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道德论文范文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篇1

  当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技术等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名词充斥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医学科学已经全面跨进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的技术时代,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也越来越多,切实有效地调和医学伦理道德与医学科技发展间的矛盾分歧已是刻不容缓。对此,笔者认为,在传统医学伦理学四大基本准则即尊重、自主、不伤害与公正的基础上[2],在医学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这样一点:医学伦理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保障患者的利益。

  维护人的生命尊严人是世界上惟一有理性、有感情、具备社会关系能力和信念的实体,医学研究的发展首先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尊重人的自主权在研究者与受试者以及医患之间应当建立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承认并尊重受试者、患者的自主权应当成为展开医学研究的先决条件。以欺骗、哄骗、诱导等方式进行人体试验尤其是临床药物试验,或是采用未经伦理审查、科学论证即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都是违反医学伦理和道德原则的。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伦理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中均强调了患者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指出“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是绝对必要的”[3]。知情,就是要求每个受试者参与临床试验前必须被充分告知并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研究可带来的预期利益、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的不适;同意,则是指受试者在充分理解试验相关信息之后,具有选择和终止参与的权利,且不会因此受到任何惩罚。

  保护人的不受伤害医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或诊疗手段,对于受试者、患者而言,往往是“利害并存”的综合体。对此,医学工作者在临床试验设计或药物试用上,应将保护受试者、患者的健康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力求以最小的损失为代价获得患者的最大利益。

  正确处理临床医学科研和医学伦理关系的基本途径

  强化医学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意识医学科研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事业。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研的主体,保证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是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对此,医学工作者应当强化自身的伦理道德意识,使自身拥有“科学的精神气质”,在医学研究中严格履行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中所提出的“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原则,自觉加强自身道德素质修养,遵循伦理价值规范,在临床医学科研实践中尊重受试者的利益,科研选题时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揭示医学科研的潜在风险[4]。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科研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化解医学发展与医学伦理问题间的种种冲突。

  给予医学科研宽松的环境医学工作者是医学科研的主体,广大公众则是医学科研组织开展的土壤,也是医学研究成果的最终消费者。在现代医学高科技技术的双面性凸现的现实环境下,给予临床医学科研以宽松的发展环境,关键是要培养社会公众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和道德观,医学技术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适合的社会环境。要在社会公众中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知识,破旧立新,重新树立适应于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健康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观,捍卫科研自由,支持正确的医学科研活动,也能正确地利用科学的伦理观捍卫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对医学工作者的科研活动进行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真正保障当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5]。

  完善医学伦理对医学科研的指导与规范医学伦理学是指导医学的健康发展,监督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防止其误入背离人道的科学主义歧路的专门学科。要完善医学伦理对医学科研的指导规范,关键是要发挥好伦理委员会、医学期刊等组织机构在伦理审查中的监督作用。(1)发挥已有伦理审查组织的监督作用。伦理委员会、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等作为具备实体组织形式和建制的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管理机构,要积极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GCP联盟等机构关于医学伦理问题研究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与完善伦理审查工作视察与评价的管理规范,建立起伦理委员会等相关管理机构的标准操作规程,提高伦理检查的质量。(2)要重视中文医学期刊在医学伦理审查中的重要作用。对医学期刊编辑进行医学伦理知识的培训,深入学习《赫尔辛基宣言》、《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操作指南》、《涉及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审查办法》、《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国际国内文件,使医学编辑能够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能够清楚、公正地处理好学术论文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把好医学论文进入学术传播领域的最后一道关口[6]。

  结语

  医学伦理道德是医学科研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发展医学科技首先需要认识的问题。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我们既要给予医学科学研究宽松的环境,同时也要发挥医学伦理的指导与规范作用,使医学技术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前提下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篇2

  1中国医药学伦理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分析中国古代医药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可见,一方面医药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客观物质、技术条件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官方的干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我国唐代,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同时还颁布了医药法规即医药管理的律令,以保证医药道德规范得以贯彻。宋代建起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药局“太平惠民和剂局”。当时的“和剂局”按官府颁发的药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配制药品,对确保人民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1]。

  在中国古代,医药伦理思想主要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人们在实践中确立了道德行为评价的标准,并将道德行为评价的标准作为物质利益获得的前提条件。显然,在当时,人类已经在医药学的实践领域中产生和形成了伦理思想观念,并依据这一观念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第二、在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家的思想中,儒家思想中的“爱人、行善、慎独”在医药伦理思想中得以光大,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药伦理理论体系。第三、医药实践人员的道德要求、医药学伦理思想和医药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得以摆正,并提出了仁爱救人,不贪财色;普同一等,一视同仁等一系列道德品格和行医作风要求,这些伦理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鲜明的继承性特点。第四、当时的医药伦理思想、道德规范与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紧密结合,或者说医药伦理思想融入到国家法律、法规及官方的管理规范之中,作为明确规定约束医药实践人员的行为。

  中国近、现代医药,这时期的医药伦理思想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医药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形成,对医药学实践人员有明确的道德要求,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成为指导医药实践人员行为的根本准则;第二、医药道德思想及原则,规范紧密地与医药学的管理,法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医药学实践中有效地发挥约束作用。第三、从医药伦理建设的发展上考察,已经形成了一支专门队伍,并日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应对最新课题开展研究,切实发挥了伦理对科技健康发展的积极保障作用。

  2当今药学中的道德问题

  2.1一药多名,多重开发随着医药事业的繁荣,几家药厂甚至几十家药厂同时生产一种药品,各厂家又各用自己的商品名,一种一药多名的怪现象由此而生。2004年,中国药监局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而美国FDA仅受理了148种[2]。这样规模可观的受理数字,给药监工作带来很大负荷。

  2.2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验中的弄虚作假2005年基础研究领域的作假“最高记录”是韩国黄禹锡克隆造假案,政府共拨给黄禹锡科研组研究经费113亿韩元,其中8.2亿用处不详。更为严重的是公然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上提交假论文,对韩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的恶劣影响无法估计[3]。在我国,药品基础研究领域也存在许多弄虚作假的问题。医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滥用,重大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也日益引起公众关注。

  2.3开大处方,大撒网平时我们可见到不少医生给稍有炎症的患者同时开出几种抗生素,也有医生给感冒患者同时用感冒灵、感冒清等几种感冒药。造成了不必要的药品浪费,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有时还会使主药减效,甚至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增多。卫生部近年调查表明,抗生素、免疫制剂、循环系统药品位居药品不良反应的前三位,而抗生素位居首位。

  2.4临床药师少之又少,患者用药无人指导全国目前至少需要30多万临床药师,而截至2005年底,全国仅有执业药师近13万人。大部分是从事简单的药剂工作,真正从事临床用药指导的药师仅在少数地方实行。当前我们缺乏临床药师临床实习的场所,也缺乏合格的临床药师带教。

