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医学研究开题报告篇1

  1 选题的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本学科范围内,涉及的内容是与本专业相一致的,避免在以后的论文答辩中出现问题。②创新性,开题报告选题内容一定要新颖,一般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或者是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可以是已经得出结论,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医学上,很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治疗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对待问题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技术方法学上的创新。③可行性,课题题目应适中,结合本科室的科研实力量力而行。三年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科研实践,论文选题范围太大,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在选题时不要大题小做应小题大做.④实用性,临床医学研究生最终还是要面对患者,选题时多选择应用性课题,因此更要注重课题的实用价值,切忌一味追求偏、难、怪,应着力于服务于医学、服务于患者。选题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需要研究者积极思考,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互相比较、多方论证的努力,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能力在其中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2 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发现,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0,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最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避免大段引用原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 开题报告书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研究课题中英文摘要、课题立项依据、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课题研究计划进度。

  中英文摘要(约200字)应具有独立性,充分显示本文的创新之处,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多采用第三人称撰写,尽量避免/本文0、/我们0等语。英文摘要尽量用被动语态,医学研究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专业术语,摘要中的缩略语、缩称,首次出现时要用全称;摘要的句子应力求简单,主谓语搭配得当,不要出现图表和引文。课题立题依据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背景也叫问题的提出,多从现实出发去论述,指出需要去研究去解决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就是文献综述部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是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课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医学研究开题报告篇2

  [关键词]生殖医学 研究生 培养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49-02

  生殖医学是近三十余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以人类生殖为主体的多学科交织的学科。[1]目前已版的生殖内分泌书籍固然很多,但各家观点争议也较多,更没有统一规定使用的专业教科书。因此,生殖内分泌领域的教学方式及特点在各个方面尚不成熟。我中心导师团队在指导生殖医学研究生的10年里,在《宁医临院发[2006]02号》文件的基础上,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初步尝试和探索。

  一、更新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本科院校中尚未设置生殖医学的正式大课授课,且绝大多数研究生都是来自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和妇产科专业的医生。有些本科刚毕业,有些已有2-8年妇产科或内科临床工作经历,也有医学院校老师,在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上差异很大。而且,生殖内分泌学本身既复杂又神秘,不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大多避而远之。因此,生殖医学专业的研究生进入临床科室后必须由科室制订系列相应的教学方式,使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再那么抽象难懂,诱导研究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揭开生殖医学陌生的神秘面纱。

  我中心现有导师4名,每年每人平均新招研究生2人,其中科研型和临床型各1人,中心总共有24名研究生。科室摆脱了以导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生进入科室后的专业课由中心根据各指导老师的专业特长分章节进行授课,借鉴美国弗吉尼亚医学院生殖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特征,采取了Seminar和Journal club教学法以及导师群教学法相结合,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Seminar译作研究会、讨论会,是在欧美大学课堂中流行的一种教学或学术交流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组成小组,在大量研究调查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生殖医学专业教学、专业英语提高和科研思维培养的双重目的。[2]课程结束后由科室集中命题考试,通过研究生对最新知识的掌握及实际临床应用情况表明,此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导师为研究生们指定一本专著中的部分章节,写好三个问题,规定一月之后与导师见面,回答这 “纲举目张”的三个问题。这样既培养了研究生主动快速浏览全章节的能力,也培养了研究生归纳推理、总结的技能,导师还能面授“机宜”。专业英语也同样采用此种教学法。

  导师小组和导师群制,即由科室主任行政管理,导师群集体授课,实行导师负责制,是导师小组共同培养的形式。每个导师小组由1名导师领衔,由2-3名青年骨干教师和医生组成,可以覆盖基础研究的教师队伍,训练学生的科研技能和临床综合能力。研究生们先在导师的专家门诊实习两周,见识一些生殖医学门诊的疑难杂症及罕见病例。导师结合阳性体征及化验结果与研究生们分析,激发他们的好奇、联想及发散思维。在导师小组指导的基础上,安排每位研究生能够在另外其他导师的指导下学习3-5月,可以吸收每位导师的优点,拓展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思维。通过导师小组内、导师小组间、科室内部轮转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临床综合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思维,培养研究生专业知识汇总和拓展专业理论能力,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深深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动力。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生殖医学高素质人才,更加值得深入思考。

