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过电影《消失的她》之后,后劲那么大?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01
手机版

  我 22 号下午 6 点看的,一直到 8 点结束,回去的路上哭了一路,就是脑子里挥散不去的沈曼找到木子尸体时那个悲伤的表情,还有木子发现何非抛弃她那个绝望并且不可置信的表情。今天起床后,一刷到这个电影立马又爆哭,我就是控制不住,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开导自己……

  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

  关于《消失的她》剧情不再重述,大家去电影院观看就能理解到里面藏匿的一些点,有关人性,有关恋爱,有关婚姻,有关友情,有上市公司的继承权,还有贯穿始终的恶念。

  电影里面一句台词,令人恐惧:“你穷过吗?”

  男主人公将持有数亿资产、生性善良、恋爱脑的老婆,以浪漫和爱的名义,哄骗至泰国一个灯塔底下的海底潜水,和女人一起进入铁笼子,看海里星空般耀眼的鱼群时,男主果断离开,将准备好的锁卡住铁笼,然后男主游出海面,返回酒店,向警方报告老婆失踪。

  现实是残酷的、复杂的、多样的,男主起初给我们展示的是富有责任感、充满血性、对老婆持有真爱,到后期我们看到了很多邪恶的一面,他的残酷、冷血、暴戾,还有极端自私。

  很难说他到底有没有对老婆的爱,这不重要,他的野心里面藏着掌握数亿资产的上市公司,再把上市公司转卖掉,偿还向灰色组织欠下的数千万的巨额高利贷,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看到绝对的恶之前,我们会认为这样的事情仅仅只是发生于电影中,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所阐述的仅仅是现实生活中恶的一小部分。

  看完这部电影,我在第一时间分享给了基于亲密关系心理学领域创业的朋友,因为里面包含的心理现象非常真实,和现实中一模一样。

  很多人离开电影场,感受是可怕,殊不知在人群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不是大多数,也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这样的人只要出现一个,那么周边的恋人、父母、合作伙伴、朋友多多少少会遭遇比较可怕的打击。

  浅谈一下对男主的心理侧写,这样也有助于大家理解和识别出这样的人。

  男主生在海边县级市一个贫困家庭,从小见惯了贫穷,父亲是个酒鬼,母亲在剧中没有讲,基于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大概是一个比较怯懦,且在感情上缺乏主见和边界感的人,长年累月受到酒鬼老公的打骂。

  男主在这样的家庭里面长大,综合男主说的:“我受够了贫穷,我发誓要过上人上人的生活,我要不折手段的完成自己的目标。”男主可能小时候生活在一个非常暴力的环境,在儿童早期见惯了人与人之间毫无道德感的欺压,欺骗、斗殴、侮辱这样的事情可能在他几岁时就习惯了。

  他内心的脆弱,一方面被身边的玩伴打压,一方面回到家被父亲忽视和暴力对待,给他造就了一个碎片化的内心,由于早期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一方面他厌恶这个环境里面的大部分人,一方面他无法离开这个环境不得不伪装自己更好的应对不同的恶。

  无论他起初内心是恶占据大部分,还是善占据大部分,这些都不重要,那个恶劣的环境让他选择了屈服,而不是坚持自己好的部分去超越环境,我们在生活中也看到许多来自困难环境的人,通过努力和自我超越,逐渐进入到更好的状态。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心理承受不了外部环境的疯狂打压,陷入自我怀疑,恶劣的环境也让它开始意识到要去认识这个恶的世界,丝毫看不到这个世界也有好的一面,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他可能会把母亲那样的怯懦当作原罪,把所有的有钱人当作都是通过不择手段获得金钱,于是他也要通过不折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到底是环境的恶劣,赋予了他恶念,还是他的恶念和环境的恶念混合在了一起?

