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原文、译文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格言联璧》

                        (清)金兰生

                

                 前言

  《格言联璧》自咸丰元年(1851年)刊行后,即广为传诵,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家家置之于案,人人背诵习读”。甚且将此书置于左右,朝夕参悟。盖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以圣贤之智慧济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启蒙。其中不乏为人处事的智慧法则,治家教子的谆谆教诲,修身养性的道理箴言,字字珠玑,句句中肯,雅俗共赏,发人深省。其说理之切、举事之赅、择辞之精、成篇之简,皆冠绝古今,堪称立身处世的金科玉律,修心养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作者自序

      余自道光丙午岁(1826年,道光二十六年),敬承先志,辑《几希录续刻》。刻工竣后,遍阅先哲语录,遇有警世名言,辄手录之。积久成帙,编为十类,题曰《觉觉录》。惟卷帙繁多,工资艰巨,未能遽(立即)付梓人。因将录内整句,先行刊布,名《格言联璧》,以公同好。至全录之刻,姑俟异日云。

     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仲夏 山阴金缨兰生氏谨识。

   

  格言联璧正文目录

  一、学问类 [一、]

  二、存养类 [四四、]

  三、持躬类 [八七、]

  四、养生类 [二一一、]

  五、敦品类 [二三一、]

  六、处事类 [二五一、]

  七、接物类 [二八三、]

  八、齐家类 [三八五、]

  九、从政类 [四一七、]

  十、惠吉类 [四七一、]

  十一、悖凶类 [五三五、]

   

           【学问类】

       一、

  [原文]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译文]

  古今来世代显贵家族,无不因积德造就;天地之间第一等好人品,还是由读书培养。

   

   

  二

  [原文]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

  刻苦读书,即使功名未就,但使人品高雅,气度不凡;道德高尚,但不希图报答,时时恬然自安,饱食酣眠。

   

  三

  [原文]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文]

  帮助别人,做善事,最令我愉悦;认真读书,重修养,最为人赞许。

   

  四、

  [原文]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译文]

  诸位到书院为何,哪里仅仅限于是搞学问和写文章,具有一种技艺与特长,便可算得上是读书成才之人;我对所追求的也不过分计较,不过就是为子为臣为弟为友,尽到五种人伦的职责,共同成为恪守礼教的正人君子。

   

   五

  [原文]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译文]

  聪明用在正道上,越聪明越好,文才名声会帮助他事业渐进;聪明用在邪路上,越聪明越坏,文才名声只助长其伪诈丑行。

   

   

   六

  [原文]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祭虽有仪,而诚为本;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译文]

      战场交锋,即使列阵有方,但以勇猛为本;操办丧事,即使礼节周全,但以哀痛为本;文人学士,即使学富五车,但以德行为本

   

   

  七

  [原文]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译文]

  旋风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心灵手巧的妇人未必能够主持好饮食家务;(只会)做文章的读书人不能够治理好国家。

   

   

  八

  [原文]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译文]

  经国济世之道来自广博的学问,它才有不竭的源泉;修心养性之道体现在建功立业上,它才算得上圆满。除了建功立业之外,世上没有真正的学问;要寻求修心养性之道,必须到圣贤的文章中去找

   

   

  九

  [原文]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译文]

  什么是卓越的品行?即日常的行事;什么是德高之人?是小心谨慎的人;怎么样才能够明了德义努力去做?惟有虚心学习;如何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只有对当前的问题深思熟虑。

   

  十

  [原文]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

  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译文]

      能竭忠尽孝,才能称为人。治国安邦称为学问。能平定叛乱称为人才,编织天地事物称为文章。心胸光明坦荡称为风度。万物与我一体称为仁心。

   

   

  十一

  [原文]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畬,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梁,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注释:菑畬(zī she耕耘)

  [译文]

  以心术为根本,以伦理为树干,以学问为良田,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果实,以书籍为园林,以歌咏为音乐,以义理为食物,以著述为彩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讨论学问为累积,以先贤的言行为师友,以敬忠笃信为修持,以行善降祥为给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十二

  [原文]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译文]

      一人独处应谨慎自己的行为,预知每一心思所含的意念,严肃威仪安于天命,敬人伦以成圣贤,谨慎各种行为以成就德引,改过向善以成贤良。

   

   

  十三

  [原文]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译文]

  把仁心存在自己心中是先贤的最高学问,行为中尽自己的本分是圣贤的最高功夫。

   

  十四

  [原文]

  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译文]

  事理明白则心愈能清楚而专一,心能专一则事理愈能通达流畅。

   

  十五

  [原文]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文]

  将宇宙万物的事视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也就是宇宙万物的事。

   

  十六、

  [原文]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译文]

  身虽处天地万物之后,心却不在天地万物之前;身虽处天地万物之中,而心却在天地万物之上。

   

  十七、

  [原文]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译文]

  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景象,学习圣贤克己养性的工夫。行动上就是身体力行,奋斗不止,而最终的目的就是存诚自然。

   

   

  十八、

  [原文]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译文]

  对圣贤的道理教导别人很容易,自己实践却是不容易的事。对圣贤的道理开始奋斗很容易,但坚持到底却很难。圣贤的道理与实践相结合,行仁政必本与德性。后代则相反,学问与实践不能统一,不修持自己的德性,而只管治理别人。

   

  十九、

  [原文]

  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独懔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译文]

  满口仁义道理,但内心却充满邪念,只责怪他人而从不责骂自己,这种人称为“挂榜圣贤”。只怕恶行为人所见,能敬畏鬼神,知人又知天理,这才是实际的学问。

   

   

  二十、

   [原文]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欧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译文]

  没有根本的气节,就好像醉汉喝醉酒打人,酒醉时很勇敢,酒醒后勇气全消,没有一点气力。没有以学问为根本的见识,就好像厨师在炉灶前面,面前光亮而背后黑暗。

   

   

  二十一、

  [原文]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尔;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译文]

  用心体会整理才能理解精确得当,所以应当沉着稳重,不然就成了口头耳边的小事,过后就忘了。事理要以典故为依据,因此必须学识广博,否则就成了随意推测,胡编乱造。

   

