖不住情感表达的无力。

  李知恩严重欠缺感染力的表演,也让人忍不住扶额,只能感叹爱豆时时刻刻保持完美状态的自我修养实在是高......大概只有粉丝,才能看出所谓突破和惊喜。

  故事与情感一虚,需要对峙能量支撑的悬疑感,也很难维持。警察的追踪变得温温吞吞、没事儿找事,干练女警长裴斗娜时不时突如其来的伤感脆弱和崩溃,更让人懵圈无语;主角团阴差阳错、避开危机的“骚操作”,也少了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释放。

  所谓“韩味儿”,恐怕只在缺乏基本可信度的鸡汤大团圆结局,一大堆啰里啰嗦、带着“金句”范儿的韩剧台词,以及那些熟脸韩国演员吧。

  细思影片在叙事上的问题,其实也和导演跨国拍片的合作形式有关。

  由于语言障碍和生活经历的缺乏,导演在实际操作层面,必然会“扬长避短”,倾向于关注视觉场面的调度,并重现之前的作者风格。这也是为什么好评多停留在风景美、小场景佳、故事主题亲切,很难再有新讨论。

  当一再呈现的标签和招式,成了如今勉强夸一夸的优点时,因跨国创作产生的新问题,也愈加明显,尤其体现在把控韩国演员表演,以及深挖本土弃婴问题方面。在日片里,戴上粉丝滤镜后,还能适配的东西,放到韩片里,可能就完全不是那个感觉了。

  而此片最大的口碑助力——夺下戛纳影帝的宋康昊,其实没有太多发挥,只是照旧出演了一个狡黠而不乏人性的失败中年男人,和过往那些辉煌经典的角色比,可以说不值一提。角色的表演难度,在这位老牌实力派面前,也实属小菜一碟。

  如今拿下大奖,感觉更像是资历和时候到了。

  社会与伦理问题交织的弃婴议题,也让位于套路化的人情人性描摹和不太深入的“弃养”伦理之争。男婴与女婴的价差、各色买主的差异画像、对于社会福利体系的弊病呈现,都比较浅表。观众难以从中获得体系性的新认识,或激发更多思考。

  从《掮客》主题先行,依赖创作惯性,欠缺打磨,但依然稳落中乘的总体品质来看,名导是枝裕和显然已经进入了“手熟”阶段。当风格发育成熟,技术瑧于精炼之时,瓶颈期的危机,与观众的审美疲倦,同样在迫近,而非一句“水土不服”就能盖过。

  也希望导演在二度“水土不服”后(第一次是法语片《真相》),能给我们带来一部久违的好作品吧。

  (文/motion)

  责任编辑:

上一篇:国内造车潮兴起,大众ID系列纯电车型有何竞争力?
下一篇:抑郁症的人真的会一整天不回信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