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外之意”与西方语用意义理论研究.pdf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正 第 31卷 第 1期

  汉语 “言外之意”与西方语用意义理论研究

  张梅一

  (山东财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济南 250014,北京语言大学 研 究生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中国传统的 “言外之意”跟引 自现代西方的 “语用意义”概念所指相 同。关于 “言外之意”和语用意义的研究

  一 直是中国古代语用学思想关注的焦点和西方语用学研究的核心。梳理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 “言外之意”学说的

  各个学科视角和西方语用学理论中关于语用意义的产生和推导机制是研究二者关系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当代汉

  语语言学研究者才能构建体现汉语特色和适应汉语实际需要 的语用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 :言外之意 ;语用意义 ;语用原则 :语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327(2014卜01—0146—04

  姜望琪指出:“语用学是研究 言‘外之意 ’的学科。中 象分析和逻辑归纳能力 .欠缺理论意识 ,因而导致我们对

  国传统文献中对于 “言外之意”现象概念的界定,其表述 “言外之意”的探讨显得零散和单薄。

  都比较模糊。我们认为,“言外之意”是说写者在特定语 (二)中国传统修辞学中的 “言外之意”

  境 中表达字面意义的同时表达出的与实际交际意图有 修辞学研究声音的锤炼 、词语的选择、句式 的变换

  关的意义。西方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用学和语义学各 自 等 ,来增强表达效果 ,达到交际 目的。常利用 比喻、借代 、

  拥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Gfice从语言交际的本质出 通感、反语 、委婉等辞格表达言外之意 。对 “言外之意”类

  发区分 了两种不 同类型的意义 ,他称之为 自然意义 型的概括,最有代表性 的是钱钟书先生在 《管锥编》中谈

  (naturalmeaning)和非 自然意义fnon—naturalmeaning),后 到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时。对其所作的分类。钱钟书将

  者即说话者意~..(speaker’Smeaning。话语意义体现了说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概括为 “含蓄式”和 “寄托式”两大

  话人 的说话意图。体现了一定的语法形式在特定的语境 类 。陈丽梅 (2012)认为这两类 “言外之意”的划分是以其

  中所具有的交际功能。这种语言在具体使用的特定语境 实现的不同途径为标准划分出来的。但是钱钟书对 “言外

  中所产生的意义就是语用意义。 之意”的这种分类相对 比较笼统。

  一 、 中国的 “言外之意”学说 (三)中国古代形式/逻辑语用学对意义的推导

  (一)零散的 “言外之意”思想 逻辑语用学着眼于语用推理的研究 ,即话语在特定

  在我国,对 “言外之意”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 语境 中的具体意义的推理。中国古代的语用学思想突出

  国自古就有言义之辩 ,这可追溯到 《易经 ·系辞》。子 日: 地表现为应用语用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语用思想的推理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古代文人追求言外之意是因为 这里择其 《易经》的符号推理、辩学、名学和训诂推理

  言外之意与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文化心理有着深厚的渊 简要介绍。需要指出的是 ,在我国古代 ,虽有名 、辩研究之

  源。但是我国绝大部分语言学者的研究重点放在了 “可 实 。却无 “名学”、“辩学”之名 ,这两个术语是我国近代学

  说之意”上 .即建立在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理论基础上 者提 出的。

  的、受语境干涉的言外之意。我们认为 ,在这个层面上 , 1、《易经》的符号推理。 《易经》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

  传统的 “言外之意”跟现代 的 “语用意义”的概念所指相 一 个符号系统 ,充满了

上一篇:我的母亲作文
下一篇:我美丽的母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