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范文
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理想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26-01
我一直觉得古希腊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高中时代学习古希腊哲学思想时,便被古希腊的哲学魅力所吸引了。在我的印象中,古希腊的哲学充满智慧,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之火一直在引领着无数人前进。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一本读不尽的巨作,而我只是略微涉猎来谈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这两本著作中。《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他所构想的理想国是被分为三个阶层的,一是统治阶层,二是武士阶层,三是平民阶层。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并且坚信只有哲学家是理想国的必然统治者。《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英国文学评论家怀特海评论说:“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由此也可见柏拉图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理想国》全书共十卷,除了最后一卷讨论文艺问题之外,其余各卷都是讨论政治、教育问题。这里我主要关注其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并展开论述。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这就好比中国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性制定最合适的教学方案。这种想法与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书中强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位最厉害的哲学大师,让他管理整个国家,实现理想国的建立。柏拉图认为哲学家不应该只读书,而应该学以致用,努力实践,并不断追求哲学的进步,用哲学思想管理民众,以建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的国家。同时柏拉图还主张教育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音乐、二是体育。柏拉图认为,青少年的心灵和身体一样,是可以锻炼的,可以塑造的。通过音乐和体育,应当为青少年的品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主要注重个人的人文素养,体育则是锻炼人的体魄,这两个部分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理想国》中所包含的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国教育还存在很多弊端,从教育本身来说,目前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学习主要就是为了考试,学习的内容也主要是科学文化知识。这样的学习设定将柏拉图所倡导的音乐和体育两大部分抛诸脑后,只关注学生知识的增加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正是因为这样“高分低能”已不稀奇,很多学生为了考试整天坐在书桌前埋头苦读,以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地,这样不仅成了“书呆子”,还不利于身体健康。我看过《恰同学少年》,剧中描绘的青年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体育锻炼,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与朋友结伴周游各地,考察民情,注重提升自身的实践考察能力和人文素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如此豪情壮语,让我们感受到青年心中激荡的青春热血,读着读着也不由得随之心潮澎湃。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支撑中国,没有人文素养如何振兴中华。可见,我国教育改革是不是也应该借鉴一下柏拉图的教育观念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要真正抓起学生的素质教育。此外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很关注学生道德的培育,他认为除了法律等严格的行为规范外,人们耳濡目染的艺术史是道德观念赖以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主张用音乐来陶冶人的灵魂,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兄弟友爱,道德律令,永生观念”的道德观念。而我国教育中似乎缺少了这一点,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而事实上“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此外柏拉图认为城邦所有人都应接受教育,每个人都应具有道德和学识,这种思想打破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可以说是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如此前卫的思想观念即使在今天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看来也是渴望而不可及的。柏拉图的这一观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称之为全民教育了吧。全民教育这个词相信对大家而言都不会陌生,高中政治课中就学到为了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走科学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实现全民教育,提升国民素质。我国致力于全民教育的发展,这一做法也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在教育中的投入还是相当不够的,相比较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还是远远不足的。国家经费的投入占国家财政的比例还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很多学生还上不起学,很多家庭还在为孩子高昂的学费担忧,因此要实现我国的全民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柏拉图;人性论;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范岚(1987-),女,陕西汉中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06-02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的著作,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全书共分十卷,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王应该为国家的统治者,倡导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正义”为主题,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人性中的德性思想,开启了西方史上人性“知、情、意”和价值“真、善、美”三分的先河,休谟和康德的哲学理论皆以此展开。在柏拉图的眼中,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理想国得以实现。因此卢梭认为《理想国》“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论著,而是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最好论文”。[1]
一、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理想国》人性和教育思考的影响
1.社会基础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盛极而衰之时。为争夺希腊霸权,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和斯巴达进行了长达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不但使雅典丧失了希腊霸权,而且使雅典的各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战争使雅典的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失去了希腊世界的领导地位,国内民主制度遭到挑战,政权逐渐落到贵族手中,伦理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走向衰败。这使得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对城邦怀着极大责任感的思想家开始思考雅典的前途,他们设想组织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城邦是正义的、和谐的。
2.哲学基础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1)理念论。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结合起来,提出了“理念”论。他认为“理念”的知识是人的灵魂先天具有的真正知识,可知的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理念的派生物。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说”。柏拉图把可见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关系比作太阳与大地生物的关系,认为:“太阳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虽然太阳本身不是产生。”[2]
(2)辩证法。黑格尔曾明确指出:“在古代,柏拉图被称为辩证法的发明者。就其指在柏拉图哲学中,辩证法第一次以自由的科学的形式,亦即以客观的形式出现而言,这话的确是对的。”[3]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指通过谈话展示思想之间的矛盾,然后加以分析和综合,进而求得真理的方法,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不是诡辩术,它是论证理念的重要手段。从《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辩证法是最高等级认识知识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训练方法,通过辩证促使探索理念之间的关系、学会建构理念体系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及想象能力。
(3)认识论。认识论是柏拉图获取理念的方法。柏拉图的认识论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理念不能依赖于人的直觉。他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在理念世界存在的本体,即“相”。“相”是沟通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第二,认识论要经历三个阶段。柏拉图认为最低等级的认识,它的心灵状态是想象,所以认识过程尚需继续深化,最后才能以理性思考获得善的理念。第三,认识理念是为了认识自己。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对外部世界及理念的认识才能使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理念是先天的,即每个人天生就是拥有理念的,所以他认为,人们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种后天的积累的学习,而是对已经存有的理念的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就是对外部世界认知的过程。所以柏拉图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论,通过回忆,进而认识自己,寻求善的理念。
正如波普尔所言,柏拉图的国家哲学最终“可以扩大为关于‘万物’的普遍哲学”。[4]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从伦理道德出发,以追求善的理念为目标,追求人性和灵魂的完善。国家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没有对人及人性的深刻分析,政治便失去了正确的逻辑起点,因为社会是人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对人类社会的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人性问题上。
二、《理想国》中的人性观点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探讨“什么是正义”及其柏拉图对“灵魂”的认识和反思。“灵魂”的解读和“正义”的剖析也是对“人性”诠释和展望。正如R. Waterfield 所言“柏拉图提请我们,在读这本书时,应当将他所建构的城邦的诸多特征作为理解我们自己内在心灵的地图或钥匙”,“个体内在的心灵世界是本书的关切之点。”[5]
1.人的灵魂
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通过对孔子和柏拉图所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研究,分析孔子和柏拉图在美学思想上产生异同的原因,以及各自思想特点的形成与各自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的关联性。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仁学;理念论;生命美学;知识美学;人文主义
一、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孔子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的社会动荡时代。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孔子的美学理论体系也是以“仁”及“礼”为美学基础的,强调美与善、文与质的统一,其审美理想是中和之美,其审美享受可以概括为“游”与“乐”,其审美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兴”、“观”、“群”、“怨”,总之,孔子的美学是以伦理学为基础的礼乐美学。孔子学说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其中“善”占据核心地位,因此,孔子美学的第一个问题是处理善与美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也是儒家美学的第一个问题。孔子既认为美不同于善,又认为美从属于善。这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内容决定形式。