  研究生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查阅中英文文献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献综述技能,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才能全面了解本领域内的学术动态,从浩瀚的科技资料和文献数据中寻找新方法、新知识和新思路,这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首要步骤。在研究生学位课程结束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点制订好初步研究方向,学生开始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追踪研究发展方向与前沿动态,撰写并发表一篇高质量的综述。此外,鼓励研究生独立选择课题,要求研究生必须独立书写一项课题标书。采用合作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宁夏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方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训练科研思维。研究生每年发表的论文及所申请的课题,到年度末由科室汇总评选出当年内的优秀论文、优秀课题和优秀研究生,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利用不定期举行的座谈会,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就研究方向的课题设计相互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反复斟酌,认真思考,在导师群的集体智慧下过滤出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及解决课题的方法,每位研究生备有座谈会记录本。研究生们阅读英文原始文献,制作成多媒体,在科室内举办研究生们的读书报告会或专业讲座,以及参加科室每周一早晨的英语沙龙,提高了研究生英语口语交流和专业英语演讲能力。

  三、严格把控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了把研究生培养成科研与临床工作能力并进的高层次人才,中心研究生除了参加临床学院安排的全院内外科室轮转外,也在中心内部各个部门进行轮转,使研究生们充分熟悉临床门诊、手术室、实验室、治疗室、超声室及男科治疗室等部门的临床特点和技术操作规范。同时为使学生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避免医患纠纷,由中心主管研究生的主任安排对他们进行集中岗前培训,便于从各个角度把握生殖内分泌的检查及治疗方案,使研究生学会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掌握最新的临床技能,不断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增加临床操作机会。

  为使研究生充分学习各位导师的特点,博采众长,采用研究生们在各个导师专家门诊实习两周的办法。研究生的课题先在中心内进行报告,由导师指导小组集体给予评价,修改后再参加教研室举行的开题报告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证学生的课题,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在教研室开题后一月,由中心管理人员安排,将课题幻灯在中心内汇报,以便科室人员熟悉并促成其课题的顺利开展。研究生论文或开题报告由每位导师预先修改4-5稿,并与学生面对面沟通文中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更加有利于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会和毕业论文答辩会预先在生殖医学中心进行,由全体导师小组审核督导分析后给出初步修改方案,再报送教研室进行正式开题或毕业论文答辩。

  举办年度研究生学术论文交流会,并评选出优秀论文进行奖励,促进研究生自觉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兴趣,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增强了胆识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创造一切机会带领研究生参加重要的国内学术会议,并给予上台发言的平台,加强其在生殖医学专业领域的认知度。每3个月定期召开研究生与导师座谈会,以缩短师生距离,增加师生间的感情,用导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学术思想,增加人文素质培养。

  四、启动人文科学的培养机制

  生命伦理学进入中国的20余年,是道德哲学在中国面临转向的时代。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医学研究生是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3]在以往研究生课题开展及过程中,奉行拿来主义,没有真正体现“患者权利”的部分。我中心研究生开展的课题项目作为伦理审议议案,提交给我院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就课题伦理方面进行决议。这一转变的主要表现就是对患者自主原则和权利方面的充分肯定,为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和的合法性提供了保障,也为研究生今后走向正规的研究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学风。在中心研究生管理的模式上,我们采用“导师负责制,中心指定副高以上技术人员集中管理”的制度,并在中心24名研究生中民主推荐1名组长,负责研究生的具体事务,图文如下:

  ■

  我中心制定了《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列入研究生进入临床科室和岗前培训的必须内容。导师与学生每年合作制作“专业+科普”的专题多媒体课件,在学校公开演讲,熏陶其人文科学的知识面。在选题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研究生逐渐继承了导师的学术思想的经典。

  因此,把握生殖医学学科“新”的特点,遵循研究生人才培养规律,在现有研究生教育基础上,创新原有不适合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培养出能顺应医学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优秀生殖医学人才,为我校生殖医学学科方向博士点的成功审批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 注 释 ]

  [1] 徐伦山,麻晓林.医学生临床实习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5):501-502.

  [2] 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57-59.

