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爱情的现代诗(精选5篇)
关于爱情的现代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关雎;给所爱;审美风貌;对比
作为文学语言中最玄妙的情感表达方式,诗歌在情感赋形化的文学写作中,已然成为了反映特定时代情感和地域精神取向的艺术结晶;而作为诗歌永恒主题的情感表达,爱情更是中西方诗歌追寻探秘的历久弥新的主旨。在中国,最早的爱情诗被收集在《诗经》中。该作本称《诗三百》,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后,国人誉其为“五经”之首,遂名之《诗经》,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发展影响甚远。《诗经》文本书写所采用比兴手法,在艺术表现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爱情诗写作的范本。其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写作的比兴手法,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营构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诗歌的发展的滥觞。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地表现出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这使得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而爱情诗《关雎》作为《诗经》之首,采用简洁的四言体的语言,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现实生活,以妥帖的修辞和高尚的语词,显示出作品庄重的思想和诚挚的情感。因此,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杰作。在西方,最早的经典爱情诗作当属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给所爱》。该作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希腊古风时代的个性抒情艺术氛围。作者萨福被柏拉图称作“第十个缪斯”,是世界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诗人。其《给所爱》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诗作的第一人称,描写人类深挚的爱与美的情感。描写爱情的痛苦、妒忌、失恋,感情真挚、风格朴实。作为独唱诗人,萨福用七弦琴伴奏诗歌吟唱这首诗。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听到萨福吟唱的作品时感叹道,“只要我能学会这一首,那么死也无憾了”。虽然萨福留诗九卷,然而因其诗歌抒发个人情感,中世纪的基督教会认为这有悖于伦理观,故被当作禁书烧掉,因而只有极少数诗歌留存后世,且多为残篇。但是,《给所爱》作为其中较为完整的一首,以形式上三长一短的表达方式,显现出“萨福体”的艺术魅力,也使欧洲诗歌文学形成了一种以自我建构来进行主体情感表达的书写传统。因此,分别代表中西方最早爱情诗的《关雎》与《给所爱》,在中西诗歌发端处,便蕴藏了丰富的精神价值与思想内涵,在相同的爱情主旨下,于爱情观的表现、情爱表达方式上,于音韵手法和抒情方式上,却又显现出文本写作之迥然有别的艺术态势。
一、审美观念的诗性表征:爱意取题相同而情恋对象有别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关雎》是周南地区的民间歌谣,属于“风”这一类反映风土民情的诗歌。其描写的是民众普遍的爱情取向,即异性之恋的情感生活。作品描写了一位男性的“君子”爱上一位采摘荇菜的年轻“淑女”并努力追求的情感经历。这一爱情故事首先描写君子对爱情的渴望,然后展示其焦虑和沮丧的情感动向,接着再现种种求爱的努力尝试,最后借景生情,烘托君子收获爱情时的喜悦场景。诗歌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即鱼鹰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在这一美好恋景中,“雎鸠”把“君子”的目光吸引到了“淑女”般的好姑娘身上,凝视着远处劳作的姑娘倩影,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流”、“采”和“d”三个展现女性优雅体态的类似动作,表明姑娘的优美身姿早已深深印在君子心里。意指君子已被姑娘深深吸引,因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形象地描绘了该男子对爱的渴望和“求之不得”后的焦虑和沮丧。于是用尽心思取悦该姑娘――“琴瑟友之”。之后的“钟鼓乐之”则描写在梦中君子把心上人高兴地娶回家的喜庆场景,抒发出爱情圆满的喜悦和幸福。《关雎》感情热烈真挚,形象地道出了劳动人民内心朴素的异性相恋的情感愿望,吟唱出一曲人间夫妇纯洁而合乎儒道的情诗恋歌。
然而,此时,处于异域文化中的《给所爱》,描写的却是同性之间的爱恋,即一个女诗人对另一个女子的真挚爱恋。该诗是一首献给新郎新娘的新婚颂诗,是萨福唱给一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学生的爱情诗,坦率地流露出一位女诗人对一名女学生的同性之爱。希腊古风时代,萨福为年轻女子开办一所学校,专门教授她们诗歌、艺术和化妆等,在她们结婚离开时送给她们满满的都是爱慕的诗歌。而这样的同性之爱,尤其是师生间的同性之爱在当时的希腊文化中非常普遍。《给所爱》的同性之爱的表达,使得这样的主题在古希腊文学和其后世艺术传统中留存很多,如若柏拉图式的爱恋一样贞洁,却无关乎性道德的规范。因而这些大胆描写爱情的诗歌不但未遭禁止反而广为传颂。