2、柏拉图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柏拉图的一生都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等都遭到着严重的打击。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由于受理念论的影响,柏拉图把现实美看的高于艺术美。他通过对现实美的研究,建构了一个审美阶梯,即由人的外在美-心灵美-行为美-习俗美、产品美-制度(法律)美-知识(智慧)美-美的理念(美本身)。这是柏拉图著名的“审美阶梯说”。在美学史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诗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这一重要美学主张。
3、相似的时代背景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始创中国民间教育;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孔子美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面对分裂格局孔子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政体,孔子提出以天下和国家的利益为基础的“仁”的思想。孔子提出诗乐观及功用论的目的是“礼”,而“礼”是典章礼仪的总称,也是孔子学说中仅次于“仁”的重要范畴。孔子主张推行礼制,但同时认为礼制的推行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政治上,必须以推行仁政而非暴政为前提;道德伦理上,以血缘宗法关系为核心。
“在人格美论方面,孔子认为,美在中和,这种中和之美可以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可以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要具有人格美,就应以‘文质彬彬’(《论语?雍也》)的准则要求自己,将内在美与外在美、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起来。‘文’指君子所应具备的礼乐素养,‘质’是指仁德要求”。孔子对于“文”与“质”的看法:“文”指人的文饰,“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这个人就是粗野的,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道德品质,这个人就是虚浮的。只有“文”与“质”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君子。“文”、“质”统一的思想由孔子提出后,成为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学的重要传统,并为后人所继承。虽然在后来有关文、质关系的论述中或强调文,或强调质,但在文质统一这一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孔子的视野要比柏拉图的宽泛得多。
2、柏拉图美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柏拉图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国家的统一,柏拉图根据他的理想国的教育计划提出了文艺的社会共用。
柏拉图的理想国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哲学家,是国家的统治者;第二等级是武士,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国家的保卫者;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具有节制的品德,是国家的劳动者和供养者。柏拉图把政治教育效果作为文艺的评价标准: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因此它反对古希腊的现实主义文艺,提倡赞美神灵和为贵族歌功颂德的诗歌,也提倡描绘自然美的作品。
柏拉图认为人的性格也有三个等级:相当于哲学家的那部分是理智;相当于战士的那部分是意志;相当于工农商的那部分是。理想国的母校就是培养出这种具有正义性格的人,而教材主要依靠文艺作品。柏拉图从这一原则出发检查了当时的文艺作品,凡事不利于培养目标的文艺作品进行取缔,而有利于培养目标的文艺作品则进行保留。
三、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1、孔子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的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独特文化类型形成的时期。它不同于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的结合,而是以南方楚地发展起来的阴阳学说,东方或北方殷人的‘五行’思想,以及周文化中的‘中行’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的融合,这些思想的产生同各自的原始宗教直接联系着,并在战国后期逐渐融而为一”。
在这个时期,阴阳五行和中行的美学思想是最为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美学思想。然而,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并不是统一的,而是相互独立的。阴阳、五行、中行的美学思想为不同的学派所继承和发展,其中道家继承了阴阳说的美学思想,儒家继承了中行的美学思想并吸收了五行说的美学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到战国中后期至秦汉之际,三者才逐渐地融合,形成了我国基础的美学思想体系,即:以法自然的人与天调为基础,以‘中和之美’为核心,以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孔子在继承了中华民族古代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并对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儒家入世美学的起源、拓展和繁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由于深受《易经》以生命为美、以和谐为美,以人文为美等美学思想的影响,孔子认为美在中和,美与善有联系又有所区分,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的本质论”。孔子的艺术美论非常丰富,包括艺术美的本质特征、艺术美与善的关系、艺术美的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简介。国外也有对孔子美学的“音乐美”、孔子美学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2、柏拉图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古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前四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在柏拉图以前,古希腊的美学研究尚停留在朴素阶段。“而柏拉图的美学研究不仅注意到了人的外在美和心灵美,而且还强调心灵美重于外在美,把心灵美与身体美的谐和一致看作是晟美的境界,强调了人的心灵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把人的行为美也纳入审美视野;通过对具体感性事物的美的扬弃,进而推崇知识的美和美本身的美。这体现了柏拉图对理性美的深刻洞察,直接拓宽了美学研究的领域,影响了科学美学、生命美学和实践美学的发展”。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在柏拉图之前,苏格拉底已经提出了有关美的问题,并从功用、目的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从这一问题入手,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一个是他自己独创的理式论。与先哲们不同,柏拉图认为“什么是美”的问题是要引导人们去探索美的本质,即美本身,而不是“美是什么东西”。任何事物只要它是真正美的东西,它就必然有美本身存在,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美的东西。
在古希腊时代,灵感似乎是诗人可以向诗神祈求得到一种东西。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人都认为诗歌来自灵感,甚至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是灵感说的信奉者。而柏拉图则成为古希腊灵感说的集大成者。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是无知的,文艺作品是通过诗人的灵感创造出来的。虽然灵感论并不始于柏拉图,但柏拉图是第一个将有关灵感的观点系统化、理论化的人。
四、总结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的形成是同他们各自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状况以及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相联系的。虽然孔子和柏拉图都是生活在奴隶社会,但中国春秋时期的奴隶社会和古希腊民族制时代的奴隶社会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历史特点。中国早期哲学思想和人事、社会、伦理的密切联系以及注重整体直观和价值判断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希腊和中国奴隶制时代思想文化的整体比较来看和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商业发展伴随着古希腊抽象的哲学思维发达,自然科学发展较快,在文化思想上更加注重对外部世界自然规律的探求。
[参考文献]
[1]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孔智光:《中西古典美学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Gang Xu,”The Aesthetic in Confucianism Examined from Three Viewpoint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vol.26.no.4,2008.pp.425-444.Siu-Chi Huang,” Musical Art in Early Confucian Philosoph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 13, No. 1 (Apr..1963). pp. 49-60. Jeffrey L. Richey, “Ascetics and Aesthetics in the Analects,” NUMEN, vol.47, No.2. 2000.
[5]陈靓:《历史视角下的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比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6]杨捷:《孔子和柏拉图美学思想之差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
[7]陈芳:《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复旦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柏拉图是古希腊屈指可数、名闻遐迩的大哲学家,他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响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因此,说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实不为过.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国家篇》377B)他甚至主张胎教,“我们同时应该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着手这一工作: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法律篇》789D)他认为,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护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法律篇》789E).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便使他免受惊吓(《法律篇》790C—E).这是为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当孩子3岁或更大一点,我们可以开始审慎地纠正他,让他开始玩游戏,最好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在6岁时,就要认真开始授课,随之把女孩和男孩隔离开来,应当教他们骑、射、投、掷,应该注意把孩子们训练成左右手并用(《法律篇》793D—794D).现代脑科学表明,儿童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小孩的肉体和精神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们不得不为柏拉图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乐及体育教育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国家篇》376E)古代希腊重要的文化生活是听民间艺人弹着竖琴演说史诗故事,故“音乐”一词包括音乐、文学等义,相当于现在的“文化”一词.
他认为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国家篇》401)他认为,一切种类的音乐、诗歌和艺术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国家篇》403c)因为音乐诗歌由于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会把真、善、美同假、恶、丑的区别注入人心,使儿童“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国家篇》401D)正因为他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非常重视,柏拉图主张对音乐文艺教育的内容应严加审定.“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国家篇》378E)因此,“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国家篇》377C)他提出要制定一个限制音乐、诗歌的法律,规定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可以提倡,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必须取缔,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灵.”(《国家篇》379C)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国家篇》403D)他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使护卫者的身体状况能适应护卫者的工作,“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国家篇》404B)因此,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戒除酗酒,食物应当简朴,不能嗜睡.