  医学研究开题报告篇3

  关键词:香港 台湾 医学博士 培养目标 培养方式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医学人才的重任[1]。优化培养过程,改善培养机制是提高医学博士教育水平的关键。香港和台湾作为我国发达地区,对医学博士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式灵活,学制富有弹性,课程体系结构清晰,质量监控严格,对我国内地医学博士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发展健全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培养目标:

  (一)香港

  香港医学院校对医学博士的培养目标多体现出医学科学学术能力与人文关怀、领导力的结合。港大医学博士的培养目标,最终使医学博士生能够成为具有独立科研能力、能够传授前沿医学知识,对医学健康领域具有强大推动力的未来香港医学学术领导者。

  (二)台湾

  台湾医学院校通常都对医学生的培养有整体目标,对医学博士的培养通常在研究所进行,培养目标也依照研究所的不同而设立。

  台湾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暨研究所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育解剖学与细胞生物学教学与研究人才,提升医学研究[2]。台大护理学系研究所博士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拓展护理专业理论、研究及实务技能之高素质护理领导人才及培育具有跨专业及国际间领导潜能之护理人才。台大物理治疗学系暨研究所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领袖群伦之能力、培育临床专科物理治疗师、物理治疗临床教师、物理治疗教学研究及行政人才。

  二、培养方式:

  (一)培养年限:

  1.香港:

  在顺利地完成5年本科的学习后,香港的医学生们可以:

  (1)选择开始念研究生

  MPHIL和PHD:在某一领域,在至少一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学期末要交一篇论文。MPHIL学制2年;PHD学制3年或者4年。

  (2)或者选择开始一年的实习医生培训。

  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医学专业进行实习。在此期间,香港政府给与实习医生暂时的行医执照,他们享有处方权,能真正独立地完成病人的诊治,也可以拿到香港政府发的实习医生薪水。

  2.台湾:

  台湾医学生的修业年限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而不同。以台湾大学为例,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物理治疗学及职能治疗学系本科修业年限为4年,毕业后分别授予药学室、理学士之学位。医学系本科修业年限为7年,其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毕业后授予医学士学位;牙医学系为六年制,毕业后授牙医学士学位。

  研究生教育在研究所进行,不同研究所开设的硕士、博士课程都不相同。硕士一般为1-4年,博士学制一般为2-7年。

  (二)课程与教学

  1.香港

  港大医学院的博士除了要修一门研究生院开设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此课程一般为科研诚信课)和两门选修核心之外,还要完成医学院开设的三门研究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在博士四年制的前18个月预备期(probationary period)内完成。剩下的研究课程可以在预备期结束后,论文开题报告之前完成。

  2.台湾

  台大医学院在培养博士时,更加力求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结合的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

  医学院课程包括共同必修、通识课程、共同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基础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临床专业课程、医学研究专业课程。在课程性质方面,结合了专业课程、专题讨论课程,教学法课程和研究法课程[3],既注重专业理论的加强,又为培养杰出研究人员做准备。

  课程学习试行学分制,不同学校、学科之间的要求都不相同。比如在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这样的基础学科中,一般博士要求学分不高。在18分左右。而对于临床医学的科研型博士,一般的课程学分要求在35分左右[4]。

  (三)导师指导

  1.香港:

  港大提倡博士生与导师(们)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学生一般会有1-2名导师指导,由正导师(principal professor)和副导师组成。学生学习导师的研究方式,导师对学生的研究生的研究、论文进行指导。学生与导师必须保持经常的联系,要求平均至少一月一次见面讨论和报告研究的进度。导师对学生定期的口头报告进行评估,也要在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研讨会中对其进行评价和指导[5]。

  2.台湾:

  博士生开学前选定本系专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或教授为指导教授,并交指导教授选定卡至系主任处。学生若有特殊需要,经指导教授同意可再加选共同指导教授。教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论文。

  三、质量控制

  (一)香港

  1.课程考核:

  港大要求的课程要在博士四年制的前18个月预备期(probationary period)内完成。剩下的研究课程可以在预备期结束后,论文开题报告之前完成。如果课程第一次考试未通过,可以重修或者选择规定的相当课程来进行补考。

  2.博士候选人资格考核会:

  学生在正式转为博士候选人之前,要进行研究资格考核,此考核主要由学生的导师安排,学院高级学位委员会协助安排。如果学生通过此考核,进入一年一度由医学院组织的研究生学术讨论会(RPS),这是一个教员和学生都参与的学术互动与提高的研讨会。博士生要求在这个会上演讲至少两次,如果一个博士生在这个会上演讲,并且他的导师也在该会上参加和评估他的演讲,那就视为该博士生取得了博士候选人资格。

  (二)台湾

  1.课程考核

  课程一般通过参加课程和考试来进行考核,并且有明确的学分要求。一般包括专业必修课(x学分)、专题讨论课(x学分)以及选修课(X学分)。

  2.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

  研究生修毕研究所规定之所有学分后,便可以提出办理资格考核,由学生自定义日期并向研究所受理申请。博士班研究生应于二年内完成资格考核,并以一般生最迟三年,在职生四年为限完成资格考核。经资格考核及格并符合学位授予法有关申请为博士学位候选人之规定者,始得为博士学位候选人。

  四、结语:

  香港和台湾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医学博士培养体系,也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这在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为我国内地医学博士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我国内地医学博士培养体系将在教育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积极稳妥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康,罗成基.医学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03.