与《关雎》中“君子”与“淑女”结合组成家庭这一美满结局体现周人尚德、理性的婚恋爱情观相比照,《给所爱》中的爱情却着实令人伤感。诗人一开始就赞美新郎,把他比作天神,然后描写诗人的嫉妒和悲痛。“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好比音乐。”当诗人凝视着她心爱的女孩与她的未婚夫聊天,诗人身上对爱的渴望完全展现出来:“听见你笑声,我心儿就会跳,/跳动得就像恐怖在心里滋扰;/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言语的能力;”、“舌头变得不灵;噬人的感情/象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我周围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头脑轰轰。”(周煦良译),显然她的嫉妒令她失去了视觉、听觉、思考和说话的能力。这种极具戏剧效果的第一人称兼第二人称式地直白而情感真挚的抒情白描出诗人看到心爱之人与其未婚夫在一起时的身心剧烈反应。而这一表征内心极度的痛苦的身体语言最终让她发疯和陷入象征性的死亡。诗的末句“我周身淌着冷汗;一阵阵微颤/透过我的四肢;我的容颜/比冬天草儿还白;眼睛里只看见/死和发疯。”这里描写的死亡意象给读者留下无尽感伤:那种让人痛苦的同性之爱,毋宁死的悲壮情景总让人联想到萨福因失去“法翁”的爱而跳海自尽的传说。因此,可以说,从荷马史诗中出生高贵、英勇善战的“英雄”到萨福的直率大胆、热烈奔放的“自我”,表明《给所爱》塑造的栩栩如生和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体现着以个人为中心,追求个性发展和现世享受的西方文化的渊源。
二、审美表现的形式创造:情感基调相同而抒情方式迥然
中西方诗歌语言皆生动形象,爱情诗丰富的情感内涵表达都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是对于表情的修辞方式的选择而言,中西诗歌的修辞书写却截然不同。现代诗人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诚如毛先生所言,就中国诗歌而言,《诗经?关雎》中爱的表达采用中式的委婉含蓄、托物寓情的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词的意思,也就是作家对事物直接描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在事物的形象关联中,体会寓意精微的相似之处。“兴”,就是联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物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该诗开篇就用“比兴”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雌雄水鸟相向合鸣的自然景象联想到君子向淑女求爱的美好愿望。而“雎鸠鸟”在水中嬉戏,一唱一和比喻和谐快乐的男女爱情和婚姻。从艺术写作的角度看,显然是要读者从象征男女结合的“鸟鱼”意象,自然过渡到对男女爱情的接受和向往。接着用女子采摘荇菜这一社会生活现象的三组连贯动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d之”兴起男子对该女子的爱慕追思之情,以及求婚心切男子由于“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赞美女子的勤劳和男子对情感克制的美德。最后男子在梦中“琴瑟友之”,即与姑娘琴瑟相吟,描绘出一幅和谐相爱的美好情景;“钟鼓乐之”敲锣打鼓把美丽姑娘娶过来,梦中实现美好愿望的喜悦心情和快乐情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与《关雎》所代表的中国诗歌含蓄委婉地表达爱恋不同,萨福在《给所爱》中对于爱的倾诉直接而又深情,毫无粉饰。诗人用富于戏剧效果的对话方式、简单直接的风格直抒胸臆,诸如“恐怖”、“噬人”、“雷鸣”、“死”和“发疯”等刺激性词语描绘诗人的被情爱所控而导致的近乎疯狂的状态。虽然一些地方,对于极致化的情感体验,也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内心浓烈的情感,却激情澎湃而不含蓄蕴藉。该诗一开始就妒忌性地把“他”比作快乐的天神;而目的是为了倾诉:与新郎之快乐相对的是“我”的嫉妒和悲痛的心情。作为这种修辞化的情感表达,诸如,听到“你”的声音,“我”心跳得像是“恐怖在心里滋扰”,看你一眼就无法言语、头脑一片空白且面如死灰;“噬人的感情,象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我眼前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头脑轰轰”等。诗人对于身体反应的夸张表达和热情似火烧遍全身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情感彭发的疯狂爱恋,凸显“出我”此刻内心的绝望和疯狂。在对“我”对“他”和“你”这样单向度的三角关系处理上,诗人在诗的末尾毫无掩饰地直白,心上人“你”嫁作他人妇,“我”心无他恋,只剩下“死和发疯”。《给所爱》的这种形式创造,最大限度地呈现了西方文化崇尚身体美与身心感受的直白表达,展示了自然状态的人性之美,唯美率真而情感热烈。
三、审美体验的音韵谱写:音画意味相同而韵律节奏相异
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的音韵选择和形象画面的意义承载两方面,通过音画同感的方式,让音韵和画面相结合,从而赋予诗歌巨大的艺术张力,来提升诗歌的音韵美并展示诗歌的爱情主题,给读者带来多重审美感受。然而两首诗歌中差异性的音韵手法的选择,使两部作品的音韵旋律风格相去甚远。
《关雎》符合周礼的节数,其音韵整齐而温婉,可以说音韵如君子,斯文与品质彬彬。从音韵之美的艺术角度来看,《关雎》是一首紧凑而精致的、具有民歌特色的四言诗;每四字一行,吟诵起来都富于悠扬婉转的音乐感。尤其是文中大量使用重叠拟声词,使声音韵律的描写生动逼真,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诗歌起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关关”这一拟声词的发音,既是鱼鹰叫声的模仿,又是重言的使用,如同民间乐队打击乐发出的器乐之音,这极大地增强了该诗语言的节奏感。同时,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也有效地增强了诗歌音乐的绵延韵味。如“雎鸠”、“参差”是双声,“窈窕”叠韵,“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语词的发音使本无拘束的爱情,获得了音韵规整的礼节,从而实现了情意、节制、音乐三者的完美契合与动态平衡。“窈窕淑女”在诗中重复了四次,“参差荇菜”重复了三次,这让诗歌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表达了主人公深切的爱慕之情,给读者留下余音绕梁的审美共鸣。由此,《关雎》的这种诗歌形式的音韵谱写,对魏晋时期的骈体文和唐代的律诗形式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给所爱》是一首典型的萨福体四行诗,每四行一节诗,且前三行每行十一个音节每行五个音步,第四行半行五个音节。如“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好比//音乐。”这样有韵律的诗歌听起来欢快明亮。这种富含元音的诗行被冠之于“萨福体”。萨福这种诗性地表达爱情的方式被欧洲著名诗人贺拉斯、庞德等学习运用。《给所爱》运用了首字母押韵、谐音和短句重复,尤其是希腊语连词的重复使用,让连词发音本身悠长的声音,形成一种类似吟唱仪式咒语的韵律感,音调高亢昂扬而美妙;随之诗歌爱情的倾吐也激情似火而肆意喷发。