柏拉图认为应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度软弱”(《国家篇》410D),因而应使音乐和体育良好地配合,使“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国家篇》412)
三、女子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动物作比方,以此来证明男女应受同等教育.“我们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较弱者,公的看做较强者以外,应当一切工作大家同干.”(《国家篇》451E)“那么,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国家篇》452)他提出应该同样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他认为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区别,在一些方面如织布、烹饪、做糕点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长,在诸如行军作战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长,因此,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和禀赋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
四、城邦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他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的进步.在这里,柏拉图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富国强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他认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护卫者,这一目的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思想.
关于护卫者的学习内容,柏拉图认为应先学习五门预备性学科:数学、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他认为,治国者之所以应学习这些知识,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人的心灵,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知识的对象都是不能用感觉来触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别的任何方法都不行.”(《国家篇》526A)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将治国者的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最终达到最高知识——‘善’”的理念.他认为,所有这些预备性科目应趁护卫者年轻时教给他们,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进行传授.
柏拉图认为,在学完预备性学科之后,要想达到“善”的境界,还必须接受“辩证法”的训练.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详细的阐述.他把洞穴内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称为“可知世界”.在洞内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当于认识的“猜测”阶段,转身看到木偶的实物相当于认识的“相信”阶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认识便进入“理念世界”(“知识”的阶段).而洞穴外的太阳则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就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一样,我们必须“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使学习的器官——整个灵魂(它类似看物的眼睛)转离变化世界的个别事物,正面观看实在世界的理念.这种“灵魂”转向的技巧或学问就是他所说的“辩证法”.
关于学习前面提到的课程的对象,柏拉图认为必须挑选出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此外,他们不仅要性格高贵严肃而且应具有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如必须刻苦学习,强于记忆等.
柏拉图不仅对护卫者的教育目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还就教育的时间安排及人才选拔作了详细论述.他将护卫者教育的时间安排分为六个阶段:(1)童年——青少年时期.护卫者自幼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的学习和哲学功课应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岁——二十岁.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必要的体育训练,为哲学研究准备体力条件.(3)二十岁——三十岁.进行第一项选拔,把那些在“劳苦的身体锻炼、学习和战争恐怖中总是表现得最能干的孩子挑选出来”(《国家篇》537A),对他们施以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辩证法”预备性学科的教育.(4)三十岁——三十五岁.进行第二次选拔,“选出其中最富这些天赋条件的青年,在他们年满三十的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候,给以更高的荣誉,并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国家篇》537D)凡经过考试的,可让他们“用六年或者四年”(后“定为五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国家篇》539DE).(5)三十五岁——五十岁.用十五年时间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目的是“让他们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国家篇》539E),同时还可以在公务中继续考验他们的素质.(6)五十岁以后——去世.他们必须接受最后考验,使他们最终达到“善”本身,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及他们自己.在剩下的岁月里用大部分时间研究哲学,在培养出国家的继承人后他们便可辞去职务,进入乐土,并安居下来.
五、柏拉图的学园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诸实施,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关于学园建立的确切日期无从查考.“从建园的纲领和柏拉图说起曾在40岁那年访问意大利和西西里时确立的信念之间的明显联系来看,我们自然应该设想建园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公元前388—387年).”[1]学园的活动以“讲学”为主,学习和研究几何学在学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园入口处悬挂的“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我门”的名言充分说明了柏拉图对于几何学的重视.除几何学外,柏拉图学园对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等学科也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学园除重视文、理科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课程当属柏拉图的哲学,他将哲学之前的各门具体学科称为“预备性学科”,而将学习哲学作为通向最高知识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径.阿卡得穆学园作为教育科学中心虽然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柏拉图创办学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新的结合,培养一批既精通哲学、自然科学又善于治国的政治人才,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服务.
二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其关于教育的许多主张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样,也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城邦护卫者,因而其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过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这种培养护卫者的教育只能是极少数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他认为对儿童的游戏故事,唱歌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原则是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他关于妇女儿童社会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而应加以批判的.超级秘书网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密切结合的.他认为,上帝造人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和铁质.他认为,“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他所生下来的子女就属于哪一种.”[2]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实质是论证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柏拉图的教育旨在与智者教育对城邦所造成的离心力相抗衡.对柏拉图来说,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也不是通过在神话和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真正说来,它是一个人灵魂的内在和谐的塑造,即内在于人的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一致.教育是人身上难以调和的东西--野兽性与天使性--的统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这种统一,使人既不变成一头驯顺的绵羊(奴隶),也不变成一头贪婪的狼(僭主).[3]人变成一个政治存在的潜能依赖在他之中这种哲学本性与尚武本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并不是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而是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