   

  二十二、

  [原文]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译文]

  即使只有一毫粗疏的地方,就不能准确地认识事理,所以说一定要精确。不然,众说纷纭必会产生疑惑;仅存在一丁点杂念,便不能坚守事理,故而必须专心,否则在利害面前必定会经不起考验。

   

   

  二十三、

  [原文]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译文]

  接人待物要平和而有节操,处理事情要明白而果断,识理要正直诚实而通达。

   

   

  二十四、

  [原文]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

  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译文]

  生于古人之后而议论古人的缺点失误容易,而若处于古人的位置做古人所做的事就很难

   

   

  二十五、

  [原文]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译文]

  古时候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会放在自己身上去实践;而现在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必定想取悦别人。

   

   

  二十六、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

  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译文]

  古代的学者,为自己才学不高而担忧,就发奋学习,迎头赶上;现在的文士,为自己才学不高而羞愧,就隐满短处,避忌批评。

   

   

  二十七、

  [原文]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译文]

  眼界要开阔,就要游鉴名山大川;度量应宏大,须得熟读经史典籍。

   

   

  二十八

  [原文]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译文]

  先读经书,再读史籍,以经论史,评论古人史事,就不会与圣贤相悖;研读史籍,再温经书,以史证经,读书目的升华,决不仅为章句之学。

   

   

  二十九、

  [原文]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

  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译文]

  读经书,阅传注,就为治学打下坚实基础;看史籍,鉴古今,就使宏论滔滔切中肯綮;游山川,观壮景,就使志气凌云眼界开阔;戒嗜好,弃私欲,就使胸怀磊落一尘不染。

   

   

  三十、

  [原文]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

  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译文]

  庭院虽小,自有赏心乐事;六经之外,更加无奇特之书。

   

   

  三十一、

  [原文]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译文]

  阅读未见过的书,如结识好朋友,情意和洽;重读已看过的书,如老朋友相晤,叙旧联谊。

   

   

  三十二、

  [原文]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

  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译文]

  无思无虑,心境应当平静如水;不求冒进也不忘记,学业当如流水一般永无止境。

   

   

  三十三、

  [原文]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

  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译文]

  用心不能杂乱,杂乱则心神恍惚不能集中;用心不要劳累,劳累则精神疲倦不能有所收获。

   

   

  三十四、    

  [原文]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

  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译文]

  内心慎防杂念,会更加机敏;眼光审慎万物,则愈加明亮。

   

   

  三十五、

  [原文]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译文]

  书桌上不能有太多的书,心中则不能少书;这就好像鱼离了水则干枯,心中没有书则无寄托。

   

   

  三十六、

  [原文]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

  [译文]

  只要心中有远大的志向,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而心中所追求的,则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拦。

   

   

  三十七

  [原文]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译文]

  使意念沉稳,任何事理都能通达;有志发愤图强,任何难事都能成功。

   

   

  三十八、

  [原文]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

  [译文]

  心有成见,就好像用水浇石头,水一点都进不去;对事理不能领悟,则拘泥而不变通,一点都转动不得。

   

   

  三十九、

  [原文]

  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译文]

      读书不体验认识,就好像闪电照物,一点都抓不到;读书不能身体力行,就像水上行车、陆上行舟、一点用处都没有。

   

   

  四十

  [原文]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

  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译文]

  读书贵在能有疑问,有疑问方能增进对事物的了解。

   

   

  四十一、

  [原文]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译文]

  读书求明理,须让自己满意;与别人谈道理,须令别人佩服。

   

   

  四十二、

  [原文]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

  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译文]

  爱惜精神以备日后担当大任,虚度时光何以报父母之恩?

   

   

  四十三、

  [原文]

  戒浩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伤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译文]

      戒酗酒,酗酒伤神;戒色欲,贪色灭精神;戒美味,美味使精神昏沉;戒过饱,过饱使精神郁闷;戒多动,多动使精神混乱;戒多话,多话损伤精神;戒多忧,多忧使精神郁结;戒多思,思虑多刺激精神;戒久睡,久睡使精神疲倦;戒久读,久读使精神苦劳。

     

   

     

  【存养类】

  四十四、

  [原文]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译文]

       充分发挥人的天性禀赋,发挥得越多越好:运用天性去穷究物理,极尽智力,通达自然,思惟神妙,造就豁达的胸怀和高洁的品德;尽量压抑人的情感欲望,遏制到越少越好:管束自己去谨慎说话,持重办事,约束自身,心地高洁,还要节衣缩食并减少情欲和嗜好。

   

   

  四十五、

  [原文]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译文]

  思想开阔,才能包容天下的千山万壑;思想谦虚,才能接受天下的真知大德;思想平明,才能纵论天下的善恶得失;思想深沉,才能讨论天下的学说哲理;思想稳定,才能应付天下的风云变幻。

   

   

  四十六、

   [原文]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沉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志,

  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气,宽裕以养吾之量,严冷以养吾之操。

  [译文]

  把自己的精神,培养得清净明澈;把自己的思想,澄清专一;把自己的胆识,培养得深沉敏捷;把自己的气魄,培养得坚强宏大;把自己的才干,培养得果敢决断;把自己的器量,培养得端正庄重;把自己的胸襟,培养得豁达宽容;把自己的节操,培养得严肃冷峻。

   

   

          四十七、

  [原文]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译文]

  对自身的优点,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涵养化育来培养深沉的品格;对别人的缺点,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朴实厚重来造就博大的胸怀。

   

   

  四十八

  [原文]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译文]

  用谦虚培养自己的品质,用修德提高自己的思想,用仁爱对待天下万物,用道德教诲子孙后代。

   

   

  四十九、

   [原文]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译文]

  培养造就冲淡清虚的品格,便是一生的学问;丢弃无端的烦脑,心境又是多么安静平和。

   

   

  五十、

  [原文]

  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

  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注释]

  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译文]

  颜渊的“四勿”,要牢记心里;下工夫闲静存诚,克服外部的干扰以修养心性;孟子的“四端”,要尽力扩充,下工夫格物致知,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五十一、