概而言之,上述中西两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古代诗歌追求爱情的自由体验和诗歌创作的朴素的审美风貌。《诗经?关雎》展示了华夏先民对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勇敢追求,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萨福的《给所爱》真实热烈地描摹人类纯洁自然的爱恋情感,为西方诗歌文化开创了个体化抒情的审美历程。因此,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维度,合力展示了人类情感文明和诗歌文化的多样化的审美风貌。
参考文献:
[1]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2):71
[2]Sappho Is Burning [M].Chicago:U of Chicago P,1997
[3]经本植.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74175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55
关于爱情的现代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爱情观
19世纪70年代末,诗坛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即朦胧诗。其中舒婷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她的诗歌中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运用大量朦胧的意向来充实诗歌的内涵,肯定人的主题地位以及自我价值。在舒婷的《致橡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诗人作为女性所具备的温柔、多情、柔美的美好品质,同时更重要的是代表了现代女性身上的独立精神以及坚韧的品格。这种精神体现在诗篇中,就是诗人所提倡的爱情观,诗人将呼唤女性的平等和独立意识与爱情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促进了当时女性的觉醒,对女性新的爱情观的认识都产生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致橡树》诗歌解析
爱情是任何时代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的主题,然而不同的作家对于爱情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中国古代的女性对待爱情是将自己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这样的爱情是没有任何平等可言的。而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却是完全相反的,它高度地重视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强烈地呼吁女性的平等地位以及自我价值。这一点与诗人的创作背景是紧密相连的,当时处于刚刚结束的时期,诗人们内心中都含有一种宣泄及解脱的情绪,各种解放自我、实现自我,呼唤平等和自由的心态一触即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舒婷以作为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怀着对女性的关怀写下了这篇具有影响力的诗篇。在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意向,如: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然而诗人对这些意象显然是持着批判的态度,因而它们是依附着别人而生存的,这些意象显然指的是爱情中没有自我的女性。诗人就是要通过这首诗来唤起女性的独立意识,就像是诗人在诗中提到的“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显示了诗人对女性平等地位的呼吁,它告诉女性自己应该为自己活着,不需要成为他人的陪衬,应该努力地追求自我的价值。诗人借助这首诗反映了自己的爱情观,不仅要求能够互相理解和信任,还需要女性在其中维护自己平等地位,这一点正与当代女性的特征相符合。
二、平等独立的爱情观,追求男女之间纯粹而又真挚的爱情
舒婷的《致橡树》首先是一首爱情诗,但同时它又是一首呼吁女性平等地位的诗作,这是舒婷眼中爱情的基础。诗的一开头,形成了以“我绝不”的排比句,具有加深诗人情感的作用,反映了诗人对依附于另一半而存在的爱情的排斥;接下来以“必须”二字为开头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反映了诗人对平等爱情观的提倡;接着又以一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反映了诗人倡导那种男女双方各自有各自的独立空间的爱情状态,但是双方能够同甘共苦,“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也共享暮霭流岚、虹霓”。整首诗是由一连串的意向构成的,清晰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相持相守、平等独立。
三、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中,女性和男性的地位一直是不平等的,女性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并且需要事事以男人为中心,根本没有自我。在舒婷的诗中,其强烈的女性意识喷薄而出,强烈地呼唤着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爱情上,女性应该与男性是平等的,具有自己的价值。《致橡树》中,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可谓是诗人的爱情宣言,诗人大胆地挑战了传统思想中男性的权威,极力地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要求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像木棉一样,大胆地向橡树告白,这一点反映了在诗人的眼中:女性只有独立自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爱情。