[1]〔英〕A•E•泰勒著,谢随知等译.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0(1):14-15
[2]古希腊罗马哲学[M].三联书店,1957:233
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在西洋哲学史中,柏拉图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哲学家。在他庞大而完整的哲学体系中,他处理了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存在论(理型论)、宇宙论、知识论、政治论、道德论、灵魂论、艺术论、范畴论、辩证法、几何学、修辞学等等的问题;而他所提出的很多哲学概念如理型(idea),回忆说(recollection)及哲学王(philosopher king)等等,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二千多年来仍不断引发哲学上的讨论,可以说西洋哲学的问题很多是源自柏拉图的。无怪乎现代哲学家怀海德(whitehead)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1]正由于柏拉图在西洋哲学史中有那么重要地位,故此便选择了柏拉图作为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那么,为甚么要讨论柏拉图的人生哲学呢?因为一般学者较为集中研究柏拉图的存在论(特别是理型论)、政治哲学、知识论及道德论,至于人生哲学的问答却相对地较少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另外,人生哲学的问题亦非完全可以独立于其它哲学范畴之外而作单独的研究,当中亦涉及宇宙论、理型论、道德论、灵魂论及自然哲学等等内容的讨论,所以在内容上比较丰富。决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之后,要交代一下论文的研究方法。其实,一般学者在阐述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对原典逐篇解读,一是将其思想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概略式的描述。笔者现在会将两者结合,先以生死这些概念作为柏拉图人生哲学的切入点,然后以三世的时间框架配合人生三大问题来建构起一个简单的分析架构,然后再将柏拉图五篇对话录[2]中相关的材料套入这个分析架构中加以分析讨论,务求能整理出柏拉图较具系统性的人生哲学思想。最后以佛家有关人生哲学,特别是生死轮回的思想与柏拉图的系统作一比较,藉此对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作出一个客观而合理的评价。
至于这个分析架构究竟是怎样的?亦要在此作一简单的交代。首先,「人生究竟是指甚么呢?一般来说,人生是指一个人「从生到死的一段生命历程,而在这段生命历程之人人总会有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吉凶祸福,当中如何处理?如何面对?如何活出人的意义?如何确立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些全是人生哲学所要面对及处理的问题。既然说是人生哲学,当然以作为存在主体的人作为问题讨论的中心,以人作为问题的起点。于是我们便会先问「我是谁?的问题,要对自己存在的身份及地位作出界定。当我们问「我是谁的时候必定会涉及到前世问题,正如佛家所提出的疑问:「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3]既然问及前生,亦必会再追问来世的问题,于是乎便会出现人生存在的时间三向度:前世、现世、来世。关于人生存在时间三向度的问题,科学不能够回答,因为科学建基于经验,对三世问题无法肯定,当然亦没法否定,那么只有哲学中的道德进路及宗教进路可以处理。针对人生存在三向度的问题,引发出三大问题,就是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今生当若何?第一个问题是问「生的问题?第二问题是问「死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问如何在现世活出生命意义及价值追求的问题,这涉及爱、欲的问题。基本上,人存在的时间三向度就是本论文的主要分析架构。只要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界定清楚自己的身分和地位,知道自己死后的去向之后,就可以为现世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确立安身立命之所,然后突破人生的局限,展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柏拉图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1.有关「生问题的探讨
在人生哲学中,有关「生问题的讨论亦即是处理「人从何而来的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处理了人的结构是怎样及构成人的元素是甚么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借蒂迈欧之口,十分详尽及有系统地论述了整个宇宙(包括人在内)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的问题。柏拉图指出整个宇宙是由宇宙创造者德谟革(demiurgos)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创造神依照永恒不变、自我同一的模型,配合水、火、气、土这四种元素(材料)及场所(空间)创造出整个宇宙。基本上,创造神是先创造出世界灵魂作为推动宇宙运作的力量,再按几何结构来创造出天体,然后再创造时间,使可感世界的一切都能发生在时间之中。可以说,创造神是先创造出世界灵魂,然后再创造出世界的形体。[4]接着,创造神又创造了各种动物,包括天上诸神的族类,飞翔在天上的鸟类、水族类及陆地上行走的生物。[5]创造神在最后阶段才创造出人。在造人的过程之中,亦是先做出人的灵魂,然后再造出人的肉体。可以说,人跟宇宙的构造一样,是由灵魂与肉体这两部分构成,而在构造的过程中,神是先创造精神性的灵魂,然后再创造物质性的肉体。至于构成人的元素,亦是水、火、气、土这四大元素。[6]谈到这里,我们已处理了人的结构(灵魂与肉体的组合)及构成人的元素(肉体由火、水、气、土四大元素组成,灵魂是诸神摹仿创造者制造的,当中有不朽的理性及可朽的情绪、欲望和感觉)是甚么的问题。解答了这两个问题之后,「生从何而来的答案已不言而喻:人就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不过,有一点要交代清楚的是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所讲的创世纪并不是基督宗教所讲的那一套,当然其中有些观点是基督宗教继承柏拉图的。再者,柏拉图所讲的创造神亦非基督宗教所讲的上帝,因为柏拉图所讲的神是哲学上、逻辑学上的神而非人格神,况且柏拉图的神不是全知、全能的,它亦需要借助永恒的理念、模型及四大元素及空间才能创造宇宙。
2.有关「死问题的探讨
a.死后往何处去
有生必有死,柏拉图处理了「生从何处来的问题之后,接着就要处理「死往何处去的问题。「死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没有人可以避免,故此有「生是否一定会「死这个问题是没有讨论意义的;但是人死之后往何处去这问题却不同,不同的哲学家及宗教都会提供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人更会认为人死如灯灭,「人一死甚么都没有,又何需处理死后往何处去这问题呢?珍惜当下,及时行乐就够面对死亡问题,柏拉图有他自己的一套看法。
上文曾提及人是由灵魂及肉体这两部份组合而成的,而神在创造人的时候是先创造出人的灵魂,然后再造人的肉体,所以灵魂的存在是先于肉体的,而且柏拉图更认为灵魂与肉体根本就是两个不同世界存在的东西,灵魂先验地是理型界的存在,肉体是现象界的存在,所以人死后灵魂未必一定会落入轮回之中,如果能够行善积福,遏制欲望、净化灵魂的话,灵魂就可以永远脱离肉体的束缚,再返超越的理型界之中,可以说,在柏拉图的思想之中,理型才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所以,柏拉图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它并非一件苦事反而是一件乐事,因为死亡正是代表灵魂可以从肉体的枷锁之中释放出来,虽然灵魂的可朽部份会跟肉体一同死亡,但是不朽的、纯洁的部份却会重获自由。柏拉图在《斐多篇》(phaedo)中说:「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对吗?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和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对吗?除此之外,死亡还能是别的甚么吗?[7]虽柏拉图认为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的分离状态,但是灵魂解放出来之后是否一定会返回永恒的理型世界呢?答案是不一定的。如果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时已被肉体的欲望(如、物欲、性生活享受)、仇视、畏惧等不良因素所污染了的话,灵魂不会超升而返回理型界,反而要落入不断的生死轮回之中。[8]有关灵魂如何轮回的情况,留待下文详作论述。相反地,如果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是纯洁的,没有带着肉体给它造成的污垢的话,灵魂就可以不需接受轮回之苦,返到理型界或比这个世界可能更加美好、更加昌盛的世界。[9]