  3自然辩证法对药学人员的意义

  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药学人员来说,培养一定的哲学素养尤为重要。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医学与哲学都是密不可分的。从服务对象来看,医学面对的是具有生物、心理、社会诸多因素的“自然人”与“社会人”合为一体的人,医学人才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充分理解、尊重、关爱生命,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从工作过程来看,每一种疾病,每一个病理过程,每一种临床表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辩证综合分析,才能深入掌握。从工作性质来看,医学的目标是探求人体健康与疾病的真理,这比追求其他真理更具有艰难性,如果不具备较高的哲学素养,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真理观,是难以担当这个重任的。而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4加强药学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科学技术发展,必然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诸多因素的影响,药学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药学研究、应用中的种种道德问题,反映了我国药学人员在经济体制转型期自律意识的减退。在我国当今社会条件下,医药道德包括药德意识和药德行为。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对提高治疗、护理质量,改进医院管理,发展医学、医学培养人才都有积极的影响。加强药学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4]应立足于药德意识教育与药德行为教育。建议通过药德理论研究与药德舆论监督与教育,培养药学人员遵守社会公德,在实践中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之热爱药学事业,努力学习药学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掌握现代最进步的专业知识。同时,加强对商业贿赂的严厉打击。从而加强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实现药患之间的和谐沟通。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篇3

  关键词:医学伦理教育;医学院校;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19-02

  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深入地表达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医学伦理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它有助于全面提升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因此,把医学伦理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是建设和谐社会卫生系统的重要前提。

  一、中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

  1.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从诞生之时起就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它在本质上是技术性

  与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医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作用于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医疗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因此,学习医学伦理学是从事医学职业的内在要求。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国从1981年开始开设医学伦理学,但一直将其列入思想品德课中,医学伦理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特殊性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中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普遍偏少,总课时为18~36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 [1]。

  2.教学内容较陈旧,偏重理论说教,与飞速发展的医德实践联系结合不紧密。西方国家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广泛而具体,涵盖了医生职业道德、从业法规、沟通技能、生命科学、与卫生保健相关的社会问题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等许多方面。相比较而言,中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则显得抽象和笼统,大致涵盖医德传统、医德理论、医德原则规范、医疗人际关系、生命伦理等方面。现有许多教材教学内容与飞速发展的医德实践和现实医德问题联系不紧密,未能重点围绕医疗实践中产生的、与社会公众关系密切的医德难题和伦理困境而展开,与现实需要有一定差距。临床课程的教材和教学中,极少涉及伦理学内容,特别是某些技术应用中十分尖锐的伦理问题也未有涉及,对诊治中的伦理社会问题几乎只字未谈。

  3.授课形式单调是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

  在医学院校提倡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深入开展医德的自律与他律活动,对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促进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管理质量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社会主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造就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才兼备的新型医学人才。对医学生来说,今天所学的专业,同明天所从事的职业是直接联系着的。纵观医德史,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可谓之中国古代的医学伦理名著,他指出,“大医”必须“精诚”。“精”和“诚”必须统一,相辅相成。古代医家尚如此,何况现代医生。邓小平对医务工作者提出要求:做一个白求恩式的革命家,白求恩式的科学家。可见,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培养和完善医学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是中国卫生事业的后备力量,加强医德教育,不仅关系到医学生个人成长,而且关系到未来的道德风尚,关系到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2.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医学伦理学教育能提高医德水平和医疗质量。现代医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医务人员缺乏医德修养,言行不正,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病人正常心理状态,加重病人紧张、恐惧、焦虑和消极情绪,引起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乃至影响治疗效果。具有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忠于职守,以高度的同情心、满腔的热情、美好的语言、端庄的行为给病人以慰藉、勉励,并千方百计采取相应的医护措施,创造良好的治疗和护理环境,有利于病人情绪的稳定,有利于疾病的防治和康复,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3.有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医学伦理学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医学伦理学教育,提高医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医学生以后的工作同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联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之一,是一个以服务为特点的“窗口”行业。医疗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医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医学生必须认真加强医德建设,用高尚的医德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保护社会主义生产力,充分发挥其社会主义“文明窗口”的作用。

  三、重构医学伦理教育的对策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应提高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效,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经常性机制,实现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

  1.更新教育理念,将医学伦理学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在进行中国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时,应确立系统教学观,医学伦理学教育除了独立的课程教学外,还应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并把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医学伦理学教育还应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坚持医学伦理学终身教育,在医学继续教育中加入医学伦理学内容。构建一个医德教育的有机系统,使医学伦理学教育成为连续的、无处不在的体系。更新医学伦理学教育理念还要确立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学观,注意结合医学教育总目标、医学伦理学课程定位以及医学职业的内在要求,重新调整和确定医学伦理学教育目标,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和能力提高转变。特别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医学伦理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文关爱精神;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意识,锻炼其对医学领域道德问题进行伦理分析、伦理决策和伦理评价的能力。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医学伦理学理论教学。医学伦理道德教育首先是认知教育,要使学生认知学习医学伦理的重要性,要使学生认知医学伦理的学科体系,要使学生认知医学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认知医学伦理道德修炼方法,从而首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和方法概念,为磨炼医学伦理道德意志和提高践行的自觉性奠定基础 [2]。在这一方面,许多医学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研究:典型医德案例专题讨论法、结合理论举例法、课外案例作业分析法和案例考试检查法;指导学生课堂“自学”法研究;开展医德“床边见习”教学法研究等等。实践证明,医学伦理教学采取有效地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创新教学内容,自觉地渗透医学伦理学教育。到目前为止,中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既要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要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使医学专业课中医学伦理道德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对医学生的教育更具有说服力,使医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医学伦理道德规范及其意义。

  4.建立新的考核考评机制,提高教学成效。考试既是一个检阅学生的平台,又是一个学生发展的平台。考试不仅只是考核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而且要检验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思想变化。“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试是对学生进行医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医学伦理学”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3]。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建立医学伦理学课程学生成绩考核考评机制。第一,采用常规考试、课堂及课外作业评定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情况,占总成绩40%。第二,老师讲授本门课程后,安排学生写小论文1篇,占总成绩20%。第三,通过四个方面评价途径,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学生自我评价,在开设医学伦理学这门课期间,对自己政治思想、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等方面结合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同自我评价;班干部和辅导员对学生评价,评价内容同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纪律、讨论发言、回答和提问等情况做出评价。采用以上对学生成绩的综合考核考评办法,调动了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就按照评价内容来约束自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公正评价别人。

  医学伦理学素养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必备的品质,也是每一个医学生必备的品质。通过教育使医务工作者比较全面地掌握医学伦理学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辨别和批判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医疗、科研实践中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坚持科学正确的医学伦理学道德,选择正确的医德行为,对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明华,郝云玲,张玲.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7).