四、温柔的女性关怀意识
《致橡树》的核心是张扬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激情地说出众多女性对于爱情的要求:不依附于男人、有自己的空间和价值、自己承担着属于自己的责任、和男性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尊重、相互扶持,诗人能够细腻地道出女性的心声,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强烈的女性关怀意识。这首诗产生的大时代背景是伤害时期,舒婷通过一首诗歌缓缓地叙述了多少女性的心声,温暖了多少女性的心灵,并且对她们的思想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在整个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总而言之,舒婷的《致橡树》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爱情观,在其中女性的地位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与男性是处于一个平等的高度,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观,给当时的女性带来极大的心灵慰藉。可以说《致橡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当时的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廖弦.木棉树与橡树的新爱情观――读舒婷《致橡树》新感[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9)
[2]熊文娟.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上),2010(04)
[3]秦梦晖.对舒婷《致橡树》中女性独立人格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2)
关于爱情的现代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哈代 诗歌 悲观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英国诗歌巅峰的浪漫主义大潮已经成了遥远的往事,随着丁尼生和勃郎宁的逝世,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余波彻底衰落。整个英国诗坛似乎只是在等待着另一次高潮的来临,比起主流的现实主义小说,诗歌显得落寞而孤寂。但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时代的诗歌空白,他就是托马斯?哈代。
因为哈代所取得的杰出的小说成就,他的诗歌常常为人所忽视。但是,哈代的诗名到了20世纪后期日益隆起,已经丝毫不逊色于他作为小说家的名声,而这也是哈代本人生前所乐于看到的。其从不掩饰自己对于诗歌的偏爱,宁愿被别人称为诗人,而不是小说家。
因为在哈代看来,诗歌比小说更高雅,更能自由地表达思想,不受限制。哈代最早走向文学道路就是从诗歌起步的,他曾仔细研读过斯宾塞、弥尔顿、华兹华斯等人的作品,在伦敦作学徒期间就开始尝试写诗,他早期的诗作《无色的音乐》、《深思的少女》情感真挚,富有想象力,意境深远,展示了他的诗歌才华。而在写作小说期间,哈代仍然坚持诗歌创作,当《无名的裘德》遭受到评论界的抨击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在1898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威塞克斯诗集》后,哈代接连出版了8部诗集,包括《时光笑柄集》、《环境讽刺集》、《今昔抒情诗集》等,诗歌创作多达918首,最后一部诗集《冬天的话》于1928年他去世后出版。
如果说哈代创作的小说有一种诗的意境,那么他创作的诗歌则属现实主义。哈诗冷静、严肃,甚至略带嘲讽地观察人们日常生活的希望与恐惧、困惑与迷惘、喜与悲、苦与乐,而且诗作大多具有自传性。正如他的第二位妻子弗洛伦斯所说:“要了解哈代的一生,读他一百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①哈代抒情诗有四类题材,即爱情、自然、战争和死亡,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领域。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爱情即人生。在文学作品中讴歌爱情的美好和美妙一直是其长盛不衰的传统。哈代是珍惜爱情的,他那一千多首诗中,有不少是歌颂爱情的力作。哈代的爱情诗真挚纯朴,深切感人,体现了他丰富的感情世界和敏感的内心感触。特别是在1912至1913年间为追忆第一位妻子埃玛而作的总题为“旧焰余烬”的组诗,用词质朴,情真意切。哈代与埃玛年轻时的热恋曾轰轰烈烈,婚后初期也是琴瑟和谐,但其后的生活却并不美满。哈代喜欢结交少女,而埃玛对此则极为不满,两人的感情自然很难融洽。1912年埃玛去世后,哈代对她思念不已,他对曾同他一起度过人生最幸福时刻的女人的突然离去感到震惊和悲痛,并把自己的情思写入诗中来传达他在埃玛去世后的心境。
哈代诗中另一频繁出现的题材是自然。尽管自然从来不曾是他的主题,仅仅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但他依然是一位热衷描写自然的诗人。哈代一生写过近百首自然诗,是其诗歌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长年居住在乡村,他对乡村生活和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哈代的诗歌长于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并寓情于景,表达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仿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风雨雷电、飞禽走兽都具有了人的情感。尤其是对树枝的描写,达到了活灵活现的地步,有人甚至称呼哈代为“树枝诗人”。他对自然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他从自然万物的悲剧性中看到了人类的悲剧命运。虽然对于哈代来说自然是灾难的承受者,本身有许多不和谐因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均充满着残酷的竞争,然而他在自然诗中从来没有让人们放弃生存意志,而是将希望寄托于人这一大自然殊的群体,寻求着人与人之间的爱,希望人们用坚韧和刚毅的态度来对待生存的痛苦。所以对于大自然,哈代既不像他的前人那样顶礼膜拜,又不是简单地回避。在继承华兹华斯的一部分思想的同时,他又抛开了华兹华斯积极向上、充满希冀的一面。他试图在大自然中找寻智慧、善良与美,但又在诗中展现自然阴暗残酷的一面,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然观。