至于我们要怎样做才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呢?柏拉图说要训练自己从容面对死亡,训练的工具就是追求哲学,透过哲学的追求就可净化灵魂。可以说,实践哲学可以令我们禁止一切身体的欲望,不受欲望操控,这样灵魂就可以得到净化。[10]至于如何实践哲学,如何净化灵魂,柏拉图在《会饮篇》(symposium)中有详尽的论述,故不在此赘述。
b.灵魂不朽的论证
由于人的死亡只代表灵魂与肉身的分离,并不代表灵魂必定是从肉体的牢狱中获得释放,重新进入永恒的理型世界。柏拉图为了令灵魂重返理型界有可能及使人的行为必定具有善恶因果的价值一致性,所以一定要说灵魂不朽,在这个问题上,柏拉图提出了六个论证。
?一)生成是对立物的不断循环[11]
柏拉图说:「凡有对立而存在之处,对立的事物产生对立的事物,例如美是丑的对立面,正确是错误的对立面,还有无数其它事例。……这是否为一条必然的法则,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定从其对立面中产生,而不会从其它来源中产。既然生与死是对立的事物,所以两者理应交互生成,从生有死,从死有生,生生死死,不断循环。由于生死交互生成,不断循环,所以灵魂再生,不朽存在就成为可能。
?二)从知识的回忆说来推论出灵魂不朽[12]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于理型界的知识客观而真确,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与感性经验及现象界无关,而现在寄寓于肉体之中的灵魂绝不可能认到这些真确而具客观性的真理。故此,这些关于理型界的知识必定是灵魂在前世已经有,只是现世通过回忆作用把这些前世已有的知识重新召回来。故此,有关理型界知识的成立就足以证明灵魂曾于前世存在,甚至之前几世存在过。根据此理,现在世亦将会成为未来的过去世,现在的知识将来亦会成为来世回忆的对象,由此可以明灵魂是不朽的。
?三)从灵魂的神性导出灵魂不朽[13]
柏拉图将存在的事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神圣的、不朽的、理智的、统一的、不可分解的、永远保持自身一致的、单一的;另一类是凡人的、可朽的、不统一的、无理智的、可分解的、从来都不可能保持自身一致的。灵魂与肉体相比起来,柏拉图认为灵魂与前一类事物最为相似,肉体却与后一类事物相似。既然现在灵魂跟第一类事物同样具有不朽的、统一的、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属性,故此灵魂就不可能有任何变化、也不可能被毁灭,所以它必然是不死和永恒的存在。
?四)从语意分析证明灵魂不朽[14]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生命原理,生命既然是灵魂的生命原理(本质属性),故此应该是不朽的,否则生命原理与灵魂在语意上会出现矛盾,因为如果灵魂是可朽、是死灭的话,就会与生命构成矛盾。
?五)从道德伦理角度证明灵魂不朽[15]
柏拉图认为任何存在物的坏灭衰亡,必定由内在而固有的恶因所造成。灵魂之中虽有恶的成份,如无知、怯懦、放纵等,但是灵魂却不会被这些恶的成份影响而灭亡。可以说,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于灵魂的恶都不能使灵魂坏灭衰亡,灵魂仍是永恒地存在着。故此,灵魂一定是不朽的。
?六)从灵魂的自动性来证明灵魂不朽[16]
柏拉图说:「一切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凡是永远处在运动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的。那些要由其它事物来推动的事物会停止运动,因此也会停止生命;而只有那些自身运动的事物只要不放弃自身的性质就绝不会停止运动。还有,这个自动者是其它被推动的事物的源泉和运动的第一原则。由于灵魂是一种自动的存在,亦是推动其它事物的源泉及第一原则,故它无生灭可言,一定是不朽的。
c.对灵魂不死论证的批评
柏拉图要设法论证灵魂不死,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可以透过理性的方法去证立灵魂不死呢?。如果以康德批判哲学的立场来看的话,灵魂根本是超越经验范畴的形上存在,我们对它根本没有任何的感性经验,如果我们强行以理性范畴去证立超验的灵魂存在的话,这就是理论理性的误用,最后只会变成独断论(dogmatists)。柏拉图对灵魂的论证亦一样,因为我们对灵魂缺乏经验,所以同样地可以其它理由来证立「灵魂可朽的命题。事实上,柏拉图这六个论证亦存在着缺失的。例如第一个论证:生成是对立物的不断循环。对立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是互相相对地交互生成,如有「生的概念时就预设了有「灭的概念,有「灭的概念时亦预设了有生与之相对,这只是概念上的相对互生,但是在经验上是否真的有生就一定有灭,有灭就一定有生呢?这是存疑的,生死问题亦是同一情况。再者,生死是互相交互生成,亦是一种循环论证,因为生证明了死,死再证明生,然后生又再反过来证明死。这不是循环论证吗?又如第六个论证:从灵魂的自动性来证明灵魂不朽。虽然柏拉图说「凡是永远处在运动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并以此作为论证灵魂不朽的大前提,但是我们如何建立「灵魂是自动的这个小前提呢?所以最后亦是推不出灵魂不朽的必然结论。其它的论证亦存在着不同的缺失,但我们没有必要将之逐一指出。
另一方面,柏拉图虽然要证立灵魂不朽,但是他自己所说的不朽却并非指所有的灵魂,而只是指灵魂的理性部分。基本上,柏拉图将人存在的灵魂区分为三类,分别为理性、激情及欲望。其实,如果柏拉图将灵魂不朽作为宗教上的信仰或道德上的设准来看待的话,就可避免以理性范畴去论证灵魂不朽而引致的缺失。但无论如何,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说为现实人生的生命超升及道德行为的因果价值统一性提供了必然的保证。
三)柏拉图对「爱、「欲问题的看法
当我们处理了「生从何处来及「死往何处去这两个问题之后,就要处理「今生当若何的问题,究竟在现世存在,我的责任和使命是甚么?我完成了这些责任没有?如何生活才可以提升生命的质素活出生命的意义?
1.与生死轮回的关系
柏拉图要我们过着公义的生活,只有这样才可提升生命的质素,否则就会沉沦下堕。而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追求真、善、美。真与美、与善是有等同的价值,但只存在于理型界之中,人生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就是哲学。那么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是甚么呢?就是爱(eros),爱的本质就是要追求美、善,而智慧是最美的东西,所以追求美、善亦即追求真善美。可以说,对真善美的追求亦是欲望(desire)的一种,不过这种向着美、善进发的欲求是正面的,层层超升的,是由最低层次的肉体上的「爱超升到追求精神上的「爱,追求真、善、美的绝对统一。这样,透过哲学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的灵魂就可以净化,死亡时就可以摆脱肉体的束缚,直接到理型世界之中。相反地,如果人只沉沦于肉体上的爱物质生活的享受及过着不正义的生活的话,欲望只会使人不断向外索求,最终只会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亦需要在生死之间不断轮回,直至灵魂得到净化为止。
2.贯通三世的生死轮回观
柏拉图虽然说「死亡是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的状态,但是灵魂从肉体解放出来时未必一定是完全纯净的,不是纯净的灵魂是不可以立即重返永恒存在的理型界,反而要在生死之中不断轮回,直至灵魂完全净化为止。以下将对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人的轮回情况作一介绍。
a.轮回的原因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讲了一个神话,他说:「纯洁的灵魂若不能跟随神,甚么真理都看不见,而只是碰到不幸,受到健忘和罪恶的拖累,并由于重负损伤了它的羽翼而堕落地面,那么它就会遵循这样一种法则沉沦。可见,如果人不追求真理、追求智慧,最后只会受到罪恶的拖累,沉沦于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生命质素不断地下降。[17]柏拉图亦说如果人「转向一种比较卑贱的、非哲学的生活方式、渴慕虚荣,那么当灵魂不谨慎或醉酒之时,两颗灵魂中的劣马(激情及欲望)就很有可能乘其不备把他们带到某个地方,做那些大多数凡人以为是快乐的事来充分满足欲望。做了一回,他们以后就不断地做。[18]可见当人追求非哲学的生活方式、渴慕虚荣及耽于逸乐时,就会失去智慧,并会为满足欲望而要于生与死之间不断轮回。
b.不同形态的轮回
柏拉图指出人依据自己所做的不同行为而投生到不同的肉体。「那些不去努力避免而是已经养成贪吃、自私、酗酒习惯的人,极有可能会投胎成为驴子或其它堕落的动物。至于「那些自愿过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无法无天、使用暴力的人,会变成狼、鹰、鸢。而那些「养成了普通公民的善的人……通过习惯和实践来获得,而无需哲学和理性的帮助,……可能会进入某种过着社会生活,受纪律约束的动物体内,比如蜜蜂、黄蜂、蚂蚁,甚至可能再次投胎于人。[19]而那些第一次再生的灵魂,柏拉图说他们不会投生于任何兽类之中而只会投生为人,不过他们会因应自己看见真实存在的程度多少而投胎成九类不同的人。看到大多数真实存在的人会成为智慧或美的追求者,看到最少真实存在的人会成为僭主。现将这九类灵魂投生为人的情况表列如下:[20]
类别 灵魂所投胎成的人 对真实存在的认识
第一类 智慧或美的追求者 最多
第二类 守法的国王或勇士和统治者 少些
第三类 政治家、商人或生意人 少些
第四类 运动员、教练或医生 少些
第五类 预言家或秘仪祭司 少些
第六类 诗人或其它模仿性的艺术家 少些
第七类 匠人或农人 少些
第八类 蛊惑民众的政客 少些
第九类 僭主 最少
柏拉图又在《斐德罗篇》249a中指出,所有投生于肉体的灵魂,如果是依照正义而生活的话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命运,若不依正义而生活的话,命运就会较差。换言之,人若依正义而行事的话,生命质素必定可以得以超升。那么要多久才可以脱离生死轮回呢?柏拉图说是要一万年,不过如果人能用来追求智慧的话,只要三千年就能得到解脱(恢复羽翼、高飞而去)而返理型界中。
3.如何透过爱来净化灵魂