  [2] 宁德斌.构建医学院校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经常性机制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0):123-125.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篇4

  关键词 转化医学 伦理 管控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1-0032-05

  Situation and thoughts on ethics defend for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LU Wenping, ZHANG Kan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Shanghai Municipal Health Bureau, Shanghai Health Department,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has bee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by use of multidisciplinary strategies. It has been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many fields such as stem cell research, biomarkers, cell signaling pathway, drugs and appliances research, personnel medicine and so on.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some clinical trials may certainly have damage and potential risks to the human body and there are a variety of ethical issues. Alth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thics is mutually contradictory, both are consistent in general and can determine the social progress. Som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ill inevitabl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ethics while high ethical standards will guide and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to go forwar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Both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view of the strong support of ethics defense for transl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we sugges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of ethical regulation and pla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to continuously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he ethics training, to strengthen the eth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researchers so as to solid humanities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KEY WORD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ethics; control

  1 转化医学概述

  转化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1992 年美国《科学》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简称B2B)”的概念、1996 年《柳叶刀》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个新名词至今[1],转化医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这种运用多学科交叉策略来推动医学发展的学科有望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与方向。

  1.1 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号称“床边实验室”,那到底何谓转化医学?转化医学是指将医学或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且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方法、药物或器械,然后再将现实使用结果反馈并指导基础研究[2]。它被认为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联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将其凝练成科学问题进行基础医学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这是一个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应用的双向进程。转化医学的出现填平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鸿沟,让医学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患者和全体公众。

  1.2 转化医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领域讨论

  随着转化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逐步融入了各个学科,并在干细胞研究、生物标志物、细胞信号转导、药物与新型医疗器具研发及个体化医学等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3]。

  1.2.1 干细胞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各种功能细胞,根据其发育阶段,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4]。自20世纪末干细胞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干细胞研究,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肝脏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焦点[5]。骨髓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干细胞应用于临床的最成功的典范,为无数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临床疾病治疗的应用价值不可估量。然而由于技术局限,存在诸多伦理难题,大多数干细胞研究仍停留于实验室,与临床应用严重脱节。

  1.2.2 疾病相关基因及分子研究和应用

  生物标志物是一类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或某几个生理、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的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通常是特殊的小分子、蛋白质或核酸序列,通过对它们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状态或疾病进程[6]。这些疾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将有助于疾病的鉴别、早期诊断及预防,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以及不良反应的监控。在疾病的预测、诊断与治疗评估、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广泛前景。临床方案的监管审批、起始场所、募集患者、临床数据库建立与维护等分子标志物临床应用研究,需要新技术、新方法临床准入管理,同样需要科研伦理评估在日常科研活动中导之以行。此外,值得关注的重点还有再生医学技术研发与组织工程构建和新型移植外科技术等发展迅速,也迫切需要伦理辩护对转化医学的有效支撑。

  1.2.3 药物与医疗器具研发

  药物与医疗器具研发是转化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无论是传统药物改良还是新药与器具研发,无论是传染病疫苗与肿瘤疫苗的研制,还是新型医疗器具的开发,都需要转化医学的推波助澜。有了临床工作者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有效降低成本投入,缩短研发周期,更有利于判断药物敏感、药物耐药以及药物和器具的副作用,提高个体化治疗水平,解除患者的痛苦。

  2 转化医学研究中涉及的重要伦理问题

  转化医学研究以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为基础,以人为研究对象,在强调临床应用的同时带有一定的实验性、不确定性,无可避免地对人体存在一定的伤害和潜在危险,而生命伦理学是对人权和尊严的价值关怀,两者的碰撞与冲突势必引起一系列伦理问题。自然科学与道德哲学,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两者分属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变革速度不一。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发生矛盾甚至是激烈冲突也是必然的。

  2.1 受试者利益保护问题

  保护受试者利益是医学伦理的第一原则,它要求医务人员有义务不可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受试者,在科学研究中要权衡利弊。《赫尔辛基宣言》规定,当科学的利益与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人的利益居先。其中主要包括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与有利无伤。

  2.1.1 知情同意原则

  知情同意与确保受试者的隐私是一切涉及人体研究活动和行为的伦理学基础, 也是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伦理要求之一,《纽伦堡法典》中首次明确了知情同意原则,它的目的是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来保护受试者,使受试者了解自己在试验过程中的权利,帮助他们作出知情选择:同意或拒绝。同时,应当关注弱势人群,确保受试者的选择是公平的,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将被记录。研究进程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监督措施以确保受试者的安全。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知情同意书内容告知不充分,涉及受试者利益的关键信息往往缺失[7];不少知情同意书过于格式化、专业化,使受试者无法完全理解;有的知情同意形同虚设,难以消除“医生”角色的影响,缺乏使人自由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可能会流于形式甚至“去责任化”;给予受试者考虑的时间较少,研究对象从了解知情同意书内容到签署知情同意书用时不到1 d [8]。

  2.1.2 有利无伤原则

  有利无伤与最小化受试者的风险是医学伦理学的另一基本原则,它要求对受试者和患者实施有利的医学行为,在解除或减轻痛苦、治愈疾病或缓解症状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他们的伤害,尽可能避免疼痛与痛苦、损害与残疾,使他们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真正受益。转化医学研究可以促进新药物、新仪器、新疗法早日应用于临床,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无伤与最小化受试者风险在原则上是一致的。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临床科研缺乏系统的伦理学管控,往往没有进行严密的设计和充分的动物实验,没有进行正规的Ⅰ、Ⅱ期临床试验,便贸然进行Ⅲ、Ⅳ期临床试验;有些甚至还未严格考察药物的毒副作用便直接大量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严重灾难的例子时有发生。如1937年,美国某工厂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生产磺胺酏剂,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结果有300多人发生肾功能衰竭,107人死亡;1959年震惊全球的“反应停”事件,致使“海豹肢畸形”患儿在日本大约有1 000名,在西德大约有8 000名,全世界超过1万人。

  2.2 伦理监管明显滞后

  国际医学杂志编委会(ICMJE)声明,自2004年开始,必须增加临床试验的透明度,扩展了登记注册及增加报告结果的要求,登记的最后期限是第一例患者临床试验开始后的21 d,否则将导致结果被拒。目前医学伦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国外的杂志,许多国内杂志,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稿约中均加入了有关医学科研伦理方面的要求[9],要求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而在国家层面,相应的管理整体仍较为滞后。2000年以前,仅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00年以后,虽陆续出台了一些规定、办法,但内容上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伦理监管的作用十分有限。

  以干细胞研究为例,我国目前与此有关的规定只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与《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且比较宽泛,并没有规定从事干细胞研究的机构需要进行审批获得许可证,也没有规定相关人员所需具备的资质;没有要求从事干细胞研究的机构在相关管理部门对胚胎来源、干细胞系如何建立、克隆胚胎或杂合体和嵌合体如何形成和销毁等进行备案,因此很难对之进行有效监管。我国成体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发展迅速,成体干细胞临床应用却超越临床试验,出现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关注。2009年3月2日,卫生部颁发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但对干细胞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规范有待细化。