  [原文]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

  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译文]

  有喜怒哀乐之情却没有发作,这是从凡人之心直接追溯到道德之心,使人们存心修养;虽未发生但却有喜怒哀乐的表现,这是由道心指出人心的缺欠,要人们反省改正。

   

   

  五十二、

  [原文]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译文]

  存心养性要谦抑专一,如春天般的舒缓温和;自察反省要谨慎严格,像秋天般冷峻严肃。

   

   

  五十三、

  [原文]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

  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

  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译文]

  对性情上了解即是涵养,对每一念头注意提醒就是省察,气质的融汇就是克治。

   

   

  五十四、

   

  [原文]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

  [译文]

  办事果断的人看起来好像忙碌,其实心中常有闲暇。因循苟且的人看起来闲暇,其实心中常有牵念。

   

   

  五十五、

  [原文]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译文]

  欲念少就能心平气和,心中有主见才能虚心接纳。

   

   

  五十六、

  [原文]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译文]

  没有欲念称为圣人,欲念少称为贤人,欲念多是凡人,而纵欲则是狂人。

   

   

  五十七、

  [原文]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译文]

  人的心胸欲念多则狭窄,欲念少则心胸宽广;人的心境多欲则忙乱,少欲则悠闲;人的心术多欲则险恶,少欲则和平;人的心事多欲则忧愁,少欲则快乐;人心之气象,多欲则软弱,少欲则刚强。

   

   

  五十八、

  [原文]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译文]

  宜安静,少说话,从容不迫,严谨及俭约,这些都是监督自己的良言。避多欲,盲动,心不专一,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在实践这些修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恒字的秘诀。而在不间断的过程里,能体验出渐字的秘诀。

   

   

  五十九、

  [原文]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译文]

  谨慎坚定善良的本性,则心灵安定;收敛抑制浮燥之气,则心气平和。

   

   

  六十、

  [原文]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译文]

  人性的内涵不缺善性,而人性的需求则不能多添一分欲念。

   

   

  六十一、

  [原文]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器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译文]

  君子无所欲念,但气量宏大涵盖一切。而小人需求多,而志气狭隘。

   

   

  六十二、

  [原文]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译文]

  发怒如猛虎伤人,欲念似深渊难填。

   

   

  六十三、

  [原文]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译文]

  忿怒如火,不阻止则会烧掉一切;欲望像洪水,不阻挡则淹没一切。

   

   

  六十四、

  [原文]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译文]

  控制愤怒的情绪如同摧毁山峦般坚毅,又如救火一样迅疾;压制欲望如同填塞山谷一样有毅力,又如防洪一样果断。

   

   

  六十五、

  [原文]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译文]

  如果用心一旦松散,那么万事都做不好。如果用心一旦粗疏,那么凡事不能聚精会神。用心一旦固执,凡事就不能见其本来面目。

   

   

  六十六、

  [原文]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译文]

  一念的疏忽是错误的开始,一念不能善始善终,便是错误到底。

   

   

  六十七、

   [原文]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译文]

          古代学者在内心涵养上下功夫,所以表现在外表上便是德高望重的标志;今天的学者在外表上下功夫,对于内心涵养,则显出实际德行的缺陷。

   

   

      六十八、

  [原文]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译文]

  只要心意不放纵,就不会出现差错;只要用心不怠惰疏忽,就没有不能坚守的、随意放纵的志向。

   

   

  六十九、

  [原文]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译文]

  处于逆境,思想要开拓放达,奋发图强;处于顺境,思想要警觉收敛,约束自身。

   

   

  七十、

  [原文]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译文]

  世路风霜艰险,是我们锤炼思想的环境;世情冷暖,是我们克制性情的时机;世事是非颠倒,是我们修身实践的凭借。

   

   

  七十一、

  [原文]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译文]

  清明彪炳的节义,是在独居之时修身励志、培养出来的;旋转乾坤的治国韬略,是在临深履薄的谨慎戒惧中造就而成的。

   

   

  七十二、

  [原文]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译文]

  高尚的名望声誉,在屈辱中彰明;宏大的道德雅量,在隐中发扬。

   

   

  七十三、

  [原文]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

  谦逊退让,是全身避祸的首要方法;从容稳重,是立身处世的首要方法;涵养包容,是屈己待人的首要方法;洒脱不拘,是养心全性的首要方法。

   

   

  七十四、

  [原文]

  喜来时一检点,

  怒来时一检点,

  怠惰时一检点,

  放肆时一检点。

  [译文]

  沾沾自喜时,应该约束反省;怒不可遏时,应该约束反省;怠倦懒惰时,应该约束反省;思想狂放时,应该省约束反。

   

   

  七十五、

  [原文]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无事澄然,有事斩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译文]

  一个人独处要超脱,与别人共处要和蔼;没有事时享受闲适;有了事情要果断;得意时要显出淡泊,失意时要安然处之。

   

   

  七十六、

  [原文]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偏,缓能制急。

  [译文]

  安静可克制躁动,沉稳可克制浮气,宽宏大量能克服心胸狭窄,平缓可克制急躁。

   

   

  七十七、

  [原文]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译文]

  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惟有心静的人才能体味出来;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惟有心静的人才能彻底掌握。

   

   

  七十八、

  [原文]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译文]

  有才能而性情舒缓的人一定是大人才;有智慧而心气平和的人方称之大智慧。

   

   

  七十九、

  [原文]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译文]

  脾气切忌旺盛,心志切忌满足,才情切忌显露。

   

   

  八十、

  [原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译文]

  有作为的人胸襟坦荡,肯定与众不同;有智慧的人,其才情决然不会公开显露。

   

   

  八十一

  [原文]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译文]

  心意粗疏性情暴躁则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许多好事会接连不断地集中。

   

   

  八十二、

  [原文]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译文]

  面对世俗的烦恼要能忍耐,处身纷扰的世事之中要能安闲,心中牵挂的事要能抛开,在功名利禄面前要淡然处之,心怀忿怒之时要能抑制住情绪。

   

   

  八十三、

  [原文]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

  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译文]