  [2]黄冠棠、钱宗良.台大医学院[M].台北:承印实业有限公司出版社,2008.23.

  [3] Department of Anatomy. [EB/OL] http://www.mc.ntu.edu.tw/department/anatomy/

  [4] Clinic Education. [EB/OL] http://www.mc.ntu.edu.tw/CLIN/main.php?Page=N5

  [5] Handbook of Graduate School[EB/OL]http://www.gradsch.hku.hk/gradsch/web/resources/handbooks/12/gshdbk1213.pdf

  医学研究开题报告篇4

  [摘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在该学科研究生硕士点的建设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对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进行反思,旨在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

  [关键词] 生物化学;论文质量;医学院校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19-02

  Study on the degree thesis quali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students in medical couege

  FU Xinhua, YANG Xiaoyun, WANG Shouxu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ve an important station in biochemistry development. We reflected the practic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raining in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sis.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hesis quality;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大了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6.9%。在此形势下,如何调整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因此探讨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是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渠道之一,如何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培养质量,是目前高校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建立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及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质量监控,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2]。

  1 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实际培养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对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控不到位

  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多注重对结果的评价,以研究成果、毕业论文和就业状况等来衡量研究生培养的优劣,而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不足。

  1.2 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投入不足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增多,导师整体负荷增大,师生间的直接互动减少,加之导师工作忙,事务多,时间和精力投入都难以到位,以致出现一些研究生培养“放羊”现象,如课题未经论证、开题报告时间滞后、毕业论文答辩匆忙等,从而制约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3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

  招生规模扩大以后,导师压力增大,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学位论文,造成同年毕业的研究生论文质量良莠不齐。

  2 提高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学位论文能全面衡量研究生的综合水平。其中,论文选题和开题的严格把关是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至关重要[3-4]。本文分析了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论文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其质量监控的具体措施。

  2.1 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

  美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中占重要地位,19世纪以来,美国以培养大学教师和高水平研究人才为研究生教育目标。研究生教育便担负起培养各学科高级研究人才的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美国研究生教育始终保持较高的整体质量、宏观质量和体系质量[3]。

  目前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力量主要来源于社会和高校自身,且以社会评估为主。内部评估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从招生、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中期考核、考试、论文写作、答辩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4]。美国通常采用高校(系、科)评分的方法评价高校质量,通过评价高等院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及在大学群与社会中的相对地位来促进其质量提升。培养过程有规范性要求,并严格按计划和程序实行淘汰[5]。

  2.2 提高我国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论文质量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应当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引起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6]。质量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系统的具体组织与执行,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系统功能的发挥。

  2.2.1 研究生培养中期考核培养过程的督导包括导师遴选、培养条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的监督、检查,重点是中期考核。实施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中期考核未达标者,可给予一定形式的警示,令其限期达标。

  2.2.2 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培养方案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审查与督导审查与督查是督导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对其培养方案进行审查,另一方面查阅所选学位点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重点审查其培养目标是否合适,课程设置与安排是否合理等。

  2.2.3 加强教学与管理研究生部加强学籍管理、宏观管理、质量检查与评估等工作,全面监督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成绩考核、论文评审、学位答辩等工作。

  2.2.4 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是重中之重学位论文监控包括开题报告、论文把关、质量评定、论文质量等级及学位授予。督导的重点是检查毕业论文质量,进一步完善论文“盲审”制度能更好地确保毕业论文质量。①开题报告质量监控:开题报告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重点检查文献是否满足论文课题的要求、有无书面报告书等。中期的学术报告或阶段总结重点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后期计划、存在问题及指导小组人员的评议意见,以促进论文质量的提高。②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是评估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与督导。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重点是检查论文质量,协助研究生部对论文进行质量抽查,将该部分论文送予外校专家进行双盲审查,查阅专家评审意见,并参加论文答辩会,提出意见,供导师、管理部门参考和质量抽查,从而保证论文质量。

  2.2.5 开展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导师的督导工作着重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学术活动、学术交流、学位论文质量与论文答辩等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本文通过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围绕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控制的重点、手段和主体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控制的相关措施,以期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沈岚,刘新平,药立波.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6):701-702.