  因此,有关部门制定“成体干细胞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伦理准则”严格准入制度,规范科学行为,显得特别迫切。

  2.3 伦理审查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伦理审查起步较晚,制度建设也不够健全,且发展不平衡,虽然卫生部于2007年出台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对伦理委员会有明确的要求,但是缺乏操作指南和制度保障。不同机构伦理审查的标准不一,重视程度、人员素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审查质量相差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转化医学的发展。

  有些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工作仅限于研究者提交的研究方案,很少对整个试验过程进行跟踪,也极少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提交方案变动或其他相关的反馈信息,难以真正实现对研究项目的伦理监管[10]。经调查,机构伦理委员会工作中存在下列问题:无SOP或未能遵循SOP,流于形式,游走批准,不少会议记录不符合要求,往往用非专业语言表达专业问题;科研方案的科学性、研究者的资格、试验的设备、多中心质控、数据管理等试验方案审查不全面;知情同意书内容审查不全面,往往有风险无权益;过程审查不到位,修改后反馈意见、年度审查不够及试验过程和再审查缺如。

  2.4 对伦理的认识不足

  一项研究显示,在生命伦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了解上,比如对生命伦理学不伤害原则的了解,正确率为78.33%;对生命伦理学基本范畴的审慎的认识,正确率只有61.67%;尤其是在生命伦理学基本范畴的权利选择中,选择医生权利的占到51.67%,大大超过了选择患者权利的41.67%。说明对生命伦理学的一些问题及基本原则的认识上是存在偏差的[11]。

  在我国,伦理之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广泛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期刊对于伦理审查的要求,以前我国不重视伦理审查,许多研究人员都遭遇过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时,因为缺少伦理审查程序而被拒绝的尴尬。人们对于伦理只是一种被动需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关需求的人不会主动关心伦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众对于伦理的认识十分有限,更不用说将伦理的理念、原则贯彻于研究和医学实践中了。

  3 伦理辩护对转化医学的有效支撑

  生命科学回答能够做什么,伦理辩护解决可以做什么。虽说科学研究与伦理道德是一对相互冲击的矛盾,但两者在总体上又是一致的,共同决定着科学进步与社会前进的步伐。科研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必然会对伦理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伦理道德的高标准又指引着科学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两者相辅相成。

  3.1 伦理辩护对转化医学研究的规范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命伦理学通过一系列规则、制度和程序来规范科学研究的行为,明确应该做哪些、怎么做,维系了整个人类的道德价值体系。在伦理的规范框架下,转化医学研究才可以有的放矢。伦理的规范既是对受试者的有效保护,也是对研究人员的有力支持。

  3.2 伦理辩护对转化医学研究的引导作用

  不管科技多么强大,它都必须受伦理的引导。作为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对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具有方向性意义。任何一项人类的科技发现或发明,是否能加以应用和推行,首先要衡量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长期发展的利弊,伦理辩护的意义就在于此,能够给予转化医学研究理性指导,引导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3.3 伦理辩护对转化医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现代医学科学具有两个主要支撑点:医学人文精神及医学诊疗技术。没有了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没有了临床诊疗新技术,医学就失去了躯干。

  我们认为,医学伦理是对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进行分析,能够弥补单纯的生命科学理性的不足,一方面,能解决转化医学研究中由于不同价值冲突引起的伦理道德难题,另一方面,不断出现的伦理道德难题也为转化医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不断促进创新发展。

  4 转化医学中开展伦理辩护的相关政策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伦理监管的体系

  伦理监管是一个涉及多机构、多部门的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制度,还需要各级专业团体发挥专长,统一审查规范、建立评估体系,需要大学及研究院所、医疗单位积极配合,规范操作、加强自律。只有充分加强各方的协作配合和沟通交流,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伦理监管的效能,及时发现存在的差距和解决相应的问题,进而不断完善整个组织监管体系,促进生命伦理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上海是我国开展生命伦理研究和实践最早的城市,政府在伦理建设中扮演着规划、引导、服务与监管者的重要角色,任重而道远。

  4.2 进一步发挥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功效

  机构伦理委员会作为受试者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的重要环节,在规范生命伦理学的有序发展和医学临床实践中,发挥着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中心作用,是知情同意原则和有利无伤原则得以坚持、受试者利益得以有效保护的关键。因此,伦理委员会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要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建立规范的伦理审查规则,不断完善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和标准操作程序;进一步完善伦理委员会的功能与日常管理,尤其应重点完善研究伦理的审核,包括知情同意书的审核、跟踪审核、严重不良事件的审核,所有审核的资料应有良好的记录和档案管理;营造把受试者安全和权益放在首位的文化氛围,对医务人员开展医学伦理咨询与帮助,以使医务人员掌握生命伦理的原则和相关的法规要求,逐步扩大机构伦理委员会的社会影响力。特别需要坚持伦理委员会的独立性,有效发挥伦理委员会的功效,着力推进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更好地发挥伦理委员会的作用。

  4.3 进一步加大伦理培训的力度

  定期、持续、规范的伦理知识培训对于全面提高研究者和伦理委员会成员的专业化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不同人群开展分层、分类的伦理培训将有利于伦理更好地发展,加强对单位领导干部的伦理培训以提高领导层对伦理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强对伦理委员会委员与秘书的培训以提升伦理审核与咨询服务的水平,起到有效“把关”的作用;加强对研究者及医务人员的培训以丰富其伦理知识,增强其保护受试者的意识,规范临床科研及日常工作行为;加强对公众的培训以普及伦理知识,取得社会对于科学研究的理解、监督及配合,这就能够将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变为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提升能力,促使我国生命科学研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4.4 进一步加强研究人员的道德修养

  揭示人类生命运动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是医学科研的基本任务,要不断认识和根治疑难疾患,这不仅需要转化医学研究人员的聪明才智,更需要研究人员具备崇高的医学科研道德。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保证转化医学研究顺利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前提。因此,在转化医学研究中,一定要强化研究人员的伦理道德修养、加强科研自律,提升生命科技的社会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你们想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用于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

  参考文献

  [1] 李会一, 张勘, 徐增光. 转化医学研究的有效组织与创新管理[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73(3): 166-167.

  [2] Woolf SH. 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why it matters[J]. JAMA, 2008, 299(2): 211-213.

  [3] van der Meel R, Gallagher WM, Oliveira S,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imaging biomarkers in cancer: application of bench to bedside technologies[J]. Drug Discov Today, 2010, 15(3-4): 102-114.

  [4] 张绪斌, 王丁, 杨博贵, 等. 干细胞研究的理论与实验[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21): 126-131.

  [5] 陈发明, 金岩, 施松涛, 等. 转化医学: 十年回顾与展望[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1): 5-11.

  [6] 王敏, 刘妮波, 张燕舞, 等. 从文献分析角度聚焦国际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及现状[J].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2011, 31(10): 1168-1175.