哈代试图从自然中寻找善与美,可是又难以掩饰他内心的荒凉,因此,他所描写的自然经常呈现出阴惨萧瑟的景象,这也是因为哈代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战争和死亡的威胁所自然流露出的情感,而这两个方面也是哈代诗歌经常涉及的主题。哈代生活的年代,英国经历过英印锡克战争(1845―1846年)、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阿战争(1838―1842年、1878―1891年)、第二次英缅战争(1885―1886年)、英布战争(1899―1902年)、几次入侵中国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多次重要的国际战争。战争对哈代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哈代一生写了40多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他的战争诗在他的全部诗作乃至英国的战争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战争,哈代是明确反对的。1899年当英国发动侵略南非的战争时,他曾以《离别》一诗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作于1902年的《他杀死的人》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此外,哈代还写了诸如《士兵的妻子和恋人之歌》等不少优秀的反战诗。哈代认为,战争是对生活的否定,是对人性的摧残,在战争中人性被扭曲,真善美被摧残。在其战争诗中,哈代揭示了战争的荒诞性和邪恶性,对战争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揭示了战争给人类生存状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也流露出悲观的情绪。
战争必然会带来死亡,暮年的哈代越来越感受到死亡的阴影。哈代活到87岁,亲朋故友大多先他而去,难免有不胜感慨之叹。哈代在《他在她的葬礼》等诗歌中以低沉哀惋的笔调写出了对生命的留恋,也揭示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人生的短暂与脆弱,充满了感人的忧伤。
在哈代创作的诗歌中,除了短小的抒情诗外,还有《列王》这样的鸿篇巨制。《列王》是英语文学中最长的诗,共19幕130场,它的创作和构思,哈代共花费了30多年。《列王》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史诗,通过对拿破仑的刻画,以及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展现,再现了一个混乱和痛苦的时代,探讨了人类的历史命运。《列王》全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式多变,在哈代的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诗人的哈代,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诗中所表达的悲观情绪,对于科技迅速发展下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思考,以及对爱情、婚姻等人生课题的探讨,与现代人的心理不谋而合。正因如此,他赢得了读者。用米勒的话来说:“现在,哈代已被公认为是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②
注释:
①弗洛伦斯?哈代.哈代生平.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83:392.
②米勒.哈代.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5:269.
参考文献:
关于爱情的现代诗范文第4篇
摘要:傅玄是一位由魏入晋的重要作家,其爱情诗语言简明,抒情温婉,情韵动人。若能从自古以来的文人传统,所处政治环境、社会风尚及其人生经历和乐府文人化等方面入手,探讨其爱情诗创作动因,将有助于深入认识其爱情诗创作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傅玄,爱情诗,创作动因
傅玄字休奕,生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地泥阳人(今陕西耀),魏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诗以乐府诗体见长,今存诗60余首,其中有不少作品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了社会问题。
对傅玄的研究多为其所写的妇女诗。如《秦女休行》描写庞烈妇的正义复仇举动,《秋胡行》表现秋胡妻的贞烈、鞭挞了秋胡的轻薄行径,都从正面歌颂了妇女的高贵品质。同时傅玄也写了一些爱情诗,像《上邪》连续用六个匪夷所思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爱情的坚贞,《艳歌何尝行》中借用一双白鹄的生离死别比喻人间夫妻的痛苦。又有《西长安行》、《车遥遥》、《云歌》等,善用比兴,宛转清巧,语简情深。傅玄研究,主要是突出他的“创定雅歌,以咏祖宗”[1]的庙堂类乐府诗,以及“义多规镜”[2]的奏疏文。但是对傅玄的爱情诗研究却还少有学者问及,笔者认为对傅玄的爱情诗歌的研究,应从傅玄自古以来的文人传统,所处政治环境及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乐府诗歌文人化等方面入手,对其爱情诗的创作动因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与慈母相依的人生经历
傅玄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对下层劳动妇女的处境、命运的感受、关注和思考,远远超越一般文人与官员。傅玄乐府中如《朝时篇》等多有一些关于妇女的悲情诗,其中情感之回环往复,哀感顽艳。慈母含辛茹苦的抚育下成长,目睹母亲艰辛,对跟自己母亲一样处境的不幸女性,自然会有特别的关注与同情。如“千秋要君一言,愿爱不移若山”表达女子对一旦年老色衰后会遭到抛弃的担忧,所以才发出了这样的愿望。
年幼丧父,深受母亲感情经历的影响,傅玄生动地描写了在婚姻、家庭中,女性的卑微地位与悲惨遭遇。诗中言到:
蟋蟀何感,中夜哀鸣。蚍蜉愉乐,粲粲其荣。寤寐念之,谁知我情。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昔君与我,如影如形;何意一去,心如流星。昔君与我,两心相结;何意今日,忽然两绝。
而代表女子谴责负心薄幸汉的《昔思君》[3],也通过今昔对比,使其哀怨悱恻,溢于言表。在这类诗中,可以看到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也反映出诗人对不幸女性的同情。在慈母的艰辛抚养下成长,对下层劳动妇女的处境与命运的同情,可看作傅玄创作大量妇女诗的动因之一。
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及续娶情欢
傅玄的爱情乐府善于写儿女的绵绵情长。如《青青河边草篇》描写思妇相思之苦,谓曰“ 倾耳怀音响,转目泪双堕”,[4]偶然听见一丝音响,以为是夫君回来的声音,转眼一看却寂然无见,悲从中来,涕泪交零。闺中怨妇那种如痴似狂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寥寥数语,形象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细腻却又强烈的心理波动。
傅玄的爱情诗可追溯他个人婚姻状况。当傅玄的原配夫人去世后,仅留下六岁的儿子傅咸。许是因为少时丧父,他深刻了解和体会到必须给儿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他自身也怀有对爱情的向往,从而作出向贤惠的杜氏求婚的决定。据魏明安、赵以武先生所著《傅玄评传》中有关考证推论认为:傅玄创作以“善言儿女”著称的乐府诗,大致都在正始(公元240 —249 年) 时期及其以前,书中指出:“从用韵特点来看,《历九秋篇》必是曹魏时写成”,《苦相篇》、《明月篇》等几首乐府诗,大体上也可以确定“是傅玄于曹魏时期写成的作品,是年青时代所为。”[5]
由上可知,傅玄创情诗大致都在年青时期这个时期正是男子向往美好爱情的时机。杜氏与傅玄成婚后,对玄前妻之子咸,待之甚好。后傅咸“出为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之官,自表解职。”[6]傅玄丧偶后,续娶杜氏,得到一位好妻子,重组家庭。这些都使他对女性有了进一步了解,《车遥遥篇》就以身影关系的奇特想象,写出离别相思之情:“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7]而其《历九秋篇董逃行》更被郭茂倩称为是:“《历九秋篇》十二章,具叙夫妇别离之思”[7],诗篇中有“君恩爱兮不竭,譬若朝日西夕月,此景万里不绝,长保初醮结发,何忧坐成胡越。”表达了多方面的感情。既有表达夫妇相恋,不离不弃的;又有忧愁之情,忍受离别之苦。体现出傅玄对婚恋中妇女的全面关注。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傅玄所作的大量关于婚恋题材的爱情诗,其实与作者自身的人生遭际是分不开的。
三、魏晋追求平等的爱情观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爱情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平等,但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深深束缚着女性对情感的表达,并将夫妻关系置于极度不平等的层面,在礼教社会,女子只有服从和贞守丈夫。可见,夫妻关系在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伦关系扭曲下,已完全失去了人格上的平等。到魏晋,社会上任情违礼之风盛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女性的压力,她们开始关注自身的爱情需求,开始渴望爱与被爱。夫妻情感在魏晋时也发生了一定的衍变,亲密的情感代替了严峻的礼法,《世说新语·惑溺篇》有云:“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慰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8]荀粲是魏明帝太和时人,此时的肉体相偎,灵魂相依,不避人言,虽不惊俗,却也是对礼教的一大跨越。
魏晋追求平等的爱情观及女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傅玄开始关注爱情,关注夫妻关系。而其爱情诗能颇多反映,如《短歌行》、《昔思君》二诗,通过今昔对比,控诉了男子负心绝意,用的是质问口气;《朝时篇》、《青青河边草篇》二诗,用的是独白口吻,通过景物烘托,既写了女子在良人久出不归、音信杳无时的种种期盼情态,又写了对自身华发已生、良辰用乖之后的唯一愿望:“甘心要同穴”,“要君黄泉下”,诗篇言辞感人,表现了她们反抗的性格以及对坚贞爱情的期盼。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相较于传统文人的讳言床底之私,傅玄关注爱情,状写“昔君与我兮形影潜结”的情感,书写时代变迁,不免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傅玄“善言儿女”的乐府诗作中,对思妇、怨妇的情态及其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腻的刻画。傅玄的爱情诗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严肃的反映,也是作者在坎坷人生中的深刻思考。《苦相篇》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在于它集中反映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女子一生的凄苦命运。总之,傅玄的爱情诗,较之同一时代的其它诗人,在抒发真性灵、真情感上,是走在前列的。(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明安,赵以武.傅玄评传[M].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08.
[2]魏明安,赵以武.傅玄评传[M].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08.
[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565.
[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556
[5]魏明安,赵以武.傅玄评传[M].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35.
[6]房玄龄.晋书·傅玄传·卷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23.