  和气地待人就不会有不顺心;以公正之气对待事物,一切不祥之事都会消失;以浩然之气处理事情,疑难、畏惧则会释然而解;以宁静之气修养身体则睡梦中也安适。

   

   

      八十四、

  [原文]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

  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译文]

      看一个人的操守,在其利害得失时;看一个人的精力,在其饥饿疲倦时;看一个人的度量,在其面临喜怒哀乐时;看一个人的沉着,在其有惊吓时。

   

   

      八十五、

  [原文]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

  面临大事与难事,可看出一个人的责任;处顺境逆境,可看出一个人的胸襟气度;遇喜事怒事,看一个人的涵养;与同辈相处,可看一个人的见识。

   

   

      八十六、

  [原文]

  轻当矫之以重,

  浮当矫之以实,

  褊当矫之以宽

  执当矫之以圆,

  傲当矫之以谦,

  肆当矫之以谨,

  奢当矫之以俭,

  忍当矫之以慈,

  贪当矫之以廉,

  私当矫之以公。

  放言当矫之以缄默,

  好动当矫之以镇静,

  粗率当矫之以细密,

  躁急当矫之以和缓,

  怠隋当矫之以精勤,

  刚暴当矫之以温柔,

  浅露当矫之以沉潜,

  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译文]

  轻佻应以稳重矫正,浮躁应以踏实矫正,偏狭应以宽宏矫正,固执应以圆润矫正,傲慢应以谦虚矫正,放肆应以拘谨矫正,奢侈应以节俭矫正,残忍应以慈蔼矫正,贪心应以廉洁矫正,自私应以公心矫正,多话应以缄默矫正,好动应以镇静矫正,粗率应以细密矫正,急躁应以和缓矫正,怠惰应以精勤矫正,刚强暴戾应以温柔矫正,浅露应以沉潜矫正,苛薄应以浑厚矫正。

   

   

     

   

  【持躬类】

      八十七、

  [原文]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译文]

  聪明智慧的人,要保持着敦厚拙朴的态度,不可锋芒毕露;功高盖世的人,要保持着谦虚礼让的态度,不可居功自傲。勇猛无敌的人,要保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不可无所忌惮;拥有巨财的人,要保持着如有不足的态度,不可张狂放肆。

   

   

  八十八、

   [原文]

  不与居积人争富,

  不与进取人争贵,

  不与矜饰人争名,

  不与少年人争英俊,

  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译文]

  不和屯积钱财的人争较财富多少;不和热心仕途的人争较地位高下;不和骄傲自夸的人争较名声大小;不和年轻力壮的人争较仪容风度,不和逞强好胜的人争较胜负高低。

   

   

  八十九、

  [原文]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

  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译文]

  钱财地位,往往成为丛集怨恨的渊薮;才华能力,常常就是招致灾祸的根由;名望声誊,往往成为引来毁谤的媒介;欢欣快乐,常常就是走向悲凉的开始。

   

   

  九十、

  [原文]

  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

  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译文]

  迷恋歌舞女色的心太浓重了,就会生出虚怯的毛病来;追求钱财利益的心太浓重了,就会生出贪得无厌的毛病来;热衷功名成就的心太浓重了,就会生出造作的毛病来;追求声誊名望的心太浓重了,就会生出言行偏激的毛病来。

   

   

  九十一、

  [原文]

  想自己身心,到后日置之何处;

  顾本来面目,在古时像个甚人。

  [译文]

  揣摩自己的身心,于百年后,将被后人安放在什么位置上?省察自己的面目,在历史上,和哪一位古代人物相似?

   

   

  九十二、

  [原文]

  莫轻视此身,三才在此六尺;

  莫轻视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译文]

  不要把自身不当回事,天、地、人的精华都藏在身体之中;不要轻视今生的每一刻,千古的功业关键在今朝。

   

   

  九十三、

  [原文]

  醉酒饱肉,浪笑恣谈,却不错过了一日;

  妄动胡言,昧理从欲,却不作孽了一日。

  [译文]

  饱食终日,宴乐无度,不就是白白地浪费了一天!轻举妄动、胡言乱语、不讲道理、放纵私欲,岂不是就是罪恶的一日!

   

   

  九十四、

  [原文]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

  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译文]

  敢于在古人成就面前一争高低,这是有志气;在今人的成绩面前不虚心,这是没有气量。

   

   

  九十五、

  [原文]

  一能胜千,君子不可无此小心;

  吾何畏彼,丈夫不可无此大志。

  [译文]

  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可能超过千百人的力量,君子之人不能没有这种戒心;我何必怕他,大丈夫不能没有这种志向。

   

   

  九十六、

  [原文]

  怪小人之颠倒是非,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

  惜君子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君子。

  [译文]

  责怪小人为颠倒豪杰之士,而不知只有颠倒的人才是小人。可怜君子受世事折磨,而不知只有在折磨之中才能见到君子。

   

   

  九十七、

  [原文]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

  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

  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译文]

  经历一番挫折,才能增长一分见识;经过一些番磨难,才能增一分度量;省一分利益的经营,而多一分道义;能学一分退让,可得一分便宜;去掉一分享受则减少一分罪过;对事物多一分认识,而多一分物情。

   

   

  九十八、

  [原文]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译文]

  不自重自爱便自取其辱,没有畏惧心的人招致灾祸;不自我满足的人受到裨益,不自以为是的人见多识广。

   

   

  九十九、

  [原文]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

  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译文]

  有真才能的人不依恃才能,有真学问的人不夸耀学问。

   

   

  一OO、

  [原文]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

  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译文]

  即使有盖世之功,最要不得的是居功自傲;纵然滔天的罪恶,最难得的是悔过之心。

   

   

  一O一、

  [原文]

  诿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

  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译文]

  争功诿过是小人的本事,掩饰过错、夸耀功劳是凡人的本色,功劳美好谦让于别人是君子的行为,替他人担当罪过是成就德行的事。

   

   

  一O二、

  [原文]

  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

  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

  [译文]

  不要诋毁众人的成就而归功于自己,不要埋没天下的事理以掩饰自己的过失。

   