  [7] 李娌, 张艳萍, 魏玉萍, 等. 浅析医学临床研究中知情同意存在的问题和如何保护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11, 24(5): 298-300.

  [8] 李岚, 王形, 薛迪, 等. 上海市部分公立医院涉及人体医学研究项目知情同意过程分析[J]. 中国卫生资料, 2010, 13(5): 222-224.

  [9] 霍临明, 刘冰. 重视医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 34(1): 27.

  [10] 胡林英. 对伦理审查委员会(IRB)监管体制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2): 17.

  [11] 潘华峰, 任金玲, 朱静, 等.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现代医学技术伦理问题调查与研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6): 146-147.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篇5

  [关键词] 美容医学伦理学; 教学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3-110-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求美意识逐步增强,带动了医学美容业的繁荣和发展,美容医疗纠纷也不可避免的大幅度上升,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如何和谐美容医患关系,美容医务工作者在进行医学美容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对待医学美容中的医患关系?这正是美容医学伦理学所研究的内容。美容医学伦理学是把美容医学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原则为指导,正确揭示美容医德的形成、作用和发展规律[2]。美容医学伦理学既要从观念形态上研究美容医德现象,还要强调在美容医疗实践中研究医德现象,是一般伦理学原理在美容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运用美容伦理道德原则解决美容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际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门科学。作为美容医学伦理学的教育者,应从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角度进行探讨,但是由于本学科理论性较强,在各医学院校一般属于专业选修学科,与专业学科相比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授课时教师感到有一定难度,于是笔者对本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讨,首先表现为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比如在讲美容医疗纠纷与道德一章时选取了下面的案例着重讲解。目的是为了独创出适合美容医学生的美容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1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1.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临床美容医学道德教育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不应只是医学知识与伦理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3]。医疗美容实践的每一活动环节都包含具体的医德问题。医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医学美容学生在未来的医疗美容实践活动中自觉的遵守医德原则和规范,提高医德修养,尊重患者的权利,避免医患纠纷。所以,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医疗美容医学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医德知识,深刻领会医德教育重要性同时要紧密结合临床发生的医疗美容纠纷及医德楷模等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此方法着重加强对医疗美容学生医德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并使学生尽可能吸取由于违反美容医德原则而导致医患纠纷的经验教训;同时也使学生及时学习了临床上遵守美容医德的楷模。这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作到以德行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案例的收集、设计原则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尽可能收集临床真实发生的案例,具有真实性;具有典型性,能给学生启示和警示作用,使其难以忘记;根据医学生各自的专业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案例,案例可来源于自身经历、发生在本地区和外地区的资料、新闻报刊、医院病案室的资料及网上查找的资料,必要时也可以是古代传说。比如在本章节中有关美容纠纷案例很多,应选取什么案例更能结合本节课内容,效果更好呢?这需要对已有的案例进行评估、筛选,从而选出更适合的案例。

  1.3 案例评估

  对已掌握和收集的案例进行系统整理和评估,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考这些案例资料到底起何作用、学生能否成功形象地进行角色表演,案例过深过浅都不能体现案例教学的意义,并注意案例资料与教学内容是否出现“偏离”现象。然后对要选取的案例进行加工,使其真正达到教学效果。

  1.4 案例的编写

  根据案例的特征及教学目的,把所收集的案例分类编写出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案例。尤其与各章节内容范围接近的。案例内容力求简练、突出、能反映教学意图的,经过衡量在美容纠纷一章中选取了如下案例,并将该案例提前两周交给某一学习小组的组长,以便提前进行角色扮演排练。

  案例简介:小张,女,22岁,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可一直对自己的鼻梁高度不满意,所以一直想通过隆鼻术增高自己的鼻梁。于是来到某家美容院咨询隆鼻术相关问题,而这位美容师非常干脆的告诉小张:做完隆鼻术后定会让她满意,因用的填塞物品都是从韩国进口的材料,美容师也是刚从韩国进修回来的。但术后1个月刀口红肿、流脓,多次治疗无效,最终导致刀口裂开,不得已取出硅胶假体,经检验根本不是韩国进口优质材料,而是假冒伪劣产品。于是该美容院被告上法庭。

  为了能使该案例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生将案例内容进行排练并以角色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这将比口述案例内容效果要好得多。

  2 角色扮演法的运用

  2.1 角色扮演概念

  本文所指的角色扮演是根据不同的案例内容,医学美容的学生可设置不同的情景,扮演不同角色,演示不同医疗纠纷的经过或在临床遵守医德规范、树立医德形象的楷模。

  2.2 角色

  而在本案例中根据案情内容可设置的角色有:美容医生、护士、美容就医者小张及小张家属(或同伴)、解说者等角色。

  2.3 角色扮演要求

  每次由一个学习小组(5~6名同学)参加,演出时间15min左右,剧情具体情节、人物的台词、表情、动作等由参与者按照案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设计与理解,自编自演;解说者负责讲解无法模拟的案情背景,使案例具有完整情节,再现医疗美容纠纷情景,增加学生对此案例的感性认识。

  2.4 角色扮演导入

  教师要明确通过某个案例教学所达到的目的,并根据教学的过程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课前、课中、课后)引入根据案例编排的角色扮演。而在本次课中是在新内容讲授之前(即课前)将角色扮演展现给同学们,表演结束后,并由角色表演者提出本次课的相关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评价,由此可引入新内容的讲解(正确答案可在讲授中结合内容回顾案例中相关问题讲解,也可在小节时公布)。

  3 论文答辩法的运用

  美容医学伦理学是以美容医学道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协调医患关系、医医关系。本人认为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在测试方面都应给学生一个认识实践、感知实践的条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达到本学科教学目的,提高医德修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本学科在期末测试中采取开卷形式,要求书写一篇《医疗美容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的论文并在期末通过论文答辩的形式来完成。为了能顺利通过本次测试,医学美容的学生必须时时刻刻关注临床发生的典型案例,积累大量素材,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解决美容医学伦理难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医德修养水平,培养临床美容医学生在今后医疗美容活动中达到“慎独”境界。

  4 本教学方法设计的意义

  首先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以案例讲授医德原则、规范、伦理难题……杜绝以往以德讲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再通过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同时使学生能充分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其次强化医学生在未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能发现自己在人际沟通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扮演好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起重要作用。最后提高了临床美容医学生的素质。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论文答辩法,提高与美容就医者沟通能力,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对患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术后美容医生忽视对受术者心理的沟通,就会影响美容手术的疗效,甚至会被求美者认为是手术失败[4]。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有关基本内容、基本技巧方面,通过表演可发现自己在人际沟通中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以达到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其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感;具有对人类和社会生活中美的热爱与持久的

  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慎独”境界。

  [参考文献]

  [1] 姜平. 美容外科求医者动机和目的[J].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9,1(7):22-24.

  [2] 赵永耀,何伦. 美容医学伦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

  [3] 严丽丽. 深化高职大专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若干设想[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9(6):94.