关于爱情的现代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批评;《一朵红红的玫瑰》;内容;形式
一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最根本的特点是把作品看成独立存在的实体的文学本体论。新批评的本体论认为,作品是文学活动的本质与目的,作品应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文学批评也应以作品为本体,把作品视为作家与读者的中介,驳斥浪漫主义文论家把作家当作文学的起点、作家表现自我才有了作品的观点。任何把作家和作品联系起来的企图都被威廉?K?文姆萨特和门罗?比尔兹利称为“意图迷误”(张隆溪,1986:41)。既然文学作品是自足的存在,作品不能体现作家意图,对作品的世界来说,作家的意图也就不足轻重。所以说,评论一首诗(新批评家总是把诗与文学作品等同起来),可以不管它是谁写的,以及有关作家创作该诗的情形如何,读者应当径自进入诗里。但是读者的反应因人而异,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评价文学又势必会导致相对主义,漫无准绳。因此威廉?K?文姆萨特和门罗?比尔兹利把这种只关注读者个人反应的意图叫做“感受迷误”(张隆溪,1986:41)。
新批评就是排除作品以外的任何因素,把批评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作品本身。在新批评家眼里,一首诗不仅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天地,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 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新批评相信诗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形式表现内容, 创造内容, 内容是形式的内容, 形式就是内容”(张首映,1980: 130)。为了更好地分析诗歌的形式,新批评采用细读法,强调对诗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好似拿一个放大镜在仔细观察诗中词语的选择和搭配、词句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句型、语气、比喻、意象的组织、词句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然后巧妙地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阐释出作品结构和意义的有机统一,即形式的内容。同时新批评认为这个统一体内肯定存在对立调和的因素,所以“张力”、“含混”、“矛盾语”、“反讽”等术语也颇受关注。
二
本文用新批评的理论对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创作于1794年的名诗《一朵红红的玫瑰》进行解读,从而体现新批评所倡导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文学本体论原则。
这首诗共四个诗节,每节四行,表达了爱情这个自古人类就有的永恒主题。威廉?K?文姆萨特在《意图迷误》中指出抒情诗中的“我”并不代表“诗人”自己,而是诗中的戏剧化人物(蓝仁哲,2004:6),所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反复吟诵的“my Luve”就不一定指代诗人本人,但作为抒情者他在诗中却把炽热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T?S?艾略特在《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就艺术的表现方面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客观关联物”理论。在艾略特看来“艺术形式中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客观关联物’”(张隆溪,1986:38)。他所说的情感不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而是普遍意义的情感,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相关的形象、情境、情节等等适当的媒介,一旦找到适当媒介并把它写在诗里,就能使读者立即感受到诗要表现的情绪。“客观关联物”赋予情感以形式,诗人越能把各种情感密集地表现在某种形象或文字里,诗也就越有价值(张隆溪,1986:38-39)。细读这首诗就会发现诗中并没有用多少华丽的词语和变换的句式来烘托感情,而是用了一系列的“客观关联物”即玫瑰、乐曲、海洋、岩石、太阳和沙粒等来反映抒情者的情绪,并且随着感情的深入而发生变化:从一朵红红的玫瑰、一支动听的乐曲,到一个更新、更广、更深沉的意境――辽阔的海洋、坚固的岩石和烈日炎炎的太阳。这一系列关联物的使用赋予诗歌以美的形式和意境,使诗歌具有了立体感,读诗的人脑海中立即就能浮现出美轮美奂的图画,同时把抒情者认为整个宇宙可以变化甚至被摧毁,唯独爱情亘古不变的立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读诗的人立刻就能体味到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爱情主题,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融合。
艾伦?泰特在《诗的张力》中提出诗歌语言包含外延和内涵,外延指词的本意,字典意义,即指称意义;内涵则指词的引申意,即众多的暗示和联想意义。诗歌语言既有明确的外延概念,更有丰富的联想暗示意义,两者相得益彰,诗歌批评更着重于诗歌语言无限丰富的内涵意义。“诗的意义在其张力,即我们从外延与内涵两极之间能够找出的全部意义的统一体”(蓝仁哲,2004:49),诗歌本身就是张力的释放。在这首诗中“luve”是古语即“love”,作为名词,《新英汉词典》对其解释为“爱、爱情、恋爱、爱人、亲爱的”,当“love”的首字母大写成“Love”时还可表示爱神。诗在第二节中提到“my bonnie lass”,“lass”根据《新英汉词典》的解释为“少女、小姑娘、情侣”。据此读诗的人可知道抒情者正处于热恋之中,所以诗中的“Luve”指的是抒情者的恋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同时也暗指抒情者把自己的恋人看神。由此,读诗的人还会联想到罗马神话中的爱神维纳斯。作为爱情女神、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拥有最完美的身段和样貌,象征爱情与女性的美丽,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因此抒情者在诗中反复使用“my Luve”足以让读诗的人感到他的恋人就在眼前,如同维纳斯一样迷人和高贵,她彻底占据了抒情者的内心。“Luve”作为动词,《新英汉词典》的解释为“爱、恋爱、爱慕、喜欢”,抒情者在诗中直抒胸臆“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读诗的人从前面的表述中已经知道恋人在他心中的位置,所以深信他对爱情的表白:他会用行动深深爱着对方。诗至此,一动一静,“luve”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统一,张力得到了释放:读诗的人坚信尽管他和恋人要暂时分别,但是因为有坚贞的爱情在,他一定会不远万里回到恋人身边。