  我认为是后者,是他在被打压的过程中,内心特别脆弱,错误的认知让他偏执和极端的只看到恶的部分,并进一步的深化曲解恶,认为这个世界只有黑暗、灰色,根本没有童话般的美好,他们甚至会非常偏执的认为所有爱、友好、亲密都是童话故事用来限制底层人向上爬的工具。

  他们会非常功利性的理解所有的事情,人际关系、爱情、升学、考试、赚钱、学习等方面,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中经常发生的一幕,男主看到女主父母双亡的新闻,知道她继承了数亿资产的上市公司,他眼神里充满了渴望和被命运拯救的稻草,他的表情里充斥着碰到机会的喜悦,他的幸福感立刻洋溢在外形上。

  于是,在他明明欠款,且没有任何人生希望的情况下,伪装成绅士,有计划的接近女主,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非常常见。

  尤其是对心理学了解不够多的,且没什么生活经验的恋爱脑,很容易被这种有计划的接近感动。

  越是功利性的接近,在做的过程中越会显得完美且浪漫,但实际上再怎么优秀的伪装,也会留下功利性的痕迹。

  比如对方在谈论朋友时可能会说出一些功利性的想法,也有可能在谈论前任时,谈到自己因为什么选择了对方,一旦在这个环解出现问题,要高度重视,真正喜欢你的人,绝无可能把一段感情变得想生意一样,只考虑纯粹的利益。

  纯粹的利益只在生意场上的交易环解出现,即使是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会考虑价值观、商业伦理、关系方面的整合,整个过程会更加的融洽和友好,而不是充斥着赤裸裸的欲望。

  在极端黑暗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看惯了母亲的怯懦,会有意识的拒绝善良,并错误的把善良当作被欺压和贫困的主要原因,但凡一个足够客观的人都非常清楚,婚姻中的两个人出现酗酒,大概率问题出在酗酒的人身上,而不是另一个人,同理,如果出现打架斗殴,问题也多半出在施暴的那个身上,而不是受害者。

  但是对于心灵已经破碎的小孩子,根本没有足够的心智理解这些,他们会在5年、10年中间恶狠狠的看待这一切,他一方面会同情母亲,一方面会厌恶自己向母亲这样,久而久之他会莫名其妙的觉得这是母亲的错,接着他会成为母亲的对立面。

  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了这条路径,融入到黑暗里面,无论男女都会如此,这里面没有太多的性别差异,只要自己选择了这条路,他们都会被黑暗吞噬,不同点在于在长大后施暴的能力选项会不同。

  这样的女性会有女性的施暴方法,这样的男性也会有男性的施暴方法。

  光有理性我们很难理解这样的事情的存在,但是存在了就存在了,用基督教的理解是这样的人实际上是撒旦和路西法,他们被撒旦诱惑,成为撒旦在人间的使者,他们在人间行使诱惑,将没有自制力的人带入到错误的深渊,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错误的爱,会带来死亡。

  电影中男主撒谎成性,撒谎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因为他们从小要在赌博场、麻将室、红灯区、贩毒等等场景下不断地应对让他们恐惧的人际关系,于是他们很自然的培养出了即使你知道我在撒谎,我仍然要撒谎,他们不会觉得撒谎是一种可耻的行径,他们会认为撒谎是生活的一部分,你不会撒谎,说明你不够聪明,也不够成熟,如果你学会了撒谎,那么你就能和我一样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当他们长大后,接触到更友好的环境,由于他们的价值观已经确定,他们会发现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能够得到短期的赞美和好处,于是他们将欺诈、pua等手段当作自己优秀的证明,接着将这种东西延续下去。

  通常来讲,在青春期就已经有一些热衷于欺诈的苗头,但不明显,到了成年早期则展现出对欺诈的迷恋。

  当有人在他面前以各种方式证明了他的欺诈,那么他会突然暴怒,眼神里出现杀机,会用另一张方式让你折服,并继续提高自己的权威,他们会认为自己不会有错,就算出错,也是你错了,也是这个吃人的世界错了。

  他们会觉得像他们这么善良的人,怎么可以错呢?他们会觉得,我去殴打他们,是因为他们弱小,在这个弱肉强势的社会,我做了这样的事情,我应该受到尊敬,这样的人不分男女,这样的暴力,这样性格的男生、女生都会去做。