其实,柏拉图探讨「生从何而来及「死往何处去这两个问题,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确立现世的意义,要为现实人生找寻安身立命之归宿。正正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及来世的生命走向,亦意识到自己灵魂的不死,于是人生就有希望,人才能够有意义地生活下去,才能够选择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去做,逃避自己认为不应该的事情,逐步逐步提升自己生命存在的质素及价值。
对于现世(生),柏拉图提出了「爱(eros)的学说,「爱的问题在《会饮篇》中讨论的最多。基本上,人是有追求美善的天性,于是乎便产生了「爱。「爱是生命的动力,亦是我们从事哲学研究的动力。有了「爱,人可以依恃着它去过合乎正义的生活,去认识真理,去追求人生的美善。「爱作为一种欲求(desire),可有两方面的发展方向,如果追求美善的话生命就会超升,灵魂就会得到净化,如果追求逸乐、沉迷于逸乐的话,生命必定会向下堕,当中的关键全在人自己自由意志的抉择。
《会饮篇》中所提及的爱可有精神上及肉体上的分别。精神上的爱是指对真、善、美的渴求。肉体上的爱亦即是,之中又有男女之间的异及男男之间、女女之间的同。其中同比异更为高尚,因为异只是为了性的满足及繁殖下一代,但是同却以精神上的智慧和美德作为自己渴求的目标。当然,柏拉图并非只停留在同之上就满足,还要再作突破,从肉体上的追求层层突破至精神上的追求,即从肉体上的生育求不朽,升华至精神上的生育,追求智慧和美德的不朽,直接把握真、善、美的理型。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提出了一种名为「向上引导(epagoge)的方法来认识「理型,即从具体事物开始,层层向上转化,最后达到「理型界。这个对「理型的认识及转化过程,可表述如下:
步骤 层层超升、突破的情况
第五步 突然跳跃而到达最后的目的,直接把握美善的理型。(absolute beauty and the good)
第四步 再由对美的灵魂的追求,进一步转向追求美的制度和学问(the study of science and knowledge)
第三步 突破对某一殊别的美的形体的追求,认识到掌握灵魂的美是高于肉体的美。
(from the physical body to the spiritual)
第二步 从美的形体认识了美的道理,认识到各个美的形体都共有的美的形式。
(general beautiful body)
第一步 人开始爱一个殊别的、具体的美的形体。
(particular beautiful, physical body)
总之,最初我们是认识美的形体,然后是美的灵魂、美的制度、美的学问、美的智慧,最后直接把握美的自身,即美的理型。透过这种层层超升的方法,我们的灵魂就可以得到净化,就可以突破生命之中的种种局限。直接达到理型界的存在。而这种净化灵魂的过程,亦是哲学的学习过程。可以说,透过哲学的训练就可以将生命转向,获取真实的知识、智能,直达理型界。因此,柏拉图认为人应该学习哲学,社会亦应以「哲学王来统治,提升自己及别人的灵魂,发挥其中的圣洁本质。这亦即是柏拉图所讲「洞窟之喻的精神。[21]
四)柏拉图人生哲学与佛家哲学的比较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主要是从「生、「死这两方面确定了生死轮回是人存在无可避免的必然处境,而人之所以要堕入生死轮回之中完全是基于自己对欲望的渴求及沉沦,不愿过合乎正义的道德生活,故此现实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学习哲学、追求真善美、由肉体上的「爱开始层层超升突破,转化为对精神上的爱,追求真、善、美的理型。这样去作哲学的实践,净化自己的灵魂的话,死后必定能够脱离肉体的束缚返回理型的真实世界之中,获得最终的解脱。这种由现实人生要面对生死轮回的处境而追求生死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思想跟佛教同出一辙。以下尝试以表列的方式将佛教的轮回思想跟柏拉图的思想作一简单的比较。
佛教(原始佛教) 柏拉图 备注
1.「人作为存在主体的构造 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及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合而成。当中有物质性的元素(四大及色蕴),亦有精神性的元素(受想行识四蕴) 人由灵魂及肉身这两部份组成,灵魂是精神性,肉身是物质性的。而人的肉身是由火、水、气、土这四大元素所组合而成。 两者均认为人是由精神性及物质性的元素组合而成,佛教的四大跟柏拉图的四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人之所以
要轮回的原因 被贪、嗔、痴等无明烦恼障蔽,不断起惑造业,这便要偿付错误行为的代价:生死轮回。 被欲望、罪恶拖累、渴慕虚荣、耽于逸乐,甘于过比较卑贱及非哲学的生活方式。 两者都是以自己生命中的不良因素作为轮回原因,大家都是自作自受的。
3.贯通三世
的轮回主
体 原始佛教说无我,只是以业作为贯通三世的媒介,后来瑜伽行派吸收部派的思想而安立阿赖耶识(ālaya vijñāna)作为轮回主体。 以精神性的灵魂作为贯通三世的轮回主体。 佛教是无我的轮回思想,柏拉图是有我(灵魂实我)的轮回思想。
4.轮回的界
域 佛教认为众生是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中轮回转生的。 认为人会在畜生、昆虫及人这几类个体生命存在的形态中投胎,在人这界域中分为九等高低不同的投胎。 在轮回的界域上,佛教比较丰富,基本上,柏拉图只划分出人及畜生二趣。
5.超越生死
轮回的方
法 消极方面:受持五戒、十善。不犯错,不作恶因。
积极方面:修八正道、积习善因、以求解脱。 学习哲学、以「爱去追求真、善、美藉以净化灵魂。
两者的方法虽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一致的。
6.解脱的境
界 超出六道、断除生死,证入涅盘境界。 灵魂脱离肉体的束缚进入理型界的真实存在。 彼此的目的地虽有不同,但是同样有超越生死轮回的要求。
从上表的比较可见柏拉图的轮回思想跟佛教所讲的十分相似,尤其是在精神上大家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认为人自己行为上(生命中的恶及烦恼影响)的偏失引至到生死轮回,最终的理想都是要在现实人生上好好修行,突破自己生命的局限,最终脱离生死轮回的束缚。不过,在某些地方,如轮回的原因、轮回主体的具体运作及轮回的界域这几方面,佛教的论述是较柏拉图的要精密。佛陀所处的年代比柏拉图要早二、三百年,当时柏拉图有否机会吸收到佛教的轮回思想呢?[22]这有待历史学家去作进一步的考证。虽然,柏拉图的轮回思想跟佛教的相比是较为逊色,但是柏拉图不竟是哲学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柏拉图能够以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前世今生的问题,并为现实人生确立方向、价值和意义,这已是柏拉图哲学的一大成就,这亦是他的人生哲学的价值所在───起了指导人生、安顿人心、确立人生超升方向的宗教意义。
五)结论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可以放在过、现、未三世的时间框架中以生死作为切入点来加以分析讨论。三世其实是处理三个主要的问题,在生死的交互循环之中引发了「生从何处来及「死往何处去这两个问题。前者是生命的起源问题,后者是终极归向,终极关怀的问题。对于生命的起源,柏拉图提出了创造神创造之说,指出神不单创造人的肉体,还创造了人不朽的灵魂,亦对人的结构加以分析。对于生命的终极归向问题,柏拉图提出了灵魂脱离肉体束缚而重返理型界永久实存的主张。在处理了生死及轮回的问题之后,便可安立现实的人生,突破生命的局限而展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在现实人生中,柏提图提出「爱与「欲这一对概念,提出人人皆有欲望,如果沉沦于物质享受及欲望之中,生命必定会下堕并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相反地,如果人能够遏制肉体上的欲望、突破肉体的爱而将之升华为精神上的爱,透过哲学的追寻而获得智慧,把握真、善、美的埋型的话,生命必定能突破局限,层层升进,待灵魂完全得到净化后便可摆脱肉体的束缚而与永恒真实存在的理型界相契相入,进入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虽然柏拉图有关生死轮及超越解脱的思想没有佛家那么精密,但柏拉图不竟是一位哲学家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学说较佛教逊色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柏拉图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考而能起着指导人生,安顿人心的宗教功能,这是柏拉图人生哲学成功及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参考书目
1.柏拉图着、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卷一、二 左岸文化 2003年4月初版
2.柏拉图着、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卷三 左岸文化 2003年7月初版
3.柏拉图着、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 商务印书馆 2004年1月初版
4.柏拉图等着、刘小枫等译《柏拉图的会饮》 华夏出版社 2003年8月第一版
5.程石泉着《柏拉图三论》 东大图书公司 1992年6月版
6.曾仰如着《柏拉图的哲学》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8年4月2版2次印刷
7.汪子嵩等着《希腊哲学史》 第二册 人民出版社 1997年5月1版第2次印刷
8.傅伟勋着《西洋哲学史》 三民书局 2004年3月二版
9.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10.邬昆如着《西洋哲学史话》 三民书局 2004年1月增订二版
11.段德智着《死亡哲学》 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4年8月初版一刷
12.冯沪祥着《中西生死哲学》 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1年2月初版
13.杨绍南着《人生哲学概论》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6年3月初版第七次印刷
14.alexander nehamas & paul woodruff, “plato’s symposium”,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15.brian proffitt, “plato within your grasp”, wiley publishing, inc, 2004.
