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双目失明,妻子无怨无悔做他的眼睛,但结局却令人唏嘘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10
手机版

  原标题:陈寅恪双目失明,妻子无怨无悔做他的眼睛,但结局却令人唏嘘

  国学大师陈寅恪双目失明后,生活起居全靠他人照顾。

  1962年,陈寅恪意外摔伤,妻子唐筼更是日以继夜地照顾丈夫。就在唐筼细心照料时,陈寅恪却说出了这句话:“你啊,最好是能比我先走。”

  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人猜测,是陈寅恪已经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不愿意再让唐筼照顾自己;也有人认为,陈寅恪深知唐筼照顾自己的辛苦,因此希望唐筼能够早日解脱。

  1890年,陈寅恪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官宦家族。这个家族里的先辈们一个比一个厉害,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曾任职湖南巡抚,护佑三湘百姓,而他的父亲则是晚清著名诗人,政治上也很有造诣,是号称”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

  陈寅恪备受熏陶,自小就博览群书,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地理、算术,涉猎极广。但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此时的陈寅恪年仅8岁,他亲眼目睹了祖父和父亲政治生涯的结束,家族衰落,这个经历塑造了他后来的人生。

  1902年,他先是随兄长陈衡恪赴日本留学,三年后,因为足疾不得不辍学回国治疗,并在上海复旦公学就读。

  1910年,陈寅恪再次辗转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一流大学留学。留学期间,他学得8种外国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最精。

  他国学功底深厚,又学得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将东西两种文化融会贯通,自成体系。尽管他在多所大学治学,但却没有一张文凭,因为他认为文凭不能代表学问,只是一张废纸而已。

  1925年,陈寅恪回国,恰逢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第二年,他被清华接纳,开始了任国学院导师的生活。

  陈寅恪一直反对枯燥的教育,从不点名,从不考试,也不在乎给学生打分数。他的课堂讲解精准,涉及历史、文化、地理、宗教、建筑、服饰、语言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陈寅恪留学欧洲时,失去了家仆的照料,在生活上过得很随意,平日里社交比较少,他直到38岁还没结婚生子,家中父亲很为他着急。

  在清华同事赵元任帮助下,陈寅恪很快认识了一位广西姑娘唐筼。她的祖父唐景崧是清同治四年进士,曾任甲午战争时的台湾巡抚。她本人则毕业于金陵女大体育系,还曾是鲁迅妻子许广平的老师。

  在赵元任夫妇的安排下,陈寅恪和唐筼的初次见面顺利完成,彼此都颇为满意,当年就火速结了婚。

  唐筼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成为了陈寅恪背后的女人,全心全意照顾丈夫,把小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闲暇时帮助丈夫整理学术文稿。

  不久之后,夫妻俩迎来了第一个孩子。然而,也正是由于大女儿的出生,引发了唐筼的心脏病,生产当日差点送了命。但她侥幸获救,医生告诉她,余生都需服药度日。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愤而绝食,孑然长逝。陈寅恪悲痛欲绝,右眼因此失明。

  他随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迁移到昆明,历经颠沛流离,一路南下昆明任教。他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还承诺他会医治好他的眼睛。可惜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陈寅恪一家抵达香港,但交通却因战争而被阻断,他没能成行。

  陈寅恪只能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他的眼睛彻底失明。但坚韧如他,即使双目失明,也不能阻止他治学的脚步。他继续写作,教学,研究,成为抗日时期中文媒体人。

  1946年,陈寅恪有机会到英国,也没能治好自己的眼疾。再次回到清华职教,那时候他的眼睛已经双目失明,身体也不好。

  身边的好友都劝他先休息一段时间,但他却说:我拿的是国家的薪水,不干活怎么行?当时的校长梅贻琦也劝他,他依然坚持:我是个教书匠,不教书的话,我还是教书匠吗?

  学校为了保证陈寅恪在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还特意为他安排了3名助手。

  在教育工作上,陈寅恪确实恪守自己的职业精神,当他第一天发现自己双眼都看不见的时候,他很痛苦地跟女儿说:通知我的学生们,今天不能上课了。第一时间,他想到的是还是学生。

  1962年,陈寅恪右腿跌骨折,从此落下腿疾。而妻子却为他日夜操劳,心生愧疚的陈寅恪说出了那句“若你比我先走该多好”。三年的卧床时间,他笔耕不辍,著成了80万字的宏篇巨作《柳如是别传》。

  十年浩劫开始,当他准备创作人生最后一部作品《寒柳堂记梦》时,他被打成了“走资派”,夫妻二人穷困潦倒。1969年10月,陈寅恪因为多种疾病撒手人寰,享年79岁。唐筼料理完后事,相隔45天后,妻子唐筼也离开了人 世。

  陈寅恪被誉为一代宗师,英国的牛津大学也给予他评价:他是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责任编辑:

上一篇:文投国际影城——悬疑、动作、喜剧,这些新片陪你度过春天
下一篇:漂在江湖圣域争夺怎么玩 漂在江湖圣域争夺玩法攻略以及福利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