  有时候他们会用不同的人格面具去对待其他人,甚至会转换性别,声音和语调会变化,就连眼神也会变化,他们的眼神一会儿温柔,一会儿邪魅,一会儿暴戾,一会儿充满杀心。

  当你看向他时,你会看到一个动物,就像猴子。

  他们的所有价值观全部建立在一个完全歪曲的事实之上,他们是这样考虑自己和世界的:“我是最重要的,所有最好的性爱、爱情、婚姻、事业、工作、投资、钱都应该偏向于我,我必须得到所有人的崇拜和尊重,我必须成为千万资产、亿万资产的金字塔顶端的人,我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不可能出错,就算是出错了,那也是你不理解我,我会为了钱、权力、社会地位做出一切包括殴打、杀人、骗人的行径。如果恋人或者婚姻中的另一半可以满足我钱和权力的欲望,那么我们是很好的队友,我会把另一半当作自己奴隶,好好照顾,如果不能,甚至会让我失去更多,我会让他/她消失。如果有法律的存在,我会聪明的让他消失,如果没有法律的存在,我会不太友好的让他消失,只是残忍的程度不同,人性就是黑暗和残忍的,残忍是上帝赐予成功人士最好的实现梦想的工具,不黑暗不残忍是不成熟的表现。社会底层应该被欺压,他们应该被消灭,不优秀的人要被惩罚。”

  在心理学上,这样的人属于患上了一种精神类疾病,叫做“自恋型人格障碍”,英文是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为 NPD。

  如果这不是撒旦,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撒旦了。

  不要说我歧视患有精神类疾病的人,我不歧视,但是我不敢接触这样的人,只要碰到这样的人,我会在第一时间完全远离。

  他们要完成这一切,他们必须学会伪装,但是在接触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会让你恐惧,请相信你的直觉和感知,有些时候你的理性会输给你的感性判断,如果某个人的眼神、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行为让你异常的不舒服,但是你说不出原因,也么见过这种情况,那么你一定要停止接触这个人,这个人非常危险,危险的人格不止有一种,碰到一个,轻则被骗钱,重则丧失生命。

  不要用你的想法去换位思考,在没有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情况下,你不可能去理解一个以邪恶为内心主题的人,你接触后只会字面意义上的受伤,不要觉得这样的人只有男性,在现实中,这样的女性也不少,“恶”在挑选人作为寄主时,不会考虑对方是男是女。

  在暴打这件事情上,男性可能会用拳头,女性的力量较弱,但是这样的女性会使用剪刀、针、毒药、毒品等等东西。

  这样的人动物性占据大部分,只有很少的人性。

  对于他们来说,赢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在电影里,男主也说了一句类似这样的话:“我一定要赢!你穷过吗?我爸爸酗酒,我妈妈软弱,我生在一个海边贫困的家庭,凭什么我们这种社会底层要受尽社会上层的凌辱。我今天要赢回一切,我要证明我自己!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这一切!这是我赢得的!”

  在电影的末尾,女律师问被关进监狱的男主:后悔吗?

  男主说:后悔啊!后悔没有把你也杀了。

  这句话非常的经典,在现实中的大量罪案,相似的心理疾病的人说的话里面,非常频繁的提到这句话,这种想法,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完成自己的野心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上天也赋予了他们毁灭其他人的能力,其他人为了他的野心奉献自己的生命也是非常值得的事情,上帝会为此宽容和理解,因为只有上帝懂他的痛苦。”

  在电影的结尾,导演和编剧留下了比较人性化的一幕,女律师拿出他老婆怀孕的照片时,男主泪流满面,在现实中,这一点不大真实,在更多的案例里面,当事人不会在意小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小孩子的生死不重要,只要妨碍到他们获取权力、金钱和地位,自己亲生小孩子也必须为此让路。

  所以,这样的人是非常的危险。

  在现实中有不少人会有圣母心,希望去改变他们。

  这样的做法非常危险,你会被他们毁掉,他们会利用这样的你,成为他们事实上的奴隶。

  这样的精神类疾病终身无解,很少有痊愈的案例。

  即使你很有钱,空余时间也很多,你也很爱这样的人,你也希望他好起来,就现实的案例来讲,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每周咨询三场,至少5年,有治愈好的案例,但是通常来说要持续接受咨询5~10年。

  对于普通人来说,碰到这样的人,请第一时间立刻避开,根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自恋型人格障碍症属于B群人格障碍症(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开始于成年期早期并持续至今,表现常有以下特点:

  1.夸大自我重要性,例如夸大自己的才华,并期待被人看重;

  2.永远专注于成功、权力、美貌或理想爱情等幻想中;

  3.认为自己独特,仅能被其他特殊人物或高位者所认可并与之相关联;

  4.需要过度称赞;

  5.不合理的认为自己有特殊权力或获得他人无条件顺从;