  [2]蒲云,代宁,王永杰,等.谈创造性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调查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4):12-15.

  [3]郭岩,刘爱华.优化研究生课程评价,保障培养质量[J].高教研究,2005, 29:48-49.

  [4]王则温,章丽萍,张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设高水平学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29-31.

  [5]汤磊.医学硕士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实证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4,3(1):47.

  [6]路凡.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8(1):85-86.

  (收稿日期:2011-04-20)

  医学研究开题报告篇5

  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

  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精子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精子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

  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精子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

  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

  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2.5完善科研思路培养

  科研精神强调对未知的探索,科学研究要求有新颖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不断追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在阅读最近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后,进行读书报告,能锻炼自主学习、阅读前沿文献的能力。通过整理PPT、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读书报告,研究生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培养,除了课题的开题报告,每周安排学生整理PPT、进行工作汇报、报告近期的实验进展、分析实验中的问题,以便导师及时发现研究思路的偏差并纠正,讨论下一步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的输出,对学生本人、导师水平以及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本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作用,思路明确,环环相扣,使研究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多的实验技能、严谨的科研习惯、高尚的科研精神,为其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研究开题报告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

  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类的研究生教育在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不可或缺。当今世界的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着重要变革,传统医学的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不能从根本上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1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1.1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013年7月中旬,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研究生课程,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1]。这表明教育部已经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到了重要位置。次年,教育部再次印发《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强调了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

  1.2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医学科研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力量源泉[2]。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医学师资和从事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是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人群,需要掌握全面的医学理论且拥有创新科研能力[3]。但大多数人在毕业后实际上进入了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并没有学以致用,缺乏临床知识的积累,仅仅具有各种基础实验经验,对于其发展是不利的[4]。只有将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用基础研究进行实验,再将实验结果用于临床印证,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成为一名有竞争力的医学研究生。

  2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1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

  1)培养诚信意识。近几十年,我国科研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频繁发生[5]。对于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已刻不容缓。严谨的学风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我校积极配合中国科协深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对新生开展学风道德专题教育,让研究生在进入科研的第一天就树立诚信光荣、造假可耻的意识。2)培养创新意识。2013年7月中旬,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1]。为了激发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我校制定管理办法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及学科竞赛,奖励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并设立创新基金的申请程序、评定标准和中期考核办法,确保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展。在实施的4年中,极大地促进了论文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调动了研究生科研热情。

  2.2强化研究生过程管理

  1)课程学习阶段。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要为下一步科研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研究过程中所必须的实验操作技术和文献管理技能的学习。2008年,我校对课程进行了大幅改革。(1)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由原来的一学年缩短为一学期。(2)强调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突出前沿性和发展性。开设四门跨学科生命科学基础课,由课程负责人组织模块化教学,任课教师打破以往院系、教研室的限制,选聘在该模块领域从事研究的教师任教。(3)构建“两个方面、三个平台”。“两个方面”即课程和讲座;“三个平台”分别是学校、院系和导师平台,各平台相互结合,相互促进。2)课题研究阶段。此阶段的重点主要学习一整套科研基础工作的方法,在科研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学习掌握课题研究全过程。(1)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严格把关。2010年起,为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开始统一组织校本部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通过本学科校内外专家的评审,对博士生科研情况实行分流淘汰考评[6]。7年内,共有200余位校本部博士生参加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目前博士生的开题和中期报告已成为全校性的学术活动,面向广大师生开放,作为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受到研究生的广泛关注。(2)实验记录、实验进度定期检查。真实性是科研研究的根本要求,研究生的实验记录本是最能反映研究生实验过程的材料,是从源头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在当前学术造假行为日益猖獗的形势下,我校制定《研究生实验记录规范》,配套制定实验记录和实验进度定期检查评分指标体系,督促研究生真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及时检查实验进展,分析阴性结果,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3)科研平台实验情况随时抽查。科研平台是实验数据的重要产地。我校要求科研平台技术人员负责随时检查研究生的实验数据,对研究生的实验数据真实性和论文投稿承担责任,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及培养过程的监管。(4)学位论文复制率严格检测。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对研究生学习期间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如过分抄袭他人成果,只能说明其研究成果为零甚至引发学术不端行为。我校从2009年开始启用学位论文复制率检测系统,并对超过学校要求的研究生予以严惩。经过多年的严格要求,我校学位论文平均复制率由2009年的12%下降至2017年的8%。(5)学位论文盲评层层把关。2015年,我校对全体博士生和部分学术学位硕士生进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2017年,我校更是开展网上盲评,在全国范围内聘请学科内的专家对研究生的论文做出学术上的评价,有效杜绝了“走后门”的现象。(6)学位论文答辩严格把控。2013年,我校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改革试点。要求各院系以二级学科为单位集中组织博士生进行毕业答辩,严格把关整个答辩流程[6]。