   

  一O三、

  [原文]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实处着脚,稳处下手。

  [译文]

  宽容大量容一切之物,站稳立场做人;踏实的地方站立,稳当之处着手。

   

   

  一O四、

  [原文]

  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

  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译文]

  读书最要紧的就是勤学好问,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实实在在而持之以恒。

   

   

  一O五、

  [原文]

  事当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译文]

  事情在最得意时要防乐极生悲,话说到最忘形时要防言中有失。

   

   

      一O六、

  [原文]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译文]

  事物忌讳到达顶点,事情避免极其完美,人则忌讳飞黄腾达。

   

   

  一O七、

  [原文]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译文]

  一味地向前走的人路途狭窄,常常向后看的人眼界宽。

   

   

  一O八、

  [原文]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国家;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贻子孙。

  [译文]

  把一些多余的技巧还给大自然,把一些用不完的俸禄还给国家,把一些用不能完的财富还给百姓,把一些用不尽的福泽造福子孙。

   

   

  一O九、

  [原文]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随缘;

  一生牵惹之劳,总因好事。

  [译文]

  四海之内和平安定,这样的幸福只是随缘而得,一生牵挂烦恼的劳苦,总是为好事。

   

   

  一一O、

  [原文]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译文]

  面对各种诱惑而能拒之于外,这才是聪明之举;面对艰难坎坷而能站得稳,这才是意志坚定。

   

   

  一一一、

  [原文]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译文]

  任何事都要争先的人,必定有人挤兑他;任何事都要争胜的人,必定遭人打击。

   

   

  一一二、

  [原文]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译文]

  能改过自新,天地都会转怒为喜;能安分守己,鬼神也是无可奈何。

   

   

  一一三、

  [原文]

  言行拟之古人则德进,功名付之天命则心闲;

  报应念及子孙则事平,受享虑及疾病则用俭。

  [译文]

  一言一行,效法古代圣贤,就会道德长进;功名利禄,听任天命安排,就会心意闲适;因果报应,考虑子孙福祸,就会办事公正;口体之事,考虑疾病袭来,就会俭朴节省。

   

   

  一一四、

  [原文]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贵莫贵于无求,贱莫贱于多欲;

  乐莫乐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贪;

  长莫长于博识,短莫短于自恃;

  明莫明于体物,暗莫暗于昧几。

  [译文]

  最大的安逸,就是知足乐和;最大的危险,就是多言致祸;最为可贵的,就是无欲无求;最为卑贱的,就是贪欲过多;最大的快乐,就是乐善好施;最大的痛悔,就是贪图钱财;最大的长处,就是足智多谋;最大的短处,就是自负自矜;最大的聪明,就是体察天功,最大的昏暗,就是不明征兆。

   

   

  一一五、

  [原文]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忍辱者,天不能祸;

  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

  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译文]

  能够知足的人,上天不会让他陷于贫寒;能够忍辱的人,上天不会让他遭受灾祸;能够无欲无求的人,上天不会让他沦于卑贱;能够放浪形骸之外的人,上天不会让他困病;能够不贪生怕死的人,上天不会让他死去;能够随遇而安的人,上天不会让他坎坷困顿;能够造就人材的人,上天不会让他一生孤苦;能够用生命造福天下后世的人,上天不会让他失去后嗣。

   

   

  一一六、

  [原文]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天危我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之;天苦我以境,吾乐吾神以畅之。

  [译文]

  上天安排我福分浅薄,我就培养高尚道德去迎接它;上天安排我身体劳顿,我就修炼精神安逸去弥补它;上天安排我遭遇艰危,我就努力实现政治理想去沟通它;上天安排我境况困苦,我就力求精神愉快去疏导它。

   

   

  一一七、

  [原文]

  吉凶祸福,是天主张;

  毁誉予夺,是人主张;

  立身行己,是我主张。

  [译文]

  人生的吉福与凶祸,是上天主宰的;人事的毁誉和予夺,是别人操持的;自身的言行和道德,是由我决定的。

   

   

  一一八、

  [原文]

  要得富贵福泽,天主张,由不得我;

  要做贤人君子,我主张,由不得天。

  [译文]

  想要得富贵福泽,这要看天意,由不得自己;要想成为贤人君子,主要靠自己,由不得天意。

   

   

  一一九、

  [原文]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译文]

  富裕的人以舍得施贫为美德,贫穷的人以无所欲求为美德,显贵的人以平易近人为美德,平凡的人以无视权势为美德

   

   

  一二O、

   [原文]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求医药,不如养性情;

  立党羽,不如昭信义;作威福,不如笃至诚;

  多言语,不如慎隐微;博声名,不如正心术;

  恣豪华,不如乐名教;广田宅,不如教义方。

  [译文]

  爱护自己的体面不如注重廉耻;求医用药不如善养性情;结党营私不如昭示信义;作威作福不如诚恳笃实;过多的表白不如谨小慎微;巧取声名不如矫正自己心念;恣意于奢侈淫逸,不如从名教中自取其乐;广置田宅不如给儿孙多施家教。

   

   

  一二一、

  [原文]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

  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译文]

  行为恭敬,待人宽厚,处事平和,心意正直,学圣贤之道,选择良友以求有益身心,改进缺点以求完满。

   

   

  一二二、

  [原文]

  敬为千圣授受真源,慎乃百年提撕紧钥。

  [译文]

  恭敬乃是处事圆满的根源,谨慎则是全身的关键。

   

   

  一二三、

  [原文]

  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

  操存如青天白日,威仪如丹凤祥麟,

  言论如敲金戛石,持身如玉洁冰清,

  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译文]

  度量要大如海能容纳一切,如春风润育万物;待人接物如行云流水般清白,情操像青天白日般光明,威仪如丹凤呈祥,言论如敲金石般响亮,持身如玉洁冰清般纯洁,胸襟抱负有如和风明月般和蔼,气概则如泰山般崇高。

   

   

  一二四、

  [原文]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量;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气节;

  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蕴藉;

  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怀。

  [译文]

