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全文参考译文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颉之。

  ○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

  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从汉以来,注释《诗经》的著作,今天能见到的,还有不下千种,其影响较大的,有汉人注,称《毛诗郑笺》;有唐人义疏,称《毛诗正义》;有宋人注,称《诗集传》;最通俗的,有今人的选注本的和今译本。《毛诗郑笺》《毛诗郑笺》,《四部备要》本二十卷,《四部丛刊》作《毛诗》二十卷,是汉人的《诗经》注。

  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 家,齐、鲁、韩三家说已散失。

  《毛诗选》是汉毛亨所作《诗训诂传》的简称;亨,鲁人。后汉郑玄作《笺》;玄字康成,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是著名经学家。

  《毛诗传》以解释《诗》的词汇为主,大抵保存了一些先秦的古义;每篇诗前又各有小序,阐明诗作主题,运用封建的伦理观点,宣扬封建主义,语多附会,不足凭信。《郑笺》以宗毛为主,遇毛义有隐略处,就替它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已意,并兼采三家诗说,加以疏通。

  在思想内容方面仍然脱不了《毛诗传》所走的道路。《毛诗正义》《毛诗正义》,《四部备要》本七十卷,是把《毛诗郑笺》加上唐孔颖达的《正义》和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的《毛诗释文》三书合编成的。

  《正义》对《毛诗郑笺》作了详尽的疏讲。《释文》是注释音义。

  孔颖达,字仲达,唐衡水(今河北衡水县)人。官至国子祭酒,受唐太宗命作《五经正义》。

  陆德明,名元朗,字德明,唐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唐高祖时为国子博士,著《经典释文》。

  这书里包括了汉隋间人对《诗经》的解释,是研究《诗经》的重要参考书。《诗集传》《诗集传》,《四部备要》本二十卷,南宋著名思想家和学者朱熹(公元1130-1200年)撰。

  熹字元晦,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这部书杂采《毛诗》《郑笺》和三家诗说,力图探求《诗经》的本义,对诗的解说,能突破《诗序》旧说,申以已意,不能解决的,则抱存疑态度。

  有些看法,较《毛诗》《郑笺》中肯,但也有失于主观臆断之处。此处对《诗经》里涉及爱情的作品,都斥为“男女淫佚”之诗,它以封建道德观点衡量男女爱情,这就歪曲了作品内容。

  这部书文字比较浅显平易,解释方式一般有题解,有章句训诂,有对于诗的表现手法的简单评论,还用反切标出读音,这都便于学习参考。《诗经选》今人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共选九十篇,计《周颂》两篇,《大雅》三篇,《小雅》十六篇,其余都属风诗。各篇都附注释,注文除解释词句外,于必要时串解,最后说明篇义。

  所选各篇都是较优秀的作品,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各阶层生活的诗。注释中间有可商之处,但不失为便利初学读物。

  《国风选译》今人陈子展编著,古典文学出版社本。本书从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里选择了八十篇,每篇有译文、汇注和解题。

  每一组风诗的前后,又摘录清人顾栋高的《毛诗类释》。译文力求正确、畅达,而又保存它的原始风味、民歌体格,并和原作上下对照,便于浏览比较。

  汇注酌取前人成说,特别重视清代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近人新解,也加以博观约取,解释则力求切近诗的本义。

  1、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释义: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樛木 先秦:佚名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释义: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

  一位快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并且这根樛木都被葛藟覆盖了。

  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扶助他人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好几根葛藟爬上这根树枝,缠绕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成就他人。

  3、汉广 先秦:佚名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释义: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4、国风·周南·汝坟 先秦:佚名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释义: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 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 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 曹风4篇、豳(bīn)风7篇。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经·国风: 《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国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

  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寤,醒觉。

  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

  也可通。 思服:思念。

  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

  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

  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芼(mào):择取,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扩展资料: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参考资料:《诗经-关雎》-百度汉语。

  《国风·周南·关雎》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释义: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简介: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扩展资料: 《诗经》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其中第一篇即为《关雎》。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的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葭(jian jia):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 盛的样子。 (6)晞(XT);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 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边。

  扩展资料: 赏析:《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跻”,升高。“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翻译为: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扩展资料 《国风·豳风·七月》为《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

  《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

  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

  “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

  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

  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 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

  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

  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

  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此诗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豳风·七月。

  诗经里面有 不武 吗?我只知道诗经大雅里有 下武,你会不会是记错了。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译文: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

  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长啊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

  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长啊长达千万年,那愁没人来辅佐。

  不知道,这是不是你要找的。

  《楚辞?九歌》的译文,先后见于《诗经与楚辞精品》(余冠英、韦凤娟主编,1995)和图文本《楚辞》(赵机编译,2001)两书。

  近阅其中《东皇太一》和《国殇》二篇,译文质量令人思考。《楚辞?九歌》是楚辞中的代表作,由于语言和习俗的限制,今文翻译也许达不到原文所具有的完美的境界,但至少也应有诗的韵味,而不该是词语的堆砌或流于通俗的说明。

  本文试就这两篇加以翻译,力求能从今译文中品味出楚辞的高雅韵味。并附录两书的译文于后,供对比参考。

  屈原原文(一):《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王+真),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望湖译文] 选定吉日啊,行祀良辰!恭敬祭祀啊,愉我上皇。