  2.3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

  1)科研平台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科学研究工作最基本的条件。研究生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生力军,如果实验条件不好,只能借助于其他有条件的平台完成课题,影响科学研究工作的质量,很难保证导师在研究方向上的连续性[7]。2008年举全校之力,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生命科学研究院,致力于整合学校优势科研资源,搭建高水平生命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平台,培育优秀科研创新人才,孵育和转化领先科研成果。我校随即又对原以教研室为单位的作坊式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重构,将分散、封闭、零碎化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组建四大基础医学研究平台,平台内部实行PI领衔的科研团队建设制度。2)学术平台搭建。创设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我校积极主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在校内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活动,创建研究生学术论坛,通过分组讨论、科研汇报、学术沙龙、经验分享会、校际间合作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多样的丰富形式,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

  3总结

  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在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良好方法,形成正确的研究思路,为今后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7]。在国家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新形势下,如何采取措施控制和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学校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后备力量,担负着提升我国医学科技和医疗水平的重任[8]。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适合的培养模式,加强培养过程监管,才能培养出兼具科研技能和科研素质的研究生,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

  [2]侯晓彤.浅谈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1):71-72.

  [3]汪玲,何珂,包江波.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2(6):81-84.

  [4]汪纯,章振林.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J].西北医学教育,2014,6(3):494-496.

  [5]刘萍,陈富荣,潘屹鸣,等.对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5-6.

  [6]侯延斌,陈地龙,陈怡婷,等.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8(4):6-9.

  [7]冯兵,袁发焕,杨惠标.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148-151.

  [8]潘红卫,崔雨虹,傅婷.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4,10(5):889-891.

  医学研究开题报告篇7

  医学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前、中、后期科研诚信缺失的原因

  医学研究生教育期限大多数为三年,第1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考试获取学分;第2-3年进入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因此,尽快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证书成为研究生阶段的三大愿望。然而,这三大愿望合力的结果导致研究生在短期必须得出创新性成果。当研究生经过数月的课题研究得不出肯定结果,不能在相应期刊杂志上,或仅得出一些阴性结果或重复性结果,不能达到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文凭,应付导师和学校的检验,加之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研究生便铤而走险,通过捏造实验数据或随心所欲地篡改数据、编造学术论文。可见,涉足科学研究后,过大的压力会导致科学研究后期科研诚信的缺失、学术腐败的出现。学术规范教育不全导致科研诚信缺失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中仅仅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知识,并未开设如在科研中如何诚实做学问、如何尊重他人科研劳动成果等学术道德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系统地设置对学生进行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的教育;研究生在读期间接触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最大的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受生师比例的影响,导师常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行政和其他事务,对有关科学精神、学术诚信等问题仅仅给予强调或提示,没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4]。可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规范教育不全亦会导致科学研究的中、后期科研诚信缺失。