  [4] 李燕,李莉. 医疗美容外科缺陷的成因及其对策[J]. 医学与社会,2002,14(1):35.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篇6

  论文摘要: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存在着急需整合各种教育要素的构成方式,规范教育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文章结合对传统模式弊端的解析,从医德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评价和育人理念等五个方面,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新模式的建构提出了可行性办法,即遵循人性原则,注重人文养成。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的现状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课程设置散乱无序、教师结构缺乏权威、教学方法刻板陈旧、学生态度可有可无”。面对这一现状,医德教育作为对医学生进行的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急需整合各种教育要素的构成方式,规范教育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本文结合对传统模式弊端的解析,就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新模式的建构作了如下几点探讨。

  1医德教育内容:从“伟大”走向“平凡”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沿袭了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做法,在学校的职业德育中表现为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伦理道德教育,重视德性修养而忽视基础文明化育。而实际上,伦理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化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伦理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化育是从“做人”伊始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建立在“成人”基础上的。为此,以“如何做一名悬壶济世、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为核心的医学院的医德教育应从“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始。

  医学院的医德教育可以以“生命至高无上的生命观教育,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教育,良好的礼仪教育和操作严谨、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学校的医德教育要优化内容的序列,注意德育目标的渐进性。这就要求: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可按“先成人,后成圣”的原贝Ⅱ进行安排,如:可对新生进行以中国哲学(特别要重视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借鉴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儒家仁爱之心、行医家精诚之术去审视、认识、践行医疗活动,培养医德情感,增强医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培育。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对其进行以医学伦理学为代表的职业伦理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一个好医生。

  其次,在医学伦理学的教材问题上,鼓励结合教学医院的典型代表自编生动教材,以具体医学伦理案例的解决为教学单元,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制定医德教育目标,规定医德教育内容和范畴,以期使其教学更具可操作性、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临床,提高学校医德教育的时效性,更好地完成医德教育从低层次标向高层次的过渡。

  2医德教育途径:从“封闭”走向“开放”

  目前的医德教育实践是以说服教育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这种教育模式企图通过封闭学校课堂的办法,堵塞不良信息,规约学生的视野,控制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理想化”教育,以培养其健全完善的人格。殊不知,这样做忽视了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这一基本事实。要知道,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控制和封闭不仅难以实现,而且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封闭的课堂里,教师向学生传播的是理想化的教育要求和处理过的信息,而这些与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所接触到的许多医疗卫生的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反差,导致学生对学校提出的医德教育内容的信任度下降,从而造成德育的短效或不明显、不稳定。另外,医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协作以及学生的自我修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能封闭性地围绕某种“正确”的规范或“理想”的价值观而运作,而应该开放性地围绕现实生活实践和理想的道德生活来构建医学生的医德生活主体。因此,围绕医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增加“四早”学习内容:即早期接触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工作环境、早期参与科研项目、早期深人专业领域。可以在第一学年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生可在社区医院早期近距离接触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工作环境以培养医德情感),设置病医生关系课程,并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这样做可使一年级学生接触病人,学习医学社会问题。当然,开放式的医德教育离不开临床带教教师和任课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以增强学生在认识工作环境过程中,面对医德困境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3医德教育方法:从“他律”走向“自律”

  医学院医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一种他律型的德育模式,以德育目标的客体性、德育方式的强制性和德育过程的灌输性为表现形式。医学生普遍接受着单一化的教育要求,接受着纯医德知识的灌输,缺少医德情感的体验和医德意志的锻炼,更谈不上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造成某些医学生知行脱节、缺乏医德行为的自觉性。要知道,“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而这种忽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外律轻内省的学校医德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缺少现实的生活意义。医德教育必须遵循人性原则,激发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其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即从“他律”走向“自律”。

  为此,医学院的医德教育模式要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实现医德教育目标由客体性向主体性的转变。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现有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医学生报考医学院的动机是看到从医社会地位高、收入可观而稳定、实惠多等优越性,学医的伦理思想准备不足,不了解从医的艰辛、劳苦,没有为病人甘于奉献或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准备。针对这一现实,医德教育应从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不要把学生视为医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德育目标定位在医学生能够在医疗实践中服从《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医疗单位岗位规则等这些客体性目标上;而应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医德教育目标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的发展上来。其次,要实现专业教育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使德育方式由强制性向民主性的转变。纯理论的医德教育本身易流于形式,甚至乏味、枯燥,而专业教育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容易使医德教育“入耳、人心、人脑”。所以,要特别重视医德教育在医学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讲解高血压脑出血时,指出病人的高颅压症状(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瞳孔变化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迅速改变时,应适时教育学生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不辞辛苦,严密地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恶化,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和残存功能,争取最好的愈后;当讲解影响组织再生修复的局部因素时,可举出临床上由于手术中操作不慎把纱布、器械留在体内,导致手术切口长期不愈合,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应承受的痛苦,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引起医疗纠纷的实例。教育学生“医本治人,学而不精,精而不诚,反为天折”,适时对其进行以操作严谨、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医德教育。新晨范文网

  4医德教育评价:从“定量”走向“定性”

  传统的医德教育主要以教师的训导和相关理论传授为主,过于强调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致使其在评价标准上常常以考分取人。然而,“书面考试可以反映一个学生有关这种精神的知识(就语词证明而言),但是一个学生可以有关于这种精神的知识,然而没有(或者并不感受)这种精神本身。学习一种精神当然不仅仅是学习关于这种精神的知识,有能力或者愿意说出忠于这种精神的保证,并不向我们担保这个学生已经有了(学到了)这种精神”。

  定量”是手段,“定性”才是目的。在评价医德教育效果时,首先需要结合量化测评进行定性分析,以便能够客观真实地掌握医学生的医德发展状况。其次,要树立全面意识,既要检查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对其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等进行评价。第三,要树立教育改进意识,通过全面地了解医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状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进步,使医德教育评价有助于避免施教的盲目性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以更有利于提高学校医德教育的实效。,

  5医德教育育人理念:从“经世致用”到“人文养成”

  目前,医学教育过多地强调成绩、能力、效率和竞争,而忽略了医德养成,致使一些医学生缺乏责任、态度、价值、方式、情感等人文内涵。表现在:经世致用的本事不错,专业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与责任感,缺乏奉献与牺牲的高尚情怀;对医学以外的社会伦理、文化素养、职业精神等做人要务缺乏应有的重视与培养意识。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医德教育实效性降低。

  人文养成就是指人文精神的养成。人文精神,是一种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体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力量。二是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医德医风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医德建设,人文精神是基础;医德教育,人文养成是关键。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德建设的治本之策,也是医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6结束语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篇7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科研伦理;医德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65-02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异,人类受到现代综合征、癌症、心身疾病等困扰。而中药在难治疾病和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且最近几年传统药物和营养食品市场在美国、欧洲发展很快,这都为具有治未病和药食同源特点的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面对如此良好的机遇,中药产业在伦理道德层面上是否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这难得的发展契机呢?随着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快速发展,药学科研的不断深入和临床新药的大量使用,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药学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本文主要针对科研工作者在中医药科研活动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