  海天之宽阔任鱼鸟飞跃,不是大丈夫不会有此度量;大丈夫要有在千尺高山振衣,在万里长流洗足般的气节;大丈夫的内蕴要如珠玉藏于山泽般,大丈夫的胸襟要有如月明风清般光洁温煦。

   

   

  一二五、

  [原文]

  处草野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小;

  居廊庙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大。

  [译文]

  身处鄙野不能看轻自己,而处庙宇高台则不能看重自己。

   

   

  一二六、

  [原文]

  只一个俗念头,错做了一生人;

  只一双俗眼睛,错认了一生人。

  [译文]

  只因为有庸俗的念头,一生的做事皆错;只因为俗眼观人,而一生没有认清朋友与敌人。

   

   

  一二七、

  [原文]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居子所以慎独;

  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

  不负国家,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

  [译文]

      没有不正的念头,没有不规矩的动作,没有乱说的话,所以君子的一切行为皆存诚信。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不欺骗上天,君子独处时益加谨慎。不愧父母、兄弟、妻子、君子无愧于家庭。不负国家所托,不愧对百姓的期望,不辜负自己所学,君子所以致力于社会的责任。

   

   

       一二八、

  [原文]

  以性分言,无论父子兄弟,即天地万物,皆一体耳,何物非我,于此信得及,则心体廓然矣;

  以外物言,无论功名富贵,即四肢百骸,亦躯壳耳,何物是我,于此信得及,则世味淡然矣。

  [译文]

  就天性而言,无论是父子兄弟以及天地万物,皆是一体存在,那一种物体与我相异,能有此观点则心性形体清楚分辨。就外在而言,不论功名富贵及身体四肢皆是躯壳,皆非我所有,有此观点,则世俗的欲念不存在。

   

   

  一二九、

  [原文]

  有补于天地曰功,有关于世教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

  无为曰道,无欲曰德,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

  [译文]

  有功于天地称为功,有关于世间名教称为名,有学问为富,有廉耻为贵,此即所谓功名富贵。无所求称为道,无欲念称为德,没有世俗的恶习称为文,处事有原则称为章,此即所谓的道德文章。

   

   

       一三十、

  [原文]

  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

  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译文]

  困苦受辱不值得忧虑,而自取困辱才值得忧虑。荣耀利益不是真正的快乐,忘掉荣耀利益才是真正的快乐。

   

   

  一三一、

  [原文]

  热闹荣华之境,一过辄生凄凉;

  清真冷淡之为,历久愈有意味。

  [译文]

  热闹荣华的光景,过后即生空虚凄凉;而清淡脱俗的作为,才能历久而更有意味。

   

   

  一三二、

  [原文]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译文]

  要有劳苦的心志,乐观的意趣;宏大的气度,谨慎的言行。

   

   

  一三三、

  [原文]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

  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

  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译文]

  用心最重要的是光明坦诚,外表最重要的是要正直沉稳,说话最重要的是要简洁真诚。

   

   

  一三四、

  [原文]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

  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近无益身心之人,

  勿入无益身心之境,

  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译文]

  不要说不利于身心的话,不要做不利于身心的事,不要接近不利于身心的人,不要进入不利于身心的境界,不要看不利于身心的书。

   

   

  一三五、

  [原文]

  此生不学一可惜,

  此日闲过二可惜,

  此身一败三可惜。

  [译文]

  人一生不学习,一天闲过,一事无成,这是人生三件可惜事。

   

   

  一三六、

  [原文]

  君子胸中所常体,不是人情是天理;

  君子口中所常道,不是人伦是世教;

  君子身中所常行,不是规矩是准绳。

  [译文]

  君子心中常常体会到的不是人情而是天理;君子口中所常说的不是人伦世故而是世间法理;君子常有的行为不是规矩而是行为的原则。

   

   

  一三七、

  [原文]

  休诿罪于气化,一切责之人事;

  休过望于世间,一切求之我身。

  [译文]

  不要归罪于天地阴阳的变化,一切都应责怪人事;不要对圣人抱有过高的奢望,一切都应求诸自身。

   

   

  一三八、

  [原文]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

  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译文]

  除了严于自责之外,没有胜过别人的方法;除了自强不息之外,没有超过别人的方法。

   

   

  一三九、

  [原文]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译文]

  有没曾阅读过的书,没有不可对人说的事。

   

   

  一四十、

  [原文]

  闺门之事可传,而后知君子之家法矣;

  近习之人起敬,而后知君子之身法矣。

  [译文]

  家中的事情,尽可外传,就可了解君子的家法是如何的端正无瑕;亲近的人,都恭敬谨肃,就可了解君子对自身要求多么严格正派。

   

   

  一四一、

  [原文]

  门内罕闻嬉笑怒骂,其家范可知;

  座右遍陈善书格言,其志趣可想。

  [译文]

  听不到门内嬉笑怒骂,可知这家治理严明;座右题写着格言名句,能知此人志趣高雅。

   

   

  一四二、

  [原文]

  慎言动于妻子仆隶之间,检身人于食息起居之际。

   [译文]

  对待妻室子女和仆人,应说话谨慎稳重,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中,要随时检点言行。

   

   

  一四三、

  [原文]

  语言间尽可积德,妻子间亦是修身。

  [译文]

  与人谈话时尽可以积德,与妻子儿女融洽相处也是修身养性的好机会。

   

   

  一四四、

  [原文]

  昼验之妻子,以观其行之笃与否也;

  夜考之梦寐,以卜其志之定与否也。

  [译文]

  白天从妻子儿女的反应来省察自己的行为以看其是否诚信;夜晚由梦境情况来考验自己的志气,以知道其是否坚定。

   

   

  一四五、

  [原文]

  欲理会七尺,先理会方寸;

  欲理会六合,先理会一腔。

  [译文]

  要想端正自身行为,先要端正自己的身心;要想处理好天下大事,先要处理好身边小事。

   

   

  一四六、

  [原文]

  世人以七尺为性命,君子以性命为七尺。

  [译文]

  世俗的人以自身性命为性命,而君子以万物的性命为自身性命。

   

   

  一四七、

  [原文]