  应对医学研究生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诚信缺失的有效途径

  加强科研道德素质教育,营造诚信氛围研究生阶段的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科研道德素质教育、诚信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贯彻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切实强化科研道德意识、诚信意识。从研究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细节抓起,把科研道德素质、诚信素质落实到一言一行上,提高研究生科研道德水准和自控能力,杜绝他们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因思想偏差而引起的学术失范行为。将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贯穿研究生科学实验、科研活动、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确保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研道德,运用身边典型事例引导研究生,营造讲科研道德为荣、不讲科研道德为耻的诚信氛围。制定切合实际的毕业考评体系,缓解科研压力研究生毕业考评不以发表文章数量为依据,采用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制定研究生学术的要求。如研究生毕业后不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则不必要做发表学术论文数量的硬性规定。另外,医学研究多数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多数是要进行造模、干预、处理等步骤,研究周期较长,倘若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确有困难的,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不要强行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篇数。但是,为了谨防放宽要求后的钻空子行为,还可以制订其他的补充实施细则。例如,可以要求研究生在毕业之前提供详实的研究数据和在学期间的研究报告,以便未完成的研究能够在后人的介入下继续进行;也可以从研究课题的整体出发,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发表影响因子较高的论文,而不是由单个研究生发表个人研究的那部分不完整、不成熟的研究成果。通过制定合乎实际的毕业考评体系来缓解科研压力,使医学研究生树立勇于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负责、诚实守信的科研诚信理念。合理设置科研诚信课程,发挥导师作用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开设学术规范课程,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学界倡导、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为学界禁止,是违反学术研究、学术评审、学术奖励基本要求的越轨行为,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道德底线;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课程,举办有关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讲座,让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写作、引文和注释规范,使研究生基本掌握学术规范常识,了解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充分利用导师与研究生接触和交流最广泛、最频繁的优势,以科研为契机,开展每周与研究生科研谈话一次活动,了解研究生的课题进展、科研思路以及学习生活情况;用导师自己的治学态度、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等为研究生学习的榜样[5];要求导师从研究生书写开题报告、到论文中期检查、论文交流、论文盲审、直至论文答辩全过程对研究生的诚信意识进行指导,培养研究生在科研中学会治学和做人。

  作者:宋峰 郑茂 郜亮 华芮 张原媛 周海峰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研究开题报告篇8

  关键词:地市级医院;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研究生教育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高深层次的专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科研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需要大量的资源,临床医学研究生更是如此,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临床技能培养,都离不开经费、实验室、医院等这些必不可少的资源。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政府投资变化不大,使得学校的有限资源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研究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也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压力[1]。另一方面,作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龙头的地市级医院,虽然拥有较为雄厚的医疗、科研、教学实力,在区域医疗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大型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及省级医院相比,又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劣势。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医教研同步发展,2006年始,我院开展与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做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1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模式

  1.1专业的确定 医院根据自身学科建设特点,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选择一些科研实力强、师资队伍雄厚、教学氛围好的学科确定为首批联合培养研究生专业,先行确定心血管内科、危重病学、胸心外科、妇产科学、骨科、临床检验诊断、医学影像学等七个学科。后随着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2009年又新增眼科学、病理学两个培养专业。

  1.2导师的确定 研究生指导老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的角色,他们肩负着指导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的双重任务。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医院选出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专家向温州医学院推荐硕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医学院研究生部根据医院的申请,经严格的申报程序,聘任相关学科9位高级职称教师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1.3招生 医院与温州医学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根据温州医学院的招生计划承担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任务。研究生的录取工作由温州医学院根据国家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研究生的报名、考试及资格审查等均由温州医学院具体实施,医院与相关考生签订联合面协议。

  1.4培养

  1.4.1医院根据高校研究生培养要求成立研究生教学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科教副院长任副组长,其他成员由科教处长、教学管理科长、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组成。教学领导小组职责包括根据高校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结合医院实际制订研究生管理规章制度;负责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负责组织研究生开题报告、论文答辩工作;负责组织研究生定期考核,掌握研究生培养工作情况;并向高校提出加强与改进培养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1.4.2为具体落实教学领导小组的各项制度,医院同时成立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成员包括研究生导师、相关轮转科室指导教师等,指导小组成员可根据录取新生专业需要进行调整充实,新增导师为指导小组当然成员。教学指导小组职责包括制订研究生本专业轮转培养方案,指导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负责研究生本科轮转期间指导带教工作;了解研究生轮转期间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对不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提出学籍处理建议意见;参与本教研室组织的研究生出科考试和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工作,做好研究生月度考核;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指导帮助研究生完成教学、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定期向教学领导小组汇报研究生培养情况。

  1.4.3加强环节管理,确保培养质量。医院设立研究生定期考核制度,考核分月度考核和学期综合考核。

  月度考核内容为劳动纪律、工作质量、医德医风三部分,由研究生轮转所在科室教学指导小组老师进行评定,导师签署意见,科教处审核。月度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三助"津贴发放的依据。

  学期综合考核是整个培养环节的重中之重,学期综合考核每年6月、12月学期末举行,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理论考试、临床基本技能考核,按2:2:6定分数,由科教处牵头实施。其中医德医风主要考核研究生工作态度和病人满意度,由科教处根据月度考核中相关内容和平时收集掌握的信息对其作出评判打分。理论考试考查研究生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按三级学科要求进行考试。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否独立处理常见疾病,是否掌握临床基本操作等。具体内容包括病例考核、手术或辅助诊疗技术、病例答辩三部分。科教处召集相关教学指导小组成员成立考核组,按考核内容及要求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科教处督促导师进行强化训练,并申请二次考核。