  身佩长剑啊,抚彼玉珥;盛装玉饰啊,脆鸣叮当。 坛铺瑶席啊,玉镇平展;更要奉上啊,名花溢香。

  蕙煮祭肉啊,兰花为衬;桂酒奠祭啊,佐以椒浆。 扬起鼓槌啊,敲响祭鼓;节拍徐缓啊,歌唱勿慌。

  竽瑟齐列啊,作乐铿锵。 翩跹巫女啊,服饰艳丽;芳香飘溢啊,馥郁满堂。

  五音纷呈啊,悦耳交响;上皇欢欣啊,愉快安康。 [说明] 原诗的构成除两句五言外,都是六言。

  五言第三字和六言第四字例用“兮”字。最特出的是,基本上隔句用韵,且押阳韵一韵到底,这在《九歌》十一篇中是独一无二的。

  面对这样一篇韵律严整的诗歌,译文也采取相应的严整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六字或五字一句,第一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阳韵。

  问题是原文“陈竽瑟兮浩倡”的“倡”字,《辞海》释为“作乐”,不是唱歌;可读“chàng”,又可读“cháng”,考虑全篇用韵,以后者为是。其他如 “玉珥”、“瑶席”、“椒浆”等特殊用语均在注释中有说明,在译文中可不译出。

  屈原原文(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望湖译文] 手持吴戈啊,身披利甲,车轮交错啊,短兵厮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如云,将士争先啊,乱射交叉。 军阵被侵啊,队列遭踏,左骖惨死啊,右骖被扎。

  车轮深陷啊,绊住战马,挥动鼓槌啊,战鼓猛挝! 苍天怨恨啊,神灵震怒,伤亡殆尽啊,尸横荒沙。 出征人儿啊,一去不返,野原茫茫啊,路途遥遐。

  身佩长剑啊,秦弓在手,身首分离啊,壮心无瑕。 勇盈于衷啊,武彰于外,终显刚强啊,不可凌加。

  身虽已逝啊,英灵永在,神魂刚毅啊,鬼雄堪嘉。 [说明] 原诗的构成都是七言,每句的第四字用“兮”。

  与前一篇不同的是用韵不规则。看似属于转韵诗,但无明确规律。

  对此,译文仍然采用严整的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七字一句,第一、三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发花韵。

  [附录译文]《东皇太一》 1,《诗经与楚辞精品》 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好时光,恭恭敬敬地娱悦祭祀东皇。太一神手按宝剑饰玉珥,满身佩玉叮铛响。

  铺上瑶席上压玉(王+真),再把玉做的鲜花献上。惠草包着的祭肉垫上兰草,放好桂花酒和花椒酒再献上皇。

  扬起槌啊敲起鼓,节拍徐徐缓声唱,竽瑟齐奏啊再歌声高扬。巫女身穿丽服翩跹舞,芬芳飘溢香气满堂。

  五音纷繁会合交响,神灵娱悦快乐安康。 2,图文本《楚辞》译文 吉祥日子好时光,恭恭敬敬祭上皇。

  玉镶宝剑手按抚,全身佩玉响丁当。玉(王+真)压在瑶席上,鲜花供在神座旁。

  献上祭肉兰蕙垫,置上桂酒椒子汤。高举鼓槌猛击鼓,轻歌曼舞节拍疏,竽瑟齐奏歌声扬。

  华服巫女翩跹舞,芳香馥郁满堂殿。各种音调成交响,东皇太一喜洋洋。

  [附录译文]《国殇》 1,《诗经与楚辞精品》 (独):我手持吴戈矢身披犀牛皮的铠甲,战车交错短兵相接。旌旗蔽日色,敌众如云涌,箭矢相交坠落,士卒争踊跃。

  敌人侵犯我军阵地冲踏我军的行列,我们的战车左骖死亡右骖受伤创。车轮被土埋,马儿被绊住,将军仍手持鼓槌擂起进军鼓。

  天怨神怒啊,战士们壮烈牺牲弃身原野。 (合):你们出征就未想过回返,荒原辽阔征程遥远。

  你们身佩长剑手持强弓,身首分离也无所惧怕,你们真勇敢又威武,始终刚强而不可侵犯。英雄已死却英灵不泯,你们的英魂是鬼中的英雄。

  2,图文本《楚辞》译文 手持吴戈身披犀牛甲,车轮交错短兵相接厮杀。旌旗蔽日阵前敌人多如云,将士们勇争先那怕乱箭交坠下。

  强敌冲我阵队列遭践踏,左骖倒地死右服被刀扎。车轮深陷四匹战马被栓住,挥动鼓槌猛敲响鼓勇拼杀。

  苍天哀怨神灵怒气迸发,将士阵亡尸横荒野山下。勇士出征一去不复返,荒原茫茫道路多遥远。

  佩带长剑秦弓拿在手,身首分离雄心永不变。真正勇敢顽强又英武,始到终显刚强不可侵犯。

  身虽死精神在英灵显赫,虽为鬼亦英雄美名永传。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

  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

  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

  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

  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扩展资料: 一、赏析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

  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卫风·氓》这首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

  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 《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

  由于《卫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二、全诗概述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三、详细注释 1、氓:民。

  蚩蚩(chi):笑嘻嘻的样子。 2、布:古时的货币,即布币。

  贸:交换。 3、匪:非。

  4、即我:到我这里来。谋:商议,这里指商谈婚事。

  5、涉:渡过。淇:河名。

  6、顿丘:地名。 7、衍 (qian):过,拖延 8、将:请。

  9、乘:登上。诡垣(guiyuan):毁坏了的墙。

  10、复关:地名,中男子居住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氓。

  翻译为: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扩展资料 《国风·豳风·七月》为《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

  《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

  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

  “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

  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

  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 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

  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

  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

  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此诗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豳风·七月。

  诗经全文参考译文

上一篇:绿椅子影评韩国著名已故导演朴哲秀的遗作
下一篇:外科医生在吗?宝宝两个多月膝盖那个部位有个小窝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