  气象要高旷,不可疏狂;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

  趣味要冲淡,不可枯寂;

  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译文]

  做人的气度要高旷但不可疏漏狂妄;心思要缜密但不可琐碎;趣味要淡但不可枯燥;操守要严明但不可激烈。

   

   

  一四八、

  [原文]

  聪明者,戒太察;

  刚强者,戒太暴;

  温良者,戒无断。

  [译文]

  聪明的人戒太明察,刚强的人戒太暴躁,温和的人戒优柔寡断。

   

   

  一四九、

  [原文]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借公道遂私情。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译文]

  不要施小恩惠而伤害整体,更不可以公济私。以常情宽恕别人,以道理约束自己。

   

   

  一五十、

  [原文]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译文]

  以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则交情深;以责备他人的心责备自己,则过错少。

   

   

  一五一、

  [原文]

  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责人;

  心有所当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自诿。

  [译文]

  尽力而不能达到的,圣人不会苛责于人。应当尽心而未尽心,圣人不会推御责任。

   

   

  一五二、

  [原文]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易;

  自恶必察,自好必察难。

  [译文]

  众人的好恶容易察明,但自身的缺点好恶则不易发现。

   

   

  一五三、

  [原文]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译文]

  只看到别人的一切坏处,是恶的根源;能明察自己的一切缺失,才是所有善的根本。

   

   

  一五四、

  [原文]

  不为过三字,昧却多少良心;

  没奈何三字,抹却多少体面。

  [译文]

  不算过错,有多少人为此蒙蔽良心;无可奈何,有多少体面以此为借口。

   

   

  一五五、

  [原文]

  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

  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译文]

  常看修养品德胜过我的人,则惭愧耻辱油然而生;常看物质享受不如我的人,则埋怨情绪自然消失。

   

   

  一五六、

  [原文]

  家坐无聊,亦念食力担夫红尘赤日;

  官阶不达,尚有高才秀士白首青衿。

  [译文]

  家中闲坐无聊,不妨想想,有人在为生活而辛劳;官位不能飞黄腾达,想想仍有许多才能好的读书人,人都老了还是青衣。

   

   

  一五七、

  [原文]

  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

  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自乐;

  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自乐。

  [译文]

  和那些叫喊饥饿的人相比,那么吃饱了自然就快乐;和呼叫寒冷的人相比,那么得到温暖自然就快乐;和患病者相比,那么健康就会快乐;和祸患者相比,那么平安就快乐;和死去的人相比,活着就会快乐。

   

   

  一五八、

  [原文]

  常思终天抱恨,自不得不尽孝心;

  常思度日艰难,自不得不节费用;

  常思人命脆薄,自不得不加修持;

  常思世态炎凉,自不得不奋志气;

  常思法网难漏,自不得不戒非为;

  常思身命易倾,自不得不存善念。

  [译文]

  常想到会悔恨终生,就不能不尽孝心;常想到度日的艰难,就不得不节约费用;常想到人的生命脆弱,就不得不珍惜心神;常想到世态人情,就不得不立志奋发;常想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就不能让自己胡作非为;常想到生命易失,就不得不忍气耐性。

   

   

  一五九、

  [原文]

  以媚字奉亲,以淡字交友,以苟字省费,以拙字免劳,

  以聋字止谤,以盲字远色,以吝字防口,以病字医淫,

  以贪字读书,以疑字穷理,以刻字责己,以迂字守礼,

  以很字立志,以傲字植骨,以痴字救贫,以空字解忧,

  以弱字御侮,以悔字改过,以懒字抑奔竞风,以惰字屏尘俗事。

  [译文]

  用媚字奉养亲人父母,用平淡之心交朋友,用苟字节俭花费,用朴拙免去劳力,用聋字消除诽谤,用盲字远离美色,用吝字防止言说过多,用病字医治淫欲,用贪字读书,用傲字树立风骨,用痴字救济贫困,用空字解脱忧烦,用弱字抵御侮蔑,以悔字改正错误,以懒字控制奔走竞争,以惰字隔除凡人俗事。

   

   

  一六十、

  [原文]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

  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译文]

  对失意的人不要谈论得意的事,处于得意的时候不要忘记失意的日子。

   

   

  一六一、

  [原文]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译文]

  一有私念,就会迷惑昏庸;一耍脾气,处事就会偏颇无理性。

   

   

  一六二、

  [原文]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

  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译文]

  贫贱是苦难的境界,能很好地居于其境者就苦中有乐;富贵是快乐的境地,不能很好地对待富贵的人便会乐极生悲。

   

   

  一六三、

  [原文]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

  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译文]

  恩泽里从来会反生祸害,所以得意时候,应及早回头,激流勇退;失败后也许却反获成功,所以不顺心时,就不要撒手,坚持到底。

   

   

  一六四、

  [原文]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磊落雄豪,是第二等资质;

  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译文]

  深刻沉着、忠厚笃信,是第一等的禀赋;直率开朗、豪迈雄健,是第二等的禀赋;明智聪慧、能言善辩,是第三等的禀赋。

   

   

  一六五、

  [原文]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译文]

  上等的人士,忘却名誉;中等的人士,树立名誉;下等的人士,盗窃名誉。

   

   

  一六六、

  [原文]

  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译文]

  对于非礼的事,上等到的士人根本不想;对于非礼的事,中等的士人从来不说;对于非礼的事,下等的士人紧闭门户。

   

   

  一六七、

  [原文]

  好讦人者身必危,自甘为愚,适成其保身之智;

  好自夸者人多笑,自舞其智,适见其欺人之愚。

  [译文]

  喜欢攻击别人的人,常危及自身,如果自己甘心当愚者,却能恰恰成就自保其身的智慧;喜好自我吹嘘的人,被众人取笑,自以为得计耍小聪明,却恰恰表现出他自欺欺人的愚昧。

   

   

  一六八、

  [原文]

  闲暇出于精勤,恬适出于畏惧;

  无思出于能虑,大胆出于小心。

  [译文]

  悠闲自得,是出于专心勤奋;淡泊安适,是出于恭敬畏惧;无思无虑,是出于善于思考;胆大无畏,是出于小心翼翼。

   