注释:
[1]转引自段德智着《死亡哲学》,页70。
[2]这五篇对话录分别为:《斐多篇》(phaedo)、《斐德罗篇》(phaedrus)、《会饮篇》(symposium)、《国家篇》(republic)及《蒂迈欧篇》(timaeus)。
[3]见《顺治皇帝归出词》。
[4]参阅《蒂迈欧篇》,27c-36d。
[5]参阅《蒂迈欧篇》,40a。
[6]有关神造人的具体过程,可参阅《蒂迈欧篇》,44d-46c。
[7]引自王晓朝译《斐多篇》,64c。
[8]详见《斐多篇》,81b。
[9]详见《斐多篇》,80e-81a。
[10]详见《斐多篇》,82c。
[11]详见《斐多篇》,70e-72d。
[12]详见《斐多篇》,72e-77d。
[13]详见《斐多篇》,78c-80c。
[14]详见《斐多篇》,102a-107b。
[15]详见《国家篇》,611a-611c。
[16]详见《斐德罗篇》,245c-d。
[17]引自王晓朝译《斐德罗篇》,248d。
[18]引自王晓朝译《斐德罗篇》,256c。
[19]引自王晓朝译《斐多篇》,82a-b。
[20]详见王晓朝译《斐德罗篇》,248d-e。
[21]即突破自己的局限,从感觉经验开始层层突破,最后直接把握理型的真实。并且当自己的生命超升了之后,还返回洞窟救度其它人,教他们认识理型的真实世界。
[22]一般认为柏拉图的轮回思想是学习自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
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西方思想的最伟大创始人之一。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作为东西方先哲的孔子与柏拉图,他们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他们身上,不但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思想等方面也有许多可比较之处。对于这两位先哲,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用科学的态度寻求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他们尤其是西方文化、思想的优秀成果充实自己,为我所用。
关键词:柏拉图 孔子 相同点 不同点 影响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西方思想的最伟大创始人之一。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鲁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由于其卓越的贡献和思想影响的深远,他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作为东西方先哲的孔子与柏拉图,他们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们身上,不但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思想等方面也有许多可比较之处。
1 两人的身世极其相似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柏拉图从小就受到了完备的教育。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先世为楚国贵族。虽然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但“先祖遗风”在其骨子里对他的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从时间上看,他们大致处于同一时代,他们的身世也极其相似。再看看古代许多有思想、有才华的人,他们多出生在“书香门第”世家。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古代许多有思想、有文化、有成就的人的产生与他们从小所受到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与他们从小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2 两人的经历极其相似
柏拉图与孔子,他们年轻时都有从政的抱负,但均从政不利:柏拉图从小对政治感兴趣,他曾两次赴西西里岛,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有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却遭到强行放逐,目的始终未能达到。孔子年轻时就从政做过一些小官,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五十岁任鲁国中都尉,继升司寇,不就去职;六十八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柏拉图远走意大利、埃及、北非,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在从政失败以后,二人都从事教育,推广自己的思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园――“阿卡德米学园”,教授自己的理论,他在学园讲学、写作,直到公元前347年,他80岁高龄去世。他的学园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得名,它是中世纪时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年。孔子约30岁,于曲阜城北设学堂,聚徒讲学,开中国私学之始。在政治上屡不得志的情况下,他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整理古代文献,直至逝世。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达三千人,身道六艺者七十余人,成为我国第一个创办大型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3 都处于政治急剧变革时期
公元前五世纪,孔子生活在一个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驾驭各诸侯的力量,而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和财产,出现了违背周礼的“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社会动荡,人际关系紧张。与孔子生活在动荡时期一样,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一片混乱,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的老师,20岁的苏格拉底被十分含糊地控告为不信上帝和腐蚀雅典青年而遭受审讯,被判处死刑就是最有力的说明。但与孔子生活的时代不同的是,柏拉图所处的时代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仅仅是同一奴隶社会范畴内政治体制的变化,还没有危及摧毁奴隶制本身。
4 两人的政治思想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孔子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恢复周礼,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亲亲”关系中,才能使天下安定。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为了重建一个标准来衡量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
5 柏拉图与孔子的共性与个性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的“仁”学都明显地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生逢乱世,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把救济天下苍生作为矢志不渝的人生奋斗目标。但由于东西方文化本源性的差异,柏拉图比孔子更激进。柏拉图企图通过他一整套完整的理论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自己认为最好的国家;而作为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孔子,他所推行的“仁”的学说只不过是为了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定。由于他们政治主张的阶级局限性,因此,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几乎都是失败者。在政治失意之余,他们都通过传道授业的方式成为东西方文化教育的巨子。对于柏拉图与孔子这两位具有清晰历史人格的伟大思想家而言,几近相同的社会背景催生了二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为解决同一政治问题,他们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对贤人政治的追求,而结果却是双双失意。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贤人政治”各具特色。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免会走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更容易走向法治。
6 以德治国和哲学王治国
孔子积极主张以德治国的方略,力图通过道德的作用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以行政治民,民畏而服从,但心理上仍然存在作乱的可能;以道德诱导、礼教感化,人民才会具有廉耻之心,并乐于归服安顺。孔子继承西周“教德保民”的思想,主张以“德政”治国安民。他认为国君如果能施行德政,就会像北斗受到众星的拱卫一样,受到人民的拥戴(《论语?为政》)。他主张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老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孔子的以德治国形成了中国政法思想史上特有的德治主义。这一治国方略对于稳定社会,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一,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柏拉图却认为只有哲学王才拥有这种知识。“哲学王治国”既不同于依靠法律的雅典式的平民政治,也不同于不依靠法律的斯巴达式的军人统治,是依靠哲学王高超的智慧和完美的德行,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只有将哲学王的智慧与政治家的权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人类才会得到安宁,理想的国家才有可能实现。
7 和谐构想,不谋而合的奋斗目标
孔子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他在经济上主张“均田”,政治上主张“举贤”,推行以德治国的方略,这都集中体现了他重建一个安定和谐社会的目的。儒家的重要制度――礼乐制度,也是体现和谐精神的制度创设。柏拉图也有自己的和谐构想,他在《理想国》中设想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这个国家有三个等级组成,即执政者、卫国者和生产者。认为在一个国家中,这三个等级如果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国家就会和谐一致。(《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18页)。柏拉图坚决反对超越等级范围、相互干预的现象,认为这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这三个等级的相互干预、彼此替代是国家的大害,应该是最大的坏事。”(《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18页)。可见,他已经注意到和谐这个问题了。他把人们分工合作、整体和谐稳定作为其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和谐构想是柏拉图与孔子共同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所不同的是,和谐精神更为孔子所提倡,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维方式。