  一、科研伦理的相关理论

  那么何谓科研伦理?它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具体包括从研究方案预设到研究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存在着的伦理问题,如在研究开始前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的规范性等伦理问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研究风险与具体的研究环境,研究的协议和沟通,受试者的招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对受试者的治疗和保护、对受试者隐私的保护、利益冲突、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知情同意的过程、研究数据的采集、对研究人员的保护等;结题过程中及其后的数据和成果发表的真实性等问题[1]。而医学科研伦理是指在医学科研的实践中调节科研人员与受试者、科研人员之间、科研人员与社会之间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2]。它贯穿于医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医学科研人员起着价值导向和行为约束作用,对于保证医学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关于讨论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是否有意义、有必要的问题,有学者把存在于其中的两种对立看法分别称为“价值中立论”和“价值关联论”[3]。“价值中立论”认为,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之前或在研究过程中,不必考虑它是否会带来好的影响或坏的影响,不必考虑它是否有用或应不应当做等问题。尽管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很可能会导致好的或坏的结果,但这只与运用的人有关,仅此而已,这些结果不应影响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科研人员做的是纯粹的科学技术研究,研究本身独立于任何价值考虑。如果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的话,也只不过是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而“价值关联论”则相反,它相信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之前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应当对研究本身做评价,对“研究将会引起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研究应不应当做”等问题,科研人员要在研究之前预先考虑,要对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判断科研的结果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科研人员应当尽快收手不干。只有科研人员严肃地对待其科研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树立良好的伦理观念,才能保证科研活动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从而最终给我们及子孙后代一个美好的未来[3]。本文主要倾向于以“价值关联论”来探讨科研人员的科研伦理。

  二、中药新药研发中的伦理现状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中医药科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医药研发成果不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无疑也促进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和中医药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了扭曲,具体表现在以下一系列的伦理矛盾中:(1)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新药研离不开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进行临床实验时,研究未能遵循伦理程序,未能取得知情同意,对患者保密和忽视实验动物的福利这两个方面。(2)研究群体内部之间的矛盾在课题开题之前,研究人员之间可能会出现分工的矛盾;研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信息如何共享、先行完成的课题可否先行一步独立公开发表等矛盾;研究结束后,成果如何分享,包括署名、荣誉和奖金分配等矛盾。(3)研究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这主要表现在:科研设计缺乏全面、充分的论证,尤其缺少人文理念的参与;弄虚作假,骗取伦理审查;重结果、轻过程,实验的完整性、可信度大打折扣;编造、篡改、隐瞒实验数据;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中侵权、违规行为等。诸如此类种种的不道德行为不仅会损害科学事业、败坏科学道德,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甚至人体受试者被伤害等问题。针对以上在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第一,保持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科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医药科研人员要揭示人体生命现象的本质,探寻增进人类健康、战胜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就必须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规律。因此,中医药科研人员应做到:研究以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实验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观察实验要认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客观地记录实验反应,不得隐瞒编造实验结果;科研工作总结、撰写科研论文要尊重客观事实,对于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数据、原始材料,经过归纳、科学统计处理,通过科学思维进行抽象和概况,做出符合实际的总结和科学结论;报道科研成果要实事求是。

  第二,时刻保持医德敏感性。医德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表达,是医学工作者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调节医学工作者与患者、他人、集体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从本质上说,医德是人们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其特殊径表现在: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全人类性、人道性。现代医学科学认为,无论是基础医学研究,还是临床医学研究,最终都离不开人体实验。药物或新的诊疗技术,只有在一定范围的人体实验基础上最终验证其疗效和毒副作用的强弱,才能确定是否推广于临床。因此,人体实验已经成为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合乎规范的人体实验,不仅是必然、必要的,而且也应该得到伦理的论证和支持。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进行人体实验时,要时刻保持医德敏感性,充分尊重和考虑受试者的权益。

  第三,严格遵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规定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应爱护实验动物,不得戏弄、虐待或伤害实验动物。在符合科学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诸如在准备利用动物进行研究时,主要的研究员应当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遵从“3R原则”(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改进)。即利用不需要使用动物的研究方法来代替使用动物的研究方法——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试管生物系统和尽可能地用感觉不敏锐的物种代替脊椎动物;发展可减少每次研究方案中使用动物数量的研究和统计模型;改进实验技术以减低参与研究动物的疼痛、紧张、不适和苦楚,确保它们不会超过这些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所受的程度。

  第四,切实保障知情同意权。1946年问世的《纽伦堡法典》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重要原则,并为后代的《赫尔辛基宣言》等医德文献所坚持和完善,这就是知情同意原则。受试者知情同意权是指受试者对人体实验研究的目的、方法、经费来源、任何可能的利益冲突、科研工作者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从属关系、课题设计的好处以及潜在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痛苦等信息,有充分知悉并在此基础上自主、理性地表达同意或拒绝参加人体实验的意愿的权利。保障知情同意的原则有利于保护受试者的权益,能减少或避免研究人员及单位与受试者之间的各种纠纷。

  第五,成立科研伦理委员会。科研伦理委员会应当按照适当的法律和条例、专业行为和实践的标准及当地社会的价值去决定研究计划的可接受性。研究伦理委员会的组成具有广泛性,因此需要见识广博和热心的卫生专家和非科学家,例如生命伦理学家、保健律师以及当社区的非专业人士参与。

  第六,心怀古人的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仁爱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要求,是可以长期培养而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之心”的“人性善”的观点,强调关心、爱护人是人的天性,即使是君主也应当实行“仁政”,每个人都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也为中医药工作者树立良好的医德提供了思想指导。特别是宋代的程颢对仁爱思想的理解更适用于科研伦理要求,他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4]宣称一种以仁心与万物同感疾痛的直接感通思想。中医药科研人员在做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前及过程中都应该有“仁心感通”思想。

  三、结语

  中医药科研伦理讨论的意义在于:它使得人们对中医药科研过程所产生的各种伦理争论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比较清晰的伦理判断。再者,它也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伦理指导,即让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科研活动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它是要求科研人员必须遵守行业中的伦理规范,诸如人体实验中的知情同意权,实验动物的3R原则,同时也不能用善的目的为自己恶的行为辩护。

  参考文献:

  [1]方玉东,张莉莉,陈越.国外科研伦理管理理论与实践综述[J].文·史·哲,2011,(2).

  [2]高桂云,郭琦.医学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01.