在寻求张力及其解决的过程中, 新批评家还注重文本的形式,如诗歌中的比喻、格律、押韵等。他们认为对于诗歌意义的形成,这些形式要素也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这首诗在比喻、格律、押韵等方面的运用更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比如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比喻,进而在开篇第一节里又连用了两个明喻,分别把自己的恋人比作“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和 “a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读诗的人很快会想到,在各种花语里唯有玫瑰是爱情的代言词且受到爱神的保护,六月又是丰收的季节,玫瑰在六月也进入了开花的旺季,鲜红的颜色、绽放的花瓣、诱人的清香在初夏季节向人们炫耀它的婀娜多姿,以此明喻直接描绘出了恋人的大方、美丽和成熟。进而抒情者又把恋人比喻成一支悠扬的乐曲。悠扬如小桥流水,舒缓静心,所以要想弹奏出如此优美的旋律,演奏者需凝神静气,注意节奏的和谐和变化,借此明喻衬托出了抒情者恋人性格的温和。由外表美转向内在美的描写表达出了抒情者内心蕴藏的深厚情感。新批评还非常重视隐喻的使用,克林尼斯?布鲁克斯曾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赵毅衡,1986:141)威廉?K?文姆萨特在《语象》中指出“在理解想象的隐喻时,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喻体如何说明喻指,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赵毅衡,1986:144)。诗中第二和第三节抒情者分别用“Till a’the seas gang dry”和“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两个暗喻层层递进。乍一看大海、岩石、太阳和沙粒与爱情毫不相干,但仔细推敲便能清楚地得知。古代人们计量时间的仪器是沙漏,通过沙漏中漏出的沙量来推测时辰,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以诗中写到“While the sands of life shall run”,而海水由于月球的引力每天潮起潮落不可能干涸,地上的岩石与太阳距离遥远不可能被熔化,所以暗指即使日月如梭,抒情者和恋人的爱情也永远不会消亡。大海干枯、岩石熔化与坚贞的爱情遥相呼应,好似抒情者正面朝汹涌澎湃的大海和被海水拍打的岩石向恋人发出的爱情宣言,两个暗喻在全诗特殊语境的笼罩下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此外,诗中对恋人的描绘还使用了一些形容词,比如“fair”、“bonnie”等,且将“fair”提前,倒装手法的运用更加显示了恋人的美丽和端庄,抒情者完全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中。在时态的选择上,整首诗使用了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这两种时态的应用恰如其分地表明了抒情者的态度: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爱情地老天荒。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虚拟语气,更坚定了抒情者不远万里要回来的决心。
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全诗采用了抑扬格的格律,单行为抑扬格四音步,双行为抑扬格三音步,这种诗歌体裁也叫民歌。民歌都有自己的押韵形式,一般多为“abcb”韵,也可以为“abab”韵或其他的变形。这首诗一、二诗节采用了“abcb”的押韵形式,三、四诗节采用的是“abab”的押韵形式。同时诗中很少有爆破音出现在词尾。爱情是敏感的,纯洁无瑕的爱情犹如温室中的幼苗,需要无微不至的呵护,而爆破音读起来有些刺耳,就像在浪漫、抒情的音乐中加上了不和谐的弦外之音。另外,全诗还大量应用了双元音如/ /、// 等,正是这一系列双元音的使用,使全诗处处洋溢着圆润、饱满、温热的爱的气息,表达出了对甜美、持久爱情的渴望(余永锋,2005:108)。这首诗在排列上采用的是缩进式即逢双行缩进,使读诗的人能产生视觉上的美感。此外,诗中还使用了反复,如“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Till a’the seas gang dry”和“And fare thee weel”,反复两次使抒情者对恋人的强烈之情不断得到渲染,尤其在结尾表达出了抒情者不愿和恋人分离而又不得不分离的惜别之情,扣人心弦,耐人回味。
三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观点把批评的目光放在文本内部,属于内在的研究方法。正如韦勒克和沃伦在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指出,凡从传记、历史、社会、心理或者哲学等方面出发研究文学,都称为外在方法,只有讨论音韵、格律、文体、意想等形式因素,才是内在研究(张隆溪,1986:43)。但是新批评把文本看成是独立自主,完全和时代、社会、作者绝缘的超时空的永恒的实体,这显然是它最大的局限性,因为每一个文本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意图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烙印,忽视了这些,很难对作品做出公正的分析和评判。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便逐渐衰亡,但是正如弗兰克?伦屈齐亚《在新批评之后》指出的“它是像一个威严而令人敬畏的父亲那样死去地”(张隆溪,1986:47),由此可见新批评曾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Raman Selden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顾凤威,巫育民编著?文艺学批评方法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蓝仁哲.新批评[J]. 外国文学,2004,(6).
[4] 余永锋.巧拨爱的琴弦――解读彭斯的爱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6]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0.
上一篇:危机之下人类还有未来吗?
下一篇:备考2008: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百题冲刺(五)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