8 东西方古代大教育家
作为东西方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和柏拉图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国理民的基本手段,把培养一代贤人,以担当领导国家的重任作为教育的目标;柏拉图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他把培养哲学家放在首位,把发展理性,培养执政的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但他们所推崇的教育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8.1 教育思想的性质不同。
孔子最早提出人性问题,认为“性相近” 《论语?阳货》,认为人人可受教育,人人应受教育,所以他办教育,实行“有教无类”,也就是以平民为主要教育对象。孔子兴办私学,一生教授的门徒多大3000人,这些学生大多出身贫贱,出身贵族的不多,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柏拉图则把培养执政的哲学家放在首位,武士的培养次之,农、工、商的训练则放在最轻微的地位,在教育目的上明显反映出教育思想的贵族性质。
8.2 教育内容不同。
孔子兴办私学,培养的是经世的政才,因此,他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和六经,而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之类的教育内容就被忽略甚至排斥;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开设的课程却是音乐、体育、算术、几何、天文、哲学等。
8.3 教育成就的侧重点不同。
作为东方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方法上。启发式是孔子教育方法的最基本原则,他得名于孔子这一千古传诵的教育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因而孔子以“启发”为教育学生的基本方法。孔子的学生能“温故而知新”、“告诸往而知来者”,有的做到“闻一知二”,聪颖的能“闻一知十”,这是启发教育的成果。孔子认为要使启发式具有针对性,产生实效,首先就要:1、明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才能智趣,做到“因材施教”。2、要“学思结合、实事求是。”孔子主张“疑思问”,重视主动思考,认为学生只顾学习,忽略思考,就会迷惑无知;但同时,他也提出,只思考而不学习,会导致危险,所以他主张必须使“思”与“学”结合起来。(《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不仅引导学生思考,也鼓励学生好学。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方法,正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特征。孔子在治学诲人的一生中,努力追求“学思结合”,以实事求是的标准要求自己。他教导弟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无知,抱这种老实态度的人,才是智者。”(《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就常常承认自己的无知,所以他总是随时随地虚心向别人请教,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倡“阙疑”精神,主张“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论语?为政》)这些都反映出他在教育上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式由因材施教出发,沿着学思结合的途径,最终来到“行”的目的地,启发式教育的最终成功,也要有“行”来检验。孔子认为在“行”的标准方面,主要是:1.言行一致;2.迁善改过;3.学以致用。孔子的这些教育原则、方法直到今天对于人们求学、治学同样适用。
柏拉图作为西方古代的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伟大之处就在与他在其巨著《理想国》中详尽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系统。《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8世纪法国的卓越启蒙思想家卢梭高度评价这部名著。他说:“这本著作,并不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人写过咧。”(卢梭著:《爱弥儿》上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1页)。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这其中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层次划分。让人惊叹的是,在那个时代,1、柏拉图就已相当重视学前教育。他说:“一切事都是开头最重要,尤其是对于幼年的……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映象都会留下深刻的影响。”(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54页)。柏拉图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甚至提出胎教问题。他提出国家应厉行优生优育政策。柏拉图重视歌曲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的曲调应是欢快、奋发、高昂的,以培养儿童坚毅、快乐、勇敢的性格,对儿童讲述的故事应慎重选择。柏拉图要求政府对创作故事的人及其作品进行严格审查。那些描写智慧、勇敢、友善的故事劝导母亲和保姆们讲给孩子听,以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说:“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因为“在那个年龄深入于心的一切意见,最容易看出是不容易磨灭和不容易改变的”(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第3页)。虽然2000多年过去了,可柏拉图对学前教育问题的研究及其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2、柏拉图主张女子应与男子一样接受平等教育。因为在能力上女子并不低于男子,凡是男子能做到的,女子都可以做,不论是执政者,还是卫国者,女子和男子一样都应成为候选人。柏拉图是指出男女基本平等的第一位主要的哲学家,实际上很长时期里都是唯一的一位。
8.4 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则反对私人开办学校,认为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由国家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不变性。
8.5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都是求学所获,并非“生而知之”。(见(《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柏拉图则认为知识是生而俱有,学习就是回忆。
9 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
柏拉图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在后世的哲学与神学家的著作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子。人们可能赞同他的思想,也可能反对他的思想,但无法忽视他的思想的存在。许多世纪以来,柏拉图在书中所宣扬的政治制度虽然并没有用来作为实际中哪个国家政体的模特,但中世纪欧洲大主教的职责同柏拉图监护阶级的职责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教士没有家庭,其目的是促使他们关心自己的民众,而不是自己去追名逐利;苏联共产党的作用也好比柏拉图监护阶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看到组成自我完善的豪杰集团的成员都受过一种正统哲学的训练。柏拉图的思想也影响了美国的政府机构。美国立宪代表会议的许多代表都熟知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目的是为了使美国宪法能成为发现民众意志并使其发挥作用的一种手段,也是为选择最英明、最优秀的人来治国提供一种手段。总之,柏拉图对世世代代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又是微妙而间接的。
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的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室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总之,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 束 语
通过以上对柏拉图与孔子的研究、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孔子的思想比柏拉图的思想更现实,更成熟,其视野比柏拉图宽、远,但哲学思想比柏拉图欠缺些。对于这两位东西方的先哲,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用科学的态度寻求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惠芬 金忠明 《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6月P77――P79
[2] 张季娟 袁锐锷 《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修订版
[3] 匡亚明 《孔子评传》 齐鲁书社 1985年 第一版
[4] 外国教育史――第三讲 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 ww.省略.2006-8-08
[5] 柏拉图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996.htm
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公民教育;城邦;正义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探讨了理想国家的问题,通常被认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的政治思想对当时希腊城邦的建设以及后世制定治国方略、纲要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理想国》所蕴含的大量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后世所不能忽视的丰富思想源泉。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评价《理想国》是一本了不起的教育著作:“如果你想知道公众的教育是怎么一回事,就请你读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著作,并不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鉴于此,本文依托《理想国》,系统地对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进行阐述。
一、教育目的
在希腊文中,公民(Polities)一词由城邦(Polis)一词衍生而来,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公民属于城邦,又是城邦的主人。这种紧密的联系经过血缘、宗教等因素的强化,使城邦成为一个封闭的政治共同体。在柏拉图看来,城邦的建立和兴盛依赖于教育。如果一个国家衰败了,或者当政者做的事情并不像公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