  [3]宋启林.关于科技伦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探求,2003,(4):66.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篇8

  论文摘要:作为民族道德规范之本的儒家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在儒家道德标准“仁”的影响之下,古代医家实践着“医乃仁术”的仁爱之心,形成了仁者爱人的传统医学道德。从儒家忠孝仁义等生活和道德准则出发,探讨医乃仁木、知医为孝、推己及人、重义轻利、以德待患等传统医德内涵,阐释传统医学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国古代,诸子百家都论及并倡导伦理道德,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尤为重视伦理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古代文人的修身之道和追求目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最具人文传统的学科,儒家道德思想对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仁义互助。这种思想反映在医药行业中,就产生了济世活人的观念。传统医学的目的是救治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保护人类健康。医生除了应具备治病救人的医术之外,还应当饱含治病救人的医学道德观念。因此,医德历来为医家所重视。本文从儒家的“忠孝仁义”等道德内容出发,结合传统医学道德的内涵,揭示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道德内容的重要影响。

  1.医乃仁术

  “仁”是儒家最高道德标准,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做人要做“仁爱之人”,要遵守忠孝仁义等道德准则。“医乃仁术”语出自明朝王绍隆的著作《医灯续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纵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以及历代名家著作,他们无不实践着“医乃仁术”的观念。《黄帝内经》称医学为“圣人之术”体现了对医学这样一门高尚职业和行医者应具备高尚道德的认识。从医者应贯彻儒家“仁爱”思想,按儒家圣贤的教诲行医,治病救人。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记载病家十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言“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清代喻昌也曾在《医门法律》中称“医,仁术也”。所以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既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医学精神,更要领悟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仁术”的精髓。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医学道德凭借医家的为人,自觉实践着医者的仁爱之心。孙思邀是实践“医乃仁术”的一代典范。《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系统论述了医家必须具有的医德规范。他说作为一个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应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所以一个真正的“大医”,必须做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医乃仁术”之说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医儒一体。知儒理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一书中,专门撰写“医道通治道论”从病因、病理、治则、治法和治疗中如何掌握攻补兼施的尺度,与儒家礼乐兵刑的治国方略紧密联系,详细论述了治国之术与治病之道相通之处,充分证明了医儒一体。同样儒家认为医学为“生生之具”,医学的目的是仁爱救人,是儒家实现仁爱爱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儒同道”。正如《灵枢·师传》所指出的,掌握医术,即可“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由此可见医儒同道,医出于儒。

  2.知医为孝

  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孝道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百善孝为先”的做人根本。关于“孝”,《尔雅·释训》中的解释是“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从这一观念出发,重视医药是必然的。习医术,既可以用来自保、尽孝,又可以推广用于救济世人,由此推断医术也是一门孝术。研习医术是服侍父母、尽孝行善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体现,故自古就右“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的古训。

  《二程遗书》中言“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正如《论语·里仁》中所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儒家提倡忠君孝亲的道德观,而以医药侍奉双亲,正是这种道德观的直接体现,因此学习医道是尽孝道的基础,不学医则无法尽孝。例如金代医学家张从正把自己的医学专著叫作《儒门事亲》,《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其曰《儒门事亲》者,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同时儒家的“为子孝,为臣忠”的谆谆教诲,也是传统医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君亲有急不能疗,非忠孝也。”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成为孝子而学医的人,也大有人在,如明代医学家王伦、唐代王煮、北齐的李元忠等。

  历代名医从医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人从医。在仕途不利的情况下萌发学医救人以表夙愿,因其具备了阅读医书与理性思考能力,阅读困难较小,易于培养医学兴趣;二是自己身患顽疾,久治不愈而寻求自救,在面临自己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强烈的求生欲望就容易激发学医兴趣;三是重要亲属患病或病死之后,由于特殊的情感激发了学医兴趣;四是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接受医学熏陶,为承家训而产生学医兴趣;五是一些具有特殊天赋者,因偶然的机缘表现出浓厚的医学兴趣。

  其中第二、三、四种情况均出于儒家孝道的内容要求。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东垣老人传》里记载金元医家李果走上学医之路是因为“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以水济水,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金代医学家刘完素也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孝道观的精神实质认为忠臣孝子要时刻保证君父的身体健康就必须学习并精研医术。

  由此可见,孝道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医相从根本上是同宗的道理,这集中代表了古代医家的理念。据对《中医人物词典》收录的6200余位历代名医分析,有813人由儒转医,占13%,其中又有172人因“孝”的动机而习医,占弃儒行医者21%。

  3.推己及人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互相关爱、真诚相待,即“仁者爱人”,“爱人”本身是情感的体现。同样,理想的医患关系也是如此所以,“医乃仁术,’即爱人之术。众多医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仁”,用“仁”规范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医疗行为,在医学实践中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因此儒家的中心思想“仁”就成为了贯穿医德修养中的主线。在实施仁爱的过程中,仅仅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论语·卫灵公》)是不够的;更多的要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因此儒家教导人们的是“推已及人”、“将心比心”。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公孙丑上》)。儒医对待病患需同样怀有推己及人的观念,就是以仁爱之心行医济世,是施行仁术。于是就产生了济世活人的宗旨。即要想到自己贫病的痛苦,就应当去关心、帮助贫病之人,因而要施药救助,体现济世活人精神,也就是儒家“泛爱众”的医学体现。因此,在儒家的教诲和影响下,医家在“行仁术”、“施仁爱”的过程中,倾向于“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即“急病人之所急”,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去治疗病人,去实践“仁”的基本内涵。对于病患应该一视同仁,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家人一样。孙思邀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蛋,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身心凄枪。勿避睑滋,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清代名医费伯雄在《费氏医书》中也说“我欲有疾,望医之相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如何?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4.重义轻利

  儒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强调君子应把“义”放在首位。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观念,对古代医家产生深刻的影响。众多医家都亲身实践以医济世,舍利取义。

  现在人们用“杏林春暖”这个成语来赞美医生的美德,它记载的是三国时期的医家董奉‘旧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奉每年货杏得谷,施以娠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人”。这样的轻利义举也就成为了医家们争相效仿的典范。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要求“凡大惬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利用医术索取钱财的人,历来为医家们所不齿。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观念,倡导医家把良心作为道德的基础,从医者应有善良的心地,不可存私欲邪念,怀有救苦之心,淡薄名利,一心向善。同时还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记载病家十要强调“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清《吴鞠通行医记》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清代名医费伯雄说:“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表现了古代良医重义轻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

  5.以德待患

  “仁”在儒家思想中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广义的“仁”是一个全德之辞,几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狭义的“仁”便是五常之一,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涵的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道德中“以德为先”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古代医家接受仁德思想,由以德待人具体化为以德待患。所谓“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无德不医”的优良医风更是值得我们坚持和传承的。古代中医带徒学成出师时,师傅以灯、伞相赠,以示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为“一心赴救”之意。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要求“凡病家延医,乃寄之以生死,理当敬重,慎勿轻藐”,急病人之所急,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

  晋代的杨泉在《物理论》中就明确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如此乃谓良医。”这反映了对从医者的要求,强调以德统才,反对德才分离,并明确提出了医家应有的品德。

上一篇:肝硬化晚期能吃什么鱼
下一篇:晋灵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