  1.4.4建立研究生例会制度 为保证培养环节连续性,确保研究生教育初级阶段质量,医院建立研究生例会制度。例会参加对象为研究生教学领导小组和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成员、研究生及与研究生教学培养相关人员和其他有兴趣的人员。例会由科教处负责召集组织,每月1次。包括2方面内容,①总结前一阶段工作,讨论部署落实近期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②开展Work Meeking & Seminor(工作报告会/读书会)。研究生例会制度的建立和坚持很好地保证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2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效

  地市级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有效缓解学校研究生培养经费的压力、有效缓解学校研究生培养的病材短缺、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效促进医院医务人员的素质提高,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声誉、有效促进学校和医院的交流,为科研合作搭建了平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就业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5年多的联合培养,至2010年年底,共培养29名研究生,其中15名研究生顺利毕业,7名留在医院工作。

  2.1有利于增强院校间资源共享及科研协作 与医院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医学院校均为省内知名院校,教育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成熟,各类学习资源也相对丰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其中起到沟通桥梁作用。而地市级医院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但以往他们主要从事临床实践工作,较少涉足或涉足不深教育事业。他们加盟研究生导师后,使高等医学院校拓展了学科资源,丰富更新了学科专业内容,充实了师资队伍。医院也因有了研究生培养基础而增加了科研内涵。如心血管病学、病理学、医学分子生物学3个研究生培养基地加了入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创建行列。通过学科建设,技术优势更加凸现,诊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疑难疾病的诊断治愈率等有较大提高。

  2.2有利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尽管医学研究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积累,然而,一旦面对复杂的临床工作仍旧会茫然。究其原因,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理论知识储备不能完全内化为临床实践能力和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联合培养研究生在高等医学院校学完1个学期课程后,直接进入医院开始接受科研并完成课题论文学业。对于研究生来说,尽早进入临床,丰富了理论知识,强化了实践技能,提高发思维能力。其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研究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为保证研究生学业的顺利进行,研究生导师必须每年申报课题并有科研资金,极大地激发了科研热情,使医、教、研三者结合地更为牢固。

  2.3有利于医院形成良好的学风 院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由于入学后在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锻炼,具有严谨的学风,这学风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交流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院其他学生。研究生年纪轻、思路活、反应快,医院组织的诸如开题报告、期中反馈、论文答辩等活动,吸引了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参加,增加了医院学术氛围,进而提高医院整体素质。

  3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虽然,地市级医院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双方教学发展起了巨大贡献,但限于地市级医院的实际条件,而该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较规范的管理程序,故在实施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3.1导师的遴选 地市级医院的研究生导师一般均为临床高级职称卫技人员,缺乏高等医学教育理论与经验,缺乏承担研究生教育管理能力。研究生进入医院后,而此时导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对感染和造就自己的研究生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尤为明显[4]。另一方面,地市级医院由于同专业研究生较少,不能组成学习小组,缺乏集体学习、讨论的机会。有的导师行政兼职过多,无暇过多的关注研究生。故只有遴选既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又掌握高等医学教育方法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导师,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研究生,使其成为创造型、复合性人才。

  3.2考核评定机制的确定 目前,院校尚未明确制订完善的联合培养研究生考核和评定机制,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仍依据高校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生的阶段考核评定仍需返校进行。医院缺少必要的、有效的日常考核评定机制。医院与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商讨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评定机制,其中医院应在考核评定体系中占较大比重。

  3.3研究生培养条件的完善 由于受地市级医院的限制,医院实验室、实验设备等研究条件与高校研究生教育相比尚存在差距。可考虑根据临床的安全性、有效性与高校联合建立实验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总之,地市级医院研究生院校联合培养的实施顺应了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要求,加强了院校沟通,发挥了双方的优势,是迅速提升研究生临床能力,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并推动了医院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院校应善于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学术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原志庆,徐丽,刘国伟,等.建立联合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647-648.

  [2]杨子荣,周清泉,董卫国,等.实施双导师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实践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4):624-625.

  [3]袁波,朱役,王倩,等.论研究生教学工作在医院的地位和作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8):727-729

上一篇:行政许可范文
下一篇: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及其实用性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