  6.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自私,好以占便宜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7.缺乏同理心︰不愿意认同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

  8.常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嫉妒他;

  9.常有傲慢行为或态度,显得自高自大。

  这样的人很容易和表演型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多重人格混淆。

  虽然有相似的表现,但不同点在于,表演型人格通常会向异性表现出诱惑、挑逗、伪装、表演,对同性不会,且感情的成分会比较浓重,顶多矫情,但不会太离谱,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会针对所有异性和同性去表演,动机是出于我比你强,我比你有魅力,我要吸引你的注意力来控制你为我所用。

  反社会型人格是基因上出现问题,不同点在于反社会型人格没有情绪,感知不到同情心,情绪是用来控制其他人实现目的的手段,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是存在同情心的功能,不愿意同情,有情绪,且不太容易控制情绪。反社会人格的撒谎是为了完成某种重要目的,比如骗钱,骗感情,不需要骗钱时,他可能会真实的表达自己,不太愿意去撒谎,并且在展示真实的恶劣的自己时获得优越感,如果你说他是个善良的人,他会打心眼里觉得你是在否定他,这是侮辱,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撒谎是随口就来,很多时候没有明显的目的,成为习惯。比如他会跟你说今天在和一个金融界的大人物来往,谈论几十个亿的项目。

  自恋型人格障碍会有很明显的5、6个不同人格和你来往,它和多重人格最大的不同点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有目的性的展示出不同人格,你对他造成威胁,它展示出粗鲁的男性人格,你对他来说是爱情,他对你展示出温情的20多岁的女性人格,他能够自由转换这样的人格,从语调、肢体语言、习惯用语、兴趣爱好完全转换,是他能够意识到的。

  多重人格在转换自己的不同人格时,会经历头晕,意识不清晰,突然掉线,对他自己来说会丧失对时间、空间的感觉,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从A人格换成B人格后,会非常紧张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不同的人格会有不同的记忆区分,会有非常明显的转换过程。

  如果自恋型人格障碍出现向多重人格转移的形态,这不是不可能,但是这样的案例我没见过,也没在哪个资料上看到过,超过我的认知了,我也不清楚会是什么样子。

  通常来讲,当我们接触到自恋型人格障碍时,看到的是一个自信满满,对你友好,能够满足各方面理想预期的人,此时你也会看到一些奇怪的痕迹,比如突然说出一些不太正常的话,或者奇怪的肢体语言,或者环境变化时使用其他人格,刚刚和你说的话的是一个温柔的女性,几分钟后变成一个粗鲁的男人,坐姿从优雅的空姐形态,变成打篮球的男生的样子。

  你接触时通常会忽略这些,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人的特点。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请第一时间止损。

  《消失的她》在票房上大获全胜,据相关新闻分析该电影总票房有望冲刺33亿元,这部电影说明了观影人对好电影有比较高的需求。

  这部电影的剧情不是很复杂,借鉴了一些好莱坞悬疑类电影的表现手法,不断改变视角,从多个视角观察同一个事情,将整个事情的复杂性展现出来。

  真实世界里面同样是复杂的,通过不断地换视角才能清楚的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非黑即白不仅仅是幼稚,更是一种愚昧,互联网上表现出的虚妄展示了这种过于简化的单一性,从偏见入手,讲明白每个人自己偏执认为的方向。

  好的电影,一定是多视角的。

  中国不缺好的故事,也不缺好的演员。

  真正缺的是电影市场进一步的市场化,有好的编剧决定一部戏剧的走向,好的戏剧来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从这部戏剧,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电影行业的未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变化,消费者需要更好的作品,一方面有利于观察生活,一方面有利于释放情绪,往深里说,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品质生活。

  中国电影行业正在经历一次蜕变,老一代导演和营运方式的退出,再逐渐让位给更有能力的新人。

  通过AI风控,看看RiskRaider风险雷达对《消失的她》背后的公司的风险评级:

  这家公司的商业运营稍有欠缺。

  希望中国影视业能够走出浅薄,产出真正深耕于现实生活,展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的作品,属于人民群众真正叫好的作品,能够引流社会积极阳光能量的好作品。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对中国电影行业,我们需要有比较大的信心。

上一篇:协和+4家“双一流”:新医科到底怎么搞?
下一篇:读儿童小说《运河少年》:津津有味的成长情韵