   

  一六九、

  [原文]

  平康之中,有险阴焉;

  衽席之内,有鸩毒焉;

  衣食之间,有祸败焉。

  [译文]

  平安之中隐藏着危险,卧席之上可能有剧毒,日常衣食小事有可能导致败落之祸。

   

   

  一七十、

  [原文]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译文]

  居身平安之境要考虑危难之时,处身太平盛世要想到乱世之日。

   

   

  一七一、

  [原文]

  天下之势,以渐而成;

  天下之事,以积而居。

  [译文]

  天下各种力量消长的态势都是逐渐形成的;天下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靠日积月累而取得的。

   

   

  一七二、

  [原文]

  祸到休愁,也要会救;

  福来休喜,也要会受。

  [译文]

  遇到坏事不必愁,只要有方法补救;好事来临也不必欢喜,要会承受。

   

   

  一七三、

  [原文]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译文]

  天要使一个人遭祸,必先给他一点小小的好处使他轻信;天要使一个人受福,必先给他一点小小的祸患使他有所警惕。

   

   

  一七四、

  [原文]

  傲僈之人骤得通显,天将重刑之也;

  疏放之人艰于进取,天将曲赦之也。

  [译文]

  傲慢的人突然显达,上天也会惩罚他;疏漏放纵的人,努力求进取,上天也会宽容他的行为。

   

   

  一七五

  [原文]

  小人亦有坦荡荡处,无所忌禅是也;

  君子亦有长戚戚处,终身之忧是也。

  [译文]

  小人也有坦荡之处,因为无所忌讳;君子亦有忧戚之处,因终生都忧国忧民。

   

   

  一七六、

  [原文]

  水,君子也,其性冲、其质白、其味淡,其为用也,可以浣不洁者而使洁,即沸汤中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诚哉君子也;

  油,小人也,其性滑、其质腻、其味浓,其为用也,可以污洁者而使不洁,倘滚油中投以水,必至激搏而不相容,诚哉小人也。

  [译文]

  君子像水,性情谦虚冲淡,本质洁白,味平淡。而它的用处,可以使不洁的东西成为清洁,即使在滚烫的热水中放入油,二者亦不会混合,这就是君子的本性。

  小人像油,本质滑腻,味浓厚,它的用途可污染清洁之物,若在滚烫的油中放入水,二者必然相激而不相容, 这就是小人的本质。

   

   

  一七七、

  [原文]

  凡阳必刚,刚必明,明则易知;

  凡阴必柔,柔必暗,暗则难测。

  [译文]

  凡是阳性必刚强,刚强一定光明,光明则容易了解。凡是阴性必柔弱,柔弱一定阴暗,阴暗则难以预测。

   

   

  一七八、

  [原文]

  称人以颜子,无不悦者,忘其贫贱而夭;

  指人以盗跖,无不怒者,忘其富贵而寿。

  [译文]

  称为颜子,没有不高兴的,虽颜回贫贱短寿。称人为盗跖,没有不发怒的,虽发不义之财且长期寿。

   

   

  一七九、

  [原文]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

  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译文]

  凡事都有困难应考虑周详,行动上要顾虑缺失,想一想自己的行为,都有许多差错。

   

   

  一八十、

  [原文]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译文]

  有怒气要尽力消化,有过错要仔细检讨。

   

   

  一八一、

  [原文]

  探理宜柔,优游涵泳始可以自得;

  决欲宜刚,勇猛奋迅始可以自新。

  [译文]

  探求事理方法要缓缓,仔细品尝涵泳才能有所心得;欲念决断方法要果断,奋力果决才能自新。

   

   

  一八二、

  [原文]

  惩忿窒欲,其象为损,得力在一忍字;

  迁善改过,其象为益,得力在一悔字。

  [译文]

  对待心中的欲念,放纵即有所损,所以关键在于忍;改过向善,努力即有所助益,所以关键在于悔。

   

   

  一八三、

  [原文]

  富贵如传舍,惟谨慎可得久居;

  贫贱如敝衣,惟勤俭可以脱卸。

  [译文]

  富贵如住宿旅店,只有谨慎勤劳才可以久居;贫贱如破衣服,只有勤俭才能脱去贫穷的破衣。

   

   

  一八四、

  [原文]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

  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译文]

  勤俭了就有了约束,有约束了就会各种好事都做;奢侈就放肆,放肆则各种坏事都泛滥。

   

   

  一八五、

  [原文]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奢者心常贫,贫者心常富。

  [译文]

  奢侈者常嫌不够富足,节俭者虽贫穷却有余藏;奢侈者心常常贫困,节俭者的心常常富贵。

   

   

  一八六、

  [原文]

  贪饕以招辱,不若俭而守廉;干请以犯义,不若俭而全节;

  侵牟以聚怨,不若俭而养心;放肆以遂欲,不若俭而安性。

  [译文]

  贪心不知足易招侮辱,不如节俭而守廉洁之气。求取功名而冒犯节义,不如节俭而成全节义。巧取豪夺而致积怨,不如节俭而养心性。放纵自己满足欲望,不如节俭而安定性情。

   

   

  一八七、

  [原文]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译文]

  静坐的时候才知道平日的心浮气躁,独自呆着不说话才知道平日言语暴躁多话。反省行为才知道平日心情忙乱,闭门拒绝客友才知平日交友泛滥。少欲望才知道平日多病。近人情才知道平日待人处事的苛刻。

   

   

  一八八、

  [原文]

  无病之身不知其乐也,病生始知无病之乐;

  无事之家不知其福也,事至始知无事之福。

  [译文]

  自身无灾无病,感受不到快乐,等到生病卧床,才了解到无灾无病的快乐;家中平安无事,感受不到快乐,等到祸事临头,才体会到平安无事的快乐。

   

   

  一八九、

  [原文]

  欲心正炽时,一念着病,兴似寒冰;

  利心正炽时,一

上一篇:多人组团偷吃榴莲致超市损失近千元,更多细节来了!
下一篇:生命与实践理性——诠释学的伦理学向度(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